赵柏闻的个人经历
今年24 岁的赵柏闻,已经是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从2010 年年中开始, 他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天体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开始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关联研究。这个项目还要持续一年多。这个团队的组建过程带着一丝出人意料的色彩。去年年中,赵柏闻与华大基因的几名同事筹备成立该项目组,2010 年6 月28 日《华盛顿邮报》采访报道了少年赵柏闻和他的项目,通过报道,国内外对该项目兴趣浓厚的科学家、大学教授、研究员联系上了赵柏闻,表达了加入该项目组的意愿。“当时很意外, 没想到影响力这么大。”最终,这些“请愿者”以兼职研究员、专职研究员或达成协议的方式参与进了该项目。在这个团队里,这位高中生“小领导”扮演着三种角色。其一是协调沟通、组织联络。团队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以海外学者居多,赵柏闻要定期组织电话会议和网络通气会议,协调项目推进情况; 其二是处理项目合同签订工作,与政府部门打交道;其三是搞科研,负责生物信息分析,手下光博士就有4 个。19 岁的孩子管理一个团队,能服众吗?赵柏闻轻描淡写:“大家之所以听我的,是因为项目科研经费是我申请下来的, 钱在我手里。”在赵柏闻看来,小小年纪就成为科研团队带头人并非大不了的事情。当然,团队成员们也并非“一切行动听指挥”。曾有一位在德国的科学家先斩后奏, 自己垫资十几万买了一台实验仪器, 然后找赵柏闻报销,接到消息时,赵柏闻还正在与大家讨论买与不买的问题。“当然也有人不服气我,但我自有应对办法,嘿嘿。”至于办法是什么,赵柏闻选择保密。一名高二学生,如何进了“基因测序世界工厂”华大基因? 赵柏闻认为简单得不得了: “没什么啊, 他们想要人, 我想来,一拍即合! ”赵柏闻所言稍显夸张。作为一家民营机构, 华大基因在国际基因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自承担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工作开始,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中国水稻基因组计划、SARA 基因组研究、家蚕、家鸡、大熊猫基因组计划等多个项目, 世界知名科学杂志《自然》和《科学》多次以封面文章对其报道。这样一家研究院, 自然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去。其实,兴趣广泛的赵柏闻是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 该校的学生不少是学习尖子,多少有些过人之处。从初中起,赵柏闻就去了北京农科院研究所实习,但基本都在干“体力活儿”―――帮忙开展生物实验。高一时,他偶然得知华大基因在做基因测序,便请求农科院的导师介绍自己到华大基因实习。高二暑假,赵柏闻从北京来到了深圳华大基因总部,在他眼里这是一段无聊的日子,带他的老师先给了他一篇关于水稻的论文,接着又给了他几本书让他学编程。他很快就掌握了编程并做完了教材中的大部分题目。接着,没事儿干了,赵柏闻就找到院长汪建要活儿干。汪建把他“推”给了华大基因的另一个“神奇人物”李英睿,这名北大生命科学院的才子,曾旷课到华大“打黑工”―――不要工钱只干活, 后来被华大基因录用, 现在已是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随手写了一道数学+编程的题目,让赵柏闻自己去解。赵柏闻用一个下午打草稿,晚7 时开始编程,之后改了四五遍,凌晨时分把答案交给吃完宵夜回来工作的李英睿。李英睿当场震惊,这道题是李英睿他们千人基因组项目所遇到的难题,本想打发赵柏闻一下,甚至让他的实习期“耗”在上面,孰料赵柏闻一个下午就搞掂。看到赵柏闻如此有才, 李英睿便开始“忽悠”赵柏闻留在华大基因。已厌倦国内教育模式的赵柏闻想到可以自己赚钱自己花,就心动了。但他说,真正促使他决定放弃学业留下来, 主要是因为没做暑假作业, 没参加假期补课, 回学校“不好交代”。闻听儿子要退学,赵柏闻父母大惊之下立刻停下草原之行, 连夜奔到了深圳。赵柏闻告诉父母,若自己按部就班地上学或出国,5 年后将成为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 但若退学进入华大,5 年后将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经验。回想起来这些理由, 赵柏闻觉得其实更多的是在说服自己。开明的父母同意了。从此,赵柏闻过上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
赵柏闻的介绍
赵柏闻,1992年出生于北京,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媲美为中国比尔·盖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人类认知能力的基因组学分析”科研项目的团队带头人。从2010 年年中开始, 他带领华大基因和国内外十几位数学、物理、天体以及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开始从事人类智力差异如何产生以及与基因的关联研究。2014年,他离开华大基因,为推动医疗及健康产业革新,创办了北京量化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任CEO。
吴恩达在百度是什么职位?
吴恩达(Andrew Ng),华裔美国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也是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with Daphne Koller)。2011年,吴恩达在Google创建Google Brain项目,以通过分布式集群计算机开发超大规模的人工神经网络。2014年5月16日,吴恩达加入百度,负责“百度大脑”计划,同时担任百度公司首席科学家。2015年6月5日,吴恩达暂任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IDL)的Acting Director职务。2017年3月22日,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宣布将离职。
吴恩达 是一个怎样的人
Andrew Ng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厚道,不强势,很憨。。。上过Andrew Ng的CS 229 Machine Learning,后来也在coursera上了他的Machine Learning。其实斯坦福那门课的讲义网上也有,期中考试是开卷的,很多公式推导,但只要照着书上依葫芦画瓢也能推的出来;还有就是很多概率分步方面的判断题之类的,其实很多人觉得那部分才比较难。那门课当时貌似才300多人,2011年秋季,后来听说有800人了。。。其实300人已经很多了,当时在Huang Engineering Building的一个大教室,都坐满了。。。Andrew挺厚道地写板书,不像很多教授都是用ppt。。Andrew经常就是一写就是很长时间。。。然后下面有人提问打断,他就说不要提问了,否则写不完。。。。其实美帝的课程这种工程类的都很多人上,跟国内上课也差不多的感觉,肯定也是填鸭式的。。。只有那种文科小班教学,6、7个人围着桌子讨论,这样互动才比较多,当然要求每个人课后都要大量阅读和准备了。当然,Andrew其实本人对统计和金融是比较鄙视的,他应该更偏重跟硬件结合的领域,比如他在斯坦福还开了cs 221机器人的课。他本人之前也研究无人直升机,现在研究自动驾驶等,都是典型的人工智能的应用,软硬件相结合。这些领域的统计味道会淡很多。。。金融时间序列之类的内容,经常要自相关、异方差、t值、p值之类的,在Andrew的课程里是没有的。他更多是面向机器人。所以他的CS 229的project如果做金融相关的会被他鄙视,然后给个低分。反正他自己就说”金融里面用到的机器学习顶多就是线性回归“。。。当然,他的导师Michael Jordan(不是打篮球那位)对Andrew本人是有点看法的。。。Jordan本人是统计与机器学习的教授,其实他本人的研究统计味道是很浓的,再说计算机学术界对机器学习一直不是辣么待见,反而Jordan本人跟统计那帮人混得还比较融洽。。。其实Jordan就是个纯粹的学术界巨头,学阀学霸那种,比如NIPS,其他学校的教授都难发,斯坦福统计博士都难发,Berkeley的普通学生做个课堂小project也能发。。。学术界学霸肯定希望自己的子弟能代代相传,一代罩着一代,代代都能发。。。但这个Andrew却有着浓厚的网红倾向,自己到处威风,粉丝无数,最近找的老婆也很漂亮,但貌似学术上并没有把本门本派发扬光大,甚至直接跳反投入深度学习的怀抱去了。。。据说Jordan本人对Andrew的这些行为不是辣么的高兴。。
科比所获荣誉
奥运会冠军:1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
NBA总冠军:4次(99-00,00-01,01-02 ,08-09)
NBA总决赛MVP:2008-2009赛季带领洛杉矶湖人队获得总冠军并获得职业生涯第一个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NBA得分王:2次(05-06赛季场均35.4分,06-07赛季场均31.6分)
NBA西部冠军:6次(2000,2001,2002,2004,2008,2009)
NBA常规赛MVP:1次(07-08)
NBA全明星赛MVP:3次(2002年费城,2007年拉斯维加斯,2009年菲尼克斯)
NBA扣篮王:1次(1997年克利夫兰全明星周末)
NBA全明星:11次(1998,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注:1999年因为劳资纠纷,NBA全明星没有举办)
NBA最佳阵容第一队:7次(01-02,02-03,03-04,05-06,06-07,07-08,08-09)
NBA最佳阵容第二队:2次(99-00,00-01)
NBA最佳阵容第三队:2次(98-99,04-05)
NBA最佳防守第一队:7次(99-00,02-03,03-04,05-06,06-07,07-08,08-09)
NBA最佳防守第二队:2次(00-01,01-02)
NBA最佳新秀第二队:1997年
全美年度最佳高中生:1996年(由美国《Today and Parade》杂志评选)
毕业论文一般在哪里找
参考文献一般都是在知网当中查找。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很多的地方都需要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我们都可以从知网当中找到它的来源,并且获得很标准参考格式,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毕业论文撰写变得更加容易。而且知网所找到的参考文件往往十分权威,对于我们毕业论文撰写很有帮助,话题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做的毕业课题。除了知网之外,我们也可以从其他的一些学术平台来找到参考文献,这些参考文献的格式是重中之重,因为我们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如果格式不对很有可能会丢掉相应的分数,所以一定要注重格式的规范,而从知网当中所下载的参考文献是十分规范的,我们不需要担心任何格式的问题,只需要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了,这也是知网最大的优势。知网检测系统查重只有经过知网检测系统查重的研究生论文会被知网学术论文联合比对库收录,放在知网上,但是这些研究生论文被知网收录是由准确的时间的,知网官网会在研究论文查重后的第二年统一进行论文收录,所以研究生们不需要担心论文经过知网查重后会被放在知网数据库上的问题。虽然知网查重不会立刻收录研究生论文,但是研究生论文在经过知网查重后,是会显示最近一次的检测记录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在使用知网查重后,一定要将论文修改到符合高校论文查重标准,确保论文顺利通过论文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