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啊!
一、整体与局部的区别。1、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2、小说,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这一学科的一个分支,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二、构成要素的区别。1、文学,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古今中外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故也是语言艺术的一种。2、小说,构成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三、表达内涵的区别。1、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2、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实实例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一种语言艺术形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说(文学体裁)
有谁独自一人晚上12点后到墓地去,尤其是在7月半的时候去,老实问答
应该不会有人单独这样去做吧。提及农历七月,大家都知道这么一个说法“七月半”,而“七月半”又称:中元节,农村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
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的季节,都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你小的时候长辈们有什么好的总是留给你,农村人家每年第一样成熟的果子最先吃到的多半是你。人毕竟是血肉之躯,难免生老病死。再者农村人靠天吃饭,大地让你种出活命的粮食。
如何学好文学?
A 文学分类
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仍属古体诗的范围。
2、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3、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4、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5、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三、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四、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五、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六、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七、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B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C 学好文学关键在于积累。
文学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文学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文学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以上是本人学习文学方法的简单归纳,愿我们能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
按照下面的做,或许你会有收获。
提高文学能力靠的是慢功,有的人说考文学要凭运气,也有的人说要看感觉。运气好或者感觉对的话,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甚至有可能爆个冷门。刚开始我也抱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每到考文学之前就要“酝酿”一番,希望能找到所谓的“感觉”。后来,通过与几个同学的交流,加上自己也看了一些师兄师姐们介绍学习经验的书,我渐渐觉得,学文学,是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的。�
首先,要多看一些书,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体会。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文学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我比较喜欢看像《读者》、《散文》之类的杂志。看《读者》,可以了解到许多独到的观点,看到一些内涵丰厚的文章,使自己也变得爱思考起来。尤其在写作时,我更是常常受到它的启发。现在作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评分标准就是是否有创新、有与众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见解,往往不是凭空就可以产生的。它取决于你的阅历、你的人生体会。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简简单单的两点一线,很少有机会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因此读书看报就不失为一条捷径。而在时间金钱都有所限制的情况下,看《读者》更不愧为捷径中的捷径。更何况,它也是我们放松自己的好伴侣。�
看《散文》,是通过文学老师的介绍。教我文学的陈武老师是一位文学功底很深的人。他的课真正花在课本上的时间并不多,他更愿意教我们一些从课本里引出来的知识。三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确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文学修养方面提高不少。记得当初他向我们推荐《散文》时,没有说太多,只有几个字我印象特深:“腹中有书气自华。”于是我开始学着欣赏《散文》。刚开始时,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微妙的感觉,我仿佛一下子就被文字的美攫住了。原来文章还可以这样写!一段很普通的经历到了作家笔下,却完全可以获得诗一般的美感。我喜欢反反复复地读那些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文字,直到把它们背下,然后不经意地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文笔果然有了提高。同时,通过揣摩作者的感受,不知不觉我就养成了一种爱思考的习惯,这一点在做文字表述题的时候特别有用,下手更快,思考角度也更准确。�
此外,有空时多翻翻字典也是一种好办法。例如,做拼音题时,就翻翻《新华字典》,把自己以前读得不准确的字记在一个小本子上,考前再看一看,印象就比较深。另外,平时听新闻时也可多留一个心眼,注意听听播音员的发音,碰到哪个字他发得和你不一样,就记下来,查查字典,看是他发得对还是你发得对,这样做印象特别深。做词语用法的题目时,就翻《现代汉语词典》或《成语词典》。不要局限在要查的那个词上,最好能把前后的词都看一下,既能通过比较加深印象,又能同时学到不少新词。这个工作最好能每天都做,每天记几个,积少成多。记得高三那年,老师让文学科代表每天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抄些成语或容易出错的词语、容易读错的字等,下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去看一看,一些细心的同学还会把它们都整理在一个本子上。到高三下学期做模拟试卷时,我们班同学在这种题上出错的已经很少了。�
在写作方面,除了多看书看报外,还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一些喜欢听歌的同学常常会记些喜欢的歌词,在写作时用一用,还真不愧为一种好办法,最起码在语言上就占了不少优势。当然,也可以背一些优美的句子,使它们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文学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的努力就已经得到了回报。�
文学的功夫都在平时的积累上,除了个别“感觉”突然变得特别好的之外,平时是怎样的水平,高考就会考得怎样。与其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着“奇迹”出现,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功夫
大概就说这么多了记得加分啊!!
少林寺千年古刹的三次劫难具体有哪些?
“周武灭法”
人们通常认为,少林寺历史上遭受过三次较大的灾难: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的“周武灭法”,一次是唐代末年的武宗李炎时期的“会昌毁佛”,最后一次发生在近代,1928年春军阀混战时期,被称为“二八火厄”。单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前两次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即遭受破坏的不止少林寺一家,最高统治者出于对一个宗教的好恶而毁天下之佛,灭天下之法,所有的寺庙都逃不过。由于两位当朝皇帝名号中都有一个“武”字,“周武灭法”与“会昌毁佛”被并称为“二武灭法”。
先说“周武灭法”。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在中国盛行。北魏孝文帝不仅为跋陀和尚建起了少林寺,而且制定了相当优厚的政策,扶持佛教的发展。魏宣武帝的爱女永泰公主都到少林寺削发为尼,更别说无数俗家男女对佛教与寺庙的向往。在这种情况下,据史料记载,到北周、北齐时期,天下僧侣的人数已经快达到当时人口的一半了,仅洛阳城周围就建有寺庙1370多所。杜牧在《江南春绝句》中咏叹“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实,北朝何尝不是如此。
北周武帝宇文邕当上皇帝不久,他的妻子李皇后就进寺出家为尼了,接着,先后又有五位后妃相继出家。后宫的“空虚”,大概还没有令宇文邕有过多的担忧,但他发现国家的大片田地无人耕种,国库也跟着空虚时,终于坐不住了。这时,成都一个名叫卫元嵩的还俗和尚和道士张宾一起上表武帝,建议“省寺减僧,并自还俗”,武帝于是下令群臣辩论佛、儒、道三教之孰优孰劣,借以废斥佛教。但事与愿违,朝廷中不少大臣都笃信佛教,这次讨论最后不了了之。武帝不甘心,公元前574年的时候,他再次大会群臣,让道士张宾当面同少林寺僧人智炫辩论两教优劣是非,智炫和尚据理力争,连武帝本人也无法使智炫和尚屈服。武帝一怒之下,下令将佛道两教一并废除,强令全国两百多万僧人、道士一律还俗,将寺庙和塔观都分给王公贵族,财产则散给臣下。
在这场自上而下的毁佛运动中,少林寺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有的隐迹尘俗,有的遁匿山林,有的逃亡江南,昔日香客拥挤的佛门胜地转眼间只剩一派萧煞之象。今日少林寺内有座唐人立写的《少林寺碑》,上面记载:“周武帝建德中,纳元嵩之说,断释、老之教,率土伽蓝,咸从废毁。”可见这次灭法,少林寺被破坏的十分严重。6年后,北周静帝宇文阐看到社会笃信佛教、道教积习难改,就让坚持下来的和尚道士都重返寺观,并且选派能工巧匠,首先为少林寺各殿重新塑立了佛像,请当时的名僧惠远、洪遵二和尚共同住持少林,少林寺才又兴盛起来。
大业之火与“会昌毁佛”
确切地说,大业之火与前面提到的少林寺历史上三次较大灾难并无直接联系,但根据历史记载,大业年间的这把火引发的似乎正是少林寺遭遇的第一场火厄之灾。联系在近代所遭遇的更大也是最大的一场灾难“二八火厄”,后人的目光很容易就被聚集在一个“火”字之上。中国建筑多用木结构,寺庙对火自古就有着天然的惧怕,因此当有人故意放火的时候,带来的灾难往往就更大。
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朝已经将近尽头。在少林寺网站的寺院历史大事记中,列有这样一条:“大业十四年,天下大乱。少林寺为山贼所劫,塔院被焚,灵塔尚存。”后人研究北魏时期少林寺平面布局时,也认为在今少林寺的西塔院一带,原来建有埋葬跋陀的“遗身定塔”,隋代大业末年,“群贼以火焚之,不燃,远近珍异”。唐人的《少林寺碑》上也记载:“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
从记载来看,这把火是乱世之中的“贼”所放,所造成的后果十分明显,不过这“贼”的身份却很难分辨。有人说就是打家劫舍的山贼,也有人说,这贼就是王世充,当时他出兵抢劫了拥有不少土地的少林寺,受到了少林武僧的沉重打击,王世充就生出毒计,放起火来,将寺内殿宇烧毁大半,也正是如此,13棍僧才愤而营救唐王,打败了王世充。
大业之火究竟由谁而引现在不得而知,但李世民当上皇帝以后,很快帮助少林寺重建了寺院,抹去了这场火灾所造成的创伤。220年后,另一场更能造成更大创伤的灾难悄悄地接近了少林寺,这就是“会昌毁佛”。唐武宗会昌年间,国内几经内战,人民为了逃避繁重的徭役,纷纷出家入寺。唐武宗就传下旨令,内容与北周武帝如出一辙,要让僧尼还俗。据《中国佛教》一书记载,当时全国拆毁大寺4600多所,小寺4万多所,还俗僧尼达26万多人。从数字和毁寺的方式上可以看出,唐武宗的做法远比北周武帝更绝,这次灭法运动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极大,被称为“会昌灭法”。
幸运的是,这场对整个佛教来说不啻为一场灾难的灭法运动并没有太多地影响到少林寺,有学者认为少林寺在暗中受到了皇室的保护,也可能与寺僧的努力有关。但对少林寺来说,由于全国佛寺的普遍受损和佛教所受的打击,习惯上仍将“会昌灭法”视为一场灾难。两年后,唐武宗驾崩,继承者迅速下诏恢复佛寺,急风暴雨般的“毁佛”运动终于结束。
石友三火烧少林寺
穿过金壁辉煌的少林寺天王殿,绕过巍峨壮观的大雄宝殿,细心的游客可能会发现,大雄宝殿后的藏经阁和两侧的钟、鼓二楼还保留着一些残柱断壁,这就是“二八火厄”的遗迹。来过少林寺的游客们大多知道“二八火厄”的含义,“二八”就是指1928年,“火厄”自然指火灾。1928年的这场大火,给少林寺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1928年前后,北伐战争已经开始,军阀混战尚未结束。这年春天,盘踞在河南一带的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曾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因此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占领了少林寺。
根据记载,当时樊钟秀的残部和少林寺僧众都已经逃离了,石友三便一把大火点燃了法堂。第二天,又将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阎王殿、龙王殿、钟鼓楼、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御座房等殿宇统统悉数付之一炬。一时间,少林寺内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四处躲藏的僧众们在山野中遥望寺院惨状,又不能前去营救,无不悲痛欲绝。石友三的部队离开少林寺之后,全寺僧众急忙回寺灭火抢救,才算保住了千佛殿、达摩亭、方丈堂、山门以及地藏殿、白衣殿等殿宇。
除了殿宇,这次大火毁坏掉的少林珍宝不计其数,包括寺内被皇封的“五品树祖”、经卷、《少林寺志》木刻版、魏齐造像碑、达摩面壁影石等等全未幸免。这次大火是自隋唐以来少林寺所遭受的最惨重的一次浩劫,据说,此后蒋介石来游少林寺时,也不得不发出了“石友三太坏了”的愤懑之情。在建国前的岁月里,由于战争频繁,民生凋敝,少林寺仅仅能够维持山门。
历史 少林寺被烧过几次
第一次 北周
第二次 隋朝
第三次 唐代
最严重的一次是1928年
河南省登封市少林寺历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劫难,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的“周武灭法”使少林寺佛像被毁、塔庙被砸、僧徒们流离失散;隋朝的“大业之火”和唐代末年武宗李炎时期的“会昌毁佛”,更让少林寺伤痕累累。 而少林寺最严重的一次劫难则发生在1928年,它给少林寺带来的灾难史无前例的:1928年春天,吴佩孚集团军阀樊钟秀与冯玉祥的部将石友三展开激战,樊钟秀曾把部队驻扎在少林寺内,3月15日石友三打败樊部后直接火烧少林寺。据载,石友三从登封城内运来煤油,涂抹在少林寺内建筑上后炮轰点燃,少林寺大多殿堂焚毁,“藏经阁前所有建筑和一些重要文物均被烧毁”。
五年级上册23课难忘的一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忘的一课》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原文(节选):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大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扩展资料:创作背景: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并向中国挑衅引发“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而遭到失败,于1895年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了日本,被日本侵占整整统治了五十年!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期,他们采取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奴化教育等种种手段奴役台湾人民,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归还中国。《难忘的一课》便是在台湾回归中国后写的。赏析:《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我们公司两周年庆。现在急求藏头诗词一首。 为:山东大唐油气有限公司两周年大喜...哪位高人帮帮忙。
山不厌高乃巍峨东海宽广汇江河大手建设我中华唐土重现一强国油田万里莫相让气壮方能保山河有理有节还有备限敌三日来撤退公然挑衅必诛灭司马将军莫懈惫两个狼子和群狈周全不再且夹尾年年纷扰到今岁大可一战显国威喜看南海风浪劲祝我华夏笑最美==================================呵呵。YY得还行,看你敢不敢用!
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试卷题及答案,谁有?
一.看拼音写汉字.
chú fáng pàn duàn yǔn bi pǔ sù luó bù zǎo tà shēn yín mí huò bù jiě zīyuan ku gǎo
( ) ( ) ( ) ( ) ( ) ( ) ( ) ( ) ( ) ( )
xiǎn ér yìjiàn hán bāo yù fàng chānjiǎ ɡùnbàng yōu hùan dǎizhù fang sì sōng sǎn
( ) ( ) ( ) ( ) ( ) ( ) ( ) (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 ) ( ) ( ) ( ) ( ) ( ) ( ) ( )
住 宅 捏 着 骤 雨 干 燥 挖 掘 木 棍 缚 住 过 滤 批 评 吐 痰
三.用形近字组词.
弃( )捡( )租 ( ) 慎( )掺( )颈( )肢( )肺( )
异( )检( )祖( ) 镇( )惨( )项( )枝( )沛( )
四.用多音字组词.
Sǎn( ) chàn( ) pào( )
丧 sàng( ) 散 颤 泡
Sāng( ) sàn( ) zhàn( ) pāo( )
五。选词填空。
理想 理想 妄想 剧烈 激烈 强烈 热烈
1、同学们争论的很( ),各不相让。
2、少年儿童应树立远大的( )。
3、今天,人类登上月球的( )已经变成了现实。
4、谁( )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谁将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的粉碎。
5、他忍着伤口的( )疼痛,顽强地前进。
6\大家不要在阳光( )的地方看书.
7\联欢会上,大家( )地欢迎王老师唱歌.
六\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与其……不如 只有 ……才 虽然……但是 宁可……也不
1.( )社会主义,( )能救中国.
2.这件事( )是四年前发生的,( )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3。放学后,我们( )在街上乱跑,( )回家读课外书。
4。叙利奥( )自己辛苦,( )让父亲过于疲劳。
七、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1、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他经常回忆过去有趣的往事。
3、他做什么事都很详细。
4、我们要尽量节约开支和浪费。
八、按要求改写下列句子。
1、我把语文、数学作业都写完了。
该成被子句:
2、能否把公路也搞得丰富多彩一些呢?能。
改成副反问句:
3。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劳动!
改成肯定句:
4、国旗飘扬。
扩句:
九、连句成段(在括号里填序号。)
( )它尾巴一摆就游跑了,我差点掉进水池里去。
( )我时常扒在沿上,睁大眼睛看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
( )有一次,一条银白色的小金鱼游到了我身边。
(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回家都到邻居湘湘家去玩。
( )我谈着身子,伸手想抓住它。
( )他家有个小水池,杨着许多金鱼,又红的、金黄的、银白的、黑的。
十、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并解释诗句的意思。
1. ,天下谁认不识君。。
这句诗的意思:
2. ,半江瑟瑟半江红。
3、月落乌啼霜满天, 。
这句诗的意思: 。
十一、理解课文后,再填空。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选自《 》,这句话的意思是: 。
2、《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写作顺序是 。之所以称这五位战士为五壮士,是因为他们 。
3、“修一座友谊的长桥,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这句话选自课文《 》。“我们”指的是
,“心愿”是指 。
4、《可爱的草塘》一文讲“我”在小丽的陪同下,看到了北大荒的草塘的 和 。
5、〈〈蟋蟀的住宅〉〉一文用( )手法,讲了蟋蟀住宅的 和它怎样 住宅的过程,赞扬了蟋蟀( ),不肯( )的精神。
十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天上的云,真是千姿百态,变化无常。他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师,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刹那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写出“美丽”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2、找出一个比喻句,在句子下面用 标出来。
3、找出一个中心句,在句子下面用“ ”标出来。
4、文中哪些话写云“变化无常”?用( )在原文中标出来。
5、最末一句在这段话中起的作用是: 。
(二)捡地衣
今年夏天,我和哥哥到爷爷家过暑假。听小姑娘说,飞机场两边的草丛中生长着一种植物,叫地衣。爷爷他们经常去捡来洗干煮着吃,可好吃了。我听后缠着小姑姑说:“我也去!”小姑姑满口答应了。
一天,刚下过暴雨,地面还很湿,当天已经晴了,小姑姑高兴地说:“这正是捡地衣的好时候,因为地衣是一种生长在潮湿、阴凉地方的野生植物。这次下了大雨,它一定长得很好。”于是,小姑姑带着我们“童子军”向飞机场走去。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清河河畔的飞机场。一条笔直、平坦的水泥路呈现在眼前,两旁是碧绿的草丛。欢欢弟弟第一个跳进草丛,接着小姑姑、哥哥、静静姐姐也进去了,可我还是呆呆地站在边上,因为我害怕草丛里的毛毛虫。这时,欢欢弟弟条过来一把拉住我说:“凡凡姐姐,快来呀,这里有好多!”我忍不住了,就一步跨了进去。小姑娘捧着一团黑绿黑绿的东西说:“瞧,这就是地衣。”他找了一个有水的地方,我一看,哇,那里有多好,黑压压的一片。我急忙伸手去捡,手刚碰到地衣,就赶到凉丝丝的,用手拣起一块,滑滑溜溜的,舒服极了,我捧在手里看着,这地衣真像黑木耳,可能它们是兄弟吧!开始捡的时候还真不习惯,地衣就像小泥鳅,一捡起来就滑掉了,后来有了经验, 捡起来就顺手多了。
实践过得真快,一会儿功夫就到了下午,我们的收获还不小呢,带来的口袋全装满了。
吃饭时 我们吃上了地衣 夹一块放进嘴里 嗬 又香又软优滑 还带着一股野味 太好吃了 几分钟的时间 那一碗香喷喷的地衣就被消灭的一干二净 明天还去捡 我便吃边说
晚上 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望着繁星闪烁的夜空 心想 通过自己的劳动 既得到了乐趣 又得到了享受 真是两全其美
1。给文章到数第一、第二段加说标点符号。
2、填空。
(1)地衣生长的环境:
地衣的颜色: 。
地衣的形状: 。
地衣给我的口感: 。
(2)文章第 自然段写了捡地衣的的过程。“我”因为 ,不敢进草丛。捡地衣时开始因为 ,捡不起来就 。
(3)文章最后一句话在文中起了 作用。第 自然段体现了劳动后的享受。
3、概括短文的中心思想。
4、照样子,在文中找出三个重叠词。
例:黑压压
十三、作文。(20)
题目:我们家的喜事多
要求:1.按照题目选择其中一件事为重点,写全家人无比兴奋.
2.把这件事的过程写清楚,写出事情发生时的情景,并注意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
五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24分)
1、小明原又20元钱,用掉x元后,还剩下( )元。
2、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是( );6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
3. 把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长是全长的。
4、小红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5,4) ,她坐在第( )列第( )行。小丽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5列第3行,用数对表示是( , )。
5. 能同时被2、3和5整除最小的三位数( );能同时整除6和8的最大的数( )。
6、如果a÷b=8是(且a、b都不为0的自然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7、 (a是大于0的自然数),当a 时, 是真分数,当a 时, 是假分数,当a 时, 等于3。
8、 = =( )÷9=44÷( )
9、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35立方分米=( )立方米 53秒=( )时 25公顷=( )平方千米
10、在20的所有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是( ),在15的所有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 )。
11、有一个六个面上的数字分别是1、2、3、4、5、6的正方体骰子。掷一次
骰子,得到合数的可能性是 ,得到偶数的可能性是 。
二、认真判断。(5分)
1、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却不一定是方程。………………………………( )
2、假分数都比1小。……………………………………………………( )
3、数对(4,3)和(3,4)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
4、14和7的最大公因数是14。……………………… ………………( )
5、把一根电线分成4段,每段是米。……………………………………( )
三、慎重选择。(5分)
1、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要分成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且没有剩余。最小可以分成( )。
A. 12个 B.15个 C. 9个 D.6个
2、是真分数,x的值有( )种可能。
A. 3 B. 4 C. 5 D. 6
3、五(3)班有28位男生,25位女生,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A. B. C. D.
4、把4干克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 )。
A. 千克 B. 总重量的 C. 千克 D. 总重量的
5、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24,这两个数不可能是( )。
A. 4和24 B. 8和12 C. 8和24
四、细心计算(40%)
1、写得数4%
6.3+7= 21.5+9.5= 2.5×0.4= 42.8-4.28=
1-0.01= 3.5÷0.5= 8.2÷0.01= 8.2×0.01=
2、解方程:12%
X-7.4=8 2X=3.6 X÷1.8=3.6 X+6.4=14.4
3、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9%)
10和9 14和42 26和39
4、递等式计算:9%
(2.44-1.8)÷0.4 2.9×1.4+2×0.16 30.8÷[14-(9.85+1.07)]
5. 根据题意列方程并解答。(6分)
① 7个X相加的和是10.5。
五、应用题:(27% 第1-3题每题5分,其余每题4分)
1、我国参加28届奥运会的男运动员138人,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的2倍少7人。男、女运动员一共多少人?
2、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中,共有105张有效票,北京获得56张。北京的得票占有效票的几分之几?
3、甲、乙、丙三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6天去一次,乙每8天去一次,丙每9天去一次,如果4月25日他们三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一次都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4、有一块布长8米,正好可以做12条同样大小的裤子。每条裤子用布几分之几米?每条裤子用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5、把一张长20厘米,宽16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纸没剩余,最多可裁多少个?
6. 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4千米,相遇时两车离中点3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期末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 得分:
一、在括号里填上你满意的答案。(20分)
1、八百三十五万九千零四写作( ),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
2、1.75小时=( )小时( ) 78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3、把4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的长度是全长的( )( ) ,每段长( )千米。
4、分数单位是110 的最大真分数是( )。它至少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最小的奇数。
5、甲乙两数的比是8:5,乙数是25,甲数是( )
6、在25 :X中,当X=( )时比值是1,当X=( )时,比无意义,当X=( )时,可与23 :2组成比例。
7、甲是乙的2倍,丙是甲的2倍,那么甲:乙:丙=( )
8、某工人生产200个零件,其中4个不合格,合格率是( )%
9、一件工作若完成它的512 用10小时,若完成它的23 用( )小时。
10、已知M、M两数的比是2:3,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6,那M=( )。
二、火眼金睛识对错。(6分)
1、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
2、比3小的整数中有1和2。( )
3、915 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4、因为45 <67 所以15 <17 。( )
5、最简整数比的比值一定是最简分数。( )
6、一幢7层楼每层的高度是相同的,小宁从底层走到三楼要用40秒,那么走到顶层需要140秒。
三、快乐A、B、C(6分)
1、一个数(零除外)除以19 ,这个数就( )。A、扩大9倍 B、缩小9倍 C、增加9倍
2、一种脱粒机34 小时脱粒910 吨,1小时脱粒的吨数( )910 吨.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大于或等于
3、等边三角形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4、把第一筐苹果重量的15 给第二筐,这时两筐苹果重量相等,原来第一筐与第二筐重量的比是( ). A、4:5 B、5:4 C 5:3
5、把一个棱长4厘米的正方体,锯成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可锯( )个。
A、4 B、8 C、16 D、32 E、64
6、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相等,已知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2倍,那么圆柱的高是圆锥高的( )。A、12 B、23 C、2倍 D、3倍
四、小神算(23分)
1、口算(5分)
93+55+7+45= 476-299= 0.1×0.1×0.1= 8+5.2= 77×11-77= 0.12÷0.15=
15.24-1.6-8.4= 56 -(813 +56 )= 2740 ÷9= 8×5×0.01=
2、求未知数X(4分)
7X-434 =2.25 X - 14 X=6
3、脱式计算 能简则简(8分)
815 ×13+815 ×2 89 ÷[56 +(47 - 47 )-16 ] (48×47 +48×37 )×1.25
(1118 ×922 +13 )÷712
4列式计算(6分)
一个数的3倍与25 的差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8 与16的积,加上5除59 ,和是多少?
五、实践与探索(15分)
1、 右图是一张长方形纸板,用它围作侧面,并分别配上不同的底面,做成长方体或圆柱体,接头处不计,计算所需要的数据(自己测量,保留整数)
(1) 如果给它配上一个底面,做成以BC为高的圆柱体,求这个无盖圆柱体的表面积。
(2) 如果给它配上一个正方形的底,作为以AB为高的长方体,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 几何操作题(单位:厘米)
在一个长方体中削去一个最大的圆柱体,求剩余部分的体积。
六、实践应用(30分)
1、 新兴机械厂扩展厂房,原计划投资400万元,实际投资36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2、 一个筑路队铺一条公路,原计划每天铺1.6千米,30天铺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铺0.8千米,实际多少天完成?(用比例解)
3、 一个盛有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它的底面半径6厘米,现将一石块放入容器内,这时水面上升4厘米。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 王华看一本课外读物,第一天看了这本书的20%,第二天看了剩下的30%,还有140页没有看完,这本课外读物共多少页?
5、小明到6千米远的西湖去玩,请根据下面折线统计图回答:
(1)小明在西湖玩了多少时间?
(2)如果从出发起一直走不休息,几点几分可达到西湖?
(3)求出返回时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
五年级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卷
成绩:
一 、填空:20%
1. 2. 5小时=( )小时( )分 506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 24的约数有( ),把24分解质因数是( )
3. 分数单位是 1/8的最大真分数是( ),最小假分数是( )。
4. 一个最简分数的分子是最小的质数,分母是合数,这个分数最大是( ),如果再加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得到1。
5. 把一个长、宽、高分别是5分米,3分米、2分米的长方体截成两个小长方体,这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之和最大是( )平方分米。
6. 用一根52厘米长的铁丝,恰好可以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框架长6厘米、宽4厘米、高( )厘米。
7. A=2×3×5,B=3×5×5,A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8. 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它的表面积扩大( )倍,它的体积扩大( )倍。
9. 4/9与5/11比较,( )的分数单位大,( )的分数值大。
10.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8,最小公倍数是48,其中一个数16,另一个数是( )。
二 、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20%
1. 下面式子中,是整除的式子是( )
① 4÷8=0.5 ② 39÷3=13 ③ 5. 2÷2. 6=2
2. 在2/3、3/20和7/28中,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 )
① 3个 ② 2个 ③ 1个
3. 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 )
① 奇数 ② 偶数 ③ 合数
4 . A=5B(A 、B都是非零的自然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 A 和B的最大公约数是A ② A 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
③ A能被B整除,A含有约数5
5. 在100克的水中加入10克盐,这时盐占盐水的( )
① 1/9 ② 1/10 ③ 1/11
6. 已知a>b,那么2/a与2/b比较( )
① 2/a> 2/b ②2/a < 2/b ③ 无法比较大小
7. 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12,这两个数的公约数的个数有( )
① 2个 ② 4个 ③ 6个
8. 一个长方体被挖掉一小块(如图)下面说法完全正确的是( )
① 体积减少 ,表面积也减少
② 体积减少, 表面积增加
③ 体积减少, 表面积不变
9. 用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每张长12厘米,宽8厘米。要拼成一个正方形,最小需要这种长方形纸( )。
① 4张 ② 6张 ③ 8张
10、一根6米长的绳子,先截下1/2,再截下1/2米,这时还剩( )
① 5米 ② 5/2米 ③ 0米
三、计算题:28%
1. 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分米)4%
a=8 b=5 c=4
2. 脱式计算(能简算要简算)12%
6/7+2/15+1/7+ 13/15 19/21+5/7-3/14
2/3+5/9-2/3+5/9
8/9-(1/4-1/9)- 3/4
3. 求最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4%
24 和36
18、24和40(只求最小公倍数)
4. 文字题 6%
5/9与7/18的和,再减去1/2,结果是多少?
一个数减去7/15与7/30的差,结果是2/3,这个数是多少?(用方程解)
四、作图题 4%
请你用画阴影的方法表示1/2(至少5种)
五、应用题:30%
1. 一块地,其中1/5种玉米,1/6种青菜,其余种西瓜。种西瓜的面积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2. 某班男生24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多少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 学生参加环保行动。五年级清运垃圾3/5 吨,比六年级少清运1/8吨。五六年级共清运垃圾多少吨?
4. 一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长方形铁板,把它的四个角分别切掉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然后焊接成一个无盖的盒子。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5. 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192千米,后2小时每小时行58千米,这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