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托马斯 特兰斯特勒默

时间:2024-03-18 05:46:11 编辑:莆仙君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的社会评价

从文学史的观点上来看他与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他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而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他的诗无法归入一个流派。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姆,这是个用心去体味生活,用心去创作的瑞典诗人,他一生只写了163首诗,但是每首诗都像北欧的天空那样纯净。他的内心如此宁静,但是又如敏锐的鹰隼,一语中的地挖掘出人生宇宙间的宁静与骚动,举重若轻,简洁明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诗评》杂志,已将特朗斯特罗姆和切·米沃什、布罗茨基、希尼并列,称之为“最杰出的欧洲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甚至被排在第一位——布罗茨基坦承自己偷过他的意象,他是诗人们的诗人 。美国诗人罗伯特·布莱曾将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比喻为“有如一个火车站,千里迢迢,南来北往的火车都在同一建筑物里做短暂停留,也许有一列火车的底架上仍然沾有俄国的残雪,另一辆上地中海的鲜花正在车厢里怒放,还有一辆车的顶棚上布满了鲁尔的煤灰 ”。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通过其凝炼、通透的意象,为我们带出了通往现实的崭新路径”。 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他所写的是关于重大问题。他的作品探讨死亡,探讨历史、回忆还有自然 。” 瑞典外交部在推特上发表悼词称:“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诗歌永远不会消逝 。”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的个人生平

特朗斯特罗姆的父亲是一位记者,母亲是一位教师,两人离婚后他随母亲长大。一开始他想成为自然科学家或考古学家。中学毕业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心理学,1956年他毕业。此后四年中他留校研究。此后他转到一个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学家。1965年他与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尔摩以西40千米处的小城韦斯特罗斯,他至今住在那里。他在那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以至于1997年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特兰斯特罗默文学奖。1980年特兰斯特罗默退休,此前他在瑞典国家劳工部做工作心理学家。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生涯开始于中学时期,当时他就读于斯特哥尔摩的一所拉丁文学校 。1954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尽管他当时还是一位在校大学生,但这本诗集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之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 。在1960年到1966年期间,特朗斯特罗姆的事业被分为鲜明的两部分:一面是心理医生,另一面则是年轻而富有名气的诗人 。特兰斯特罗默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是好友,两人互相翻译对方的作品,并将对方的作品收录到自己的书里。1990年特兰斯特罗默患脑溢血使他的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恢复过来了。2002年,出席北大的《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发布研讨会上 。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官方认为他的诗作“通过其凝练、透彻的意象,给予我们通往现实的崭新途径” 。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在医院去世,享年83岁 。

贡多拉的获得荣誉

贡多拉船夫们灵巧地将小船划到指定位置,掉头,转弯,停靠,排队,安排游客坐在既舒适又易于平衡的位置,然后得心应手地将小船轻轻驶出码头。随团的游客大多没有足够的时间排队乘坐,只好围着码头观赏贡多拉进进出出,拍照留念作罢。贡多拉在幽长狭窄的水巷中摇曳,穿珠般地划过一座又一座的小桥。谁人曾想,它竟与四百座桥中名字最尴尬无奈的那座“叹息桥”结成了旅游的“黄金搭档”。这叹息桥原本连接着法院和监狱,据传说,一位被判死刑的犯人走过此桥时,隔窗看到自己的女朋友,不禁深深叹息,由此得名。后来叹息桥被演绎成充满爱情气息的名桥,成了威尼斯的著名景点。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对年轻情侣,来威尼斯旅游或是举办婚礼。他们乘上温馨浪漫的贡多拉,在穿过叹息桥的瞬间热烈拥吻,以此来见证他们的爱情天长地久。贡多拉已经成为威尼斯一枚小小的旅游徽章。提到巴黎,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起埃菲尔铁塔;提到威尼斯,人们会想到摇曳的贡多拉。

瑞典80岁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十七首

  ◆果戈理
  /北岛译


  外套破旧得像狼群。

  面孔像大理石片。

  坐在书信的树林里,那树林

  因轻蔑和错误沙沙响,

  心飘动像一张纸穿过冷漠的走廊。

  此刻,落日像狐狸潜入这国度

  转瞬间点燃青草。

  空中充满犄角和蹄子,下面

  那马车像影子滑过我父亲

  亮着灯的院子。

  彼得堡和毁灭在同一纬度

  (你看见倾斜的塔中的美人了吗)

  在冰封的居民区像海蜇漂浮

  那披斗篷的穷汉。

  这里,那守斋人曾被欢笑的牲口包围,

  而它们早就去往树线以上的远方。

  人类摇晃的桌子。

  看外边,黑暗怎样焊住灵魂的银河。

  快乘上你的火焰马车离开这国度!


  ◆树与天空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匆匆走过

  我们身旁,在这片倾洒着的灰色中,

  这棵树有急事。它从雨中汲取生命。

  犹如果园里黑色的山雀。


  雨歇了,树停住了脚步。

  它挺拔的躯体在晴朗的夜晚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着那瞬息——

  当雪花在天空中绽开。

  (李笠译·以上选自《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


  ◆挽歌


  我打开第一道门。

  这是一个阳光照亮的大房间。

  一辆沉重的小车在外面驶过

  使瓷器颤抖。

  我打开二号门。

  朋友!你饮下一些黑暗

  而变得明显可见。

  三号门。

  一个狭窄的旅馆房间。

  朝向一条小巷的景观。

  一根灯柱在沥青上闪耀。

  经历,它美丽的熔渣。


  ◆黑色明信片

  一


  日历被文字填满,未来难测。

  电缆哼唱着一支没有祖国的民歌

  雪落在海上,铅一样注沉静。阴影

  在码头上搏斗。


  二


  生活之中,那死亡偶然选中

  测量的人,那拜访会被遗忘

  生活在继续,而衣服

  从容地裁制而成。

  (北岛译)


  ◆记忆看见我


  醒得太早,一个六月的早晨

  但回到睡梦中又为时已晚。


  我必须到记忆点缀的绿色中去

  记忆用它们的眼睛尾随着我。


  它们是看不见的,完全融化于

  背景中,好一群变色的蜥蜴。


  它们如此之近,我听到它们的呼吸

  透过群鸟那震耳欲聋的啼鸣。


  (北岛译·以上选择自《北欧现代诗选》)


  ◆ 许多脚步


  圣像被埋在地里,脸朝上

  而践踏泥土的

  是车轮和鞋子,是千百个脚步,

  是千万个怀疑者沉重的脚步。


  梦中我走入地下一个闪光的水塘,

  一次波澜壮阔的礼拜。

  多么焦灼的渴望!多么愚蠢的期待!

  我头上是几百万怀疑者的践踏声。

  (李笠译)


  ◆《牧歌》


  我继承了一座我很少去的黑色森林。
  但一天,死者和活人换位的时刻到来。
  森林活跃起来。
  我们并非没有希望。
  那些最棘手的案子虽经过许多警察的努力,
  仍悬而未了。
  我们生活的某一角落也有一个悬而未了的爱,
  我继承了一座黑色森林,
  但今天我走入了另一座:明亮的森林。
  所有活着的都在歌唱摇头晃尾爬行!
  这是春天。空气十分强壮。
  我持有遗忘大学的毕业证书,
  而且两袖清风,像晾衣绳上的衬衣。
  (摘自《特兰斯特罗默诗选》河北教育出版社)


  ◆《完成一半的天堂》

  悲观中断其行程。
  痛苦中断其行程。
  秃鹰中断其飞翔。
  热切的光芒涌流而出,
  就连鬼魂也畅饮一番。
  我们的绘画看见日光,
  我们的冰期画室的红色之兽。
  万物开始四处环顾,
  我们数以百计在阳光中行走。
  每个人都是通向一个适合
  每个人的房间的半开之门。
  无穷的地面在我们脚下。
  水在树林间闪耀着。
  湖泊是一个嵌入大地的窗户。


  ◆1966年——写于冰雪消融中

  淙淙,淙淙的流水轰响古老的催眠
  小河淹没了废车场。在面具背后
  闪耀
  我紧紧抓住桥栏
  桥:一只驶过死亡的巨大的铁鸟


  ◆诗节和对应诗节

  最大一圈是神话的圈子。舵手在闪亮
  的鱼背中间
  笔直地沉下去。
  离我们多么远啊!当白天置身在
  闷热、无风的不安之中时——
  就象刚果的绿荫把蓝色的人困在蒸汽中——
  心中缓慢而弯曲的河流中的沉船碎片
  重新堆积起来。

  突然发生了变化:在天体的静态中
  被捆住的滑动了。
  船尾高高翘起,情势绝望,
  一场梦的残骸黯然地
  对着闪着红光的海岸地带,被遗弃的
  迅速向前奔去,迅速地、
  无声——象雪橇的影子,象一只狗,很大,
  通过雪地
  跑向森林。

  ◆游动的黑影

  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块岩石上
  有一幅史前的壁画:
  一个黑色的形象
  在年轻古老的河里游动

  没有武器,没有战略
  既不休息,也不奔跑
  与自己的影子分离
  影子在激流下移动

  它搏斗着,试图挣脱
  沉睡的绿色图像
  为了游到岸上
  和自己的影子结合

  ◆足迹

  夜里两点:月光。火车停在
  平原上。远处,城市之光
  冷冷地在地平线上闪烁

  如同深入梦境
  返回房间时
  无法记得曾经到过的地方

  如同病危之际
  往事化作几点光闪,视线内
  一小片冰冷的漩涡

  火车完全静止
  两点钟:明亮的月光,两三颗星星


2010-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分别是谁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与狗》,、《绿房子》、《胡莉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谁杀死了帕洛米诺•莫雷罗》、《公羊的节日》等。获奖理由:“他不仅绘制出了权力的结构,也犀利地刻画出了个人的抵制、反抗和失败。”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主要作品:有诗集《诗十七首》、《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见黑暗》、《小路》、《真理之盾》、《给生者和死者》、《悲哀贡多拉》、《巨大的谜》、《画廊》等。获奖理由:“他用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莫言(1955~),中国小说家,山东省高密县人,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怀抱鲜花的女人》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食草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四十一炮》、《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获奖理由:“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爱丽丝•门罗(1931~),女,加拿大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少女们和妇人们的生活》、《你以为你是谁?》、《爱的进程》、《公开的秘密》、《一个善良女子的爱》、《憎恨、友谊、求爱、爱恋、婚姻》、《逃离》、《石城远望》等。获奖理由:“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简介

特兰斯特勒默1931年4月15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毕业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专业,曾修读过诗歌、文学史等课程。他13岁开始诗歌创作,23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7首诗》。自1958年起,他陆续发表《路上的秘密》《完成一半的天堂》《给生者与死者》以及《悲伤贡多拉》等诗集,逐渐在同代抒情诗人中奠定了领先地位。特兰斯特勒默共出版过10多部诗集。上世纪60年代,他的作品被引入美国,随后在国际文坛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兰斯特勒默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出版,他是最受欢迎的当代斯堪的纳维亚诗人之一。特兰斯特勒默的诗歌主要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瑞典文学院在介绍获奖者的声明中说,特兰斯特勒默的多部诗集包含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其作品的最大特点是简练而不抽象,其晚期作品更加简洁。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谁

一、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

二、作者简介: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生于秘鲁阿雷基帕,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共创作了30多部包括小说、话剧和散文在内的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说《城市与狗》(1963年)《绿房子》(1965年)和《酒吧长谈》(1969年)等。
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事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1936年3月,略萨出生在秘鲁阿雷吉帕,在他出生几个月前,父母已经离婚,母亲回了娘家。在他的童年,父亲是缺席的,担心他自卑,外祖母和母亲一直骗他说“爸爸已经死了”。因为外祖父是外交官,略萨的幼年在玻利维亚度过,直到10岁,全家迁回利马,他才知道父亲一直都活着,那年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四年后他被送进军事学校,14岁的男孩已经决定此生要成为作家。显而易见地,他在军校的日子不甚快乐,在该毕业的那年他肄业了,而在那之前,16岁的他已经成为当地日报的特约写手。17岁以后,他在大学的文学系里继续着作家梦,同时给几家报社和电台打零工,从广播剧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19岁这年,略萨结了第一次婚,新娘是舅妈的小妹,时年13岁。

  1958年,毕业后的略萨得到马德里的一笔奖学金,也就是这年秋天,他在马德里市中心一家名叫“小蜗牛”的酒馆里开始写《城市与狗》,“城市”是秘鲁社会,“狗”是军校学员,年轻学生阿尔贝托愤怒于上流社会的败坏,亦为底层的困苦伤心,为了捍卫个人尊严,他躲进文学的世界,以文学筑造堤坝,抵抗“城市”的喧嚣和“狗”的狂吠。这是一部带着强烈自传体色彩同时野心勃勃的作品。那时的略萨,就像他自己形容的:相信萨特的承诺,狼吞虎咽了马尔罗,无限钦佩“迷惘的一代”,视福克纳为精神教父,服从福楼拜的教导,用一个狂热文学青年的想象力把这一切揉成了《城市与狗》需要的泥巴。“这是一本给我带来惊喜的书,因为它,我开始觉得自己从穿短裤时怀抱的梦想——当作家——变成了现实。”这更是一本给文学国度带来惊喜的书,因为它,标记了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自此,略萨和马尔克斯这两个名字成了拉美文学的图腾。

  主角:写作方式

  诺贝尔奖给略萨的授奖辞很简单:奖励他对小说结构的探索和对个体抵抗的关注。如果要概括略萨半个世纪的创作,前半句一语中的。在2008年西班牙举行的略萨研讨会上,作家本人也这样总结他的创作:让写作方式成为小说的主角,作品的结构比内容更重要。

  略萨的写作反抗传统小说的时序和线性结构,他的小说,如一幅被拆散的拼图,从现实经历的情景出发,进入虚构的森林,印象和记忆如碎片,等待被辨认、被拼接。在《城市与狗》中,略萨用了中国套盒的结构,四个主角在“当下”的时空生活,随着叙述主体的不断滑动,牵扯出他们各自的“过去”。《绿房子》是略萨这个“结构现实主义作者”的登峰造极之作。故事的“主角”是某个荒凉孤立的小城里开出的第一家妓院“绿房子”,“绿房子”是沉默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它是坐标系的原点,每个过场的人物和他们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地分布在坐标系里。这是一个等待被辨认、被寻找的故事,说书人故意把读者带入混淆的迷雾。略萨承认,《绿房子》的结构是一种故意制造的混乱,而这种故意的混乱实际也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是流动的、永无休止的混乱状态。

  略萨曾在访谈中这样总结:“小说有一种无节制的禀赋,它喜欢繁衍,因为小说在时间里进行,而时间是无限的。”这也就是典型的“略萨结构”了,作家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平面结构,叙事者不断变换,时间失序,小说成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

  漫长曲折的回归路

  略萨对小说结构的探索自他从事创作以来从未放弃,而他涉笔的题材却经历了“离开—回归”的过程。中国社科院拉美文学专家陈众议说,略萨的创作经历是一个曲折的圆——

  略萨提笔时,是带着宏大叙事野心的年轻人,为家族代言,向记忆致敬,为沉默庞大的群体争取尊严,这尤其体现在《城市与狗》和《绿房子》中。进入1970年代后,也许是略萨的左翼倾向在现实中受到挫伤,这个书写政治的作家离开了政治,退回到布尔乔亚的情感世界里,《雷上尉和劳军女郎》是一种消解严肃的戏仿,《情爱笔记》和《胡利亚姨妈与作家》里弥漫着后现代的虚无感。在经历了世纪末全球化的震荡后,略萨从书斋和情感的漩涡里走了出来,重新把眼光投向他生长的拉美大地,《公羊的节日》成了他的回归。《天堂在另一个街口》和《坏女孩恶作剧》,虽背景各异,然而共通的是略萨回到历史的脉络中,用更深沉也更平静的心境审思群体的命运,思考个体抵抗的力量和意义。

  “我很庆幸,诺贝尔文学奖是在当下给了略萨,如果在十年或十五年前,我会失望的,因为那时的略萨太沉溺于自我,沉溺于私写作,而现在的他,老而弥坚,新作中有着让人震动的现实主义穿透力,带着文以载道的沉甸甸分量。这也是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的启示。”陈众议如是总结了略萨的获奖


谁能介绍一下现年80岁的瑞典诗人特兰斯特罗姆。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ömer,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当今瑞典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也是一个心理学家和翻译家。他著有诗集十余卷,并曾被翻译成三十多国的文字,特别是荷兰语、英语和匈牙利语。现时与太太莫妮卡同于首都斯德哥尔摩以西四十公里的韦斯特罗斯居住。特兰斯特罗默于195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在瑞典诗坛引起轰动,成为20世纪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大亮点,成名以后陆续出版了诗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真理障碍物》(1978)及《狂野的市场》(1983)、《给生者与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获得了多项国际及瑞典国内的文学类奖项,颇有国际影响。特兰斯特罗默曾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2011年终於获奖,理由是「因为经过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让我们用崭新的方式来体验现实世界生平特兰斯特罗默的父亲是一位记者,母亲是一位教师,两人离婚后他随母亲长大[2][3]。一开始他想成为自然科学家或考古学家。中学毕业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学心理学,1956年他毕业。此后四年中他留校研究历史、宗教和文学[2]。后来他转到一个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学家。1965年他与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尔摩以西40千米处的小城韦斯特罗斯,并一直居住至今。他在那里获得了很高的声誉,以至于1997年当地政府建立了一个以他命名的特兰斯特罗默文学奖。1980年特兰斯特罗默退休,此前他在瑞典国家劳工部做工作方面的心理学家。1954年特兰斯特罗默首次发表了他的《十七首诗》(17 dikter)。在这些诗中他还试写过白体诗,但后来他更喜欢自由诗。此后他于1958年和1966年又发表了两部书,在这两部书中他描写了到西班牙、巴尔干半岛、非洲和美国旅游的经历。音乐在他的诗中也起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他对爱德华·格里格的描写,或者他写访问博物馆的诗,比如《一个来自贝宁的人》是他看了维也纳民族艺术博物馆非洲艺术部分后的感受。特兰斯特罗默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是好友,两人互相翻译对方的作品,并将对方的作品收录到自己的书里。1990年特兰斯特罗默患脑溢血使他的语言功能受到阻碍,但此后他又恢复过来了。1996年他发表的《悲伤吊篮》(Sorgegondolen)尤其富有艺术性。特兰斯特罗默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他会弹风琴和钢琴。他最新的诗集是2004年发表的,内容是死亡、其预兆和经验。[编辑]评价与影响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的诗非常紧密,他使用很少的字来表达非常强烈的感情。他使用许多联想的手段。由于他用词非常少,他在5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日本俳句的要求。在这里词不是诗的组成部分,而是音节。在结构上特兰斯特罗默从一开始就使用大胆的比喻,自由的节奏和古诗的结构。他的用语比较温和,不强硬,他的风格简单,但节奏性非常强,通过令人意外的诗句和联想非常吸引人。在内容上特兰斯特罗默很少描写自然景象或抽象的哲学思考,他一般描写对日常生活的反想。在这里他既不描写对媒介报道的世界大事,也不描写内心的冲突,他集中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瞬间。德国电台评论他的诗“充满了味道、颜色、振动和杂音”。从文学史的观点上来看他与保尔·瓦莱里的“纯诗”相近。他有点“为艺术而艺术”的味道,但超出了纯粹的完美主义,而是“心理地、逻辑地自问”。他的诗无法规入一个流派。[编辑]荣誉托马斯获得的一些主要荣誉如下:1966: Bellmanpriset (Bellmanpriset) (瑞典)1981: Petrarca-Preis (德国)1990: 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 (美国)1991: Nordic Prize of the Swedish Academy (Svenska Akademiens nordiska pris) (瑞典)1992: Horst Bienek Prize for Poetry (Horst-Bienek-Preis für Lyrik) (德国)1996: Augustpriset, for Sorgegondolen (瑞典)2003: Struga Poetry Evenings Golden Wreath (马其顿)2007: The Griffin Trust, 终身成就奖 (Griffin Poetry Prize) (加拿大)2011: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编辑]中译本《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李笠译 南海出版公司(2001) ISBN 9787544218122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荣获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只写了163首诗,每年不过一两首,但他...

 在我看来,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所谓“纯粹”,第一,他基本上只写诗,而不用其他文体写作。第二,他写的都是短诗,没有长诗,甚至组诗也很少。第三,他的创作量奇少,截至2000年他70岁时,一共写了163首诗。他出版第一部诗集时,只有23岁。从特朗斯特罗姆的整个创作历程来看,他是个起点极高的诗人,也许不能说他一直没能超越自己的处女作,但《诗十七首》完全可以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他后来的作品其实是对这部诗集的展开和分解。换句话说,《诗十七首》已确定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基本风貌,这也可以视为他诗歌纯粹性的一种体现。当然,最能体现他诗歌纯粹性的是,他是一个只写短诗的诗人。似乎出于巧合,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辛波丝卡也是一个以少量短诗获奖的诗人。这两位诗人的成就证明:也许短诗才是诗歌的正宗,因为,它实现了最精练的词语和最强大的力量的结合。
  在如今这个商品气息无孔不入的时代里,做一个纯粹的诗人需要克服多重压力。存在于当代诗人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从诗歌写作转向非诗歌写作。这种转向的原因也许比较复杂,但大多出于对文学市场的考虑,它潜在地包含着一种读者中心的意识,以及对作品畅销的期待。而特朗斯特罗姆拒绝向任何外力和诱惑妥协,他绝不会迎合读者,更不会迎合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诗人。如果说这些是外在压力的话,一个纯粹的诗人必然还会承受内在的压力。正如现代派文学的创始人波德莱尔所说的,“一切伟大的诗人本来注定了就是批评家”。因为,复杂的时代要求甚至迫使诗人用多种方式说话,所以,大多当代诗人往往一手写诗,一手写评论。特朗斯特罗姆不是没有感到这种压力,但他执意要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因此,他主动克服了用另一种文体表达自己的诱惑,并压缩自己的批评意识,实在难以克制时,他也会用诗歌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


这是哪首古诗?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诗

宋 · 陆游
能自得我心,无入不自得。
灵府长优闲,蕉鹿乌能惑。
浊醪吞数升,浩气漫漫塞。
醉来隐几酣,屡到华胥国。
人生贵适情,何当调语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