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坦克在行动

时间:2024-03-18 11:37:09 编辑:莆仙君

坦克行动部分由哪些组成

推进系统 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中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有的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M1和T-80坦克安装了燃气轮机。发动机功率多为883~1103千瓦,转速2300~2600转/分,单位体积功率达543~794千瓦/米,燃油消耗率231~271克/千瓦小时。 传动装置多采用电液操纵、静液转向的双功率流动液行星式,将动液变矩器、行星变速箱、静液或动静液转向机构、减速制动器等部件综合成一体,功率密度有的高达811千瓦/米。T-72、T-80坦克传动装置,采用了两个与侧传动器相组合的机械行星式变速箱。 坦克行动装置多采用带液压减震器的扭杆式悬挂装置,有托带轮的小直径负重轮式和销耳挂胶的橡胶金属履带式履带推进装置。90式和“挑战者”等坦克采用了液气式或液气-扭杆混合式悬挂装置。 坦克单位功率多为20千瓦/吨左右,最大速度55~72千米/时,越野速度30~55千米/时,最大行程300~650千米。


Т-34 坦克能发射手榴弹吗?

T-34中型坦克,由苏联著名坦克设计师科什金(1898-1940)设计和制造,是苏联军方当时的一种先进坦克。有4名乘员(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车内空间较大,但由于没有电台,战车之间还要通过旗语联络,在后来的T-34-85坦克中增加了电台,但同时增加一名通讯兵。炮76.5mm,最大时速50KM,最大行程300KM,装甲最厚处60mm,但采用特种合金钢,又有大倾角外形,所以防护力极强。武器为主炮及车载机枪,没有榴弹发射器。

坦克是由哪些设备和装置组成的?

坦克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系统、通信系统、电气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武器系统包括武器和人力控制系统;推进系统包括动力、传动、行动和操纵装置;防护系统包括装甲车体和各种特殊防护装置、伪装器材;通信设备有无线电台、车内通话器等;电气设备有电源、耗电装置、检测仪表等。有些坦克还有潜渡、导向、通风、取暖等特种设备和装置。乘员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通信等任务。坦克通常以发射常规炮弹的长身管坦克炮为主要武器(有的还可发射反坦克导弹)。坦克多采用高膛压的105~125毫米滑膛炮,其武器系统普遍装备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火控系统,这不仅可缩短射击反应时间,也可提高火炮首发命中率。坦克的推进系统多采用增压柴油机,有的安装了燃气轮机,配有带静液转向的动液传动装置和强度、韧性俱佳的扭杆式悬挂装置。在防护方面,坦克的主要部位多采用金属与非金属的复合装甲,旨在增强抗弹能力。此外还配有性能好的三防、灭火、伪装、施放烟幕等特种防护装置与器材,以提高综合防护。

AMX-30坦克传动装置有哪些结构?

AMX-30坦克传动装置传动装置包括5SD-200D型变速箱、自动离合器、改进型克莱特拉克差速式转向机、制动器和2个侧传动装置。变速箱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由机械操纵换档,其中2~5档装有同步器。液压操纵的制动器可作行车也可作停车制动器。侧传阖为行星式结构。由于克莱特拉克差速器为单级结构,故每档只有1个规定转向半径。

AMX-30B2坦克有哪些防护装置?

AMX-30B2坦克有较完善的三防装置。所有门窗孔缝均加有密封装置,旋转部位采用充气密封。为防止外界有毒气体进入车内,在舱内安装增压风扇,可使舱内建立一定超压。车内安装的滤毒装置对抽入车内的空气进行三级过滤,然后充入战斗舱并形成超压。曾用该坦克做过核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万吨级TNT当量原子弹摧毁该坦克的有效半径为250m,10万吨级原子弹摧毁该坦克的有效半径为750m。在该坦克的动力舱和战斗舱之间装有防火隔板。战斗舱温度可以任意调节。中东战争经验证明,AMX-30坦克装甲防护性较弱,影响坦克效能的发挥,为此,法国从1983年起给本国AMX-30坦克炮塔正面、侧面和顶部加装了附加装甲。

坦克为什么被称为陆战之王

战争的军事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基本样式是进攻和防御。 毛泽 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古代战争,用矛用盾:矛是进攻的,为了消灭敌人;盾是防御的,为了保存自己。直到今天的武器,还是这二者的继续。轰炸机、机关枪、远射程炮、毒气,是矛的发展;防空掩蔽部、钢盔、水泥工事、防毒面具,是盾的发展。坦克,是矛盾二者结合为一的武器。”如今,60多年过去了,矛的方面又出现了导弹、原子弹、氢弹,而盾的方面也相应出现了反导系统、防原子掩蔽部等。有矛必有盾,这才是武器发展的辩证法。而能将矛和盾结合在一起的兵器在现代“十八般兵器”中,便具有独特的优势。 今天,坦克在矛和盾两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矛的方面,当代主战坦克的120毫米滑膛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的炮口动能已经达到10兆焦,为二战后期坦克炮的炮口动能的5~10倍。这一能量相当于把50吨的坦克举到8层楼高(约20米)砸到地面上所表现出的能量!这样一比较,你该知道坦克炮的厉害了吧。当代主战坦克可以在夜间、在行驶状态下向3.5千米开外的运动中的敌坦克开炮,命中率超过80%!而二战时期的坦克一般是短停射击,交战距离在500~ 1000米之间,命中率不到20%,要发射5~6发弹才能打掉一辆敌方坦克。两相比较,你会有一种“鸟枪换炮”的感觉。在盾的方面,同样是今非昔比,复合装甲、反应式装甲、贫铀装甲的问世使得一般的反坦克武器很难击穿主战坦克的主装甲,以至于反坦克武器要在打击坦克的薄弱部位上“作文章”。坦克坚固的装甲壳体、行之有效的三防系统使它在原子战争条件下身价倍增。坦克可以在核 爆 炸后的几分钟后,立即向 爆 心附近发起冲击,而其他兵器根本作不到这一点。 坦克是近战突击兵器,具有强大的冲击力。打冲锋是它的“拿手好戏”。它可以用相当高的越野行驶速度、猛烈的行进间炮火、强大的冲击震撼力一举冲破敌阵,占领敌人阵地。坦克的令人生畏的火力和多任务性、出色的越野机动性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以及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和强大的抗核武器毁伤能力使得陆军的其他武器只能望其项背,正是由于地面武器中坦克拥有的极大供方优势才被誉为陆战之王。


坦克 为什么被称为“陆战之王”?

坦克一般装备一门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多次战争中,一直是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其作为陆战的主角,被誉为“陆战之王”。克,是一种具有强大火力、高度机动性和很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在战斗中主要用于突破敌方防线、消灭敌方步兵,歼灭敌坦克和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

T-34坦克的T-34的缺点

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T-34的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在1941-1942年间,T-34的性能全面压倒当时德国大多数坦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T-34相对优势最为突出的1941-1942年间,T-34坦克依然遭遇到了惨重的损失,战场损失远远超过同时期的德军坦克(1942年苏军坦克损失15000辆,六倍于德军)。除苏军指挥能力太差,以及维护整备力量薄弱等客观因素外,T-34自身的一些弱点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首先,T-34的双人炮塔存在设计缺陷。T-34的四人车组中,车长和装填手位于炮塔内,车长同时肩负炮长的职责,这就造成车长负担过重。在激烈战况下,坦克车组指挥和火炮射击都十分重要,前者负责掌控全局,后者决定攻击能力,两个人分工处理远比一个人更加有效率。事实证明,双人炮塔设计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实战射速。与三人炮塔的德国IV号坦克相比,T-34/76的理论射速并不算太差,但实战中的射速往往只有前者的1/3甚至1/4。尽管76毫米炮远远强于超过1942年以前的德国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挥和射击效率失调,导致T-34难以充分发挥其火炮威力。T-34/76的改进型号,一直试图改变这个先天缺陷,但几种设计均未能投产。直到1943年底,T-34/85才真正改装为三人炮塔,炮长和车长实现了有效分工。其次,T-34/76严重缺乏无线电装置。在原始设计时,T-34就考虑到安装无线电通讯装置。但由于苏联电子工业生产能力不足,T-34/76在最初一两年尽管产量过万,却只有少量战车可配备无线电装置。由于缺乏无线电,T-34进行编队战斗时,几乎无法形成有效指挥,车辆之间甚至只能采用旗语通话。在车际通讯恶劣的情况下,T-34编队的作战方法非常呆板,只能依照指挥坦克的行动而行动,灵活性极差。在遇到伏击战、遭遇战时,T-34缺乏无线通讯的缺陷最为致命。少数发现目标或遇袭的坦克无法通知整个编队,造成苏军整个T-34编队各个击破。与大编队表现不佳相比,反倒是一些T-34小部队常有较出色发挥。随着苏联坦克工业的不断完善,T-34/76逐步被T-34/85取代,并且基本弥补了上述两大缺陷。在1944-1945年间,T-34/85相对于德国新型坦克已没有多少性能优势,但战场表现却有了很大进步。可见,决定坦克性能的不仅仅是火力、装甲和机动三个指标,很多设计细节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90式主战坦克的设计特点

90式坦克方正的炮塔造型与豹2主战坦克十分相似,车体与炮塔由钢板焊接而成,炮塔前方与车身正面安装了三菱重工的制钢厂研发的新型复合装甲,其余重要部位则以间隙装甲补强,炮塔顶部也加装特殊装甲以抵抗日渐盛行的攻顶武器。90式坦克的复合装甲以两片冷轧含钛高强镀钢板包夹纤维蜂窝状陶瓷夹层而成,两片外钢板内侧并装有轻金属。日本虽未公布90式坦克复合装甲的技术细节,由于日本拥有全球最先进的陶瓷科技,故西方观察家多半给90式坦克的装甲技术极高的评价,甚至被认为优于乔巴姆复合装甲。90式炮塔正面仍维持早期型豹2的垂直造型,而非避弹性较佳的倾斜型 ,降低了防护效益。 此外,90式坦克的炮塔前方与车体之间存在了约500px的开口,可能会形成防护死角,让敌弹由此穿入破坏炮塔转动系统。90式坦克的外型紧致低矮,减低了重量与被弹面积(车重仅50吨)。与早期型M-1相同,90式同样采用个人式的核生化防护装置,其进气口设于车体右侧,乘员需透过通气管与面具从中央过滤机获得干净空气;之所以舍弃全车加压式系统是因为这类系统在实用上仍有问题(尤其是车体破损时)。此外,90式的战斗室、弹药舱都设有自动化的灭火系统,采用不会伤害人体的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 动力方面,90式采用一具三菱10ZG32WT V型10汽缸二行程涡轮增压柴油引擎搭配三菱MT-1500自动变速箱,采用电子式燃油控制系统与燃油喷射供油系统 ,双转子增压机提供增压, 在转速2400转/分时可输出1500马力最大功率,不过这个功率只能持续输出15分钟,而10ZG32WT发动机的最大持续功率为1100马力 (未增压状态的最大功率)。相较于74式坦克的10ZF Model 21 WT发动机,10ZG32WT的排气量与前者相当,但是输出功率则为前者的两倍。MT-5000自动变速箱附有液压变矩器和静液转向机构,共有4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并具备原地回转能力(双边履带同时反转)。 90式坦克的动力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引擎、变速箱与相关冷却系统被整合为一个单一的矩形单元,使得吊装、后勤维修作业十分便捷迅速 ;其中,三个发动机散热器位于变速箱上方,与混流风扇同时使用,风扇由液压马达驱动,可根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的温度进行变速,而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则安装在传动装置的两侧。90式坦克推重比高达30hp/ton,为全球主战坦克之冠,机动性能极为优异。不过实际上,90式坦克的动力系统并非完美:日本业界研制二行程柴油发动机有极长的历史,虽然二行程发动机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较轻、故障率低、容易启动等优势,但也有易过热、耗气量大、高油耗、容易烧蚀等问题。 日本无法像德国MTU厂般,制造出大功率输出又能将体积重量控制得很好的四行程柴油机,所以刻意使用重量轻的大功率二行程设计,付出的代价就是极高的油耗,平均每公升汽油只能行驶0.24~0.27公里,燃料使用效率只有德国豹2的发动机的70~80%,甚至比使用燃气涡轮的美国M-1还糟糕;此外,90式的发动机也颇有冒黑烟的问题。90式坦克发动机的耐用程度也不足,急停、急开或猛踩油门等动作都比四行程柴油机更容易发生黏缸甚至烧蚀。90式开车后,发动机低速运转时间比较长,万一中冷设备的效率降低,就会使机油温度快速升高,因而必须立即减速。 90式采用一门与豹2相同的莱茵金属制Rh-120 120mm 44倍径滑膛炮,设有热套筒、炮膛排烟器以及炮身测曲器,日本并获得德国授权自行生产此炮所需的D-13翼稳脱壳穿甲弹(APFSDS)以及DM-12高爆穿甲弹 (HEAT-MP)。Rh-120为最著名的现代西方坦克炮,除了豹2之外亦被美国M-1A1/A2采用。90式坦克最独特之处,莫过于采用自动装填系统,使得车上乘员减至3人,并且拥有11发/分的高射速。自动装填一向是俄系坦克的专利, 同时期的西方坦克除了90式之外,仅有法国勒克莱尔坦克采用自动装填。不过考虑到120mm炮弹的尺寸与重量对体型矮小的黄种人而言负担过大,90式采用自动装填系统可谓务实而明智之举。 90式坦克的自动装填系统由三菱重工研发,与勒克莱尔的系统类似,都是炮塔尾舱平推式,采用弹带输送弹药,优于俄国坦克的旋转式自动装填系统。90式坦克共可搭载40发主炮弹药,其中约25发储存于炮塔尾部的自动装填系统中,另15发则位于驾驶座右侧的弹舱内,此种配置也与勒克莱尔坦克类似。自动装填系统由炮手的计算机控制弹种选择,炮弹依照种类摆放在特定弹位;装填时系统依照炮手选择的弹种,将该弹种的弹位转到提取位置并填入炮膛;次武装方面,90式配备一挺M-2HB 12.7mm车长防空机枪以及一挺74式7.62mm同轴机枪,两者备弹数目分别为600发与3500发 。12.7mm防空机枪设置于车长舱盖与炮手舱盖之间,原始目的是为了让车长与炮手都能操作;然而实际经验却显示这种设计将严重妨碍机枪对左右两侧的射击,这在城镇战中影响至为明显,整体而言并非高明的设计。90式原型车的炮塔两侧各有四具纵列的烟幕弹发射器,不过早期的量产车型仍使用与74式坦克相同的73式三联装烟幕弹发射器,后期型则改为与原型车相同的形式。 火控观测方面,拜日本电子科技先进之赐,90式坦克在这方面拥有先进的水平。90式的火控/观测系统包括 一具由日本著名光学厂商Nikon研发的炮手瞄准仪,整合有红外线热影像仪、钕-钇石榴石(Nd-YAG)激光测距仪与稳定系统,以及一具富士公司(Fuji)生产的独立稳定式车长日间全周界瞄准仪,整个系统核心为一具数位弹道计算机 。炮塔与主炮的伺服/稳定装置与前述观瞄装置连动,使主炮能追随瞄准仪的视界进行瞄准;此外,炮手还有一具与主炮同轴的备用管状瞄准镜。 弹道计算机是90式坦克火控系统的核心,能依据自动由传感器输入或由人工输入的各项信息如横风、气压、目标距离、目标未来位置、视差修正量、 炮耳倾斜(相较于水平面)、炮膛磨损、发射弹种等等,计算出火炮瞄准线、前置角等射击参数,并控制瞄准仪的瞄准线自动锁定,遂获得优秀的第一发命中率;此外,由于炮塔、炮身、观测器都有稳定装置,使得90式具备一流的行进间射击能力。炮手热影像仪具有两个荧幕,一个位于炮手席,另一个 则设置于车长席,使车长能分享热影像仪取得的影像。 90式在昼间具有猎歼(Hunter-Killer)能力,车长能先以独立瞄准仪进行搜索,搜获目标后便按下炮塔自动定向钮,将炮塔转向新的目标,让炮手以热影像仪、激光测距仪精确锁定并开火,同时刻车长继续搜索下一个目标,故多目标接战能力十分出色;此外,即便炮手正在追瞄某个目标,如果车长发现一个优先程度更高的目标,还是能以自动定向功能自动将炮塔转向至新的目标。90式坦克的车长拥有一套特殊的头盔瞄准系统,车长戴上头盔并启动连结界面后,瞄准仪便与炮塔和炮身的服务器连动,使主炮的指向与车长视线一致。

日本90式主战坦克的防护

该坦克的车体和炮塔前部采用复合装甲,其他部位有的采用间隙装甲。复合装甲是冷轧含钛高强度钢的两层结构,中间使用了包有芳纶纤维的蜂窝状陶瓷夹层,并在内侧罩有轻金属,为日本独特的复合装甲结构。该坦克没有对付顶部攻击的特殊装甲防护。两侧裙板各由7块均质钢板组成,厚约10mm,可产生与夹层装甲相同的效果。裙板可以单独向上折叠起来,便于行动部分的维修。车内隔舱化布置,装有自动灭火装置。炮塔内部由防火隔板分成几个舱,其布置与美国的M1坦克和其他现代主战坦克相似。弹药仓装有闸门,炮塔后面的顶部装有泄压板。采用了三防装置,即使在全密闭的情况下也可战斗几个小时。还装有激光探测装置,可在敌激光测距仪照射的瞬间得知敌照射的方向。在炮塔后部两侧各装有3具一组的73式烟幕弹发射器,可自动或半自动启动。在炮塔后部竖有通信天线。但是,该坦克的车体前上装甲板和炮塔前下装甲板之间有一明显的间隙,高度达200mm以上,形成了一个相当大的卡弹区。

  • 上一篇:mtls-1gi4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