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黑暗中的舞者》的观后感,300字
生命在呼吸——《黑暗中的舞者》观后感
你说,生命是什么?我真的给不了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想,生命不仅仅是BORN,同时也包括了GOING ON。
《黑暗中的舞者》,一直以来,就像一个躲在角落的玩具,躲在一个隐蔽的,我很难发现,而即使发现也提不起兴趣的地方。我把它硬塞进电脑里,但是却从不去碰,只是作为收藏,只为满足一种收藏的癖好。
今天,突然看见了它,就像突然在地下室里发现了丢失多年的玩具,饶有兴趣地拿起来,握在手中。然后按下了播放按钮。
晃动的镜头带我来到了一个在平凡的底层社会坚强生活着的人——赛玛尔的世界里。生命是什么?
生命是无止境地工作,生命是永恒的泛白的镜片,生命是渐渐模糊的人影,生命是各色各样的舞台剧,生命是歌曲,生命是四周泛起的节拍,生命是友情,生命是混乱的车间里的嘈杂,生命是蜿蜒的铁轨,生命是悦耳的枪声,生命是抱在臂弯中的那个小小生命,生命是灰白的墙壁,生命是一根吊绳,生命是清脆的一声骨头折断的声音~~
我原以为,生命只是孕育出来的那个小小生命,但,看到赛玛尔的时候,我才知道,生命是一切。生命,不止是说孕育,她也在向我们讲述着坚强地生活。
付出真心,给了她的朋友,把最美的理想,给了音乐。但是,朋友却偷走了自己储蓄多年的给自己宝贝儿子做手术的钱。庆幸,还有音乐,在最灰暗的时刻,还有音乐的陪伴,走上绞刑架的时候,也有害怕,也有恐惧,也有痛苦……但是,无情的绞刑架,却无法阻挡坚强乐观的赛玛尔的舞蹈,她唱着,跳着,仿佛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歌舞剧里的情节,但最终,导演却突兀地给了观众一个耳光,绞刑就这样开始,也在同时结束了,挡板抽开,身体往下沉沉地坠去,一声闷闷的小小的骨折的声音,眼睛重重地落在灰色地板上。
我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一切,还没有从声嘶力竭的歌唱中醒来……但,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落下了帷幕……
杰夫曾问她:“既然知道生下来的孩子也会和你一样,视力终将最后衰竭,为什么还要生下来?”
赛玛尔笑着说:“因为想要感受一下孩子在我臂弯里的感觉。”
生命最终都会有尽头,但微笑着的赛玛尔却坚强地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我了多少的荆棘,多少伤痛,都要微笑,把它想做音乐剧的一个小小插曲,唱着歌曲,越过黑暗,即使是死亡也如此。
看完电影,我才从简介中发现,这个胖胖的,眼睛大大的,有点呆呆的赛玛尔,竟然就是冰岛音乐鬼才比约克。瞬间,我仿佛明白了她的音乐。乍听之下有些随意,但细细回味却发现,这种浑然天成的声音像是山涧中缓缓流动的冰凉的溪水。凉透人的心灵,给人一种清新的空气,发现自己仍然活着,仍然还能感觉到山间的空气。
我要感谢上天,感谢我的母亲,给了我生命,给了我聆听这世界的声音的幸运,给了我呼吸的幸运,给了我一切一切。
我想对每一个看到这里的人说: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你呼吸到的每一口空气,珍惜能听到的每一首歌曲,珍惜,珍惜,珍惜……
《黑暗中的舞者》的影评。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像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
如何评价电影《黑暗中的舞者》?
心情不是用苦涩可以形容的,象一把喙嘴的铁钳一样紧紧地咬噬着我的灵魂,吞没在泥沼的郁闷与黑暗中,不得呼吸,却可以在劲舞中凄然地洒着泪水,来自天际的空灵而又激情的嗓音竟可以将生活的无奈与悲苦,甚至是希望与美好娓娓道来。 这便是《黑暗中的舞者》给与我的感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片近乎于完美,为上个世纪的电影业作出一个令人发聩的宣言。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作者影片,是与美国娱乐本质的影片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该片的导演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但这丝毫不能影响观众对其的认识。我在想,这部影片若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述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冲击力?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本片的拍摄手段有些过于不讲究技法,无论是景别,剪辑,还是转场,都显得有些不合常规,至少是在许多地方有悖于电影制作方面的理论。但这一切却没有影响此片获得的成功,那么它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此片的故事使我联想到中国影片《漂亮妈妈》,客观地说,两部影片虽然有着近似的故事情节,但确实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原因在于我为国人而惭愧。我之所以拿出来作个比较却也是有一定的原因,关键在于可以更好地说明《黑暗中的舞者》的高明之处。同样的,巩俐与比约克的孩子都有着残疾,她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许多,但问题是在付出的过程中,两人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出现,巩俐的苦大仇深(中国类似题材电影的通病)与比约克的含蓄隐忍形成显明对比,而这绝不是表演的问题,却是剧本已经赋与的人物性格。巩俐的生活与奋斗完全是为孩子而存在的,性格单一,缺乏作为人的一方面的要素,比约克则不一样,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却因为儿子而放弃,这样的处理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满,更具有人性的闪光点。当然,我们可以有一种并不一定正确的猜测,即中国影片要表现的仅仅是概念化中的社会现象与概念中的善良母亲,完全是一种宣传与赞扬,甚至是乞求怜悯,而至于人的内心世界则无须反映,因为它是独特的而不是社会的,尽管它最伟大却不是必然。 由于剧本赋与了人物极其丰富的人格特点,所以这个角色表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必须感谢导演的选择,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比约克的倾情演出。有趣的是,在人们相继讨论比约克是否为本色演出时,比约克却否认自己的演出,并宣称今后不再参加任何影视的拍摄工作,当然,这当属比约克的性格问题,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正是由于她的演绎才有了影片巨大的成功。导演在确定剧本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挑选演员,这显然是很需要一定的功底,但他成功了。比约克将一个外表软弱,内心却极为坚强的女性演绎的淋漓尽致,在天真的,顺其自然的表情中有着无法更改的信念,无论将要承受何等的压力,这信念与这决心都无法更改。然而,仅仅的坚强并不能代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还有那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我想起码在这一点上,比约克是完全的本色演出。而对于影片来说,关于歌舞的陈铺则是影片的精神所在。本片中有大量的歌舞场面,并且都是用非现实的处理手段,这便解决了前面提到过的问题,即此故事只有靠电影的手段展示出来才能有这样巨大的冲击力。可以肯定地说,此片若是没有这六大段歌舞,它仅仅称得上二流电影,在这点上颇有些类似于《杀手里昂》中的那盆花的功效。比约克本人是一名世界知名的歌手,她的歌喉奇特而富有穿透力,她对音乐的理解远远还在导演之上,关于对心灵的歌舞表达形式对于她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主人公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如同《艾美的世界》一样具有震撼灵魂的力度。当一个人内心中最美好的愿望由于现实的羁绊而无法实现时,那么他一定会以一种超出常规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生活,爱情,理解,艺术,公理与生命…… 我们知道,本片的影视技法上显得有悖于常规,但并不等于说这样的做法就是错误,显然如上所说的歌舞场面就是依靠影视而达到效果的。这里我还要说的是关于影片的镜头晃动感,在言及这个问题之前,我必须说明此片据说是由DV机拍摄而成的。在丹麦道尔斯电影研究小组中,一些年青人主张用DV机来拍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大概也是在这一主张下诞生的产物。DV机体积小,份量轻,若是没有三角架,它的稳定性很差,因此拍摄出来的画面也不稳定,有一种轻微的抖动与晃动的感觉。但就此片而言,画面的不稳定恰恰影响到观众的观影情绪。晃抖的镜头与主人公的命运非常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使我们观影时的心情也渐颤,渐紧,渐痉挛。其实,这也应当属于电影技法之一。在所有关于电影的技法中,其功能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简单地针对人们感官的需要,如极为流畅的剪辑,另一类便是通过对感官的刺激直接影响到受众的情绪,显然后者对电影艺术的把握更为深刻。本片中的镜头不稳定当属于后者。 从电影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也不能例外。我们所说的完美并不是在于它对电影技法的全部使用,而是恰如其份地运用在合理的地方。这部影片几近完美,但它的不足之处却也明显地摆在我们面前。为了避免好莱坞式的最后的营救,导演要求主人公死去,即便从影片的力度来说,主人公也应该死去,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关于最后那两千多元钱的律师费多少显得有些牵强,也许我是从东方人的思维去考虑的,但面对生命,友情竟然是如此不济,的确令我难以置信,难道是导演故意的反讽吗?恐怕于影片来说并无多大用处,若此时用以表现主人公的独立坚强的性格也未免有些固执地可笑了。 无论如何,这部影片注定是两千年最优秀的电影,它的得奖在情理之中,它的震撼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影片不可多看,更不应读解,让如我一样为事的幼稚的人见鬼去罢!
求小时候看的一部美国电影 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患罕见疾病的
《黑暗中的舞者》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看不懂《黑暗中的舞者》这部电影?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别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点浪漫,也有一点灰色,但是却充满力量。它向100多年来经典电影里所有爱的深处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渊一样的穿透力。
--法国著名影评人 拉尔夫·里舍
有着"冰岛女神"美誉的歌手比约克在影片中的表演令人感叹,虽然她此前从未出演过电影,但我们还是被她的演技所折服。她的音乐向来轻灵任性,像一座现代派的艺术冰雕,乍听之下有些随意妄为,再听就发现韵味无穷自然天成,加上她举世无双的"鬼声",无法不独树一帜、鹤立鸡群。
--第53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
《黑暗中的舞者》和我们以往看过的影片并不一样,它是一部绝美的音乐片,它带给了人们无法言传的力量--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纷乱的世界里跌跌撞撞,但却坚持着不让自己倒下去--这类主题始终具有高度风格化的凌空翱翔的意味。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詹姆斯·霍克
《黑暗中的舞者》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电影,它的情节简单却能够在狠狠撕破你心灵厚茧的同时让你对电影的固有看法一扫而空。它是那种所谓的"另类",从头到脚都是。
--影评人 刘 勇
影片展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盛顿底层社会的一面。塞尔玛是来自捷克的移民,是一个单亲母亲,她在一个乡村工厂工作,靠着一点点微薄的工资和她的小儿子吉恩艰难度日。
塞尔玛有一个令她心痛的秘密:由于遗传因素,她的视力正慢慢地衰退,只能靠着高度近视镜才能维持微弱的视力,她发现儿子吉恩也有同样的疾病,如果她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支付动手术的费用,吉恩也难以逃脱变瞎的命运。为了给儿子凑钱动手术,塞尔玛开始日夜不停地加班,将辛苦赚来的每分每毫都装在一个小铁皮盒里。
尽管现实是如此残酷,塞尔玛还是有自己的消遣方式--她的精神支柱是对音乐的激情,特别是对充满着歌唱、舞蹈的好莱坞音乐剧感兴趣。在工厂的歌舞团里,塞尔玛经常和工友们排练《音乐之声》,她把自己想像成剧中的主角,以此给予自己疲惫的心灵以抚慰,并自我沉醉。同时,她还有两个很好的朋友--车间里的女工头凯茜和暗恋她的司机杰夫,有这些好心人关爱她,即使生活困苦,塞尔玛也觉得其乐融融。
塞尔玛的房东比尔是个警察,他有个整日无所事事却又崇尚享乐的妻子,她把家里的财产全挥霍光了。比尔破产了,但他很爱妻子,没有勇气把真相告诉她,更没有勇气自杀。他知道塞尔玛有一些积蓄,于是找到了她,向她诉说现实的压力与内心的窘迫。善良的塞尔玛体谅比尔的难堪,并告诉他自己业已失明并一直在为儿子存钱的秘密。无意间,比尔发现了塞尔玛装钱的铁皮盒子……
由于视力的不断下降,塞尔玛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尽管凯茜百般为她说情,她还是被工厂解雇了。
没了工作的塞尔玛非常痛苦,她又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被偷走了,她想到刚刚向她借过钱的比尔,于是去找他。比尔承认自己拿了塞尔玛的钱,在争执中,比尔绝望地掏出手枪,要塞尔玛帮助自己结束生命,并恳求塞尔玛为自己保住秘密,塞尔玛扣动了扳机。
警察在工厂的歌舞团里逮捕了塞尔玛,这时她已经用那笔钱为吉恩交了手术费。在法庭上,为了维护死去的比尔的尊严,塞尔玛没有说出实情,同时她谎称把钱寄给了父亲洛维,实际上塞尔玛并不认识他,他只是一个塞尔玛所崇拜的音乐剧明星。洛维被请到法庭上来作证,塞尔玛无话可说了。
不幸的塞尔玛被判处绞刑,但当她得知吉恩做了手术后,她已经了无牵挂,临刑之前她也没忘记放声歌唱。
关于生命的执着与信念
就故事本身而言,《黑暗中的舞者》并不具备离奇的情节,不过是社会底层的人们基于某种时空的巧合遭遇的种种幸与不幸。但这个单薄的故事却足以撕破现代人心灵的厚茧,让你不得不佩服导演"讲述"的能力--他在简单中包含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与最温柔的情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塞尔玛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形象,她有条不紊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为儿子攒钱,精心地藏钱,联系医生,一切都是为了儿子。当苦涩艰难的日子降临时,她的脸上呈现出的是一如既往的似笑非笑的安详神态,平凡的她总是那样安然地面对生活。但残酷的命运似乎连这一点点安宁都不给她,从口袋里预先写下的视力表,从上下班放弃骑自行车而沿着铁轨步行,都可以得知她的眼疾在不断恶化。从凯茜的手指在她的手掌上模拟电影中舞蹈演员的舞步,从社区导演力排众议让她扮演音乐剧中的女主角,都可以看到他人眼里柔弱的塞尔玛。从杰夫在茫茫大雪中为她寻找洗冤的证据,从凯茜在法庭判刑后仍坚信她的清白,可以明白她的善良。
即使在被判绞刑的法庭上,塞尔玛也没有说出事实的真相为自己辩护,她依旧信守与比尔共同许下的"沉默是金"的诺言。在完成给儿子治病的夙愿之后,塞尔玛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捍卫死去的比尔的尊严。面对死亡时,她也会因害怕哭得一塌糊涂,哭得异常丑陋。当有可能洗脱罪名但要以儿子的眼科手术为代价时,她还是固执地让人绞死了。当纯真与粗鄙的生活遭遇时,总是特别容易破碎。
黑暗(暗指生活)、舞蹈(暗指理想)的对立统一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导演在其中呈现了真实和虚假的碰撞、人情味和抽象的碰撞、真情实感和虚情假意的碰撞。塞尔玛一直纯真地活在自己臆造的音乐剧世界里,在那里她是踢踏舞大师的女儿,裙裾飞扬,歌声欢畅。在音乐剧的奇妙世界里她忘却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劳顿、失业的痛苦、法庭上的羞辱、监狱中的孤寂、临刑前的恐惧,在音乐中她化解了一切现实中的磨难,享受着自己的理想世界。甚至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塞尔玛套着绳索被绑在绞刑支架上时,当知道儿子手术成功时她摆脱恐惧再一次高歌:"我从不孤单,这不是最后一首歌……"当歌声戛然而止时,生命如风飘逝。
影片着重突出的是一种纪实的风格,它潜移默化地向人们诉说着人生就是如此,平实而凄惨,没有一丝暴躁黑色的影像风格,却足以令观者动容。
《黑暗中的舞者》的片头出现的不是片名而是一幅长达3分多钟的"画布",白色的画布中点点斑驳跃然其上,悠悠长号悄然响起,当观众还在依着画面的情景想像这画是什么时,色彩渐渐地变了,画中的形态也变了。从茫茫雪原上萌发的点点绿意,到变形的眼镜,阳光下的水面上金色的波纹,玫瑰的花瓣,黄色的向日葵,白雪皑皑的山峦,路边飘落的黄叶……其实它一直都在变,你发现了也好,没发现也好,它不停地变化着,几乎所有的色彩都在这一画布上出现过。如同我们的生活,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着,计划中的与预料之外的,微不足道的与扭转乾坤的,不关痛痒的与生死攸关的……都在一刻不停地发生着。不管你接受还是拒绝,欢迎还是规避,一切都有可能发生,一切都有机会出现。也许会有人认为在无尽的黑夜里等待虚幻的黎明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就是人类关于生命的执着和立于生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