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大唐玄机图

时间:2024-03-21 17:56:32 编辑:莆仙君

南拳皇后李菲出演的动作片?

她是澳门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一个亚运会亚军;她也曾获得世界武术联盟颁发的终生成就奖、杰出运动员金牌奖;她又是澳门小姐亚军兼最上镜小姐的获得者;她曾做过教师、记者、新闻主播、职业经理人,现如今,她投身演艺圈做起了艺人,她就是经常被人称作“华人第一女打星”的李菲。从一名职业运动员转行做艺人,李菲真正被大多数人熟知还是出演了《笑傲江湖》的蓝凤凰,以及去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和周杰伦合演了《龙拳》。


李菲的人物评价

从1992年的全国冠军到1999年的世界冠军,李菲凭借其高超的武术技巧被媒体誉为“南拳皇后”(北方网评) 。进入影视圈后,李菲又以武打女星身份先后出现在《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小宝与康熙》《赤裸特工》《侠影仙踪》《大汉天子3》等影视剧中,自然内敛的表演功底及挥洒自如的武术造诣为其赢得“杨紫琼接班人”的美誉(人民画报评) 。美丽、勤劳而充满智慧,她是澳门的女儿(澳门前任特首何厚铧评) 。从职业运动员到世界冠军,从澳门小姐到影视明星,从慈善大使到上市公司副总裁,李菲敢于突破自己,使她在人生舞台上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丽转身(中央电视台、深圳晚报评) 。李菲对三诺的贡献在于抛砖引玉,用激情点燃团队智慧,传递和培植‘健康与美’的共同价值理念,打造激情创造型团队(人民网评) 。

大汉天子里秋禅的扮演者

扮演者如下:刘怡君(《大汉天子》第一部) 刘芸(《大汉天子》第二部) 李菲(《大汉天子》第三部)秋蝉是电视剧《大汉天子》系列中的人物,武功了得,初登场时为18岁,念奴娇的好姐妹。秋蝉在第一部中喜欢李陵,第二部中嫁给霍去病,成亲后育有一女霍祁连。刘怡君,1982年10月23日在陕西省铜川市出生,中国影视演员、歌手。2000年,刘怡君在《少年包青天》中饰演了“庞飞燕”一角。 在2002年的古装电视剧《大汉天子》中,刘怡君饰演了念奴娇的结拜姐妹秋婵。2003年,她饰演了《双响炮》中的英姿一角。刘芸,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0级表演。2001年,出演电视剧《命运的承诺》而踏入演艺圈。2004年,和黄晓明主演了大型历史剧《大汉天子Ⅱ》,饰演“奇女子”秋婵一角,剧中刘芸的古装造型时而端庄典雅、时而英姿飒爽,得到观众的喜爱和关注。2006年6月,张纪中版《鹿鼎记》开拍,刘芸饰演小郡主“沐剑屏”。李菲,3月3日出生于中国广西,港澳政协委员。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原为中国澳门功勋运动员,澳门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澳门小姐双料桂冠获得者,澳门本土影,视,歌三栖明星。现任深圳市世纪领军影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梵净春秋影业公司董事长、澳大利亚金合欢集团董事长。《大汉天子》是宝石影业投资公司在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视剧,由梁本熙、高翊浚执导,黄晓明,陈道明,贾静雯,王灵,陈紫函等人领衔主演。该电视剧讲述了汉武帝刘彻在年轻时依靠东方朔和“太子”们排除窦太后等后宫势力,并奋发图强,内平叛乱,北胜匈奴,结束了只靠“和亲”维持屈辱和平的七十年汉朝历史,把汉朝推向最强盛的峰巅的故事。

苏氏给窦涛写的回文诗是什么?

“璇玑图”这八百四十一个字排成的“文字方阵”,竟然能衍化出数以千计的各种诗体的诗来,读法更是千奇百怪。今天我们要想彻底读懂,纵使花上几年工夫,也不是人人能做到的;而当初苏蕙仅用了几个月时间,不但构思好,还要织在锦缎上,靠的除了她的一腔深情外,也绝对少不了她的绝世才情。
  这里仅选择几首从“璇玑图”中整理出来的诗,以体现苏蕙情意之一斑:
      苏作兴感昭恨神,辜罪天离间旧新。
      霜冰斋洁志清纯,望谁思想怀所亲!
  这是一位被“新人”取代的“旧妇”唱出的幽怨和不平,但对于远方的夫君她依然怀着“霜冰”般纯洁的一片真情。
      伤惨怀慕增忧心,堂空惟思咏和音;
      藏摧悲声发曲秦,商弦激楚流清琴。
  这首诗正读、反读皆可,描述了满怀悲思的人儿,独自坐在空寂的堂上抚琴,琴声时而呜咽如泉,时而激越如风,倾诉着抚琴人翻卷涨落的心声。
      嗟叹怀所离径,遐旷路伤中情;
      家无君房帏清,华饰容朗镜明。
      葩纷光珠耀英,多思感谁为荣?
      周风兴自后妃,楚樊厉节中闲。
      长叹不能奋飞,双发歌我衮衣;
      华观冶容为谁?宫羽同声相追。
  凄怆的六言诗,诉说着女主人公在空寂的“房帏”中对镜梳妆时的几多哀叹,她纵然有着“葩纷”、“耀英”的容颜,但韶光易逝,夫君难回,这如花的年华,又“治容为谁?”
      寒岁识凋松,真物知终始;
      颜衰改华容,仁贤别行士。
  这首可回读的五言诗,用岁寒后凋的松柏作比,吐露了她对夫君矢志不移的贞情;倒转来读,则表现得更加激扬蓬勃,感人至深。
      谗佞奸凶,害我忠贞;
      祸因所恃,滋极骄盈。
  这里又对那位夺她夫君的赵阳台进行了痛斥,喻她为“谗佞”,苏蕙之所以被丈夫抛在长安,全因了那位赵阳台谗媚进言,恃宠邀情,怎不让苏蕙愤恨至极。
  一副深情玄妙的“璇玑图”的意韵,决不是一篇短文章能讲得清楚的,若想领会其中奥妙,只有自己会心品味,方能渐至佳境。它实在是中国文字深奥、古奇、优美与艺术化的最佳诠释。
  一副“璇玑图”使才女苏蕙名声大噪,千古称奇。虽说当时南方因天时地利,才子才女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北国仅以一个才貌俱佳的苏蕙,就足以使他们黯然失色,真可谓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灿。


回文诗怎么读?

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 “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西安秦王墓里面的是不是李世民

不是李世民,是明朝的13位封号为“秦”的藩王。西安秦王墓说的是明秦王墓,位于陕西西安,为明代13代秦藩王家族墓地,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地位仅低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首藩者,宗盟之长”也,故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秦藩国之大,藩王之多,享国274年,伴随明朝始终,并有十四座明秦藩王陵存世,这在有明一代和中国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扩展资料:李世民的陵墓叫昭陵: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秦王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陵

大唐秦王岭是李世民和他夫人贤德夫人的墓穴么?如果不是的话那是这个李茂公的吗?

  大唐秦王陵位于陕西宝鸡市北坡公园顶 , 距市区仅 2.5 公里 .
  秦王陵有唐朝秦王李茂贞 ( 公元 856---924 年 ) 及夫人合葬陵寝 、 全国罕见的帝后地下宫殿两座 ,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秦王陵原占地面积 200 多亩 , 现开发面积 80 多亩 , 由山门 、 神道 、 献殿 、 祈 殿和两座地宫组成 . 在 150 米长的神道上 , 有按皇帝生前出行宫廷仪仗排列的唐代石雕 15 组 34 尊 . 在两座分别长为 120 米 、 深 20 米的地宫中 , 有高 8 米 、 宽 4 米用青砖仿木雕刻而成 , 保存完整的全国最大的唯一罕见的地下飞檐古建端楼 ; 有用青砖砌墙并卷的八边形穹隆顶 ; 有栩栩如生的墓道两侧 18 幅乐伎图 ; 有唐代珍贵的胡人马乐佣 、三彩陶马佣 ; 有精美的砖雕 ” 十二生肖图 ” 、 ” 八人抬轿图 ”; 有按北斗七星位置挑开青砖形成的勺状 ” 地面天象图 ”; 还有带着神秘色彩的千年石函 、 墓志铭无字碑 …
  据法门寺 > 碑文记载 ,845 年法门寺遭遇 ” 会昌法难 ”, 几经颓废 , 李茂贞从 901 年 —922 年的 21 年间 , 修寺宇 、 建法舍 、 铸铜炉 、 修佛塔等等 , 对法门寺进行了旷世持久的修复 , 使法门寺恢复了皇家寺院的繁荣 , 是唐代以来绝无仅有的 .
  大唐秦王陵极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 在唐代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 .
  秦始皇迷信,生前恨不得把地面的一切都复制于地下.陵园在他继位后便开始修建,历时近40年.最多时动用人力达70多万.墓中设置极为豪华.据史书记载:秦王陵地下以水银造们江河大海供其享乐,以人膏为烛.度不灭者起居.整个陵园包括陪葬坑占地约位49平方公里,直到他死时还未修完.(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只属于陵园一小部分,限于技术原因陵园其它部分直到现在都没有发掘)
  秦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部略呈阶梯型,陵墓原高115米经几千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仅存47米.公元前205年项羽一把大火把地面的一切化为灰迹.此后这个强大的王朝渐渐从人们的记忆里淡出.直到公元1974年被发现前,当地人谁也不敢相信面前那座小山丘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王陵.
  站在秦王陵顶居高临下,昔日辉煌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静静地躺在脚下.远处茫茫渭水静静流过,西面记载着“烽火戏诸侯”“贵妃出浴”,“西安事变”的骊山依稀可辨.枕骊踏渭的秦皇陵由于年代远古当年规模荡然无存,现地面仅有黄土一堆,触目所及都是凄凉境像.令许多慕名来采携皇者之气,感受皇者之威者误为土丘失望半途而归.昔日帝王,今日黄土,留下的只有不可改写的历史 .


唐朝著名美女有哪些?

杨玉环、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李裹儿等。1、杨玉环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2、武则天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zhào)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唐太宗来到洛阳宫(紫微城)后,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容止美”,遂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3、太平公主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权倾一时。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谋反,被唐玄宗发兵擒获,赐死于家中。太平公主死后,唐玄宗的政权宣告稳定,开启了开元之治,也结束了从626年玄武门之变九十年以来,首都多次兵变的现象。4、上官婉儿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人 ,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5、李裹儿李裹儿(685年-710年7月21日),即安乐公主。唐中宗李显之女,韦氏所生,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出生时正值李显被武则天贬于庐陵,与韦氏赴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因当时情况窘迫,匆忙中解下衣服做襁褓,所以取名为裹儿,她先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后又嫁给武承嗣之子武延秀。在唐中宗统治时期,她大肆开府设官,干预朝政,贿买官爵,宰相以下的官员多出其门。她曾向中宗请求立她为皇太女,权力欲望特别强。她的生活非常奢侈,为了大兴土木工程,抢占民田民房。一心想做皇太女,但却遭到了父亲中宗李显的反对,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去世。之后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安乐公主,追废为“悖逆庶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官婉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公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裹儿

梦幻西游大唐带什么特效套装好

大唐装备特效选择
物理暴击+1%:物理暴击概率增加1%。虽说关于这个特效,有玩家会疑问:大唐装备选暴击还是加物攻?但在装备属性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有物理暴击特效总比没有的好,人品爆发的时候出暴击大唐在输出上会有惊喜。
物理抗暴+1%:物理抗暴概率增加1%。减少对方攻击自己的物理暴击几率,增强力敏大唐站得住的能力,力敏大唐在血防方面较血耐大唐要弱,尤其惧怕对手出物理暴击,这个装备特效正好可以降低被物理暴击几率。
抵抗封印+1%:抵抗封印命中增加1%。跟神秘石的效果类似,增加抵抗封印效果,大唐这样的打一回合歇一回合的输出门派如果被封住就废了。
愤怒:战斗中消耗的愤怒下降20%。大唐官府是输出职业,而且横扫千军之后需要休息一回合,特技的需求并不明显,比较必备推荐的就是破血狂攻了,破血狂攻是需要消耗80点愤怒的,有了愤怒腰带会降低到消耗64点愤怒,因此愤怒腰带也是很需要的。
神佑效果:战斗中气血被攻击至0时,有20%的几率角色原地复活,并恢复300气血。神佑在手游中触发的概率较大,大唐装备也较推荐有这个特效。
暴怒:战斗中受到伤害获得的愤怒增加20%。暴怒同样也是出现在腰带上,效果虽然不及愤怒,但也是快速获得愤怒的特效,特别在门派绝技都需要愤怒使用的情况下。
为什么不选择绝杀特效?
绝杀:使用物理攻击时,有几率击杀濒死的怪物。因为绝杀在手游目前没太大用处,物理一般也不会去普攻,但如果改动成只要是物理攻击(不论普攻法术攻击)都会触发,那实用性也是很强的。另外,由于梦幻西游手游里目前没有法力劈,所以法术抗暴这个特效在目前的手游中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而装备特效简易,无论任何职业门派卡69级和卡89级的,都渴望有一套简易特效的装备


唐朝风土人情

内容提要:妇女研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科学走向综合发展的产物,是人类长足进步、科学反思自身的结果。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繁盛和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朝妇女身上体现着唐朝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具有独特的魅力。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复苏与彰显。本文旨在就唐朝妇女女性意识上体现出来的“本原
性”、“自主性”、“进取性”、“开放性”四个方面,论述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特色。

关键词:唐朝 妇女 女性意识 复苏 彰显

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中国历代的妇女意识,是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的产物,是中国宗法社会、封建专制制度和小农意识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为男尊女卑的轻视妇女的价值观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这些观念深深烙印在世世代代的中国的男男女女的头脑之中,习以为常,根深蒂固。然而,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少有的"开放性"社会,它所创造的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最开放的国度之一,唐朝妇女也因此别具风采,而为世所瞩目。

在魏晋南北朝经历了胡、汉文化持久、反复的冲突之后,多元性的文化终于在唐朝得以最为充分的释放。唐朝妇女女性意识的变化与唐朝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密切相关:唐太宗令寡妇再嫁,突破了正统妇女贞节观的限制,挖掘了妇女在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生产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使其本原性得以充分的复苏。武则天当皇帝,冲击了正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得到在整个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释放,唐朝妇女自身能力上的进取性,有了空前的高涨,从而其女性意识得以大幅度的彰显。唐玄宗一方面限制妇女干政,以巩固皇位,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给妇女在婚姻、社交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自由,这种相对开放自由的妇女观显示了唐朝盛世统治者的自信开放、务实进取的性格。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唐朝妇女在其思想观念上有了极大的宽松感,在其日常生活上就显现其不同于以往朝代妇女的行为特征。

一、本原性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不仅居于较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女性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她们是征服自然的英雄,是创世造人之母,是创造发明的神灵,社会生活的主宰。人们不仅奉现实中的女性为尊崇膜拜的对象,还把这种崇拜转移到对自然物的崇拜上,又从自然崇拜反过来映照对女性的崇拜。母系社会中的女性的种种权力,如生育抚养人种的权利,组织氏族生活和生产的权利等都是自然的赋予,而无法律意义上的人为特权,妇女只不过是在履行了自然而然赋予的权利义务之后而取得了全社会人员的尊崇,这种女性意识其实是懵懂而自然的,人与人,男与女之间便也是天然的平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四版序言中曾经说过,“女系的这种独特的意义,在父系的身份已经确定或至少已被承认的个体婚制时代还保存了很久。”⑴女性的这种自由意识一直延续到父系社会到来,五帝时代还盛行着杂婚习俗,如殷商的先祖契的降生是他的圣母简狄吞食了神鸟大卵,周的先祖后稷只有母亲姜嫄而不知其父是何人……这些都是母系社会女性中心意识的神话再造。

五帝时代是社会生活和两性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重要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发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从狩猎和采集业中分化出来,女子在传统行业中所占的优势地位逐步让位于擅长放牧和种植的男子,在氏族组织中的作用,男子也占据了支配的地位,世袭也逐渐过渡到以男系为准,于是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⑵父系社会,活跃在社会舞台上的核心人物已有男性取代了女性,女性的作用受到贬抑,失去了其崇高的社会地位,人们也由对自然和生殖的崇拜转而崇拜起“天”与“力”。所谓“天”便是男性统治者——“帝”的象征,与女性有关的泛自然神都归服于“帝”的统治支配。而“力”则是权利的象征,力气的代表。韩非子说过“上古争于气力”。谁强悍有勇力,谁就能保存自己并能征服其它部落,从而也使得本氏族或部落成员慑服。由于典型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已经形成,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父系继嗣的问题突出起来。恩格斯说:“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第一个家庭形成。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以及生育只是他自己的并且应继承他的财产的子女——这就是希腊人坦率宣布的个体婚制的唯一目的”⑶于是,在这种家庭和私有制发展的大形势下,个体婚制的传子制的启始,使得中国妇女的地位也随之开始了新的一页。女性意识被男权思想无限期的压制,其被奴役的历史也便开始了。

唐朝是经济空前繁荣、思想空前活跃、妇女空前解放的时代,但是要看到的是,这种妇女的空前解放,实际上便是一种女性意识上的本原性的体现。隋唐时期的汉族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唐文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风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于是,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然有许多别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女性之处。胡汉相融合的最大表现就是作为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将一股豪强侠爽之气注入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文化系统内,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立法颇富“胡风”。唐代妇女在这种“胡风”文化的氛围中,在礼法薄弱的“胡人”社会,豪爽刚健,绝不类南朝娇羞柔媚和两汉的温贞娴雅。例如:唐朝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法定继承权,女性可以单独为户主,具有较为独立的经济地位,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着作用等等。唐朝妇女也颇为“妒悍”。《西汉杂俎》中记载:“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吃醋”之说的典故便源自唐代。所谓“妇强夫弱,内刚外柔”、“怕妇也是大好”,竟成为唐人笔记小说中津津乐道的“题目”。唐朝妇女审美观也因胡风浸染而由魏晋时期的崇尚纤瘦变为崇尚健硕丰腴。唐朝一些艺术作品中展示的妇女骑马击毬的情景,一反汉文化以阴柔为妇女典则的传统,透露出胡族女性活泼、勇健、无拘无束的性格。所以,唐朝女性便在中国传统女性中,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或者换句话说,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本原性复苏。这便是唐朝女性文化的一大特点。而这种本原性的复苏。并不同于现当代妇女女性意识上的解放,而是一种女性意识压抑了若干年之后的释放,是“胡文化”“胡风”的释放和表现。所以,唐朝妇女在本原上的复苏性表现更多地体现为性意识上的复苏,以及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上的追求两性自由交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时代,婚姻思想开放,贞节观念淡漠。唐公主改嫁者达数十人,高阳、襄阳、太平、安乐、永嘉诸公主还养有男宠。《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使唐人对离婚态度较为开通,有的离异书上还有祝福之语:“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裙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士……一别两宽,各生欢喜。”⑷唐代女子的贞操观念完全不像宋代以后要求那么严酷,社会上对这方面的要求相当宽松,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性生活的自由度相当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正处于封建社会鼎盛时代的唐朝,封建礼教远没有发展到后来那么严酷的地步。作为统治者禁锢人和人性的工具的封建礼教,本来是随着统治阶级的需要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统治者总是越到末世,才越感到有把人们的头脑、身体、七情六欲都管起来的必要,于是礼教也就愈加严格、周密而强化。从先秦到唐代,虽然在各代都不断有人出来倡扬女教,但统治阶级对这方面的束缚需要还不那么急切。尤其是唐代,由于高度繁荣昌盛,统治者有充分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在性以及其它方面的控制更为宽松。第二,唐代有一段相当长的太平盛世,生产力发展较快,人口增加较多,整个社会比较富裕。在人们衣食丰足、生活稳定的情况下,必然会较多地追求生活中的享受与快乐,包括性的欢乐,这是人们固有的需求层次的递升与变化。古人说“饱暖思淫欲。”如果我们把“淫欲”理解为爱情(禁欲主义者总是把人们正常的爱情与性的需要斥之为“淫欲”),那么,这句话是个真理。饱暖是人的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一般说来,当这第一需要、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较少地去追求爱情、性、自尊、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生活富裕了才会更强烈地去追求其它。第三,唐代是一个汉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时代。李唐皇族本身就有北方的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曾长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混居生活,又发迹于鲜卑族建立的北魏,而后直接传承鲜卑族为主的北朝政权,所以在文化习俗上沿袭了北朝传统,“胡化”很深,唐统一天下后,就将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带到中原。宋朝的朱熹曾攻击唐朝“闺门不肃”,“礼教不兴”,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⑸这也是实际情况。同时,唐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及国际交流空前频繁,气魄宏大的唐朝对所谓“蛮夷之邦”的文物风习是来者不拒,兼收并蓄。许多少数民族的婚姻关系还比较原始,女性地位较高,性生活比较自由,这些文化习俗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十分强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力地冲击了中原汉族的礼教观念。

唐代社会的性自由度较大,主要表现在婚前性行为较多,婚外性行为较多,离婚和再嫁比较普遍这三个方面。从史书和当时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可以见到,唐代民间妇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事是比较常见的。“娼家越水边,摇艇入江烟,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些诗歌都写出了劳动妇女自由的爱情生活。她们长年在外劳动,与男性交往较多,礼教观念淡薄,感情自然纯朴奔放,所以自由恋爱的事较多。至于一些中上层的女子,这类事也不少,而且社会并不过分谴责。例如,大历中才女晁采与邻生文茂时常以诗通情,并乘机欢合,晁母得知,叹曰:“才子佳人,自应有此。”于是为他们完婚。女子与情人私奔之事也时有发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与进士王玄宴相恋,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唐代的许多传奇小说都描写了这一类男女追求爱情、自由结合的故事。后世广为流传的《西厢记》出自唐代的《莺莺传》,莺莺和张生私通,实际上这个故事的结局也并不像后世所改成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莺莺另嫁,张生另娶,后来两人还有诗赋往来。从《莺莺传》中还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此并不以为怪,只是说张生太忍情了些,而且作为佳话韵事传颂不已。由此可见,唐人对子女婚前贞操并不十分计较,失身而又另嫁也视为常事。遍览唐人传奇、笔记,闺阁少女或女仙、女鬼“自荐枕席”的事俯拾皆是,这正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封建礼教对于女子离婚与再嫁是作了许多严酷限制的,社会对离婚与再嫁的态度也反映出社会的开明程度、婚姻自由度和性自由度。唐朝仍是封建社会、男权社会,在婚姻问题(结婚与离婚问题)上仍旧是以男子为中心。唐律中也有“七出”和“三不去”的规定,尽管有一定限制,但男子出妻还是很容易的,出妻的事很多。例如,严灌夫妻慎氏因十余年无子被休弃。李回秀的母亲出身微贱,其妻喝斥奴婢,母亲听了不高兴,李就休弃了妻子。唐代的特点是在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休妻现象的同时,女子主动提出离异或弃夫而去的事也时有发生。例如唐太宗时刘寂妻夏侯氏因父亲失明,便自请离婚,奉养老父。秀才杨志坚嗜学而家贫,妻子不耐贫苦,去官府要求离婚改嫁。杨志坚以诗送之曰:“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鸾镜从此画别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当时州官颜真卿处理此案,把这个女人批判了一通,云:杨志坚素为儒学,遍览《九经》,篇咏之间,风骚可摭。愚妻睹其未遇,遂有离心。王欢之廪既虚,岂遵黄卷;朱叟之妻必去,宁见锦衣。污辱乡间,败伤风俗,若无褒贬,侥幸甚多。最后,虽然判决离婚,任其改嫁,但责杖刑二十;同时对杨志坚“赠布绢各二十匹,米二十石,便署随军”。据说,由于颜真卿这一判,风俗大正,此地再无弃夫之人。唐末还有一位李将军之女,由于战乱离散,不得不嫁给一名小将为妻。后来她找到了亲属,便对丈夫说:“丧乱之中,女弱不能自济,幸蒙提挈,以至如此。失身之事,非不幸也。人各有偶,难为偕老,请自此辞。”全不把“贞节”、失身当一回事。女子离婚或丧夫后再嫁,也是唐代的普遍风气,不受社会舆论谴责。据《新唐书·公主传》载,整个唐代,公主再嫁的达二十多人:计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肃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三人。这说明当时的朝廷对此是不以为怪的。此风不仅存在于朝廷帝王之家,而且存在于官僚、贵族以至于平民之家。即使是门第显赫的仕宦之家也不忌讳娶再醮之女。宰相宋璟之子娶了寡妇薛氏。严挺之的妻子离婚后嫁给刺史王琰,后来王犯罪,严还救了他。韦济之妻李氏夫死以后,主动投奔王缙,王纳为妻室。就是一代大儒韩愈,女儿先嫁其门人李汉,离婚后又嫁樊仲懿,可见读书人家也不禁止女儿再嫁。

二、自主性

唐朝妇女女性意识上的自主性,表现为其女性地位的尊严的提高。盛唐时期,有登基制诰、号令天下的女皇帝,有设立幕府、干政决狱的女显贵,有挥翰作诗的女才子,也有擅长丝竹管弦、轻歌曼舞、色艺皆佳的女艺人……她们都得以抛头露面于社会。尤其当时诗坛巨擘、文章魁首、各界名流与青楼女子的密切交往,他们对于才艺出众的女子,不但悦其色,慕其才,而且还知其心,敬其人,做到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像歌妓兼诗人的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女道士李冶等才女,周围有一批崇拜者,他们是社会名流,诗人文士。像元缜、白居易、刘禹锡与女诗人薛涛,元缜与刘采春,陆羽、刘长卿与李冶都是声色相求、情好志笃、诗词酬唱的诗旅挚友,决不像宫体诗作者把女性当物化审美和色情对象来描写,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思想上的共鸣。像元缜惊服薛涛的诗才、辩才,引为知己,赠诗称赞薛涛:“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词客皆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⑹对薛涛的姿色、辩才、文采给予极高赞誉。另一诗人胡曾写诗称赞薛涛:“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⑺又如出家的道士、诗人李冶,为超脱不群的文士陆羽、僧人皎然、诗人刘长卿、朱放等器重,李冶与他们的交往也非常坦诚,感情真挚动人,交游之厚,与陈规陋俗、封建礼法格格不入。这种坦诚公开的男女社交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多见。唐代杰出女子以自己的才情赢得了正直文士骚客的尊重敬慕,这在中国女性生活史和妇女观念上都是值得注目和值得研究的,这种情况,不但前代绝无,而且影响深远,开启了后代尊重女性男女平等的意识。唐代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不是偶然的,是盛唐经济生活、文化精神的一种反映。开放的社会,繁荣的气象,博大包容的胸怀表现在文化思想上必定是兼容并蓄,允许所谓各种“异端”存在的,表现在女性意识上也必然是自主性的,多元化的,不但以体现正统儒家的伦理价值、恪守道德礼教的、封闭内室的贤妻良母为唯一的女性模式,那种能给社会带来美感、乐趣的社会型女性如歌妓、舞女也是受到肯定的。她们当中的佼佼者,自然更受到同气相求的文士的尊崇。唐朝妇女们常常抛头露面外出,甚至男女同席共饮、谈笑唱和,而无所顾忌。唐朝皇室贵族中便男女无别,唐中宗韦皇后和权臣武三思同坐御床玩双陆,中宗还在一旁为他们点筹。边帅安禄山在后宫与杨贵妃一起吃饭、打闹,常常通宵不出。宫中的女官们时常“出入内外,往来宫掖”,⑻结交朝臣外官。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与族兄杨国忠甚至并辔走马入朝。至于寻常百姓人家就更没有什么约束了。“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⑼这首唐诗便描写了一位船家女子与陌生人大大方方打招呼、攀谈的情景。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叙述了一位商人妇在丈夫外出时夜半与一群陌生男子在船上聚会交谈并弹奏琵琶的事情。宋朝人洪迈曾感叹道:“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饥也。”⑽唐朝妇女在社交上面体现的这种自主性,一扫六朝充斥着的铅华脂粉,体现出富丽堂皇、多姿多彩的美。

三、进取性

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了妇女的历史作用,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某种程度上说,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历史的经验证明,妇女地位的提高,对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而尤以第二次最为兴旺。所谓最为兴旺的第二次,便是以唐朝作为代表的。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先后有“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而且社会风气也日益开放。此时的女性,也由于在日益开放的社会风气中的熏陶,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在此,亦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女皇帝——武则天,而武则天的出现,又从另一个角度,像是一针兴奋剂,更加促使了唐朝女性积极参加社会各项活动,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即女性意识上的进取性,继而完成唐朝妇女女性意识极大的彰显。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其他坐过皇帝宝座的小女皇也有,但现在一般的观点都把武则天作为唯一的女皇来看待,因为她是凭借自己的实力登上皇帝宝座的,不是别人的傀儡。武则天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的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武则天当政期间,唐朝女性较以前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经济的国家生活中来,使得压抑了许久的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的苏醒。

在传统社会中的男性统治者看来,女属阴,男为阳,但在唐代,妇女参政议政的现象屡见不鲜,自武则天当政以来,这种妇女参政议政的现象更为突出。如上官婉儿的一生曲折动荡,并投靠多种政治势力,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作为杰出的唐朝女性的代表,在参政议政等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她独特的女性魅力和其不朽的才华,这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阴影下,其女性意识的强烈表现。也从另一个层面上,代表了唐朝女性开阔的思维方式,以及积极的思想意识。社会地位是一个反映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差别性的社会学概念,具体是指人们在社会等级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并通过人们在社会上所尽义务、拥有的权力,以及受到的待遇等表现出来。唐代女性之所以勇于冲出封建礼教的禁锢,与其在当时文化教育较普及的社会氛围中亦能习文读书、接受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唐朝妇女学习诗文更加蔚成风气,仅《全唐诗》中收录的女作者就有100余人,唐人笔下的美好女性几乎无人不能吟诵诗章,挥毫成诗。唐太宗长孙皇后喜爱读书,可以著述。徐贤妃4岁随父读书,能诵《论语》、《毛诗》,8岁就能写文章。武则天文史兼通,故此才能替皇帝批阅奏章、代行朝政,从此登上权利的台阶。《女论语》作者宋若昭五姐妹自幼随父读书,她们都不愿意嫁人,立志要以学扬名,唐德宗时将她们召入宫中,称为“学士”。许多著名文士的妻子都是丈夫的闺中诗文之友,诗人元稹的前妻韦氏、继室裴氏,著名才子吉中孚之妻张氏,进士孟昌期之妻孙氏、殷保晦之妻封询都是才女,有的还常代丈夫作诗应酬或书写文卷。出身士人或平民家庭的著名才女、诗妓薛涛与女道士李冶、鱼玄机都是自由读书习诗。鱼玄机在观看新科进士题名时曾吟出“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⑾的诗句,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和不能与男子同登金榜、一展雄才的遗憾。

四、开放性

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唐前期(高祖——唐玄宗)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后,唐代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顶峰,与此同时,人的个性得以相对自由发展,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广大女性纷纷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解脱出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例如:唐前期,女性大多大胆追求个性美,着装服色的选择将官方规定弃置一旁,甚至盛行穿胡服、戴胡帽等;施面妆也是“浓妆艳抹”。唐朝妇女的日常服装,上身着衫,下身穿裙。衣裙上有瑰丽的花纹,裙子以红色最为流行。富家女子常常用精美的丝织品做衣料,衣服柔薄而精巧。从总体上看,唐代服装造型雍容华贵,配饰富丽堂皇;质料唐以丝、麻为主,以红、紫、黄为等鲜艳的暖色调为主要色调。唐朝妇女上身常着圆领的长衫,肩上披帔,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套穿在长衫外;下身穿裙,裙腰高,线条优美,显得身材颀长、秀美,反映相对稳定的一面。唐朝以汉族为主,汉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文明且讲究,逐渐形成了飘逸的塔形衣冠。因居住在温暖湿润地区,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以轻盈精薄著称。如吐鲁番出土的轻容纱比马王堆出土的素纱更精巧。唐代的贵妇大都“缣罗不着爱轻容”。而且,在唐朝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唐朝女性喜欢穿男性服装。唐朝统治者出身胡族,因而尚武,故此喜着胡服;唐朝前期社会开放,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较多,男装较为方便;唐代妇女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男装可以体现女性身体各部位的曲线。尚武和开放,无疑是女扮男装流行的大背景,突出女性人体美,则可能是个别妇女的意识,未必是所有人的想法。而开放和体现人体美,也可以通过其他装饰表现出来。但北齐、北周、隋朝也同样有胡族血统,有尚武精神,有开放的社会,却还没有见到妇女大量穿男装的现象,足见唐朝女性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唐朝前期宫廷和上层社会活动中,不像其他时代那样排斥女性。而这些女性的社会形象,往往是以男装的模样出现的。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女性武则天和太平公主喜穿男装的事例,必然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从高宗到睿宗统治时期,武则天、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金仙公主、玉真公主等女性给社会造成一个所谓“女人国”的形象,但是在传统的男性权威的思想意识支配下,出头露面的女性往往要以男装的形象站在人们面前。服装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排在首位,足见服装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它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而唐朝女性在服装穿着上的富贵、典雅、夸张、华丽以及匠心的独特,都体现出唐朝妇女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和积极性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