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烧香拜佛的地方?
江阴市神华寺
缘起 | 江阴神华寺镇寺之宝——双生古银杏的的故事
一、缘起
话说世间因缘,皆有因果!
江阴神华寺,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境内新桥镇郁桥村泰清河畔的紫竹庵、城隍庙原址!寺内地藏殿院中有一株天地灵宝“银杏白檀双生古树”,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考证此树为世间唯一一株400年以上树龄的“银杏和白檀”双生合体古树,为神华寺镇寺之宝!
二、镇龙神树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中午,江阴东乡郁家桥来了一个胖和尚,他身穿一件黄色僧衣,手拿一只蓝花瓷钵,一会走到顺湖桥上向四周望望,一会走到应塘桥上向村庄看看,久久不肯离去。他的这一怪异行动给村民们看到了,村民立即告诉了村上最有学问、最有名望的郁庭芝。
这郁庭芝,为郁家桥名门之后。他的父亲郁文周在福建福州长乐县当过县令,当官期间清正廉明,政绩斐然,得到百姓的爱戴,死后列福建长乐名宦祠。郁庭芝是郁文周的长子,从小十分聪明,在万历二十八(1600年),与缪昌期同榜中举,但他不愿当官,而是寄情山水,乐于书画、奇石的收藏。他还吃素信道,中年时在顺湖桥东建了紫竹庵和关帝庙,在江阴君山建竹院、建佛院,修身养性。
郁庭芝正在吃中饭,听到村民说有一个和尚在桥上转游,久久不肯离去,知道其中一定有事,便放下饭碗,跟着村民去见胖和尚。
郁庭芝跟胖和尚交谈了一会,知道那胖和尚原来是杭州灵隐寺的高僧,因灵隐寺要为肉身活佛建佛殿,方丈特派八位弟子到江阴为建新殿募款。
郁庭芝听了有些奇怪,问:“建肉身活佛殿,为什么专到江阴来募款?”
那和尚讲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故事。
话说杭州灵隐寺有一个哑巴和尚叫戴定广,他的任务是每天打扫佛殿。有一次他打扫时,不小心碰到了一尊罗汉,这尊罗汉立即移动位置让他清扫。戴定广觉得稀奇,就用手去触碰其他罗汉,碰到一个,罗汉让位一个。当戴定广扫完佛殿,罗汉便一个个回坐佛位。这事给方丈发现了,十分惊奇。一天夜里,方丈做了一个梦,见观音菩萨飘然而至,对他说:“戴定广虽然是个扫殿和尚,但他是个肉身活佛,要为他盖座佛殿。”说完便飘然而去。方丈就决定为戴定广建肉身活佛殿,因为戴定广是江阴东乡人,所以方丈就派了八位弟子到戴定广的家乡来募款。
郁庭芝听得入了迷,又问道:“那您刚才看到了什么,为何久久不肯离去?”
胖和尚指着缓缓流淌的泰清河和一条支浜河道说,这里是一块活龙地,那处是龙首,龙身在那里,这里就是龙尾。因缘巧合,活龙地孕育出一条小龙,非常顽皮,经常闯祸,只要它尾巴一甩,泰清河河水便会泛滥,你们这里就要遭受水灾。
郁庭芝联系到以前经常发生的水灾,对胖和尚的话确信无疑,又问胖和尚,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胖和尚对四周仔细看了一下,说:“要想法镇住那小龙,不让它的尾巴甩!”
在一旁的村民一齐要求胖和尚:“大师,请你帮帮忙吧,我们会为灵隐寺造肉身活佛殿出力的。”
胖和尚便领着大家走进了关帝庙,在一个院子里挖了一个坑,说:“在这里要种一棵树。”
“种什么树?”
“银杏树!”
于是在第二年的春天,郁庭芝领着全村村民,在关帝庙的院里种下了一棵银杏树......
三、金雷劈银杏
村民们在郁庭芝的带领下种下银杏树后,郁家桥真的太平无事了,稻麦年年丰收,人民安居乐业。许多村民专门到杭州灵隐寺去烧香拜佛。在灵隐寺,他们看到了新建的“肉身活佛殿”,并听到了一段更为神奇的故事。
就在新佛殿落成的那天,全寺的和尚前来进香,发现佛殿两旁布满佛像,而正中的大位却空着。一个和尚问方丈:“为何正中的大位不塑像?”
方丈说:“那是留给肉身活佛的。”
就在这时,站在一旁的戴定广身子突然飘了起来,慢慢落到了正中的佛位上,刹时一动不动,在一团金光闪烁自后,便成了肉身活佛。
江阴去的信众在肉身活佛前烧了香,磕了头,请他为家乡的人民保平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银杏树不断长高,到了清朝初期,已成为一株枝繁叶茂的苍天大树。
一年盛夏,天气特别闷热,到了午后忽然满天乌云,像夜里一样。不一会,雷声隆隆,闪电似剑,是个难得见的怪天气。突然,一声巨响在头顶炸开,一个闷雷着地,只见一道金雷打中了那株银杏树,银杏树的西边被金雷劈掉了一小半,整棵树的树叶被烧焦,原本枝繁叶茂的银杏树一下变得光秃秃的,看上去没有一丝生机。
人们看着被雷劈的银杏树,有人猜测说,树洞中一定有大毒蛇,是雷公雷婆为民除害。也有人说,是那条小龙在龙王面前告了状,老龙王请了雷公雷婆帮忙劈掉压在小龙身上的那棵银杏树。各种各样的说法还有很多。
但村民们坚信,灵隐寺胖和尚指点种的着株银杏树是不会死的,因此村民们齐心合力,在树的四周挖了一道沟,施放了许多肥料,时时呵护,早晚浇水。在坚持了一个季节后,奇迹发生了,本已经光秃秃的树干和树枝上竟然长出了片片新叶,随之不久银杏树就恢复了原样,又长成了郁郁葱葱的苍天大树!从此这株银杏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有着起死回生功能的“神树”,许多老百姓都从远处来到树下为家人祈福,祈求“神树”护佑!
自此,“银杏神树”下香火不断......
四、树中树,树上树
一晃数年过去,人们突然有了新的发现,就在被金雷炸坏的银杏树缝隙中,竟然神奇的长出了一棵新的小树,而银杏树就像母亲怀抱自己的孩子一样紧紧的围护着它,用自己的乳汁喂养着它。
小树慢慢长大,长大,这时仔细辨认才发现,原来小树不是银杏树,而是一株江南地区罕见的白檀树。它跟银杏的长相明显不一样,它树叶似牛舌,叶边呈刺形,树根裸露,树杆没皮,喜欢盘抱银杏而长。它5月开花,花为白色,有点点芳香,10月结果,果为蓝黑色。懂白檀的人知道,此为檀中之王,不但木质优良,而且叶有药用。有人脸上长了黑子,只要采少许树叶,打成浆汁,涂几次,黑子就会消失,树叶煎了汤,还能止心腹痛,止皮肤骚痒。但当地百姓从来不去采树叶,为的便是让白檀好好生长。
清朝乾隆六十年(1796),郁家民众重修关帝庙,专门请工匠用方砖雕了四个字:“古树新宫”,嵌在植有银杏树的院门上。1972年改建郁桥小学,在拆除院门时,一个“宫”字不慎损坏,只好把“古、树、新”三块砖刻移建到古银杏树围墩上。1984年,这棵蔚为壮观的树中树、树上树,被列为江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予以保护。园林部门专家对树中树进行了实测,古银杏树高11.10米,干围3.35米;白檀树高8.60米,干围0.81米。实为举世罕见的“银杏白檀双生神树”!
五、古树新寺 江阴最胜因缘福地
2015年6月28日举行江阴市神华寺奠基启动仪式;
2018年12月16日,诸山长老,社会贤达集会一处,隆重举行江阴市神华寺全堂佛像开光仪式,寺院内梵乐环绕,海众云集,龙天欢喜,十方善信随喜参加法会,法会现场庄严殊胜。
自此,“银杏白檀双生古树”便坐落于新落成的江阴神华寺地藏殿院中,古银杏白檀两棵树相偎相依,枝桠交错,双生双伴数百年,成为神华寺“镇寺之宝”,被人们誉为“古银杏与白檀半世情缘”,堪称世间奇景......
江阴最有名的寺庙在那里
江阴南闸观西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这里不仅是奥运冠军陆春龙的故乡,在最近的文物普查工作中还发现,在东、西芦岐村两个自然村落中,曾经有过一个历史悠久、规模相当的佛教禅院群,其中最有名的数“鸟窠禅院”。村里留存着不多的几间石屋,古朴而宁静,默默地诉说着悠远的故事。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都能说上几段民间传说。
江阴南闸镇的观西村,是无锡籍奥运冠军陆春龙的故乡,今年8月的那次采访只感觉到这个小山村有点特别:村里留存着不多的几间石屋,古朴而宁静,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悠远的故事。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都能说上几段民间传说,让人猜测这是哪路神仙留下的风水宝地。
果然,南闸镇文化站的陆国平站长最近告诉记者,最新的文物普查结果出来了,这里曾经有过一个规模相当的寺庙群,最有名的数“鸟窠禅院”,只不过被时光湮没罢了。
失落的寺庙群
观西村境内的秦望山,由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山凿石,现在已经剩下几座高不足百米的山丘了。有一支山脉叫芦岐山,山下有东、西芦岐村两个自然村落,目前也只有两三百户居民。不知是山以村名,还是村因山名,这天然形成的大约两平方里的山湾,处于江阴南闸和常州焦溪交界地带,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了,可要是倒退100年,却是这一带非常热闹的地方。
据江阴历代史志记载,就在这山湾内,曾经建有资福庵、栖云庵、关帝庙、城隍庙、三仙阁、鸟窠禅院等众多民间信仰场所,香火最盛时期,有百余间房子的规模。当地村民提供一个佐证,在1958年的时候,有一个村民建一座房子,用的都是散落在各处的方砖,那种砖特别大,特别厚,只有建造寺庙才用这种砖。
村里的老人还提供一个线索,就是在1949年的解放前,村里的史家和陆家宗祠还在,是两层楼房的建筑,祭祖的时候,远在各地的亲属都是坐船而来。不过,最有名的要数鸟窠禅院了,早在明朝《江阴县志》中就列为古迹,它在唐代为茅庵,到宋代为规模宏大的寺院。
鸟窠禅师其人、其事
鸟窠禅院因唐代的鸟窠禅师而闻名。说起鸟窠禅师,他是中国佛教历史上颇具盛名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行为奇异的禅师,他不住在寺院里面,也不住在其他的庵棚洞舍里,而是住在树上,搭一个像鸟窠一样的空中窝棚修行,久之,大家就叫他鸟窠禅师。虽然他行为上惊世骇俗,但禅法修行上却是非常了得。至于他是怎么到芦岐的这个寺庙里来的,是有一段传说故事的。
鸟窠禅院建于唐朝初年,原来叫芦岐庵,芦岐禅院。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相传元和年间,寺院里来了一位云游的老和尚,每天与众僧讲经论法。短短几天,他对佛家教义的精通和高超的辩论技巧便折服了众僧,并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芦岐禅院原来的方丈是个心地善良、胸怀豁达的人,他与老和尚一见如故,交谈甚深,觉得老和尚不但佛法精深,而且品德高尚,决不是一个平常的僧人。于是,他对老和尚推心置腹地说,为了香火的兴旺和光大佛法,自己甘愿让贤,希望老和尚能留下来当方丈。老和尚见他情真意诚,就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位老和尚就是鸟窠禅师。
鸟窠禅师又称道林禅师,祖籍浙江富阳,他姓潘。相传他的母亲朱氏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日光进入了自己口内,然后就怀了孕,等到他生下来的时候,满室飘逸着扑鼻的异香,于是就给他提了个香光的名字。
潘香光长到九岁,父亲把他送到离家不远的庙里当了和尚。二十一岁时在荆州果愿寺受戒。后来,他来到京城长安西明寺,拜复礼法师为师。后经当时的国师国一禅师指点,终于成为一名造诣很高的法师,法号道林。
栖松驯鹊的禅话
关于鸟窠禅师的禅修故事,至今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说上几则公案,当过34年南闸镇文化站长的张树森,曾经跑遍附近24个村搜集到许多禅师的传说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栖松驯鹊”的故事了。
禅师在长安学成南归,回到了浙江杭州。许多年后的一天,他路经西湖边的秦望山(同南闸秦望山同名不同地)时,看到一棵长松,枝叶茂盛,盘根错节,犹如一把大雨伞,就栖宿在上面修炼佛法。过了不久,飞来了两只喜鹊在他栖息的树枝旁边,筑了个巢,安家落户,繁育起后代来了。
这样就出现了僧鸟同树,相安为邻的奇观。说明禅师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高僧,他主动亲近喜鹊,驯化它们,使它们懂得人语,具有人的灵性。时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听说了这个“栖松驯鹊”的故事之后,很感兴趣。亲自到秦望山拜会禅师,两人一见如故,就时局、为官及佛法展开深层次的探讨,最后竟演变成一场激烈而精彩的辩论。
鸟窠禅师不愧为一代宗师、辩论高手,他用简明的语言阐述深奥的哲理,言简意赅,游刃有余。其言时而使人振聋发聩、刻骨铭心;时而使人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辩论中白居易屡居下风。或张口结舌、或无言以对。最后,两人成了知己,白居易赠鸟窠道林禅师《咏无尾螺》诗一首。“一壑松风引客遇,雨花深处访维摩。只缘灵迹看螺尾,始修高僧寄鸟窠。白传有情遗翰墨,青山无语绕烟梦。千秋衣钵争谁属,落叶疏钟月几多。”
也有一种说法,说白居易当初就是到江阴的秦望山来拜会鸟窠禅师的,证据就是白居易临别还为禅院内的放螺池题写了“化螺”的匾额,这块匾额到清朝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毁寺时,一直挂在池后的放螺亭内,历代江阴县志上都有这块白居易题额的记载。不过,现在还能在村落里找到禅院的放螺池,甚至无尾螺就是芦歧这小山村的特产。
放螺池、无尾螺和传说种种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毫不费力地穿过一片菜田在一棵香樟树下找到了这个放螺池。据说,这是当时鸟窠禅院的放生池。池塘并不大,只有20米长,15米宽左右,是椭圆型的结构,水深有2米多,四季水量变化不大,夏天也不会干涸。
最雷人的是:池中天然生长一种无尾螺,像是被人剪过尾巴后的样子。好心的村民赤脚下池捞了几颗上来,都是活的螺蛳,可就是到尾巴上突然变成了平的,确实像被人剪过。奇怪的是,这种螺蛳就只在放螺池和距离只有十几米远的月牙池里长,到村庄里的其他河塘里,就是普通的螺蛳了。
关于无尾螺的传说,记者在村里听到两个版本的故事。一个说法是由于寺庙里的和尚是吃素的,有几个小和尚嘴馋,耐不住寺庙的清苦,就偷偷到放生池里抓螺蛳吃。有一天,几个小和尚刚用剪刀剪掉螺蛳的屁股,准备偷偷打牙祭时,老和尚突然出现了。为了怕被老和尚训斥,小和尚就把螺蛳放生了。从此后,这里的螺蛳尾部像被人剪过。
还有一种说法是讲鸟窠禅师出门时,看见一个村妇在剪螺蛳准备做菜,他善心大发,出钱买下所有的螺蛳,把它们投放到放生池里,最后长出来的螺蛳就成了这个样子。
传说毕竟是传说,南闸镇的文化站站长陆国平还找到唐宋两代留下的不少诗文来证明无尾螺的历史。
晚唐诗人陆龟蒙、皮日休,与当时江阴籍诗人魏璞(又魏朴)多次结伴游历鸟窠禅院。魏璞还写有两首关于鸟窠禅院的诗,载于现存于复旦大学图书馆,由清朝人编写的《江上诗钞》第一卷正文第一页上。其中一首《寻鸟窠迹》这样写道:“为访名僧迹,言寻小曲阿。松林春日静,石径晚云多。道法传训鹊,禅机显化螺。空潭山色印,谁与证维摩?”
还有一份是宋朝江阴籍明贤,官至丞相的抗元名将邱崇的《螺池记》,记载了他亲自寻访鸟窠禅院,向僧人调查考证无尾螺来历,僧人回答是鸟窠禅师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