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者”宇宙飞船在火星发现了什么?
“探路者”号宇宙飞船于1996年12月4日飞离美国,用7个月时间飞行了大约5亿公里,于1997年7月4日在火星表面着陆。着陆之后,“火星漫游者”探测车受地面指挥中心的遥控,从“探路者”号打开的舱门驶入火星表面。这一探测车是一个6轮驱动的高智能机械装置,它高约30.5厘米,重约10公斤,是用各种高技术的微型仪器武装起来的,它能分析土壤、岩石与大气的化学成分。它上面装备的3部照相机,能对周围景况进行拍照。它在火星上漫游收集到的所有数据与照片,再由“探路者”号传回地球。通过分析“探路者”号发回的照片,科学家们获得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清楚地看到了阿瑞斯平原上被洪水荡涤冲刷过的痕迹。这里大约在30亿~45亿年之前被水覆盖,但在“探路者”着陆地点附近现在却十分干燥。平原上散布着许多被洪水从别处席卷而来的石头,它们浑圆的外表,说明它们曾经被水流磨蚀。这些石头大部分都朝向同一方向,进一步表明它们是在同一时期被洪水冲刷的。这一新发现的意义在于,如果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水,就意味着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光有洪水的证据,不能说明火星上就曾存在生命;单依靠对火星表面景观的观察与研究,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探路者”号告诉人类,所有被测的岩石的化学成分,均与在南极发现的天外来石毫无共同之处。这块陨石是否来自火星,现在也成了需要大打折扣的问题。岩石,是“火星探路者”的主要探索对象。“探路者”提供的信息表明,至少有部分火星岩石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英、长石、正辉石等矿物,与地球岩石的结构非常相似。火星岩石的一个独特之处是五彩缤纷:迎风的东面呈淡蓝色,背风的西面呈土红色,而半掩在尘土中的部分则是白色。科学家们解释说,蓝色可能是强风将岩石表层剥蚀的结果;红色是火星典型的颜色,可能是岩石表面覆盖着一层火星土;白色则是岩石表面由碳酸钙形成的坚硬的钙质层。从“探路者”所提供的信息可以断定:火星上可以有生命存在,但至今尚未发现生命。
探路者登陆火星带来了什么影响?
1997年7月4日是美国独立纪念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数十名科学家焦急而激动地等在电脑显示屏前。按照计划,今天该是“火星探路者”号太空船在火星上着陆的日子。“火星探路者”号太空船是美国宇航局花费了1.25亿美元完成的一项杰作,科学家们的巧妙设计使它能够像子弹一样射出,以2.8万公里的时速穿过太空,然后以14.2度倾角进入火星大气层。倾角的精度要求很严,因为角度过大会造成激烈摩擦导致太空船焚毁,而角度过小则会使太空船掠过大气层飞离火星。1996年12月4日,“火星探路者”离开地球向着火星挺进,经过213天的冲刺,最后以26460公里的时速向火星疾冲而下。美国科学家为太空船精心选择的着陆地点是一片长200公里、宽70公里的干涸河床,那里地势平坦,适合秒速仅1厘米的六轮探测车到处走动。同时,这里的风力也较弱,可以避免尘粒干扰传回地球的图像。通过分析“探路者”号发回的照片,科学家们获得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清楚地看到了阿瑞斯平原上被洪水荡涤冲刷过的痕迹。这里大约在30~45亿年之前被水覆盖,但在“探路者”着陆地点附近现在却十分干燥。平原上散布着许多被洪水从别处席卷而来的石头,它们浑圆的外表,说明它们曾经被水流磨蚀。这些石头,大部分都朝向同一方向,进一步表明它们是在同一时期被洪水冲刷的。这一新发现的意义在于,如果火星上曾经存在过水,就意味着火星上可能存在过生命。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光有洪水的证据,不能说明火星上就曾存在生命;单依靠对火星表面景观的观察与研究,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次“火星探路者”号太空船在火星的着陆同时创下了三个第一的纪录:它是第一个没有围绕火星运行而直接在火星着陆的太空飞行器;它是第一个在超音速(时速1600公里)速度下使用降落伞的飞行器;它是第一个使用类似汽车使用的气囊做气垫,以减轻着陆时冲击的飞行器。进入21世纪,俄罗斯将首先发射登陆火星的太空船“火星2001号”,探索火星有无蓄水,并分析一些火星表面的矿物质,而美国的“观察者2001年号”则希望到火星有冰的南北极去采集样本;到2003年,美国还要发射一颗“观察者2003年号”,测试自火星携带回的土壤样本所需的技术,欧洲也将发射采取火星土壤样本的太空船;两年后,美国的“观察者2005年号”将把智能机(机器人)送上火星,采集土壤样本并带回地球进行研究。2007年和2013年,美国也有再次探索火星的计划。如果这些探测火星的试验都能成功的话,那将有助于美国太空总署下决心把人送上火星进行实地考察,就像30年前他们把阿波罗号载人飞船送到月球探测一样。
美国是于哪一年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美国第一次宇宙飞船登月成功是1966年,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船登月成功是1969年。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从“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舱走出,在月球表面留下人类登月的第一个脚印,实现了人类登月梦想。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扩展资料中国的探月计划——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美国是于哪一年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艾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一步。飞向月球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梦想。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与3名宇航员成功登月。当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时,他曾经说过一些被后人视为经典的话。这只是我一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扩展资料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回顾此前,“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都为我国揭秘月球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航天事业走过了63个春秋。其中,探月工程的标志性建筑更引人注目。例如,2019年初,中国“嫦娥四号”完成了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着陆,在月球远端留下了第一条轨道。此后,在月球生物实验和探月工程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2019年1月14日,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部副主任吴燕华表示,嫦娥五号将于2019年底前后发射升空。嫦娥五号的主要科学目标包括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以及返回地球后月球样品的分析研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月
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船的情况怎样?
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号”,尤里·加加林成功地完成了划时代的宇宙飞行任务,从而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开创了世界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质量为4.73吨,由载人舱与设备组成。前舱地直径2.3米的球体;后舱是直径2.58米,长3米的圆柱舱段,装有氮气与氧气瓶、无线电设备所用的化学电池及姿控发动机与反推火箭等。
飞船在一定程度187×327千米高的椭圆轨道上,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分钟,航程40多千米,脱离轨道返回地球。在距地面7千米时,加加林从座舱里弹出,靠降落伞安全落在田野上,完成了划时代的飞行。
那么,宇宙飞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航天器的呢?我们可以回答说:宇宙飞船,又称为载人飞船是载人航天器的一种,宇航员可乘坐其离开地面进入宇宙空间执行航天任务,并能在其上工作、生活并安全返回地面,人们将此种航天器称为载人飞船或宇宙飞船。它是载人航天器中最小的一种,在运行轨道上只能飞行几天到十几天,即返回地面仅能一次使用。
载人飞船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作为天地返往和航天站之间的“渡船”、与航天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载人飞船能通常可分为:卫星式载人飞船、登月载人飞船和星际载人飞船等三种。目前,星际载人飞船尚在探索之中。
载人飞船的组成,一般由宇航员座舱、轨道舱、服务舱、气闸舱和对接机构等部分组成。登月或其他星球还必须具有特殊功能的舱。各个舱均承担不同的航天任务。其中,座舱是飞船发射和返回过程中宇航员成乘坐舱,也是飞船的控制中心;对接机构是用来与空间站等其他的航天器实现空中对接和锁紧的装置。
载人飞船主要用途有:①试验各种载人航天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生理学、生物学等方面研究和天文观测。②可用作空间站乘员的救生艇、接送宇航员和运送物资。③可实施变轨,降低高度进行军事侦察和地球资源勘测。④载人绕地球、月球和登月飞行。⑤载人进行星际飞行,遨游宇宙。
此后又相继发射了“上升”号、“联盟”号飞船;与此同时,美国于1962年2月发射了“水星”号飞船,之后又发射了“双子星座”号飞船和“阿波罗”号登月载人飞船。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载人飞船的性能将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使用功能增多、返回着陆落点控制精度可提高到百米级范围,飞船座舱可重复使用等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有能力自行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09时整
发射火箭: 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2003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行员:杨利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分10秒,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06时23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 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 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 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意义: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详细介绍
“神舟”五号飞船是在无人飞船的基础上研制的中国第1艘载人飞船,乘有1名航天员---杨利伟。飞船在轨道运行了1天。整个飞行期间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同时将航天员的生理数据、电视图像发送地面,并确保航天员安全返回。
在2003年10月15日09时00分00秒,负载着“神舟”五号的长征2F火箭发射。
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飞船以平均每90分钟绕地球1圈的速度飞行。
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组成,总长8860 mm,总重7840 kg。飞船的手动控制功能和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为航天员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飞船由长征-2f运载火箭发射到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倾角42.4°初始轨道。实施变轨后,进入343km的圆轨道。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美国发射了什么宇宙飞船?
水星号载人飞船
“水星”飞船是美国的第一代载人飞船,总共进行了25次飞行试验,其中6次是载人飞行试验。“水星”飞船计划始于1958年10月,结束于1963年5月,历时4年8个月。“水星”计划共耗资3.926亿美元,其中飞船为1.353亿美元,占总费用的34.5%;运载火箭为0.829亿美元,占总费用的21.1%;地面跟踪网为0.719%亿美元,占18.34%;运行和回收操作费用为0.493亿美元,占12.6%;其他设施为0.532亿美元,占13.46%。
“水星”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载人空间飞行的突破,把载一名航天员的飞船送入地球轨道,飞行几圈后安全返回地面,并考察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人在失重环境中的工作能力。重点是解决飞船的再入气动力学、热动力学和人为差错对以往从未遇到过的高加速度和零重力的影响等问题。
“水星”飞船总长约2.9 m,底部最大直径1.86 m,重约1.3~1.8 t,由圆台形座舱和圆柱形伞舱组成。座舱内只能坐一名航天员,设计最长飞行时间为2天,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为34小时20分,绕地22周(1963年5月15日~16日“水星-9”飞船飞行)。“水星”计划的6次载人飞行共历时54小时25分钟。
“水星”飞船的姿态控制系统以自控为主,另有两种手控方式作为备份。航天员仅在必要时使用手控装置控制飞船的飞行姿态,在飞船操纵方面仅起到辅助作用,基本上是一名供地面研究人员了解人对空间飞行环境适应能力的受试验者。但在飞行中也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双子星座号飞船
美国载人飞船 系列。从1965年3月到1966年11月共进行10次载人飞行。主要目的是在轨道上进行机动飞行、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试作舱外活动等。为“阿波罗”号飞船载人登月飞行作技术准备(见阿波罗工程)。“双子星座”号飞船重约3.2~3.8吨,最大直径3米,由座舱和设备舱两个舱段组成。座舱分为密封和非密封两部分。密封舱内安装显示仪表、控制设备、废物处理装置和供两名航天员乘坐的两把弹射座椅,还带有食物和水。无线电设备、生命保障系统和降落伞等安装在非密封舱内。座舱前端还有交会用的雷达和对接装置,座舱底部覆盖再入防热材料。设备舱分上舱和下舱。上舱中主要安装 4台制动发动机。下舱中有轨道机动发动机及其燃料、轨道通信设备、燃料电池等。设备舱内壁还有许多流动冷却液的管子,因此设备舱又是个空间热辐射器。飞船在返回以前先抛弃设备舱下舱,然后点燃4台制动火箭,再抛掉设备舱上舱,座舱再入大气层,下降到低空时打开降落伞,航天员与座舱一起在海面上溅落。
“阿波罗”号飞船
【Apollo spacecraft】美国实施载人登月过程中使用的飞船。“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 7月20~21日首次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总共有12名航天员登上月球。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其中指挥舱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服务舱采用轻金属蜂窝结构,周围分为6个隔舱,容纳主发动机、推进剂贮箱和增压、姿态控制、电气等系统。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
美国是于哪一年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
选择D1967年。美国于1969年7月16日早晨9点32分成功登月。在多年中,美国的阿波罗1号到10号进行了多次不载人、载人的近地轨道飞行试验或登月预演。直到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月球轨道,人类首次登月行动才开始了。从1969年至1972年底,美国共发射了七艘载人飞船进行登月飞行。其中1970年4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13号飞船,途中由于服务舱氧气箱爆炸遇险,宇航员依靠登月舱的动力装置,并借助绕月飞行的助力,才终于于17日平安返回地球,三名宇航员安然无恙。这次登月飞行虽然失败了,但是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失败。其他六艘阿波罗号飞船,乘载18名宇航员参加登月活动,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在月面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包括采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在月面建立核动力科学站,驾驶月球车试验等。他们在月球表面共停留了302小时20分钟,行程90.6公里,带回381千克月球土壤和岩石样品,实地拍摄了月面照片,初步揭开了月球的真实面貌。
美国是于哪一年宇宙飞船登月成功的?
1969年7月16日早晨9点32分,阿波罗11号飞船连同它的三十六层楼房高的土星5号火箭在肯尼迪角的39A综合发射台发射了。在飞船上的是民航机长尼尔·阿姆斯特朗和两个空军军官小埃德温·“嗡嗡叫”奥尔德林上校和迈克尔·科林斯中校。阿波罗11号载着这3名美国宇航员第一次成功登月。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举世闻名的登月行动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险象环生,甚至差一点毁于灾难。最惊人的是,当宇航员结束2小时的月球行走之后,竟然发现登月舱引擎开关损坏,他们将因此永远留在月球上。庆幸的是,宇航员用圆珠笔成功化解危机,逃出生天。
1969年7月20日的阿波罗登月行动,是人类对地球以外天体的首次造访。
美国是于哪一年宇宙飞船登月成功?
1969年。阿波罗11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三位执行此任务的宇航员分别为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60年代末把人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计划的任务包括为载人月球飞行作准备(由“阿波罗”1——10号完成),并进行载人月球飞行(由“阿波罗”11——17承担)。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扩展资料中国的探月计划——嫦娥一号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波罗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