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包大人很黑

时间:2024-03-30 12:09:54 编辑:莆仙君

历史上有包拯这个人吗

历史上真的有包拯这个人。包拯,999年在庐州合肥出生,他的字叫做希仁。是北宋时期的名臣,也是一代清官。包拯少时在城内香花墩读书,他28岁中进士,因孝义居家陪侍父母十年后出仕。曾先后知天长、端州、瀛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县、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扩展资料:包拯仕途之初,第一份差事是当时的安徽天长县一把手。有个农民哭着到县衙告状,诉说坏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头,请求捉拿凶手,给他申冤。这就是史书称的牛舌案。包拯详细询问后,认定是一件仇人复仇的案件,想出个金钩钓鱼计,便对告状的农民说:牛舌被割,这头牛必死,你回去杀掉卖肉赚钱吧。只是不要声张,更不能说是本县叫你杀的牛,案其实并不难破。那位农民一听,吓了一跳说:包大人,牛舌虽无,但牛还未死,杀耕牛是违法的。包拯说:本县给你做主。果然,犯人见仇人宰杀耕牛,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到县衙告状了。包大人升堂,一拍惊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罪犯一听,以为事已败露,只好招供认罪。包拯善断狱讼的名声就从这里流传开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戏基本离不开他如何善断奇案、昭雪沉冤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包拯

包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真的是个黑脸吗?

在我们的印象中,包拯的象形就是一张黝黑的脸,额头上印有白月牙,从形象上看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清官。但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这样一个模样吗?包拯如此的形象是否有所依据?虽然包拯是妇孺皆知的一个大清官,但是在整个宋史中,对他的记载并不多,在正史里也只是大概的概括了他的生平,没有多加笔墨。正史中对他为人的描述也和小说中的差不多,刚正无私,严峻刚正。不过在大宋朝,包拯并不火,直到明朝时期,因为《包公案》的问世,包拯的那些事迹才逐渐在民间传开,包拯也才为人熟知。关于包拯的脸到底黑不黑,宋史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过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不黑或者说黑的不是很明显。如果像影视作品中的那般形象,正史中也会额外的刻画他独特的形象。那么包拯黑脸的历史依据又是如何?说起包拯,我们都想到一个成语,那便是铁面无私,这个成语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既然是铁面无私,那么黑色就是最贴切的形象。因为在古代,黑色就代表着刚正,相反,白色代表的确实奸佞。比如说白脸的曹操,就是形容曹操的狡诈。所以为了将包拯铁面无私的象形用具体的形象展现出来,便给了包拯黑脸的形象。那么包拯额头上的那块白色月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民间,包拯的白色月牙代表着清廉,认为包拯就像是天上的月牙一般清正皎洁,受人追捧。实际上这只是人民的寄托,包拯脸上的白色月牙很有可能只是一个伤疤,当然伤疤的外观不会是月牙形,这是人们美化包拯形象捏造出来的而已。自从包拯的清官故事火遍大江南北之后,后世都以包拯为清官的代名词。虽然包拯的故事有所夸大,但是历史上的包拯其实相差无几,也是一个铁面无私,一心为民,敢于直谏的好官。这在宋朝这样的官僚体制中是极其难见的,宋朝中后期,朝廷内部是极其腐败的,不要说做到像包拯如此两袖清风,就算是不同流合污的,都屈指可数。包拯一心为民,成为后世做官之楷模。他的这一黑脸,额上带有白色月牙的形象也刻印进了国人的心里,包拯二字已经成了清官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黑脸,且额头上有月牙吗?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非但不是黑脸,还是一位白面书生相,他的头上也没有月牙印。黑脸有月牙的形象,是百姓美化和神化了他之后所流传的说法,具体分析如下:一.真实画像上皮肤较白,黑脸是衬托包公的清正廉洁和铁面无私。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历史小说中,包拯黑脸和额头上有月牙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月牙也成为了包公的标志性印记。而在实际的历史记载中,并未过多提及关于包拯的外貌特点,更没有面黑有月牙的记载。包拯通过古代科举制度考取功名后做官,因在职期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而广受称赞。明代所著的《包公案》更是让包拯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办案事迹流传开来。其次,让更多人了解到包公真实长相的事物是,放置在合肥包公祠和故宫南熏殿里他的画像,画中的包公皮肤略白,面目和善,与传说中的黑面大相径庭。关于为何包公在民间会是黑脸的形象,主要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塑造有关。在国粹京剧表演中,白脸通常代表曹操这种奸臣,红脸是像关羽一样忠义的代表。而脸谱中的黑脸,主要表现人物的刚正和坚毅。且在史书《宋史·包拯传》中,对于包拯的描述就是不苟言笑,非常刚毅廉洁,想要阿谀奉承或者行贿于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些小人和坏人见了包拯,就如同见了鬼和阎王爷一样害怕。因此铁面无私的包拯,自然就用黑脸来代表了,并且这种黑脸形象,也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二.月牙印记属于虚构,是百姓神化包公后流传的说法。另一方面,包公额头上的月牙来源,在民间也流传着几种说法。其一是包公小时候被恶霸欺凌,额头被恶霸的马蹄弄伤,伤口结疤后留下一个月牙伤痕。其二是年少时不小心掉进井中,被撞伤后留下的月牙伤痕。其三是说包公头上的月牙,是神仙转世的标志。传说中包公不是凡人,拥有阴阳眼,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事情。白天办理阳间的案子,夜晚断阴间的案子。这种说法是将包公神化,就像西游记中二郎神拥有三只眼,是同样的道理。但毫无疑问,这些说法都只能算是人们的虚构,并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之所以说包公额头上有月牙,是为了体现包公的不凡,是对他的一种美化。在京剧表演中,关于月牙的开口方向也有讲究,若开口向左,是包公在审理阴间案,若开口向右,则是办理阳间案子。三.黑脸包公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们对他的赞扬和喜爱。被人们认可的包公黑脸形象,在经历宋元明清四代的发展后,其所具有的内涵更加丰富和饱满。包公不仅是廉洁的象征,更是无私为民,面对强权和诱惑永不低头的清官代表。人们对包公的赞扬和传颂,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期许,希望为官者都能做到像包公一样,秉公做事,真心实意为民除害。

?包拯真的长得很黑吗?额头上真有月亮吗?是谁“抹黑”了包拯?

包拯真的长得很黑吗?额头上真有月亮吗?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没有!为何我敢这样断言? 因为《宋史》里压根就没有对包拯的外貌做描述嘛。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看,我没乱说吧? 有人要讲了,你说他不黑他就不黑?《宋史》里没写,他就不黑了吗?就没月亮了吗?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我之所以如此判断,是有理由的。 大家想啊,脸色乌黑、额头上还有月亮算是奇特了吧?如此千年难得一遇的面相,按常理而言,是绝对要记到史书里的——能入正史者,若其相貌、性格、语言有何特异,都不会被遗漏的。 略举几例。 与包拯同在《宋史 列传第七十五》的吴奎,“性强记,于书无所不读。” 韩琦……风骨秀异…… 王珪……弱岁奇警,出语惊人…… 宋朝面黑的官员不是没有,与包拯同时代的大将王德用,“状貌雄毅,面黑,颈以下白晰,人皆异之。言者论德用貌类艺祖”——艺祖就是赵匡胤,可见宋太祖也是有些黑的——且王德用直接被人们爱称为“黑王相公”——与包黑炭类似。 既然包拯本来不黑,那是谁把包拯变黑了呢? 当然就是把他变成包青天的那些人。 包拯虽然在开封做官不是很久,而且还是个代理——权知开封府——但做了件很得民心的事。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在包拯之前,也差不多是如此。但他来了之后,“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也就是说,去开封府申冤的,以前还得被那些衙役敲诈,不给钱,状子都递不进去。现在呢?可以直入大堂,没人敢拦。 于是,京城里流传着包拯比黄河还清——是的,看样子,宋朝的黄河,泥沙还不是很多——更传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把老包跟阎罗王并列,都是那么铁面无私。而铁呢,是黑的——当然,也有白的。据说岳王坟前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在京剧脸谱里,黑代表刚正不阿。 是有冤难诉的民众,让包拯变黑了,变成了青天,寄托他们的悲哀、痛苦与希望——尽管,寄希望于青天者,多半会绝望。 毕竟,包青天不常有。


包公的黑脸代表什么

黑脸代表着对事情执着固执,忠耿正直、铁面无私、忠勇。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扩展资料:黑脸衍生戏曲脸谱在中国戏曲史上,没有一位官吏能够像包拯那样,可以如此频繁地出当今历代的戏剧舞台上,至今久演不衰,并且成为一类非常独特的戏剧通称“包公戏”。包拯的脸谱和传统戏剧中的所有脸谱不同,它墨黑如漆,在脑门心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这一脸谱为戏剧中的包拯专用。包拯的前额所画,俗称“月形脑门”,学名“太阴脑门”。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包青天》包青天是哪的人?

包青天也就是包拯,包拯是庐州合肥县人。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一个高级官员的家庭里。父亲包令仪,字肃之,宫居朝散大夫、虞部员外郎,管理着国家的山泽苑林。包拯小时候,不讲吃,不讲穿,严守父教,刻苦读书。乡试中,他虽然名列前茅,但一不骄,二不懈,谦虚谨慎,尊重师长和学友,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好评。人物特点包拯是北宋时期名臣,为人秉公执法、刚正不阿,有“包青天”之称,经过小说戏曲的加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在世人眼中,包拯是廉洁公正、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的代表,后世更是将其奉为神明,就算没读过历史也知道他的大名。

包青天是谁

“包青天”是北宋名臣包拯,因为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就有了“包青天”、“包公”的称呼。

包拯是北宋名臣,在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任职监察御史,后来陆续担任了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一代的转运使。在担任三司户部副使的时候,请求朝廷准许盐商买卖。

在知谏院任职的时候,多次论劾权贵。后来被授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等职务。因为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有“包待制”、“包龙图”的称号。包拯在嘉祐七年(1062年)逝世,时年六十四。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包拯廉洁,他执法严峻,而且不畏权贵,曾经弹劾过宰相宋庠、舒王赵元祐的女婿郭承祐和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等人,经常被权贵们所记恨。但包拯对于有才干的人,会秉公力荐,像杨邠、王鼎、王绰三人在被贬官之后,朝中只有包拯会再次推荐三人。

后世整理的《包孝肃公奏议》里面包括了包拯一生中绝大部分的奏折、陈表和各种各样的建议,全面地展示了包拯的政治主张和他的人生态度,他反对重税,提倡简兵,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包青天额头上为什么有个月亮?

月牙是包拯来往阴阳两界的通行证。传说中包拯刚正威严,“日断阳间夜断阴”,白天料理人间的案子,夜晚则主持阴间的讼事,需要阴阳两界的“通行证”,而这“月形脑门”,就起到“通行证”的作用。民间故事中包拯,维护皇权,刚正不阿,替民众伸冤,有着一个清官所具有的正直品质和内在魅力,他有智有刚,是日断阳夜断阴的下凡星宿,包拯神通广大,上至玉帝,下到阎罗,对包拯有求必应,有的地方神,更受他驱使。扩展资料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包拯

为啥包青天头上有个月牙?

说法一: 包公小时侯不小心掉到井里,磕到井壁上。出血了,他就抓一把泥土箍在上面了。等好了后就成为月牙状了。 说法二: 包公的二嫂子为了不让包公争夺财产,想害死包公,让年纪很小的包公去井里帮她捞首饰,正好撞在石头上弄出来的一个月牙形状! 说法三: 传说包拯少年时面黑人丑,家境又贫困。在为人放牧时,被恶霸坐骑踢伤面部,伤后留下浅色疤痕 说法四: 肿瘤或胎记 说法五: 小时候被马蹄踩的,有说是小时候被驴蹄踢的!因为有点想蹄子的形状! 说法六: 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有月牙! 而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时的写真像里,额头上并无太阳和月亮。“宋龙图学士”像,证实了种种传说的虚构。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传诵中有了月牙,寓意明察秋毫!清正廉洁! 另外,据说向左弯曲的是诠释包拯是人,而向右弯曲的则诠释包公是神!求采纳


包拯为什么被称为包黑炭

包拯被称为包黑炭原因如下:

包拯,于999年5月28日出生,卒于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世将包拯奉为神明崇拜,认为包拯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


包青天为什么头上有个月亮啊

疤痕说法一:
包公小时侯不小心掉到井里,磕到井壁上。出血了,他就抓一把泥土箍在上面了。等好了后就成为月牙状了。

说法二:
包公的二嫂子为了不让包公争夺财产,想害死包公,让年纪很小的包公去井里帮她捞首饰,正好撞在石头上弄出来的一个月牙形状!

说法三:
传说包拯少年时面黑人丑,家境又贫困。在为人放牧时,被恶霸坐骑踢伤面部,伤后留下浅色疤痕。

说法四:
肿瘤或胎记

说法五:
小时候被马蹄踩的,有说是小时候被驴蹄踢的!因为有点想蹄子的形状!

说法六:
包拯是天上星宿下凡,可以“日断阳、夜断阴”。所以有月牙!而在安徽合肥包公祠中的一幅包拯老年时的写真像里,额头上并无太阳和月亮。“宋龙图学士”像,证实了种种传说的虚构。之所以后来在人们的传诵中有了月牙,寓意明察秋毫!清正廉洁!另外,据说向左弯曲的是诠释包拯是人,而向右弯曲的则诠释包公是神!


包拯的脸为何是黑的?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怎么来的?

包公的脸为什么是黑的?

关于包公的脸为什么是黑的来源于一个传说。而历史上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包拯的外貌,所以说包拯长得应该是与常人无异的。

包公的黑脸传说是因为文曲星拿错了脸谱。北宋末年,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玉皇大帝便派赤脚大仙下凡做皇上,可是赤脚大仙习惯了天上的神仙日子,不愿下凡,于是玉帝便答应他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一起下凡陪他。

赤脚大仙下凡后便是宋仁宗,宋仁宗一生下来便哭闹不止,其实是赤脚大仙为了催文曲星武曲星下来才闹的。于是玉帝急忙派他们俩去南斗星君那里拿脸谱投胎。他们去拿脸谱的时候碰巧遇上南斗星君正在兴致勃勃地下棋,所以南斗星君没有功夫理他们。文曲星等得不耐烦,便自己去南斗星君的脸谱袋里胡乱拿了一张脸谱,便急匆匆下凡去了。不想他拿到的却是武士的脸谱,于是下凡后的文曲星成了黑脸的包拯。

包拯生下来的时候,满脸乌黑,就如同锅底一般。父母嫌弃他,便把他丢到路边。他的嫂嫂看他哭闹不止,甚是可怜,便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子为嫂娘。长大后的包拯不负嫂望考中状元。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世人称作包青天。

再说说武曲星,因为武士的脸谱已经被文曲星拿走了,南斗星君只能把文士的脸谱拿给他。于是下凡后的武曲星便是白脸。

包拯额头上的月牙是怎么来的

据《中国传说故事大辞典》说,月牙是因为包拯出生时因脸黑而被其父扔掉时被莲叶杆锯伤。《中国地方风物传说选》则说是他是父亲扔掉时被月牙型的马蹄踩伤的。

总之就是一块疤痕。这个月牙的开口也有讲究,京剧大师裘盛戎擅长演包公戏,据他说包拯额头上的月牙开口朝右是老包阳间审案,朝左则是包大人用游仙枕下阴曹审案的时刻。当然这也只是戏剧舞台上的表现。实际上包拯额头的月牙和他的黑脸一样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

以皓月当空来比喻包青天,希望为官者头上都有这一弯月牙,都能像这弯月牙一样清正皎洁。

因此在包拯的形象里能够感受到老百姓对于好官的期盼渴望,因此他们才这样喜欢和爱戴包拯。经过民间改造后的包拯无论形象还是事迹都和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相去甚远。和宗教典籍里描述的教主一样,都是被美化到极致的人物。但这也正是底层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希望为官者都像包拯,如他那样一心为民。

这也说明谁为老百姓办事,不仅会被老百姓记住,也会被历史记住而流芳百世。谁祸害老百姓,也会被历史记住而遗臭万年。

而包拯就是这样流芳百世,堪为后世领导干部楷模之人。他的一生正如他唯一的一首诗《书端州郡斋壁》写道的那样: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包拯是黑脸,额头有月牙,真的吗?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非但不是黑脸,还是一位白面书生相,他的头上也没有月牙印。黑脸有月牙的形象,是百姓美化和神化了他之后所流传的说法,具体分析如下:一.真实画像上皮肤较白,黑脸是衬托包公的清正廉洁和铁面无私。无论是在影视剧还是历史小说中,包拯黑脸和额头上有月牙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月牙也成为了包公的标志性印记。而在实际的历史记载中,并未过多提及关于包拯的外貌特点,更没有面黑有月牙的记载。包拯通过古代科举制度考取功名后做官,因在职期间秉公办案,刚正不阿而广受称赞。明代所著的《包公案》更是让包拯不畏强权,铁面无私的办案事迹流传开来。其次,让更多人了解到包公真实长相的事物是,放置在合肥包公祠和故宫南熏殿里他的画像,画中的包公皮肤略白,面目和善,与传说中的黑面大相径庭。关于为何包公在民间会是黑脸的形象,主要是与戏曲舞台上的角色塑造有关。在国粹京剧表演中,白脸通常代表曹操这种奸臣,红脸是像关羽一样忠义的代表。而脸谱中的黑脸,主要表现人物的刚正和坚毅。且在史书《宋史·包拯传》中,对于包拯的描述就是不苟言笑,非常刚毅廉洁,想要阿谀奉承或者行贿于他,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些小人和坏人见了包拯,就如同见了鬼和阎王爷一样害怕。因此铁面无私的包拯,自然就用黑脸来代表了,并且这种黑脸形象,也得到了百姓的广泛认可。二.月牙印记属于虚构,是百姓神化包公后流传的说法。另一方面,包公额头上的月牙来源,在民间也流传着几种说法。其一是包公小时候被恶霸欺凌,额头被恶霸的马蹄弄伤,伤口结疤后留下一个月牙伤痕。其二是年少时不小心掉进井中,被撞伤后留下的月牙伤痕。其三是说包公头上的月牙,是神仙转世的标志。传说中包公不是凡人,拥有阴阳眼,能够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事情。白天办理阳间的案子,夜晚断阴间的案子。这种说法是将包公神化,就像西游记中二郎神拥有三只眼,是同样的道理。但毫无疑问,这些说法都只能算是人们的虚构,并没有资料可以考证。之所以说包公额头上有月牙,是为了体现包公的不凡,是对他的一种美化。在京剧表演中,关于月牙的开口方向也有讲究,若开口向左,是包公在审理阴间案,若开口向右,则是办理阳间案子。三.黑脸包公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们对他的赞扬和喜爱。被人们认可的包公黑脸形象,在经历宋元明清四代的发展后,其所具有的内涵更加丰富和饱满。包公不仅是廉洁的象征,更是无私为民,面对强权和诱惑永不低头的清官代表。人们对包公的赞扬和传颂,也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期许,希望为官者都能做到像包公一样,秉公做事,真心实意为民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