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立的第一所公立的教育机构是?
我国创立的第一所公立的教育机构是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武昌蒙养院为我国最早的一所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是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创立的。1903年秋,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一所,聘请户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经办,由户野美知惠担任园长,并拟订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1904年1月,清政府颁发《奏定学堂章程》,定学前教育机构名为蒙养院,湖北幼稚园遂改名为武昌蒙养院,也叫武昌模范小学蒙养院。扩展资料湖北省实验幼儿园为中国公立第一园(湖北幼稚园),创建于1903年,原址武昌阅马场。从1902年起,在张之洞的筹划下,由学务处具体组织实施,开始湖北全省大规模的教育革新工作。武汉正是以此为起点,封建传统教育旧制开始全面瓦解,一个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地区性的新学制体系逐渐形成。 1903年秋,湖北巡抚、护理湖广总督端方根据张之洞饬令拨官款,在省城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这是湖北,也是中国第一所幼稚园,开我国幼儿教育之先河。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首次招收80名5-6岁的女童,限一年卒业。以后续招4岁上下幼童,定2年毕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省实验幼儿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湖北武昌蒙养院
我国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什么?
我国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是1982年由多位著名教育家们联合创办的中华社会大学。这所大学培育出了许多优秀人才,知名校友散布全国各地并且这所大学目前仍旧有许多学生在读。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前世今生:一、1982年创办1982年三月,原北京成人教育局大笔一挥,批准了中华社会大学的成立,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多方努力之下终于建立起来了,这实乃成人教育界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学校从建校伊始,就一直坚持高质量教学,办学指导思想贯彻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方针,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聘请了许多一流的老师为学生进行授课。社会信誉良好,培育出来的学生也有所作为。二、民办大学从此增多第一所民办大学顺利开展后,各地的民办大学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近几十年,我国增加了几百所民办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院校中占有一定比例。这些院校给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去公办大学读书的学生们一个求学的机会,让许许多多年轻人有了新的人生方向。三、如今仍旧运行如今,就读于中华社会大学的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仍旧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目前,中华社会大学面向全中国十七个省进行招生,每年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这里相遇,开设了十个高职专业,3000位左右的同学在这里求学。学校现在运行良好,仍旧给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中华社会大学作为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于这所院校,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国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哪年建立
仰恩大学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学校于1987年由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及其家庭设立的仰恩基金会创建,经国家教委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1988年由福建省政府办学。为着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从1994年7月起,仰恩大学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试点,由仰恩基金会独立办学,是全国第一所具有颁发国家本科学历证书和授予学士学位资格的民办大学。
谁能为我具体介绍一下周恩来?
周恩来自述
我从事于革命事业,正如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一样,经过了从封建家庭转到受西方学校教育,然后变成社会主义者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的祖父名叫周起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
我算是浙江绍兴人。
绍兴社会除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外,中上层有两种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一种是商人,这两种人都是向外发展的。读书人的出路照例是中科举。而绍兴人则大批地当师爷,在全国各级衙门里管文案,几乎包办了全国的衙门的师爷。师爷在旧戏里的脸谱是红鼻子,大概因为他们都是喝酒的。商人的出路是在各大城市开杂货店兼卖绍兴酒。
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到了祖代,两家搬到江苏淮阴、淮安当县官,因此结了姻亲。我便生在淮安,那是一八九八年。
我的外祖母是淮阴乡下农村妇女。因此,我的血液里还有农民的成份。
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三个小孩--我和两个弟弟。现在,一个弟弟已死,一个弟弟尚在。母亲在三十五岁时即患肺痨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
祖父五十多岁去世。他生前不事生产,不买地,只有房产。到了父辈,我们的家庭就中衰了。叔父当师爷,父亲(周劭纲)当文书,进益不够维持生活。但封建家庭素来好面子,摆空场面,宁可债台高筑,不肯丢掉面子。因此,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我出生不久,因叔父周贻�病重,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叔父死后,就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唱词。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八岁到十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中国有句俗语:"逼上梁山"。这句俗语就出自《水浒传》。我们都是"逼上梁山"的。人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先天的,而是由于外来的压迫和环境造成的。但他所以能产生革命性,是由于人的本能中有一种抵抗力,不愿受外来压迫。有一种人,站在压迫方面或帮助压迫的,当然无由产生抵抗力。但大多数人是被压迫的,只不过抵抗力有强弱的不同。有些人抵抗力强,是经过锻炼而来的,有些人抵抗力弱,是因为锻炼不够。
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我离家去东北铁岭,是因为当时父亲、伯父都在那里做事。我在铁岭入了小学,六个月后又去沈阳入学,念了两年书。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当时有两个教员,一个历史教员叫高戈吾(山东人)是革命党人,另一个地理教员是保守党人。高戈吾介绍我读进步书籍,如章太炎(光复会领袖)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地理教员是满族人,姓毛,介绍我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的文章是古体文,很难懂,梁启超的文章是近体文,很易懂。
后来,戴季陶出了《民权报》,把章、梁的主张混合为一,写了激烈的文章攻击袁世凯,我从它的创刊号读起,直到这个刊物被当时的统治者袁世凯查封为止。那时我十三四岁。
十五岁(一九一三年)我入南开中学,是一个私立学校。学费起初由伯父供给,后来靠学校的奖学金。
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我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对数理也有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的东西,如化学、英文。我经常在课外读许多书。南开有集会结社自由,我们组织了敬业乐群会,我当过会长。一九一五年,参加反袁运动,演说、劝募,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但当时南开全校学生有政治兴趣的也还不多。
一九一七年中学毕业后,我去日本念书,是自修,生活费用靠朋友供给。在日本共一年半。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回国,又进南开大学,参加五四运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后该报被封,我被捕,坐牢半年(当时是段祺瑞的部下杨以德统治天津)。被释后,去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年)。
当时戴季陶在上海主编的《星期评论》,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北平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都是进步读物,对我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
这个时期,我的思想已从赞成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由于我出身于封建家庭,我开始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乌托邦的。不过因为我自小吃过苦,懂得生活之艰难,所以很短时间内,即转变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这一时期,在国内曾看到《共产党宣言》,在法国又开始读到《阶级斗争》(考茨基)与《共产主义原理》,这些著作对我影响很大。
一九二○年去法国的原因,当时正值大战之后,在法国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读。但我到法国后,并未做工。在去法之前,我已给国内报纸订合同,给它做特约通讯员,所以在法国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
后来一度去德国。一九二二年,由德返法,在巴黎聚集二十多人成立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时叫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当时参加的有王若飞、罗迈等同志,我是青年团的负责人之一。这个组织发展很快,不久就有了三百多人,包括法、德、英、比四国的留学生。朱德在德国,聂荣臻在比利时,陈毅才自法返国,以后其中入党者一百多人。一九二三年,国内国共已将合作,我得孙中山之命,与另一国民党员王京岐在欧洲组织国民党。当时在法国的有张厉生、张道藩。当时我们的斗争对象是青年党,这个党当时在法国的主要人物是曾琦、李璜,他们主张国家主义,坚决反对国民党。但在斗争中我们有时也讲统一战线,因此与李、曾等很熟悉。一九二三年去德国,当时马克便宜,在德国买了许多书,结果没有来得及读完,一九二四年夏天即返国。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的。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年来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许多民族主义者开始摸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当时,日本已摸到了半封建半民主的道路,达到了维新,中国也想寻找这一条路。可是,中国封建势力根太深。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但并未打倒封建主义,袁世凯代替清朝掌握了封建政权,中国对外仍是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轻工业曾一度有机会发展,国内的工人阶级已发展到一定数量。大战结束后,德、奥、俄帝国倒台。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欧洲其他国家也发生革命运动,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又提出十四条民主主张。但中国国内封建势力的头目袁世凯竟对日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而那时的孙中山活动还仅仅浮在上层,他的主张中没有土地革命,他的活动不深入群众,没有群众做基础。因此,当时的急进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就发动了五四运动。"五四"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民主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物都是倾向社会主义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从世界大战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毛病,并认识到首先要打倒封建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未能解决中国问题,因此,就趋向社会主义。在激进的民主主义的思潮下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也因为我们这批知识分子在国外接受了欧洲的革命思想,加上看透了民族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要社会主义来担当这个责任。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百年来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结果。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实际上是农民运动。中国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民族解放,实质上是农民解放。太平天国、义和团,都是农民起义,这些革命运动常带有农民的保守性。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其失败原因即在于没有找出农民解放的道路,即土地革命。领导革命运动的知识分子常常忘记了农民的要求,运动又无城市工人的支持,往往弄到后来就出卖了农民的利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统治者如清朝政府和后来的袁世凯,都依靠外力镇压农民运动,因此农民革命运动常告失败。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太平天国的精神,加以发扬,要改革土地制度。另一方面学得了美国改革土地的办法--即收土地税。但他的活动始终未深入农村去了解和组织农民,革命运动并未与农民结合起来,在城市也未与小市民结合,奔走数十年,都是在狭小的圈子里。因此,在大革命以前,觉悟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对孙中山没有深刻印象。当时的三民主义仅有几个简单口号,没有政纲和政治理论。后来,国共合作,三民主义的内容才充实起来,成为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主义。这以后经过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三民主义才深入群众,在群众中生根。所以,今天我们所遵行的三民主义,是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主张做标准的。
从历史上看,国民党可分五个时期。这是根据它每一时期所包括的阶级成份与其所代表的利益而划分的。 一、辛亥(一九一一年)以前,一八九四年成立兴中会,一九○五年成立同盟会。这个时期,它代表华侨资本家和劳动者(洪门)的利益,故有民族民主思想。国内依靠知识分子中不满意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的人,还有社会上的青帮红帮,不满社会现状的人,失业者等。
二、辛亥(一九一一年)以后,到一九一三年改称国民党,一九一四年又改称中华革命党,它的成份日渐狭小。当时,华侨中分裂成两派,一派拥护国民党,一派反对它。在国内,是依靠一部分绅士、买办官僚、知识分子,而以依靠军人为主,它的基础很小。知识分子与军人合不起来。结果,代表军人的陈炯明,于一九二二年赶走了代表知识分子的孙中山,于是孙中山逃到上海。
三、一九二四年改组后,改称中国国民党,基础大为扩大。因为有中共的加入,所以它的成员就有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商人以及其他中上层人士,总之,成份包括各阶层,成为一个民族的政党。也正因此,党内分成左右两派。革命发展到了一定时期,两派破裂,发生了"四·一二"的清党运动。
四、"四·一二"之后,国民党本身就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五、从抗战开始直到现在。抗战开始后,基础又有所扩大,但它所代表的利益,仍是地主、官僚、资本家和上层军人阶级的利益。国民党今天所代表的利益是与它的纲领相矛盾的。因此,它的纲领中任何规定都不能实行,土地改革遭受地主阶级的反对;改善军人待遇遭受上层军官的反对;发展民族工业,遭受官僚资本买办资本的反对。不仅政策与党的统治集团相矛盾,而且党内上下层互相矛盾,下层的意见、利益,都不能实现,一切大权操于CC、黄埔与财政集团之手中。这些集团所以能操纵全党,首先是依靠军权,并且得到其他国家权力的帮忙。
国民党现在是靠军队、政权、特务、银行控制全国,各派都有他们自己的银行,如中央(宋子文)、中国(孔祥熙)、农民(CC)、交通(一半CC),但党的开支靠金库。参议会曾向国民党提出过批评,其后他们往金库拨了一笔款子做基金。国民党不肯放弃一党专政,就是因为它握有军、政、金融等权。
一九二四年我返国时,国民党已改组。我到广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一九二四年冬担任政治部主任。将近两年间,教过四期学生。一九二五年参加两次东征,曾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打陈炯明。这时,我是以公开的共产党员身份与国民党合作、共事,因此,与许多国民党人认识。当时国民党内部即有两派,一派主张国共合作,一派反对合作,两派斗争甚烈。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蒋借口海军要叛变,逮捕了许多进步分子。经此事后,我辞去政治部主任之职,只担任教员。北伐时,共产党是仍然与蒋介石合作,但我未去。
一九二六年冬去上海,做工人运动(在广东、在法国也都做过一些工人工作)。上海工人为响应北伐军三次举行暴动,我参加了其中的两次(十月二十三日第一次暴动时我尚未到沪)。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二日组织三十六万工人总罢工,二月二十二--二十四日举行第二次起义,但因革命军未到,起义未能与革命军配合而失败。
三月二十一--二十二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两天内击溃张宗昌的军队三个团,共一万多人,工人缴获了步枪四千多枝及其他短枪、机枪等。当时参加罢工的工人有八十万,直接作战的一万多人。开始时工人只有三百多枝短枪,起义一开始,就从警察那里缴来大批武器,在南市、闸北、虹口、吴淞……的战斗都得到了胜利。这时蒋介石已经到了江西,与武汉政府已经开始冲突,而白崇禧领导进攻上海的北伐军听说工人罢工,就不前进,希望工人失败,他再进来。
北伐军到达南京、上海之后,蒋即亲自到上海来镇压工人。他同外国势力勾结,并且收买流氓,一起进攻工人。四月十一日深夜至十二日凌晨,他利用流氓伪装工人在工人纠察队里引起冲突,接着借口调处,把军队开入纠察队司令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把工人纠察队缴了械。十二日即开始了大屠杀,当天即杀死几十人,伤二百多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等好多工人被屠杀。
"四·一二"之后,中共马上变成了地下党,我仍留在上海办理善后事宜,把许多人送到武汉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五月下旬,我搭一艘英国商船去武汉,这时武汉政府内左派与右派的对立已逐渐明显,农民运动在湘、鄂、赣、粤蓬勃展开,农民要求土地,右派即反对农民运动。到了"七·一五"汪精卫便正式"分共",实行宁汉合作。接着我们就去南昌发动起义。
南昌起义的部队是贺龙第二十军、叶挺十一军二十四师等,共约两万余人。当时参谋团中有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聂荣臻、李立三、张国焘等,我也是其中成员之一。宋庆龄、邓演达都是革命委员会的委员。起义军后来失败了,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即没有与当地农民结合起来而要向广东去建立根据地。结果在潮汕与钱大钧等部激战失败。失败后的队伍,一部分到海陆丰与当地农民结合,一部分由朱德率领退到福建、江西边境,以后转到湖南,后来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是由武汉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和农民自卫队组成的。
我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去上海做地下工作,直到一九三一年止。一九三一年底去江西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主要在军队中工作。后来参加了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九三○年在上海时,我曾绕道欧洲到莫斯科参加第三国际执委会议。办出国护照时,我照了一张相,叫陈赓认,并且告诉他这个人是黄埔军校的,他想了半天认不出来。我于是就大胆地用这张相片向国民政府外交部申请,领了出国留学的护照。
我在一九一九年认识邓颖超同志,一九二五年和她结婚。
邓颖超同志的母亲是一个中医,当她近六十岁的时候,还在红军总司令部当医生。国民党"围剿"、我军撤退时,邓老太太被俘,被押送到九江。国民党法官要她劝劝邓颖超不要当共产党员,邓老太太回答说:子女的事情我们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当时正在苏联--法官无言可答,就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一九三六年谈判开始,一九三七年初才把她释放出来。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头四次完全失败了。第四次是陈诚指挥的,失败得最惨。于是蒋介石决心加强训练,这便是庐山训练的开始。
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东北军即开始围攻。徐海东部首先把东北军打垮了一个师、一个旅,后来又打垮一个师。于是东北军的官兵不愿内战,要求抗日。中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向东北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双方取得默契,互不攻击。这时蒋介石也派人来秘密接洽,要我们在不平等的条件下接受和平,同时蒋介石仍加紧压迫东北军向红军进攻,以便削弱红军,使中共易于接受他的条件。张学良及其部下不愿意进攻红军,蒋介石乃亲至西安,逼张打共产党,并且说,他如果不打,就派蒋鼎文来代替他,并要把他调到福建去。于是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决心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事变发生后,我们在陕北保安接到张学良的电报,他要我们派代表去西安与蒋谈判。在西安参加谈判的共五人:蒋介石的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宋子文、蒋夫人、蒋、还有我。谈判结果,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准备打日本。十二月二十五日,蒋夫人坚持要在这一天送蒋回京。张学良自己答应了亲自送蒋返京,事前大家都不知道,张自己也未料到他到南京后会从此被囚。张学良被囚以后,东北军将领、士兵大为愤怒,以致杀死张学良的主要助手、主和派王以哲,情况严重,闹了两个月才告平静。从那时起,东北军被蒋介石分散到各处,不再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西安混乱的两个月中,说服东北军的工作,比张学良在西安时困难百倍。
一九三七年三月正式开始了国共谈判。我曾一次去杭州,两次上牯岭。当时顾祝同为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谈判的结果国民党答应中共为合法政党,承认陕甘宁边区,改编红军为八路军。但是后来国民党政府始终未正式承认陕甘宁边区。
抗战开始后,我与朱德、叶剑英去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划定作战地区。朱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我也去山西,与阎锡山谈判合作。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一月间,先在太原,太原失守去临汾,然后回延安。十二月底去武汉,一直住到武汉失守之前,即一九三八年十月,我们是武汉失守前最后离武汉的一批人。从武汉撤退,路过长沙时遇长沙大火。后去桂林,一九三八年底去重庆。
抗战中的国共军事磨擦,开始于一九三九年六月胡宗南部进攻延安以南的关中地区。十月,河北的国民党军队进攻八路军。十二月,山西阎锡山的旧军打新军。一九四○年国民党朱怀冰部进攻冀豫边区。
一九四一年一月上旬发生了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近一万人,除有二千人突围以外,都被杀、被俘,目前仅放了二百多人。
一九三九年二月,我曾自重庆去桂林,到皖南视察新四军。顺便去了一次家乡绍兴。五月返重庆。六月返延安。因骑马伤右臂,未治好,九月赴莫斯科医治。政府的飞机送我到兰州,然后乘苏机赴苏,入克里姆林宫医院。到一九四○年三月返延,体重增加了九磅。五月去重庆,七月返延安一趟。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发生,谈判决裂,开始在报纸上斗争。一九四二年林彪去渝。林彪同蒋介石谈判也无结果。一九四三年七月,我与林彪等离渝返延。
一九四四年五月,史迪威将军决定派美军观察组和记者团去延安,我在延安欢迎他们。十一月赫尔利去延,达成五条协议,大概内容是为了打败日本建立新中国,同意建立联合政府,包括各党派人士,统一军队,改革政治,给人民自由。这是毛主席与赫尔利双方签字的,但具体内容从未公布。
史迪威与赫尔利政策的差别,就是史迪威主张平等地援助一切抗日军队,他是执行罗斯福政策的。赫尔利的主张却是要经过蒋介石来援助。他也赞成联合政府,但对共军的援助必须经过联合政府。赫尔利的主张虽如此,但蒋介石仍然不同意,结果赫尔利放弃了自己的联合政府主张,公然站到蒋介石方面反共,于是赫尔利的帝国主义面目暴露了。
郑州黄河科技学院怎么样
郑州黄河科技学院挺好的。黄河科技学院是二本,本部位于河南省会郑州,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私立普通本科高校,入选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院系专业:学校在郑州市、济源市建有四个校区,占地2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下设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学院、医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河科技学院
黄河科技学院和郑州科技学院哪个好
和郑州科技学院都好。黄河科技学院对外宣传力度大,影响力大,医学专业还不错,分数相对较高。郑州科技学院比较重视内涵建设,管理相对比较严格,考研抓的比较紧,有免费的考前辅导,考研率比较高。1、师资力量黄河科技学院: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师1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50%,青年教师中80%具有研究生学历。拥有工程师暨教师、律师暨教师、会计师暨教师等各类“双师型”教师63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教育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荣誉教师150余人。郑州科技学院:截至2017年10月,学校有专职教师110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366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569人。有河南省优秀教师2人,13个校级教学团队,4个郑州市优秀教学团队。2、教学建设黄河科技学院: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6个河南省特色专业、7个河南省民办教育品牌专业、8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0门校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科技创新型团队。郑州科技学院:截至2017年10月,学校有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6个,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河南省特色专业1个,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郑州市示范专业3个,郑州市重点专业6个,郑州市精品课程2门,郑州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3、科研成果黄河科技学院:截至2017年7月,学校承担科研项目34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河南省科技计划等省部级课题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其中检索收录280篇、中文核心期刊1356篇;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3363项,其中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及郑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郑州科技学院:2013年,学校完成、发表、获奖的科研成果633项,立项课题134项。成果包括:教材、著作47部,论文313篇,结项课题72项,鉴定成果4项,获奖成果(作品)165项,专利12项;学生论文19篇,学生专利1项。立项包括:教职工立项课题130项,学生立项项目4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科技学院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州科技学院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是非常丰富的,你了解的有哪些?
北洋大学创办这所现代化大学开始计算,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大学已经被历史潮流淹没,唯一的是它的传承。不同时期不同的高校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哪些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小编总结了不同时期的四大名校,一起看看哪所高中是国内常青藤大学。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既是巨无霸,也是当时国内最高学府。看看这所大学有多牛,看看它分割的12所大学的名单就知道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都是其传承大学,当时这所大学的实力和其余高校不到一个等级。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个地方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创办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创办的,实力也不容小觑。这所高校培养了大批人才,许多西南联合大学毕业生在以后的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这两所高校到目前为止实力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顶级大学行列。建国初期: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可以说,建国初期,如果哪个高校成为最牛的,那么夏军工谁也跟不上。这所大学成立仅10多年就被分割开来,但这所大学留下的辉煌是无可比拟的。当时的第一任校长是陈熙队长,当时的建筑学规模也是亚洲最大的。这所大学有多少牛,与当时的清华大学数据相比就知道了。河军工教职员是清华的3倍(9600多人),专职教师是清华的3倍(5000多人),教授是清华的3倍(130多人)。在顶峰时期,该高校有11个学科、30个过滤、110多个专业,是清华大学的3倍。当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实力也不弱,是国内最高水平。高中合并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1977年高考恢复到2000年高中合并之前,是国内大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大学抓住机会取得了好成绩。在此期间,国内没有影响力较大的大学排名,也没有发生大学合并。根据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两院院士、高考学生(状元)、博士点,被誉为四大名校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大学合并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从这12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一直有四大名校只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所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大学等巨无霸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但其知识和精神的传承影响了我国许多高校。今天,建设双一流大学为我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希望国内高校早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02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高达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大幅增长,毛入学率逐年攀升并于2002年达到15%,我国高等教育正式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注重层次结构优化与教育质量提升。2019年,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毛入学率首次突破50%达54.4%,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
我国现有多少教育机构?
我国当前教育阶段划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已经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1、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实施幼儿教育的机构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进行有计划的教育。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等,其年限从1年至3年不等。2、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具备基本的写算能力,为接受更高一阶段的教育做好准备的教育。初等教育是国家学制中的第一阶段,又称小学教育。我国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对6至12岁左右的儿童实施教育的普通小学;另一类是为未能接受初等教育的成年公民开办的成人初等学校,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教育。3、中等教育中等教育是指在初等教育基础上继续实施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也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普通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还有一类就是初等和高等的职业学校。中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劳动者的素质,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4、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一般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专门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从事社会服务的多重任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主要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学院、大学等。扩展资料2013年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单独二胎”政策,2014年我国出生人口总数为1687万人,人口出生率也结束连续14年的下滑后首次迎来向上的拐点。2014年我国共有19万所幼儿园和4051万名在园儿童,毛入园率约67.5%,距国家“2016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5%”的目标仍有较大空间。近年来,我国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的投资力度,使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为2250和1390万人,教育规模全球第一。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我国人才需求愈加旺盛,教育投入规模也持续扩大,加上庞大的人口福利和支付意愿,造就了教育产业万亿级别的市场规模。“单独二胎”政策助力学前教育迎来战略拐点,互联网与K12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深入融合有望颠覆原有商业模式,在学前教育、K12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驱动下我国教育业有望维持快速增长趋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
中国的民办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办教育是指私人或企业投资并负责开设、管理的教育机构,与公办教育机构相对。
目前,中国的民办教育机构数量与规模逐年增长。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民办学校221,842所,占全部学校的61.7%;在学生总数中,民办学校的占比也在逐年提升。
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逐渐加强了对民办教育的监管和规范,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教育、支持民办教育机构的发展等。
然而,中国的民办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如何控制资本化倾向以及如何保障教育公平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该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探索、完善制度和政策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民办教育的发展水平,同时确保教育的公平、公正。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
民办教育的发展概况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远在2400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等就开始兴办私学。战国时期,形成了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自此以后,私立学校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82年11月26日,彭真委员长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报告》中提出“两条腿”办教育的方针。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地方要鼓励和指导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这个时期出现的民办教育多是非学历的文化补习性质的培训机构。 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发表,中国加速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报告指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办教育的做法”,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民办教育推进到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领域。 1997年,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规范民办教育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政府加大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力度。1999年夏,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会议决定,在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格局。 截至2002年底,中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经发展到6.12万所,在校生总规模已达1115.97万人。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民办普通中学5362所,民办职业中学1085所,民办小学5122所,民办幼儿园4.84万所。经过短短20年的发展,中国目前民办学校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校生总量上都已远远超过了50年代的私立学校,而且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民办教育
2002年底,《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我国民办教育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据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共7万余所,在校生1416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5.55万所,在园儿童480.23万人;民办普通小学5676所,在校生274.93万人;民办普通初中3651所,在校生256.57万人;民办职业初中54所,在校生2.28万人;民办普通高中2679所,在校生141.37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1377所,在校生79.31万人;民办高等学校175所,在校生81万人;民办的其它高等教育机构1104所,注册学生100.40万人。另外,有培训机构10631个,参加培训人次393.8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