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怒波的人物评价
提到“知足”,大多数人常误把它与“无为”、“安稳”、“不求上进”等词语划上等号。这却并不是黄怒波的“知足”。以智慧的量尺去度量幸福,黄怒波对成功与幸福拥有独到之洞见:“只要努力了,他失败了也是成功的。只要挑战现有的生活秩序,即使是从失败到毁灭,也是很有意义的、幸福的。”黄怒波并非消极地接受现状,不求变革。恰恰相反,他在全力挑战之后,无论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都能保持感激满足的心境。黄怒波以挑战来彰显自己的存在。这一生中,黄怒波挑战高峰,挑战自我,挑战不可能。他的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挑战中攀上一座座自然和商界的顶峰。正是这追求挑战的生存哲学,使他完美融合了看似矛盾的知足与进取,在满足现状、感激生活之时,活得意气风发,生气勃勃。黄怒波是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不时流露出骨子里的自信与韧性。他的人生从来没有绝望过。“人生的成与败是对生活的体验和提炼,我最不怕的事就是得忧郁症。往事是不堪回首的,我吃的苦走到现在,放回到那个场景的时候,确实是你撕心裂肺夜不能寐的,但现在看好像一切富有诗意。反过来想,这都是我的人生,非常精彩的人生,因为经历过那么多东西我都没有垮掉,还站在这个地方。所以我想我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我终于自信了。我发现一切不过如此,就能够自信了。”自信与韧性似乎很神秘,所以有人认为,只有少数幸运的人才拥有这种禀赋。心理学家却明白,在逆境中的人往往可以成就并升华这种禀赋的深度。黄怒波否定了幸福必从优秀到卓越,而提出幸福之反面:“为什么不去看看幸福的反面呢?因为成功这个东西当中有好多不可控的因素:运气的问题、大环境的问题、政府的政策问题。所以把一些失败者抛出去了,这是不对的。你怎么知道那个失败者就不比我更幸福呢? 你怎么知道到顶峰的人最幸福?只要迈开挑战的步伐,怀着知足感恩的心,去尝试,去创造,就是幸福。”这是黄怒波对于抗逆力和幸福观的高度总结。
黄怒波的个人生活
一段苦难的岁月,一颗敏感的心,让黄怒波走向了诗歌。13岁时,他在《宁夏日报》发表了第一首诗。那时,他是一个流落于街头乞讨的孤儿。黄怒波说,“写诗,就是一次次把伤疤揭开来给人看!”他的诗歌充满了忧郁和哀伤,深深地烙上了苦难的印记。“回忆是一种毒药,会让你受到伤害,我很少鼓励自己回忆。”黄怒波不敢回忆。进入2006年,黄怒波的名字在文化界再次成为热点。他斥资3000万元捐助北大新诗研究所等三家诗歌研究机构,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有多次捐助,针对他的母校北京大学及青春诗会、艾青文学奖等其他文化事业,只是没有这样大的手笔而已。 黄怒波出生在甘肃兰州,两岁时随父亲到了宁夏。黄怒波的父亲是团级干部,为人耿直。因对某些事情提出不同意见,被抓起来判了刑,还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军人耿直,想不通,自杀了。 这个孤儿寡母的“反革命家庭”沉重而艰难地生存着。十年后,悲剧再次降临。黄怒波的母亲因为值班时煤气中毒而离开了他。13岁的黄怒波成了孤儿,还被视为“反革命的狗崽子”,受到批斗和毒打。 有时候,没有吃的,黄怒波只能到街头要饭,“常常一饿就是好几天,饿到极点,连胃中的酸水都吐出来了。”至今想起,他仍欷嘘不已。黄怒波中学毕业后,插队到农村做了知青。几年后,黄怒波幸运地考入北京大学,并在北大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大学毕业后,我领到的第一份工资是40元左右吧,我把一半都给了这个女孩。”后来,这个女孩成了他的妻子。 然而,幸福的婚姻没能走远。没几年,正当黄怒波在中宣部如鱼得水的时候,妻子却提出了离婚,黄怒波没能挽回。从此,黄怒波既当爹又当妈,独自拉扯孩子。 父母早亡,妻子离去;让他痛苦的,还有朋友的背叛。
黄怒波的人物经历
1956年,生于甘肃兰州,1960年父亲被打成反革命并于同年自杀。在那个荒唐的年代,这样出身的孩子,势必会经受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偏见和折磨。黄怒波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伴随着两个词,饥饿和愤怒。吃不饱饭,而在社会歧视的目光中,又忍不住一次次地爆发,试图用拳头来寻找自己的尊严。 1973年,中学毕业后,在宁夏自治区农村插队。1977年,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在宁夏农村做会计的黄怒波,作为首个宁夏考生,考入了令人景仰的北京大学,就读中文系。1977年-1981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81年-1990年,先后在中宣部干部局、外宣局工作,任干部局处长、中宣部党委委员。1990年- 在建设部中国市长协会工作,曾任协会所属中国城市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中国市长协会副秘书长,现任会长助理。1995年4月,创建北京中坤投资集团,任董事长。1996年,黄怒波随同朋友去当地参观考察。他一眼就喜欢上了那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朴村落——宏村,中坤投资数百万元人民币开发安徽黄山宏村,修公路,建宾馆,黄怒波对古村落进行了整体规划改造。将它改造成度假性质的的山庄。1997年,黄怒波真正的第一桶金,来自于与中欧商学院的同学李明合作的一个楼盘——都市网景,一下让他赚了5000多万元。1996年-1998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获EMBA学位。2003年,黄怒波去新疆看望老友刘张君,刘张君当时任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副州长。看到南疆壮美的风光,黄怒波激动不已。他主动找专家为克州做了一个旅游保护规划。时任新疆自治区副主席的张舟听说此事后,大胆提出了让黄怒波全面整合南疆旅游资源的设想。黄怒波拿到了对新疆五地州(克州、阿克苏州、和田、喀什、巴州)66个景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的入门证。同时,他还打开了中亚大门,通过刘张君的引荐,中坤获准对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自然风景区约10万平方公里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除了旅游地产,黄怒波还在京城开发了两大名盘——西直门的长河湾和北三环的大钟寺国际广场。这两个项目奠定了黄怒波在地产界的地位。 2013年1月5日22:30,参与电视公开课《开讲啦》节目将。
中坤集团冰岛购岛事件只是为了打广告?能赚到钱么?
到海外做房东的中国商人里,又多了一个人的名字北京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黄怒波。黄怒波虽然并不是到海外购地置业的第一人,但是这起事件一直引人关注,原因起码有两点。第一,黄怒波掌门的中坤集团是做旅游地产开发的,在国内有多个旅游地产的成功作品,冰岛又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坤集团的投资前景令人期待;第二,计划从买地变成了租地,租期只有99年,再加上世界经济不景气,海外置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高,黄怒波能不能稳赚不赔,尚且是个问号。
“我做每件事情,都要先考虑失败的代价是什么”
黄怒波:当然。在诗歌界原来有疑问,说老板玩诗,都以为是附庸风雅,现在不这么看,我的诗放在那儿呢。大家原先对商业和文化的理解有偏差。商业实际上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商业就是商业,地产就是地产。黄怒波: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一个牟取利润的行业,这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把商业做成文化的一部分,可能获得的利润更大。比如拉斯韦加斯很成功,但它其实是文化的胜利,根本不是商业。它原来走的是赌博文化路线,现在走的是会展、旅游、观光、度假文化路线,赌博对它收入的贡献已经降到很低。它变成了大家都要去的城市,为什么?世界上最好的表演一定先在那儿出现,比如太阳马戏团。所有的艺术家原来都不屑去赌场表演,现在一定要到那儿去,因为会很成功。一个城市最后的竞争力还是要回到文化上。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消费是不计代价的。你可以为买一辆车讨价还价,但是你可能不会在乎《图兰朵》的票打不打折。黄怒波:还是学习,一个人要善于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我会看到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风险的东西。它让我对中国社会结构更熟悉,对当下所谓的新阶层处在中国历史什么地位,明天将会面临什么,有一个判断。比如实行大部制以后,政府究竟是趋于服务型还是垄断型?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企业怎么生存?我要躲开国有企业将要碰的地方,原来我就在躲,我还要继续躲。我现在打造的中坤国际度假系统,完全跟国有企业不竞争,跟国家也不竞争。我向国际上走,国企也不会去做这块。你要考虑明天会发生什么,个人和公司如何度过。黄怒波:我肯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观察和批判。企业成功也是要不断去观察,要去看历史,看政治,然后根据这个来调整你的战略。当然也会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像管理的技巧,但那属于技巧,不是战略。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战略思维的形成是要培养的。中坤还在扩张,能够做到这一步,就说明前一段的战略是对的:不拿地,不做住宅。我手里其实还有地,但没有再做住宅,因为我看到所有人都在做住宅,我认为一定会有问题。一旦变成社会问题,政府就不会跟你讲道理。因为政府要考虑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企业不能跟政府对抗。因此,企业成功还是要有战略,还是要有文化。黄怒波:研究和看,你要看很多人怎么败掉的。做企业的一个诱惑就是在一个行业获得过高的利润,甚至垄断性的利润,这会让人不能自拔。 你过于专注这个行业,过于熟悉这个行业,而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行业上。在这个时候就要考虑长远的战略,要考虑风险。我认为公众公司的经理人未必会考虑公司长远的风险。但我必须考虑,那是我的公司,我有那么多员工,还有我的理想都在公司身上。我要老想着明天败了怎么办。所以我最早提出“不竞争”战略(后来才出现了“蓝海战略”这个词),企业口号是“不赌”。这是我的基本原则。就像买股票,大家都买的时候你就不能再进去。做房地产也一样,大家都做一个行业我一定不做。你看中坤老是比别人走快半步,开发大钟寺不久,大家都要做商业地产,而中坤现在又去做旅游地产了;旅游地产我又把旅游弱化,重点放到度假上,度假产业还可以细分,户外、旅游,然后是高尔夫,很多文化装在这个里边。这个产业应该是安全的。黄怒波:这个东西没道理可讲,就是直觉,真的没有道理。我后来发现,在很多危机时刻,我不知道怎么就感觉到了。企业内部出现危机,我不是发现,而是感觉到的,那些天怎么都觉得不对劲,最后突然发现问题。对宏观调控,你说我下多大功夫研究倒也没有,但会本能感觉到这个趋势。比如我预计大部委制出来后,一定会对所有行业重新梳理。在全球范围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肯定要衰落,凯恩斯主义会复活回来。全球范围内能源、金融、环境等出现很多问题,导致社会大动荡的时候,政府本能会出手,采取干预为主的经济政策,回归凯恩斯主义。我预计这个周期要五到十年,才能再回到自由主义经济。黄怒波:动力就是我的人生观念,我意识到一个人活得再长也不过几十岁,总想活得精彩一点,这动力可能还跟文化有关。我从小看的全是海明威这类,看的文学名著全是人跟命运的斗争。也跟我的经历有关系,总想挑战命运。小时候非常苦,根本不相信命运,不服气。你看我做的所有项目都是没有先例的,先画一个梦出来,然后一步一步把它实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挑战。黄怒波:海明威我很喜欢。他思考的东西很深刻,我很喜欢他一条:他悲观,但是他不放弃。他那句话影响我很深,“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被打败。”黄怒波:现在社会上对房地产的看法是误解,他们都没有看到这个行业给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多大贡献。而且我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商非常非常难,他们夹在政府的游戏规则当中,政府是市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我是一个企业,你不能让我做天使,那是政府该干的事。商人要做商人的本分。我做商人没干坏事,挺好,睡得着觉。写诗,就好好写。“想依靠一种制度做企业,那是不可能的。”黄怒波:我很强势,强势好的一面就是执行力很强。比如出一个新的战略,底下根本听不懂我要干什么,我会慢慢诱导他。但一旦他理解了这个战略,我不会管得那么细,我只管团队,这是我跟别人工作方式的不同。因为我做的行业不是一个程序化的行业,比如万科制定了一个标准化程序,一旦制定,别人执行就好,不需要跟第一线员工沟通。但我做的项目全是创新的,有些东西没有办法让员工理解,你就得亲自带。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要善于把你的创新战略变成一个果实,变成果实以后,就换一个领导方式,不能再管理这么细了。我每天都在用这种方式管理。黄怒波:我想在任何企业这都跟老板有关。经济观察报:但是没有机制保证的话,这种创新是很难延续的。黄怒波:想过,做每件事我都先想错的代价是什么。做企业要接受失败,但要保证这个失败不至于把企业拖垮。整个旅游地产度假系统做完,做到全世界最大,我认为不至于倒,因为有宾馆、驿站系列在那儿,做得不好,我可以成本价卖掉,退出来。做一件事,不赌,不要赌得破产没裤子穿,也不要把别人带下水。我要算好,假如做不下去银行怎么办,业主怎么办。我现在睡得好,就因为我认为即使现在一切打住,我也不会欠任何人的。经济观察报:风险控制很好。黄怒波:肯定是个独裁者。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独裁系统,企业没有民主。在这个事情上,我不太认可所谓现代公司制度,我认为很多从德鲁克开始的公司理论都是失败的。你看西方的例子,几百年资本主义,制度制约有没有?但这次次贷危机你看多少人破产,日本企业家都来跟我探讨怎么活下去。要是想依靠一种制度做企业,那是不可能的。我最早搞企业是拿着管理学著作来找答案,《第五项修炼》、《基业常青》,在早期是有用的,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但是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你就发现过去对你很有用的著作可能会起反作用,因为你本以为你依样做起一个架构来,按照管理学原理,这个企业就会正常走,可完全不是。为什么?所有企业管理学著作都落后于现实,它是落后于企业形势十年、二十年写出来的。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尤其新劳动法出来,企业规则全都重写,管理著作有什么用?怎么办?你就得弄出自己的管理学,每个企业都要按照它的战略和个性特点来解决这个问题。经济观察报:我觉得创业过程中应该会不断有这样的人出现。黄怒波:有过很多次。但是做大以后,就很难出现了。开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进来就是同路者、是伙伴;已经做大了,谁再进来,他就是一个搭船者,而不是一个同伴。这个位置本身已经被资本确定了,他最大的表现就是努力完成你交给他的事情。他如果真的有那么多战略考虑,他会离开你,自己做。经济观察报:清理早期跟你一起工作的很有雄心的人,应该是一个残酷的过程。黄怒波:但这些清洗都不是因我而起。他们可能对我的性格有看法,或资产膨胀以后,他们对自己拿到的利益有看法,但发难的都不是我,是他们。他们发难也不是正常发难。我反击时也就很简单,要么进入司法程序,要么把股份清退走人,所有人都选择了后一条。黄怒波: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从来不愿意为钱的事情惹麻烦,这不好玩,我就不玩、不做,我也不愿意去跟人家合作,天天谈判、打架。你看中坤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官司。第二,我认为做企业要比耐性。要看长远,不要急于明天就发大财。我要资金干什么?现在上市拿回来钱一定压力很大,钱花不花出去?不花出去,企业有问题;花,现在根本不是花的时间。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百年的家族公司跟行业有关系,也跟时代有关系。黄怒波:现在不那么想,但潜意识肯定有。比如想到我把一个企业做得很优秀能养活多少人,就会很高兴。
黄怒波,残忍还是美好
黄怒波:当然。在诗界原来有疑问,说老板玩诗,都以为是附庸风雅,现在不这么看,我的诗放在那儿呢。大家原先对商业和文化的理解有偏差。商业实际上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人认为商业就是商业,就是。 黄怒波:如果你只把它看作一个牟取利润的行业,这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把商业做成文化的一部分,可能获得的利润更大。比如拉斯韦加斯很成功,但它其实是文化的胜利,根本不是商业。它原来走的是赌博文化路线,现在走的是会展、旅游、观光、度假文化路线,赌博对它收入的贡献已经降到很低。它变成了大家都要去的城,为什么?世界上最好的表演一定先在那儿出现,比如太阳马戏团。所有的艺术家原来都不屑去赌场表演,现在一定要到那儿去,因为会很成功。一个城最后的竞争力还是要回到文化上。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消费是不计代价的。你可以为一辆车讨价还价,但是你可能不会在乎《图兰朵》的票打不打折。 黄怒波:还是学习,一个人要善于观察学习。通过观察,我会看到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结构和风险的东西。它让我对中国社会结构更熟悉,对当下所谓的新阶层处在中国历史什么地位,明天将会面临什么,有一个判断。比如实行大部制以后,究竟是趋于服务型还是垄断型?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企业怎么生存?我要躲开国有企业将要碰的地方,原来我就在躲,我还要继续躲。我现在打造的中坤国际度假系统,完全跟国有企业不竞争,跟国家也不竞争。我向国际上走,国企也不会去做这块。你要考虑明天会发生什么,个人和如何度过。 黄怒波:我肯定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观察和批判。企业成功也是要不断去观察,要去看历史,看,然后根据这个来调整你的战略。当然也会有一些技巧性的东西,像管理的技巧,但那属于技巧,不是战略。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战略思维的形成是要培养的。 中坤还在扩张,能够做到这一步,就说明前一段的战略是对的:不拿地,不做。我手里其实还有地,但没有再做,因为我看到所有人都在做,我认为一定会有问题。一旦变成社会问题,就不会跟你讲道理。因为要考虑社会稳定和,企业不能跟对抗。因此,企业成功还是要有战略,还是要有文化。 黄怒波:研究和看,你要看很多人怎么败掉的。做企业的一个诱惑就是在一个行业获得过高的利润,甚至垄断性的利润,这会让人不能自拔。 你过于专注这个行业,过于熟悉这个行业,而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行业上。在这个时候就要考虑长远的战略,要考虑风险。我认为公众的经理人未必会考虑长远的风险。但我必须考虑,那是我的,我有那么多员工,还有我的理想都在身上。我要老想着明天败了怎么办。所以我最早提出“不竞争”战略(后来才出现了“蓝海战略”这个词),企业口是“不赌”。这是我的基本原则。就像股票,大家都的时候你就不能再进去。做也一样,大家都做一个行业我一定不做。你看中坤老是比别人走快半步,大钟寺不久,大家都要做商业,而中坤现在又去做旅游了;旅游我又把旅游弱化,重点放到度假上,度假产业还可以细分,户外、旅游,然后是高尔夫,很多文化装在这个里边。这个产业应该是安全的。 黄怒波:这个东西没道理可讲,就是直觉,真的没有道理。我后来发现,在很多危机时刻,我不知道怎么就感觉到了。企业内部出现危机,我不是发现,而是感觉到的,那些天怎么都觉得不对劲,最后突然发现问题。对宏观调控,你说我下多大功夫研究倒也没有,但会本能感觉到这个趋势。比如我预计大部委制出来后,一定会对所有行业重新梳理。在全球范围内,新主义经济学肯定要衰落,凯恩斯主义会复活回来。全球范围内能源、金融、环境等出现很多问题,导致社会大动荡的时候,本能会出手,采取干预为主的经济政策,回归凯恩斯主义。我预计这个周期要五到十年,才能再回到主义经济。 黄怒波:动力就是我的人生观念,我意识到一个人活得再长也不过几十岁,总想活得精彩一点,这动力可能还跟文化有关。我从小看的全是海明威这类,看的文学名著全是人跟命运的斗争。也跟我的经历有关系,总想挑战命运。小时候非常苦,根本不相信命运,不服气。你看我做的所有项目都是没有先例的,先画一个梦出来,然后一步一步把它实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挑战。 黄怒波:海明威我很喜欢。他思考的东西很深刻,我很喜欢他一条:他悲观,但是他不放弃。他那句话影响我很深,“人可以被杀死,但不能被打败。” 黄怒波:现在社会上对的看法是误解,他们都没有看到这个行业给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带来多大贡献。而且我认为中国的商非常非常难,他们夹在的游戏规则当中,是场游戏规则的制订者。我是一个企业,你不能让我做天使,那是该干的事。商人要做商人的本分。我做商人没干坏事,挺好,睡得着觉。写诗,就好好写。 “想依靠一种制度做企业, 那是不可能的。” 黄怒波:我很强势,强势好的一面就是执行力很强。比如出一个新的战略,底下根本听不懂我要干什么,我会慢慢诱导他。但一旦他理解了这个战略,我不会管得那么细,我只管团队,这是我跟别人工作方式的不同。因为我做的行业不是一个程序化的行业,比如万科制定了一个标准化程序,一旦制定,别人执行就好,不需要跟第一线员工沟通。但我做的项目全是创新的,有些东西没有办法让员工理解,你就得亲自带。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要善于把你的创新战略变成一个果实,变成果实以后,就换一个领导方式,不能再管理这么细了。我每天都在用这种方式管理。 黄怒波:我想在任何企业这都跟老板有关。 经济观察报:但是没有机制保证的话,这种创新是很难延续的。 黄怒波:想过,做每件事我都先想错的代价是什么。做企业要接受失败,但要保证这个失败不至于把企业拖垮。整个旅游度假系统做完,做到全世界最大,我认为不至于倒,因为有宾馆、驿站系列在那儿,做得不好,我可以掉,退出来。做一件事,不赌,不要赌得破产没裤子穿,也不要把别人带下水。我要算好,假如做不下去银行怎么办,业主怎么办。我现在睡得好,就因为我认为即使现在一切打住,我也不会欠任何人的。 经济观察报:风险控制很好。 黄怒波:肯定是个者。民营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企业没有。在这个事情上,我不太认可所谓现代制度,我认为很多从德鲁克开始的理论都是失败的。你看西方的例子,几百年资本主义,制度制约有没有?但这次次贷危机你看多少人破产,日本企业家都来跟我探讨怎么活下去。要是想依靠一种制度做企业,那是不可能的。 我最早搞企业是拿着管理学著作来找答案,《第五项修炼》、《基业常青》,在早期是有用的,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但是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你就发现过去对你很有用的著作可能会起反作用,因为你本以为你依样做起一个架构来,按照管理学原理,这个企业就会正常走,可完全不是。为什么?所有企业管理学著作都落后于现实,它是落后于企业形势十年、二十年写出来的。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太快,尤其新劳动法出来,企业规则全都重写,管理著作有什么用?怎么办?你就得弄出自己的管理学,每个企业都要按照它的战略和个性特点来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观察报:我觉得创业过程中应该会不断有这样的人出现。 黄怒波:有过很多次。但是做大以后,就很难出现了。开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进来就是同路者、是伙伴;已经做大了,谁再进来,他就是一个搭船者,而不是一个同伴。这个位置本身已经被资本确定了,他最大的表现就是努力完成你交给他的事情。他如果真的有那么多战略考虑,他会离开你,自己做。 经济观察报:清理早期跟你一起工作的很有雄心的人,应该是一个残酷的过程。 黄怒波:但这些清洗都不是因我而起。他们可能对我的性格有看法,或资产膨胀以后,他们对自己拿到的利益有看法,但发难的都不是我,是他们。他们发难也不是正常发难。我反击时也就很简单,要么进入司法程序,要么把股份清退走人,所有人都选择了后一条。 黄怒波:有两个理由。第一,我从来不愿意为钱的事情惹麻烦,这不好玩,我就不玩、不做,我也不愿意去跟人家合作,天天谈判、打架。你看中坤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官司。第二,我认为做企业要比耐性。要看长远,不要急于明天就发大财。我要资金干什么?现在上拿回来钱一定压力很大,钱花不花出去?不花出去,企业有问题;花,现在根本不是花的时间。 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百年的家族跟行业有关系,也跟时代有关系。 黄怒波:现在不那么想,但潜意识肯定有。比如想到我把一个企业做得很优秀能养活多少人,就会很高兴。
梦到父母拼命挣钱。昨天梦见爸爸跟妈妈很辛苦的上班,而且是做很累的活,我去看他们时,妈妈偷跑来和我聊天
你好。我父母最近工作也很拼命。我知道,爸妈都是为了我们下一代过得好才拼死拼活的工作。我常告诉我爸妈,身体最重要,钱可以慢慢挣,不要累到自己。我在念研究生,虽考上公费的了,学校发的200块钱生活补助,在南京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我爸妈每个月还得给我寄500左右的生活费…其实人活这辈子很不容易的,做什么都好,重要的是别累到自己。多关心关心家人,知足常乐。晚安…
有关名人与金钱的故事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有关名人与金钱的故事!!!谢谢
解析:
比尔很少关心钱的问题,也不在意自己股票的涨跌。钱既不会改变他的生活,也不会使他从工作上分心。他经常会告诉那些向他求经的朋友:“当你有了1亿美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钱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简直毫无意义。”比尔非常讨厌那些喜欢用钱摆阔气的人。
在生活中,比尔也从不用钱来摆阔。一次,他与一位朋友前往希尔顿饭店开会,那次他们迟到了几分钟,所以没有停车位可再容纳他们的汽车。于是他的朋友建议将车停放在饭店的贵客车位。比尔不同意,他的朋友说:“钱可以由我来付。”比尔还是不同意,原因非常简单,贵客车位需要多付12美元,比尔认为那是超值收费。比尔在生活中遵循他的那句话用钱:“花钱如炒菜一样,要恰到好处。盐少了,菜就会淡而无味;盐多了,苦咸难咽。”所以即使是花几美元钱,比尔也要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关于金钱的典型事例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象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葛朗台作为吝啬鬼的典型性是“执着狂”,尤其是一个“狂”字,高度概括了葛朗台的个性特征.过了七十六岁的葛朗台老头在看到女儿把玩自己的定情之物金梳妆匣时,竟“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个“纵”和一个“扑”字将老葛朗台贪婪到发狂的形象活化到纸上。当独生女声明匣子是情人寄存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扑过去想抢回时,老头竟“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梳妆匣上镶嵌的金子异化了父女之情,使吝啬鬼发狂。但抢夺女儿的情物梳妆匣把太太气得晕死过去的现实使葛朗台从癫狂的漩涡中跳出,变得异常清醒,“孩子,咱们别为一个匣子生气啦,拿去吧”,老箍桶匠马上把匣子扔到床上,并且到自己的密室拿一把金路易来也摔在床上,声称是送给欧也妮的。葛朗台的“大方”,搞得太太和女儿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其中的隐秘只有吝啬鬼自己清楚。为一只梳妆匣气死了太太,女儿按律将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那等于要了葛朗台的命,狡诈的葛朗台知道以小失大划不来,便百般讨好自己的女儿,甚至常在她面前哆嗦,装模作样,以亲情为诱饵,骗女儿放弃对亡母财产的继承权,并且常利用女儿对情人的特有感情占便宜。这些都表现了吝啬鬼个性的另一个侧面——“狡诈”。但葛朗台毕竟是拜金狂。当他到弥留之际,生命力退守在眼睛里时,他能够睁开眼时,竟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金子,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为他做临终法事时,他竟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金十字架抓到手里,这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临终对女儿的遗言是“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一生疯狂地追求金钱,占有金钱,最后被金钱所累时仍竭力呼唤着金钱而走向坟墓,金钱已经使他异化成鬼,一个疯狂狡诈的吝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