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名书院

时间:2024-04-09 19:14:18 编辑:莆仙君

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岳麓书院历经千年,学脉延绵。北宋时期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至清末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后来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可谓是千年学府。02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又被称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宋真宗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应天府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同时也成为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有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03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 “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鹿通人性,跟随出人,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书院大门是飞檐单门,双层门上悬挂着李梦阳的“白鹿洞书院”横额。理学宗师朱熹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正式的书院教育制度是由朱熹创立。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规》学规明确而又严格:“凡于此学者,必严朔望之仪,谨晨昏之令。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几案必整齐,堂室必洁净,相呼必以齿,接见必有定,修业有余功,游艺有适性。”七条学规∶(一)专心立品,(二)潜心读书,(三)澄心烛理,(四)虚心求益,(五)实心任事,(六)平心论人,(七)公心共学。影响后世几百年,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04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祜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开始讲学,先后云集过一大批著名学者。嵩阳书院因为有了他们次第主讲而声名大振,对中原文化教育的传播和振兴,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南宋,官学腐败,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场所。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指导生徒,书院有了迅速的发展,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二个高潮。“南宋四大书院”包括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个书院。丽泽书院,原名丽泽堂,亦叫丽泽书堂,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讲学会友之所。象山书院位于中国江西省贵溪市,亦名“象山精舍”,其创始人为陆九渊,世人称其为“象山先生”,其学说与当时“程朱理学”相抗衡,被后人称为“陆王心学”。因此,象山书院是中国哲学“心学”起源地。元朝中央政府在燕京设官办的“太极书院”。

中国著名书院有哪些

1 问津书院,又名孔庙,位于武汉新洲区孔子河畔,西汉淮南王始建于公元前164年间。著名人物有杜牧、朱熹、龙仁夫、王守仁等儒学大家,书院共培养进士387名。

2 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岳麓山脚下,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著名人物有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

3 石鼓书院,位于衡阳石鼓区,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06年),北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赐额“石鼓书院”。

4 嵩阳书院,坐落于登封嵩山南麓,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佛教活动场所,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改名“嵩阳书院”。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等在此讲学。

5 应天书院,位于商丘睢阳区,成立于北宋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赐额“应天府书院”。著名学者有晏殊、范仲淹、孙复、石介等。

6 茅山书院,位于句容茅山脚下,创建于北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遗憾的是茅山书院旧址早已荡然无存,后人亦鲜有茅山书院的记载,近世茅山书院之名几近销声匿迹。
7 白鹿洞书院,位于九江庐山南麓,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相关人物有李渤、朱熹、陆象山、紫霞真人。

8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鹅湖山麓。南宋孝宗淳熙二年(公元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讲学于鹅湖寺,开办“鹅湖书院”。

9 东林书院,位于无锡太湖边,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相关人物有高弟、顾宪成、高攀龙等。


我国古代的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区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市庐山)三大书院无争议。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时,此处始有建筑,名叫嵩阳寺。唐代改为嵩阳道观。唐朝弘道元年(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分别在哪里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指: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书院是在宋朝开始盛行的,自宋朝以来就有“四大书院”、“六大书院”的说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不过普遍大众认可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还是以下这四个。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它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脚。五代时期,智璇等二僧在岳麓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历经沧桑,曾经多次被修复,在1988年,岳麓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应天书院:应天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应天书院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人才辈出而居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全国著名的八大书院

全国著名的八大书院是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东坡书院、东林书院。1、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潇湘街道湘江北路69号。地处衡阳市城北蒸、湘、耒三水汇聚的石鼓山上,始建于唐元和五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明徐霞客赞誉称“石鼓书院兼具滕王阁、黄鹤楼名胜之优越”;与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素有“衡湘洙泗”“道南正脉”之誉。2、应天书院应天书院又称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院内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3、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每一支风荷,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4、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居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与当时的睢阳、石鼓、岳麓书院齐名,合称“天下四大书院”。5、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3千米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宋景祜二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并设院长掌理院务。嵩阳书院为宋代程朱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6、茅山书院茅山书院,又名金山书院,由处士侯遗北宋天圣二年创建于江苏句容的茅山,是北宋六大书院之一,遗憾的是,目前已无历史遗存,最早的旧院址在江宁府三茅山后侧,南宋咸淳七年,迁至金坛县顾龙山之麓。今日探究茅山书院之兴衰,既能体察中国书院历史的变迁,也可重温金坛崇文尚学的古风。7、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又称“东坡祠堂”、“蜀山书院”,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村。现为东坡小学。始建于北宋,至今已有850多年历史。东坡书院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苏东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才华横溢,对中国文学艺术的日臻发展有着多方面的贡献,尤其散文,为世人称道,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8、东林书院东林书院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鼓书院

元朝有哪些著名的书院?》》》》

你好,很高兴为你服务,其实历史对元朝的记载是少之又少的哦,你可以参考下面三个
:太极书院:位于北京城内。元太宗七年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
鲁斋书院:鲁斋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元延祐中为许衡讲学建。
明经书院:位于江西婺源。元皇庆元年胡淀建。
你参考一下,希望可以帮你~【摘要】
元朝有哪些著名的书院?》》》》【提问】
你好,很高兴为你服务,其实历史对元朝的记载是少之又少的哦,你可以参考下面三个
:太极书院:位于北京城内。元太宗七年行中书省事杨惟中所建。
鲁斋书院:鲁斋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元延祐中为许衡讲学建。
明经书院:位于江西婺源。元皇庆元年胡淀建。
你参考一下,希望可以帮你~【回答】
如果对你有帮助,希望给我一个赞哦 🙏🙏🙏 谢谢你【回答】


元朝有哪些著名的书院?》》》》

(紫金书院)(太极书院)、(鲁斋书院)、(明经书院)、(景星书院)、(双溪书院)、(道一书院)、(斋芳书院)、(文靖书院)、(稼轩书院和江东书院)、(高节书院)、(岱山书院)、(师山书院)、(和靖书院和采石书院)、(鄮山书院和宣公书院)【摘要】
元朝有哪些著名的书院?》》》》【提问】
(紫金书院)(太极书院)、(鲁斋书院)、(明经书院)、(景星书院)、(双溪书院)、(道一书院)、(斋芳书院)、(文靖书院)、(稼轩书院和江东书院)、(高节书院)、(岱山书院)、(师山书院)、(和靖书院和采石书院)、(鄮山书院和宣公书院)【回答】


朱熹在南康任知县时在政治上有何作为

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 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 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 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知南康军时, 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 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他特为 书院订立了学规,又经常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他们诲诱不倦. 从朱熹的学规(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基本精神上看,主要是按照圣贤 的教导要求学生.第一条: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为“五教之目”;第二条: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第三条: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为“修身之要”;第四条: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 “处事之要”;第五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 物之要”.这些学规的内容,完全在于实行封建的纲常伦理,它总结了孔孟以来儒 家的礼教体系,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际关系准则.因此,这个学规就成 了后来各书院订立学规的标准.


朱熹在南康任知县时,在政治上有什么作为

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
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
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
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知南康军时,
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
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他特为
书院订立了学规,又经常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他们诲诱不倦。
从朱熹的学规(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基本精神上看,主要是按照圣贤
的教导要求学生。第一条: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为“五教之目”;第二条: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第三条: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为“修身之要”;第四条: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
“处事之要”;第五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
物之要”。这些学规的内容,完全在于实行封建的纲常伦理,它总结了孔孟以来儒
家的礼教体系,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际关系准则。因此,这个学规就成
了后来各书院订立学规的标准。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北宋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
名书院之一。然而这个书院在朱熹来潭州以前,已是名存实亡。那时潭州已是“师
道凌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文集》卷100)。朱熹来此之后,虽然政务烦忙,
仍积极抽出时间着力恢复书院,又亲自参加讲学。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
并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据《朱子年谱》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
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
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这说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
付出了很大的力气,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是一处
著名的高等学府。
如果满意 给点分吧


山东运河文化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许多的名人,他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创造出许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传承和改善变得更加的牢固,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区域,而与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的则是山东的运河文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的山东文化告诉你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运河通,书院兴

  山东是儒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古代文化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区域,历代书院兴盛便是明证之一。元代以后,山东境内书院数量有明显增加,好多着名书院如洙泗书院、泰山书院、尼山书院等,大都在运河流域。明朝中期以后山东书院发展更为迅速,新建书院达八十七所,修复前代书院九所,其中有四十二所在运河流经的区域。明朝后期,鲁西地区书院纷纷建立,正是运河交通带动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据统计,清代山东书院达213所,有86所分布在沿运河地区。书院数量多,既是运河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化兴盛的表现。

  谈起产生于运河区域的文学特别是小说,人们首先会想到《金瓶梅》。其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学界目前已考证出百人之多,但究竟是谁,仍旧莫衷一是。不过所论及的作者绝大多数出生或生活在运河区域这一点是肯定的。《金瓶梅》内容更是与运河密切相关:书中展示了临清城市的繁华可与当时其他书籍相印证;七八十处对临清景物的描摹,在临清地方志中大都可以找到真实的记述;特别是对临清钞关、娱乐业、服务业、运输业的描绘,更说明作者对临清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通俗小说是市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民文学兴起的先决条件是城市工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明清运河畅通,推动了城市经济发展,通俗小说的出现适应了这样的需求,而《金瓶梅》显然是其中的代表。

  运河带来民间信仰多元化

  明朝开始,佛教和道教在山东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趋势,并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而杂糅三教教义的民间宗教蓬勃发展。随着大运河区域南北文化交流融会逐日增强,许多异地神祗开始在山东运河区域传播,融入了本地社会生活,使这个区域的民间宗教和民间信仰出现多元化特点。

  明代以前,山东地区的民间宗教以白莲教、弥勒教及摩尼教为主。明代中期新教派开始出现,它们在教义、组织、仪式等方面都与此前的教派有明显差异。成化年间,“无为教”在山东运河区域广泛传播,进入清代,各种名目的教派层出叠见,八卦教、清水教、天理教、离卦教、圆顿教、在理教、罗教、弘阳教、闻香教等等都在这个区域出现。明朝以前山东运河区域的民间信仰,除官府提倡的城隍、土地诸神之外,还有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信仰。明朝大运河贯通后,民间信仰的对象,有水神、行业神、自然神,还有圣贤神,数量与日俱增。其中以金龙四大王为代表的水神崇拜和关公信仰最为普遍,成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十分突出的社会文化现象。

  苏禄王墓见证中外交流

  明成祖建都北京后,鼓励海外国家来京朝贡。这时,京杭运河全线畅通,前来朝贡的诸国使者,大都从东南沿海登陆,沿运河乘船北上,到达北京。在山东运河沿线,常年可见东南亚各国朝贡的船只靠岸销货购物,各运河城市也都有东南亚各国的香料特产出售。

  在大运河岸边的德州市郊,有一座明代外国国王的陵墓——苏禄王墓,它是明清时期东南亚国家使团沿大运河往来的见证。苏禄国位于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群岛,永乐十五年(1417)八月,苏禄国三王率领家属、随从三百四十余人来北京朝贡。九月,使团沿运河南下回国。行至德州,东王病逝。明成祖闻讯,赐谥号“恭定”,按诸侯王葬制为其修建陵墓。按照中国礼俗,明成祖让苏禄东王的长子回国继承王位,次子安都禄、三子温哈刺及王妃、随从等十余人留在德州,守墓三年。

  三年过后,苏禄王的两个儿子及王妃等不愿离去,后获准定居德州,长期为苏禄王守墓。他们死后也都葬在了苏禄王坟墓旁。按照中国的姓氏习俗,安都禄的后裔改姓安,温哈刺的后裔改姓温,苏禄王陵墓附近逐渐形成了安、温二姓居住的村庄。

  明代日本与中国间的朝贡贸易很发达,这种贸易要经过朝廷批准,发给许可证明“勘合金牌”,所以也称勘合贸易。据《漂海录》记载,弘治年间,崔溥等人从宁波沿运河乘船北上,路过济宁以南的鲁桥镇时,岸边民众误认为他们是日本人,所以用日本语向他们打招呼。可见当时来往于山东运河沿线的日本人甚多。元代意大利着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从北京出发沿大运河南下,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很多山东运河沿线城市及运河区域的风土人情。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由南京乘船去北京,曾在山东运河区域的临清、济宁逗留,《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也有不少山东运河城市的记载。西方人在运河区域的活动,传播了西方宗教和价值观念,但同时他们也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到了这里,客观上对运河区域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鹅湖镇的介绍

江西鹅湖镇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东部,距景德镇市区40公里、浮梁县城35公里,东与安徽祁门、瑶里镇、婺源县接壤,南毗湘湖镇,西连庄湾乡、峙滩乡,北邻兴田乡,境域总面积209平方公里。截止到2008年10月,辖辖15个行政村,2个村级场,118个自然村,6465户,26325人。其中:农业户5822人,23752人,非农业人口2573人,有汉族、回族,汉族占99.97%。

鹅湖镇的介绍

鹅湖镇是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县境东北部,信江河穿境而过,东邻上饶县茶亭镇,南与永平镇、稼轩乡相连,西隔铅山河与河口镇相望,北与上饶县董团乡交界。南部多山,中部为河谷丘陵,北部为红石沙岩低丘陵。境内甘溪河、长港河自东向西流入信江。鹅湖镇在历史上为铅山老县城,境内还现存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的鹅湖书院。全镇总人口5.6万人,通用赣语,基本上为汉族江右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