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婆节是什么族的节日
歌婆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时间举行。
歌婆节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偶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除了既定的日期之外,春节、中元节、中秋节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在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歌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节日文化,那下面就来说说歌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简要答案 歌婆节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时间举行。 详细内容 歌婆节是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时间举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其起源程序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组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记念一对坚贞情侣。
婆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问题一:歌婆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芦笙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歌婆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
芦笙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问题二:歌婆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歌婆节,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程序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组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纪念一对坚贞情侣。
问题三:花婆节是哪一个族的节日 花婆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壮族始祖 六甲是从花朵中生出来的。后来主管赐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从 六甲花园中的花转到世上来,故其被奉为花婆神。农历二月二十九为花婆神的诞辰日。
问题四:对歌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对歌”是我国许多兄弟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中以广西最为盛行,“三月三”是该区壮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专门举办规模很大“三月三”歌节。
问题五:火把节是什么人民的节日,芦笙节是什么人民的节日。歌婆节是什么人民的节日,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 1.火把节:?彝族
2.芦笙节:?苗族 侗族
3. 歌婆节:广西壮族
4.春节
问题六:壮族的民族节日有哪些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 *** 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 *** 语的音译借词, *** 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 *** 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 *** 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 *** 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 *** 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 *** 赴麦加(麦加: *** 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 *** 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 *** 诞生的日子,这天是 *** 教历3月12日,也是 *** 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 *** 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问题七:' *** 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这是彝族的一个节日,八月二十七日,是农历“七月半”,又称“鬼节”,另外一个叫法――“ *** 节”。 传说,隋朝年间,连年征战,许多少年连女人都没有碰过就战死沙场,枉死亡魂四处游荡,如果得不到祭祀,他们不散的怨气就会给彝家带来灾难。但亡魂们有个最强的意念:物色女子到阴间去做老婆,尝尝女人的滋味……这是普通祭祀无法满足的!亡魂们很单纯,也很挑剔,凡被人摸过奶的女子他们都不会要!而被多个男子摸过的则更无鬼问津!姑娘们要想不去阴间当鬼婆,只有在赶鬼街这几天,到鬼街上任由人摸,别无他法。这一风俗由来已久…… 虽然“ *** 节”涉及到异性话题,但彝族将它看为是一个传统节日,请正确看待此事,不要拿民族节日开玩笑。
歌婆节哪个民族的节日,壮族
歌婆节,壮族的传统歌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对于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来说,有这样的歌节是更是一种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风情的延续和发展。那么,接下来就到 传统节日 中了解一下歌婆节吧。 歌婆节,壮族传统歌节,又叫“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和五月二十日等时间举行。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以善唱民歌著称。最早有载入汉朝刘向《说苑》的《越人歌》。民间传说,初唐时有个叫刘三姐的著名的壮家民歌手,她的歌声优美,感情充沛,寓意深远,并经常用朴实的语言讴歌劳动的喜悦和甜蜜的爱情,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深受群众的喜爱。同时也招来了财主们的忌恨,他们总想害死刘三姐。 一天,趁刘三姐上山砍柴财主派奴才盯住了她。当她顺着山藤往山上爬时,奴才斩断了山藤使刘三姐坠崖身亡。广大壮族人民知道这个不幸消息后人人悲痛欲绝。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遭灾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唱山歌三日三夜———“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歌圩”又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壮歌人民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喻志的手法,所唱山歌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内容涉及劳动、爱情、叙史、述事和诉苦等多方面。形式有“五四四句”和“七言四句”两种;前者称“欢”,后者叫“歌”。 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广西壮族仍然爱唱“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歌词。“歌圩节”已经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 、三月三拜轩辕说法。二、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三、农历三月三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部分三月三民族节日介绍如下:一、壮族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2018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18、19、20、21、22(三月初三、初四、初五)全区放假三天,与周末凑成5天小长假。“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二、侗族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制作黄糯米饭等等。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篮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三、瑶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民族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守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为了记念民族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记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瑶族男人都提前一个星期到老林守猎、捕杀野兽、下河捞鱼摸虾,并且烤成干巴带回家里。妇女们上山采摘小靛叶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饭用于敬献盘古,年复一年,一直传到今天。过去“三月三”,瑶族人民放下手中的农活集体休息一天,以祭奠盘古,即妇女们休息做针线活、男人们读经书、喝酒、娱乐、姑娘和小伙子们却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纵林里对歌、谈情说爱、玩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三月三
3月3日是什么民族的节日?
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苗族、瑶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三月三拜蚩尤的历史。这些民族每年都举办规模较大的三月三歌节,又称为“歌婆节”、“歌圩节”。歌圩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扩展资料:相关特色习俗: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月三
广西 三月三是什么
广西三月三是少数人民的传统节日歌圩节。三月三是壮族等南方广大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广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广西有权根据本自治区民族风俗习惯来灵活安排传统节日放假。
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比如对歌、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很多有趣的节日活动。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节一般持续两三天,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上巳”在汉代定为节日。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为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和歌圩日。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下面是我整理分享的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欢迎阅读与借鉴! ▼▼目录▼▼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意义 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习俗 ●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返回目录>>> ● 壮族三月三的意义 它开创了广西自治地方政府确定自己的法定民族传统节日的先河,意义深远。 是广西历史上的第一次,它开创了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政府依据自治主体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确立覆盖本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节假日的先河,意义深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自治区一级,可以进一步予以完善。壮族作为广西的自治主体民族,其重大节日除“三月三”外,还有“六月节”“七月十四”“蛙婆节”等,能否也确定为民族节假日,均值得考虑。新疆、西藏、宁夏等自治区的民族节假日,就不止一个;其二,促使自治县一级人民政府依据本自治地方自治主体民族的传统习惯节日规定出台覆盖本地的民族传统节日成为可能。广西有12个民族自治县,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各自治县的自治主体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重大传统习惯节日,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当地政府均有权规定本地区的民族传统习惯节假日。因此,自治区一级的民族传统节假日的出台,在理论和实践上为自治县一级民族传统节假日的出台提供了依据,成为了可能。 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或起源于纪念先祖或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或起源于祭祀各种神灵,还有的则起源于各种经济活动,但他们有两个突出的本质属性:其一,都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集中承载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衣、食、住、行、用等物质文化方面和信仰、礼仪、习俗、歌舞、神话、传说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在该民族传统节日中往往都有所体现,一些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甚至就是缘于某个传统节日而产生。“壮族三月三”也不例外,如壮族素有“能歌善舞民族”之誉,壮乡号称“歌的海洋”,这一文化特性最集中的外在表现莫过于“三月三”活动,壮族最具代表性的五色糯米饭最初即在于供“三月三”活动食用,等等。其二,是该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展示途径和平台。对一个“族外人”来讲,要观察和了解另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亲自参加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节日耳濡目染,感同身受——通过民族节日这个“窗口”,你可以观赏到色彩绚丽、婀娜多姿的民族服饰,可以品尝到风味独具、特色浓郁的民族食品,感受到载歌载舞、隆重热烈的节庆氛围,领略到豪迈奔放、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体悟到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一言以蔽之,通过民族传统节日,你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一个民族、了解一个民族进而热爱一个民族。通过参加或观察诸如对唱山歌、抢花炮、抛绣球、踏青以及各种祭祀等形式各异的“三月三”活动,你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和感受壮族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 返回目录>>> ● 广西壮族三月三传统习俗 农历三月三隆重到什么程度呢?就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子,在当地大家把三月三俗称为对歌节,当时广西刘三姐对山歌形象就是这么来的,因此每年这个节日,广西都作为节假日给全省人民放假一天,当地除了对歌之外,还会有其他的一些传统做法,其中就有吃3样东西做1件事的传统! 吃3样 吃黄桃 既然是传说中的蟠桃盛宴,在三月三这天,大家都是会吃桃子的,如果没有新鲜的桃子,大家也都会用用黄桃罐头来代替,毕竟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吃上桃子就算是讨个好彩头了! 吃荠菜鸡蛋 在春季的末尾,荠菜是一个开花结果十分应景的野菜,在很多地方传统里,都有用荠菜煮鸡蛋的做法,用荠菜煮出来的鸡蛋有一股清香味,另外再喝一口荠菜汤,据说是有清热利气的功效,因此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吃荠菜煮鸡蛋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吃曲麻菜 曲麻菜有名“苣荬菜”、“侵麻菜”,入口甘味,后劲有一丝清甜感,曲麻菜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很多农村都当成宝来种植,由于城里人种植不便,因此在城里售卖曲麻菜都是按量来卖,价值十分高,由于曲麻菜有甘甜两味,因此有美好寓意的象征,因此在三月三当天就有吃曲麻菜的做法! 做1事:集体沐浴 在很多地方都有这个传统做法,在三月三当天,大家要求亲朋好友一起去沐浴,所谓的沐浴并不是像我们平时简单地洗澡,传说在沐浴过程中,是一个人反思和清醒的过程,是把身上的污垢和不好的东西全部都洗去,而和朋友亲人一起集体沐浴,是聚财聚福的象征,因此在三月三就有集体沐浴的做法! 返回目录>>>
歌圩节怎么读?
ge yu jie。释义:歌圩是壮族的歌会和歌节。节日起源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三月初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在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轩辕生”的说法。文化遗产: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歌圩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歌圩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歌圩节的活动有哪些
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每逢三月三,壮乡里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歌圩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饭,染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小伙子和姑娘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男的怀揣礼物,女的捧着绣球,成群结队地去往对歌的地点,欢度歌圩节。
歌圩节的活动有哪些
对歌赛歌
歌圩节的主要活动就是对歌赛歌。在比赛开始之前,人们先要敬刘三姐,他们抬着刘三姐的神像游行一圈,祈求刘三姐保佑三月三歌圩节圆满举行、人人对歌如意。然后,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青年摆开阵势开始对歌。对歌唱的都是山歌。壮族山歌曲调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的内容很是丰富,包括爱情、历史、农事、生活风俗习惯和天文地理等。对歌的形式主要以男女对唱为主,后来又发展出联唱和盘唱。男女对唱有一定的程序和唱法:先唱催请歌,然后唱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和深交歌,最后唱分别歌。对歌还有独唱、对唱、领和的多声部等形式。对唱的山歌除了部分是传统的山歌外,大多则是歌手的即兴发挥之作。他们用触景生情、托物取喻的手法,以猜谜、盘问等形式,唱出有声有色、扣人心弦的山歌。对歌活动也是壮族男女青年交友的好时机。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物色对手。若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开始唱见面歌、催请歌。女方如果也有意就答歌。男青年接着唱询问歌,待彼此有了情谊之后就进入唱爱慕歌、交情歌的环节。山歌成了紧系男女青年之心的红线。
还球歌圩
在广西的某些地区还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对歌形式,称为“还球歌圩”。这种歌圩一般以村寨为单位,先由一方将用丝线、羽毛织成的彩球送给另一方,双方约定在半年或一年后,由接球的一方前来还球,并举行盛大的山歌比赛。
相约的日期到了,接受还球的一方就摆起个台,准备接球。对歌时,若还球的一方唱不赢,彩球还不回去,只有相约日期改日再战。
抛绣球
在歌圩节期间。男女青年还举行有趣的抛绣球活动。抛绣球又叫“飞跎”,此项活动据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制作绣球充分体现了壮家姑娘的精巧手艺。传统的绣球是用彩色绸布缝成直径约6厘米的八角形圆兜,里面装上大米、黄豆、绿豆或沙子等,约重3两。底部坠着10多根10厘米长的丝穗。顶部系一根约60厘米长的绳子,绳端结一个小布球,称为飘带。绣球有大有小,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菱形的,更有鸭子形或鱼形的。这些象征爱情的手工艺品每一个都十分精巧可爱。抛绣球时,男女青年分站在歌台两边的空地上,互相抛掷,接不住绣球的一方则要罚唱山歌或表演节目。未婚的壮家姑娘一般都是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要是觉得眼前小伙子不错,就会趁旁人不注意时向意中人抛掷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会在绣球上绑上手帕、毛巾等礼物掷还女方。再通过对歌建立感情以互订秦晋之好。
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歌圩节期间,各家各户都吃五色糯米饭,预祝五谷丰登。五色糯米饭是用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的汁水浸泡糯米,然后做成红、黄、黑、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据传这种食品得到过仙女们的赞赏,也有的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用的。壮家儿女吃了五色糯米饭则身体健壮、人丁兴旺。
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还流行一种传统项目叫抢花炮。节日中花炮被发射腾空而起,传说能抢到花炮的人会幸福、幸运一生,于是人们都争抢花炮。歌圩节里除了这些传统节目之外,还增加了一些很有趣的内容,如斗鸡、斗画眉等,逐渐成为歌圩节中非常吸引人的活动项目。
壮族介绍
壮族,旧称“僮族” “壮文”,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广西士著民族。早在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就是长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两个支系,称作“西瓯”和“骆越”,有的史书则合称“瓯骆”“僮”是壮族族称的开始,最早出现在南宋,称“撞丁”,指应征打仗之人,居住在广西北部。到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撞“撞民”改为“撞人”,还有“依人”、“很人”等别称,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撞人”已遍布全广西。民国时期,反对民族歧视的进步学者提议将“撞”改称为“僮”或“僮”,新中国成立后则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 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僮族”改称“壮族”,以喻健壮、兴旺、健康、发达之意。
广西的壮族人口有1600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2%。主要分布聚居在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少数分布在桂林市、钦州市、贵港市和贺州地区。壮族是一个思想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易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壮族的房屋多是砖木结构,其中俗称“吊脚楼”的“半干栏式”建筑最具特色,侗、瑶等民族也有分布。“吊脚楼”多为两层,上层住人,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下层养家畜或堆放杂物等,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大多依山傍水,面向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显得雄伟壮观。
三月三歌会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三月三歌友会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扩展资料:广西法定假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每年农历“三月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治区全区放假两天。具体放假时间,将由自治区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确定后公布。2014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三月初三、初四放假两天,全区放假。2015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区放假两天,与周末凑成4天小长假。2016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放假时间为4月9日(周六)、10日(周日),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因为今年“三月三”放假时间正逢周末,所以4月8日(周五)、11日(周一)补休,凑成4天小长假。2017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即3月30日、31日(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放假。放假时间靠近清明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7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16〕17号)精神,清明节放假时间为4月2日至4日,4月1日(星期六)上班。为营造全区“壮族三月三”良好节日气氛,决定4月1日(星期六)放假调休,4月8日(星期六)上班,即“壮族三月三”和清明节放假时间为3月30日至4月4日。2018年的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定于4月18、19、20、21、22(三月初三、初四、初五)全区放假三天,与周末凑成5天小长假。参考资料:三月三-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