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东栏梨花》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东栏梨花》此诗通过写梨花盛开而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感情。下面就和 无 一起来欣赏下苏轼的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赏析】 “梨花淡白柳深青”,梨花是淡白的,并不妖艳,柳叶是深青的,可谓是“一清二白”,这一对比,景色立即就鲜活生动起来。不仅如此,还有杨花,“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满城飞舞,梨花盛开,春意融融。 “惆怅东栏一株雪”,梨花与雪有相同的神韵,作者称一树梨花为“一株雪”,突出梨花洁白无瑕的特点。在咏梨花时,诗人以满城飞絮来衬托梨花,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惆怅”是作者的情感,言作者惆怅地站在东栏旁,看着满树的梨花,一阵风来,落花纷纷,诗人也成了“一株雪”。因此,这句将咏物与自咏结合起来,以梨花的洁白衬托自身高风亮节,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之品行。“人生看得几清明”句借景抒情,并从侧面烘托梨花的“清明”,充满悲凉之气。人生一世,倏忽而已,世俗纷繁,有多少人多少次能看得明朗,还能看得几回清明。这两句化用了唐代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句,杜牧表达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苏东坡则是抒发对人生短促的慨叹。 扩展阅读:苏轼的简介 苏轼(别称苏东坡、苏仙,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1]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 扩展阅读:苏轼的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苏轼《东栏梨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东栏梨花原文: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东栏梨花翻译及注释 翻译 如雪般的梨花淡淡的白,柳条透露出浓郁的春色,飘飘洒洒的柳絮夹带着如雪的梨花,布满了全城。我心绪惆怅,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 注释 1东栏:指诗人当时庭院门口的栏杆。2柳深青:意味着春意浓。3柳絮:柳树的种子。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4雪:这里喻指梨花。5清明:清澈明朗。 东栏梨花赏析 《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首句以「淡白」状梨花,以深青状柳叶,以柳青衬梨白,可谓是一青二白。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再加上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真是「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写出梨花盛开的季节,春意之浓,春愁之深,更加烘托出来。 前两句以一青二白,突出了梨花的特点。它不妖艳,也不轻狂的神态,又在第三句「一株雪」里再次赋予梨花以神韵,并把咏梨花与自咏结合了起来。其实,这「一株雪」正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因为苏轼一生正道直行,清廉洁白,坦荡如砥。 在咏梨花时,苏轼用了「柳絮飞时花满城」来加以衬托,梨花既不像「颠狂柳絮随风去」,也不像「轻薄桃花逐水流」,其品格是何其高尚的。诗人还用了「人生看得几清明」来加以侧面烘托梨花之「清明」。「一株雪」和「几清明」是对偶的写法,一不是指有一株梨树,而是指一株梨树一个作者自己,后两句意境如下:作者惆怅的站在东栏旁,梨树上满是白色的梨花,同时柳絮在飘,落在作者身上,作者也变成了「一株雪」,写的是凄清惆怅的意境,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人生能有几次清明,这是补足前句「惆怅」的内容,更增添悲凉的气氛。苏轼的诗,一向以豪放著称,像这样悲凉的很是少见。 《东栏梨花》的最后两句化用了 唐代 诗人杜牧的《初冬夜饮》「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杜牧的诗说的是物是人非的感慨,而 苏东坡 的诗感慨的是人生的短促。 东栏梨花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 北宋 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辞世。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 苏东坡 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词作品: 东栏梨花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感伤】、【人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