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唐之韵解说词word文档

时间:2024-02-19 06:53:00 编辑:莆仙君

《唐之韵——第12集》解说词

第十二集 韩孟诗派
 
 韩愈是河南孟县人(韩愈墓)。他曾是唐代中国文学的散文家和诗人,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对解放和扩大汉语的表达能力起过扭转风气的作用。他是个语言大师,写文章主张 “ 惟陈言之务 去 ” ,就是说务求避免用烂熟的词语。从这种主张出发,他创造了许多叫人耳目一新的词汇。如 “ 面目可憎 ”“ 垂头丧气 ”“ 不平则鸣 ”“ 俯首帖耳 ”“ 摇尾乞怜 ” 等等。这些词语又形象又生动,都被沿用至今。

 李杜文章 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 ,那用故谤 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调张籍》)

 这里不过是说,李白和杜甫都是伟大的诗人,无知小儿故意贬低李白,只不过像蚂蚁妄想撼动大树。可是被韩愈这么一写,就有一种震撼力。

 李白是个狂人,但李白的狂是用不屑一顾的微笑来看待一切权威;韩愈的狂,则是走进人群,吼出不同凡响的一声,使大家由不得都回头去看看他。很显然,韩愈的不可一世,虽然出自天性,但总是使人感到有些过火。

 韩愈既是文学最杰出的散文作家,自然不可能不把散文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诗中来,就是说,不追求诗句的紧缩,而欣赏诗句的散文美。把散文化倾向引入诗中,也就是所谓的 “ 以文为诗 ” 。

 玉川先生洛 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 奴长须不裹头,一俾 [ 婢 ] 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 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 …… (《寄卢仝》)

 且不说 “ 破屋数间而已矣 ” 是纯粹的散文句,还带之乎者也这类虚词,就是其他各句也都是散文化的,从语序看都符合口语的习惯。不过这种平直浅白的散文句,却又别有一种潇洒自在,读起来使人感到亲切。

 喜欢在诗里融入哲理,《山石》这首诗,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

 山石荦 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 新雨足,芭蕉叶大枝 [ 栀 ] 子肥。僧言古壁 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 饭,粗 [ 疏 ] 粝亦足饱我 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 烂漫,时见松粝 [ 枥 ] 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 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 为人鞿。嗟 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唐之韵——第5集》解说词

第五集 吴中四士

 唐诗经过近百年的酝酿,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期。盛唐诗于是挽起狂风,掀起巨浪,鼓动着磅礴于天地的雄浑,登上了中国诗坛的制高点,中国古代诗坛上这颗最红最亮最热最有吸引力的太阳升起来了。在这段跨度最小,才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多少开宗立派的人物,都从时代的风云中涌现出来。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称雄一世的诗人,都与诗坛上独绝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视而笑,以各自斑斓的色彩装点着盛唐的百花园。

 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和包融,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古代属吴郡,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他们在当时也都是光芒四射,只是由于被时代的尘埃遮掩,才暗淡下来了,但除包融以外,都有一两首脍炙人口的诗。在听盛唐诸大家的英雄交响曲和田园交响乐之前,读读这些诗人的诗,就像听小夜曲,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
 贺知章字季真,爱饮酒,爱聊天,爱开玩笑。他是宰相级的大官,晚年却又忽发奇想,出家当了道士。唐玄宗曾把绍兴这里的鉴湖一角赐给他补贴家用,他晚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由于狂放不羁,因而自称是四明狂客。他和李白是忘年交。李白在《对酒忆贺监》诗中说: “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 李白是个狂人,而在李白眼中,贺知章也是个狂得可爱的人物,这就可以想象他的为人了。

“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莫漫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 (《题袁氏别业》)看到人家园子里林泉优美,尽管不相识,竟然大模大样进去玩;还声言口袋里带了买酒的钱,请主人不必为如何款待而发愁。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他的狂放。他最为传诵的诗是:
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二首》)

 小孩子敢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凑到跟前来起哄,说明诗人自己也是乐呵呵的。他 “ 少小离家 ” , “ 近来人事半消磨 ” ,只剩下镜湖水还是老样子,却没有一点哀伤。这既展示了他性格的放达,同时也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和时代精神的豪迈。

 张旭外号张颠,以草书。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裴旻的舞剑,在当时并称 “ 三绝 ” 。裴旻的舞剑看不到了,无从说起。拿李白的诗和张旭的草书相比较,实在是独具只眼,其可比之处就在于都是狂人,都在各自的领域达到了顺乎自然而又出神入化的境界。据说他写草书时,先要喝得醉醺醺的,狂呼大叫疯跑一气,然后才趁着酒劲儿拿起笔来一挥而就。

 诗人李颀在《赠张旭》中说的可以证实这一点: “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 张旭是苏州人,戏称他为 “ 太湖精 ” 真是恰到好处。不过他留下的几首诗,却不像他的草书那么狂放,像《桃花溪》这首诗所描述的那样, “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 ” 在淡淡的烟雾中,影影绰绰望见远处有一座高耸的桥,可是要找的地方还是找不着。诗人来到一块突出水中的大石头上,问划船从这里经过的渔人:从桃花源里流出来的桃花,流得青溪里到处都是,叫人怎么顺着流动的桃花去寻找桃花源呢?从表层信息来看,不过是说诗人来游了一趟桃花源,尽管找不着洞口,可也并不着急。这是诗意的旅行,是在寻诗。可是我们顺着诗人的足迹。再来找一遍看。青溪里这随着水波翻动的桃花,到底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呢? “ 世中遥望空云山 ” ,向哪里去找桃花源呢?这云封雾罩的桃花源,是一个地方,但更像是人生想要达到的一种境界。因此从深层意蕴看,这又是哲理的旅游,是在进行层层深入的哲理思考。 “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处边? ”


《唐之韵——第2集》解说词

第二集 独振新风

  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成就却最低。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
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宫廷诗人不必说,就是四杰这样强烈要求转变风气的人物,诗歌风格也明显偏于华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叱咤风云的人物吧,唱出来的也是 “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 。这种诗与南朝那些跟着皇帝起哄的诗人所作,几乎无法区分。

 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文学史习惯称之为王杨卢骆。他们主要活动于七世纪下半叶八十年代以前。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这是一批*诗人,活得最短的王勃才二十七岁;这又是一批苦命诗人,王勃是淹死的,卢照邻是因长期瘫痪投水自尽的,骆宾王是被杀的。他们虽然时运不济,生命多艰,但都立志要扫荡诗坛的积*,革除陈陈相因的宫廷文学,要求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诗中塑造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改变诗歌与时代就像油花漂在水面上的关系,要叫诗歌具有激情和生气。他们的能量虽然有限,但先声夺人,互相呼应,经过一番纵横驰骋,终于为唐诗的出场准备好了必要的布景和合适的气氛。四杰的成就有限,又没有完全摆脱南朝绮丽文风的影响,因而颇受后人非议。杜甫对此很是不平,曾断言指出: “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

 四杰中成就的王勃,只活了二十七岁。他二十六岁时写的《滕王阁序》,是传诵千古的名文。据说当时镇守南昌的都督阎某,把滕王阁修饰一新,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叫他女婿先写好一篇记述滕王阁的文章,到时候假装是即兴创作来向宾客夸耀。宴会时,主人装模作样让在座的人写。知情人都知趣地推辞,王勃却不知天高地厚,竟接过笔来真的写起来,惹得阎都督勃然大怒。不过,唐朝人胸襟就是宽广,当王勃写到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时,阎某大为惊服,不但不生气,还主动请王勃接着写下去。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黄昏时江边的这一幅秋景多么开阔,多令人神气飞扬!《滕王阁序》虽然不算诗,但却是诗味醇厚的一首散文诗,其审美效应永不会衰变。文章以一首诗结尾: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 与朋友分手,一般总不免会有些伤感,这首诗却一反常情,认为只要是知己,即便分隔天涯,也仍然像近邻一样。诗中没有一句解释的话,但天下升平,处处都有能给人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却作为坚实的背景衬托在诗的背面。只有时代开放、清宁、透明度高,送行的和被送的都根本想不起来会遇到什么意外的侵害,分手时才会有这么开朗的心情。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表达了人类这种普遍的愿望,因而流传千古,成了随时都能被引用的名句。

 四杰中的杨炯曾说 “ 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 。很显然,认为排名在卢照邻之前感到惭愧,是故作谦虚,真正的用意是不服王勃。他恃才傲物,骂那些装模作样的朝廷官员为 “ 麒麟楦 ” ,意思是麒麟的填料。问他此话怎讲时,他说耍麒麟的都是用布画麒麟蒙在驴身上,看起来像麒麟,其实揭掉画皮,不过是一头驴。真是骂绝了!幸好他生在唐代,不然的话,光凭这件事,就足以叫他掉脑袋


《唐之韵——第15集》解说词

第十五集 新题乐府 

 新乐府派运动是九世纪初元稹和白居易发起的。不过,在这一运动正式兴起之前,年长几岁的张籍和王建,就已经在写这种类型的诗了。

 张籍与奇崛险怪诗派的领袖韩愈和新乐府运动的代表白居易,都是好朋友。他的乐府诗,有许多还借用古题。如《董逃行》就是。不过,虽然是借用古题,写的却是时事,与白居易的《新乐府》性质是一样的:

 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宫城南面有深山,尽将老幼藏其间。重岩为屋橡为实,丁男夜行候消息。闻道官军犹掠人,旧里如今归不得。董逃行,汉家几时重太平!

 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在安史之乱中曾两次被叛军攻陷。在这种拉锯战中,老百姓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最苦的是,官军并不比叛军好:叛军被杀退了, “ 丁男夜行候消息 ”—— 小伙子夜里下山来打听消息,听到的却是 “ 官军犹掠人 ” 。【官军还在抢东西,抓夫子。】

 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说: “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潼关怀古》)不论是正在当皇帝的人丢了宝座也罢,还是想当皇帝的人夺得了宝座也罢,受苦受难的还都是老百姓。

 张籍还有许多乐府诗,则是根据内容来拟定诗题的。像《征妇怨》:

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
“ 昼烛 ” 这个比喻用得非常贴切。在封建社会里,女人出嫁前从父,出嫁后从夫,夫死则又从子。这就是所谓的 “ 三从 ” 。现在这位妇人的丈夫战死了,腹中的胎儿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即便是男孩,十几年之内也根本不是依靠的对象。在生活中她完全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岂不是像昼烛 —— 白天点燃的蜡烛一样,一点点耗尽自己,而对别人却毫无意义。

 张籍的乐府诗语言与白居易的《新乐府》一样浅切通俗,但是更接近口语,带民歌风味。像这首《征妇怨》头两句 “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 ,还有前面引的《董逃行》头两句 “ 洛阳城头火曈曈,乱兵烧我天子宫 ” 语序都完全接近口语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