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解狐

时间:2024-02-20 00:22:33 编辑:莆仙君

解狐的资料

解狐,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因病去世,是杀害当时晋国中军尉祁黄羊父亲的人。

祁奚请老(1),晋侯问嗣焉(2)。称解狐(3)——其仇也。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对曰:“午也可(4)。”于是羊舌职死矣(5),晋侯曰:“孰可以 代之(6)?”对曰:“赤也可(7)。”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8),羊舌赤佐之(9)。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10)。称其仇,不为谄(11);立其子,不为比(12);举其偏,不为党(13)。《商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14)。” 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 祁午得位,伯华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15)。” 祁奚有焉。


【注释】

(1)祁奚:字黄羊,晋国大臣,三年前任晋国中军尉。请老:告老,请求 退休。(2)晋侯;指晋悼公。嗣:指接替职位的人。(3)称:推举。解狐:晋国的大臣。(4)午;祁午, 祁奚的儿子。(5)于是: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晋国的大臣当时任中军佐,姓羊舌,名职。(6)孰:谁。(7)赤: 羊舌赤,字伯华,羊舌职的儿子。(8)中军尉:中军的军尉。(9)佐子: 辅佐他,这里这指担当中军佐。(10)于是:在这件事情上。举:推荐。善:指贤能的人。(11)谄(chan):谄媚,讨好。(12)比:偏袒,偏爱。(13)偏: 指副职,下属。党:勾结。(14)这两句话见于《尚书。洪范》。王道: 理想中的政治。荡荡:平坦广大的样子。这里指公正无私。(15)这两句诗 出自《诗.小雅.裳裳者华》。


【译文】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向他询问接替他的中军尉职务的人。祁奚推举解狐——而解狐是他的仇人。 晋悼公要立解狐为中军尉,解狐却死了。晋悼公又问他,祁奚回答说:“祁午可以任 中军尉。” 正在这个时候羊舌职死了, 晋悼公问 祁奚:“谁可以接替羊舌职的职位?”祁奚回答说:“ 羊舌赤可以。” 于是,晋悼公让祁午做了中军尉,让 羊舌赤辅佐他。
君子认为 祁奚在这件事情上能够推举贤人。推荐他的仇人,而不 谄媚;推立他的儿子,而不偏袒;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勾结。《尚书。洪范》说:“没有偏袒不结党,王道政治坦荡荡。”这话大概是说的祁奚 这样的人了。解狐得到举推,祁午得到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立了一个中军尉的官,而得举、得位、得官 三件好事都成全了,这正是由于他能推举贤人。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诗.小雅.裳裳者华》说:“只因为他有仁德,才能推举象他的人。” 祁奚就具有这样的美德。


解狐是谁?

解狐(xiè hú)(?— 前570年)春秋晋国大夫,祁县东冀里人,解氏。 祁奚请求告老,推荐他担任中军尉,未就职病逝。《吕氏春秋》指出解狐出任南阳令。 解狐在职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解狐为人正直廉洁,曾荐其仇于刑伯柳为上党守。解狐说:“举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其耿直倔强的性格同祁奚何其相似,不因个人恩怨而埋没人才。史籍记载《史记》《左传》:前570年,中军尉祁奚请求告老,他开始向晋悼公举荐和自己有私怨的解狐.晋悼公任命解狐之际,解狐就病死了。 《吕氏春秋》: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解狐荐其仇于简主(赵简子)以为相。其仇以为且幸释己也,乃因往拜谢。狐乃引弓迎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夫仇汝,吾私怨也,不以私怨汝之故拥汝于吾君。故私怨不入公门。’” 《祁县志》(康熙乙已年版)中介绍 解狐 是祁县东冀里人,东冀里不知现在叫什么村。然而又述说祁县郜城在县西南七里,《春秋传》晋绝秦书曰“焚我箕郜”即此。说明在《春秋传》这本书中记有这个典故,又说今为高城村,基址微存。《山西通志》:郜城,昔多解姓,相传为解狐所居地。

祁黄羊和解狐有什么仇

解狐杀了祁黄羊的父亲,所以解狐是祁黄羊的杀父仇人。解狐,春秋晋国大夫,祁县东冀里人,解氏。 祁奚请求告老,推荐他担任中军尉,未就职病逝。《吕氏春秋》指出解狐出任南阳令。解狐在职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 解狐为人正直廉洁,曾荐其仇于刑伯柳为上党守。其耿直倔强的性格同祁奚何其相似,不因个人恩怨而埋没人才。扩展资料"祁黄羊去私"是出自《吕氏春秋·去私》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祁黄羊出于公心,推荐人才的做法。值得肯定,公正无私,唯才是举的做法今天仍应大力提倡。君子认为祁奚为这种情况下能够推举有德行的人。称道他的仇人而不是谄媚,安排他的儿子而不是勾结,推举他的副手而不是结党。解狐能被推举,祁午能被安排,羊舌赤能有官位,建立一个官位而成就三件事,这是由于能够推举好人的缘故啊。唯其有德行,才能推举类似他的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祁黄羊去私

解狐为什么杀祁黄羊的父亲?

苏教版的这个故事不可能来源于《吕氏春秋》,只可能来自于《左传》或《新序》,因为《吕氏春秋》明确指出解狐出任南阳令,《左传》和《新序》的说法倒和课文大体一致。但课文有一点我非常不解,作者是从哪些史料得知解狐是祁奚的杀父仇人?这个细微末节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评祁黄羊为公。虽然说春秋时儒家学说尚未取得统治地位,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雏形总是有的。俗话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要祁黄羊举荐杀父仇人,就算春秋时人认为他公忠体国,但这件事情在理教盛行时又将如何评价?在宋明清时如何评价?这是讲不通的,这也是我们现在课堂上争论的根源所在。古人实际上一直把这件事作为公平的典范。在唐代《艺文类聚-人部-公平》中明确把它作为典范指出来。只是古人只记述谢狐与祁奚为雠,其余信息语焉不详。如果改编者未作考据,随意指解狐是祁奚的杀父仇人,则读者学生不能得到正确解读没什么好奇怪的。课文的主旨是很好的。由于对史实的争议影响到课文的解读是很可惜的。从另一方面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有一个成语叫”言必有据“,与之相对立的称之为”信口开河“,这些,我们为人师者不可不慎。与这种美德相对立的坏的传统就是中国古代伪书泛滥,伪托之作更是洋洋大观。陆象山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竟然被当代某些人引作低劣学术的护身符,在当代,考据训祜是越来越没市场了。这样的恶果就是所谓的现代解读改编硬伤比比皆是,无语。祁黄羊真是无辜的。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教这一课时学生提出异议,我会把《吕氏春秋》,《左传》,《新序(从课文内容看,我觉得课文倒像是从〈新序〉改编的,但〈新序〉很少有人用啊,臆测可能是二手资料改的)的相关内容讲给学生听,告诉他们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祁黄羊留下了怎样的足迹,相信学生会得到正确解读的。为了进一步讲解课文的主旨“公平”,还可以把〈艺文类聚〉中更多的事例讲给学生听。如果教师可以有更大的主导权的话,我会给学生讲下面的故事: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史实明确而无疑义,同朝为官互有嫌隙也是正常现象,“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更是当前红遍书店的管理学必读,淝水之战,以弱胜强,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是当今红遍书店的军事类著作的典范,讲者洋洋洒洒,听者欢喜跳跃,“不以爱憎匿善”主旨清晰,传道授业皆大欢喜,心向往之,噫,明日不教这让人劳神的“情景数学”,改行教“快乐语文”,误人子弟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