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念奴娇昆仑

时间:2024-02-21 21:25:20 编辑:莆仙君

念奴娇昆仑的诗意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作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世界革命将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的理想。

作品原文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⒀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翻译: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注释:⑴昆仑昆仑即昆仑山Kunlun Mountains 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地理观念上的昆仑山指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5006000米。古代神话的西方昆仑是汉以前地理上的昆仑一名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
作者自注“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⑵横空出世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
⑶飞起玉龙三百万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是形容其多。这里是说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蜿蜒不绝好像无数的白龙正在空中飞舞。按作者原注中的“前人”指北宋张元。张元句始见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原作“战死玉龙三十万败鳞风卷满天飞”。以后有关记载渐有出入。南宋魏庆之辑《诗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条作“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似为作者原注所据。“当年孙行者过此”是当地居民传说《西游记》里的故事。
作者自注“宋人咏雪诗云‘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⑷周天寒彻满天冷透。
⑸人或为鱼鳖有的人会被洪水淹死。《左传·昭公元年》“微(没有)禹吾其鱼乎!”
⑹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
⑺遗wèi赠与。
⑻还东国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


原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念奴娇·昆仑》赏析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作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世界革命将进行到最后胜利,彻底埋葬帝国主义的理想。

作品原文
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⒀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翻译:破空而出了,莽莽昆仑山,你已看遍人世间的春秋风云。你雪山般的身躯飞舞起千百万冰棱,满天被你搅得寒入骨髓。夏天你的冰雪在溶化,江河纵横流淌,有些人或许葬于鱼腹。你的千年功过是非,究竟何人曾予以评说?
今天我要来谈一谈昆仑:不要你如此高峻,也不要你这么多的雪花。怎样才能背靠青天抽出宝剑,把你斩为三片呢?一片送给欧洲,一片赠予美洲,一片留给日本。在这和平世界里,整个地球将像这样感受到热烈与凉爽。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作于1935年。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作。这首词里,毛泽东成功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仑裁为三截后,“一截遗欧,一截赠美”,好使“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上半阕写昆仑山之壮丽从冬天一直写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祸,功过是非,谁曾评说;下半阕,诗人挺身而出,直面昆仑道,今天我要来谈一谈你了,这高度,这大雪都不需太多。最后一行的“凉热”二字极富诗意,这二字的象征意义也极为精蕴,最后应了作者自己所层层推出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而不是别的。


*** 《念奴娇·昆仑》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 《念奴娇·昆仑》诗词原文、注解与赏析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自注】 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又注:“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 【题解】 “念奴娇”为借用唐玄宗天宝年间著名歌女念奴之名而命名。因宋代苏轼曾用此牌填成《赤壁怀古》,开篇有“大江东去”句,故此牌又名“大江东去”。此外还有“酹江月”(仍为苏轼词语)、“壶中天”、“古梅曲”、“百字令”、“百字谣”、“湘月”诸名。双调,100字,前后阕各十句,四仄韵。词题“昆仑”,取于山名。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的葱岭,沿新疆、西藏边界向东延伸,青海、甘肃、四川的许多山皆为其支脉(支脉又分北支、南支、中支),山脉全长2500公里。最高峰公格尔山海拔7723米。七律《长征》与本词“作者自注”言及之“岷山”,即昆仑支脉之一。本词作于1935年10月长征胜利日。一个月中, *** 创作诗词多达四首,充分显示了创作爆发期的诗情焕然。此应归之于胜利者的精神解放。裁截昆仑,为对大自然的改造;实寓对社会、对世界的改造。作者自注谓:“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改一句,‘一截留中国’,改为‘一截还东国’。忘记了日本人民是不对的。这样,英、美、日都涉及了。别的解释不合实际。” 【注释】 [横空出世]极言昆仑山之高峻巨大。 [飞起玉龙三百万]化用北宋张元《雪》中诗句“战退(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易二字,玉龙活了。三百万,非实指,极言其多。 [人或为鱼鳖]语本《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 意谓若非大禹治水,洪水为害,人淹水中,如鱼如鳖。 [倚天抽宝剑]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李白《临江王节士歌》:“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为其所本。 [遗]馈赠。音wèi。 [还东国]首次发表作“留中国”。1963年版《 *** 诗词》本改为“还东国”,以指日本‍‌‍‍‌‍‌‍‍‍‌‍‍‌‍‍‍‌‍‍‌‍‍‍‌‍‍‍‍‌‍‌‍‌‍‌‍‍‌‍‍‍‍‍‍‍‍‍‌‍‍‌‍‍‌‍‌‍‌‍。 【品评】 *** 自注谓,本篇的“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如何从对昆仑的描绘中揭示出这一主题,为鉴赏本章关键。 上阕,用拟人及象征手法描绘昆仑山的高峻酷寒,评说其历史功罪。“横空”三句,起笔突兀,直写昆仑山之“大”(横空)、之“高”(出世)、之绵延高耸(莽);又转而站在昆仑山的立场上,俯视人寰,阅尽兴衰之变。定法独特,得力于诗人想象丰富。“飞起”三句,则重点描绘昆仑山的多雪奇寒。前人写雪,比如“玉龙”,且是“战罢(退)”的玉龙; *** 改为“飞起”的玉龙,将周天搅浑,造成大雪。这是化静为动,倍添精神。诗人曾自注:“昆仑各脉之雪,积世不灭,登高远望,白龙万千,纵横飞舞,并非败鳞残甲。夏日部分消溶,危害中国,好看不好吃,试为评之。”按诗人之说,为基于“水患”而言之;殊不知雪山无雪,消溶无滴,岂非天地万物大害?故读词畅怀,又不必拘于诗人之自注也明。接下来“夏日”三句,写昆仑夏日水患。“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为灾难极状、普遍状。这曲折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无法逃脱的命运。“反帝”主题,在此微露端倪!“千秋”二句,提出一个千秋百代谁也未曾触及的问题:昆仑功罪。“功罪”一词,反义联合,此处偏于“罪”。借“评说”昆仑之功罪,诗人申说的是一种“评说权”转移的问题。中国 *** 人、中国无产阶级、中国红军的领袖要“评说”昆仑功罪了,这又是与帝国主义世界的强权政治、民族侵略(如日本侵略中国)相对立的。进一步侧面揭示“反帝”主题。 下阕,以联想为支撑点,抒发改造昆仑(也是中国)、造福人类的理想。这个理想,因为归结于“太平世界”、“寰球”同一“凉热”,而有共产主义倾向。共产主义若立,则帝国主义必破,全诗之反帝主题趋于鲜明。 “而今我谓昆仑”三句,承上阕“评说”而来,用两个“不要”,表达重整山河、改造世界的决心。“而今”与“千秋”对照,“我谓昆仑”与“谁人评说”对照,诗人形象渐趋清晰高大。“安得”以下五句,皆诗人动作:抽剑、截山、分赠,可谓前无古人。其形象之高、力量之大、气度之宏,中外古今无可比拟者。行笔至此, *** 艺术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我”。这是个大“我”,是诗化的“我”,只在精神上与 *** 一致。“太平世界,寰球同此凉热”,其共产主义精神,不言已明。 上阕实写,下阕虚写,由实而虚,上下连贯,皆以浪漫诗情串接之。大“我”形象的塑造,是有阶段性的,可以印证 *** 的人生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