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安土桃山

时间:2024-03-05 00:34:43 编辑:莆仙君

为什么战国时代又叫安土桃山时

日本战国时代的末期叫安土桃山时代
日本战国时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历史
安土桃山时代又称织丰时代,是1573年(或1568年)至1603年之间,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始于织田信长驱逐最后一个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终于德川家建立江户幕府
。以织田信长的本城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本城桃山城为名为名。


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为什么要建多城?比如说伏见城、大阪城、名古屋城、安土城等等

这还用说吗,当然是用来防守的,比如丰成秀吉的大阪城,当时被称为永远都攻不下的城池,在各大名中很有威望,但最后还是被德川家康攻下了,虽然真田幸村为了守这个城把命送出去了。日本战国时期,大名间根据其领地和军事实力的大小区分等级,地位越高,建的城越大,像伊达政宗这种中等大名,只能建一个中等的城,德川家康一直怀疑他想谋反,因此他当初建城时差点着了德川家康的道。你所列举的这些城都是很牛叉的人物的,比如安土城我没记错的话就是织田信长的,名古屋城应该是德川家康的,希望我没记错


日本安土桃山时代 相当于中国什么朝代

安土桃山时代是1568年至1600年 之间的日本历史 ,又称织丰时代 。是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伏见城(又称“桃山城”)为名。 此时,日本出现了强大的军事领导者。他们击败了相互作战的诸大名,并且统一了日本。三个主要人物持续统治了这个时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他们作为主要领主出现,并统率着大量的军队。随着他们实力的增长, 他们都向京都的宫廷寻求支持。织田信长在1571年以世俗的力量击败了富有战斗性的天台宗僧人,并且破坏了他们在京都附近的的修道中心,比睿山,还杀死了数千的僧侣。 1573年 ,他战胜了当地的大名,放逐了最后一个足利将军,开创了历史上的安土桃山时期。

这一段时代正值明朝嘉靖,万历之间。1568年是嘉靖四十七年,1600年是万历二十八年。

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安土桃山时代的时代特性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 (おだ のぶなが)。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二万五千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变爆发,信长身亡。织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及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秀吉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由于秀吉的权力中心在京都附近的桃山城(”伏见城“),所以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代日本出现了强大的军事领导者。他们击败了相互作战的诸大名,并且统一了日本。三个主要人物持续统治了这个时期,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他们作为主要领主出现,并统率着大量的军队。随着他们实力的增长,他们都向京都的宫廷寻求支持。织田信长在1571年凭借装备精良的正规军击败了天台宗的僧兵,并且将佛教圣山、天台宗的大本营比睿山以纵火的方式毁于一旦,还杀死了数千的僧侣。1573年,放逐了室町幕府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开创了历史上的安土桃山时期。

安土桃山时代的政策立权

1560年,另一个大名今川义元试图进攻京都,但1560年5月在桶狭间之战被信长击败战死。信长得到了天皇的支持,并在将军的继位斗争中安置了他自己的候选人。军队撤退后,信长已然控制了幕府。在京都地区,最初的抵抗来自于佛教徒、敌对的大名和敌对的商人。为了摆脱敌人的包围,信长在1571年首先以世俗的力量击败了富有战斗性的天台宗僧人,并且破坏了他们在京都附近的的修道中心比睿山,还杀死了数千的僧侣。1573年,他战胜了当地的大名,放逐了最后一个足利将军,开创了历史上的安土桃山时期。这个时期以信长和秀吉的城堡命名。在这些主要步骤之后,信长在琵琶湖畔的安土建造了七层的,用石头墙壁围着的城堡。城堡可以承受火枪的打击,成为战国时期的标志。信长授予被征服大名封地,清除免税商业的障碍,把受贬抑的宗教团体和商人拉拢到他自己的军事体系中,因此增长了自己的实力。他通过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大约三分之一的省,还设立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例如系统的村庄组织,税收和标准化的量度。同时,其他的大名包括已经被信长征服的和他控制之外的,也建造了他们自己的极其坚固的城堡并使他们的驻军现代化。1577年,信长派他的主要战将,秀吉去攻占西本州的十二个省。这场战争拖延了。1582年,当信长带领军队支援秀吉的时候,被手下武将明智光秀谋反杀害。在消灭了明智光秀之后,秀吉成为信长未成年后嗣(织田秀信,幼名三法师)的保护者之一。1584年,秀吉消灭了柴田胜家,逼迫织田信孝自杀,并迫使织田信雄投降,完全控制了京都,成为信长无可争议的继承人。秀吉生来就是没有姓氏的普通人,他被藤原家收为养子,被赐姓丰臣,并得到了关白的职位。这意味着全日本的内政和军事都为他所控制。之后的一年中,他维持了与九个主要大名中三个的同盟,并继续在四国和北九州的战争。1590年,秀吉动用20万军队,战胜了控制东本州关东地区的最后一个敌手。剩下的大名都投降了,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就结束了。秀吉独裁控制全日本,通过直接的手段或是盟誓的陪臣。新的中央政府体系开始运作。国家被一个大名联盟统一了,但是还是分散化的。丰臣秀吉是日本战国时期最出类拔萃的历史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在进行统一日本伟大事业过程中所开辟的安土桃山时代成为日本历史中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十五世纪,日本在室町幕府统治时期发生了应仁之乱。各地方的守护大名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行着战争,室町幕府的中央统治名存实亡。在全国性的割据战争中,许多守护大名灭亡了,同时,又有许多武士崛起成为战国大名。到了十六世纪,这种情形愈演愈烈,成为燎原之势。在这些新崛起的战国大名中,又以毛利元就和斋藤道三为突出。毛利元就原来是依附于统治日本中国地方的大诸侯大内氏的武士,社会地位低,但是机谋超群,又极具野心。当大内义隆受到家臣陶晴贤的反叛而被谋害时,毛利元就抓住时机出兵攻击远比自己强大的陶晴贤。在消灭陶晴贤的过程中,大大的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而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国地方,成为威震日本诸岛的霸主。斋藤道三原名长井规秀,是一个卖油郎。此人智谋过人,具有雄才大略。他侍奉美侬国(今歧阜县)守护大名土歧氏。1542年春。他突然起兵发动兵变,驱逐了家主土歧赖艺,自领美侬国战国大名。在原有的守护大名中,也不乏佼佼者。甲信地区的甲斐国(今山梨县)一直由武田氏世领。其大名武田信虎的长子武田信玄起兵驱逐了父亲并取而代之。随后,武田信玄东征西讨,雄霸信浓,成为甲斐之虎。此外,越后的上杉氏、关东的后北条氏、东海道的今川氏、九州地区的岛津氏以及四国地区的长宗我部氏也有出色的表现。在尾张国(今爱知县),在十六世纪中叶,出现了一位出色的英雄,他就是向来被人非议的“尾张大傻瓜”织田信长。1548年,织田信长继承父业成为织田家主。此时,他的势力极其弱小,没有人会在意他。但是。美侬国的大名斋藤道三独具慧眼,断定信长必成霸业。1556年,他把女儿斋藤归蝶嫁给了信长,并要把领下的美侬国作为嫁妆。其子斋藤义龙对此十分不满,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成为家主,并与信长为敌。1560年春,控制了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大诸侯今川义元经过充分准备后,集中了大批军队向毗邻的尾张国发动了战争,并势不可挡地连克尾张数城,兵临尾张国居城清州城(今名古屋市)下,企图打开进军京都的通道。当时,织田信长势单力薄,灭亡只是瞬息间的事,就连他的部将也认为无力回天。但是,奇迹在织田信长手上发生了。5月17日深夜,织田信长单骑率几百名亲兵冒雨突向正在桶狭间休息的今川义元大军,斩下了武勇无双免得今川义元的首级。信长的部将们闻讯纷纷赶来助战,一夜之间,3000人的信长军队全歼了来犯的25000人今川军队。“桶狭间会战”改写了日本历史,它把织田信长推向了历史的前台。1562年,今川氏真(今川义元的继承人)的部将松平元康(即德川家康)乘今川氏桶狭间会战失败后元气大伤之际,在三河国冈崎城(今爱知县)独立,继而消灭了今川氏。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结盟,命家康抵御武田信玄的扩张,开始了北伐美侬国,为岳父报仇的征程。“墨俣筑城”是织田信长从尾张开始向外发展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件。这个事件的主角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原名叫做木下藤吉郎,1536年2月4日出身于尾张国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他体形十分瘦小,出身又十分卑微,人们都轻蔑地称他为“猴子”。童年时期,藤吉郎到骏河今川义元的家臣松下氏纲家中当上了一名家仆。1555年,19岁的藤吉郎经熟人介绍回到尾张到织田家中当家仆。由于他忠心耿耿又聪明能干,得到织田信长的格外喜爱,破格获得了武士名衔,当上了织田家的家臣,成为织田信长帐下的小小步兵头。藤吉郎成为织田信长家臣后虽然受到了象柴田胜家这样的资深武士们的不断刁难、欺负和排挤,但是。他以自己出色的智慧和才干,从事着大量的民政工作,成绩十分突出,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可以说,织田信长雄厚实力的不断增长和藤吉郎的作用是分不开的。1563年,经过长期准备之后,信长决心夺取斋藤道三赠送的嫁妆美侬国。但是,斋藤龙兴(斋藤义龙的长子)的力量很强大。作为对斋藤氏作战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尾张和美侬接壤的要冲墨俣建立一个战略据点,显得十分必要。但是,墨俣物资匮乏,地势易攻难守,容易受到斋藤氏的攻击,在这里进行旷日持久的筑城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织田信长提出这个计划后,遭到了除藤吉郎以外的所有家臣的坚决反对。但是,信长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先后委派自己最为信赖的家臣柴田胜家和佐久间信盛执行此项任务。但是,由于斋藤氏的武装骚扰,先后两次筑城行动均告失败。在这种情况下,木下藤吉郎挺身而出,申请并开始执行筑城。藤吉郎总结前两次筑城失败的教训,认为在守备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时间是决定性因素。他请出智勇双全的浪人蜂须贺正胜在筑城时司职武装守备。他异地加工好筑城的全部筑城的材料,乘洪水爆发之时,将筑城材料水漂到墨俣,连夜就地进行组装。由于计划周密,措施有力,现场筑城奇迹般的只用了一夜时间就完成了。“墨俣一夜城”第一次全面地展示了木下藤吉郎的胆略和超人的规划组织才能。从此,这只猴子得到了织田信长的格外信赖。 1568年,织田信长取得美侬国之后将松永久秀驱逐的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昭迎回京都执掌中央政权。随后,他将妹妹织田市嫁给了北近江国的大名浅井长政。北近江国覆盖了日本琵琶湖北岸大片地区,南毗京都,西邻丹后,北扼越前,是一个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地区。织田信长与浅井氏联姻,目的是为了让浅井长政帮助自己扼守领地的北部地区,自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向琵琶湖南岸大片地区的南近江地区推进,实现控制整个近畿地区的战略目标。1568年到1570年,织田信长在浅井长政的帮助下,夺取了六角义贤统治的南近江地区和北田具教统治的伊势地区,并削弱了控制了近畿地区的三好义继的势力。领地面积和屯田量居日本各大名之首。织田信长势力的迅速膨胀,引起了足利义昭将军和近畿地区河内、和泉、摄津、山城、大和等国大名的恐惧。1571年春天,足利义昭将军以幕府名义,纠集朝仓、三好、武田、上杉等各国大名以及一向宗宗教领袖本源寺显如向织田信长进行合围攻击,织田信长处于四面楚歌的危险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织田信长决定,邀请浅井长政出兵,自己倾全国之兵直接扑向越前国,消灭朝仓义景,撕开足利义昭将军等设下的包围圈。1571年夏,织田信长军队正在越前的金崎城下与朝仓义景进行苦战,浅井长政突然与足利义昭、朝仓义景秘密签订盟约,并以大量军队攻击毫无防备的织田信长的后方阵地。霎时间,织田信长的军队即将陷入敌方三万军队的包围之中。为了保存苦心经营积累出来的力量,织田信长果断下令撤退。在此危难之际,地位卑微的木下藤吉郎毅然挺身而出,率领数百名士兵殿后,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以几百人的小股部队与数几十倍于己的敌人进行战斗,无疑是在以卵击石。藤吉郎使用了大量计谋与敌进行周旋,争取主力部队撤回美侬的时间。三河国大名德川家康获悉织田信长被围的消息后,立即赶来支援。藤吉郎完成掩护任务后,与家康一起击溃了浅井长政,率领残兵安全撤回歧阜。织田信长在金岐撤退后,作了短暂休整,开始了征服北近江地区的战争,经过两年的战争,于1573年彻底消灭了浅井长政,直接控制了整个琵琶湖地区。同年,织田信长进军京都,流放了足利义昭,正式结束了日本长达两百三十多年的室町幕府政权的统治,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战国时代在各大名领地里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农民经济力量日益增强,但封建割据、分裂混战不仅破坏农业生产,加重农民的负担,且由于各国间关卡林立,货币和量制不统一,阻塞了商品流通。因此农民、商人都反对割据,渴望统一。封建主们面对农民起义和市民的斗争,也企图集中力量,排除异己,建立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公元16世纪中叶,抱有这种野心和实力的战国大名,关东有北条氏、上杉氏,中部地方有武田、朝仓诸氏,中国(山阴、山阳两道)地方有毛利氏,四国有长宗我部等,但实际上掌握主动权的是一个较小的大名,尾张(爱知县)的织田信长。尾张地处农业先进的浓尾平原(名古屋地区),旧势力弱,小自耕农阶层发达。织田信长一面充实经济实力,一面加强政治军事力量,推行“兵农分离”政策,将领国内名主、武士编入自己的家臣团,组成一支以使用长枪为主、配备步枪队的常备兵。他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永禄3年(公元1560年)在尾张的桶狭间(今爱知县丰明市西南)以袭击击溃10倍兵力的劲敌守护大名今川义元。为巩固后方,信长将今川的领地让给三河国(爱知县南部)大名松平家康(德川家康),然后消灭阻碍他占领京都的美浓(岐阜县)领主斋藤龙兴,筑岐阜城,成为织田的军镇。永禄11年(公元1568年)失去权力的室町幕府和天皇都要求信长攻入京都,恢复朝廷和幕府的地位。信长便借拥立足利义昭作幕府将军的名义,率部入京,掌握了政权。 永禄12年(公元1569年年),织田迫使自由城市界屈服。这时,农业发达的近畿地方和界、京都、奈良等富庶城市都已在他手中。他的步枪队是一支无可匹敌的劲旅,元龟2年(公元1571年)焚毁了守旧势力堡垒的比睿山延历寺;两年后迫使不满于傀儡地位而企图和一些大名联合反对织田的足利义昭投降,罢础其将军职,室町幕府灭亡。织田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有二:首先是承认从自耕小农收取地租的寄生地主的存在,因此织田军队有能力离开本根据地长期进行征服政争。其次是掌握了畿内附近的富裕地方。还包括拥有了步枪、大炮等新武器,确保军事上的胜利。此外,织田对战国期的主要社会矛盾——自下起来冲破封建制的民众运动与自上加强封建制的领主运动,以后者胜利的形式来解决。织田在统一过程中残酷镇压一向宗农民起义。公元1571年至公元1574年他先后镇压了伊势长岛和越前的起义,屠杀几万人。天正8年(公元1580年)攻下大阪本愿寺,又遣部将柴田胜家(公元1530年—公元1583年)扑灭加贺起义,与此同时,继续同各国大名争战。天正3年(公元1575年)他联合松平家康,在长篠(三河境内)——击溃日本中部最强大名武田胜赖的军队,总计平定26国。天正4年(公元1576年)在琵琶湖畔近江安土修筑了安土城,作为统治的根据地。天正10年11月(公元1582年),全国统一已指日可待,但就在这年6月2日,他在京都的本能寺遭到部下明智光秀的袭击,被迫放火自焚。

如何详细了解日本历史

1《日本历史》作者:唐则铭
基本信息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7560005837
·国别:中国大陆
·版次:1
·精简装:平装


2《日本简史》作者:王保田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7208065144
·国别:中国大陆
·版次:2006年11月第1版
·出版日期:2006-11
·开本:32
·精简装:平装
·页数:241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原始时代(旧石器时代至大和国建立前)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约前10000)
一、旧石器时代的遗迹
二、日本人及日语的起源
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第二节 绳纹时代(约前10000—约前300)
一、代表绳纹文化的陶器和遗址
二、村落与住居
三、平等的母系氏族公社
第三节 弥生时代(约前300—约300)
一、弥生文化
二、原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解体
三、邪马台国
四、日中关系的源头
第二章 古代(大和国建立至平安时代)
第一节 大和时代(约300—592)
一、大和国的统一与其政治
二、大和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三、大和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四、大和国的对外往来
第二节 飞鸟时代(593—709)
一、推古天皇与圣德太子的政治
二、皇族内乱与苏我氏的灭亡
三、隶农制的发展与大化改新
四、飞乌文化与白凤文化
五、《大宝律令》的制定
第三节 奈良时代(710—793)
一、元明天皇的迁都与新措施
二、奈良时代的经济
三、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四、庄园制的产生和班田制的衰退
五、天平文化
第四节 平安时代(794—1191)
一、平安时代的摄关政治
二、封建庄园制经济的发展
三、武士力量与院政
四、平安时代的国风文化
五、与中国宋朝的往来
第三章 中世(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
第一节 镰仓时代(1192—1333)
一、平氏的灭亡与幕府的成长
二、镰仓王朝的政权及其政治
三、镰仓时代王朝文化的新发展
四、与中国宋、元的关系
第二节 室町时代(1334—1572)
一、南北朝时代的形成和南朝的衰亡
二、室町幕府确立
三、农民运动的发起与斗争
四、战国大名
五、庄园制经济的瓦解
六、室町时代的经济
七、室町时代的文化
八、室町时代的对外交流
第四章 近世(安土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
第一节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2)
一、织田信长的统一事业
二、丰臣秀吉统一全国
三、丰臣秀吉巩固统治的措施
四、丰臣秀吉的对外扩张
第二节 江户时代(1603—1867)
一、江户幕府的建立
二、江户时期的锁国政策
三、文治政治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幕藩体制的动摇
第三节 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的文化
一、安土桃山文化
二、江户前期的文化
三、江户中期的文化
四、江户后期的文化
五、江户时代的日中文化交流
第五章 近代(明治时代至昭和时代前期)
第一节 明治时代(1868—1911)
一、明治政府的成立
二、明治维新
三、自由民权运动
四、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五、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二节 大正时代(1912—1925)
一、大正政变前后的日本
二、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战后民主运动和工农运动
四、战后国内外矛盾和危机
第三节 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
一、法西斯幽灵
二、经济危机下的日本
三、全面侵略中国
四、日本法西斯的覆灭
第四节 日本近代文化
一、教育
二、科学
三、文学
四、近代日中文化交流
第六章 现代(昭和时代后期至平成时代)
第一节 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
一、占领和民主化时期至美国占领政策的转换(1945—1952)
二、“五五年体制”的建立至经济高度成长期(1952—1972)
三、石油危机下的各届内阁(1972—1989)
四、日中关系
五、经济大国的实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节 平成时代(1989—)
一、竹下内阁与利库路特案件
二、泡沫经济
三、泡沫经济的崩溃和“五五年体制”的终结
四、新世纪的改革探索
五、平成以来的日中关系
第三节 战后的社会、文化和科技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日本历史年表


安土桃山时代的统治体制

织田信长在其统一过程中,为提高权势,先则利用足利将军家,继则利用天皇权威。丰臣秀吉因自己原有的家臣数量不大,在统一过程中加入家臣队伍的多半是过去 的同僚和前辈大名,加之取得政权时间过短,所以并没有创建自己的幕府,没有取得将军衔,而只是以“关白”名义,君临各大名之上。丰臣政权的中央机构:在关白之下设五“奉行”,执行政务,由前田玄以、浅野长政(公元1547年—公元1611年)、增田长盛、石田三成、长束正家担任,这5人都是丰臣秀吉一手培养起来的亲信。另任命5名实力雄厚的大名为五”大老”,作为他的政策顾问,无疑这是一种怀柔手段。五大老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宇喜多秀家、毛利辉元、小早川隆景,1597年小早川隆景去世后,由上杉景胜代替。为加强中央集权,丰臣秀吉(とよとみ ひでよし)对大名实行严密控制。他把自己一族和近臣安置在重要地区,如把养子秀次安置在尾张的清州,弟秀长安置在大和的郡山,把石田三成安置在近江的佐和山等等,从而把近畿地方巩固起来。与此同时,把那些不可靠的大名调离原来领地,如把原在东海地方拥有巨大势力的德川家康调到关东地方,以便防止大名们盘据原领地独立。作为严密控制大名的办法,他还命令各大名让他们的妻子常任京都、大阪和伏见,作变相人质,并规定大名之间未经批准,不得通婚。 将全国土地集中在手里后,一部分作为直辖领地,另外大部分土地则封赐各大名,称为知行国((封地),受封者有统治知行国的特权。当时拥有土地的多少是用稻米产量的石数来表示的。天正17年(公元1589年)的全国稻谷总产量为1,580万石(壹岐、对马除外)。那年丰臣的直辖地为46国、产稻200万石,占总产量的九分之一强,封赐各大名的领地则占总产量的九分之八,其中最大的大名德川氏领地产稻约250万石,上杉氏和毛利氏各100万石。在土地领有方面丰臣虽不占绝对优势,但他同时直辖界、京都、大阪、博多等商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和贸易港,还控制佐渡、生野等金、银矿,因此他的经济实力远远胜过各大名。由于大名知行制的确立和全国范围内“本百姓”(自耕农)小农经济的出现,从此在,日本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这种单婚小家族—小农经营体比复合大家族,家内奴隶制经营体优越得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臣政权对这种小农经济的出现首先加以承认。这种小农经济是与秀吉实行的土地政策分不开的。织田信长死后不久秀吉就开始施行“太閤检地”,文禄3年(公元1594年)正式规定全国划一的土地制度:将过去不统一的一间的长度定为6尺3寸,960步一反改为300步一反。田地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各规定标准产量石数,即上田为1.5石,中田为1.3石,下田为1.1石,下下田另行规定;以标准升“京升””统一各地区不相同的旧升。以标准产量的石数的三分之二收取年贡。尽量贯彻“一地一作人”的原则。以上是“太阁检地”的主要内容。丰臣秀吉对检地的贯彻非常坚决,在给地方的“朱印状”(盖有红色将军官印的执照)中明确指示:不管是城主。土豪还是百姓,凡敢反抗检地者,全部杀掉,即使整个一乡或两乡也当如此。太閤检地在兵农分离体制方面是以编成军队为目的的一大土地改革,同时也是根本否定古代封建制即本领(世袭私领)制的一大事业。因为本领是土地私人所有的最强烈的形式,而太閤检地是把本领收为公有,以领主本国为根据,将全国领地集中在秀吉手中,连旧家臣的知行地都属于秀吉所赐的“恩领”。在检地的同时,天正16年(公元1588年)丰臣秀吉借口铸造大佛需用钉锯,发出《刀狞令》,没收民间所有的“长刀、腰刀、弓箭、长枪、步枪及其他武器”。下令后一月,仅在加贺江沼郡就没收了长刀1013把、腰刀1540把、枪矛160支。实行刀狩是害怕农民“拥有不必要的武器,一旦难纳年贡,势必发动起义。”同时也为使检地顺利进行,并通过它达到“兵农分离”的目的。天正19年(公元1591年)8月丰臣氏发布《身分统制令》,进一步明确实行“兵农分离”到确立身分制的政策。这就是禁止农民转变为武士,强制耕作,即使大名领地改变了,农民也不得擅离原村,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还规定手业者和商人也不得变更职业。相反,武士则失掉土著性,须跟随主君移动,集中住在大名城下,成为镇压人民的职业军人。这样,以(武)士为统治阶级,农、工、商为被统治阶级的“四民”封建等级制便确立了。 织、丰政权的集权统一政策,在商工业领域也有鲜明反映。为促进商业发达和城市繁荣,织田信长曾规定了“乐市”、“乐座”之制。这是战国大名本已采用的政策,织田更予以推进,在建筑清州、岐阜、安土等城下町时,规定凡制定城下町条例必须加进此项。天正5年(公元1577年)6月,他为安土城下町制定《乐市乐座令》13条。该令的基本内容是否定“座”的特权,奖励商人来此定居,免除土木工程的徭役负担,消除对“德政”的不安,保障治安、免除房屋税等等。丰臣秀吉也继承了这个政策,如天正13年(公元1585年)对京都诸座下令废止座头职等中间剥削权,公元1587年下令废止奈良、大和郡山的一部分座,公元1591年下令废止以京都、奈良的座组织为一般原则。但是乐市、乐座并非意味交易上的完全自由,从政治上说,推行这个政策主旨是把商工业者从寺社、庄园领主的隶属下解放出来,使处于织田、丰臣控制下,确保商业利益,加强自己的权力。例如丰臣筑大坂城时曾强制把一部分界和京都市民移住大阪。许多城市变为丰臣氏的直辖地,不承认城市自治,町人的自治组织被统治城市的机关取而代之。交通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织田、丰臣发展商工业政策的一部分。织田曾于永禄11年(公元1568年)撤销其势力范围内的关卡(“关所”),禁征“关钱”。此举既为打击关卡的设立者寺社和庄园领主的势力,又为便于商人自由往来,发展商工业。丰臣继此政策,这公元1586年止,废除了全国的关卡。织田作为整顿交通设施的一部分,修补道路,架设桥梁,丰臣则统一1里为36町。稳定通货是发展商处所必需,信长于永禄12年(公元1569年)公布了《择钱令》,规定“善钱”(良币)、“恶钱”(劣币)的交换比率,秀吉更改铸统一货币,同时开发石见、佐野、生野等金银矿。为发展海外贸易,秀吉于天正16年(公元1588年)发布《海贼取缔令》。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实行“朱印船贸易”,授予长崎、京都的商人以朱印状(幕府特许证),以资保护。还统一了度量衡制,其规定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丰臣秀吉的天主教政策也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旨。织田信长为利用天主教对抗一向宗农民起义和获得贸易利益,对天主教曾采取保护政策。秀吉最初也采取了同一政策,但天正15年(公元1587年)他在征服九州时看到外国教士对九州部分大名的强烈影响和长崎成为教会领地的情况,大为吃惊,恐危及自己统治。尤恐天主教在农民中传播会招致一向宗起义那样的后果,所以立即将长崎收为直辖地,禁天主教传教,驱逐外国教士出境。他虽然放逐了传教士,但这时还是承认人民对天主教的信仰,允许葡萄牙人通商。及至庆长元年(公元1596年),一艘西班牙船只漂流到土佐海岸,秀吉察悉西方国家有利用传教侵略日本的野心,便把传教士和日人信徒26人在长崎处死。这就是日本镇压天主教的开端。秀吉的这种政策还利用所谓“神国”思想来煽起人民的排外情绪,他宣称,日本的国土及其上一切事物都是神创造、成长和保护的。天正17年(公元1587年)的天主教禁令中说,“日本是神国,不许天主教国家传播邪教”,“天主教国家的人以日本人为门徒,破坏神社佛阁,这是前代未闻的”。1591年秀吉写信给葡领东印度总督说:“中国是神国,神是万物的根源。”信长、秀吉经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结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摧毁了庄园制度,这些对尔后日本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很大作用。作为历史人物,他们都是镇压人民的凶手,但同时又不失为封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化特征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统治时期的文化通称为“安土、桃山文化”,在文化史上这个时代被叫作“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公元1603年)。安土在今滋贺县,公元1576年织田倍长在此建城。桃山在今京都南郊伏见区,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在此掌握政权约20年,因这里多桃树,故有桃山之称。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是佛教影响减弱,世俗性和现实性突出。建筑方面。从前的佛寺神社被新兴大封建主的城郭殿馆代替了。在式样上,左右对称的结构除神社、佛阁外,一律排除,而是采用非对称的、迷路构造。其代表性建筑物有信长的安土城,秀吉的聚乐第、大阪城、伏见城及姬路城等。安土城是元龟4 年(公元1576年)建于近江,即现在琵琶湖东岸,建筑规模巨大,城上有7层的天守阁 (望楼),各层房间和柱都用金箔装饰,现已毁坏,只山脚下的总见寺还保存着。聚乐第是秀吉在京都的邸宅,公元1587年建成,但公元1595年遭彻底破坏,建筑物大部分移到伏见城,现存的有大德寺唐门、西本愿寺飞云阁等。大阪城在大阪市东区马场町,公元1583年建成,周围约12公里,有高石墙和深潦,规模壮大。伏见城在京都市伏见区东伏见山,公元1594年建成,后被江户幕府破坏,部分建筑移到大德寺、西本愿寺。这些城郭是军事堡垒,内有大封建主的邸宅和政厅。书院式的邸宅被称为“居馆”,内部装饰豪华,隔扇和墙壁上都画着金碧辉煌的绘画。随着茶道的流行,茶室(数寄屋)建筑也发达起来。茶室建筑以简素、幽静、狭小为特征,一般都以大自然为 背景,镶嵌于自然之中,体现了闲寂朴素的茶道精神。绘画方面。这时期的绘画世俗性很强,题材上已全无佛教色彩,多描绘花乌、自然景色和社会风俗,说明画家对生活的关心。但也可以看出,许多并非一般的花卉乌兽画,所画的大多是象征祥瑞的鸟兽之王。例如的《唐狮子屏风》显示王者的权威。书院正面和天守阁上层一般都画着中国古代圣贤像。庶民的风俗画也很流行,这表示庶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并占领了文化领域。当时佛教衰退,儒教兴起,所以以儒教为主题的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形式上,以“和汉融合”的水墨画为主,其代表 画派是狩野正信创始的狩野派。以土佐光信为创始人的土佐派则主要画大和绘,但已失去了平安时代那样大和绘的纯粹性,水墨画的调子加重,有受狩野派影响之趋势。桃山时代的狩野派画家有:狩野永德、狩野山乐、狩野山雪。此外还有桃山时代最伟大的画家长谷川等伯。戏剧方面。随着町人的成长,城市里兴起民众戏剧。如上所述,说唱牛若丸和净琉璃姬故事的古净琉璃早在室町后期就已出现,此时同木偶戏结合发展。另外,作为日本一种独特形式的戏剧,至今仍保持着生命的歌舞伎,正是由这个时代出云()一名巫女阿国创始的。同这个时代武士、町人生活密切的茶道十分盛行。茶道于室町前期由入明禅僧提倡,传播于武士间,仪式繁细,流派滋出。到此时由界市的商人干利休集其大成,排除形式,发展了重视精神(和敬清寂、茶禅一味)的“佗茶”趣味。

丰臣秀吉为什么被称为日本第一大名?

丰臣秀吉出生于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一户贫农家庭。日本战国时代末期封建领主,是继室町幕府之后,完成近代首次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丰臣秀吉(1536-1598)。网络图在八岁时,丰臣秀吉的父亲去世。不久,他的母亲又找了一个丈夫,在继父的眼中,丰臣秀吉就像一只猴子,十分讨厌他,让他帮人家打短工。但丰臣秀吉无论走到哪都不受欢迎,每个地方都待不久。在他十六岁那年,拿了生父留给他的永乐钱一贯文离家出走,闯荡江湖。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有时也很无奈。1554年,丰臣秀吉回到尾张,投奔尾张的领主织田信长。他从小杂役做起,靠自己的的聪明才智,得到信长赏识,成为下级武士。六年后,丰臣秀吉成为织田家军队的小队长,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因其功绩信长将浅野长胜的养女宁宁许配给他,这位宁宁小姐后来成为丰臣秀吉的贤内助,在丰臣政权中影响颇大,人称“北政所”。1582年6月2日拂晓,织田信长在本能寺自杀身亡。最后,凶手明智光秀逃走时被猎杀落难武士的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内部出现派系分裂。主要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秀吉在清洲会议(商量织田的继承)上拥立信忠长男三法师继任织田氏家督。但为此得罪了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的柴田胜家。次年双方决裂,秀吉先逼织田信孝切腹,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基本平定了织田家内反秀吉势力。不久,秀吉下令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在他五十岁那一年(1585年),大阪城完成了。不久,丰臣秀吉就升任代表朝廷最高权势的“关白”一职,从此,拟依律令制度的官位重建天下秩序。象征日本统治者的丰臣秀吉于焉诞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随着日本逐渐安定,丰臣秀吉野心逐渐膨胀,想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1592年,秀吉出兵率兵二十万征伐朝鲜,兵员以西日本诸大名为主。1598年9月18日,丰臣秀吉逝世于伏见城,享年62岁。

丰臣秀吉的统一政策的内容和特征.

丰臣秀吉的统治
一、土地政策与“兵农分离”

丰臣秀吉将全国土地集中在手里后,一部分作为直辖领地,另外大部分土地则封赐各大名,称为知行国(封地),受封者有统治知行国的特权。当时拥有土地的多少是用稻米产量的石数来表示的。天正17年(公元1589年)的全国稻谷总产量为1,580万石(壹吱、对马除外)。那年丰臣的直辖地为46国、产稻200万石,占总产量的九分之一强,封赐各大名的领地则占总产量的九分之八,其中最大的大名德川氏领地产稻约250万石,上杉氏和毛利氏各100万石。在土地领有方面丰臣虽不占绝对优势,但他同时直辖界、京都、大阪、博多等商工业最发达的城市和贸易港,还控制佐渡、生野等金、银矿,因此他的经济实力远远胜过各大名。

由于大名知行制的确立和全国范围内“本百姓”(自耕农)小农经济的出现,从此在,日本形成了马克思所说的“纯粹封建性的土地占有组织和发达的小农经济”。[注1]这种单婚小家族—;小农经营体比复合大家族——家内奴隶制经营体优越得多,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臣政权对这种小农经济的出现首先加以承认。

这种小农经济是与秀吉实行的土地政策分不开的。织田信长死后不久秀吉就开始施行“太阁检地”,文禄3年(公元1594年)正式规定全国划一的土地制度:将过去不统一的一间的长度定为6尺3寸;960步一反改为300步一反;田地分为上、中、下、下下四等,各规定标准产量——石数,即上田为1.5石,中田为1.3石,下田为1.1 石,下下田另行规定;以标准升“京升””统一各地区不相同的旧升;以标准产量的石数的三分之二收取年贡;尽量贯彻“一地一作人”[注3]的原则。以上是“太阁检地”的主要内容。丰臣秀吉对检地的
贯彻非常坚决,在给地方的“朱印状”(盖有红色将军官印的执照)中明确指示:不管是城主;土豪还是百姓,凡敢反抗检地者,全部杀掉,即使整个一乡或两乡也当如此。[注4]

太阁检地在兵农分离体制方面是以编成军队为目的的一大土地改革,同时也是根本否定古代封建制即本领(世袭私领)制的一大事业。因为本领是土地私人所有的最强烈的形式,而太阁检地是把本领收为公有,以领主本国为根据,将全国领地集中在秀吉手中,连旧家臣的知行地都属于秀吉所赐的“恩领”。[注5]

在检地的同时,天正16年(公元1588年)丰臣秀吉借口铸造大佛需用钉锯,发出《刀狞令》,没收民间所有的“长刀、腰刀、弓箭、长枪、步枪及其他武器”。下令后一月,仅在加贺江沼郡就没收了长刀1013 把、腰刀1540把、枪矛160支。实行刀狩是害怕农民“拥有不必要的武器,一旦难纳年贡,势必发动起义。”[注6]同时也为使检地顺利进行,并通过它达到“兵农分离”的目的。天正19年(公元1591年)8月丰臣氏发布《身分统制令》[注7],进一步明确实行“兵农分离”到确立身分制的政策。这就是禁止农民转变为武士,强制耕作,即使大名领地改变了,农民也不得擅离原村,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还规定手业者和商人也不得变更职业。相反,武士则失掉土著性,须跟随主君移动,集中住在大名城下,成为镇压人民的职业军人。这样,以
(武)士为统治阶级,农、工、商为被统治阶级的“四民”封建等级制便确立了。

二、商工业政策

织、丰政权的集权统一政策,在商工业领域也有鲜明反映。为促进商业发达和城市繁荣,织田信长曾规定了“乐市”、“乐座”之制。这是战国大名本已采用的政策,织田更予以推进,在建筑清州、歧阜、安土等城下町时,规定凡制定城下町条例必须加进此项。天正5年(公元1577年)6月,他为安土城下町制定《乐市乐座令》13条。该令的基本内容是否定“座”的特权,奖励商人来此定居,免除土木工程的徭役负担,消除对“德政”的不安,保障治安、免除房屋税等等。丰臣秀吉也继承了这个政策,如天正13年(公元1585年)对京都诸座下令废止座头职等中间剥削权,公元1587年下令废止奈良、大和郡山的一部分座,公元1591年下令废止以京都、奈良的座组织为一般原则。但是乐市、乐座并非意味交易上的完全自由,从政治上说,推行这个政策主旨是把商工业者从寺社、庄园领主的隶属下解放出来,使处于织田、丰臣控制下,确保商业利益,加强自己的权力。例如丰臣筑大坂城时曾强制把一部分界和京都市民移住大扳;许多城市变为丰臣氏的直辖地,不承认城市自治,町人的自治组织被统治城市的机关取而代之。

交通政策和货币政策也是织田、丰臣发展商工业政策的一部分。织田曾于水禄11年(公元1568年)撤销其势力范围内的关卡(“关所”),禁征“关钱”。此举既为打击关卡的设立者寺社和庄园领主的势力,又为便于商人自由往来,发展商工业。丰臣继此政策,这公元1586年止,废除了全国的关卡。织田作为整顿交通设施的一部分,修补道路,架设桥梁,丰臣则统一1里为36町。稳定通货是发展商处所必需,信长于水禄12年(公元1569年)公布了《择钱令》[注8],规定“善钱”(良币)、“恶钱”(劣币)的交换比率,秀吉更改铸统一货币,同时开发石见、佐野、生野等金银矿。为发展海外贸易,秀吉于天正16年(公元1588年)发布《海贼取缔令》。文禄元年(公元1592年)实行“朱印船贸易”,授予长崎、京都、崭的商人以朱印状(幕府特许证),以资保护。还统一了度量衡制,其规定有的一直沿用至今。

三、对天主教的政策

丰臣秀吉的天主教政策也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主旨。织田信长为利用天主教对抗一向宗农民起义和获得贸易利益,对天主教曾采取保护政策。秀吉最初也采取了同一政策,但天正15年(公元1587年)他在征服九州时看到外国教士对九州部分大名的强烈影响和长崎成为教会领地的情况,大为吃惊,恐危及自己统治。尤恐天主教在农民中传播会招致一向宗起义那样的后果,所以立即将长崎收为直辖地,禁天主教传教,驱逐外国教士出境。他虽然放逐了传教士,但这时还是承认人民对天主教的信仰,允许葡萄牙人通商。及至庆长元年(公元1596年),一艘西班牙船只漂流到土佐海岸,秀吉察悉西方国家有利用传教侵略日本的野心,[注9]便把传教士和日人信徒26人在长崎处死。这就是日本镇压天主教的开端。

秀吉的这种政策还利用所谓“神国”思想来煽起人民的排外情绪,他宣称,日本的国土及其上一切事物都是神创造、成长和保护的。天正17年(公元1587年)的天主教禁令中说,“日本是神国,不许天主;教国家传播邪教”,“天主教国家的人以日本人为门徒,破坏神社佛阁,这是前代未闻的”。1591年秀吉写信给葡领东印度总督说,“我国是神国,神是万物的根源”。[注10]

信长、秀吉经过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结束了群雄割据的战国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摧毁了庄园制度,这些对尔后日本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很大作用。作为历史人物,他们都是镇压人民的凶手,但同时又不失为封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第三节 安土?桃山时代的文化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统治时期的文化通称为“安土?桃山文化”,在文化史上这个时代被叫作“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公元1603年)。安土在今滋贺县,公元1576年织田倍长在此建城。桃山在今京都南郊伏见区,16世纪后半期丰臣秀吉在此掌握政权约20年,因这里多桃树,故有桃山之称。这个时代的文化特点是佛教影响减弱,世俗性和现实性突出。

建筑方面。从前的佛寺神社被新兴大封建主的城郭殿馆代替了。在式样上,左右对称的结构除神社、佛阁外,一律排除,而是采用非对称的、迷路构造。其代表性建筑物有信长的安土城,秀吉的聚乐第、大扳城、伏见城及姬路城等。安土城是元龟4年(公元1576年)建于近江,即现在琵琶湖东岸,建筑规模巨大,城上有7层的天守阁(望楼),各层房间和柱都用金箔装饰,现已毁坏,只山脚下的总见寺还保存着。聚乐第是秀吉在京都的邸宅,公元1587年建成,但公元1595年遭彻底破坏,建筑物大部分移到伏见城,现存的有大德寺唐门、西本愿寺飞云阁等。大阪城在大阪市东区马场町,公元1583年建成,周围约12公里,有高石墙和深潦,规模壮大。伏见城在京都市伏见区东伏见山,公元1594年建成,后被江户幕府破坏,部分建筑移到大德寺、西本愿寺。这些城郭是军事堡垒,内有大封建主的邸宅和政厅。书院式的邸宅被称为“居馆”,内部装饰豪华,隔扇和墙壁上都画着金碧辉煌的绘画。随着茶道的流行,茶室(数寄屋)建筑也发达起来。茶室建筑以简素、幽静、狭小为特征,一般都以大自然为背景,镶嵌于自然之中,体现了闲寂朴素的茶道精神。

绘画方面。这时期的绘画世俗性很强,题材上已全无佛教色彩,多描绘花乌、自然景色和社会风俗,说明画家对生活的关心。但也可以看出,许多并非一般的花卉乌兽画,所画的大多是象征祥瑞的鸟兽之王。例如狩野水德的《唐狮子屏风》(高2.25公尺),显示王者的权威。书院正面和天守阁上层一般都画着中国古代圣贤像。庶民的风俗画也很流行,这表示庶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并占领了文化领域。当时佛教衰退,儒教兴起,所以以儒教为主题的画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流。在形式上,以“和汉融合”的水墨画为主,其代表 画派是狩野正信创始的狩野派。以土佐光信为创始人的土佐派则主要画大和绘,但已失去了平安时代那样大和绘的纯粹性,水墨画的调子加重,有受狩野派影响之趋势。桃山时代的狩野派画家有:狩野永德(公元1543年—公元1590年)、狩野山乐(公元1559年—公元1635年)、狩野山雪(公元1590年—公元1651年)。此外还有桃山时代最伟大的画家长谷川等伯(公元1539年—公元1610年)。

戏剧方面。随着町人的成长,城市里兴起民众戏剧。如上所述,说唱牛若丸和净琉璃姬故事的古净琉璃早在室叮后期就已出现,此时同木偶戏结合发展。另外,作为日本一种独特形式的戏剧,至今仍保持着生命的歌舞伎,正是由这个时代出云(岛根县)一名巫女阿国创始的。

同这个时代武士、町人生活密切的茶道十分盛行。茶道于室町前期由入明掸僧提倡,传播于武士间,仪式繁细,流派滋出。到此时由界市的商人干利休(公元1521年—公元1591年)集其大成,排除形式,发展了重
视精神(和敬清寂、茶禅一味)的“佗荼”[注11]趣味。


  • 上一篇:王燕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