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里的林尚沃,历史上真有这个人吗?
有。《商道》的主人公林尚沃就是历史上的朝鲜第一商人林尚沃,1779年生于朝鲜王朝平安道义州,因家庭变故而改翻译官志愿去从事商业。后来在商界取得巨大成就,成为朝鲜第一商人。临终偈是做了一辈子修道士的高僧们临终前吟出的偈颂。作为商人,林尚沃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朝鲜甲富。但他懂得“积金候死”的愚昧,懂得取得巨大成就却搞垮身体的幼稚,就此而言,他是一个纯粹的修道士,他最终完成了石崇大师对他的期望,修成商佛。扩展资料:作为一个商人,林尚沃是成功的。他除了是商业奇才外,还是一位勇敢无畏的义士。在"两西之乱"发生期间,他高价买入救灾盐低价卖出,发放救灾米,广得人心,最后竟然把山贼也感化做回良民;在他被松商迫害而被官府捉走的时候,大批的灾民和山贼跪在路边为他求情……这是多么令人吃惊、让人感动的场面。当他得知间接害死他父亲的松商大房朴酬未被赶出松商,境况堪忧的时候,他不计前嫌,以江商的实力,帮助朴酬未夺回松商大房。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林尚沃虽然不是皇帝,但他的一生,以"视财物如水一样平常,做人如秤一样公正刚直"的座右铭,义无反顾地帮助他人,不管对方是官婢还是仇人,是同行还是贫民,是山贼还是造反的乱党……因为如此,林尚沃至今仍受朝鲜万民敬仰,他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尚沃
林尚沃成功源于什么?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持自己做人的信念。
这就是林尚沃终成一代义商的真正原因。
电影中,失去父亲、被人陷害、沦为囚奴、领导刁难、江商垮台...遇到的困难险阻何其多,能够带领大家走出逆境又何其不易...良有以哉,古之遗爱啊...
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人生境遇如何,林尚沃由始至终都做到坚持自己做人的信念了。
用洪德铢的话说:“做生意,不是以赚取金钱为目的,而是以赚取人心为目的。当你拥有人心的时候,金钱自然也就会来了。”
用在下的话说:“上无愧于天地祖先,中无愧于父母师长,下无愧于良心良知。
留有用之躯,为有为之事。遇压力不低头,遇挫折不气馁,遇危机不心惊,纵屡战屡败,而能屡败屡战、愈挫愈强。堂堂五尺之躯,岂有饱食终日碌碌无为之理?!又岂可终日长吁短叹怨天尤人?!回首人生,得‘无愧’二字足矣。”
愿天下间好人一生平安。
以上2009-7-1 15:56回答
———————————————————————————————————
他的成功与他的知识,能力,运气是有关联。但不是主要的。
请仔细回首看看。
当一个人拥有钱财、权利、名誉的时候,一样可以驱使别人做事。但是只要他不能拥有人心,一旦遇到危机,这个人就会垮台,失去以前所拥有的一切。
回头好好看看吧。
《商道》电视剧里也好,小说里也罢,林尚沃能够在多次危机中生存下来,最重要的原因:“他从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
林尚沃身边儿总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朋友,可以是发小、兄弟、老乡、同事、亲人、恋人...甚至还可以是过去的仇人、山上的强盗...这是一个何其博大的胸怀...一颗何其认清真诚的心脏...
你只是看到了林尚沃的成功,不知道你看到林尚沃九死不悔、屡战屡败,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时候么...
一个人孤军奋战,固然可以拥有权势、金钱和名誉,但是这一切又都可以是暂时的,暂时到刹那间就可以失去一切。权势会被算计,金钱会用尽,名誉会扫地...
回首相望,什么才是真实的?
人心。
用自己一颗热情善良的心去温暖别人,只要你是真诚的,是真心实意的,你会得到善良的回报。
看看三国的刘备,从北方败逃到南方,一路之上,数十寒暑...多少次危急存亡,又有多少次患难与共。正是身边不离不弃的这些人们,在支撑着这个失败的英雄一路走来。
假使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刘备和林尚沃都一样,不需要那么多次的失败,只要一次就足够了。多少英雄豪杰,不过笑傲一时罢了。武力、暴力和实力的强大,远远不能和善良的强大相提并论。
也许有人要较真儿,说火雨到冰雪还不是一样熄灭?自然。我以为,这说明您的火焰尚不足以融化这些冰雪罢了。
堂堂五尺之躯,存于天地之间,何谓之成功?何谓之失败?问心无愧而已!
还是前面的话,愿天下间好人一生平安。
何为“生”,何为“死”,何又为“生死”?
生,1.从存有(实体)的角度说,生命,是一种活的存在,尤其意义、价值追溯(不含无道德属性的生命)。2.从动词的角度看,生就是存有(实体)生命按照其存有的属性而表达意义和价值(虽然人违背了这一点)。3.从表现出来的状况给人的感受而言,是一种活力、生气、一种美,就是生命之美。
死,1.不是存有,也就是不是实体。好像人是实体,疾病不是实体一样;或者饼是实体,咬了一口之后出现的缺不是实体一样。死和病变以及不完美等等之类,都是发生的,叫作事件,或者叫作现象。2.死既然不是实体,就不是与生命同时存在,也不可能永远存在。这不是对立统一范畴的东西,并且,对立统一观念十分 的有问题,这里不讨论。
生死,生死从存有角度而言,没有必然联系。但从人类如今所见到的事实角度而言,似乎是一对必然的相随关系,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生死问题,更多指向的(或说对人的引导)是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追溯。只可惜,每个人其实都寻找过这个问题,但最后因为找不到答案,就停止了寻求,再加之日益繁忙的生活中各样事务,使得这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向五斗米折了腰。
何为生何为死
未知生,焉知死!何为生,何为死? 活着的时候,人们总是在苦苦探寻人生的真相:我们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着?临死的时候,才知道死亡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人生最大的答案其实就是不可避免的死亡。 死亡不可避免,活着其实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每个活着的人总是一出生就开始思考着这个人生的终极命题,直到生命终极之时,方才停止这种无休止的思考。 死亡的是看得见躯体,腐烂的是摸得着的肉身,游走的是看不见的灵魂,永生的是摸不着的思想。思想意识的丧失就意味着死亡,如果我哪一天失忆了,再没有思考力了,我只求速死,而不愿苛活于世。 如果活得罪孽深重,倒不如死了干脆,因为这样活着太累。与其死时忏悔,倒不如活着的时候积德行善、修桥补路。生命不止,奋斗不已,如果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扪心自问心中无愧,面对死神之时心中必是一片安然,坦然跨过奈何桥,毅然豪饮孟婆汤,决然转身离去;又何须求人做道场、放焰口超度亡魂呢? 人的本能总是贪生怕死、悦生恶死。秦始皇贵为万人之尊,极尽荣华,然贪心不足,妄求长生,滥服仙丹,最终中毒身死为天下笑。现世中有一老翁家业兴旺、儿孙满堂,死前泪流不止,问之则曰:“不是我怕死,而是现在的日子太好过了,我真舍不得走!”奇怪的是生活中总有人想不开寻死,总有人无所事事躺着等死! 活着的时候,我们总是经常面对死亡。还记得少时亲友病危,我前去探望。至今也不能相忘那个从求生的本能中投射过来的震憾心灵的眼神:那种眼神直勾勾的、怪怪的,充满了对生的渴求、羡慕与嫉妒和对将死的绝望、不甘心。两手好似一双利爪准备随时抓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唉!生命总是无奈,苍白无力的双手恐怕连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抓不住,所有的一切都会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最终只能两手空空而去!这时我才明白:活着多好,拥有健康的生命是多么的重要!相对来说,生活中其它东西,却是多余的奢侈品! 我总觉得死亡很神秘,对死亡总是充满了敬畏和好奇。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同学淹死了,静静地躺在太平间里,白色的床单从头到脚地盖在他瘦弱的身上,看不到脸,好似睡了一般。就这样他与我们阴阳永隔,盖得严严实实的床单就是具象。我们心情沉重,相对无言,气氛有如凝固一般安静得可怕。吊唁送别亡去的亲友,我总是心存敬畏。敬畏为生活而劳碌奔波的一生,敬畏一个逝去的生命。尽管这个生命曾经活得很卑微,但尊严与我们并无不同,一样值得尊重。我总觉得死亡比新生来得神秘和伟大,面对一个个安然长睡的面孔,我总是沉浸在生死轮回的反复思考里, 长时难以自拔! 上帝之手总在背后操纵着命运之牌,结局已定,凡人却无从知晓,每天都在为破解生活的答案而劳碌奔波。浮生空自忙,何处是归乡?高人总能跳出三界,超越生死之外,俯视苍生,笑看人间爱恨情仇、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任它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凡人如我者总是纠缠于琐屑俗事中,困惑得难以自拔,于是总是仰头问苍天;苍天却无语,风起风停、云聚云散总是千年不变的风景。 世事如棋,不下才是高手;人生似罐,打破方见真空。人生之所以烦恼,是因为毕一生之力去参悟,我们对于生死还是看不破、看不开、看不透! 死亡无可回避,活着其实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人生之路看似漫长,其实危机潜伏其中,随时随地都有走向生命尽头的可能,这就是命运的无常、生命的难测。 平日我们总是在茫然中闲散地等待,在茫茫无期中打发着无聊的时光。直至生命行将结束之时,这才意识到很多想说的话还未来得及说,很多想做的事还未来得及做,机缘总在等待中白白错过。时光有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人生的旅途走过难回头,错过便是永远! 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健康,善待生活的每一天,不要让那如水的时光白白地流逝!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么?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么?努力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商道》中,林尚沃是如何从小技工到朝鲜首富的?
电视剧《商道》讲述了一名韩国商人从贫穷到富可敌国的奋斗过程,这部电视剧的教育意义非常棒,在2001年上映2002年就获得了最佳电视剧大奖,之后被引进我国播放。那么,《商道》中,林尚沃是如何从小技工到朝鲜首富的呢?林尚沃的成功之道:赚人心比赚钱重要,始终坚持了自己所以成功。林尚沃曾经在两西战乱期间,高价买入食用盐又低价卖给劳苦大众,而且还发放救灾粮食,所以受到了劳苦大众的拥戴,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还将山贼感化做回了良民。所以,之后不管他卖什么,别人都喜欢买什么。另外,他被奸商迫害不得已被官吏抓走时,有大批的良民和灾民以及山贼跪在路边为他求情,这样的场面让所有人都感动和震撼。获救后的他也再一次证明了他不是一个人在孤军作战,他获得了民心,所有人都会帮助他。所以,古人传下来一句话说得非常棒,得人心者得天下,而林尚沃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他的一生都真诚地对待把自己的仇人、发小、同事、亲人和恋人又或是山贼,不管是遇到九死一生的困难,还是屡战屡败的现实,他都没有为了赚取金钱,背离自己的真诚。当他用一颗真心温暖了别人时,别人也会在他危难的时候献出自己的真心去回报他。所以在他的成功之路上,其他人也会与他患难与共,成就了富可敌国的他。
求典故“累卵之危”
累卵之危(1)
乙未34年,即纯祖退位、宪宗登基元年的1835年,令人担忧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年,林尚沃突然被革职罢官,落得个锒铛入狱的下场。对此,韩末史学家文一平这样写道:“林尚沃在洪景来之乱中有守城之功,且身为陈奏使随员出使北京,朝廷封其为五卫将,授职完营中军,林氏坚拒,未履新。54岁时,遵皇上特旨,赴郭山任郡守。在职期间,施行仁政,后因政绩卓著,被擢升为龟城府使。但事隔不久即遭朝廷严查与革职,离开仕途……期间,林氏命运多桀,似临累卵之巅。因置豪宅,与身位不符,有僭越之嫌,遭备边司追查,旋即沦为阶下囚,招致性命难保亦属自然。"
文一平在这里记载林尚沃“处于累卵似的不稳定与危险之境地"是其修造的房子过于豪华、奢侈的结果。但对于文一平所说的“豪宅”,林尚沃在《稼圃集》序文里却是这样说的:“丁丑年,在先父的坟庙下盖起了房子。房子上的椽子犬牙交错、错落有致,来去过往的人朝夕都能见到。别人觉得房子好像宫殿似的,可我对此称谓却不敢当。房子盖起来了,在房子的周围垒起长长的围墙,这样房子看起来比较壮观、豪华一些,但要满足远亲近戚们居住在一起的愿望,房子还是应当盖得更体面一些。"
在文一平校释的林尚沃自传中,林对“豪宅”的描写着墨颇多,称自己将父亲的坟茔移葬到三峰山下,并在其周围建起了宫殿似的房子。对于房子“奢华”,林尚沃辩解道:“许多远亲近戚居住在一起,房子盖成这样也是应该的。"但不管如何辩白,林尚沃所盖的房子确实是当时法律所不允许的、拥有99间屋子的“大宅院"。
古言道:“家大必有灾。”尤其不是建皇苑王宫,而是建一般私宅,不管其所有人权势有多大、家产有多富有,他都不可以建造拥有99间屋子的大宅院。因为在当时,大门的宽度是几尺、柱子的高度有多高等等,都有严格的限制。另外,私宅不得建有三门,不得有双梁两层的柱子,也不得使用附椽和刷漆涂彩。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能随心所欲,各种规矩繁多,如在吃饭时因身份不同而应分别使用金筷子、银筷子等。同样,头上的着饰也有“程子冠”(儒生平时所戴的帽子)和“平凉子”(平民百姓平时戴的帽子)之分。因此,林尚沃盖起了近百间的私宅就如同让平时戴着“平凉子”的平民百姓戴上皇家贵族的“程子冠”,是非常惹眼且有违法度的。
林尚沃却因盖豪华私宅而被投进监狱,甚至差点儿招来杀身之祸。这似乎正像石崇大师所预见的那样,是他命中注定要遇到的人生第三次大危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林尚沃固然是受到微服私访的备边司的嫉恨而被投入监狱,但导致其陷入灭门之灾的最根本原因却是松伊!
是啊,女人是万祸之源!
林尚沃最终还是栽倒在女色的祸水之中,但他直到被投入监狱时,还未完全意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行。
林尚沃被关进监狱已有月余。监狱里的所有罪犯都要戴上枷锁,也就是脖子上戴上木枷,脚上套上镣铐。他们当中大多是犯有“五刑”之一——杖刑以上的罪。为控制这些罪犯,并使他们饱受皮肉之苦,要用上述的狱具来鞭笞他们。同时,朝廷负责监狱事务的刑曹每月还要向各监狱派遣“月令郎官” ,以监督罪犯的服刑情况。
林尚沃脚上没戴镣铐,但脖子上却套有枷锁。当时,官位在堂上官(正三品)以上的官吏或有功之臣入狱后享有不戴枷锁的特权。林尚沃属于地方首领,又是在洪景来之乱时守城有功的功臣,却无法享受不戴枷锁的特权,仍被划入要戴枷锁的重刑犯之列。
入狱一个月来,林尚沃一直认为自己的罪过只是修造与其身份不相符的豪宅,因此给自己戴上枷锁作为重刑犯论处是不合适的。然而,某一天在狱中无所事事的林尚沃为自己占了一卦后,他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才开始有了新的领悟。他在对含意为“大宅院"的“屋"字占卦时,确认“屋"是“尸至"的意思,即“死之将临";而对含意为“小宅院"的“舍"占卦时,确认“舍"可解为“人吉",即“人吉祥如意"的意思,同时他又感悟到“舍”字又可解为“人舌",即有“人的舌头"含意。这样,他终于明白,即使是拥有小的私宅,也会成为别人议论的口舌。
一个多月后,林尚沃出狱,但他受到“围篱安置”的处罚(这在当时是一种对高官的轻微处罚),即只能在用枸橘树作为篱笆围成的流放所内活动,过一种幽居生活。换言之,他变成了闭门不出之人。因属较轻的处罚,此时的林尚沃能够同妻妾及未婚子女们居住在一起,并且还能与父母和已婚子女们保持来往。在被流放期间,刑曹派出“保授人”对服刑人员的每日活动进行监视。因此,同所犯下的罪行相比,林尚沃所受到的流放处罚属最轻的。出狱后,林尚沃心想自己可在流放所里按照国家的许可,带着妻子洪南顺和小妾松伊共度流放生活。但是,朴钟一却站出来极力反对他这样做。在林尚沃入狱期间,为使他能够早日出狱,朴钟一曾四处奔波。平日善于察颜观色、见机行事的朴钟一本来熟人就多,这次能使林尚沃受到较轻的“安置”处罚,都是他四处活动的功劳。可林尚沃对此却一无所知。这时,松伊居住在郭山。一听说林尚沃要带松伊一块去流放,并要和他的妻子正式居住在一起,朴钟一马上进行了阻止,他对林尚沃说:
“老爷。"
不知是岁月的流逝,还是地位的变化,曾几何时与林尚沃兄弟相称的朴钟一这次却称他为“老爷"。
满脸带有怜悯之情的朴钟一接着说:“老爷,难道您真的认为您脖子上戴上枷锁,作为重刑犯入狱,仅仅是因为老爷您盖了个大房子吗?"
“那还有什么?"迷惑不解的林尚沃立即反问道。
“现在已是谣言四起,闹得满城风雨了,怎么就老爷您一个人还不知道呢?"
“什么谣言,能说给我听听吗?"
“老爷!"朴钟一表情严肃地看了看林尚沃接着说,“听说朝廷要对老爷实施‘破家潴宅’的处罚,即不仅要铲平老爷家的新房子,还要把宅基变成池塘。所幸的是这一处罚没有实施。老爷您被投入监狱不是因为新房子的事,实际上是另有原因的。"
“能告诉我这另外的原因吗?"
“老爷,这另外的原因就是松伊姑娘!"
此时,林尚沃才大吃一惊。难道自己锒铛入狱,脖子上戴上只有重刑犯才戴的枷锁是因为松伊?
“是因为松伊?"
面对林尚沃的提问,朴钟一默不作声。
“我在问你呢,怎么不回答?"
在林尚沃的一再追问下,朴钟一这才勉强答道:
“是的,老爷。老爷被投入监狱正是因为松伊。"
听到朴钟一说自己入狱就是因为松伊,这对林尚沃来说真是晴天霹雳。
“老爷,"朴钟一平静地接着说,“松伊姑娘出生时不是官妓,这是连三岁毛孩子都知道的事实。她起初当过‘官奴’,后来成为‘官妓’,这一点也是路人皆知。还有,老爷,松伊姑娘的生父是平西大乱的主谋,他是被朝廷凌迟处斩、五马分尸的要犯。老爷却将要犯的女儿纳为小妾。"
“这难道有什么罪吗?"林尚沃问道。
“老爷真的一点也不知道松伊的生父是谁?"
“是谁?松伊的生父到底是谁?"
“老爷,"朴钟一两眼直盯着林尚沃说,“松伊姑娘的生父是李禧著。他是您小时候的至朋好友,与您曾有莫逆之交。"
林尚沃大为震惊,差点儿晕倒,但很快又镇静下来。
“李禧著与老爷是至交,关系极为密切,这在平安道是无人不知的。另外,经李禧著推荐,老爷曾让洪景来这个平西大乱的头目作为账房师爷在您身边干了近一年的时间。"
“这有什么错吗?在平西大乱时,我不是守城有功,并得到君王的特旨奖赏吗?这些难道你们不知道?"
“当然知道,老爷。如果不是老爷在洪景来之乱时立下战功,那么老爷早就被抄家和‘破家潴宅’了。"
沉默一会儿,朴钟一又接着说:“不知老爷是怎么想的,您怎么能替朝廷要犯李禧著收尸并且偷偷地运回到他的故乡呢?您难道就不知道为朝廷要犯收尸使其免遭乌鸦叼啄是在犯重罪吗?"
这太不可思议了!一时间林尚沃不禁感到毛骨悚然。毋庸置疑,朴钟一说的全是事实。为凌迟处斩的要犯收尸是国法不容的。可是,令林尚沃感到纳闷的是:他所干的那些极为隐秘的事怎么忽然间就大白于天下了呢?知道这些秘密的人只有他和当时担任平安监司的郑晚锡。当然,当时是他的两个下人将李禧著尸体收好运到他的家乡嘉山,并下葬在大宁江畔的。难道是这两个下人嘴巴不严把这事给泄露了?不会的,他们不可能这样,林尚沃摇了摇头。那些下人被蒙在鼓里,根本不会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可是,朴钟一却对这个秘密了如指掌啊。
“老爷",正面瞧了瞧林尚沃的脸,朴钟一郑重地继续说道,“老爷为朝廷要犯收尸的事儿备边司都知道,他们对此事一清二楚。"
“可是,"林尚沃开口道,“这事同松伊有什么关系呢?你不是说我入狱都是松伊的原因吗?"
“老爷,”或许是话说得太多,朴钟一的舌头有点儿打结,“松伊姑娘不是李禧著的亲生女儿吗?朝廷认为松伊姑娘是重犯的女儿,已将她的身份由原来的官奴降为婢籍。换句话说,朝廷已把松伊姑娘列入逆臣的家属并将她变成了奴婢。可老爷您却要娶她为小妾,为松伊姑娘赎身,使她由贱民变成了良民。"
朴钟一的语调变得越来越恳切:“过去,朝廷将仁睦王后的亲生母亲降为济州监营的奴婢都无人敢出面求情,可见国法无情。王后的亲生母亲都可沦为奴婢,而大逆不道的罪犯之女却被您纳妾为良,免遭降低身份的处罚,这样做对老爷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细琢磨起来,朴钟一的话句句都非常正确。在滔滔不绝地讲了一大通话后,朴钟一以肯定的语气问林尚沃:
“老爷,现在您明白您入狱的真正原因了吧?您现在该明白您被抓不是因为您修建大宅院,而是因为松伊姑娘了吧?"
通过朴钟一的一番话,林尚沃这才知道他入狱的真正原因。此时,感到气闷的他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仿佛觉察到了林尚沃的心境,朴钟一看了看林尚沃的眼神又打开了话匣子:
“老爷,这段时间您在流放所里可要谨言慎行。老爷的一举一动都在保授人的监控之下,他们会把所看到的情况一一通报给郎官。此时此刻,虽说老爷受到的是可与妻妾、未婚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安置刑的处罚,但如果硬要带着松伊姑娘在流放所里共度流放生活,则是万万不可的。"
朴钟一的忠告是非常正确的:“老爷,您暂时忍耐一下。老天保佑,老爷的隐居生活会很快结束的,在此之前还望老爷要耐心等待。我知道老爷内心非常想见松伊姑娘,但这要等到流放生活结束后才行。"
朴钟一就此打住了话头。
关于林尚沃
林尚沃,生于1779年即正祖3年,卒于1855已卯年,享年77岁,堪称长寿。关于林尚沃之死,世人所知不多,据说是在初秋季节。
一天午休,在梦里,他看到曾亲密爱恋后又狠心与之分手的松伊乘着白鹳悠然地飞上了天空。从那时起,林尚沃的身体便开始急剧衰弱。以前他还喜欢种种菜、干点农活,此后由于行动不便,户外活动基本就停止,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终于,在一个凉爽的秋日,他让下人们打来满满一盆水,没有要下人们搀扶,自己洗漱完毕,然后又让下人拿来镜子,呆呆地看着镜中自己的脸庞。“喂,稼圃,”林尚沃盯着镜中自己的面容,自言自语。两旁的人都以为他是看到了虚幻的东西,但并非如此。他只是在对着镜中自己的面容自言自语:“这一生,你真是受苦了。”林尚沃是在对着自己借用一生、行将蝉脱而去的躯壳自言自语。然后,他让朴钟一拿来笔墨纸砚,自己站起身来,浓墨饱蘸,用尽平生之力挥毫写道:
死死生生生复死,
积金候死愚何甚。
几为闲名误一身,
脱人傀儡上苍苍。
临终偈是做了一辈子修道士的高僧们临终前吟出的偈颂。从这个意义讲,林尚沃的绝笔诗作可以称做他的临终偈。作为商人,林尚沃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朝鲜甲富,但他懂得“积金候死”的愚昧,懂得取得巨大成就却搞垮身体的幼稚,就此而言,他是一个纯粹的修道士,他最终完成了石崇大师对他的期望,修成商佛。
写罢这首诗,林尚沃又给朴钟一留了几句话,这就是他的遗言。林尚沃留给朴钟一的遗言内容,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过有一点很清楚,他死后没给子孙们留下一点遗产。
林尚沃是一个有修养的哲人,他能够看穿“权无十年盛,花无百日红”,知道“富贵不过三代”的道理。事实上,古今中外保持富过三代以上的门户是绝无仅有的。这正和林尚沃“财上平如水”的哲学如出一辙。无论多少财产,无论怎样富裕,都不可能世袭三代,这就是天道。
财富和利益不能永远占有,这就是潮流。因此,如果给子孙们留下财产,他们将变得懒惰、无能,这将对他们造成伤害。平时,林尚沃教育他的子孙“财物是招祸之门,遗产是斩身之刀”。林尚沃一生有几个孩子不得而知,《义州邑志》中记载:“林尚沃有两胞弟,一子,早殁。”林尚沃两个弟弟夭折的事情在《稼圃集》便有记载,如果说儿子中也有一个早逝的话,那说明林尚沃应该还有子孙留存于后世。
但不管怎样,林尚沃的万贯家财并没有传给子孙。他把土地分为若干份,编入宫庄土。所谓“宫庄土”,就是属于嫔妃或王子宫院的土地。从《稼圃集》的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出,林尚沃的大片土地并不属于他的后世子孙,而是与属于驿站或驻军的驿屯田一样为国家所有。这是因为林尚沃并不想让后世子孙能长久地拥有财产,而是将自己的财产彻底归还于社会。
那天夜里,林尚沃停止了呼吸。一大早,下人到林尚沃的房前给林尚沃请安,但林尚沃的房间里没有一丝动静。以往,即使在林尚沃身体很虚弱的情况下,下人们来请早安,他也会大声回答。见屋里没有一丝动静,下人非常惊惶地跑去将朴钟一叫来。朴钟一赶忙跑到林尚沃床前,只见林尚沃安祥地躺在床上,就像一个熟睡的人。朴钟一轻轻地摇了摇他,不小心摸到了林尚沃的手,他的手上虽然还留有余温,但体温已在渐渐退去。林尚沃手中握着一把折扇,仿佛前一秒钟前还曾扇过一样。朴钟一清楚地知道这把折扇意味着什么。
林尚沃很早以前就将其父的坟墓移葬到了白马山城三凤山东北角上的一个山坡上了,他把这里定为埋葬祖先的先茔,同时也在山上为自己准备了墓穴。林尚沃把自己安葬在“用几个椽木扎成的、每天早晚可以仰望先亲墓穴的祠堂”前面的空地上。佛教要求人们达到一种“空手而来,空手而去”的境界,林尚沃正像他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是个只身来去的歌者,“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抛弃了人间的世俗了赤手升天。
《商业之道》。
金正喜这幅《商业之道》纵使价值连城,也比不上那盏破碎的戒盈杯。
戒盈杯由当时名匠禹明玉制作,是一个曾深陷酒色后又幡然醒悟的回头浪子毕其全身精气打造的神器。一个小小的酒杯使韩国诞生了伟人林尚沃,又使林尚沃明白“人真正的欲望不是满足而是自足”, 戒盈杯,其精髓在于正确把握欲望之度。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戒盈杯是“宥坐之器”,是它成就了一代贸易大王林尚沃。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名利、金钱、权势的欲望终究会跌倒,戒盈杯,昭示了“满遭损,谦受益”的真谛一直鞭策着林尚沃。如果能领悟戒盈杯的深刻含义,如果戒盈杯的喻义能浸润到云集于此的人们的心田,如果戒盈杯的精神能够感化那些享受权势的政客、享受金钱的商人、享受名誉的名流……
秋史在为林尚沃作这幅《商业之道》时是癸丑年,也就是1853年春。林尚沃卒于1855年,这是在林尚沃去世前两年的事情。当时秋史已是一位67岁的老人。秋史寓居奉恩寺时已病入膏肓。奉恩寺至今还留有秋史的绝笔“板殿”二字,这是秋史临终前几天写的匾额,落款是“七十老果病中作”。从这个落款不难看出,秋史在给林尚沃作这幅《商业之道》时正遭受病痛的折磨。秋史病故于林尚沃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哲宗7年即1856年10月10日,享年70岁。由此可见,秋史为林尚沃而作的《商业之道》多半是他的最后一幅画作。秋史为林尚沃所作的这幅遗作堪称杰作中的杰作。画面上有远山、流水和田园,还有一位驼背的老人在菜田里劳作。作者运用惜墨如金的涩笔
手法,极尽简约之能事,通过神来之笔让人物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幅仅凭寥寥数笔、几根简单的线条一蹴而就的写意画。尽管它只是一幅画,但从画的总体来看,流动着一种无法形容的高雅意境,犹如鬼斧神工。
画的右上角题写了这幅画的画旨。在田园里劳作的老人就是林尚沃,他是这幅画的主人公,这在题跋中已有注明。
商业之道
《史记》太史公云:‘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此言有理,然非仅富而仁义附焉也,与其曰人富,莫若言循人道方使仁义附之,盖可谓商业之道。
稼圃平生积富,终富甲朝鲜八道。所谓稼圃经商,如孔子云‘非逐利而求义也’,故其乃平生重道之君。经识‘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之利理,故优于人而非优于财。
虽终生积财,而不拘一物;竭生平劳作,实无为之人;尽终身蓄金,仍侍蔬不缀,可谓一老菜农也,故称其商佛,于此何乐而不为,乃幸事。”文章结尾的落款是“老果老人书”。
秋史以“寸铁杀人”般精练的词句深刻地概括了林尚沃的一生。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来说,秋史为林尚沃所作的名篇无疑是一篇无时无刻不在告诫着我辈的“狮吼”,但又有几人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他借用孔子之言教诲现代人“非逐利而求义也”,但又有几人能将秋史的良言铭记在心呢?林尚沃终生敛财无数,却千金散尽,复归农事,悟“商道”而成佛,达到了“商佛”的境界。秋史借林尚沃的生平提醒现代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愉悦,但又能有几人能领悟秋史的箴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