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僧王

时间:2024-03-06 00:41:40 编辑:莆仙君

太平天国的各个王都是什么王,叫什么?

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君主,是政权的代表。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天王五子洪天佑承嗣,称幼东王九千岁,天京陷落后,下落不明。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朝贵,西王长子萧有和袭爵,称幼西王八千岁,天京失陷后,突围至湖熟镇牺牲。前导副军师南王:冯云山,西王二子萧有福承嗣,称幼南王七千岁,天京失陷后,突围至湖熟镇牺牲。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昌辉,以罪诛,爵除。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以罪诛,爵除。豫王:胡以晃,豫王长子胡万胜袭爵,称幼豫王强千岁。扩展资料太平天国前期,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神权与政权形成了复杂的关系。太平天国起义前夕,杨秀清与萧朝贵分别取得了代天父上帝与天兄耶稣传言的宗教特权,从此,如同希伯来人须通过摩西之口来聆听上帝的指示那样,太平天国包括君主洪秀全在内的全体君民须通过杨秀清和萧朝贵之口来聆听上帝和耶稣的指示。萧朝贵战死后,仍有东王杨秀清能“代天父传言”。天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君主,是政权的代表。天王是上帝教的教主,但却没有天父或天兄附身下凡、代天父或天兄传言的宗教特权。当东王作为天父下凡的时候,杨秀清就是天父皇上帝,就是最高神权,天王须跪在东王之前,俯首听命。从上帝教理论和教义说,只要东王愿意这样做,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从形式上看,太平天国前期确实表现出神权政治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和表现就是东王握有神权,而天王为一国之君,东王所掌握的神权却凌驾于天王代表的政权之上。

太平天国运动是谁发动的?其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时间?

太平天国运动是洪秀全发动的,其目的很多,但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时间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以下是详细内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高达2800万元的战争赔款和赎城费,弥补由于鸦片大量输入而造成的财政亏空,加紧横征暴敛,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终于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偕冯云山在广西传教,秘密进行反清活动。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总动员令,号召各地拜上帝会众到桂平金田村“团营”。1851年1月11日 ,洪秀全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与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领导核心。金田起义起义军北上后,由广西进入湖南、湖北,1853占领南京,定为都城,改称天京。此后长期与清政府展开拉锯战。1864年7,洪秀全病逝,清军攻下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基本结束,残部在各地坚持斗争到1868年。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柬埔寨国王执政吗

是的。

根据宪法规定,柬埔寨是君主立宪制王国,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国王是终身国家元首、国家军队最高思令、国家统一和永存的象征,有权宣布大赦,根据首相建议并征得国民议会主席同意后解散国会。国王因故不能视事或不在国内期间由参议院议长代理国家元首职务。

国王的王位不能世袭,国王去世后由首相、佛教两派僧王、参议院和国民议会议长、副议长组成的9人王位委员会从王族后裔中推选产生新国王。

国民议会是柬埔寨全国最高权力机构和立法机构,每届任期5年。参议院为国家立法机构,有权审议国民议会通过的法案,每届任期6年。

另外,柬宪法还规定,国家法案须经国民议会、参议院和宪法委员会审议通过,最后由国王签署生效。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以什么为借口再次开战的?

法国以1856年2月法国神父马赖在广西西林从事非法活动被杀事件作为侵华借口。英国则急不可奈地制造了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亚罗号”事件。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走私船,曾经在香港领过一张登记证,已经过期。1856年10月,中国水师在广州附近登上亚罗号拘捕匪徒,遭到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的抗议。尽管两广总督叶名琛同意交还在亚罗号上被捕的中国水手,英方却不予理睬。10月下旬,英军突然发动进攻,占领广州以南沿江各炮台,并一度冲进广州城内。由于力量不够,1857年1月英军从省河撤退,等待援军。

1857年9月,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统率海陆军来到香港。10月,法国全权代表葛罗也率兵到达。12月中旬,英法联军5000余人发动了对广州的进攻,29日占领广州。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广州将军等人投降敌人,在英法监视下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区别?

区别:
1、第二次鸦的目的是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权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英、法两国,美、俄则以调停人身份从旁助战,获取权益。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扩大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特权:扩大通商口岸,免纳内地税,鸦片贸易合法化,海关由英人“帮办税务”,各国公使驻京。

4、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有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道光还曾“宣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高领导者咸丰的指导思想是:“因势利导,相机措词,暂为羁縻”,英方一动用武力,马上妥协,惶惶不安的,不是主权丧失,国家危亡,而是公使入京,有损自己的尊严,想为此而“罢约”,甚至以“全免课税”为条件修改,统治集团中也没有出现抵抗派。僧格林沁虽进行抵抗,但是从盲目自尊心理出发的排外行动,因而八里桥一仗,他首先逃跑。其他与英法办理交涉的桂良(大学士)、花沙纳(吏部尚书)、户部侍郎文祥等,都有一套投降理论,认为英法“船炮迅利”,国家内匪未净,(心腹之害),只能投降。

5、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则进一步加深。


柬埔寨僧王是谁?

布格里僧王为第七任及现任柬埔寨佛教法宗派僧王,出生于1945年1月11日,戒腊从1963年至今。2007年以来任西哈努克佛教大学院长,2010年以来任柬埔寨王国法宗派佛教委员会僧伽大导师。国内社会教育和宗教事务方面,布格里僧王在柬埔寨发起兴建了各种学校,并派遣年轻僧人赴国外深造(包括法国、斯里兰卡、泰国、印尼、印度等), 以期法宗派的复兴。国际活动方面,僧王在包括法国、比利时、德国在内的许多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境内建立了寺院和佛教中心。净心文化有限公司组织的净心之路(朝圣之旅)可以面见僧王,得到布格里僧王的加持!

布格里僧王有没有接见净心文化团?

侮酉传奇pk介绍:Ctrl+H 可以自由切换自己的当前的攻击模式,也可以直接点击界面上的模式进行切换。和平攻击模式:除了对怪物以外,其他的攻击都无效。行会联盟攻击模式:对自己行会和行会的玩家攻击无效。编组攻击模式:对处于同一小组的玩家攻击无效。全体攻击模式:对所有玩家都具有攻击效果。红名攻击模式:PK红名专用攻击模式夫妻攻击模式:夫妻间不能攻击。师父攻击模式:师徒之间不能攻击


马来西亚玻璃市州的最高元首为什么叫拉惹,不像其他州叫苏丹

拉惹在马来文里称呼为RAJA,中文里可说是‘王’。历史上此称呼比苏丹低一级,如亲王也称呼为RAJA。玻璃市州拉惹,是可以和其他苏丹一起轮流被选为马来西亚的国家最高元首(不是竞选)。保留着拉惹称号,是因为在历史上,玻璃市归属于泰国王室。玻璃市的统治者一直以拉惹为元首称号,保留至今。(同时期,马来西亚吉打州和吉兰丹州也同是泰国属国。


我想要知道马来西亚人物有谁? 讲其中一个,并讲述他的全部资料^^ 我现在就要,因为明天就要给老师知道..

  叶亚来
  叶亚来(1837-1885),又称叶德来,叶亚来是他担任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埠功臣。1869年从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手中接过棒子,协助管理吉隆坡,成为吉隆坡甲必丹,他也被称为“吉隆坡王”。册封仪式由苏丹代表拉惹玛赫蒂主持。1883年,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至今,吉隆坡仍保留“叶亚来街”及他的塑像。

  简介

  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叶德来是他担任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1837年农历二月初八,叶亚来出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是吉隆坡开埠功臣,是来自中国广东省惠州惠阳区秋长镇的客家人,在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跟随同乡,离开贫困的家乡,是典型被卖到南洋淘金的“猪仔”。叶亚来在矿埸表现出色,很快赢得矿场主管信任。因后他后来管理矿业表现出色,1861年,24岁的叶亚来成为芙蓉地区甲必丹,1869年从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手中接过棒子,协助管理吉隆坡,成为吉隆坡甲必丹,他也被称为“吉隆坡王”。1883年,被清政府“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至今,吉隆坡仍保留“叶亚来街”及他的塑像。
  编辑本段
  生平

  猪仔发家史
  吉隆坡的甲必丹(华人首长)叶亚来(1837-1885),原名茂兰,字德来。叶亚来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年二月初八日,即公元1837年3月14日,祖籍广东省惠州惠阳县淡水镇周田乡的客家人,为家中的长子,有一妹三弟。曾读了两年私塾,因家贫而停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亦曾替人放牛、打短期零工等度过童年的生活。在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的客家人洪秀全起兵反清,战乱造成家乡农村濒临破产,叶亚来跟随同乡,离开贫困的家乡,来到马来西亚开矿,是被卖到南洋淘金的典型「猪仔」。
  首先抵达马六甲,族叔叶国驷,安排他到榴櫣东卡一锡矿厂工作。后转到另一族叔叶五之什货店当伙计。1859年,在族叔叶福资助下,在芦骨经营生猪及收买锡米之生意,不久离开芦骨到双溪乌绒(Sungai Ujong)找寻新生活。 他于途中巧遇双溪乌绒华人甲必丹盛明利之总巡(保安队队长)同乡刘壬光,刘乃推荐他为副总巡。1860年8月,双溪乌绒两位马来土酋为争夺华人矿区锡米税收而发生械斗,当时两个华人矿工集团,即海山党和义兴党也为本身利益分别支持斗争的一方。海山党领袖盛明利在此役中被杀,叶亚来则负伤逃到一烧炭者家中躲起来。 六个月后战事平定,双溪乌绒商界领袖叶亚石被选为甲必丹,但他对经商较有兴趣,不久即推荐胆识过人又精明能干的叶亚来为甲必丹,当时叶亚来才24岁,因政绩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1862年初,叶亚来放弃双溪乌戎华人甲必丹之职,到吉隆坡协助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处理行政事务及管理锡矿厂。此后叶亚来开始发迹,自己也经营两家矿场。1864年创设惠州公司,安置刚由中国家乡抵达之同乡及供贫病之同乡食宿。1865年他开设了“德生号”药材店,还娶了一位马六甲华人女子郭庚娇为妻。
  雪兰莪混战
  1866年吉隆坡爆发一场王室土侯间的内战,叶亚来无可避免卷入了长达八年的内战,叶亚来与雪兰莪州执政东姑古丁结盟。1868年,刘壬光不幸逝世后,叶亚来代执行甲必丹任务,时年31岁。叶亚来推行英明政策,严惩盗窃,组织一支精锐队,使得吉隆坡成了夜不闭户之太平市镇,远近闻名。1869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佳节时,叶亚来在隆重仪式中正式受雪州苏丹册封为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册封仪式由苏丹代表拉惹玛赫蒂主持。他也被称为「吉隆坡王」。
  1870至1873年期间,马来王室因政治、经济上的种种因素,延续四年内战。甲必丹叶亚来在请援下,派兵协助雪州苏丹女婿东姑孤丁与巴生土侯拉惹玛赫蒂作战。战场的范围主要是在吉隆坡、万挠、安邦和瓜拉雪兰莪等地。战乱期间,吉隆坡两度易手,三度被焚。战场失利,甲必丹叶亚来几番征战,惨遭盟友背叛,几经辛苦终于在1873年三月光复了吉隆坡。雪州苏丹为表扬叶亚来的功绩,于1873年六月,再度册封叶亚来为吉隆坡华人甲必丹。
  重建吉隆坡
  战后的吉隆坡,废墟一片,锡矿场也化为水潭。甲必丹叶亚来说服了准备他迁的将士同僚,使他们留下来和他共同努力重建一个新的吉隆坡。当时内战使得叶亚来背负超过十万元的战争债务,加上经营的矿场积水,一度面临破产。叶亚来不得已向英商、新加坡、马六甲华商借贷,以维持矿业生产,当时的借贷缴付高达18至20%的利息。
  甲必丹叶亚来重建吉隆坡的工作是非常有计划的。他首先发展公路网,疏通河流,建造桥梁,扩建住屋,使由亚答屋进步到砖瓦屋和商店,重开矿场,鼓励各族共同参与建设,并从中国招募工人前来建设吉隆坡。为了让工人得到廉价的供应品,他也鼓励马来人迁到吉隆坡近郊,种植农作物供应市场所需。吉隆坡就这样从废墟中逐渐发展成为今日马来西亚最大的都会。
  1878年锡价高涨两倍,使得叶亚来得以还清债务。1879年,叶亚来一跃成为吉隆坡首富。在他颠峰期的事业,曾拥有锡矿一千多亩、员工五千人,掌握了整个城镇的经济实权。除了铺设道路、投资各种农业计划,并首先引进蒸汽抽水机供雪兰莪(Selangor)的矿场使用,还包括兴建了吉隆坡第一家医院。叶亚来领导吉隆坡直到1880年还政于英殖民政府为止。
  叶亚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1884年创设私塾于惠州公司内,供同乡就读,并亲到中国聘请举人叶树网前来教学,成为吉隆坡第一间华人学堂。后来将私塾改为「唐文义学」,并增聘徐绍荪为教师,教授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家诗、千字文之类的中国教育方式。也因为叶亚来的积极推动,成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文学校。 综合来说,叶亚来对吉隆坡最重要的贡献包括开辟道路、制砖烧瓦、发展矿业、移入劳工、种植开垦、建立医院、安老院、学校等,为以后吉隆坡的繁荣奠下基础。
  在战前,叶亚来是唯一代表政府参与开拓吉隆坡的先贤人物,以及后来建设吉隆坡功绩最昭著的元勋,他为早期的吉隆坡带来了繁荣和秩序。身为海山会党领袖,他集会党领袖、战略家、投资家、矿业家地位于一身。当会党恩怨在战火平息后,他化除恩怨卫护华人利益,勤政爱民,团结华族,团结巫人,更善于与土酋谈判。 叶亚来原想于1886年返回中国,却于1885年一病不起,4月15日清晨,不幸病逝,年方四十八岁。出殡之日,吉隆坡政府机关停止办公,许多高官显要都出席葬礼,全吉隆坡停工,下半旗哀悼。 由于英国1879年即在吉隆坡设立驻扎官,叶亚来的继承者不再有他的权利和威望。
  编辑本段
  评论

  二十世纪初,叶亚来的名字出现在梁启超发表在《新民丛报》的一篇文章上,并被列为九个著名的中国海外开拓殖民者之一。前任英国殖民地总督瑞天咸(Frank Swetteham)对叶亚来的赞赏,直接间接地增进了他的威望,之后1951年所出版由另一位英国殖民地总督米德布洛克(S.M.Middlebrook)执笔的叶亚来英文传记,又明显地确立了叶亚来建设吉隆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5年的二十年间,叶亚来的英雄事迹以及开拓首都吉隆坡的功绩,透过蓬勃发展的华人出版业,深植在新、马一带的华人心中,五十种版本以上的叶亚来传记,有些甚至神化了他的存在。
  不过,在1980年,马来西亚的文化、青年及体育部长拿督阿都沙末(Datuk Abdul Samad Idris)撰文,否定叶亚来是吉隆坡的开埠功臣,声称开辟吉隆坡的是与叶亚来同时代的马来贵族拉惹阿都拉(Raja Abdullah),叶亚来竟然默默消失在华人的历史教科书上。这是政治操弄历史的典型例子。 1999年,第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吉隆坡举行,当时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为大会主持开幕时说,如果没有把客家人的事迹写入历史,没有把华人甲必丹的贡献纪录在案,吉隆坡的历史将不完整的。他说,吉隆坡三位客家领袖,甲必丹叶亚来、叶亚石及刘壬光,为吉隆坡的现代化发展建设奠下基础。可见叶亚来对吉隆坡的贡献已经获得马来西亚官方的认可与赞扬。
  编辑本段
  叶亚来年谱简编

  叶亚来(即叶德来、叶来)是开发吉隆坡的巨人。有关他的传记,中英文均有,尤以王植原先生编著的《叶德来传》为最详尽,两百多页,三十多万言。得书固不易,阅读亦费时,为飨读者,现据该传摘要为编年,虽失之详尽,但可知其梗概。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丁酉)诞生。
  叶亚来出生在广东省惠阳县淡水区沙坑乡周田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祖父文福,父联开,母范氏。父母生四子一女:茂兰、茂恭、茂松、茂宽及亚满,叶亚来居长即茂兰。家贫、叶亚来年少即替人放牛。
  1854年(清咸丰四年甲寅) 17岁。
  随乡人由澳头乘小船至香港,再乘大桅船至马六甲,经族叔叶国驷带到榴连冬加去工作。掘土挑沙,筑塘养鱼。四个月后,族叔又介绍他到吉山(县治)另一族叔叶五店中当伙计,工作了一年。
  1855年(清咸丰五年乙卯)18岁。
  叶亚来身体欠佳,叶五误以为他不适宜于南洋气候,赠他大银百元出新加坡回国。船至柔佛停泊,他把百元赌输光,回国不成。
  1856年(清咸丰六年丙辰) 19岁。
  叶亚来与另一族叔叶福到芦骨,在同乡张昌工头的矿场当伙夫。收入可观,勤劳节俭,戒绝赌博等恶习,三年期间积了好些钱。同时学会开采锡矿的各种技术和管理矿场的各种方法,还学到不少关于市场设计和市政管督措施的知识。
  1859年(清咸丰九年己未) 22岁。
  叶亚来得族叔叶福的赞助,不再当伙夫,而自行经营生猪和锡米买卖的小生意。
  1860年(清咸丰十年庚申) 23岁。
  叶亚来到芙蓉,结识刘壬光(刘是芙蓉华人甲必丹盛明利部下的一个队长)。当时芙蓉两土酋因争锡米抽税权和保护费而发生战争,华人亦卷入战争旋涡,刘壬光举荐叶亚来给盛明利,盛委任叶为副队长。
  是年8月26日,战争爆发。盛军军需未备,军火不足,溃败。盛明利被擒遭杀害,刘壬光受伤,伤愈后辞职离去。叶亚来败退在林中茅屋藏身,入夜敌人追至,伤腿,逃至芦骨。华人战死和被杀害有六千多人。
  战乱后,华人公选叶石担任芙蓉甲必丹,他对此职不感兴趣,只注重经营实业。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辛酉) 24岁。
  叶石无志于仕途,任职不久,则举荐叶亚来取代他的甲必丹职务。叶亚来接任后,处事严谨,领导有方,时局安定,是他初露头角,独当一面开始。
  叶亚来对发展锡矿生产大有贡献,首先输入蒸汽抽水机用于矿场,解决了水淹矿湖的困难,产量比前大大提高。
  1862年(清同治元年壬戌) 25岁。
  是年秋,叶亚来应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刘壬光的邀请,乃辞掉芙蓉甲必丹职前往吉隆坡协助刘壬光工作。
  1857年,吉隆坡还是一个三家村,因附近矿产丰富,几年后成了大村落,邱秀为这里的首任华人甲必丹。
  邱秀任职一年后病逝,由刘壬光继任。叶亚来到吉隆坡后,最初替刘壬光总管锡矿,继而连刘在巴生的事务亦兼管。
  1865年(清同治四年乙丑) 28岁。
  叶亚来在协助刘壬光工作期间,自己也兼营开矿业务,到乙丑年,还自己开了一间德生药材店。
  1868年(清同治七年戊辰)31岁。
  刘壬光病危,他举荐叶亚来代他任华人甲必丹,得到当地马来人领袖的支持。刘壬光还委托叶亚来管理家业,保护一家老小和理料其后事。叶亚来握有生死大权,也有制订法律的特权。
  1869年(清同治八年己巳) 32岁。
  6月,叶亚来正式任吉隆坡甲必丹。马来统治者三人,亲自到吉隆坡举行任命叶亚来为吉隆坡甲必丹的仪式,颁发银印一颗,以确定名位。仪式隆重,当地华人、马来人都兴高采烈,有如过盛大节日,一连四天,欢宴游乐。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 33岁。
  因雪兰莪王室内部经济利益之争,爆发了战争。土酋勾结张昌,攻袭吉隆坡,冀图夺取统治权,经作战两个月,把入侵者击退。是年冬,土酋和张昌再次袭击吉隆坡,叶亚来军先打击土酋,土酋败退。后土酋与张昌合谋夜袭叶军,叶军有备,又大败敌军,双方伤亡惨重。叶亚来联合马来统治者,合力进击残败敌军,历时二月,才把敌军击溃。战后,叶亚来抚慰受损居民。
  1871年(清同治十年辛未) 34岁。
  5、6月间,土酋和张昌再次进犯,叶亚来用计先击败上酋军,再集中力量猛击张昌军,敌军败走。
  8月,为了彻底消灭敌军,叶亚来联合马来统治者进军北伐。敌据险固守,僵持四个月,叶军粮将尽,加上盟军被诱降,倒戈返击叶军,叶军败退。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35岁。
  5月,敌军重兵再次袭击吉隆坡,因众富悬殊,加上盟军叛反投敌,虽坚守三个多月,但援军不至、粮缺,叶亚来乃乘夜退出吉隆坡,至巴生,得到雪兰莪执政古丁优礼接待。
  叶亚来退出吉隆坡后,即派兄弟德凤回乡招募兵员,得三百人。
  11月15日,叶亚来誓师收复吉隆坡,自任总司令,有新招三百人、旧部七百人、古丁派兵千人,以新招子弟兵三百人作先锋。大军到达吉隆坡外线,因大雨连绵,行军受阻,只好扎营待机。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 36岁。
  3月,雨歇,展开军事行动。叶亚来军独任攻坚,古丁军及另一马来盟军任后备及截击败退之敌。进攻时,叶亚来使用“擂针”和“花河”——火箭炮此种特别武器,经三昼夜激战,敌军伤亡甚众,不得不退出吉隆坡。叶军凯旋进入吉隆坡时,各族居民空巷而出,欢呼雀跃、放鞭炮相迎,执政古丁亲来道贺,并按华人习俗、服饰,重新任命叶亚来为华人甲必丹。
  从吉隆坡光复至1880年的八年之久,叶亚来受雪邦政府委任为吉隆坡地区的行政首长,成为雪兰莪内地最高的领袖,吉隆坡政令,全归他一人掌管,有“吉隆坡王”之称。
  计自1862年至1885年,叶亚来在那里经营了二十四年,终于使原来不满千人的矿区吉隆坡,建设成为马来亚早年繁荣进步的大市镇,因而人们称他为“开辟吉隆坡的巨人。”
  1880年(清光绪六年庚辰) 43岁。
  叶亚来遵照英国政府的顾问官参政制度,把行政权交给行政司,只保留了华人甲必丹的荣衔。他和叶石同是初级华人审官,华人之间有争执,仍由叶亚来办理。政府对他很信任,凡由他向政府借款,都能达到目的。
  叶亚来置有很大的产业,有大量的房地产,有砖窑、熔锡炉、开矿用具的制造厂和修理厂、猪栏、牛栏、屠场、石灰窑、碎石场、码头、货栈、金银首饰店等。他热心公益事业,设立安老院、创办华文学校。
  1884年(清光绪十年甲申) 47岁。
  叶亚来计划回国一行,因病未果。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 48岁。
  4月15日叶亚来病逝。是日,政府停止办公并下半旗致哀。出殡之日,衙署各部停止办公哀悼,高级官员全体参加殡仪行列,居民莫不同声痛惜,参政司罗爷亲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叶亚来,其中谈到:“由于甲必丹叶亚来之死,使政府失去一位最忠实的干员,而本人则失去一位敬佩的良友”。


僧格林沁的人物生平

据《蒙古世系》记载,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嘉庆十六年(1811年)六月五日出生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哈日额日格苏木百兴图嘎查普通台吉家庭,幼年,僧格林沁因家境贫寒,曾随父亲布和德力格尔为富人放牧。12岁时被送到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 道光五年(1825年),僧格林沁被选定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嗣子,承袭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郡王。同年十二月,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 道光六年(1826年),赏用朱缰。道光九年(1829年),赏穿黄马褂。同年二月,命管上虞备用处事。九月,命管火器营事。 道光十四年(1834年),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九月,为后扈大臣。 道光十五年(1835年)正月,署镶红旗蒙古都统。二月,充谙达(督领侍)管虎枪营事。七月,命总理行营。十二月,为阅兵大臣。 道光十六年(1836年),授镶白旗满洲都统。1837年(道光十七年),赏用黄缰。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为正黄旗满洲都统。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充右翼监督,署正蓝旗满洲都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为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五月,为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为镶黄旗蒙古都统。一月,道光皇帝驾崩,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之一。九月,命往密云县剿匪,授左翼监督。十二月,嘉奖僧格林沁清除匪患之功,赏四团正龙补服并准予穿用。 咸丰元年(1851年),僧格林沁任御前大臣,署銮仪卫事。曾请旨出兵镇压科尔沁左翼后旗佃农抗租斗争。咸丰二年(1852年),上书逮捕佃农抗租领头人吴宝泰等下狱。主持道光帝梓宫迁葬,恭谨从事,赏加三级。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受命督办京城巡防,任参赞大臣。此时,太平天国已定都天京,并派兵北伐。僧格林沁受命统领健锐营、外火器营、两翼前锋营、八旗护军营、巡扑五营及察哈尔各官兵,并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蒙古诸王劲旅出京。八月,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九月,设防紫荆关。十月,在天津南王庆坨与北伐军开战。北伐军损失惨重,退到连镇一带。咸丰四年(1854年),又在连镇大败北伐军,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称号。 咸丰五年(1855年)正月,僧格林沁整军再战太平军,破东连镇木城,太平军冒死冲突,僧格林沁尽歼之,生擒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林凤祥。 因此殊功,咸丰帝于二月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四月,诏世袭罔替,俸银加倍。六月,在山东冯官屯剿灭太平天国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 林凤祥、李开芳都是太平天国的名将,骁勇善战,僧格林沁在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全部殄灭,无一漏网,因此威名震于海内。 咸丰七年(1857年)五月,命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咸丰八年(1858年),直隶总督谭廷祥及托明阿防守天津大沽海口战败,清廷主和派与英国代表签署《天津条约》。僧格林沁得知后,向咸丰帝奏请,坚决要求撤回谈判代表,主张调用全国之兵员,倾全国之粮食,整顿军队,把西方侵略者赶出去。但因主和派占上风,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咸丰九年(1859年),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各项准备。英法新任驻华公使普鲁士、布尔布隆率领所谓换约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舰队由一艘巡洋舰和13只炮艇组成,行至天津大沽口时,藐视中国军队的设防,不听中国军队的劝阻和警告,明目张胆地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达坚决反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督军力战,击毁英军战舰3艘,使英军死伤464人,英海军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持数日,英法联军军舰撤走。 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1840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抵抗外国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清廷对僧格林沁和有功将士大加奖赏。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也对此事给予充分关注与肯定。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天津,僧格林沁兵败退驻通州。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继而再战,又败于张家湾、八里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被毁。主和派大臣埋怨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 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直隶、山东及河间府一带捻军四起。清廷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一万余清军赴山东与捻军作战。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根据僧格林沁的奏请,其哲里木盟长职由达尔罕亲王索特那木彭苏克补授。同治元年(1862年),赏还博多勒噶台亲王爵,不久诏世袭罔替。朝廷授权僧格林沁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僧格林沁率蒙古骑兵和五省提供的兵力多次打败捻军,在鄂东霍山黑石渡收降捻军十几万人,并打散十几万人,清军也损失惨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八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士兵诛杀在麦田,终年55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由于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听说他去世的消息,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哭声震地。 清政府以亲王规格为僧格林沁举行了葬礼,同治帝和慈禧亲临祭奠,赐谥号“忠”,配享太庙,在北京、山东、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并绘像紫光阁。在科左后旗吉尔嘎朗博王府东建祠堂一座供奉僧王图像。在额布力尔协日嘎地方另建僧王塑像祠一座,并绘像紫光阁。 同年七月,清政府派员护送僧格林沁的灵柩北上,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今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

苏瓦塔那摩诃的人物生平

苏瓦塔那摩诃(颂得帕耶纳桑文)1913年10月3日他出生于泰国北碧府山区的一个贫民家庭,14岁时剃度为沙弥,20岁时在家乡的台瓦桑卡兰寺出家为僧。苏瓦塔那摩诃曾学从印度行者萨瓦米,通英文与梵文。1956年,现任国王普密蓬阿杜德登基即位,颂得帕耶纳桑文被推选为国王登基的佛事监督。同年,国王到波瓦拉尼维寺短期出家,颂得帕耶纳桑文为国王修行的指导师。1989年,经全国泰僧推举,国王发布谕令,任命他为叻达纳桑哥信曼谷皇朝第十九任僧王。苏瓦塔那摩诃是泰国叻达纳哥信皇朝的第十九任僧王。2002年2月,苏瓦塔那摩诃长老因病入院,开始了11年的住院治疗。

  • 上一篇:肖卫国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