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摄影史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摄影师及其摄影作品
知乎日报原文,想看图片去知乎
最近常看摄影史和艺术史,简单介绍一下现代摄影时期(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这段时间)的大师们。
时代背景:在二十世纪初期,摄影分离派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画意摄影向现代摄影的转型,追求即时拍摄、现场目击和真实感的照片已经渐渐取代浓重的绘画意味和印象派主义画意风格。
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一句话介绍:从早期追求画意摄影到确立以即时为主要审美对象这一过程做出了艰辛探索。
终点站
保罗·斯特兰德
一句话介绍:注重形式美感,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直接拍摄,如实摄影的代表人物。
白色栅栏
爱德华·韦斯顿
一句话介绍:关注于被拍摄对象的本质和结构,纯粹化的表达产生某种视觉游移,极具美感的观察方式对现代摄影的审美观产生重大影响。
人体
艾瑞克·萨洛蒙
一句话介绍:在事件中适时抓拍的代表人物,为决定性瞬间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德法部长会谈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一句话介绍:《生活》杂志创始人之一,用专题摄影的方式记录了二十世纪的许多重大事件。
等待救济
罗伯特·弗兰克
一句话介绍:记录了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的真实生活状况,用摄影的方式见证了“垮掉的一代”思潮,并且提出了“非决定性瞬间”这一概念。
美国人
================================================================
第二次更新,这次以人像摄影为主。
爱德华·斯泰肯
一句话介绍:催生了商业摄影新时代,是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商业摄影师之一,并且推动摄影走向严肃艺术的殿堂,对摄影的发展有着极大贡献。
克萝丽娅·丝昂森
贝伦妮斯·阿博特
一句话介绍:最初在巴黎是一位名人摄影师,拍摄了当时巴黎文艺界不少精英,之后拍摄了“大萧条”时期美国纽约的都市生活,也是早期关注同志生活的摄影师之一。
尤金·阿杰
奥古斯特·桑德
一句话介绍:她的肖像作品既具有十九世纪“古典”肖像的庄严肃穆,也具有二十世纪现代肖像的灵活多变,其早期肖像收录在《时代的面孔》一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肖像摄影师。
时代的面孔
阿诺德·纽曼
一句话介绍:他的拍摄风格是将人物与其生活的环境相结合,素有“环境人像”之称。
萨尔瓦多·达利
优素福·卡什
一句话介绍:典型的现代人像风格,作品的形式风格服从人物气质,对当代人像摄影有着极大影响。
奥黛丽·赫本
现代摄影是一个巨大无比的话题,在摄影史中随便截取一段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一下,各位随便看看就好。
保罗·斯特兰德对摄影有什么贡献?
保罗·斯特兰德(PaulStrand,1890~1976),被评论家称为“20世纪摄影史的一个路标”。他一生中出版过九本摄影集,为摄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斯特兰德出生于纽约,1907年,在纽约伦理文化学校的课堂上,受他的生物老师——纪实摄影家路易斯·海因的引导,开始认识摄影。1912年,斯特兰德成为一名商业摄影师,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认识了施蒂格里茨。期间,他对施蒂格里茨在291展厅展出的照片,很感兴趣。1916年,他自己的照片也在这里展出。这些照片都是如实拍摄,以客观的目光记录一些常见的事物,包括白色的栅栏,线条感强烈的植物外形,乡村宅院的走廊,厨房的碗盘等。这些作品,由于影调鲜明,画面简洁,以及强烈的形式感,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同时也得到了施蒂格里茨的赞赏。施蒂格里茨在1917年的最后两期《摄影作品》中,刊登了斯特兰德的照片,其中最后一期是以全部篇幅刊登。斯特兰德是20世纪初反对画意摄影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摄影的特长,把人们从画意摄影家所制造的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来。在他的作品《盲妇》中,黑暗的背景、粗糙的影纹、胸前的牌子(blind)所构成的现实图景,与画意摄影甜美而感伤的.虚幻图景格格不入,美的价值尺度在此有了新的标准。画意摄影中追求的“美”,在斯特兰德这里已经显得并不重要,对他而言,对现实生活本身的理解与表现才是更为重要的。斯特兰德认为,最纯粹的摄影方法,就是使用“直接”摄影的手法,“客观”地进行拍摄,使画面不带有任何制作和控制的痕迹。同时,他意识到,摄影家也应该是创造者。仅仅以客观的手法记录物体,会给摄影带来一定的局限,使画面缺乏造型的魅力。为了克服这种局限,他集中精力观察和了解自然界所构成的各种图案,从中提炼出独特的形态。为了把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拍摄成具有冲击力的影像。斯特兰德常常省略像地平线这样的东西,从看起来被明显压缩的、只有通过建筑细节的变化才能看清楚的空间中,选取他的拍摄点。在《白色栅栏》中,他把焦点对在了一个作为分界线的栅栏上。白色的条状栅栏跨过前景,远处有一幢房子和一个谷仓。经过如此安排,暗色地面映出的栅栏,呈现出久经风雨的沧桑。同时,远近感被省略了,各种形态交叠并消失在阴影中,使画面产生了奇特的缺乏透视的效果和强烈的形式感。斯特兰德曾经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观念:观察你周围的事物,观察你周围最接近的世界。如果你很敏感,就能发现一些事物;如果你用心拍摄,而且懂得怎样拍摄,那你就会拍摄出事物的内涵。这一摄影观念,影响了许多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第一次看到斯特兰德的作品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的照片让我知道,什么才是我该走下去的路。
什么是人文摄影?
分析如下: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摄影顾名思义就是以人或人的活动为拍摄对象的摄影。目前通常是艺术性的摄影活动才用到这个名词。人文摄影,显然是指能体现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能触及读者的心灵深处,使读者在爱、关怀、崇敬等情感上能与作者引起共鸣。拓展资料静物摄影静物摄影与人物摄影、景物摄影相对,以无生命(此无生命为相对概念,比如从海里捕捞上来的鱼虾、已摘掉的瓜果等)、人为可自由移动或组合的物体为表现对象的摄影。多以工业或手工制成品、自然存在的无生命物体等为拍摄题材。在真实反映被摄体固有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创意构思,并结合构图、光线、影调、色彩等摄影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将拍摄对象表现成具有艺术美感的摄影作品。这就叫静物摄影。静物摄影在选材方面有广阔的天地,在择好素材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处理这些对象,因为被摄物体是无生命的,可以任凭摆布,多角度移动以达到创作意图。静物摄影具有两大优点:首先,它是进一步体会艺术视觉的深化过程。当一些很平常的物体被拍成引人入胜的照片时,实际上也就是深入学习观察这些物体的过程。其次,拍摄静物能获得更多的实际摄影知识。对摄影者来说,静物摄影的难处在于它的画面构成具有独到之处。当布置好被摄物体之后,必须选择拍摄角度,在用光方面发挥创造性,进而把从静物摄影中学习到的实际摄影知识、基础原理应用到日常摄影中去。人像摄影人像摄影与一般的人物摄影不同:人像摄影以刻画与表现被摄者的具体相貌和神态为自身的首要创作任务,虽然有些人像摄影作品也包含一定的情节,但它仍以表现被照者的相貌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像摄影作品只交待被摄者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的情节。而人物摄影是以表现有被摄者参与的事件与活动为主,它以表现具体的情节为主要任务,而不在于以鲜明的形象去表现被摄者的相貌和神态。这二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具体描绘人物的相貌。不管是单人的或是多人的,不管是在现场中抓拍的还是在照相室里摆拍的,不管是否带有情节,只要是以表现被摄者具体的外貌和精神状态为主的照片,都属于人像摄影的范畴。那些主要表现人物的活动与情节,反映的是一定的生活主题,被摄者的相貌并不很突出的摄影作品,不管它是近景也好,全身也好,只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当然,从广义上来说,人像摄影拍的是人,它也属于人物摄影。人像摄影以刻画和描绘被摄者的外貌与神态为自己的表现任务,应人物相貌鲜明。它分作照相室人像、室内特定环境人像和户外人像三大类。人像摄影的要求是“形神兼备”。记录摄影记录摄影指以纪录为第一目的,对客观事物进行真实影像反映的图片摄影。摄影之所以诞生,就是为了记录的目的。它诞生之后所显示出来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记录功能。这是其他技术或艺术所无法比拟或取代的。因此,从广义上说,摄影就是记录。记录摄影的结果是影像记录作品。相应而分,影像记录作品包括影像新闻作品和影像纪实作品。记录摄影目的(可能并不惟一,却是首要目的)在于记录;前提是尊重客观真实;对象是客观事物的表像;记录方式是以摄影再现影像。按照纪录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价值不同来划分,记录摄影分为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艺术摄影随着的发展,人们在摄影中不断地增加艺术的元素,开始产生艺术摄影。它与记录摄影的区别在于艺术性的多少与高低,而无绝对的界限。例如:我们去照张像作身份证或留个纪念,一般照相馆拍摄的照片,最多有点资料或记录价值。可是,郑景康先生给齐白石先生拍的人像,50年过去了,至今仍是世界二十幅最优秀的人像作品之一。其中的差别完全 在于艺术性的高低。艺术摄影拍出来的效果更唯美,因为这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找准拍摄的时间、地点和角度。画意摄影画意摄影以其唯美的画面语言及美好的设计内涵一直是人像摄影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十九世纪后半页,英国摄影家雷兰达拍摄出了曾被预言为“摄影新时代来临了”的作品-----《人生的两条路》,在摄影还被轻视的当时,这幅作品以其劝勉性的主题和油画式的构图,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极高评价。可以这样说,雷兰达对推进摄影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从此,画意摄影也逐渐成为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商业摄影商业摄影,顾名思义是指作为商业用途而开展的摄影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商业摄影,广义上就是为发布商品或者撰写故等进行的摄影类型,这种类型在时下的摄影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这类摄影是为商业利益而存在的,要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拍摄,比较拘束。水墨摄影和传统的水墨画一样,现市面上出现的水墨摄影作品,按题材,可以分为风景、花鸟和意境,对应国画中的山水画和花鸟画;按手法和意境,可以分为抽象和具象,对应国画中的写意和工笔。水墨风格的摄影照片虽然免不了使用Photoshop等软件的后期加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扭曲原照片。好的水墨摄影作品要尽量少的修改原照片,它考验的更多的是摄影师的构图和捕捉光影的能力 。全息摄影全息摄影是指一种记录被摄物体反射波的振幅和位相等全部信息的新型摄影技术。普通摄影是记录物体面上的光强分布,它不能记录物体反射光的位相信息,因而失去了立体感。全息摄影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并将光源发出的光分为两束,一束直接射向感光片,另一束经被摄物的反射后再射向感光片。人眼直接去看这种感光的底片,只能看到像指纹一样的干涉条纹,但如果用激光去照射它,人眼透过底片就能看到原来被拍摄物体完全相同的三维立体像。一张全息摄影图片即使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可以重现全部景物。全息摄影可应用于工业上进行无损探伤,超声全息,全息显微镜,全息摄影存储器,全息电影和电视等许多方面。摄影流派:1.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师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 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稳、典雅。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审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2.印象派摄影1899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和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3.写实摄影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著名写实摄影大师刘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最早的写实摄影爱好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4.自然主义摄影1899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他认为,自然是艺术的开始和终结,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他说,没有一种艺术比摄影更精确、细致、忠实地反映自然,“从感情上和心理上来说,摄影爱好的效果就在于感光材料所记录下来的,没有经过修饰的镜头景象。”该派另一位大师A·L·帕邱说得更明确:“美术应该交给美术家去做,就我们摄影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借重美术的,应该从事独立性的创作。”由此可见,这种艺术主张,是对绘画主义的反动,它促使人们把摄影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由于自然主义摄影满足于描写现实的表面现实和细节的"绝对"真实,而忽视对现实本质的挖掘和对表面对象的提炼,一句话,不注意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而,它实质上是对现实主义的庸俗化。有时会导致对现实的歪曲。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5.纯粹派摄影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科班1913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1976)和F64小组摄影组织中的摄影家,如亚当斯、坎宁安等。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6.新即物主义摄影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为20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7.超现实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三十年代。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8.抽象摄影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9.堪的派摄影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催生该流派的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其次,对客观事物的表现,他们重视和强调独创性,说:“(摄影家要用)自己的眼光来看世界,不要通过别人的眼光来看世界,而这正是区分照片是平庸还是高明,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的标准。”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10.“达达派”摄影“达达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豆腐和纲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11.主观主义摄影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比抽象派摄影更为“抽象”的摄影艺术流派,所以又称作“战后派”。它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其创始人是德国摄影家奥特·斯坦内特。他认为,“摄影是本来具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宽阔领域,也具有高度的主观能动作用。但目前却成了一种机械的写实主义”。于是提出了“摄影艺术主观化的艺术主张。极力主张摄影艺术的终极应该是提示摄影家自身的某些朦胧意念和表现不可言传的内心状态和下意识活动。”主观摄影就是人格化、个性化的摄影。这便是该流派的艺术纲领。主观摄影的艺术家们极度强调自己的创造个性,蔑视一切已有艺术法则和审美标准。该派理论家公开表示,“主观摄影不仅仅是一种试验性的图像艺术,而是一种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创造性艺术。”“我们可以任意使用技术手段去创造照片。”西方人体摄影的嬗变 世界艺术史上,在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过人体艺术的辉煌时期,其后诞生的摄影艺术,在经历了初期令人震惊的再现客观现实的艺术表现力后,富有探索精神和创造力的摄影家就开始向人体摄影领域的突进。1857年瑞典摄影家、后来留居英国的雷达兰,拍摄了一幅在摄影史上奉为经典之作的《人生的两条道路》,这幅情节丰富,场面浩繁的画面,运用了大量的人体作品,主题是观善惩恶,以白鬓长者为中心,两边两组人物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人生历程。但是它也受到了少数人的攻击,说它动用那么多裸女,姿态粗野淫糜,流于色情等等。可见,古今中外,人体艺术无论它有多么积极的思想意义或高明的艺术处理,都会受到一些人的非难和攻击,这恐怕已成为一种规律性反应了。西方人体摄影的发展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在发展常规的传统的人体摄影的同时,也风行表达强烈的主观感受、现代摄影语言、创造多种流派、风格的作品,以至出现了畸形、切割、重组、神秘、荒诞、丑陋的意境。如杰瑞·郁斯曼的象征意味的人体摄影、罗杰·麦丁的《随意的人体》、托德·窝尔克的原始硕大造型的人体摄影、罗伯特·亨内斯钦及启德苏·俄克哈马等的切割重组的人体摄影、李思丽·克罗娜斯的荒诞意味人体摄影及宁达、康偌道尼·米切尔等的有性感意味的人体摄影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摄影
我们常说这人那人是POLO级的人物,POLO?
1 POLO汽车
bora 在国外也叫jetta(捷达)是golf的三箱版
POLO是另一个平台的车
之所以现在看起来差不多,是因为大众现在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也继承了奥迪的一贯作风:大嘴进气栅
以后差不多都这种风格了
POLO目前可以说集成了目前大众诸多先进技术,如can-bus局域网、激光焊接车身,就连前风挡玻璃都是直接拼接不需要任何固定件,制造工艺可见一斑。
2 POLO服饰
有名的polo品牌的服装,就是一个人骑在马上打马球的标志,就是他的一款有领,半开胸的,扣子有3颗。或是长袖或是短袖的棉质t恤,一般是男士打高尔夫时候穿的,后来就把这种类型的衣服称为polo衫了。正统的休闲的风格。老少皆宜。
POLO Ralph Lauren
创始人:Ralph Lauren拉夫 劳伦
产品:男装、女装、运动装、体育用品、牛仔装、皮饰品、配件、香水、家饰品
注册地:美国纽约(1968年)
1939年Ralph Lauren出生于一个并不浪漫的俄国移民家庭,高中完成后,Ralph Lauren在纽约城市大学上了一个商业班,但两年后便放弃了。他在一个手套商处找到一份工作,然后又到A. Rivetz & Co.卖上了领带。同期,他开始自己设计领带,最后找到一个支持者,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他叫这个公司Polo Fashions。Polo领带都是意大利多彩的花纹图案,而且比标准的领带宽两倍,当然也比标准的领带贵两倍。这些领带一上市就象被风吹的蒲公英那样,迅速飞入了百户千家。
1968年,Ralph Lauren进军男装,很快找到了市场切入点。1972年,Ralph Lauren推出了共24色的Polo恤衫 (Polo mesh shirt),为美国的“优皮士”(Yuppies) 提供了一款合穿合用的日常服。这Polo恤衫从此成为Polo label的经典衣物(signature piece)。
虽然Polo label旗下拥有多个系列,但是在时装迷的心目中,Polo恤衫 (Polo mesh shirt) 始终最能代表Ralph Lauren这个金漆招牌。纯棉质制造,有恤衫般的衫领,两粒衫钮的设计,衫袖贴身,左胸位置绣有经典马球标志;前幅短一些,后幅长一些,就这么把身体的线条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Ralph Lauren旗下有多个系列,Ralph Lauren, Polo Ralph Lauren, Black Label, Blue Label, Purple Label, Polo Sport, Ralph Lauren Golf, Ralph Lauren Fragrances, Chaps, Polo Sport, Polo Jeans Co.每一个系列一个风格,Ralph Lauren是高档高级成衣品牌,Polo Jeans Co是牛仔风格系列品牌,
Polo Ralph Lauren是经典休闲风格品牌,经典的马球标志的Polo恤衫 (Polo mesh shirt) 就是这个系列下面的。
POLO风格是正统的休闲的风格
POLO在这方面也是很专业的
所以POLO级一般指在某方面很专业
我想查一下保罗·阿里金的人物简介?
保罗·阿里金保罗·阿里金出生于费城南部地区。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爱尔兰人。阿里金1946年入维兰诺瓦大学学习化学,1949-1950赛季,被评为全美大学最佳球员。1950年,加入NBA费城勇士队。基本信息中文名:保罗·阿里金别名:保罗·阿里金籍贯:费城性别:男国籍:美国出生年月:1928年4月9日职业:运动员 前NBA著名球员 运动员 篮球运动员 身高:194厘米个人资料保罗·阿里金保罗·阿里金姓名:保罗·阿里金英文名:PaulArizin性别:男国籍:美国出生城市:费城出生日期:1928年4月9日绰号:“能干的保罗”身高:194cm场上位置:前锋场上编号:11所属团队:费城勇士队简介保罗·阿里金保罗·阿里金保罗·阿里金(1928-2006),身高1米94,一次获NBA总冠军,3次入选NBA最佳阵容,两次夺得NBA得分王称号,10次入选全明星。 在当时比赛普遍得分较低的情况下,阿里金连续9个赛季保持了超过20分的平均得分,这在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而在勇士队的10年间,阿里金年年入选全明星队,同时赢得2次得分王,一个总冠军。4次入选NBA最佳阵容,他和乔治迈肯,鲍勃库锡等一批球星一起使得篮球的观赏性提高,成为体育市场中最年轻的篮球项目,向美国橄榄球和棒球争夺观众的主要号召力。1970年,阿里金入选NBA25周年纪念最佳阵容。2006年12月因哮喘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