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返回地球

时间:2024-03-07 04:45:11 编辑:莆仙君

载人飞船飞上太空是怎样返回地球了

据了解,靠返回舱的星上发动机提供反推力,让返回舱离开轨道舱,由地球引力将其加速朝地球面降落,到大气稠密区时打开减速伞减速,以安全降落地面。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返回舱和推进舱脱离后,返回舱返回,推进舱焚毁,而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一段时间。一般载人航天器可分为推进舱、轨道舱和返回舱三部分。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轨道舱是航天员的主要活动区域,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航天员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和盥洗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返回舱和推进舱脱离后,返回舱返回,推进舱焚毁,而轨道舱相当于一颗对地观察卫星或太空实验室,它将继续留在轨道上工作一段时间。

什么叫航天器返回地面?

航天器返回地面就是使航天器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地面安全着落。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就竞相利用V-2导弹改装成地球物理控测火箭,将科学探测仪器和试验生物等发射到100千米以上的高空,然后回收到地面。人造卫星发射之后,科学家便着手研究卫星返回技术问题。1960年和1961年初,美国的“发现者号”卫星和苏联的卫星式飞船先后成功地返回地面。这表明从环地轨道返回的技术基本成熟。“阿波罗”号飞船首次载3名宇航员飞向月球,在绕月球飞行后安全返回地面。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型遥感卫星发射成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顺利地返回地面。此后的1976年、1978年、1982年、1983年和1984年,我国又多次成功地发射了返回型遥感卫星。卫星返回地面的原理是改变其运动速度,使卫星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转入另一条轨道。若速度的变化使航天器转入一条飞向地球并能进入大气层的轨道,便可实现返回。返回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为使航天器安全返回和准时定点着陆,返回控制、制导、防热、回收和着陆等是返回的关键技术。

卫星是怎样返回地球的?

当卫星完成任务返回地面时,要完成调整姿态、舱段分离、返回舱旋转、脱离飞行轨道、打开信标机、打开降落伞并返回地面等一系列动作。
具体为:

1975年11月26日,我国发射过了第一颗返回式试验卫星,卫星按计划在太空环绕地球轨道上运转3天后,顺利地在我国返回地面,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在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回收卫星技术的国家。我国已成功地发射16颗返回式卫星,为国土环境、地质矿产调查等提供了精细准确内容丰富的资料,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也考验了卫星的结构系统、温控系统、光学遥感系统、跟踪测量系统和遥控系统的功能,突破了卫星返回、防热材料、轨道控制等关键技术。
  要使返回式卫星在预定的时间和地点返回地面,要示运载火箭必须有很高的制导精度,能准确地把卫星送到预定的轨道,最后一圈正好经过预定回收地区上空。要求卫星能及时准确地转变返回姿态。要求执行返回使命的各种仪器设备准确无误地工作。
  返回式卫星返回地面过程中,以每秒近8千米的速度进入稠密大气层,强大的气动阻力和反推火箭点火熄火,使卫星受到剧烈冲击、振动和过载,卫星结构和仪器设备必须经受得住。卫星以20多倍于音速的速度在大气中穿行,卫星表面摩擦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它的外壳必须在高温下不被烧毁。卫星接近地面时,仍有每秒几百米的速度,降落伞和信号装置等安全回收设备,必须保证不使卫星撞得粉身碎骨,也不使卫星落下后踪迹全无。
  卫星返回程序是:1精确测算出卫星的飞行轨道,确定开始回收程度的时间;2地面遥控中心发出返回指令,卫星调整飞行姿态;3抛掉多余舱位;4反推火箭点火,卫星进入返回轨道;5在一定高度张开降落伞,使卫星进一步减速;6卫星落地,或掉海,或从飞机上用钩子钩住降落伞的绳子,回收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