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李方舟

时间:2024-03-07 17:30:40 编辑:莆仙君

朱东润的伉俪情深

朱东润是中国著名的传记史家,他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影响的传记作品。朱东润不仅通过他的作品描述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出一段段历史 ,一个个时代的变迁,他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然而在朱东润为数不多、但部部精良的传记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却不是以历史名人为题,它就是《李方舟传》。《李方舟传》是中国传记史上少有的一部为中国普通家庭妇女著书立说的作品,甚至李方舟在历史上也并无其人,她的原型其实是朱东润结发49年的妻子邹莲舫。1920年,23岁的南通中学英语教员朱东润在家庭的包办下与比他小4岁的邹莲舫成婚了。婚后他对邹莲舫恩爱有加,他们一共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朱东润被调到了四川的大学里任教,抗战八年,朱东润便和邹莲舫分离了八年。八年里,邹莲舫一人操持全家事务,日本飞机的炸弹落下,她让全家人躲在房间的床下不准出门,而她自己却仗着胆子大忙前忙后、跑进跑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她就提前购进大量物资,困难时再拿出去以物换物。有人看她太辛苦,劝她把孩子分几个给四川的朱东润带养,她怕路上出事,没有听从。一直到抗战末期,她才让大女儿朱清淤拎了一桶她熬的蟹油去四川看望朱东润,她把自己的浓情蜜意都融进了这一桶蟹油里。战乱期间人心难免不安,朱东润的朋友、学院的其他老师,因熬不住长期寂寞,纷纷跳出包办婚姻的牢笼,在四川另续琴弦,而朱东润对邹莲舫的感情却始终没有变化。八年间他经常和邹莲舫互通书信以寄相思。后来朱东润在《李方舟传》中用诗表述了当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宝镜香残秋漏冷,戍楼天远报书迟。但愿他生重觌面,一生长得伺蛾眉。在当时中国的现实中,男性可以重新追求另一份幸福,而女性几乎没有可能,他认为既然一个人要追求幸福,另一个人也有追求幸福的自由,那何不大家拉起手来一块追求幸福呢?1946年朱东润回到了邹莲舫的身边,一家人终于团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不久,朱东润便被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一家三代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60年代初,朱东润参加慰问团去西北慰问建设职工,他不断写信给邹莲舫,让一生从未出过远门的邹莲舫分享他在大西北的新奇感受。他把他在西北看到的少数民族的服装都画了像,寄给邹莲舫看,不停地告诉她外面有些什么事情。1965年秋,年近70岁的朱东润携同邹莲舫一起到南翔的古猗园游玩,庆祝古稀之寿,但朱东润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出行竟然成为他有生之年和邹莲舫的最后一次出行。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革”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复旦大学也不例外。朱东润首当其冲地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斗争马上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全部。学校的学生来了,让他跪在擦衣板上,拿日本人的大砍刀放在他的脖子上要他承认是牛鬼蛇神。性格倔强的老人决不肯低下他的头,而性格刚烈的妻子更是做出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事,一张出自邹莲舫之手的大字报出现在复旦大学满院批判朱东润的大字报中间。邹莲舫为朱东润鸣不平,为他叫屈,为他斗争。她在大字报里细数朱东润是怎样努力忘我地工作,根本不想自己的事情,他是好人,人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他……当时的邹莲舫看问题太天真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她的做法无疑是引火上身。邹莲舫在解放后曾经义务帮助政府开办缝纫学习班,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之后又在复旦大学办过教工食堂,兢兢业业。但在“文革”中,她曾经的这些行为马上被定义为剥削,她立即成为了被批斗的重点对象。个性坚强的邹莲舫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1930年长子君达因病夭折她咬牙挺过了丧子之痛;1948年二女儿秀若因病去世她又坚持了过来;抗战八年她一人料理全家事务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朱东润对她始终如一的爱给了她巨大的鼓励和支持,让她知道有爱就有希望,但是这一次朱东润连自己都难以保全,邹莲舫开始感到绝望,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朱东润察觉后百般劝慰她,但是他自己每天必须到学校里去接受整整一天的批斗,没有办法照顾到邹莲舫,儿子白天要上班,孙辈们也已经下乡插队落户了。她一个人在家觉得孤独,又觉得没有什么希望,又很害怕,于是她就选择了那样一条道路。1968年11月30日的下午,邹莲舫一个人在家里悬梁自尽。她留给朱东润的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东润,我先行一步了,钱留在衣袋里。晚上6点,72岁的朱东润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走,远远看见小儿子君迈在路上等他。君迈带着朱东润从邯郸路走到国清路,由四平路绕到国权路,最后回到国年路的宿舍里。君迈对朱东润说“要镇静”,朱东润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邹莲舫永远地走了,而这一年距离她和朱东润50年金婚只差一年。朱东润一下子就瘦得脱形了,喉咙也哑了,说不出话来。失去邹莲舫的打击整整纠缠了他5年,以后才稍微宽解一些。邹莲舫的遗体被匆匆地火化了,因为她是自杀,骨灰都不允许被保留,而朱东润甚至连去火葬场看邹莲舫最后一眼的权利都没有。邹莲舫火化后第二天,里弄里就开了批斗会,批斗邹莲舫的剥削和畏罪自杀。对此朱东润在他的自传中描述道:50年的夫妻了,我曾因为远别而流泪,因为追忆而流泪,但是在她死后我没有眼泪了,因此我只是淡淡一笑。从那天开始,直到今天我经历过不少的艰辛,但是我始终没有眼泪。朱东润说他的生命春天永远没有了,再也不会有春天了。妻子生前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眼前。她的纯真与勇敢,朴实与善良,是中国无数普通家庭妇女为爱为家默默奉献一生的高贵品格。于是孤独而倔强的朱东润不顾随时被抄家检查的危险,开始为亡妻立传。迫于形势,他采用托名的方式,《李方舟传》由此诞生。《李方舟传》的结尾并没有落在邹莲舫去世,而是停留在了1965年朱东润70寿辰和邹莲舫出游南翔古猗园,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一起出游。“ 忆昔与君初觌面,下车三揖都且妍。生则同室死同穴,有如皎日矢云天。自谓身世永相保,岂知一夕摧风烟。呜呼!此身虽在复何补,到老负君泪如泉。”朱东润用他的诗为《李方舟传》结了尾,也给他和邹莲舫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的地方。半个世纪的爱情依然没能抵挡得住政治风暴的侵袭,然而朱东润却在风暴中留下了一本不同寻常的传记。这本书记录了邹莲舫艰苦辛劳的一生,也寄托了朱东润对爱妻的无限追思。1979年元月,复旦大学为邹莲舫召开了平反昭雪大会。哀乐声响起大家都哭了,只有朱东润还是肃然,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邹莲舫是听不到也看不见了。

朱东润先生 点击答案 急急急急急!!!!!!!!!!

今天我和初一的所有同学来到朱东润先生的故居进行参观,朱东润是中国著名的传记史家,他先后撰写了《张居正大传》、《王守仁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具有影响的传记作品。朱东润不仅通过他的作品描述了一位位历史名人的一生,也通过这些人物故事展现出一段段历史 ,一个个时代的变迁,他被称为真正开拓中国现代传记文学领域的第一人。然而在朱东润为数不多、但部部精良的传记作品中,有一部作品却不是以历史名人为题,它就是《李方舟传》。《李方舟传》是中国传记史上少有的一部为中国普通家庭妇女著书立说的作品,甚至李方舟在历史上也并无其人,她的原型其实是朱东润结发49年的妻子邹莲舫。
1920年,23岁的南通中学英语教员朱东润在家庭的包办下与比他小4岁的邹莲舫成婚了。婚后他对邹莲舫恩爱有加,他们一共生下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朱东润被调到了四川的大学里任教,抗战八年,朱东润便和邹莲舫分离了八年。八年里,邹莲舫一人操持全家事务,日本飞机的炸弹落下,她让全家人躲在房间的床下不准出门,而她自己却仗着胆子大忙前忙后、跑进跑出。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她就提前购进大量物资,困难时再拿出去以物换物。有人看她太辛苦,劝她把孩子分几个给四川的朱东润带养,她怕路上出事,没有听从。一直到抗战末期,她才让大女儿朱清淤拎了一桶她熬的蟹油去四川看望朱东润,她把自己的浓情蜜意都融进了这一桶蟹油里。
战乱期间人心难免不安,朱东润的朋友、学院的其他老师,因熬不住长期寂寞,纷纷跳出包办婚姻的牢笼,在四川另续琴弦,而朱东润对邹莲舫的感情却始终没有变化。八年间他经常和邹莲舫互通书信以寄相思。后来朱东润在《李方舟传》中用诗表述了当时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宝镜香残秋漏冷,戍楼天远报书迟。但愿他生重觌面,一生长得伺蛾眉。在当时中国的现实中,男性可以重新追求另一份幸福,而女性几乎没有可能,他认为既然一个人要追求幸福,另一个人也有追求幸福的自由,那何不大家拉起手来一块追求幸福呢?
1946年朱东润回到了邹莲舫的身边,一家人终于团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不久,朱东润便被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一家三代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60年代初,朱东润参加慰问团去西北慰问建设职工,他不断写信给邹莲舫,让一生从未出过远门的邹莲舫分享他在大西北的新奇感受。他把他在西北看到的少数民族的服装都画了像,寄给邹莲舫看,不停地告诉她外面有些什么事情。
1965年秋,年近70岁的朱东润携同邹莲舫一起到南翔的古猗园游玩,庆祝古稀之寿,但朱东润万万没有想到这次出行竟然成为他有生之年和邹莲舫的最后一次出行。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革”风暴迅速席卷了全国,复旦大学也不例外。朱东润首当其冲地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斗争马上成为他日常生活的全部。学校的学生来了,让他跪在擦衣板上,拿日本人的大砍刀放在他的脖子上要他承认是牛鬼蛇神。性格倔强的老人决不肯低下他的头,而性格刚烈的妻子更是做出一般人无法想像的事,一张出自邹莲舫之手的大字报出现在复旦大学满院批判朱东润的大字报中间。邹莲舫为朱东润鸣不平,为他叫屈,为他斗争。她在大字报里细数朱东润是怎样努力忘我地工作,根本不想自己的事情,他是好人,人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他……当时的邹莲舫看问题太天真了,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她的做法无疑是引火上身。邹莲舫在解放后曾经义务帮助政府开办缝纫学习班,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之后又在复旦大学办过教工食堂,兢兢业业。但在“文革”中,她曾经的这些行为马上被定义为剥削,她立即成为了被批斗的重点对象。
个性坚强的邹莲舫在漫长的生活岁月里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1930年长子君达因病夭折她咬牙挺过了丧子之痛;1948年二女儿秀若因病去世她又坚持了过来;抗战八年她一人料理全家事务无所不能、无所畏惧,因为在这一切的背后,朱东润对她始终如一的爱给了她巨大的鼓励和支持,让她知道有爱就有希望,但是这一次朱东润连自己都难以保全,邹莲舫开始感到绝望,她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朱东润察觉后百般劝慰她,但是他自己每天必须到学校里去接受整整一天的批斗,没有办法照顾到邹莲舫,儿子白天要上班,孙辈们也已经下乡插队落户了。她一个人在家觉得孤独,又觉得没有什么希望,又很害怕,于是她就选择了那样一条道路。1968年11月30日的下午,邹莲舫一个人在家里悬梁自尽。她留给朱东润的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东润,我先行一步了,钱留在衣袋里。
晚上6点,72岁的朱东润拖着疲惫的身体往家走,远远看见小儿子君迈在路上等他。君迈带着朱东润从邯郸路走到国清路,由四平路绕到国权路,最后回到国年路的宿舍里。君迈对朱东润说“要镇静”,朱东润马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邹莲舫永远地走了,而这一年距离她和朱东润50年金婚只差一年。朱东润一下子就瘦得脱形了,喉咙也哑了,说不出话来。失去邹莲舫的打击整整纠缠了他5年,以后才稍微宽解一些。
邹莲舫的遗体被匆匆地火化了,因为她是自杀,骨灰都不允许被保留,而朱东润甚至连去火葬场看邹莲舫最后一眼的权利都没有。邹莲舫火化后第二天,里弄里就开了批斗会,批斗邹莲舫的剥削和畏罪自杀。对此朱东润在他的自传中描述道:50年的夫妻了,我曾因为远别而流泪,因为追忆而流泪,但是在她死后我没有眼泪了,因此我只是淡淡一笑。从那天开始,直到今天我经历过不少的艰辛,但是我始终没有眼泪。朱东润说他的生命春天永远没有了,再也不会有春天了。
妻子生前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眼前。她的纯真与勇敢,朴实与善良,是中国无数普通家庭妇女为爱为家默默奉献一生的高贵品格。于是孤独而倔强的朱东润不顾随时被抄家检查的危险,开始为亡妻立传。迫于形势,他采用托名的方式,《李方舟传》由此诞生。《李方舟传》的结尾并没有落在邹莲舫去世,而是停留在了1965年朱东润70寿辰和邹莲舫出游南翔古猗园,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一起出游。“ 忆昔与君初觌面,下车三揖都且妍。生则同室死同穴,有如皎日矢云天。自谓身世永相保,岂知一夕摧风烟。呜呼!此身虽在复何补,到老负君泪如泉。”朱东润用他的诗为《李方舟传》结了尾,也给他和邹莲舫的情感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的地方。
半个世纪的爱情依然没能抵挡得住政治风暴的侵袭,然而朱东润却在风暴中留下了一本不同寻常的传记。这本书记录了邹莲舫艰苦辛劳的一生,也寄托了朱东润对爱妻的无限追思。1979年元月,复旦大学为邹莲舫召开了平反昭雪大会。哀乐声响起大家都哭了,只有朱东润还是肃然,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邹莲舫是听不到也看不见了。


《钱学森传》读后感怎么写?

对于钱老,可能有的人会很了解他,有的人可能只听过他的名字,对于他的贡献毫不清楚。之前我只是知道中国有一位被称为“航天之父”的科学家叫钱学森,知道他的回国路充满艰辛,知道他被美国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人,知道他对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发展的贡献很大,我以为我很了解他了,等到读完这本书之后才发现,我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他太令人佩服了! 他的出生是“踏莲而降”,或许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来必定为人中龙,他逝世的某一天清晨,气温骤降,是不是连上天也为他的离开伤心? 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他逝世后,人民日报这样评价他:不是“学霸”的科学家。他没有过人的天份,靠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书中提到了一件事:有一天,是个假日,那是个没有人工作、学习的日子,有个犹太人去教室复习功课,他想,大过节的,除了他肯定没人学习了,于是把收音机的音量调得很大,没想到吵到了同样在学习的钱学森。 钱老的一生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爱国精神以及他对工作、学习的严谨态度。他为了祖国能有更多的火车,高考填报志愿时他选了上海交大,大学毕业后,为了祖国的科技不在落后,他毅然选择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回国报效,他经历了五年艰辛的回国路,为了研制出导弹、原子弹、卫星,他日日夜夜的工作,有时埋首在工作室中,有时奋战在实验室里,有时穿行在荒芜人烟的沙漠戈壁上。为了培养优秀的下一代科学家,他开讲座,解答学生疑惑,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啊! 在工作上,他是一个强人,在爱情和生活上,他又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很多时候为了工作而暂时忘了家,但他是爱他的妻子孩子的。他和蒋英携手走过钻石婚,他的家庭美满幸福,这些都能证明他事业家庭双丰收,他是一个“牛人”! 他不幕名利,在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他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原本主席安排他站在主席旁边与他共同分享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但他却默默的退到了最后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