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人在美国亚裔中的地位如何?在美国人眼中是怎样被看待的?
美国人分不清日本,韩国,中国这些国家的人,他们认为都是亚洲人。
如果中国人见到一个白人,你能猜出他是哪个国家人?美国,加拿大,还是欧洲的?
在美国人眼里,我们都都是亚洲人,没区别。
这些年美国人知道中国人很有钱,在大的商业mall里,旅游景区,都有中国翻译和宣传册。
印度人还是不一样的,美国不认为印度人是亚洲人,他们就是印度人,具体地位不如中国人。
亚裔的社会地位
美国亚裔在大选中的地位亚裔在美国只属少数,却是不可忽视的票源和捐款来源。因为,亚裔不但是多元社会的美国经济能力较强的群体(据前不久发表的“亚太美籍人士现状”指出,在全美年收入7万5000美元以上的阶层中,亚裔所占比例最高,且略超过白人),也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群体,资料表明,自1970年以来亚裔人口已经增加一倍,预估到2020年将增至2000万人,占全美人口的6%。前车之鉴,参与争夺提名的各路人马都知道亚裔选票的重要。从形势来看,戈尔和小布什都在极力拉拢亚裔社群,其中小布什更获得加州财政厅长邝杰灵的支持,令其在加州亚裔中的地位大为巩固。戈尔作为民主党大热门和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一贯地强调要争取亚裔支持,只是政治献金风波至今还未平息,民主党的长期筹款人夏铃更在日前被判有罪。为免瓜田李下,戈尔在争取支持的同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值得一提的是,亚裔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例如由美国最重要的华人组织之一的“百人会”发起的80/20运动,即呼吁华人选民集中手中选票以便发挥更大的效力。这是因为亚裔的处境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总部设在洛杉矶的“亚太地区族裔领袖教育”研究机构,关于美国全境1100万亚裔人士处境的研究报告表明,亚裔在美国社会的教育和经济成就超越多数白人,成功地挣脱了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所持的成见,但因长期以来自成一统、保守刻板,且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约占全美人口4%的亚裔始终被视为外国人。换句话说,亚裔在教育和工作方面固然享有令人赞叹的成就,但在其他领域所受的待遇仍未能称得上公平。至于原因,则有:一、多数亚裔并不清楚少数民族在美国社会争取民权的历史事迹,对自身权益漠不关心;二、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定位仍被归类为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意味着可以被忽视;三、在政治上表现冷感,通常被美国社会认定为神秘难解,其爱国情操普受美国社会质疑。所幸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式”,因为亚裔选民已意识需要通过选票来彰显自身的力量,通过选票来伸张自己的诉求。
中国人在美国的势力有多大
华裔在美国地位大概是第四等。一等人欧洲裔,二等人非洲裔,三等人拉美裔,四等人亚裔。所以,作为亚裔,在美国都没啥势力,何况华裔?最糟糕的是,人数上华裔也是稀有的,而且美国华裔人口比例逐年减少,华裔男子找媳妇是最难的。综上,华裔作为一个族群,很快就会在美国消亡,所以不用做梦华裔能当上美国总统了,因为在美国华裔快不存在了!
美国两个党派的势力是如何分布的?
美国政党
民主党和共和党为美国两个主要政党。
民主党于1791年建党,当时由部分种植园主、农民和某些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资本家组成。曾名共和党和民主共和党。1828改称现名。1933-195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和杜鲁门先后任总统,民主党连续执政20年,是该党最兴旺发达时期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当时主要由反对扩大奴隶制的北方工商业的资本家组成。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均为共和党执政。
共和党和民主党完全渗透在美国的政治进程中。约60%的美国人自认为是共和党人或民主党人,即使那些自称为中间选民的人通常也具有政党倾向,并表现出高度的政党忠诚。譬如,在1980年至1996年的5次总统选举中,75%倾向共和党或民主党的选民都投了他们所“倾向”的政党总统候选人的票。在2000年,79%倾向共和党的中间选民投票选举共和党的乔治·W.布什 (George W. Bush),而72%倾向民主党的中间选民投票选举民主党的阿尔·戈尔 (Al Gore)。
政党无所不在的影响还扩展到政府。如今,两大党主导了总统、国会、州长和州立法机构。自1852年以来,历届总统由两大党轮流坐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岁月里,两大党总统候选人得到的选民票平均为94.8%。2002年国会和地方选举后,美国参议院 (Senate) 百名议员中只有孤零零一名独立议员,而在众议院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435名议员中也仅有两名。在州政府层面上,所有50位州长非共和党即民主党;7300多名州议员中仅有21人 (.003%) 既非以共和党人又非以民主党人当选。在联邦和州的层面上,是两大党组织和支配着政府。
虽然美国的政党往往在意识形态凝聚力和政治纲领鲜明性上不如其他民主国家的政党强,但它们确实在制定公共政策上起到主要和经常是决定性的作用。的确,自1944年中期选举以来,国会中的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在政策上显露出截然不同,与以往相比,党内也出现非同寻常的高度团结。政策分歧的两党着眼于两年一次的完全有可能改变由哪个党控制两院的议员改选。政策分歧和对两院控制权的激烈争夺近年来在两院都形成党派冲突白热化的紧张氛围。在紧锣密鼓的2004年竞选中,两党的国会领袖、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和布什政府都投身一系列持续的意在赢得选举优势的活动。
为何是两党制?
两党竞争是美国政治制度最显著和最持久的特点之一。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共和党和民主党便一直主导着选举政治。同是这两党持续垄断一个国家的选举政治无可匹敌的状况,既反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结构,也体现了美国政党的特点。
美国选举联邦和州议员的普遍做法是“一人当选”选区制。这就意味获得相对多数票者(即在任何选区中得票最多) 即能当选。与比例制不同,“一人当选”选区制规定在任何选区只能有一个政党获胜。因此,“一人当选”选区制是在鼓励形成两个基础广泛、能赢得选区多数票的政党,同时还注定小党和第三党几乎永远无法获胜,除非与一个大党联合,否则便无法长期生存下去。对大多数小党而言,与大党联合不是个办法,因为除了少数州,其他州都禁止所谓的“联合选票”(fusion ticket),即一名候选人被不止一个政党提名参加竞选。
总统由选举人团 (electoral college) 选举的制度进一步在体制上推动了两党制。根据该制度,美国人实际上没有直接自候选人选举总统,而是在各自的州选举保证选举这个或那个总统候选人的“选举人”(elector)。当选总统必须获得50个州的538张选举人票的绝对多数。这项规定使第三党问鼎总统宝座难于上青天,因为各州的选举人票是按“胜者全得”的原则分配的,即任何获得州内直选简单多数票的候选人,哪怕只是微弱多数,即可赢得该州的全部选举人票。选举人团与“一人当选”选区制一样,也是对第三党不利。第三党获得任何州选举人票的机会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在足够多的州获胜而赢得总统职位了。
由于民主党和共和党掌控着政府机器,它们制定了其他有利于两大党的选举规定也就不足为奇了。仅仅在州内将一个新党的名字添加在选票上就得付出九牛二虎之力,而且费用高。譬如,北卡罗来纳州 (North Carolina) 规定,将一个新党的总统候选人添加到2004年大选的州选票上,必须要递交一份有5.8842万人签名的请愿书。此外,《联邦选举法》(Federal Election Campaign Act) 给予两大党特别的优惠,其中包括比小党 — 甚至那些在上届选举中达到直选5%选票竞选资格门槛的小党 — 所能获得高得多的总统竞选公共资金。
美国与众不同的提名程序是第三党发展的另外一个结构性障碍。在全世界的民主国家中,只有美国依赖预选提名各政党的国会和州议员候选人,依靠州的预选来选择总统候选人。在这种提名制度下,参加预选的普通选民选出他们政党的大选候选人。在大多数国家,政党候选人提名受党组织及其领袖的控制。但在美国,选民最终确定谁将是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候选人。
虽然这种制度与大多数民主国家相比,有助于创建内部松散的政党组织,但这种参与式提名程序还有利于150年来两党主宰选举政治。党内的反抗者可通过预选的胜利赢得党的大选提名,而在无须组织第三党而增加赢得大选胜利的机会。因此,预选程序往往将不同政见纳入两大党,使持不同政见者一般无须费力去组建第三党。当然,预选提名候选人的制度还使两党具有高度可渗透性,有时会被多种多样的“边缘”社会运动和“局外人”类的候选人渗入。
基础广泛的支持和中间派的立场
美国政党有各个阶层和广泛选民的支持。非洲裔美国选民除外 — 其中90%在2000年大选中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 实际上两党都获得社会中所有主要社会经济群体的支持。譬如,尽管普遍认为工会会员及其家庭成员是民主党人,但共和党在大多数选举中可以指望获得至少1/3工会会员的选票。1984年,46%的工会会员将票投给了共和党。2000年的比例为37%。与此相似,虽然对民主党的支持通常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该党的总统候选人通常可指望来自中上层选民的大力支持。以2000年为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阿尔.戈尔赢得43%年家庭收入10万美元以上的选民的支持。
相对而言,美国的政党内部较为松散、缺乏对一种意识形态严格的忠诚或完整的政策目标。相反,它们一直最为关注的是赢得竞选和控制政府的人事。鉴于选民的广泛社会经济基础和需要在一个中间的意识形态占上风的社会中运作,美国政党实质上采取了中间路线的政策立场。它们还显示高度的政策灵活性。这种非教条的方式使共和党和民主党得以在党内容忍多元化,这有助于增强它们吸收第三党和出现的抗议运动的能力。
华裔,华人,华侨有什么区别
华裔,华人,华侨都是有着中华民族血统的人,其中在国籍等方面有着不同,他们的区别是:1、华侨是有中国国籍,但居住在外国或在国外定居长期生活的人。华裔和华人是有中国血统,但是国籍不是中国的人。2、华人在另一种角度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统称,而华裔则是有着中国血统额度外国人,华侨是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在国外定居的人。3、华侨因国籍的问题,主要还是受中国的法律所约束,而华裔因国籍的原因,只要不在中国境内违法,是不受中国法律约束的。4、华人是除华侨外,尚包括归化为外国国民以及移民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中国人;华侨则单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中,所谓华人指带有前述中华民族血缘而“国籍非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人”。扩展资料:中国人民移居国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唐宋以前,移居国外的华人,没有固定的称谓。唐宋以后,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对外贸易的扩大、交通的发达,移居国外的人数急剧增多,他们多被居住国的人民称为“唐人”。明清时期,也有的称为“华人”,“中华人”、“粤闽人”等。海外华人主要生活于当地为相对多数民族的新加坡及在当地为相对少数民族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与越南。这些地区的海外华人主要是在十六到十九世纪福建省与广东省,以及后来的海南省。而从十世纪到十五世纪的移民主要是前往马六甲与东南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侨
亚裔美国人的简介
根据牛津辞典,“亚洲人”这个词汇在美国通常被视为仅有东亚血缘的人而已。 故“亚洲人”﹝或“亚裔”﹞便通指据有东亚﹝包含越南﹞血统或任何有内眦赘皮特征的人。然而这样的说法已不附合近来美国政府的定义,目前在美国常常会将来自东亚、南亚、东南亚不管有无内眦赘皮特征的人都认作亚洲人。在美国的人口普查中,起缘于远东、东南亚、及印度次大陆的民众都被介定为亚裔族群。总体来说,亚裔美国人在美国所有族群中拥有最低的贫穷比率、最高高等教育接受率、中等的家户所得及个人所得。以往,美国人大多以“东方人”﹝Oriental﹞称呼亚裔美国人。然而在1960年代起,开始有人反对这样的称呼,认为其带有贬义及殖民主义的思想。但直到1970年代时学术界开始使用“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做为替代的正式称呼。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即为历史学家Yuji Ichioka,人们多将此一名称的转变归功于他的推广上。今日,“亚裔美国人”这个名词已广为接受,多数的正式场合包括政府或学术机构都使用此名词。在一般场合中,我们也常将其只省略成“亚裔”﹝Asian﹞。不像其他族群在很久以前就有许多相关的名称出现,美国人称呼亚裔美国人的方式其转变也与其他族群一样显著。最明显的改变是在1965年当新的移民法“1965年移民法”通过后,废除了原为了限制亚洲移民而设立的各国移民输出限制 ,而改成以家庭因素、及专业技术为考量的新移民政策。这样的决定大大提升了来自亚洲各国的移民数量,使亚裔美人的人口数有显著的增长。由于人数的增加,大众对亚裔美人有了更多的认识,定义范围也不如以往的局限。来自亚洲的新移民在教育、经济及其他多个面向上也与廿世纪的上辈移民有明显不同,开始在美国从事不同的工作、居住于不同的环境中。
亚裔美国人的地位示例
美国亚裔在大选中的地位亚裔在美国只属少数,却是不可忽视的票源和捐款来源。因为,亚裔不但是多元社会的美国经济能力较强的群体(据前不久发表的“亚太美籍人士现状”指出,在全美年收入7万5000美元以上的阶层中,亚裔所占比例最高,且略超过白人),也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少数族裔群体,资料表明,自1970年以来亚裔人口已经增加一倍,预估到2020年将增至2000万人,占全美人口的6%。前车之鉴,参与争夺提名的各路人马都知道亚裔选票的重要。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戈尔和小布什都在极力拉拢亚裔社群,其中小布什更获得加州财政厅长邝杰灵的支持,令其在加州亚裔中的地位大为巩固。戈尔作为民主党大热门和克林顿时代的副总统,一贯地强调要争取亚裔支持,只是政治献金风波至今还未平息,民主党的长期筹款人夏铃更在日前被判有罪。为免瓜田李下,戈尔在争取支持的同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值得一提的是,亚裔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例如由美国最重要的华人组织之一的“百人会”发起的80/20运动,即呼吁华人选民集中手中选票以便发挥更大的效力。这是因为亚裔的处境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总部设在洛杉矶的“亚太地区族裔领袖教育”研究机构,最近公布的关于美国全境1100万亚裔人士处境的研究报告表明,亚裔在美国社会的教育和经济成就超越多数白人,成功地挣脱了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所持的成见,但因长期以来自成一统、保守刻板,且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约占全美人口4%的亚裔始终被视为外国人。换句话说,亚裔在教育和工作方面固然享有令人赞叹的成就,但在其他领域所受的待遇仍未能称得上公平。至于原因,则有:一、多数亚裔并不清楚少数民族在美国社会争取民权的历史事迹,对自身权益漠不关心;二、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定位仍被归类为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意味着可以被忽视;三、在政治上表现冷感,通常被美国社会认定为神秘难解,其爱国情操普受美国社会质疑。所幸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式”,因为亚裔选民已意识需要通过选票来彰显自身的力量,通过选票来伸张自己的诉求。美片亚裔形象多负面随着荷李活拍的历史片成为年轻人的“真历史”,荷李活眼中的中国人或非白种族裔形象亦会成为“全球标准”。监察荷李活和美国传媒的亚裔形象的“亚裔美国人媒体行动网络”早前发了一封公开信,列出多种被传媒不断重覆的“指定亚裔形象”:(1)在美国,亚裔永远是外国人,不能融入社会:电影中亚裔人讲英语时多带口音,而白人亦会以此为笑柄,令人以为亚裔人没办法溶入美国。(2)亚裔美国人的职业千篇一律:在电影和剧集中,总是南韩人卖杂货、日本人做生意、印度人开的士讲新闻,其他定型职业包括餐厅侍应、武术教练、信仰治疗师、洗衣店工人、黑社会、妓女。这种手法扭曲了亚裔人在美国从事多种行业的事实。(3)亚裔是白人的配角:亚裔人绝少当主角领导白人。就算是以亚洲为题材的电影,主角也大多是白人。(4)亚裔男人不是性无能便是没性欲:虽然亚裔女性常常在电影中成为白种男人的伴侣,亚裔男人却几乎没可能搭上白种女子,更遑论做爱,似乎亚洲男人都在性生活上有问题。(有论者说,若周润发在《安娜与国王》中与朱莉亚罗拔斯做爱,白人观众肯定会倒胃)。(5)亚裔女性被定型:亚裔女性在银幕上有两个极端:充满异国情调、顺服、勤劳和容易讨好的“中国娃娃”;或者是随时反咬人一口的“龙女”。(6)白人耍中国功夫,棒!而在电视片集上,耍功夫的中国人是坏的,而懂工夫的白人则是英雄,令人觉得只有在白人的手上,亚洲技艺才可有正面用途(这种情况在成龙的电影中正好相反,凡是耍工夫的白人都是坏的)。“亚裔美国人媒体行动网络”认为,塑造这些“指定亚裔形象”的电影工作者对亚裔的认识表面,同时亦忽视矮化亚裔对亚裔美国人社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