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汽车类专业有哪些
大学里关于汽车类的专业有:1、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发动机)2、热能与动力工程(热能)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5、工业设计 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7、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8、车辆工程 (就业较好)9、机械电子工程 10、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以下就车辆工程专业简单介绍: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掌握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全面工程技术基础理论和必要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并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人文社会知识,能在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与车辆工程有关的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应用研究、技术服务、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主要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受到现代机械工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机械和车辆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业务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基础知识广泛、实践能力强,具有现代汽车设计和制造方向的理论及先进的科学技术,能从事汽车工程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和汽车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国内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排名:1、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2、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4、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5、哈尔滨工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6、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7、浙江大学动力机械及车辆工程研究所8、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汽车工程系9、中国农业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系10、湖南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油路是怎么工作原理,碳罐怎么接的
油路工作原理应该先从油箱组成开始,主要分为油箱、油泵总成、滤芯总成等等。一般有一下几根管路出油管(这个简单就是油泵泵出油的管子)一般出油管先连着滤芯(有内置在机油泵总成内的)再往前就连着油轨,喷油器了,要是缸内直喷的话油嘴前边还需要一个加压泵)回油管(这个是通过油轨上一个压力调节阀,阀门一端在汽油管路里另一端连着发动机进气支管用来恒定压力使压力始终保持在电喷系统工作额定的范围内。碳罐透气管(这个管有一根的也有两根的,因为汽油挥发快,而且燃油慢慢使用后,油箱会造成负压,所以需要电磁阀的开合来控制油箱压力 ,电磁阀另一端连着发动机进气道。加油口管 这个就是加油的,有个在加油管那还安装了翻车感应器等工作原理:汽油从油箱经过油泵吸入 由出油管经过滤芯到喷油器,喷油器喷出油燃烧,然后通过压力调节阀把剩余的燃油经过调压阀回油管,回到油箱内以此循环。有的车采用了电子调压方式没有回油管。比如菲亚特18A4000发动机。碳罐和电磁阀通过短管直连,并且每一个单独连着管路 在汽油挥发的时候由碳罐进行过过滤 吸收了水分以后 燃油经过管路回到油箱里,多余的水分存在碳罐里,发动机一般超过1500转 碳罐电磁阀打开 ,发动机进气支管吸气使发动机工作的同时慢慢吸走碳罐的里水分。
汽车油泵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1、吸油和压油过程 喷油泵的吸油和压油,由柱塞在柱塞套内的往复运动来完成。当柱塞位于下部位置时,柱塞套上的两个油孔被打开,柱塞套内腔与泵体内的油道相通,燃油迅速注满油室。 当凸轮顶到滚轮体的滚轮上时,柱塞便升起。从柱塞开始间向上运动到油孔被柱塞上端面挡住前为止。在这一段时间内,由于柱塞的运动,燃油从油室被挤出,流向油道。所以这段升程称为预行程。当柱塞将油孔挡住时,便开始压油过程。柱塞上行,油室内油压急剧升高。当压力超过出油阀的弹簧弹力和上部油压时,就顶开出油阀,燃油压入油管送至喷油器。 柱塞套上的进油孔被柱塞上端面完全挡住的时刻称为理论供油始点。 柱塞继续向上运动时,供油也一直继续着,压油过程持续到柱塞上的螺旋斜边让开柱塞套回油孔时为止,当油孔一被打开,高压油从油室经柱塞上的纵向槽和柱塞套上的回油孔流回泵体内的油道。此时柱塞套油室的油压迅速降低,出油阀在弹簧和高压油管中油压的作用下落回阀座,喷油器立即停止喷油。这时虽然柱塞仍继续上行,但供油已终止。 柱塞套上回油孔被柱塞斜边打开的时刻称为理论供油终点。 从上述的吸油和压油过程可见,在柱塞向上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只是中间一段行程才是压油过程,这一行程称为柱塞的有效行程。 2、油量调节 为了适应柴油机负载的要求,喷油泵的供油量必须能够在最大供油量(全负荷)到零供油量(停车)的范围内进行调节。 供油量的调节是通过齿杆、转动套使喷油泵的全部柱塞同时转动来实现的。当柱塞转动时,供油开始时间不变,而供油终了时间,则由于柱塞斜边对柱塞套回油孔位置的改变而变更了。随着柱塞转动的角度不同,柱塞的有效行程也就不同,因而供油量也随之改变。柱塞对于不供油位1转动的角度越大,则柱塞上端面到打开拄塞套回油孔的斜边距离也越大,供油量也就越大,若柱塞转动的角度较小,则断油开始较早,供油量也较小。当柴油机停车时必须断油,为此,可将柱塞上的纵向槽转到正对着柱塞套上回油孔。此时,在整个柱塞行程中,柱塞套内的燃油一直通过纵向槽、回油孔流回油道,没有压油过程,故供油量等于零。因此,当柱塞转动时,利用改变供油量终点的时刻来调节供油量,这种方法称为供油终点调节法。改变柱塞上斜边的位置,就可得到其它的调节方法。(a)为上述的供油终点调节法。适宜应用在转速不变的柴油机上,也应用在船用增压柴油机上。(b)为供应始点调节法。由于螺旋斜边向上倾斜,转动柱塞调节油量时,供油始点改变而供油终点不变。这种调节方法曾认为适用于直接带动螺旋桨的柴油机上,因为按推进特性运行时,负荷随转速而增加,喷油提前角也应增大。但是实际上在低负荷工作时不利,所以在增压比较高的船用柴油机已很少应用,仍希望采用第一种调节供油终点的方法。(c)为供油始点和供油终点同时改变的方法。这种柱塞是通过适当的后移始点和提前终点来满足减小喷油量要求的,所以它能控制整个燃烧过程,不论在低、高负荷时均在止上点附近进行。这种调节方法适用于高增压和转速与负荷均变化的船用柴油机上。在喷油泵油量调节机构中,除了上述的齿杆式油量控制机构之外,还有-种拨叉式油量控制机构。在柱塞下端有一个调节臂,调节臂的球头一端置于调节叉的槽内,调节叉是用锁紧螺钉固定在拉杆上,移动拉杆,调节叉就带动柱塞旋转,从而达到改变供油量的目的。它的优点是加工简单,易于修理,油泵外形尺寸小,我国2号系列泵就采用这种控制机构。在上述喷油泵中,最关键的零件是柱塞。柱塞的结构形式很多 柱塞上的斜槽(控油边)形状有螺旋线型(b和d)和直线型(a和c)。直线型斜槽的柱塞通过中心孔回油,具有加工简单等优点,我国2号系列泵就采用这种形式的柱塞。柱塞上的螺旋槽或直线斜槽,按其倾斜方向,可分为右旋(c和d)和左旋(a和b)。螺旋槽方向可用左右手法则判定。螺旋槽的旋向与控制齿杆的移动方向或布置有关。右旋向的螺旋槽,向左转动时供油量减少,因此应用在整体泵右侧安装调速器的喷油泵中。而左侧安装调速器的喷油泵用左旋螺旋槽。
连续油管的发展历史
连续油管源于二十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的“PLUTO”。该计划是盟军在英国和法国之间铺设了一条穿越英吉利海峡、总长近49000m的海底输油管道。这条输油管道共由23条管线组成,其中就用到内径为76. 2mm、对缝焊接而成的连续钢管。1962年,美国加里福尼亚石油(California Oil)公司和波温石油工具(Bowen Oil Tools)公司联合研制了第一台连续油管轻便修井装置,所用连续油管外径为33. 4mm,主要用于墨西哥海湾油、气井的冲砂洗井作业。在连续油管诞生30周年后,它的价值才真正被人们所认识,到二十世纪90年代,连续油管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油管作业装置已被誉为“万能作业机”,广泛应用于油气田修井、钻井、完井、测井等作业,贯穿了油气开采的全过程。世界拥有连续油管作业设备数量的发展情况如下:1962年,全世界第1台连续油管设备诞生;70年代中期,约有200多台;1993年,约有561台;2001年初,约有850台;2004年初,约有1050台,主要分布在北美、南美和欧洲等地。2011年初,约有1881台,中国有61台。
连续油管技术 有没有简要介绍?
连续油管(Coiled Tubing,简称CT)又称挠性油管、盘管或柔管。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底管线(PLUTO)工程。自1963年起,各种连续管装置开始应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工业中。初期阶段其用途仅局限于冲砂和简单的修井,到90年代中期连续管的价值才被真正认识。目一前连续管作业己涉及钻井、采油的各个阶段,不但在传统作业内容方面有新的发展,而且在新的作业内容如注水泥、打捞、测井、扩眼、除垢、完井和钻井等各方面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连续油管钻井(Coilde Tubing Driling,简称CTD)技术以其广泛的适应性,钻井的高效性,突出的低成本性,以及对环境低污染等特点,已成为石油钻井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据统计目前连续油管所钻井的数量己超过了7000口,全球拥有的连续油管作业设备(CTU)已超过1400套,CTD的服务收入年增长9%,CTU使用数量年增长8%,几乎是常规钻机的4倍,显示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相对于用螺纹连接的常规油管而言,连续油管(CT)是卷绕在滚筒上拉直后可连续下入或起出油井的一整根无螺纹连接的长油管。连续油管作业最初用于下入小直径的生产油管完成特定的修井作业(如洗井、打捞等)。作业后,从井中起出的连续油管缠绕在大直径滚筒上以便运移。
输油管道的发展历史,你知道多少
早期的输油管道
1859年8月27日,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泰特斯维尔诞生了美国第一个油田。最早的盛油工具是装啤酒的木桶。各个石油生产商雇用马车,把一桶桶原油运到河边,装上平底驳船,沿阿列汉尼河顺流而下,到达匹茨堡炼油厂。在油区里用马车拉运原油,从井口拉到河边,每桶的运费高达2.5~5美元。怎么把这笔运费节省下来呢?
有一个采油生产商,名叫赛缪尔·范·赛克尔(Samuel Van Syckle),在油区里铺设了第一条管道来输油。这是用螺栓把一根根2英寸(约5.08厘米)直径的熟铁管连接起来,从皮托尔镇(Pithole City)到米勒农场火车站,全长5英里(约8千米),埋入地下2英尺(约0.5米)深。首站上用2台蒸汽机带动的泵压送,日输油量800桶(约40000吨/年),每桶油的运费才l美元。于是,油田上很快铺满了集输管道。
但是,埃克森公司《发现的100年》画册上说,宾州最早的输油管是木制的。《石油、金钱、权力》一书也说,1863--1865年运油最便宜的是木制管道。
其实,中国人早在1000多年前在四川自流井地区就已经使用竹、木管道来输送天然气和卤水。这种管子叫“笕”或“枧”。中间挖空的竹子或木头,外面缠上竹篾条,用桐油和石灰把缝隙涂上,作为连接、加固和防止渗漏。以上讲的是油田或气田内部的管道。
最早的第一条外输管道,或叫做“长输管道”,是宾夕法尼亚产油区的一部分石油生产商联合建造的“潮水”(Tide Water)管道。它建于1879年5月,从宾州的格里维尔到威廉港,全长90英里(约145千米),管径6英寸,日输油能力10000桶(约50万吨/年)。管道翻越了阿列汉尼山脉。
《石油、金钱、权力》一书称,这是“全世界第一条长途输油管线”。但是,美国油气杂志(OGJ)美国石油工业100周年专辑报道:“世界第一条管道干线是1874年建成的从宾夕法尼亚油田到匹茨堡的管线,属于哥伦比亚管道公司,管子直径76.2毫米,全长60英里(约96.5千米),日输能力3500桶(约17.5万吨/年)。当时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为阻挡它建成,不允许它穿越铁路。为此,只得在铁路两侧各建一座终端,在铁路上方架起高架桥。”
1907—1910年,在美国,从俄克拉何马州产油区到得克萨斯墨西哥湾海滨建成了两条8英寸(约20厘米)的输油管道。
1923年,从怀俄明州的茶壶山到中陆地区建成了一条管径10英寸(约25.4厘米)和12英寸(约30厘米)的输油管道。
现代输油管道的开始
20世纪20年代末焊接技术的诞生,使管道和储罐建设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作战,抽调了大量油轮到西海岸。与此同时,德国大规模开展潜艇攻击,重点打击美国的油轮。1942年前4个月,美国有48条油轮被击沉,美国的石油运输发生严重困难,因为东海岸所需的原油和油品,绝大部分靠油轮海上运送。1940年6月,船运石油每天高达23.4万立方米,而管道运输仅0.64万立方米,铁路只运12.7万立方米。
在此情况下,1942年美国石油协调局和战时石油委员会召集67家石油公司商议。大家建议,从盛产石油的得克萨斯州朗维尤往纽约州费城地区建一条“大口径(BigInch)”输油管道,管径24英寸,全长2155千米。1942年8月3日铺设第一节管子,1943年2月19日开始南段输油。
与此同时,1943年1月26日政府批准,开工建设几乎平行的“次大口径(Little Big Inch)”成品油管道,管径20英寸(约50.8厘米),起点为得克萨斯州的博蒙特,终点是新泽西州的贝永,全长2373千米。
这是当时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原油管道和成品油管道。有的书上把这称为现代输油管道的开始。
1944年6月,为支持战争,跨越英吉利海峡建设了一条成品油管道。
到1959年,美国的原油输送管网已经发展到16万英里(约25.7万千米)。80%运往炼油厂的原油靠管道运输。
在当时苏联卫国战争中,管道建设事关重大。
战争期间,苏联也建设了一条至关重要的输油管道。当时苏联90%以上的石油产自高加索地区,特别是巴库。但是,德军已经占领了煤炭中心顿巴斯,包围着原斯大林格勒。巴库的石油要运往莫斯科、列宁格勒及乌拉尔地区的工业基地,只能向东南经由里海海上的船运,再走铁路绕道中亚。为此,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决定建设从里海之滨阿斯特拉罕,通往萨拉托夫的输油管线,全长820千米。这是当时苏联距离最长的输油管道。钢铁供应困难,大部分管子使用从巴库到巴统那条管道拆下来的旧管子。这些管子需要清洗,重新做防腐层,不少地方已经腐蚀,需要补焊。总共有五万多个管端要修补。动员了大量骆驼和马匹作为运输工具。发动了上万中亚地区的集体农庄庄员挖沟和填埋。这条管线的建成,加上两条输气管道的建成,从根本上保证了斯大林格勒附近萨拉托夫等后勤基地的能源供应,有力地支援了战争。
最惊心动魄的一场管道抢建战发生在1942年。早在1941年秋,苏联第一大城市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就被德军包围。进入列宁格勒的全部公路、铁路都处在德军大炮和飞机轰炸之下。冬天,拉多加湖冰冻,成为唯一一条运送生活物资和军火的通道,称为“生命之路”。可是,春暧花开,这条通道就要中断。列宁格勒只剩下30~40天的燃料了。1942年4月,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突击抢修一条穿越拉多加湖底的水下成品油管道。1942年5月开工,管径101毫米,全长30千米,其中水中21.5千米,最大水深12.5米。白天要冒着敌机的轰炸。一节节钢管用原木扎成的木排拖运。6月16日建成投产,每天向列宁格勒供应400吨汽油等石油产品,有力地支持了列宁格勒保卫战。
大口径输油管道
20世纪50~70年代,是世界油气田大发现的年代,也是石油消费量快速上升的年代。相应地,世界各地开展了多项大口径、长距离的管道工程,把管道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一项大型管道工程是埃克森、雪弗龙、德士古、美孚4家的沙特子公司阿美石油公司(Aramco)建的“横贯阿拉伯半岛输油管道”(Tapfine)。起自沙特阿拉伯东部产油区卡提夫,贯穿沙特阿拉伯东西,经过叙利亚,直达地中海滨黎巴嫩的赛达港,管径30英寸,全长1040英里(1673千米),日输油能力32万桶(相当于年输油1600万吨),1957年扩大到日输45万桶(约12250万吨/年)。由此,沙特阿拉伯生产的部分原油可以经此管道直抵地中海装船,不必绕道阿拉伯半岛,不走苏伊士运河,运距大为缩短。自此,阿美石油公司的产量急剧增长,1938年才6.5万吨,1949年达到2282万吨。
1978年阿美石油公司开工建设一条新的横贯阿拉伯半岛的东西输油管线,称为PetroLine,起自东部的阿卜凯克,终点是西部红海之滨的延布港,全长1202千米,管径48英寸,输油能力高达每天240万桶(相当于年输油12000万吨)后来扩大到400万桶(约2亿吨/年)。这可能是世界上输油能力最大的原油长输管道。1981年7月竣工投产。同它并行的还有一条天然气凝析油管道,把东部大油区生产的天然气凝析油输送到延布的三座大石化厂作原料和燃料,同时给东西输油管线沿途13座泵站的燃气轮机供应燃料。
1963年3月,美国辛克莱、德士古、海湾等9家石油公司联合建设科洛尼尔成品油管道(Colonial Product Pipeline)。起点在得克萨斯州休斯敦附近的帕萨丁那,经过博蒙特、阿瑟港,然后北上,经过亚特兰大、费城,到新泽西州的林登,主干线长2478千米,管径分别是36英寸、32英寸和30英寸,外加2200千米支线。整个系统长达4552千米,日输油能力100万桶(约5000万吨/年),可以顺序输送118种石油产品。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成品油管线。
1968年,美国在阿拉斯加北坡北极圈内发现了普鲁德霍湾大油田。直到1973年11月,由于第一次能源危机,美国国会才批准动工建设横贯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它起自普鲁德霍湾油田,终点在阿拉斯加南部的瓦尔迪兹港,全长1287千米,管径为1220毫米,日输油能力约80000立方米。直到1977年才建成。总投资高达88亿美元,可谓“世界之最”。它的技术难点在于穿越永久冻土带和地震多发区。为此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独创性采取架空铺设方法。
20世纪70年代,中国建设了从青海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到达西藏拉萨的成品油管道,全长1076千米。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输油管道,最高点海拔4857米,全线平均海拔4260米。
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设了一条世界最长的热输重油管道。这就是美国东西大管道(West-EastPipeline),又称全美管道(AU American Pipeline)。它西端起自加利福尼亚海滨的圣巴巴拉,终点在得克萨斯南部的韦伯斯特,全长2817.5千米。这是一条加热输送重质原油的管道,管径762毫米,年输油量2500万吨。每个加压站都要对原油加热。
世界上另一个产油大国是前苏联。
20世纪50~60年代,苏联开发伏尔加河和乌拉尔山脉之间的“第二巴库”。这里离首都莫斯科和古比雪夫等工业重镇都比较近,无需建设距离在千米以上的管道。1952--1954年,这里建了6条输油管道,总长2300千米,其中最长的是阿里缅杰沃一高尔基市的570千米的管道。
1963年,苏联建成了“友谊”输油管道,口径从1020毫米到426毫米,全长4665千米,把原油输送到东欧各国。当时,苏联管道建设的高潮是伴随西西伯利亚石油天然气大发现和开发而形成的。自从1965年第一个油田开始产油,到1971年,建成了从沙伊姆油田到秋明市,乌斯季巴雷克油田到鄂木斯克炼油厂两条输油管道,管径1020毫米。苏联1971年的输油干线总长度达到32344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