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曲牌是什么
戏曲曲牌是京剧音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戏曲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戏曲曲牌各有固定的名称、句数、句格(包括长短不等的字数、字音的平仄等),以及曲调方面的板式、板数、调高等,格律相当严谨。
曲牌多数为身段表演的伴奏,昆曲中曲牌是唱腔和身段的伴奏,京剧中也有很多用曲牌伴奏的演唱。
我知道的一些京剧曲牌:小开门、万年欢、柳摇金、山坡羊、哪吒令、傍妆台、花梆子、东方赞、小磨房、海青歌、夜深沉等
河南代表戏曲名称。,
豫剧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
曲剧
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越调除戏曲形式外还有曲艺和木偶两支分支。1942年河南发生大旱,期间许多越调艺人等都曾转入过地摊说唱,等灾荒过后,再重新回到舞台来演唱戏曲。木偶的越调分支在南阳一带十分盛行,其中有些民间职业木偶艺人至今仍十分活跃。
佛教的基本经书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经书是: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三藏」中的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即指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 一、契经,音译修多罗,即契于理契于机之佛教经典,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二、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这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与古诗相似,这是从梵文、巴利文沿袭而来的文体,一般称为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故称应颂或重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 三、记莂,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记。通俗地说就是经典中所记载的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专名「授记品」。 四、讽颂,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五、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或者无请问佛法者,而佛自行开示教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多是弟子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即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开示众生。 六、因缘,记载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因缘是有关该经在甚么情况下,为解决甚么问题,对甚么人而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代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等内容。 七、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本事,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也就是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的「药王菩萨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记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如《佛本生经》中就讲述了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为鹿、为鹰等动物舍己度化众生的故事。 十、方广,字面意思是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的经文。宽泛点说,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弘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对于方广经典,《菩萨地持经》卷三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之所以称名「未曾有」,是因为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如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论议,记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论议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议,明辩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理。在文体上显示为「一问一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 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而诸经中有人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有人认为除记莂、自说、方广外,其余九部皆属小乘经;也有人认为除因缘、譬喻、论议外,其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人以为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为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种藏中,古往今来亦有不同的说法。 其实,佛经只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两类,不了义经为接引众生,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而了义经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超三界,了生死。
京胡二黄把位是指的什么意思?
京胡
根据京剧曲牌不同,一般分为“西皮、二黄、娃娃调、拨子”等几种专用京胡
把位通常也就是指定弦和指位 还有高把低把
曲牌
合头 大字牌子 混牌子 清牌子 干牌子 吹打曲牌 胡琴曲牌 小开门(西皮) 小开门(二黄) 小开门(反二黄) 八岔 八板(胡琴曲牌) 柳青娘(胡琴曲牌) 海青歌 万年欢(胡琴曲牌) 哭皇天(胡琴曲牌) 柳摇金(胡琴曲牌) 夜深沉 工尺上(胡琴曲牌) 傍妆台(胡琴曲牌) 笛子曲牌 小开门(笛子曲牌) 朝天子(笛子曲牌) 万年欢(笛子曲牌) 山坡羊 汉东山 春日景和 川拨棹 老八板(笛子曲牌) 哭皇天(笛子曲牌) 柳摇金(笛子曲牌) 节节高(笛子曲牌) 傍妆台(笛子曲牌) 哪吒令(笛子曲牌) 唢呐曲牌 水龙吟 将军令 哪吒令(唢呐曲牌) 一枝花 大柳摇金(唢呐曲牌) 柳摇金(唢呐曲牌) 节节高(唢呐曲牌) 傍妆台(唢呐曲牌) 小傍妆台 梆子吹打 柳青娘(唢呐曲牌) 水声 点绛唇 粉蝶儿 新水令 哭相思 急三枪 小锣急三枪 双三枪 批 哭批 香柳娘 六玄令 小锣六玄令 水底鱼 窣地锦裆 出队子 风入松 朱奴儿 小朱奴儿 泣颜回 一江风 粉孩儿 园林好 江儿水 清江引 神仗儿 醉太平 朝天子 普天乐 千秋岁 五马江儿水 尾声 海笛曲牌 吹腔 十三咳 十三“一” 五音联弹 南锣 娃娃 琴歌 山歌 吟诗 柳枝腔 银纽丝 云苏调 花鼓调 凤阳歌 鲜花调 滩簧调 山歌小调
·常用的京剧曲牌有:
01.西皮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多用于配合帝王、后妃升殿时的仪仗、先导,以及他们本身念引、入座和大臣们参拜等动作,如《宇宙锋》中秦二世的升殿等。有时也可以配合一般动作,且不限于人物身份,如《空城计》中的老军扫街,《群英会》中鲁肃放置假信等,均奏「西皮小开门」。
02.胡琴曲牌:京剧的胡琴曲牌基本上和笛子曲牌一样,也是用于打扫、更衣、梳妆、设宴、行礼、庆贺、祭奠、行路过场以及舞蹈等处,还有在配合哑剧式的表演动作时也经常使用。由于胡琴等弦乐器操作灵便自如,适应力强,所以胡琴曲牌在舞台上的运用比笛子曲牌更为灵巧。胡琴曲牌大部分是从昆曲用的笛子或唢呐曲牌移用过来,如「小开门」、「万年欢」、「柳摇金」、「山坡羊」、「川拨棹」、「傍妆台」等。也有来自民间丝竹乐曲的,如「花梆子」、「东方赞」、「小磨房」、「海青歌」等。这些曲牌改用胡琴演奏之后,由于胡琴各种定弦的特色和演奏时的弓法、指法的运用以及和二胡、月琴、弦子等的配合,往往会出现更为新鲜的效果。
胡琴曲牌又名丝弦曲牌,一般不用锣鼓伴奏,有时只用单皮鼓或大小堂鼓击奏花点。丝弦曲牌也有只用弹拨乐器演奏而不要用弓弦乐器的,这是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所用的「琴歌」等。
03.吹打曲牌:凡唢呐曲牌中的清曲牌、笛子曲牌,均称吹打曲牌。
04.干牌子:干牌子又名干念牌子,原是可以唱的曲牌,后来改唱为念,去其曲调,仅留下锣鼓伴奏的部分,以锣鼓的音响节奏来衬托干念台词的节奏,如「水底鱼」、「扑灯蛾」、「四边静」、「金钱花」等都属此类。这种干牌子有时也去其念白,仅以锣鼓节奏来配合舞台上特定的身段动作。
05.大字牌子:京剧曲牌依其配器形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别,凡带有唱词,以群众齐唱形式出现,并有唢呐加锣鼓伴奏的曲牌,就称为大字牌子。所谓大字就是曲词,过去的工尺谱,是把曲词用大的字体写在中间,而曲谱是附在大字旁边的,故名。又称混牌子、混曲牌、锣鼓曲牌。
06.混牌子:凡把大字牌子去掉歌词,仅由唢呐吹奏曲调,并加锣鼓伴奏的,称为混牌子。
07.清牌:凡把混牌子减去锣鼓,仅由唢呐吹奏的曲调,称为清牌子。
08.八板:京剧胡琴曲牌,「八板」又名「老八板」,是我国民间流行很广的器乐曲。京剧多用于活泼轻松的舞蹈场面,如《红娘》中的扑蝶(用西皮),《桑园寄子》中的绑子(用二黄),及《打花鼓》的舞蹈等,均奏「八板」。
09.八岔:京剧胡琴曲牌,「八岔」是从八个曲牌里选出八个乐句,经糅合联成一个完整的曲牌,因而得名。「八岔」的曲调顺畅,旋律优美,音调与四平调相近,故多用于四平调或二黄原板的前面。如《梅龙镇》、《问樵闹府》等剧,均用「八岔」伴奏。
10.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用法与「西皮小开门」相同,只是用于二黄戏中。如《贺后骂殿》中的赵光义和《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上场,以及《问樵闹府》中范仲禹酒醉被送往书房,《清官册》中寇准更换服装等处,均奏「二黄小开门」。
11.反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不一定用于唱反二黄的剧中,而是与正二黄的小开门变换使用。如《贵妃醉酒》中高、裴二力士及宫娥们向杨玉环进酒时,即奏「反二黄小开门」。
简单、相对准确的讲:西皮是胡琴用6-3定弦的京剧唱腔,其曲调高亢激越,多用于叙事和抒情。二黄是胡琴用5-2定弦的京剧唱腔,其曲调平稳低徊,多用于内心独白亦用于抒发哀愁之情。《四郎探母》全剧都为西皮唱腔,可以作为西皮腔的代表。《大探二》全剧为二黄,也可做二黄腔代表。
京剧曲牌有多少种 西皮 二黄 怎么区分 流水 散板 原版呢?
曲牌
合头 大字牌子 混牌子 清牌子 干牌子 吹打曲牌 胡琴曲牌 小开门(西皮) 小开门(二黄) 小开门(反二黄) 八岔 八板(胡琴曲牌) 柳青娘(胡琴曲牌) 海青歌 万年欢(胡琴曲牌) 哭皇天(胡琴曲牌) 柳摇金(胡琴曲牌) 夜深沉 工尺上(胡琴曲牌) 傍妆台(胡琴曲牌) 笛子曲牌 小开门(笛子曲牌) 朝天子(笛子曲牌) 万年欢(笛子曲牌) 山坡羊 汉东山 春日景和 川拨棹 老八板(笛子曲牌) 哭皇天(笛子曲牌) 柳摇金(笛子曲牌) 节节高(笛子曲牌) 傍妆台(笛子曲牌) 哪吒令(笛子曲牌) 唢呐曲牌 水龙吟 将军令 哪吒令(唢呐曲牌) 一枝花 大柳摇金(唢呐曲牌) 柳摇金(唢呐曲牌) 节节高(唢呐曲牌) 傍妆台(唢呐曲牌) 小傍妆台 梆子吹打 柳青娘(唢呐曲牌) 水声 点绛唇 粉蝶儿 新水令 哭相思 急三枪 小锣急三枪 双三枪 批 哭批 香柳娘 六玄令 小锣六玄令 水底鱼 窣地锦裆 出队子 风入松 朱奴儿 小朱奴儿 泣颜回 一江风 粉孩儿 园林好 江儿水 清江引 神仗儿 醉太平 朝天子 普天乐 千秋岁 五马江儿水 尾声 海笛曲牌 吹腔 十三咳 十三“一” 五音联弹 南锣 娃娃 琴歌 山歌 吟诗 柳枝腔 银纽丝 云苏调 花鼓调 凤阳歌 鲜花调 滩簧调 山歌小调
·常用的京剧曲牌有:
01.西皮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多用于配合帝王、后妃升殿时的仪仗、先导,以及他们本身念引、入座和大臣们参拜等动作,如《宇宙锋》中秦二世的升殿等。有时也可以配合一般动作,且不限于人物身份,如《空城计》中的老军扫街,《群英会》中鲁肃放置假信等,均奏「西皮小开门」。
02.胡琴曲牌:京剧的胡琴曲牌基本上和笛子曲牌一样,也是用于打扫、更衣、梳妆、设宴、行礼、庆贺、祭奠、行路过场以及舞蹈等处,还有在配合哑剧式的表演动作时也经常使用。由于胡琴等弦乐器操作灵便自如,适应力强,所以胡琴曲牌在舞台上的运用比笛子曲牌更为灵巧。胡琴曲牌大部分是从昆曲用的笛子或唢呐曲牌移用过来,如「小开门」、「万年欢」、「柳摇金」、「山坡羊」、「川拨棹」、「傍妆台」等。也有来自民间丝竹乐曲的,如「花梆子」、「东方赞」、「小磨房」、「海青歌」等。这些曲牌改用胡琴演奏之后,由于胡琴各种定弦的特色和演奏时的弓法、指法的运用以及和二胡、月琴、弦子等的配合,往往会出现更为新鲜的效果。
胡琴曲牌又名丝弦曲牌,一般不用锣鼓伴奏,有时只用单皮鼓或大小堂鼓击奏花点。丝弦曲牌也有只用弹拨乐器演奏而不要用弓弦乐器的,这是为了表现某种特定的情调,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所用的「琴歌」等。
03.吹打曲牌:凡唢呐曲牌中的清曲牌、笛子曲牌,均称吹打曲牌。
04.干牌子:干牌子又名干念牌子,原是可以唱的曲牌,后来改唱为念,去其曲调,仅留下锣鼓伴奏的部分,以锣鼓的音响节奏来衬托干念台词的节奏,如「水底鱼」、「扑灯蛾」、「四边静」、「金钱花」等都属此类。这种干牌子有时也去其念白,仅以锣鼓节奏来配合舞台上特定的身段动作。
05.大字牌子:京剧曲牌依其配器形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别,凡带有唱词,以群众齐唱形式出现,并有唢呐加锣鼓伴奏的曲牌,就称为大字牌子。所谓大字就是曲词,过去的工尺谱,是把曲词用大的字体写在中间,而曲谱是附在大字旁边的,故名。又称混牌子、混曲牌、锣鼓曲牌。
06.混牌子:凡把大字牌子去掉歌词,仅由唢呐吹奏曲调,并加锣鼓伴奏的,称为混牌子。
07.清牌:凡把混牌子减去锣鼓,仅由唢呐吹奏的曲调,称为清牌子。
08.八板:京剧胡琴曲牌,「八板」又名「老八板」,是我国民间流行很广的器乐曲。京剧多用于活泼轻松的舞蹈场面,如《红娘》中的扑蝶(用西皮),《桑园寄子》中的绑子(用二黄),及《打花鼓》的舞蹈等,均奏「八板」。
09.八岔:京剧胡琴曲牌,「八岔」是从八个曲牌里选出八个乐句,经糅合联成一个完整的曲牌,因而得名。「八岔」的曲调顺畅,旋律优美,音调与四平调相近,故多用于四平调或二黄原板的前面。如《梅龙镇》、《问樵闹府》等剧,均用「八岔」伴奏。
10.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用法与「西皮小开门」相同,只是用于二黄戏中。如《贺后骂殿》中的赵光义和《大保国》中的李艳妃上场,以及《问樵闹府》中范仲禹酒醉被送往书房,《清官册》中寇准更换服装等处,均奏「二黄小开门」。
11.反二黄小开门:京剧胡琴曲牌,不一定用于唱反二黄的剧中,而是与正二黄的小开门变换使用。如《贵妃醉酒》中高、裴二力士及宫娥们向杨玉环进酒时,即奏「反二黄小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