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猜拳行令

时间:2024-03-11 22:51:26 编辑:莆仙君

喝酒中划拳分哪几种??他们的内容跟规则是什么???他们起源于什么时候?谁能详细地跟我说说酒文化谢谢~~~

  东泉“花拳”文化初探


  任鹏宇


  “花拳”是一种在东泉镇广泛流传的民间酒令,当地群众在节日、丰收、婚庆、生日宴会等场合经常划“花拳”。在划拳的过程中,其观者之众、气氛之烈、热闹之极,令人叹为观止;其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生动引人的表现,深深地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东泉镇民间“花拳”与我们现在经常见到的“乱划拳”一样,也属于酒文化的范畴,但因其种类繁多、样式花哨、独具特色而被称为“花拳”。据笔者考证,其名称世代相传,由来已久。但是,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正在逐渐走向衰亡。为了不使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最终消失,笔者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一、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起源及其发展

  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传说“花拳”是东泉人的祖先在“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外地带来的。根据会划“花拳”的老人们的说法,他们的祖先是从外地迁来的移民,他们世代在东泉生活,从族谱上看来,传到他们这一辈已经是第十二代了。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也可以从现存的“花拳”曲牌中找到印证。例如“花拳”中有一个曲牌叫《三棒头》:

  三棒头,幺点盅,

  二红四喜两广东,

  (猜拳)+两广东……

  在这套“花拳”中,猜拳的时候要反复念叨“两广东”,为什么曲牌中没有使用“山东”、“广西”或其他的地名呢?可见,这套“花拳”带有明显的特定的外来地方色彩。另外,《三棒头》在整个“花拳”体系中,属于世代口头流传的老式“花拳”的范畴,因此,在东泉人的祖先刚迁来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存在了,由此也印证了东泉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外地迁来的这一传说。还有,从时间上推算,“湖广填四川”这一历史事件大约发生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距今约300年左右(即1653年—1735年之间),这也与许多东泉人的氏族谱系基本一致。

  研究“花拳”的起源和发展,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花拳”的流传过程。会划“花拳”的老人很多都不识字,现在的“花拳”基本上都是靠世世代代口头传授的方式流传下来的。由于当时迁到东泉的人很多,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因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随着各种不同文化的融合,“花拳”也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世代的口头传承中不断地增删、剪辑、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东泉镇这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花拳”文化。

  二、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现状

  1、东泉镇民间“花拳”扎根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在民间演绎、发展,因此在东泉镇的许多地方都有会划“花拳”的人。目前,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主要的集中地是东泉镇的岷溪村,比较集中的还有邻近的关山村、金华村、碾沱村、东泉村等;从划拳的人群结构上来看,会划“花拳”的主要是老年人,有一部分中年人也会划,在年轻一代中会划“花拳”的人已经寥寥无几了。

  2、东泉镇民间“花拳”目前大致可以分为老式“花拳”和新式“花拳”两种。老式“花拳”主要是解放前就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它们有固定的曲牌和内容,例如《袍哥拳》就是旧社会帮会中流行的一种“花拳”,它的内容是固定的,不可以轻易更改;而新式“花拳”主要是解放后经改编、演绎而成的,它带有新时代的鲜明印记,例如《山花儿开》就在唱词里面加入了具有现代特征的曲调。

  3、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种类繁多,但是截至目前,流传范围广、唱词完整、能够正常使用的已经不多。经过笔者调查整理,完整的大约只有十余首。很多“花拳”已经被人们忘记了,有的只能被回忆起来一部分或者几句、甚至只存在着一个“花拳”的曲牌名。

  三、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特征

  东泉镇民间“花拳”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地变迁、演绎,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不断融合、发展,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样子,与其他民间文化相比,它自身的特征非常明显。

  (一)“花拳”总是与酒紧密相连,是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泉民间有句话叫“无菜不成席、无酒不划拳”,花拳总是与酒相伴,没有酒,也就没有花拳。每逢生日、婚庆等场合,酒一上桌来,几杯下肚,脸红耳热、酒至半酣之际,几个会划花拳的人相邀划拳,场内顿时吆五喝六、热闹非凡,旁边总是观者如潮;划拳的、喝酒的,没有划拳、没有喝酒的,在场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都因激动而通红通红的;于是,在一片吆喝声和欢笑声中,人们得到了身心的极大满足。酒是“花拳”的助推剂,“花拳”靠酒来做媒介而幻化诠释,二者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缺一不可。有了酒,有了这些纯朴敦厚的村民,也便有了“花拳”。因此,“花拳”总是与酒密切相连,是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花拳”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独特的运用程序,也就是说划“花拳”的过程是比较固定且独特的,它一般是采用“过门”加划拳的方式进行。每一套“花拳”,在猜拳行令之前都有一段“过门”,这段“过门”有着固定的唱词,划拳的双方通常采用说唱的形式,既说又唱,边划边唱,节奏感很强。而我们现在见到的“乱划拳”都没有“过门”,一般都是直接猜拳,即划拳的双方用手指中的若干个手指的手姿代表某个数,两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数,出手的同时,每人报一个数字,如果其中一人所说的数正好与加数之和相同,则算赢家,输者就得喝酒。如果两人说的数相同,则不计胜负,重新再来一次。可见,“花拳”的猜拳过程不同于“乱划拳”,它是很有特色的,其唱词不仅能令划拳者自己陶醉其间,还能吸引旁观者的驻足欣赏,可以调动在场所有人的积极性,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热烈的酒筵气氛推向极致。

  (三)“花拳”的“过门”说唱起来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具有鲜明的音乐特色。例如《山花儿开》:

  嗦啦咪嗦,索啦咪来,

  嗦咪嗦,来咪来,啦来西啦嗦,

  山花儿开,三度哩梅,

  二红四喜三度梅,

  席上把你会(握手),

  三度梅,席上把你会(握手),

  (猜拳)+席上把你会……

  这是一套新式“花拳”,这套“花拳”的过门很有特色:它采用了简短的语言形式,每一句唱词都不超过七个字,说唱起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它将现代的简谱直接融入到唱词中,音乐感非常强,很适合于传唱,使人非常容易地就记住了比较复杂的唱词。从东泉镇民间“花拳”的现状来看,几乎现存所有“花拳”都可以给它谱上曲传唱、表演。

  另外,东泉镇民间“花拳”还融入了民间歌谣的特点,大量地采用了比兴手法。如《山花儿开》就是用现代简谱来起兴,引出后面的“席上把你会”,达到猜拳吃酒的目的。又如《高高山上一块碑》则采用了“高高山上一块碑”来起兴,引入后面的“二人划拳打垒堆”,自然引出划拳吃酒这一主题。当然,这种比兴手法和许多民歌一样,其兴辞只是为了引起下文,只讲音节和谐,内容上往往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四)“花拳”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受到了中国传统词曲文化的影响。纵观东泉镇现存的所有民间“花拳”,几乎每一套“花拳”都有一个曲牌,类似于传统词曲文化中的“词牌”和“曲牌”,而且,这个曲牌是固定的,一般不能更改;其次,每一套“花拳”的句式都长短不一,说唱起来错落有致、节奏感很强,有别于唐诗而类同于宋词和元曲;第三,“花拳”的每一句唱词的末字押韵,很多“花拳”都是一韵到底,例如《螃蟹耶》中“个”“窠”“拖”“喝”等末字基本上都押的是“e”韵;又如《一个公公》中的“一”“席”“逸”等末字都押的是“i”韵。由此可见,东泉镇民间“花拳”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传统词曲文化的影响。

  但是,有的“花拳”中又夹杂着许多方言俚语,使其看上去不是很雅观,例如《一个公公》中的“两个兵兵刀”指的是“两个厨师”,又如《高高山上一块碑》中“二人划拳打垒堆”指的是“二人相会在一起划拳”,没有人指点,外地人很难明白它的意思。这些方言俚语是在长期口头流传中形成的,它的存在有利于“花拳”在民间的传播。

  (五)数字在“花拳”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它的运用不仅很讲究,而且用得非常巧妙。例如《一心敬耶》:

  一心敬耶,双季花儿落,

  三元三哩四季和五春,

  六合泥塘春,

  七冷八冷九冬门,

  十拳大马划拳定输赢,

  弟兄们/老辈子们,折酒把酒斟,

  双手推开纱窗,日落西城,

  醉得我两眼昏,

  (猜拳)+两眼昏……

  在这套“花拳”中,巧妙地包含了从“一”到“十”这十个数字,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几乎东泉镇现存的所有“划拳”都涉及到数字,不仅在猜拳行令的时候要用数字来作为判断输赢的依据,而且在每一套“花拳”的过门中也用到了大量的数字。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气氛,因为在说唱过门的时候往往要用手比划,特别是在念叨数字的时候必须要用不同的手姿来表示不同的数字,如果比划错误则要罚酒。可见,数字在“花拳”中的普遍运用是为猜拳行令服务的。

  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这些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的民间文化形式,其浓浓的地方文化气息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朵开在深山之中而不被外人知晓的民间文化奇葩。

  三、整理研究民间“花拳”的意义

  (一)东泉镇民间“花拳”文化是巴南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可以和“接龙吹打”、“木洞山歌”等文化艺术形式媲美,他们都是巴南民间文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形式。戚万凯先生在《巴南飞歌》中把“接龙吹打”、“木洞山歌”、“小观梆鼓舞”、“花溪民间歌舞”和“巴南儿歌”誉为巴南民间文化的“五朵金花”,东泉镇民间“花拳”文化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巴南民间文化的第六朵“金花”。

  (二)东泉镇作为市级旅游风景区,作为重庆市“八大特色旅游风景区”之一,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当地政府除了大力开发温泉、兴建各种娱乐休闲中心、积极打造“重庆第一泉”以外,也可以在地方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民间文化等方面下功夫。纵观各地旅游景区的文化品牌,许多地方都有吸引游客参加的酒文化形式,比如广西的“山门酒”、山东景阳岗的“三碗不过岗”等,我们也可以借鉴其操作手法。东泉镇也应该抓住建造民俗文化村的机遇,将东泉镇民间“花拳”文化进行整理、研究,开发、打造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东温泉景区的文化品位,吸引游客,促进东温泉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花拳”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现象,它根植于当地群众的生活,是东泉镇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东泉镇人民的祖先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外地迁来的,“花拳”也理所当然地要反映这一段历史,因此,花拳”中有着“湖广填四川”这一重大事件的影子,对东泉镇民间“花拳”进行整理、研究,可以给“湖广填四川”这段历史提供有力的证据。

  总之,无论是从东泉镇民间“花拳”的起源和发展还是从其固有的特征和研究价值来看,它都是巴南区一笔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但是,它目前的现状令人堪忧,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整理、研究,这一独特而神奇的民间文化将可能走向衰亡,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引起重视,拯救这一处于衰亡边缘的民间文化遗产。


  附录:

  东泉镇“民间花拳”唱词词牌


  《螃蟹耶》


  螃蟹耶,脚八个,

  两只眼睛这么大个窠,

  夹夹夹,往后拖,

  (猜拳)+划输了,该你喝/没划上,两不喝……


  《一心敬耶》


  一心敬耶,双季花儿落,

  三元三哩四季和五春,

  六合泥塘春,

  七冷八冷九冬门,

  十拳大马划拳定输赢,

  弟兄们/老辈子们,折酒把酒斟,

  双手推开纱窗,日落西城,

  醉得我两眼昏,

  (猜拳)+两眼昏……


  《高高山上一块碑》


  高高山上一块碑,

  二人划拳嘛打垒堆,

  垒堆打,打垒堆,

  (猜拳)+垒堆打,

  (猜拳)+打垒堆,

  ……

  劝你吃杯嘛又来划(划拳赢了后再念叨这句)。


  《山花儿开》


  嗦啦咪嗦,索啦咪来,

  嗦咪嗦,来咪来,啦来西啦嗦,

  山花儿开,三度哩梅,

  二红四喜三度梅,

  席上把你会(握手),

  三度梅,席上把你会(握手),

  (猜拳)+席上把你会

  ……


  《一个公公》


  一个公公八十带点一,

  两个兵兵刀,办了八桌席,

  酒是那种酒,吃是那么吃

  吃在肚里好不安登逸,

  (猜拳)+好不安登逸,

  ……


  《袍哥拳》


  舵把子,

  幺大航

  二管事,

  三乾梁,

  (猜拳)+三乾梁……


  《三棒头》


  三棒头,幺点盅,

  二红四喜两广东,

  (猜拳)+两广东……


  划拳


  划拳,是一种民间的酒令。关于它的起源,好像还没有人研究过。我小时读七侠五义,记得上面就有划拳的记载。即使从那时算起,也有八九百年的历史;如将其算做酒文化的内容之一,可算得上是源渊流长。近些年,喝酒划拳之风渐渐式微,这可能象征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吧。想想也是,在酒桌上,一帮男子汉伸胳膊撸袖子,脸红脖子粗地咋咋呼呼,声震屋宇,怎么看也象是贩夫走卒之所为,不登大雅之堂。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如果现时的企业老总在与外商宴饮时坚持与大鼻子红头发的老外划上两拳,即使只是想象一下那样的情景也一定会乐不可支。
  我是在当知青时学会划拳的。划拳喝酒在那些单调的日子里真的带给我不少的欢乐,甚至使得惨淡的生活有了一丝亮色。
  什么叫划拳?简单地说就是:两人同时伸出一只手,用攥起的拳头和伸出一到五个手指表示从零到五这几个数字,与此同时,嘴里喊出从零到10的数字,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数字相加与其中一个人嘴里喊出的数字相同,那么这个人就算赢了这一拳。举例说明:比如一个人伸出了三个手指,另一个人伸出了四个手指,一个人喊了七,另一个喊了六那么这个人喊七的人就赢了;如一个人伸出攥紧的拳头(表示零),嘴里喊出了三,而另一个恰好伸出了三个手指可嘴里喊的七,那么喊三的就赢了。就这么简单。当然,如果自己喊的是“八仙过海”,而自己仅伸出了一个手指,那么对方即使伸出五指也不可能凑成八,这种拳就叫臭拳,如果不是事先约定,是要罚酒的。
  为什么说划拳可以算得上酒文化之一种呢?这就在于划拳并不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其中含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划拳时喊出的数字,不能把一喊成一,二喊成二,而是用一句成语来代替。零要喊成“宝”;一要喊成“一心敬你”,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二要喊成“哥俩好”,表示与对方的关系亲密;三一般喊“三星高照”;四要喊“四红四喜”或“四喜来财”,表示吉利的意思;五要喊“五魁首”;六喊“六六大顺”;七喊“巧到七”,意指牛郎织女七月七天河配;八则喊“八仙过海”;九喊“快喝酒”,也有简单地喊成“快”的。十则喊成“满堂红”或者“全到了(读liao音)”。因此,从划拳人的用语上,还可判断出这个人的文化层次甚至性格特点。有一次我与一个来自新疆的韩师傅在一起喝酒,他划拳时就喊“五个五个五个,六六六六六六”,令人忍俊不禁。还有一位,自编划拳用语,在喊到八时,不是喊传统的“八仙过海”,而是喊“吧吧地蹦”,令人发笑。
  另外,划拳还有许多讲究,有点类似日本的茶道的仪式。比如在济南地区,开始划拳前,两人要先各伸出大拇指并同时喊“兄弟俩好”,以表示与对方亲如兄弟,如有一方系长辈,这一句还得喊成“爷俩好”。然后,双方还要各伸出五指,并同说“全都好”,以表示对所有在场人员的尊重。最后,还要选一人“掌拳”,也就是裁判,因为划拳的速度很快,令人眼花缭乱,两人的判断会有不一致的时候,谁都会认为自己赢了,这样就会打起“酒官司”。而这时,掌拳的就会做出一个判断,以确定谁输谁赢。
  此外,划拳还有许多禁忌也是必须注意的。一是在手型上禁忌。在伸出两个手指表示二这个数字时,不能用大拇指与食指来表示,只能用大拇指和中指来表示。这是因为,用大拇指与食指类似用手枪指向对方,属于大不敬。二是地区型禁忌。在济南地区喝酒时划拳禁喊“五魁首”。据老人们说,解放初期一个叫“五魁”的流氓头子被政府枪毙了,从那以后,凡是济南人喝酒划拳时就不再喊“五魁首”,是不愿为一个恶贯满盈的罪犯张目的意思。年青时我在济南喝酒,所有划拳的人全都遵守这个禁忌,无一例外。可这样一来,凡是济南人到了外地喝酒划拳就吃点亏。因为济南人即使了了外地也不愿破了自己家乡的规矩,划拳时仍是不喊“五魁首”。有一年春节我回老家安徽,与堂哥一起到亲戚家喝酒,与一位表哥划拳,一开始我还赢了几拳,可三拳过后,对方即发现了我的破绽,左一个“五魁首”右一个五魁首,我连连败北,直喝得酩酊大醉。可即使这样,我也仍然坚持不喊“五魁首”,可见这个禁忌的力量有多大,或者说体现了作为济南人的一种价值观念。
  济南人在划拳喝酒时一般用一种很小的酒杯,也就有半个鸡蛋壳那么大。就是那么小的酒杯也要倒满后再分成三杯,这叫“一满三浅”。这三分之一杯酒,也要通过三拳两胜来决定归谁喝。一般情况下,双方至少要对三杯酒的归属进行划拳。可如果有一方连续输了两次,双方就不再划,而是由赢的一方陪一杯了事,这也是划拳喝酒的规矩。可如果喝酒的双方平时有点过节,这时想找点碴,就会表示第三杯酒也要由划拳决定。这就叫“三不过”。到了这时,气氛就会有点紧张。因为,按规矩,凡是“三不过”后,就得再加九杯,凑成十二杯,号称一年,也是每杯分成三小杯,然后再划拳决定……总之,划拳喝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次喝下的酒并不多,但叫喊的声音很大,气氛很热烈。每个人都很激动,都很认真,所有的人的智慧、感情全在伸出的手指头上,全在“六六大顺”或者“八仙过海”的划拳声中体现出来。刚开始,大家头脑比较清醒,喝酒划拳进行的井然有序,可随着喝进肚里的酒越来越多,意识便有些模糊,喊拳的声音也会变得含糊不清,伸出的手指也不成个形状,有的手指似伸不伸,这就使得掌拳的人十分为难,不好判定谁输谁赢。这时,往往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拳划毕,一方猛然伸出手去抓住对方的手说:“你……,这个手指头,怎……怎么又缩回去了?……我喊的‘八仙过海’赢你!”中一方则说:“你是不是喝多了?……我我我,喊的是六六大……大顺,明明赢你吗!”掌拳的这时也喝的差不多了,就会说:“好啦,你……你弟兄俩同……同饮一杯算啦。”其中一人这时就会说:“好……咱听……大哥的,喝!……谁不喝谁就是个这么大个的王八!”随说着就用手指沾着酒杯里的酒在桌上画出一个大大的王八来……
  还有一种酒令叫压指,也是用伸手指头的方法决定胜负,即大拇指压食指,食指压中指,中指压无名指,无名指压小指,小指压大拇指。因为这种方法只伸手指头,不用喊叫,所以也叫哑吧拳。我最讨厌这种酒令,一是因为这种酒令不说话,只伸手指头,与热烈的酒场气氛不协调,不热闹,令人感到压抑,再一个原因是我的手长得特小,特别是小指更是细小如婴孩,有一次喝酒时与一个同学压指,当我伸出小指压他的大指时,全桌的人看着我伸出的又细又小的小指哄堂大笑起来,真叫我这个须眉男儿的脸没处搁。


对口相声 方言 里面用河南话 说到 小孩=hiao,昨天=夜隔 等等

《对春联》(对对子)——李德钖 张寿臣传本
甲 要说你们艺人还真有点学问。
乙 怎么看得出来呢?
甲 我听你们这大鼓词挺文明,里边有不少学问呢。可相声就差点了!
乙 你还别看不起我们艺人,你要真有学问,咱们连连句,怎么样?
甲 噢,咱俩人在这儿对一回对子,那可不行!
乙 怎么不行?
甲 回头我出个上联,您对不上下联来,显着我窝您,我不落这个。
乙 嘿!你准知道我对不上下联啊!
甲 您比我年长,我要把您气个好歹的,这也不合适呀!
乙 别说了!你不是怕我对不上下联吗?这么着,我出上联,您对下联,这回行了吧?
甲 哎呀!这当然要比我出上联要保险。不过,您得告诉我,今天都准备出那几付上联?
乙 干嘛?
甲 我心里得有谱啊!
乙 噢,你那意思得出常见的,常说的,我的上联要是“忠厚传家久”。
甲 我这下联是“诗书继世长”。
乙 我出上联“趁心生意源头活水”。
甲 我对“得志经营锦上添花”。
乙 “买卖兴隆通四海”。
甲 “财源茂盛达三江”。
乙 “本固枝荣”。
甲 “根深叶茂”。
乙 “上天言好事”。
甲 “回官降吉祥”。怎么样,对答如流吧?
乙 俗不可耐。就这个啊,两字。
甲 合格。
乙 不算!
甲 白对了!
乙 这都是街面上常见的,谁对不上来啊?咱得来点难的,深的,新鲜的。
甲 来点新鲜的行,可你要胡编也不算!
乙 我干嘛胡编哪!我也不拿绝句吓唬人,咱靠的是经多见广,胸有城府,对起来得有个意思。
甲 那咱拉线瞧活,您就出题吧!
乙 这一说你还真是“冰出于水寒于水”。
甲 您放心,“青出于蓝胜于蓝”。
乙 这是哪儿上的?
甲 荀子《劝学篇》,这就叫信手拈来,恰当巧妙。
乙 我这是“雅室何须大”。
甲 我这是“花香不在多”。
乙 “曾经沧海难为水”。
甲 “除却巫山不是云”。
乙 “春蚕到死丝方尽”。
甲 “蜡炬成灰泪始干”。
乙 “鲍鱼之肆迎面臭”。
甲 “芝兰之室扑鼻香”。
乙 谁香?
甲 谁臭?
乙 你哪点香?
甲 我哪点也不臭。
乙 我不是说你,你别杯弓蛇影。
甲 我不怕你说,何必欲盖弥彰!
乙 你这是拾毛栏的上河边——多余!(谐音)
甲 你这是怀里揣马勺——盛心!
乙 还对哪!
甲 怎么样?
乙 这是小试锋芒,你再听这上联,“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 这怎么讲?
乙 曼倩就是东方朔,是古代的乐人,滑稽善辩,我们说相声的就好比是东方朔的化身。所以是“如曼倩化身滑稽突梯开通民智”。
甲 你听下联“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 这个下联好。
甲 这是说你们这唱大鼓的,好比是木皮散人贾凫西,说唱故事,打动人心。所以是“似凫西再生慷慨高歌醒世金铎”。
乙 有意思。咱来点雅俗共赏的。
甲 对,要俗不伤雅。
乙 那你听这个:“热面茶”。
甲 我对“凉米汤”。
乙 我这热面茶可烫嘴。
甲 我这凉米汤可祛暑。
乙 再听这个:“粳米粥”。
甲 我对“嘎巴菜”。
乙 怎么还有嘎巴莱啊!
甲 “梗米粥”是北京的,我这“嘎巴莱”是天津卫的。
乙 我这梗米粥可以放糖。
甲 我这嘎巴莱可以搁辣椒糊。
乙 嘿!你再听这个:“马牙枣”。
甲 我对“羊角葱”。
乙 “马吃马牙枣”。
甲 “羊啃羊角葱”。咱别老在吃的上转!
乙 那在节气上找找。“一夜连双岁”。
甲 我对“五更分二年”。横批是“大年三十”这有什么哪!你有新鲜的吗?
乙 你听这个:“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 怎么讲?
乙 农历每月十五,虽然是一个月过了一半,可是你看月亮是园的,所以这叫“十五月半月不半”。
甲 嗯。听这个:“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 怎么讲?
甲 每年腊月三十是除夕,到二十九也就是年终了,可离三十还差一天,这叫“二九年终年未终”。
乙 那要赶上腊月是小进呢?
甲 ……这不带小进!
乙 听这个:“一夜五更半夜二更半”。
甲 我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乙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
甲 “三年一润,五年再润,阴阳无错无差”。
乙 行啊!
甲 那还用说,这叫“虽不中而不远矣!”
乙 瞧这酸劲。还有哪!
甲 你拣好的说。
乙 “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 嚯!听着费解啊!
乙 这才难对呢!
甲 怎么?
乙 这是拆字,一大不是念天吗?日月为明,良字加一个月字念朗。用这仨字组成一联对子是“一大天中日月明良月为朗”。
甲 好!你听下联:“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 怎么讲?
甲 山石念岩,古木念枯,上此下木念柴,这就叫“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是柴”。
乙 还真是合情合理,我这有天有日有月。
甲 我这有山有石有木。这就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 又来啦!咱们拿北京地名说几副对子。
甲 地名也能对对子?
乙 那怎么不行?苏东坡说过:“天下无语不成对”。
甲 那您说吧!
乙 你听“四川营儿”,有这地名吧?
甲 有,这怎么对啊!
乙 那就看你对北京地名熟不熟了!
甲 地名熟也不一定对得恰当啊,您上联“四川营儿”我对“陕西巷儿”。
乙 “一尺大街”。
甲 有这地方儿吗?
乙 有,就在杨梅竹斜街西头。
甲 我对“半截胡同”。
乙 在哪儿?
甲 菜市口。
乙 嗯。听这个“镇江上坎儿”。
甲 我对“苏州下坡儿”。
乙 我这仨地名合起来是个对子上联,“四川营一尺大街镇江上坎”。
甲 我这儿合起来是“陕西巷半截胡同苏州下坡”。
乙 好。是个下联。你再听这个:“黑塔寺不见黑塔”。
甲 “白云观没有白云”。
乙 “八里庄儿何足八里?”。
甲 “三家店儿岂止三家?”。
乙 “蚕池口养蜂夹道未见吐丝酿蜜”。
甲 “火把场喇嘛胡同怎能吹气冒烟”。
乙 “小王庄上梨栈南市三不管”。
甲 又改天津地名了。你听“大红桥前鼓楼西开咸水沽”。
乙 行,行!真有两下子。
甲 还有好的吗?
乙 听这个“小老鼠偷吃热凉粉”。
甲 我对“短长虫缠绕矮高粱”。
乙 “汉瓦当文延年益寿”。
甲 “周铜铸字富贵吉祥”。
乙 “道旁麻叶舒青掌”。
甲 “池内荷花攒粉拳”。
乙 “道旁麻叶舒青掌,要甚要甚?”。
甲 “池内荷花攒粉拳,打谁打谁?”。
乙 “土城土环城成土”。
甲 “金镜金熔镜竟金”。
乙 “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 “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 我这可有讲儿。
甲 我也能解。
乙 我这墨童是古代给念书的公子伴读的书童。墨童一手研墨,一手擎着白面馍正想吃呢,一不小心,墨溅出来了,白面馍变成黑煤球了。所以是“墨童磨墨墨溅墨童一馍墨”。
甲 我这是梅香往火炉里添煤,煤里有爆煤,“叭!”爆起来的煤渣正崩到梅香的两道眼眉上,所以叫“梅香添煤煤爆梅香两眉煤”。
乙 这要爆到眼珠里怎么办?
甲 她戴着眼镜呢!这不能找真儿。
乙 咱们这回,先解后对,我说一件事:我有个男孩,我叫他童子,他拿竹杆打落了院里梧桐树的桐子,他挺高兴。
甲 你说这个干嘛?
乙 这就是一个对子上联:“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落”。
甲 我对下联也得先说个事。我这是我们街坊的一个小女孩儿,我管她叫丫头,她爱啃鸭子的头,可她又嫌咸。这就是你那对子的下联。“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咸”。
乙 瞧这劲费的!
甲 你把压箱子底的拿出来。
乙 你再听这个:“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甲 “水牛下水水漫水牛腰”。
乙 “犬行雪地梅花五”。
甲 “鸡踏霜桥竹叶三”。
乙 “鸡犬过霜桥,梅花衬竹叶”。
甲 “侯马行雪地,佛手配香橼”。
乙 “厅前种竹先生笋”。
甲 “庙后栽花长老枝”。
乙 我能改字。
甲 我也能改字。
乙 我这笋不是竹笋,是损坏的损。
甲 我这枝不是花枝,是知道的知。
乙 怎么讲呢?
甲 你先讲。
乙 有一个教书的先生,他给人家教家馆,庭院里有儿棵嫩竹,先生老拿手晃悠它,一不留神,把人家的竹子损坏了!这么个“厅前种竹先生——损”。
甲 那位先生这么手碎啊!我这是一座和尚庙,小和尚爱养花,就在庙后栽了一块花地,芳草如茵,多好啊,师兄把这事告诉长老,长老说,我已经知道了!这叫:“庙后栽花长老——知”。
乙 这位长老倒好说话儿。“河内荷花和尚采去何人戴”。
甲 “市上柿子师傅买去是谁吮。”。
乙 吮啊!
甲 喝糖罐儿嘛!你还有好的没有?
乙 听这个,“"南大人向北征东讨西战”。
甲 “春掌柜卖夏布秋收冬藏”。
乙 我是东西南北。
甲 我是春夏秋冬。
乙 “学生看檐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甲 这是怎么回事?
乙 小孩数房檐上的瓦。
甲 噢。我对“先生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乙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扇上下”。
甲 “后车前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乙 我是北雁往南飞。
甲 我是后车走前辙。
乙 我是双翅东西——
甲 我是两轮左右——
乙 我这扇上下——
甲 我这走高低——高低即是上下,上下即是高低,这叫“虽不中不远矣!”
乙 又来了!你先别得意,还有难的!“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 这是对子还是绕口令啊!
乙 “绕口令”干嘛?这都有讲啊?
甲 怎么个“佛手献佛”?
乙 我说的这佛,是西藏来的喇嘛活佛,我这佛手是水果店里卖的那种佛手。活佛接过来一闻清香无比,挺喜爱,这叫“佛手献佛,佛伸佛手,佛拿佛手,佛喜爱佛手,佛夸佛手香"。
甲 听下联。“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 你这有讲吗?
甲 有啊!
乙 你这鸡眼是鸡的眼睛吗?
甲 拿鸡的眼睛喂鸡,那得多少只鸡啊!是修脚的修下来的鸡眼。
乙 好嘛!
甲 拿这种鸡眼喂,鸡能满意吗?鸡这一睁眼,看看有什么吃的,拿嘴一鹐,咳!臭的!这就叫“鸡眼喂鸡,鸡睁鸡眼,鸡瞅鸡眼,鸡不吃鸡眼,鸡嫌鸡眼臭”。
乙 干脆,咱再来一副绝对,你要能对上来,我就服你。
甲 我能对上来,就不算绝对!
乙 你别少年气盛,听着,“朱门酒肉臭”。
甲 “路有冻死骨”。这叫绝对啊!这是杜甫的诗。
乙 我知道,咱就把这两句的意思用到现在说一副对子。
甲 这可个别,您说上联:
乙 “阔大爷,上饭庄,花天酒地,猜拳行令,得意,得意得很!”
甲 我对“穷苦人,走河坝,愁眉苦脸,满腔悲愤,哎唷!哎唷!哎唷!”
乙 这是干嘛?
甲 扛大个!
戏剧与方言
甲 做一个相声演员不容易,起码的条件得会说话。
乙 这个条件容易,谁不会说话呀?
甲 说话跟说话不同,一般人说话只要把内容表达出来,使对方领会了就行啦。
乙 那么说相声呢?
甲 就得用艺术语言。相声主要靠着语言表达。我们说的是北京话。
乙 是呀。
甲 可是外埠观众也听得懂,因为我们说的北京话,接近普通话,不是北京土话,是精练的北京话。经过了提炼,经过了加工,并且,经过了消毒!
乙 消毒?
甲 啊。
乙 语言里有什么毒哇?
甲 你不懂语言学,在一九五一年六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纯洁和健康而奋斗》,既然有不纯洁和不健康的,就有有毒素的。
乙 噢。
甲 我们的话(对观众)您放心听,管保中不了毒!
乙 中毒?那哪儿能啊?相声的台词儿语言得精练。
甲 相声语言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而逻辑性强。
乙 哎。
甲 地道的北京上话说起来罗嗦,什么名词、副词、代名词、感叹词用得大多!
乙 那您举一个例子,罗嗦的北京土话怎么说?
甲 比如说,哥儿俩,住在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啦,忽然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两个人一问,一答,本来这点儿事讲几个字就能解决,要用北京土话能说得罗哩罗嗦一大堆!
乙 那怎么说?
甲 那屋房门一响,这屋发觉啦。“哟嗬!”
乙 “哟嗬?”
甲 啊!先来感叹词。
乙 好嘛。
甲 “哟嗬!那屋‘光当’一下子,黑更(jing)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怪吓人的!”
乙 嗬!这一大套。
甲 回答的更罗嗦啦:“啊,是我,您哪,哥哥,您还没歇着哪(睡觉的意思)?我出来撒泡尿。没有外人,您歇您的吧,您甭害怕,您哪。”
乙 这是比那个罗嗦。
甲 这位还关照他哪:“黑更半夜的穿上点儿衣裳,要不然冻着可不是闹着玩儿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喽。”
乙 嗬!
甲“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哪,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哪。”
乙 这够多少字啦?
甲 三百多字。要用精练的北京话说这个事,把它分成四句话,甩十六个字。
乙 一句话用四个字?
甲 哎。
乙 您说说。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啦。“这是谁呀?”
乙 嗯,四个字。
甲 回答也四个字。“是我您哪。”“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 嗯!这省事多啦。
甲 还有比这省事的呢。
乙 哪儿的话?
甲 山东话。同是四句话用十二个字就行啦。
乙 噢,三个字一句?
甲 哎,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山东话)“这是谁?”
乙 嗯,三个字。
甲 回答也是三个字。(学山东话)“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乙 这是比那省事。
甲 嗯!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 哪儿的话?
甲 上海话,也是四句话。
乙 用多少字?
甲 八个字。
乙 两个字一句。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一问:(学上海话)“啥人?”“我呀。”“啥(事)体?”“撒尿。”
乙 嘿!有意思,这真省事。
甲 不,还有比这省事的哪。
乙 哪儿的话?
甲 河南话。
乙 用几个字?
甲 四个字。
乙 一个字一句?
甲 哎。
乙 怎么说?
甲 那儿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学河南话)“谁?”“我。”“咋?”“溺!”
乙 嗬,这也太省事啦!
甲 不,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 哪儿的话?
甲 哑巴!
乙 废话,哑巴不算,您说的是各地的方言。
甲 是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各地有各地的艺术。
乙 对。
甲 说相声就得用北京话。
乙 那是,相声是北京的土产嘛。
甲 哎,可是不归土产公司卖。
乙 卖?这是地方剧的一种。
甲 北京地方的戏曲,相声、单弦儿、京戏。
乙 京戏,就带着地方名儿哪。
甲 京戏的唱、念,除了有几个字上口,大部分是北京音,他不管剧中人是什么地方人,也得北京味儿,比如《空城计》——
乙 主角儿是诸葛亮。
甲 一念白是这味儿:“我把你这大胆的马谡哇,临行时,山人怎样嘱咐与你,叫你靠山近水,安营扎寨,怎么不听山人之言,偏偏在这山顶扎营,只恐街亭难保。”
乙 嗯!是北京味儿。
甲 本来诸葛亮不是北京人。
乙 是呀,山东人。
甲 山东诸城。山东人说话什么味儿?都这味儿:(学山东话)“喂!我说老张,你上哪儿去啦?”“哎!我上北边儿。”“你上北边儿干什么去啦?”“上北边儿那个地场找个人。你没事吗?咱一道去要吧。”
乙 对!这是山东话。
甲 你听京戏,一点儿山东味也没有。
乙 那是怎么回事?
甲 这么唱就不好啦:诸葛亮坐大帐,拿起令箭一派将(学山东话):“我说马稷哪去啦?”
乙 对!
甲 (学山东话)“马谡听令。”“是。”
乙 噢!也这味儿?
甲 (学山东话)“叫你去镇守街亭,你可敢去呀?”“丞相你说什么?不是镇守街亭吗?小意思,没大关系,告诉你说吧,交给我你就X(左贝右青)好儿吧!”“马谡我告诉你说,那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街亭要是一丢,咱们大家全都玩儿完啦!”
乙 这像话吗?
甲 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乙 这样唱就不能叫京戏啦。
甲 是呀,它不管剧中人是山东的、山西的,全得北京味儿。
乙 是呀,剧中人也有山西人哪。
甲 啊!关云长就是山西人,在京戏上出现就一点儿山西味儿也没有,比如唱《古城会》——
乙 关公戏。
甲 唱〔吹腔〕:“叫马童,你与爷忙把路引,大摇大摆走进了古城。”
乙 对,完全是京字京味儿。
甲 念白也是这样:“马童,抬刀备马。”
乙 有劲!
甲 可是山西人说话没有这么硬。山西话好听。
乙 山西话什么味儿?
甲 山西活这味儿:(学山西话)“老王!你上哪儿啦?工作很好吧?没有事到我家去吃饭吧。”
乙 对,是这味儿。
甲 京戏演关云长要这味儿也不行啊。
乙 怎么?
甲 关云长一叫板这味儿:(学山西话)“马童,抬刀备马,咱们一块儿走吧。”
乙 嗐!京戏没有这样唱的。
甲 地方戏都有地方色彩和方言。
乙 对。
甲 北方的地方戏,北方人都听得懂。
乙 南方的地方戏呢?
甲 那得看他用什么话演啦,要是用官话演,北方人就听得懂,用纯方言演戏,北方人就听不懂。我在上海时候有几种戏,我就听不懂。
乙 怎么?你不懂上海活?
甲 我刚到上海的时候净误会。
乙 怎么?
甲 人家说话我不懂啊,到理发馆去刮脸洗头,敢情名词不一样。
乙 刮脸怎么说?
甲 修面。(学上海话)讲上海话,修面。
乙 “修面”。洗头啊?
甲 你一听就得害怕,叫“汰(音近似打)头”。
乙 (误会汰为打)打头?
甲 哎!洗什么东西都说汰。咱们说洗一洗,上海话说汰一汰。
乙 洗什么东西都叫打?
甲 啊。
乙 比如说洗洗手绢儿?
甲 (学上海话)“汰汰绢头。”
乙 嗯?
甲 “汰汰绢头。”
乙 嗯。洗洗大褂儿?
甲 (学上海话)“汰汰长衫。”
乙 (没听清)打?……
甲 “长衫。”
乙 嗯。洗洗袜子?
甲 (学上海话)“汰汰袜(音近似麻)子。”
乙 嗯?
甲 “汰汰袜子!”北方人麻子一听就得跑!
乙 怎么?
甲 要打麻子啦!
乙 听着是像。
甲 我在上海的时候,到理发馆去刮脸,因为把话听误会啦,闹了一个笑话儿。
乙 怎么?
甲 我到理发馆,“你给我(指自己脸)刮刮。”
乙 你干吗比划呀?
甲 我怕他听不懂我的话。
乙 结果呢?
甲 人家乐啦!(学上海话)“好格,侬坐下来。”
乙 嗯?
甲 我说,“我是在屋里呀?”(学上海话)“勿是,是要侬坐下来!”
乙 什么话?
甲 让我坐下。
乙 这话是不好懂。
甲 是呀,我坐下他给我刮脸,刮完脸他指着我的脑袋问我:(学上海话)“喏!依汰一汰好吗?”
乙 (惊愣)怎么,要打你?
甲 我想解放后不准打人啦,(怀疑地)怎么刮刮脸还得打我一顿?”
乙 你可以问问他呀。
甲 我问啦。我说:“你是就打我一个呀,是来这里的客人都打呀?”
乙 他说什么?
甲 (学上海话)“一样格,通通汰格。”
乙骨文啊!通通打?
甲 我一想通通全打,咱也别给破坏这制度哇!
乙 啊?
甲 (无可奈何地)打吧!
乙 打……
甲 给我洗头、吹风,完了拿过镜子一照:“好啦呀!”
乙 好啦?
甲 我说,你怎么不打我啦?(学上海话)“汰过啦。”
乙 打过啦?
甲 (迟疑)我怎么一点不疼呀?(向乙)你说这个误会多可笑哇!
乙 不懂方言是得误会。
甲 这还不要紧,这只是生活中的问题。若是在工作中产生误会,那不知要多大的损失呀。
乙 是呀,那可糟糕啦。
甲 中国人说的话,中国人听不懂。
乙 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甲 这是因为中国地大人多,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长时期的封建割据,交通不便,所以才有这个现象。
乙 嗯。
甲 现在好啦,中国空前的统一了,经济繁荣啦,交通也便利啦。山南海北的人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
乙 那也不行啊,说话彼此不懂怎么办呢?
甲 所以现在提出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呀,为了汉字将来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现在提倡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将来大家都学会了普通话就好啦。现在广播电台上说的这种话,就是普通话,这又好听,又好学。
乙 将来要是都说普通话那可好啦。要不然都说方言多困难哪!你说话我不懂,我说话你不懂。
甲 是呀,过去我看地方戏我就有这样感觉,越剧多好哇?
乙 是好哇。
甲 你听不懂词也是没意思。
乙 哎,到北方来的越剧团我听得懂啊。
甲 到北方来的越剧团已经不完全是绍兴方言啦。有的用官话啦。
乙 官话。
甲 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普通话。
乙 噢。
甲 要用绍兴方言唱,你就听不懂啦。
乙 是吗?
甲 我唱几句你听是什么词儿。
乙 好!你唱唱。
甲 你听着啊:(用绍兴方言唱)“天花传布快如飞,传到东来传到西,空气之中能散布,一经染到便难医。”你说我唱的是什么?
乙 我不知道。
甲 你为什么不知道?
乙 我……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甲 因为你不懂绍兴方言。
乙 哎,对啦。
甲 还有一种苏州的曲艺,叫弹词。
乙 弹词我知道哇。
甲 你不懂苏州话,唱词就很难懂。
乙 你唱几句试试。
甲 咱们这儿北方人多,我要唱,我得先用普通话把词儿介绍一下。
乙 对。
甲 我学两句《林冲发配》。请大家注意!您要有日记本儿,最好是您把它写下来。
乙 啊?听相声还得记录?
甲 (对观众)能记录的尽量记录,听完了以后咱们分组讨论。
乙 啊?这又不是听报告,没必要讨论!
甲 噢!(对观众)那听完以后就自由活动吧。
乙 这不是废话吗。
甲 我唱林冲发配,刚一出东京那两句。
乙 什么词儿?
甲 “可恨高俅用毒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北京人学苏州话还很费劲,口型都得变了才像苏州音。
乙 好!你唱唱。
甲 (学唱弹词)“可恨高俅,”
乙 (听见不是“俅”字,忙问)哎,俅字儿?
甲 (讲苏州话)不是,俅。(继续唱)“用毒谋,”
乙 谋哇?
甲 (全用苏州话)不是,谋,“害得我披枷带锁配沧州。”
乙 州哇?
甲 (全句用苏州话)不是,州!
乙 嗬!可真费劲。
甲 北方人学苏州话难,苏州人学北方话不难。
乙 是吗?
甲 弹词演员都会说普通话。他们表演的时候有苏白,有京白,他们念的京白就是普通话。
乙 噢,那么唱呢?
甲 唱,是用苏州方言,地方色彩嘛。你要唱京戏用苏州话念白,准不好听。
乙 人说苏州话好听啊。
甲 那说的是苏州人讲话好听,不是说用苏州话唱京戏。
乙 噢。
甲 苏州人说话是好听。有一回我在路上走,旁边儿有两个女同志说话儿,我一听是苏州话,真好听!
乙 你学学怎么说的?
甲 (用苏州活)“你到啥地方去?”“大马路白相白相。”“到我此地来吃饭好呀?”“我勿去格。”
乙 是好听。
甲 可是要用苏州话唱京戏念白准不好听。
乙 是吗?
甲 比如唱《朱砂痣》。
乙 老生戏。
甲 老生叫板有这么一句道白:““丫鬓掌灯,观看娇娘。”这句词儿用北京话说没有


“五魁首”、“八匹马”,流传千年的划拳辞令,有什么含义?

五魁首、八匹马都是祝福夸赞对方的用词,五魁首是指有学问,学业有成,金榜题名的意思。八匹马是指祝贺马到成功,前程似锦的意思。这些吉祥用语用在喝酒划拳令上也是对酒桌上朋友的美好祝愿。一、中国的饭桌礼节古人讲:食不言,寝不语。有教养的人家,认为吃饭是一件庄重的事情。钟鸣鼎食,一大家子围在一起开饭。一点声音都不许发出,更不要说吵吵闹闹了。但是,这只是在家中和长辈一起吃饭,酒桌上的礼仪又不一样了。二、酒桌划拳的演进古代的朋友聚会,同辈相称,高兴起来就不讲什么礼数,开心了要喝酒助兴。起先是干喝,所以容易醉。后来配了下酒菜,还是不过瘾。最后,就想到了“劝酒”。中国人喜欢劝朋友喝酒,那找什么由头灌醉别人呢?自然是斗酒、猜枚和划拳了!“飞花令”,斗诗,对文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普通人感觉很困难。所以,民间逐渐流行猜枚、划拳。划拳兴起于唐朝,唐末的时候叫“手势令”。就是通过手指来比划,代表一至十位数。酒客两两作对,一边大声吆喝,一边出手势,再以数字大小斗输赢,输的人就要被罚酒。划拳者情绪高涨,也带动了旁观者的兴致。划拳行酒令在整个唐代都十分流行,后来礼教松动,民间越来越盛行。除了朋友聚会喝酒,自家逢年过节摆酒,或者会见亲朋的时候,也不顾“食不言”的禁令,开始吆五喝六地划起拳来。划拳行令,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粗俗,但是却也有“文明的规则”。比如川渝地区的人划拳,出口第一句必须得是“哥俩儿好”。也就是说,划拳是以二开头的。第一回合,不争输赢。这体现了中国人“以和为贵”,重视朋友的传统思想。“手势令”中的“一”,叫“一心”,出自诗圣杜甫的诗“与人一心成大功”。“二”除了叫“哥俩儿好”,也可以叫“二郎担山”,出自二郎救母的神话。“三”是三星高照、桃园三结义等和三有关的吉祥用语;“四”是四季发财。“五”就是文章题目提到的五魁首。明清开科取士,分诗、书、礼、易、春秋五科。各科榜一,名叫“魁首”,“五”还可以说是“五子登科”等。“六”就是“六顺”,出自《左传》,即:君仪、臣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后来的六六大顺,完全变成了对个人的祝福。“七”是一个巧数,七巧板、七巧节。“八”是八匹马,周文王的八骏。“九”是九州。“十”是十全十美等等。最初也并不是简单的“斗数”,他们有时候斗的是“五行”。把手指按金、木、水、火、土五分,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进行斗拳,这个叫“五行拳”。除此之外,还有“满蒙汉拳”、“五毒拳”、“一字不倒拳”和规则更为复杂的,带有加减算术的拳法。其中“一字不倒拳”要求划拳者出拳时,手肘必须不离桌面,划拳时去掉“一”和“十”。很多人一高兴会忘记规则,然后就会受罚。总结:划拳令最初是从最高雅的“飞花令”之类演变出来,是唐末的人称“武酒戏”中“手势戏”的一种,划拳的兴起,和中国世俗文化的兴起有关。结语古代明经取仕,看重精通经典的学人。诗、书、礼、易、春秋,但凡精通过的其中一种,都会取得荣誉,被时人称之为“魁首”。“魁”是指天上的“北斗第一星”,有第一位和高大的意思。一个人独得五魁,那可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于是喊“五魁首”,就等于喊祝你科举高中,而“八匹马”代表的是周文王的车骑八匹骏马。吆喝八匹马,也是对对方的祝愿。

猜四字成语

1)虎头虎脑
2)吹吹打打
3)鸡口牛后
4)趾高气扬
5)恶语伤人
6)望眼欲穿
7)一鸣惊人
8)掩人耳目
9)鸡飞狗跳
10)刻舟求剑
11)犀牛望月
12)一见钟情
13)心口不一
14)吉人天相
15)心心相印
16)吹牛拍马
17)群龙无首
18)鸡飞狗跳
19)车水马龙
20)吉凶祸福
21)惊天动地
22)望穿秋水
23)人仰马翻
24)掩耳盗铃
25)走马观花
26)鸡犬升天
27)九九归一
28)携手并肩
29)守株待兔
30)笔走龙蛇
31)千真万确
32)一锤定音
33)杯水车薪
34)鸡鸣而起
35)归心似箭
36)笔头生花
37)魑魅魍魉
38)嘴甜心苦
39)猴年马月
40)零零星星
41)马马虎虎
42)指桑骂槐
43)人山人海
44)移花接木
45)狼烟四起
46)心照不宣
47)琴棋书画
48)千夫所指
49)海啸山盟
50)人声鼎沸
51)全心全意
52)衣食父母
53)众望所归
54)生龙活虎
55)星罗棋布
56)侯门似海
57)红男绿女
58)前因后果
59)书香门第
60)拨云见日
61)放虎归山
62)飞鸟依人
63)耳目一新
64)水火不容
65)返老还童





1)虎头虎脑
2)吹吹打打
3)鸡口牛后
4)趾高气扬
5)恶语伤人
6)望眼欲穿
7)一鸣惊人
8)掩人耳目
9)鸡飞狗跳
10)刻舟求剑
11)犀牛望月
12)一见钟情
13)心口不一
14)吉人天相
15)心心相印
16)吹牛拍马
17)群龙无首
18)鸡飞狗跳
19)车水马龙
20)吉凶祸福
21)惊天动地
22)望穿秋水
23)人仰马翻
24)掩耳盗铃
25)走马观花
26)鸡犬升天
27)九九归一
28)携手并肩
29)守株待兔
30)笔走龙蛇
31)千真万确
32)一锤定音
33)杯水车薪
34)鸡鸣而起
35)归心似箭
36)笔头生花
37)魑魅魍魉
38)嘴甜心苦
39)猴年马月
40)零零星星
41)马马虎虎
42)指桑骂槐
43)人山人海
44)移花接木
45)狼烟四起
46)心照不宣
47)琴棋书画
48)千夫所指
49)海啸山盟
50)人声鼎沸
51)全心全意
52)衣食父母
53)众望所归
54)生龙活虎
55)星罗棋布
56)侯门似海
57)红男绿女
58)前因后果
59)书香门第
60)拨云见日
61)放虎归山
62)飞鸟依人
63)耳目一新
64)水火不容
65)返老还童


猜四字词语

两小无猜、蜂识莺猜、耦俱无猜、猜拳行令、三智五猜、蜂迷蝶猜、胡猜乱想、莺猜燕妒、蜂猜蝶觑、东猜西揣、耦居无猜、猜三喝五、猜玉米粒、猜三划五
1、两小无猜
【解释】:猜:猜疑。男女小时候在一起玩耍,没有猜疑。
【出自】:唐·李白《长干行》诗:“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那时,我与丈夫的家都在长江下游的长干里,常共同玩耍,咱俩天真无邪相互从不猜疑。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2、蜂识莺猜
【解释】: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
【出自】:元本·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不许蜂识莺猜。”
不允许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语法】: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3、三智五猜
【解释】: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老板娘也不需要用尽心思多方猜测,只有很容易就能猜到十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多方猜测
4、蜂迷蝶猜
【解释】: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出自】:明·高明《琵琶记·丞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迷蝶猜。”
绛罗深深护着奇特而美丽的小花朵,不允许男子对女子的思慕
5、耦俱无猜
【解释】:谓双方都无猜疑。
【出自】: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 荷兰专治市舶,不敛田赋,与流民耦俱无猜。”
荷兰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不征收田赋,与流民双方都无猜疑。


划拳行令猜一数字

划拳行令用数字表示——答案:5。猜拳行令cāi quán xíng lìng【解释】划拳行酒令。形容宴饮欢畅。猜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说一数,如数与两人伸出手指的总数相符为胜,输者罚酒。【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七:“汪秀才解带脱衣,尽情欢宴,猜拳行令,不存一毫形迹。”【结构】联合式【用法】作谓语、宾语;指行酒令【近义词】猜枚行令、猜三划五【例句】这里摆酒上席,依次坐了。宾主七八个人,~,大盘大碗,吃了个尽兴。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英译】play drinking games

  • 上一篇:妮称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