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主要讲什么内容?
1.社会学的涵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变迁的社会科学。社会学以社会关系、社会行动、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乡村社会学的涵义
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以农业或相关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居住在乡村地区的人们组成的乡村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乡村社会学也称农村社会学。
3.农民、农业、农村(乡村)的关系
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4.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研究对象: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基本内容:
从理论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的,包括乡村社会的涵义、特点、结构、运动规律等;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乡村社会学是研究乡村社会问题的,包括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生态问题等。
5.乡村社会学与与农村经济学的关系
农村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属于部门经济学。它是研究乡村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乡村经济发展的学科。以乡村经济过程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分析这一经济过程,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
乡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乡村社会的特点、结构、乡村社会问题及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以整个乡村社会为研究对象,其不仅研究经济,也研究其他现象。
二者的研究对象有区别。
当然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经济活动是乡村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全部乡村社会的基础,因此只有研究经济现象才能认识乡村生活和乡村社会运动的本质规律。
6.乡村社会学与城市社会学的关系
乡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乡村居民的社会生活、乡村社会关系、乡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乡村社会学研究乡村社会,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社会。它们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为乡村与城市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
农业的发展、乡村的繁荣支持着城市的发展,乡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既支持着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行,也给城市带来重大压力。城市文明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乡村。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科学技术,都有一个由城市向乡村传播的过程。
另外,乡村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规律。现阶段我国采取发展小城镇的策略,小城镇就成为我国城----乡体制的连接点。
7.学习乡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认识乡村社会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规划乡村发展服务。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全面地看待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过程,有助于制定有利于乡村持续发展的计划,以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
(二)调查和分析乡村社会问题,为制定正确的乡村政策提供参考。学习乡村社会学有助于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为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参考。同时,学习乡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助于乡村政策的实施、检测和评估。
(三)推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乡村社会学可以提供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从提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推进的视角,为乡村的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8.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平民教育运动。
9.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
农民的分化。
农民的社会流动。
农村基层组织。
农村的家族问题。
农村的婚姻和家庭问题。
农民生活方式问题。
农村贫困问题。
农民利益的保护问题。
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
农村城镇化问题。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方面:⑴农民、农业和农村,即“三农”研究;⑵农村产业结构研究;⑶乡镇企业的劳资关系研究;⑷农村社会结构研究;⑸农村群体组织研究,包括家族、邻里、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的研究;⑹农村人口研究,包括计划生育、人口构成、人力资源的研究;⑺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⑻农村的民族自治及政治民主进程研究;⑼农村社会参与及政治民主进程研究;⑽农村文化研究,包括农民意识、社会心理、民众宗教研究;⑾农村负担研究;⑿农村社区研究;⒀城乡关系研究;⒁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其二:农村社会变迁方面的研究:⑴农村现代化研究;⑵农村发展模式研究;⑶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研究;⑷“双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⑸农村发展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关系研究:6农民运动研究;⑺农村变迁动力研究;⑻农村发展与科学技术关系研究;⑼农村社会流动研究;⑽新农村建设研究;⑾农村综合改革研究;⑿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⒀农村婚姻家庭研究;⒁农村生活方式研究;⒂农村社会管理研究;其三:⑴“三农”问题;⑵农村管理体制改革问题;⑶农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⑷乡镇企业产权变革问题;⑸农村经营规模问题;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⑺农村教育问题,包括中小学师资格培养问题,女童失学问题,农民职业培训问题等;⑻农村文化建设问题;⑼农村医疗卫生问题;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⑾农民工的身份地位问题;⑿失地农民问题;⒀农村贫富分化问题;⒁农村扶贫问题;⒂农民的公民权(国民待遇)问题;⒃农村留守儿童、妇女问题;⒄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问题;⒅农村社会治安问题:⒆宗教、民间信仰问题;⒇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农村社会学的介绍
《农村社会学》内容简介: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关系及农村社会发展的社会学分支学科。《农村社会学》以农村社会结构为主线,动态地考察了二元社会结构及农村与渔区的社区发展、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及社会问题,对农民与渔民群体、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等内容进行客观地阐述,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及新渔村建设面临的问题的考察很富有创新意义。《农村社会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富有知识性,尤其是将“三渔”问题渗透到各章节中,彰显了《农村社会学》不同于其他同类书籍的特色。
农村社会学的作者简介
同春芬,中国海洋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近年主持的课题包括“百村调查——后石村”、 “山东半岛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 “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与途径研究”等。主要沦著有:《影响农民职业流动的因素分析》、《关于“三农”现代化的社会学思考》、《中国农村社会结构转型问题研究》、《海洋渔业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谐渔村:后石村经济社会调查》、《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中国农村工业化及其环境污染的原因初探》、《论中国的村庄治理与社会管理改革》等。
社会学的特征包括什么四个
社会学的核心是什么?知乎 · 58 个回答我觉得间接的讨论这个问题会比较有价值,因为怎么定义“核心”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行为。所以我更想谈一谈相比于其他社会科学,社会学有哪些特点是其独有的,以及我个人看来它现在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首先说明,下面的内容可能有非常多关于其他社会科学的刻板印象,因为我也是在不断学习不断了解,而学社会学的人应该都知道用简单的几点来概括复杂事物存在着非常大的风险。但是这确实便于理解,易于讨论,并且帮助我们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但是如果有一些不对的地方,还请友邻多多指正。就我的理解,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是社会学所独有的:1、社会学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学科。这体现在几个方面上,首先是研究的范围上,比起其他的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的议题更为广泛,不同时空内,所有人与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各种意义上的社会的联结,关系都在社会学考查的范围之内。看美国社会学学会的分支学会就知道,社会学有着比其他学科都更为丰富的分支学科,也有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或者是研究范式上,社会学家从来不认为一套似乎自明的前提假设来完整的研究社会,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学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不同的现象,他们之间有联系,但并不是那么系统。量化研究,田野调查或者历史分析都可以有一席之地,他们往往回答着不同的社会学问题,并且研究也更加倾向于“真实问题导向”而不是“研究范式导向”(尽管这一点有消失的趋向),但是我觉得这是社会学一种独有的精神气质。当然,这也带来了一些学科发展问题,比如社会学各个研究之间凝聚力不强,比较琐碎,但的确给了学者更多的创造空间。相比而言,尽管经济学也考虑社会的结构与社会的运作机制,但是经济学往往从一个单一的假设出发,建立一套非常系统化的理论,并且用量化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心理学则采用非常严格的个人主义与本质主义视角,并且实验法成为研究的主流。历史学则比较侧重于情景叙事,并且缺乏结构性的视角。这些研究范式并不是说不好,相反,他们可以发展的非常成熟,但正如后面我会讲到的,问题在于“统一范式”实际上对我们真实的社会都有一些看起来非常“粗暴”的预设,而社会学的多元化可以说在此基础上(注意并不是推翻)提供了更多反思的角度。2、社会学更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或者说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这里就要说到研究范式的预设问题。比如经济学家往往认为经济体系是独立于社会而运转的,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实际上现实的生活并不是这样,尽管经济学家也在不断的改善自己的模型,但是他们似乎更在乎这种修正是否能纳入之前已经建立好的理论体系当中。而心理学家则往往将某种特质或者效应看作是个体所固有的,并且会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保持稳定,这也是导致心理学面临可重复危机的一个原因。但社会学家不一样,一开始他们就会承认现实的复杂性,尽管他们可能无法对这些复杂的现象做出非常自洽与逻辑完备的解释。比如大部分社会学家都会认为经济(市场)只是社会的一部分,理性不是所有(甚至大部分)人类行为的最终原因,或者说我们需要重新反思“理性”的含义,考虑它如何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等复杂因素的调节与重构;而在性别研究中,我们会使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来回答有关性别的问题,有经济学的,有心理学的,也有社会学的,但是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正是社会学分析的一部分,因为现实世界可能就是多个机制在共同起作用。3、社会学具有很强的批判性与反思性。社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近了,但是我们往往会局限在自己的社会中而忘记了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学过社会学,很少会有人反思那些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观念,制度,或者权力安排。正如彼得伯格所言:日常生活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对他的反思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社会学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置于不同时间与空间的无数社会之中,因而我们会与其保持距离,从而更好的理解它。什么是当下社会学中最关键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是要在理论层面更好的回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把握好微观与宏观的连接,如何考察社会实在与个人能动之间的互动。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有助于社会学搞清楚自己在社会科学中的位置,从而有更健康的学科发展前景。
如何理解乡土中国中的社会学?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著立的一套社会学创作,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首次出版于1948年。费孝通先生一生的研究课题,就是寻找一条最适宜的中国城乡发展之道路,他用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走南闯北,在我国的乡间地头、田间浩野,无数次的考察调研,为中国的城乡建设提出了即符合实际又关联全局的发展思路与策略。中国的根在农村,城乡发展城市建设离不开根的输送、滋养和繁衍,当我们掐断这种根的连接或者选择忘记根本,那么我们的城市建设就是空中楼阁。费老贯穿历史,连接中外,融通城乡,课研地理,超越思想,理清脉络,为我们探灼了一条中国城乡发展核心致远的道路,他从农村的“土气”入手,以土地滋生出来的气息,衍生出这片乡土上的人文气质,社会结构,权利分配,道德法礼以及血缘和地缘等各方面作出深度解析,而这种解析并不滞留于那个时代,同时还一直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改革和创造,城市是乡村血缘分裂和地缘分裂的的延续,同样那种社会结构和权利影响以及道德法礼一直游拽在我们今天的城市空中,当我们不负5000年的古国文明,又要超越西方成就时,《乡土中国》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这种参照随时随地不能回避。有时是顽固存在于我们的脑海里和不知不觉的行动中,只是取舍和继承,转化和利用,要靠我们后人的努力。
简答如何理解乡土中国的社会学?
自二十世纪初周作人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中国的乡土文学慢慢成型,区别于世界意义上的“乡土”,中国的“乡土”不是城市化的产物,是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产生。文学家、社会学家也在研究古老的中国,企图在传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观中寻求一个平衡,并且回归真实的中国文化。沈从文构建的理想湘西重新理解了“乡土中国”的概念,意在唤醒原始生命蕴含的野性和力量,企图寻找和回归本然的乡土。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整体上分析了乡土社会,它不仅仅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讲,《乡土中国》解释了乡土社会的本质,为沈从文的社会追求提供了一个方向,本文将以社会学意义上的“乡土”为参照物,来审视沈从文笔下文学的“乡土”。一、乡土社会“以土为生”的本质造就了沈从文的湘西情结,埋藏在他的血脉中,最终演化成理想的湘西世界以土地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乡土社会的低流动性,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定居,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除非有特殊情况,很少有人会迁移。现在很多人用“土气”、“乡气”来骂人,实质就是工业社会的人口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人口流动的低频率产生了“熟人世界”,村子里面的人从生到死都是那些人,这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羡慕的温情。“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种相对封闭的圈子让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土”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社会学里面,这种社会是“有机的团结”,即在一起成长的生活环境,沈从文在湘西成长,“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辨别各种禾苗、各种害虫,捉鱼、爬树,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长大,“乡土”的特性已经根植在沈从文的血脉深处。(一)沈从文的地域性和中国气派沈从文就是个自带“土气”的人,鲁迅曾经还嘲笑他的文字“孥孥阿文”。1901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山城——镇竿(现凤凰),1923年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离开故乡到了北京,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乡下人”和典型的京派文人是格格不入的。
农村社会学的简介
农 村社会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以农民、农业和农村为主线,介绍农村社会学的主要内容,并从中国实际出发,分别就人地关系、农村经济制度、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社会分层、农村社会流动与农民工、农村民主与村民自治、农村组织、农村婚姻与家庭、农村文化、农村教育、农民负担、农民扶贫和农村社会保障进行阐述。《农村社会学》可作为社会学专业基础教材,可供社会学本科生、研究生使用,亦可作为普通院校公共管理类、经济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选修课教材。同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和农村管理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考研考哲学还是社会学?
要说我国的哲学专业教育,应该说还是一个在教育中比较提倡批判性思维的一个专业。至于你说的哲学专业的学生狠学哲学史,这有什么不对吗?学建筑的不学建筑史是当不了好建筑师,学文学的不学文学史同样搞不清楚文学发展的脉络。学习哲学也一样,不学中外哲学史,就永远不知道哲学发展中的各种流派、各种纷争和现代哲学的发展方向。哲学是一门看似枯躁,但很有意思的专业。对于爱思考人生,喜欢抽象思维的人,学习哲学,也是一种享受。既然你那么喜欢哲学,建议选学哲学更为合适。以上所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