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锣鼓的历史渊源
广东省潮州锣鼓的发展与潮剧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潮剧原名潮音戏,又名白字戏,一般统称为潮州戏。它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是以宋、元南戏、弋阳系统诸腔为基础,经过昆腔、汉剧、秦腔、汉族歌舞小调的影响而逐渐脱胎演化为一独立的地方剧种。而潮州锣鼓(特别是其中的潮州大锣鼓)不少套曲是直接取材于潮剧的情节和音乐。从演奏形式上看,潮剧有文戏、武戏之分,伴奏音乐上又有小锣鼓、大锣鼓、苏锣鼓等组合特点,与潮州锣鼓的演奏形式完全相通。据民间艺人回忆,潮州锣鼓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汉族音乐乐种,至少在清末咸丰年代已经成熟。在此以前,仅有由四面锣和两付大钹演奏的清锣鼓,称“四锣二钹”,后来加入唢呐吹奏一般弦诗谱,并增用了斗锣,称为“长行锣鼓谱”。十九世纪下半叶,由当时著名的民间艺人欧戏奴、谢奴仔、吴德润等,在前人演奏的基础上,将汉族传统民间锣鼓与潮剧音乐经过创造性的加工发展而确立,其中尤以欧戏奴贡献最大 。
潮州音乐的历史渊源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粤东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除粤东地区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唐宋是潮州音乐的形成期,明清两代是潮州音乐的演变、发展期。唐代音乐艺术空前繁荣,其时潮州与江南各州郡一样已逐步进入文化发展的上升期,潮属境内丝竹吹管之音,钟鼓和鸣之声,遐迩可闻。早于晋代潮阳县西建有西岩寺,到了唐朝佛教空前盛行,举国上下寺院林立。潮州于唐开元二十六年(238)建开元寺,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潮阳建灵山寺(建成于791年),其后潮州府各地先后又建了不少寺院。由于中原佛教音乐随之传播入潮,潮州及潮阳这两大寺院更成为其时法乐佛曲最大的集散地,唐高宗时奉旨平定泉、潮蛮僚骚乱的陈政父子(何南人)是精通音乐的乐官,陈政原是隋朝协律郎,其子陈元光精通音律,任过漳州镇抚(管辖潮、泉),素以乐、武汉化潮泉二州著称。陈元光曾咏::秦箫吹引凤,邹律奏生春,缥缈纤歌遏,婆娑妙舞神。描写宴乐歌舞。中唐韩愈贬潮时,已有民祭神的音乐活动,韩愈在《韩昌黎文集》中记叙唐代潮州民间祭神活动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也;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名句,史籍还记载:潮仕皆倡琴瑟,重乐以治民。宋代潮州出现一种祭孔的大成乐。据饶宗颐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乐大典》、《三阳志》中记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恢复旧制云: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成乐。所用乐器有编钟、编馨十六枚、琴自一弦至黄十张、笙、瑟、凤箫等,初由士子执器登歌、到淳熙年间由民间乐工演奏……。可见演奏阵容之庞大与正规。这是当时儒学文化所提倡的礼乐,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乐,原名叫大晟乐。也是当时宗庙祭典用之雅乐。此为中原古乐在潮州(府)传播的明证。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室左藏朝散大夫吴丙随文天祥率勤元之师抵潮。吴丙是宫廷乐官,其时带乐工、歌伎、礼乐。后来吴丙在潮阳安居落户。明代江西提学李龄(潮阳棉城人)告老回乡于潮阳修建学宫,传播宫廷音乐;及后任过广西副使的陈淳临因奉旨平交趾有功获御赐,荣归故里潮阳棉城时,圣上赐予一班乐师、歌伎随其还乡。这是宋明时期中原音乐辗转传播入潮的例证,故潮阳素以笙、箫、管、笛为主器的笛套音乐闻名。《潮阳县志·风俗志》有记载日:帝乡万里虽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时弦歌达于四境……可见其时潮阳音乐风行盛况。而潮地南海之滨北有五岭之嶂,使上古的中原之音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于此。明清时期,城市较为繁荣,潮州(府)城镇商贸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人口有更大增长,其时,适应于市民生活的戏曲、弹词说唱、丝竹乐、鼓吹乐更为兴盛,每逢节日常请来这些民间乐社、艺人肋兴演奏,此外各乡镇还普遍设有半职业性的吹首馆,八音馆的组织,多为民众做红白事,以吹鼓奏乐为业。这些乐馆组织,每逢节日庆典或游神赛会演出,各显其高超择艺,常搭台对阵竞演,因此清天潮州(府)享有成名的揭阳拍鸡(乐曲名,潮州话拍鸡即斗鸡);海阳咬鹅,潮阳得胜令(曲牌名)都是反映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都是为群众公认的精湛技艺。其时民间还有职业性的纸影班、皮影、傀儡戏演出,这些伴乐艺人还常以模仿唱腔吹奏的禾曲(即唢呐卡戏演奏),多以吹奏外江曲出名,揭阳大吉师,则有双吹过支绝技,引人瞩目,五花八门的音乐品类,为潮州(府)人民群众音乐生活增添丰富的内容。明清以来,外来(外省)戏曲剧种相断入潮,商业性演出十分频繁,这为潮音戏又注入新血液。使潮州音乐有更深厚的艺术滋养,可以说,来自这方面的影响更大,得益不浅。如晚明正音戏(属南戏)自浙东、赣南至闽南接诏安、东山诸县至潮州(府);西秦花鼓戏在清乾隆时经湖南、粤北、惠阳、海丰、闽西经客族嘉应州至潮州(府);此外还有昆山腔,弋阳腔、桂林戏等剧种也先后入潮;正音戏、酉秦戏、外江戏已在潮州(府)、海丰、陆丰、兴梅地区落户,渐已演变,它对潮音戏的影响极深。尤其是正音戏有着南戏一套深厚打击乐传统技法和丰富完整的曲牌音乐,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原正是脱胎于正字戏《二度梅》的音乐锣鼓伴乐,经过改编整理而来。大锣鼓《追舟》、《十仙庆寿》、《掷钗》也脱胎于正字戏锣鼓伴乐。大锣鼓《秦琼倒铜旗》是从西秦戏传奇武打和白字戏锣鼓伴乐脱胎而来。外江乐是汉剧音乐(新中国成立以前称汉剧为外江戏),故也称汉调,它的音乐成份包含南北合套的板腔体皮簧调,具有高亢豪放气概,打击乐则以苏锣鼓伴乐主要特色。潮州大锣鼓《灯楼》也是吸收外江戏打击乐,外江乐(汉调)曲调的演奏以弦索乐为主。清光宣之际,曾风靡全潮,尤为文人贵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称为儒乐、国乐。潮州(府)境内这种檀板清音随处可闻,潮乐艺均会演奏汉调,乐手名师辈出,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洪沛臣、王泽如、荣贞、丁鸿业、蔡少梅、刘隆炎、郑映梅、李嘉听、饶淑枢、魏松庵、方修伦、张汉斋、洪如炎、余永宏、洪炳合、何天佑、林玉波、徐涤生等。其时乐社林立,这种外江乐社有汕头最出名的公益社、以成社、澄海的泳怀天、阳春幽处,揭阳的榕江、普南轩、雅南轩,普宁的钧天,庵埠的咏霓裳、庵江,潮州的友声、扬风、亦融等。
潮汕大锣鼓的主要作品
潮州大锣鼓十八大套曲目是:《六国封相》、《关公过五关》、《秦琼倒铜旗》、《红迈追舟》、《十仙皤桃会》、《岳飞大战牛头山》、《复中兴》、《抛网捕鱼》、《陈春生告官》《三休樊梨花》、《薛刚祭坟》、《十八寡妇征西》、《黄飞虎反朝歌》、《绿袍相掷钗》、《八仙庆寿》《天官赐福》、《双咬鹅》和《闹鸡》。传统套曲结构厐杂,不够集中。今人演奏时,常将原来音乐材料大加删减,选取其中的主要曲牌和唱腔进行器乐此加工。如《关公过五关》原有曲牌十三支和穿插的锣鼓段,潮州市民乐研究组整理改编的新版本为:(1)思兄、(2)封金挂印、(3)荒郊策马、(4)梵宇香茗、(5)过关斩将、(6)吹鼓尾声。
潮汕大锣鼓的历史文化
潮州大锣鼓的创始人有欧细奴、谢奴仔、吴德润等,其中以欧细奴的贡献最大。欧细奴原是潮安镇合旗鼓亭的吹首,他熟悉正字戏音乐,在他二十四岁被锣鼓馆请去传艺,提供了不少正字戏音乐。在现有的十八大套曲目中,极大部分是正字戏音乐联奏。 潮州大锣鼓的特点潮州大锣鼓的音乐格调绮丽清朗、刚柔相济。乐队中的领奏乐器唢呐以麦杆为哨,发音柔美,司鼓艺术与我国拳术、剑术相结合,别具一格。
潮州大锣鼓的拼音
潮州大锣鼓 [cháo zhōu dà luó gǔ]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潮州 音乐的一种。通称大锣鼓。以大鼓、斗锣、深坡(悬于木架的大锣)等为主要打击乐器,辅以管弦,音色柔和。有成套的传统乐曲。流行于 广东省 潮州市 、 汕头市 、 澄海县 等地。
百科释义
潮州大锣鼓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音乐中的一种,是一种由锣鼓乐与管弦乐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历代相沿的鼓吹乐类演变而成,是潮汕地区最具群众性的乐种之一。
潮州大锣鼓的类别
长行套:由民间的唢呐鼓手班为适应游行和广场演奏的需要发展而成。鼓手班一般只有唢呐、苏鼓仔、钹仔、钦仔、月锣,亢锣等。由苏鼓仔增大而为柿饼鼓,再由柿饼鼓发展至直径2市尺的尖脚大鼓,大锣和大钹也由2个锣1个钹增加到4个锣2个钹,最多增加到24个锣8个钹,常用为8个锣4个钹,并配以深波和苏锣。管弦乐除大唢呐、小唢呐外,增加大锣鼓笛(28节笛)、洞箫、椰胡、中胡、秦琴、三弦、大阮、云锣等。大锣鼓常用鼓乐段有:火炮鼓,洗马锣鼓,拗槌锣鼓,相思锣鼓等。管弦乐的二板长行套和三板长行套常用乐曲有:“过江龙”、“小梁州”、“一粒星”、“北山茶”和“闹江州”等。在游行时,锣鼓套与管弦乐曲交叉进行,雄壮粗犷的大锣鼓声和优美悠扬的管弦乐声此起彼伏,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牌子套:又称套曲锣鼓。由民间唢呐鼓手班搬演正字戏曲牌音乐锣鼓演变而成,约形成于清代咸丰年间 (1851—1861)。大锣鼓的套曲牌子主要用于表现戏曲人物故事情节。一个套曲锣鼓由若干音乐曲牌联缀而成,有固定的排列次序和一定的故事内容。
潮州大锣鼓的特点
潮州大锣鼓的游行队伍常以旌旗开道,扛在肩上的旗叫“标”,用带尾的青竹做旗杆,杆首挂着吉祥物,扛标的一般都是女青年。扛标姑娘只穿袜子不穿鞋,盛装墨镜,婀娜多姿。随后是精心打扮的金童玉女,肩挑鞭炮担、八宝吉祥担,给人们带来了祥瑞。娃娃们还扮戏人,表演一些传统潮剧片断。庞大的先导过后,是连绵不绝的锣鼓乐队。潮州大锣鼓的演奏分为长行套和牌子套两种。长行套常见于喜庆和节日游行,演奏一些长行鼓点;“二板锣鼓”、“三板锣鼓”。乐队行列如长龙出海、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牌子套则由许多不同宫音系统的牌子曲联缀而成。成套曲目以表现历史故事为主,结构紧凑、疏密相间、技法全面、风格独特、规范性强、极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