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四军为什么叫红四军,不叫红一军啊??
我军历史上最早的红军为何称“红四军”,而不是“红一军”,原因如下:在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里,我们看到了该书作者与朱德的一段对话,揭开了我们的谜团,朱德告诉埃德加·斯诺:“所以用这名字,为要保持国民党第四军‘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国民党第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是国民革命军的始创部队之一,更是北伐主力,曾在湖南及江西分别大败吴佩孚及孙传芳,为革命势力扩展到两湖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故被誉为铁军。四军之下共产党员甚多,北伐途中国民党实行“分共”,部分由中国共产党掌握的部队在南昌发动南昌起义,成为共产党直属部队。之后第四军发展成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成为‘’一·二八‘’事变中的著名抗日部队。井冈山会师后,为继承和发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所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扩展资料: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军纪念地,位于商城县城南40公里黄柏山北麓,长竹园街侧大河湾处。灌河至此形成一大湾滩,两岸青山林莽。1931年1月上旬,许继慎、徐向前率红一军由皖西移师商城南部。中旬与原战斗在蕲春、黄梅、广济地区的红十五军在长竹园会师。遵照中央决定,于15日与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在长竹园街侧大河湾正式合编为红四军。从中央派来的邝继勋、余笃三分别任军长和政治委员,徐向前任参谋长,曹大骏任政治部主任。下辖十师(师长蔡申熙)、十一师(师长许继慎)和军直独立团,全军约12500人。合编后红四军旋即转入进攻作战,采取以红军主力突破敌人的弱点,调动敌于运动加以歼灭的作战方针,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红四军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门,为巩固和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立下了不朽的功勋。1997年6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洪学智上将(曾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回商城考察,亲题“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建军纪念地”碑文,以缅怀先烈,昭示后人。参考资资料:百度百科-红四军
红四军的故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这时最强大的一支工农武装——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军委书记兼党代表。�
贺龙、周逸群等于一九二八年三月初,到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由于贺龙亲属和旧部的支持,下旬便组建了一支三千人、七百余支枪的工农革命军,并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县革命政权。
四月初,由于以旧部为主的工农革命军未经改造,在强敌围攻下,部队大部消失。周逸群返回洪湖地区,贺龙则收集失散队伍,恢复到四百多人,在桑、鹤边一带游击。这时,湖南省委“决定湘西北特委与湘西特委合并,统一指挥。湘西特委并决定在此间成立湘西前敌委员会,管辖红军所在地的县委或特支”。不久。工农革命军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部队发展到一千五百多人。八月,向石门挺进。在开辟石门西北乡的斗争中,先后在谍阳、泥沙两地遭敌突然袭击,参谋长黄鳌,师长贺锦斋不幸牺牲,队伍大部失散。十月间,红四军回到桑、鹤边,在堰垭、红土坪、梅坪一带休整,队伍只剩下九十多人,七十多支枪。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二九年元月,红四军在鄂西宣恩、咸丰、利川,建始、鹤峰一带山区活动,队伍又发展到四百人,并把湘西前委改组为湘鄂西前委。一九二九年元月七日,红四军攻占了鹤峰县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期间,前委先后接到中央和湘西、鄂西的指示和信件,收到了党的“六大”文件,特别是收到了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七日,周恩来代表中央给前委贺龙的指示信。根据这些指示和信件,红四军进行了整训。
六月间,红四军又攻克桑植县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六、七月间,红四军接连取得了南岔、赤溪河战斗的胜利。至此,以桑鹤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便初步形成了。
接着,红四军先后向大庸、慈利、五峰、长阳一带出击,经过一年多的斗争,根据地扩大到宣恩、恩施、巴东、长阳、五峰、石门等部分地区,部队也发展到五千多人。
与此同时,巴兴归、鄂西北等根据地也先后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