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不越雷池一步

时间:2024-03-13 02:03:42 编辑:莆仙君

为什么说“不越雷池一步”什么意思?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历阳(安徽和县)镇将苏峻叛乱,举兵进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下,中书令庾亮恐荆州刺史陶侃乘虚而入,在《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这封信以《庚亮报温峤书》为题,保留了下来,《晋书·庾亮传》有其摘录,信中有一句道:“我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历阳郡,在今安徽省和县一带,当时苏峻的驻军所在地。雷池,即雷水,源出湖北省黄梅县界,流经安徽省宿松县至望江县南而汇积成池,所以叫做雷池,雷池更向东流而入长江。温峤如离开江州回京,必须越过雷水。庾亮叫他“无过雷池一步”,意思就是叫他不要回京,一步也别动。庾亮的上引原句,用现代语言来说,大意如下:“西部万一出事,要比历阳的苏峻更麻烦,所以老兄一定要坐镇原防,不可跨越雷水,——过来一步都不行啊!”(足下,对人的一种尊称。)


古代常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指的是什么地方?

古代常说的不敢越雷池一步,雷池其实是一个地名,在这个短语中,它的本质是一片水域。雷池是一个湖的名字,原先处于如今的安徽省望江县南。雷池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本身是由雷水汇聚在一起,累积而成。据史册记载,有古雷水一路向东流去,在经过如今雷池形成的这个地方时,累积于此。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古雷水流向于此地,这个地方的古雷水竟越积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池子,因此这个湖被称为雷池。雷池的由来历史已久,虽然无法得知雷池形成的具体时间,但是据史书记载:“孟宗为雷池监,作鲊一器以遗母,母不纳。”而孟宗是何许人呢,他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官场人。这也就是说,雷池出现的最晚时间也是在三国时期,至少在那个时候雷池就已经存于人世了。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也是有一个传奇的典故。事情发生在东晋时期,当时中书令是庾亮担任,他掌握着朝廷的权利为了边疆的稳定,他将信任的大臣温峤安排到了江州做官,以此来加强边疆稳定。后来庾亮听说历阳的太守苏俊纠结了各方的兵力,企图占领建康,谋夺皇位。终于苏俊谋反了,但是庾亮认为他不足为惧,于是传信给温峤:“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也就是说他认为西方的边境守卫比苏俊反叛更加重要,也就不让温峤越过雷池带兵支援京都。最后苏俊一直攻到了建康,京都岌岌可危,庾亮这才与温峤合力将苏峻叛军打败,也有了这句俗语的流传。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来历及典故中的“雷池”指的是什么的??

雷池是地名,在安徽省望江县东部,在地处楚头吴尾的皖西南沿江地带,是广阔的水网密布地区,古时候统称为大雷水。而其下游则在今日的望江县东部积而成池,这便是汉语成语词典中“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出典处——“古雷池”。《报温峤书》中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叫温坐镇原防,不要越雷池而东。后来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成语,即源于此。扩展资料:不敢越雷池一步典故东晋成帝时,庾亮任中书令,执朝政。他为了防备西部边境的敌人侵犯,推荐温峤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做官,加强防务。温峤上任不久,庾亮得到了历阳太守苏峻企图谋反的报告。原来苏峻纠集亡命之徒,早就蠢蠢欲动了。庾亮自作聪明,想骗苏峻离开历阳,到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做大司农。大臣们都以为这办法不妥,温峤也写信给庾亮劝阻,但庾亮不听。苏峻果然非但不愿到京都去,反而由此看出朝廷对自己起了疑心,于是造起反来,发兵攻向京都。温峤得知苏峻反叛,立即号召部下将士,秣马厉兵,打算从水路进入建康,护卫都城。庾亮对于苏峻叛兵估计不足,写信给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我担心西镜(指坐镇荆州的陶侃)更甚于苏峻叛兵,你务必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到京都来)庾亮叫温峤“无过雷池一步”,在战略上是错误的。苏峻攻势凶猛,很快逼近建康,庾亮指挥晋军迎战,被杀得大败,京都失陷。心怀内疚的庾亮投奔温峤。温峤并不责怪,请他守卫白石的营垒,自己则加紧操练水军,准备与苏峻叛军决一死战。苏峻派了一万步兵,从四面包围白石,拼命攻打,庾亮手下只有两千人,渐渐支持不住。庾亮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地挥刀猛冲。晋军受到激励,愈战愈勇,终于杀退了叛军。庾亮见叛军败退,大喝一声,率晋军冲出营垒,紧紧追击,斩杀数百名敌人,获得大胜。最后,庾亮、温峤等人终于杀掉苏峻,平定叛乱,弥补了因“无过雷池一步”战略错误而造成的损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池

不越雷池一步最早的雷池是什么意思

  雷池是个古地名,今安徽望江县南.
  关于雷池的来历有关记载说,雷池,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望江县雷池乡境内,是由雷水汇积而成.雷水源出湖北省黄梅县境,经宿松入泊湖,串湖后流至望江县城东南十五里处积而为池,故曰雷池.又因居九江至南京的长江水道要冲,扼黄梅、宿松、太湖内河航运之咽喉,形势险要,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东晋咸和二年(公元 327年 ),历阳(今和县)镇将苏峻联合寿春(今寿县)镇将祖约率师进犯建康(今南京).江州(今九江)刺史温峤得到这个消息,请求执掌朝政的中书令庾亮允许他率兵从小路进入建康保卫京都.庾亮对苏峻的反叛力量估计不足,唯恐握有重兵的荆州刺使陶侃(庾亮猜忌陶侃)乘虚东下,不同意温峤率兵来护卫都城,遂在《报温峤》书中劝曰:“吾忧西陲(暗指荆州),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苏峻成不了气候,陶侃才最令人担忧,你必须留在原地,不要越过雷池一步.战争结局是庾亮兵败投奔温峤,并共请陶侃为盟主,陶侃不计前嫌出兵勤王,斩苏峻于阵,京都解围.历史上军阀割据、权贵争风所导致的战争不计其数,庾亮所经历的这场战争也早就被人遗忘.但是,“不越雷池一步”却广为流传,表示做事不可超越一定的界限和范围.雷池,也因此千古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