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莫言简历

时间:2024-03-14 16:53:18 编辑:莆仙君

莫言的个人简介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借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的简介和作品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作品的兴起充满了“怀旧”和“怨恨”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独特的主观感受世界,空虚的叙事,陌生化的处理,以及神秘超越的客体世界,具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长篇小说有:《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食草家族》 ,《红树林》,《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 》等。短篇小说集:《白狗秋千架》、《与大师约会》、《透明的红萝卜》等。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国家的文字。扩展资料: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名气大涨。其实,早在先前,就有很多人评价过莫言,如余华说道:“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其实莫言的成功不在写作上,而是有个幸福的家庭。莫言的妻子杜勤兰,也是“高密东北乡”的孩子,两人识于儿时,感情深笃。1981年,结婚两年后,女儿管笑笑出生。莫言不仅文学方面造诣深厚,在书法方面也是有所建树。2018年10月13日—10月21日,莫言的首度书法个展《笔墨生活——莫言墨迹展》在北京博物馆展览,近百幅书法作品展示了莫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言

莫言的学历对我们有何启示?

莫言先生先后上过两次大学,在北京师范大学他拿到了硕士研究生学历。对于在北师大读硕士的经历,莫言就曾笑言:“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是滥竽充数,有名无实,因为我们在1989年上的学,教室在北京东郊的十里堡,离北师大还有20公里之遥,而且我在上学期间有两次险些被鲁迅文学院的老师开除,因为我老是不上课,所以教务长愤怒地说必须开除莫言,以正学风。”步入文坛之前的莫言先生有当兵的经历,正是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他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他仅仅凭借小学文化底子就能够顺利跻身文坛,这当然与他的文学天赋有关,然而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莫言的自我介绍中他那时候的文化水平已经不仅是小学程度了。他小学时的作文常常成为中学生的范文。从他读过的书籍中,我们看到那些书籍就是后来以至现在,我们这些从事中学教育的老师一致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大都是中国当时的革命文学作品。我们也看到这些作品也不是什么名作,除了《三国演义》《西游记》,几乎都不算经典。然而正是这些文学作品培养了莫言最初的文学兴趣,促长了他的文学才华,成就了这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家。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些文学书籍对一个人的写作兴趣及能力的培养最有效果。这也就不光否定了我们中学的语文教材,也否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其让学生上课听讲,还不如放开让学生去读原作。这也就带来了我们现在的新课改还是围绕课堂转圈子是走对路了,还是走错路了的问题。由此我想我们实行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不是适合语文学习。其他课程暂且不说,就语文而言,我想完全可以抛弃课堂了。那么是不是就放弃语文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每一个学校应该废除语文小课堂,而实行语文大课堂,建立阅读制度。这也就是要求每个学校首先要建立读书馆,购置足够的图书。把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都交给学生,而相应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减少。语文教师应该就是读书管理者和导读者。不过这种设想要彻底打碎语文课堂,实现的可能不大。但是我们看到不光是莫言的经历还是其他许多作家的经历都在不断证明我们照搬的课堂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在上个世纪之前的中国语文教育,并没有实行课堂教学制度,而是实行一种座谈式的指导式的诵读、阅读制度。而且这种实际上通行了两千多年,就是这种基本文化的基础教学,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家、大师。我们现在还搞什么新课改,还在围着课堂转圈子,我认为这都是没有找准语文教改的方向。正真的方向就是把语文教学完全从课堂教学中剥离出来,交给图书馆,交给图书,交给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阅读。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国人又有哪些启示呢?其一,中国作家该多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这利于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异求同、化异聚同。为政治服务、为时代服务的作品不是不好,只是会削弱作品本身的洞察力和深刻性。其二,中国作家该多关注世界文学的最新发展潮流。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不能分离,分离了只会让中国文学变得鼠目寸光,坐井观天的人无法跟上世界文学发展潮流。其三,中国国力的提升有利于文学等软实力的提升。如今,孔子学院在全球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不少外国人热衷于学中文、学习中华文化,这得益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其四,中国作家的作品该被更多地向西方世界介绍。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翻译家,让更多外国人熟谙中国作家的作品。


莫言的作品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何评选的?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恩格隆德在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后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


莫言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凭借作品《蛙》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瑞典文学院解释:从局内人的角度描绘了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接触的世界。他原是农家子弟,出生在农民家庭,干农活一直到18岁。他用讽刺、诙谐的笔触表现了20世纪某些阶段中国社会的阴暗面。3、80年代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红高粱》,获得西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这是中国作家真正走向世界的标志。4、莫言是八五八六年寻根文学的主将,他的革命性在后来的两年被余华格非孙甘露等先锋文学所暂时掩盖.但江南的这几个才子革命性到1992年之后就妥协了,唯独莫言把这种革命性坚持下来,坚持的非常彻底。西方认为20世纪的小说在描述技术的革命性莫言成为一面旗帜。5、三部长篇《天堂蒜薹之歌》《酒国》《生死疲劳》是具有超越意义的。扩展资料作品特色: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00年3月,莫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表演讲《福克纳大叔,你好吗?》说:“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尤其让我明白了,一个作家,不但可以虚构人物,虚构故事,而且可以虚构地理。”正是受到福克纳的启示,莫言将“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莫言表示:“我也下决心要写我的故乡那块像邮票那样大的地方。”于是从1985年《白狗秋千架》开始,莫言高举起了‘高密东北乡’的大旗,如同一个草莽英雄现世,创建了自己的文学王国。正如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英格兰南部的“威塞克斯”地方,或加西亚·马尔克斯所描写的南美乡镇马孔多。通过对自己故乡的生活方式和一般生活状况的描写,传达了某种带普遍性的人性内容和人类生存状况,将一般的乡情描写转化为对人的“生存”的领悟和发现。这样就使得莫言的作品超越了一般“乡土文学”的狭隘性和局限性,而达到了人的普遍性存在的高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言

为什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怎么中国人没几个啊?

诺贝尔奖设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了在自己国土上做出成绩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而却有一个特别的个例——中国,至今未在自己的国土上产生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二亿九千六百万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就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他们虽然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们却已不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了。台湾科学家李远哲有幸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他的成绩却不是在中国本土上做出的。欧洲一些小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还不如我国一个省大,也已有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的邻国日本仅在二战后就有9位自然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且已经定下目标,要在本世纪前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成为“诺奖大国”。 而在一海之隔,有着960万平方千米国土和十二亿九千万人口的中国,别说有九位诺贝尔奖科学家,就连产生一位在本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目前看来也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想。更何谈5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天文数字。为什么中国本土上出现不了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国人比外国人笨吗?不是!从殷商的甲骨文到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及指南针四大发明;从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到我国自六七十年代以来成功发射的的“两弹一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及“神舟”1,2,3,4号飞船;从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胰岛素到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克隆山羊“元元”、“阳阳”顺利降生;从“银河”、“曙光”超大型计算机的研制成功到中国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CPU “龙芯”的诞生,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并不比其他民族差。是我们国家不重视科教事业吗?不是!从我国实施的“863计划”到“最高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的设立,无一不体现出国家对科技、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那为什么至今中国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对青少年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科普教育落后,缺乏优秀科学家成长的肥沃土壤。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回家的上听到了一对父子的谈话。一个四岁左右男孩说:“爸爸,是树上的叶子多还是地球上的人多呢?爸爸不耐烦地说:“你这娃咋提这样的问题呢,这两个有什么可比性!”听了爸爸的一顿训斥,孩子惭愧的低下了头,拉着爸爸的手慢慢地走远了。这个孩子提的问题多好阿!是一个多么有趣的问题呀,可他的爸爸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痛加训斥。这就是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人本都是具有创造力的,儿童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多少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孩子也许就在这一声声训斥中,放弃了想象,放弃了创造,失去了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可能。我曾经在一本介绍外国儿童生活的书中看到外国人是怎样发现、培养、发展孩子创造力的。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大人们总会首先表扬孩子问题提得好,然后耐心地启发孩子对所提问题进行思考,和孩子一同讨论,并尽可能的给孩子一个准确的答案,引导孩子查阅有关资料,不断激发孩子去想象、去创造。孩子们便越来越爱想象,爱创造,爱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去思考世界上许多被大人们所忽视的现象和问题……。美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说过,“在美国,学校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所以不断地有新的天才出现。他们喜欢乱闯乱碰,海阔天空,除非他们认为前人的思路对自己有帮助,否则会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不同,中国是用种种考试凝固学生。” 在我国,注重灌输书本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笼罩神州大地已有几千年历史了,至今仍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考试的成绩被认为是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们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成为大多孩子的主要任务,孩子也成为分数的奴隶,整天硬着头去学、去背,去争夺高分。而对高分之外的事却不闻不问。以至于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我国是“奥赛”大国,每年在各种“奥赛”中获得了许多奖项,然而,这些“奥赛”获奖者中有大成者则寥寥无几。更重要的是,许多家长宁愿孩子“高分低能”也不愿“低分高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学们,以及希望自己孩子以这个模式发展的家长们,你们忘记了一点,我们国家需要的是能挑起国家建设重担的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而不需要一个个只会读、会记的“磁盘”!即使 偶尔有几个从大人们对创造、想象禁锢中逃出的孩子也会被创造、发明路上的艰难所压垮。现在,当我们走进大大小小的书店时,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有些书店里的书约80%都是应试参考书,甚至有些书店的招牌竟写上“考试书店”。对于在科学方面有兴趣、想购买一些科普和科技制作方面书籍的同学在这些书店里只能一次次空手而归,我已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这样的现状会大大地限制青少年发明创造能力的发展,挫伤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偶尔有幸也会发现一二两本好书,但也会被其昂贵的价格吓退。在今天的中国,科普书籍对于渴望科学知识的孩子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水中月,镜中花。城市里有科学兴趣的孩子,也许还能买到几本科普书籍,而在占中国人口90%以上的农村人口中,愿花这么多钱为孩子买科普书的家长能有几个?农村孩子对科学的向往也只会成为深藏在他们心底的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一个个闪烁着创造智慧光芒的火苗就这样被周围的冷水慢慢地浇灭了。中国的优秀 科普书籍为何这样少?中国的科普作家哪儿去了?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优秀科普作家或年事已高,或已去世,大都不能再写了。年轻科普作家们的笔头多半伸向了获利丰厚的选题,能坚守科普岗位者已寥若晨星了。放弃自己职责科普作家们,你们为什么不为中国千千万万爱好科学的孩子们着想?你们为什么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着想?难道是你们不知道“科教才能兴国”的道理吗?加之许多出版社因科普书获利少而不愿出版,科普书籍当然也就慢慢少了。有些贪婪的书商们只是想方设法地赚钱,一味地在书的包装、印刷上下功夫,借以不断地提高书价。谁可曾想过,一本本、一套套标价几十、几百元的科普书籍,里面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能有多少?又有多少家境并不富裕孩子能买得起它?其实这些书是完全可以印成几元钱一册的简装本,满足千千万万个渴求科学知识的孩子的求知需要。由于我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存在不足之处,国家高考选拔人才看分数,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而不断追求升学率,抓分数;家长为了孩子进入名牌高校、学有所成一味地督促孩子去争高分;学生们为了不辜负家长期望,也为自己将来找个好出路想方设法考高分。在中国学生眼里所有事情都是为着分数转,分数似乎成了教育的最终目标,与分数关系不大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很多学校已经不搞了。加之科普书籍的贫乏和科普教育的落后,中国的孩子们生活在没有发明创造和科学氛围的环境中,中国孩子对科学的向往和创造的欲望就像倒在漏勺里的水,一点点的消失了。大人们也像修剪树木一样,剪去孩子们发明创造的“侧枝”,只让它向高分的“主干”方向发展。试想,一棵大树只长主干,而几乎不长侧枝,叶片稀少,这样的树能活吗?这样的“高材生”能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吗?这样的国家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吗?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没有的科技水平与我国的“人口大国”相称吗?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人难道不为之感到脸红吗?在新的世纪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实质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国民创造意识的增强。发达国家青少年和广大民众对科学与创造的认识不断增强。而在我国,大家总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很远,创造与我们青少年无关。


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里没有中国人?

我想应该不是文化差异的原因吧!应该他们觉得好的作家应该是为大时代背景下全人类号脉的人,他的作品应有一种超越了国界,人种,种族的文化张力,他是代表全人类受难中的人大声疾呼,最好他的体验是亲历的,而不是道听途说,他应该是用生命去诠释最发人深思的主题,并且触动到了每一位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而且他本人的经历最好富有传奇色彩。文学应该和音乐一样是无国界的,我相信一个用文字创造世界的作家远没有一个用灵魂感染世界的作家更能获得世界人民的首肯与爱戴!中国很多有博爱精神的作家,虽然他们的作品没有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但他们依然是这个世界上伟大的时代记录者,几十年来创作脚步依然,情怀依旧,他们的作品保留了人生中的第一抹新绿,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共同感动,探讨了人类休戚与共的共同命运,他们依然保持着对于人,美,善的关注,依然有着不息的理想主义色彩,他通过作品传递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与思想,他的作品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与关注,并且试图让更多身处困境的人相信,生活虽始于黑暗,但会终于光明。强力推荐余华!阎连科和王蒙也不错!


于观亭的个人作品及成就

于观亭先生,喜欢书法、热爱文学、知识面较宽,先后就茶叶加工、茶叶科研、茶叶贸易、行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发表了百余篇论文;还先后出版了个人专著《中国茶叶加工手册》、《中华茶人手册》、《茶文化漫谈》、《认识中国茶文化的第一本书》、《中国茶经》等;参与编著了《中国茶膳》、《营养茶膳》、《中国茶文化丛书》;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播讲《京城话茶》(53集)、《茶叶探秘》(5集)等茶文化电视节目;其业绩已被编入《1992年中国人物年鉴》、《中华当代茶界茶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大型典籍之中。

陈浩民的资料

陈浩民,香港演员及歌手,于1994年为维他奶拍摄广告而加入娱乐圈,之后成为香港无线电视艺员,演出很多戏剧,最为人熟悉的是取代张卫健,演出《西游记贰》中孙悟空一角,其他戏剧还有《天龙八部》、《封神榜》、《人龙传说》等。

中文名: 陈浩民
外文名: Benny Chan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 1969年10月7日
职业: 演员,歌手
代表作品: 《西游记贰》《天龙八部》
经纪公司: 新亚洲娱乐


陈浩民事件是什么?

陈浩民、马德钟、陈嘉桓等前晚深夜在横店烧烤店消夜,酒后强行搂抱狼吻陈嘉桓。陈嘉桓所属公司今日会举行记者会;陈嘉桓昨日已经向横店剧组请假,乘搭夜机赶回香港。2011年11月23日她会前往警察局报案。本月刚满19岁的陈嘉桓模特出身,身材惹火,长相甜美,自然容易惹来不少风流是非。近日横店多个剧组同时开工,当中有不少香港演员。他乡遇故知,一众香港异乡人便相约聚首吃饭。20日晚,正在内地横店拍摄电影《笑功震武林》的陈嘉桓,与同片拍摄的洪天明,以及正在横店工作的樊少皇、方中信、陈浩民、马德钟、叶璇、孟瑶,并及一班工作人员一起吃饭。当晚有一位工作人员生日,饭后陈嘉桓、孟瑶、洪天明、马德钟、陈浩民以及一些工作人员去唱K庆祝,席间,不断有人游说陈嘉桓喝酒,但她就以自己年纪还小只想喝果汁来拒绝。唱完K之后,众人再到烧烤店,孟瑶并没跟随。据传当时洪天明、 陈浩民、马德钟已经喝得醉醺醺,洪天明更是醉得睡着在烧烤店。陈浩民与马德钟则愈醉愈想玩。据指马德钟先抱陈嘉桓,陈浩民则欲吻陈嘉桓的脸颊和嘴,吓得陈嘉桓先以手挡再遮“我还好小,不要玩啦!”工作人员见状,即刻拉开他们,事后马德钟陈浩民均有向陈嘉桓道歉。陈浩民昨日中午即在微博写道:“我错了,都怪自己太好客,真心对待朋友,大家在横店拍戏,很多朋友一起吃饭,但表达方式过于夸张令朋友不悦及家人和关心我的人担心。我在此向大家赔个不是。最后要多谢太太对我的信任,以后我会谨言慎行,带眼识人。”回应周刊的同时,又担心这类新闻会吓到怀孕的太太:“我都担心你们会乱写,因为我老婆就快生,可能吓到她早产!”当日晚些时候,陈浩民又发出令一条微博:“今日看了报道,因自己一时贪玩嬉戏带来大家那么多的麻烦,嘉桓受惊,冼师父生气,就此我正式向所有相关人士作出道歉。也希望嘉桓不要因为报道影响工作,我对你只有兄妹之情绝无非份之想。也希望可以冼师父明白这一点,再三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