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轰-6H的机型背景是什么?
轰-6H堪称远程精确打击的“点穴”高手,是目前(截止2009年)中国所有战斗机中航程最远的,飞行距离可达5000多公里。2009年10月1日,中国轰-6H轰炸机挂弹受阅,充分的展示中国轰炸机的风采。机型背景中国轰-6H轰炸机是中国轰-6轰炸机的改进机型,轰-6轰炸机1948年开始研中国轰-6H轰炸机制,1958年中国与前苏联签署引进图-16型轰炸机及生产许可的协议,但因为当时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工程放缓,到1963年才重新启动,1968年首架轰-6试飞成功,1969年批量生产装备部队。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该机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时间早,载荷、速度等指标较差,在苏军中主要作为大型作战飞机的补充。至今(指2009年)该机仍是中国空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H-6H轰炸机的特点
H-6H轰炸机是一种焕发青春的“老机”,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国中大型轰炸机的现状决定的,为了能尽快提升我国大中型轰炸机的水准,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在原有的机型上进行更新,增加及扩充它的作战性能,H-6H就是这个指导思想下的成功案例。当然这不是在原来的旧机结构上的升级,而是在新生产的机体上的系统升级,由于H-6轰炸机在很早就实现了国产化,所以,我国具有这个机型完整的生产线,所以改进是很便捷的。H-6H跟它饿原型机型在功能上作战能力上是非常不同的。H-6飞机是一种较为传统的中型轰炸机,它是以常规航弹为主要武器装备的水平轰炸机,它仍然装备是较为传统的光学轰炸瞄准系统的轰炸机。而H-6H除了原型的功能之外,更装备了适应现代空中打击武器发展的新型系统,它在原来基础上更新主仪表板和辅助仪表板,更符合人机功效原理;增加了惯性导航系统、 GPS定位系统、导航信息处理机;换装了领航仪和航向联系盒。实现了惯性导航、GPS导航和多普勒导航等三种导航分系统的“三位一体”,还可与轰炸瞄准系统交联,实施自动瞄准轰炸,装备了新型精确打击武器配套的火控系统,增加了对地雷达系统,增加了外挂精确指导武器的辅助控制系统,这样一来,该机型从传统的普通航弹水平轰炸机提升称为了具有精确/远程打击能力的新型空中打击平台。
H-6H轰炸机的简介。
H-6基本技术数据 机长:34.800米 翼展:34.189米
机翼面积:167.55平方米
机翼平均气动力弦长:5.021米
机高:9.850米
主轮距:9.775米
最大平飞速度:1014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0.75马赫
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55000千克
正常载弹量:3000千克
最大载弹量:9000千克
自卫武器:7门航炮
实用升限:13100米
最大航程:6000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1670米
着陆滑跑距离:1655米(不放减速伞)1050米(放减速伞
中国轰-6H有什么优点?
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中国轰-6H轰炸机堪称远程精确打击的“点穴”高手,一是航程远。轰-6H是目前(2009年)中国所有战斗机中航程最远的,飞行距离可达5000多公里。二是精确打击能力强。轰-6H挂载的导弹射程达100多公里,从发射到攻击完毕仅需4分钟,精确度最高能达到半米之内。中国轰-6H轰炸机本身主要改动了导航设备,突出特征是翼下外挂了2枚鹰击-63反舰巡航导弹,鹰击-63的问世使得中国解放军空军具备了战术精确打击能力。鹰击-63最早在2000年3月被媒体报道,是C-601反舰导弹的空射型。从互联网上的图片看,该型导弹末端可能采用光学制导,飞行中段则可能使用卫星或惯性制导。轰6H的后机身下部有一个小雷达罩,可能是用于引导鹰击-63的数据链系统。这种结构设计与前苏联1958年试飞的图-16K-10飞机相似,但存在着较大的缺点:鹰击-63对母机存在着依赖性,一旦母机被攻击,导弹将无法执行任务。尽管如此,在1998年、1999年的时候,解放军空军有了配备鹰击-63的轰6,就具备了打击重要战略目标的能力。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2009年10月1日,中国轰-6H轰炸机将挂弹接受检阅,届时,9架轰-6H将以3个3机楔队的队形飞越北京天安门。低空飞越天安门广场时,轰-6H梯队的中队长机、僚机之间的间隔和距离均为仅30米,中队跟进距离仅1000米。这个师某轰炸机团政委周航介绍说,体积庞大的飞机挂载导弹在低空以密集队形编队飞行,难度较大。阅兵飞行训练中,他们采取一架一架地起飞后在空中通过逐架拦截的方式来进行编队,达到了“准时到达误差小于1秒”的水平。
中国最好的轰炸机是什么型号的?有多少?
专业轰炸机是轰六,但是苏-30MKK战斗轰炸机在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方面都超过了轰六。
段时间关于轰六K的帖子满天飞,在这些帖子里面对轰六K的定位一直没有很好的去认识,更多的是把轰六K的地位抬得很高,甚至有种说法是:轰六K是美国航母舰队的恶梦。这就有些过了。今天,我在这里对轰六K的定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请网友交流。
大家应该看到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中国海、空军部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新装备换装的高峰,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装备了歼-10、苏-27SK、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和”飞豹”战斗轰炸机等作战飞机。通过一系列国产战机和引进新机型的入役以及相关机载武器系统的陆续装备和形成战斗力,中国海、空军航空兵部队的作战范围得到了大幅扩展,已经由单纯的国土防卫发展为具有一定攻势作战能力。在大量装备先进战术飞机的同时,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还陆续装备和改进了多个型号的轰-6系列轰炸机。
目前,在现役装备体系中还大量使用专用轰炸机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三个国家,曾经装备有中程轰炸机的英国和法国都已经将轰炸机退役或改装为其他用途(英、法轰炸机退役后所出现的作战空缺主要依靠”狂风”和”幻影”2000这类战术对地攻击机来填补)。美国和俄罗斯空军的轰炸机全部是远程战略轰炸机,只有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目前所装备的轰炸机主力是轰-6亚音速中程轰炸机。
针对目前国际上对中程轰炸机的淘汰,而我们中国是否有必要坚持对轰六进行改进和装备我不禁要问:这是出于什么目的?价值何在?
一、历史上战略轰炸机的应用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想必须首先从专用轰炸机的主要应用领域来分析,从大型专用轰炸机出现在世界舞台起,有几个典型的案例是专用轰炸机应用的最具体的表现,我们就从这几个典型的案例来分析吧:
1、 战略核打击和核威慑
轰炸机在战略核打击上的第一次使用就是美国B-29杂日本长崎和广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而核威慑上的应用曾经是50年代到70年代冷战时期最闪亮的一笔,特别是在50年代的时候,运载、投掷核武器的工具只有战略轰炸机,因此倍受重视。当时追求的是核打击的威力,并且,在核弹小型化上技术没有得到克服,所以弹头越造越大,威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当时追求的是“数量威慑”双方都要保持足够的二次反击力。因此当时双方的弹头可将地球摧毁数遍。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苏联造出了1亿吨当量的“赫鲁晓夫”氢弹,美国也造出了3000万吨当量的核弹。这样的巨型弹头在当时的情况下,有也只有大型的战略轰炸机才能承载。特别象“赫鲁晓夫”核弹还必须为图-95改制出特殊的挂架才能承载。(而且图-95这么大的机体也只能承载一枚)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也正是这样时期,美、苏、法、英等国都在大力发展自己的战略轰炸机。并且北约和华约双方经常上演互派战略轰炸机到对方边境线巡航飞行,而对方战斗机紧急升空陪伴的好戏。
2、 战略性的战术打击
战略轰炸机实施战略性的战术打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英、阿马岛战争中的“黑鹿行动”。1982年4月1日阿根廷武力占领大西洋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国防部立刻提出了一揽子作战计划,其中最为疯狂的是用皇家空军的“火神”B2战略轰炸机跨越6275公里的直线距离轰炸阿根廷港的军用机场。
“黑鹿行动”由2架“火神”战略轰炸机参与,但计划只有一架执行轰炸任务,另一架作备份。为了保证这两架战略轰炸机能够完成任务并且安全回家,还需要11架“胜利者”K2加油机同行,负责空中加油。(其中两架是备份)
4月30日夜,13架飞机全部升空,飞向马尔维纳斯群岛。在8个多小时后,“火神”俯冲向下,投下了21枚高爆炸弹,顺利的完成了“黑鹿行动”。此后,英国总共进行了7次“黑鹿行动”行动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只是行动的目的有所不同。
此次战略性的战术打击,给英国皇家空军、海军都有极大的影响,大大的提升了英方的士气,沉重的打击了阿方。当时的英国《每日电讯》刊登的名为“Negotiate”的漫画—9枚炸弹组成了“谈判”的英文单词,表明了此次行动的重要性和成功性。
3、 单纯的战术打击
战略轰炸机实施单纯的战术打击这是美国在近来几次的局部战争中开发的一个新的应用范畴,这也是B-52获得新生的关键所在。对这种打击我记忆犹新,伊拉克战争期间,我正好在英国范堡罗空军基地附近,(美国驻欧洲最大的空军基地,也是美国在欧洲唯一布置B-52战略轰炸机的地区)。当时,所有的B-52轰炸伊拉克的任务都是由这个空军基地来完成的。所以每当我们听到B-52沉闷的轰鸣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就知道6-8个小时后,雨点般的炸弹就会落到伊拉克军队或者城市当中。
在美国这几次局部战争中,战略轰炸机的使用还是具有其十分明显的特征的,在这几次高强度的立体作战中,大量作战任务由高性能的战术攻击机来执行,用战术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发射远程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并且将对面防空网基本摧毁或者使其失效后。战略轰炸机方才出场,执行的大多数任务是近距离空中支援和战场遮断,当然原来的战略轰炸任务--打击敌方纵深的重要战略目标的任务更多的交给了战术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
二、现代高科技的战场使战略轰炸机在应用上的改变
在1957年和1959年,苏联和美国分别研制成功了洲际弹道道德,使核武器有了新的运载、投掷工具。鉴于导弹所具有飞机无法具备的一些优势,各国纷纷积极推行“火箭核战略”。在这种认识下,各国发展战略轰炸机的热情迅速减退,战略轰炸机的存在受到了质疑。这就引起了战略轰炸机在应用上的改变。
1、 在核打击和核威慑方面正在逐步退出
战略轰炸机在核打击和核威慑的应用正在逐步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首先是苏联在研制了“赫鲁晓夫”氢弹后发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事情---找不到试验场。在理论上估算,这颗氢弹在爆炸后杀伤半径约为1000公里,也就是说该核弹爆炸后方圆1000公里内的所有城市将毁于一旦。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威慑”。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核弹的研究就转向了小型化方向发展了,加上制导技术的突飞猛进,使核武器小型化的速度十分的迅速。在这种情况下核武器的运载和投掷工具就更多更灵活了,现在包括一般的155毫米口径的大炮都成为了核武器的投放工具了。
(2) 从1998年以后,英]法两国都先后把原来的“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向单一的海基核武器发展,他们普遍认为,空基核武器特别是战略轰炸机容易被拦截,且费用极其昂贵,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也一般。在这样认识下,目前,空基平台所以拥有的核弹头只占法国核武库的15%,并且这些空基平台均不是战略轰炸机。而英国更是已经完全取消了空基核武器。
2、 战略性的战术打击也在被逐步取代
战略性的战术打击在以色列对伊拉克核电厂采取“巴比论行动”后,战略轰炸机在战略性的战术打击的应用领域上也开始逐步被取代了。在此对该行动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对比英国的“黑鹿行动”我们就能看出远程攻击机和多功能战斗机在这里领域的出色表现了。
1980年10月在以色列内阁紧急会议上,总理贝京宣布通过突袭的手段在伊拉克核反应堆建成运行前将起摧毁。行动取名为“巴比论行动”。1981年6月7日,14架F-15和F-16起飞升空后利用雷达盲区,低空直飞沙特阿拉伯,尔后改飞巴格达。在经过1000多公里的低空飞行后进入伊拉克境内(飞行高度50-100米),其后14架战机帖地飞行,飞行高度只有10-20米。在距离目标64公里的时候,F-15迅速升空为F-16护航,8架F-16则迅速进入轰炸航线,15枚炸弹准确的命中了目标。整个空袭历时仅仅2分钟。等伊拉克防空火力醒悟过来的时候,以色列战机早已脱离了战场,安全返航。伊拉克核电站招到了灭绝性的打击,从而伊拉克迈向核俱乐部的脚步不得不停了下来。
这次行动隐秘、快捷、准确就象拳王挥出的“左钩拳”充分体现了“快、狠、准”的精髓。而英国的“黑鹿行动”相对则显得动作迟缓、阵型过于庞大就好象黑熊的扑咬。二者之比使世界各国纷纷将战略性的战术打击的任务往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身上加。战略轰炸机也就逐步的退出了这一领域。
3、 单纯的战术打击
单纯的战术打击之一原本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的看家本领现在反而更多的被战略轰炸机所替代,这也是B-52获得再生的根本原因,目前美国的战略轰炸机主要有B-1、B-2和B-52三种,俄罗斯的主要是图-95、图-160和图-22。从这十多年这两个国家对这些战略轰炸机的改进来看,B-52和图-95已经基本退出了战略打击和战略威慑的角色,往单纯的战术打击的领域发展了。而B-1、B-2、图-160和图-22由于其所具有的隐身突防、高空超音速突防和低空高亚音速突防的能力,战场生存力较强,所以仍然承担部分战略打击和战略核威慑的任务。
而B-52和图-95在战术打击领域存在的最大价值是其巨大的载弹量,B-52的载弹量是F-15的4倍,F-16的6倍,而图-95的载弹量也是苏-30的4倍左右。而这两款战略轰炸机存在的另一个价值是其超过10000公里的大航程与空射巡航导弹的结合,使巡航导弹达到了“全球到达、全球力量”的最高境界。
三、我国轰六轰炸机的定位和应用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轰六基础平台是苏联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图-16型中程轰炸机,在同时代的同类型飞机目前已经全部退役的情况下,轰-6在我军中的地位却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轰-6轰炸机仍旧在我军得以保留,而且近年来还不断得到发展与改进。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新装备的歼-10、苏-30MKK、”飞豹”等先进战斗轰炸机在航程、机载雷达、电子设备和载弹量指标上都比我军制式强-5强击机和轰-5轻型轰炸机有明显提高,载弹量上甚至已经达到或超过了轰-6轰炸机正常载弹6吨的标准。此外,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苏-30MKK和”飞豹”战斗轰炸机无论是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还是在突防能力上也都已超过轰-6轰炸机。这样就不禁使人产生一些疑惑甚至是疑问:轰-6在现代战场上还有没有战斗力?轰-6在我军作战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远程战术攻击机能不能取代轰-6在中国空中打击力量中的地位?
而从我们上面关于战略轰炸机的应用领域的分析来看:目前世界上的战略轰炸机已经逐步退出或者已经完全退出了核打击、核威慑方面以及战略性的战术打击领域。而执行的是单纯的战术打击任务。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轰六在单纯的战术打击任务中的应用性能吧。
要比较轰六与苏-30MKK、“飞豹”在完成单纯的战术打击任务方面的优缺点,才能真正看出世界上目前使用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来替代中程轰炸机的根本原因。
这一比较我看就从载弹量、航程和现在吹得最神的携带巡航导弹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讨论吧
1、轰六的肚子
肚量小一直是轰六的缺陷,轰六原型的载弹量只有六吨,只相当于“飞豹”比苏-30MKK接近9吨的载弹量都要小。经过了多次改进,特别是换了“D-30KP” 型涡扇发动机,更大的推力和更高的燃烧效率将会让轰-6K拥有更大的有效载荷和更远的作战半径。但是毕竟轰六是中程轰炸机再怎么改也有限。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具有较大的机内弹仓,可以在携带较大载荷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飞行性能。
2、轰六的腿
腿短也是轰六的一个明显的缺陷,轰六原来只有1800公里的作战半径,只相当于“飞豹”比苏-30MKK的2100公里还不如,也是得益于换了先进的发动机轰六的作战半径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提高也有限,目前从我所能掌握的最权威的说法是接近3000公里的作战半径。(前几期的国内相关军事杂志均有相关报道)。这样的作战半径仍然停留在多用途战斗机和远程攻击机的层面上。
3、携带巡航导弹
有一些网友认为“只有轰炸机才能携带巡航导弹”,这是错误的,现在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均可以携带巡航导弹,这在国外先进军事强国早已经是很普及的事情了,而且我国也早已经克服了这个瓶颈,歼-10、苏-27、苏-30、“飞豹”甚至歼-8都具有这一能力。
让我们再比较一下轰六和目前我国现役的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在实施战术打击时的情况吧。
1、轰六在实施战术打击方面存在的缺陷
(1)目标明显且飞行性能并不出色的缺陷使之在面对现代化防空战斗机的导弹拦截时非常脆弱。
(2)轰六脆弱的自卫能力需要强大的护航保护
(3)轰六突防能力低,无法实施第一波打击任务
(4)轰六原来作为中程轰炸机的定位使其具有很大的改进局限性,经过多次改进在载弹量和作战半径方面均无法全面超越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
2、轰六在实施战术打击方面的优点
(1) 在作战半径方面,轰六较大的机内弹仓使其能够在较大的载弹量的情况下保持较好的飞行性能,而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的武器都需要挂栽在机体之外,这样将影响其有效的作战半径和飞行性能。
(2) 载弹量和航程这两项指标均比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要强。
(3) 大型的反舰导弹的挂载能力较强,类似“C-601”这样的反舰导弹目前也只有轰六能挂载。
综上所述,轰-6中程轰炸机是中国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装备的重点机型,但其各项性能指标已嫌落后,经过了航电设备的改进和换发,并配备了巡航导弹的轰-6仍然具有很强的战术打击能力,但其原来作为中程轰炸机的定位局限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认为轰六现在在中国的定位就是一个过渡性产品,在不久的未来它必然会被真正的战略轰炸机和远程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所取代。
而且,世界的发展形势中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淘汰中型轰炸机已经是一个事实,中国没有必要在继续长期保持中型轰炸机的存在,我们要做的是:一、研制真正的战略轰炸机、二、拓展远程攻击机和多用途战斗机的功能,让他们担当更大的责任,这才是正道。
氢弹杀伤半径45公里,投掷氢弹的轰6为何仅用了45秒就逃脱了?
上世纪冷战期间,美苏为了扩充自己的核力量,疯狂地进行核试验。中国为了应对可能的威胁,也展开了本国的核武器研究。经过几年的攻关,中国终于试爆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没过几年,又试爆成功了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原子弹是地面试爆的,因此没有波及到有人的地区。而第一颗氢弹却是用轰6轰炸机投掷的,相比原子弹的杀伤半径,这颗氢弹的杀伤范围显著更广,其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那时投掷这颗氢弹的轰6时速只有800多公里,按理说在投掷之后过了一分多钟,氢弹就爆炸了。爆炸波及的半径45公里,轰6在氢弹爆炸时似乎还处于爆炸范围内,为何它却相安无事地逃脱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清楚氢弹爆炸的高度和轰6飞行高度之间的关系。那时轰6是在一万多米的高空投下这颗氢弹的,而氢弹在距离地面两千多米的地方爆炸,这样来看两者之间垂直高度相差七千多米。氢弹在投掷后过了45秒爆炸,算上冲击波扩散波及到轰6所在处的时间,轰6有一分多钟的时间逃脱。以它800多公里的时速来看,一分多钟能飞出去近20公里距离。这样来看实际上氢弹爆炸处和轰6所在处相距有20多公里。虽说氢弹的杀伤半径45公里,然而这只是以冲击波能达到的距离来算。轰6能够承受住一定的冲击波,氢弹爆炸时虽然轰6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波,但这并不影响它的飞行。而且这颗氢弹在爆炸前就考虑到了波及范围的问题,为了延长爆炸时间,氢弹上还加装了降落伞。这样一来,轰6就有更多的时间逃脱了。作为一次准备充分的核试验,研究人员自然事先就考虑到了各种因素,轰6的安全回归问题显然是不容忽视的。看似氢弹的杀伤范围很大,然而这只是相对于地面而言。冲击波覆盖地面的时候,能够贴近地面传播,扩散的范围相比空中自然更远一些。第一颗原子弹投掷实验,因为原子弹的威力更小,投掷的战机想要逃脱想要逃脱就更加容易了。一般用于这种投掷的氢弹,威力都不会很大。因为还要顾及战机的安全撤离问题,如果氢弹威力过大,波及到了投掷的战机,显然就得不偿失了。那些威力很大的核弹试验,一般都是地面进行的,这样更容易控制核试验带来的危害。到了后来,战机的飞行速度有了进一步提升,投掷一颗氢弹就更加容易了。不过如今很多国家的核弹头都是原子弹类型。从威力来看,原子弹显然比不上氢弹,但用于核威慑还是足够了。而且氢弹还不易长期保存,像美国俄罗斯这些曾经拥有氢弹的国家,过了这么多年,它们所拥有的氢弹都已经失效了。即使爆发核战,可能也是用核武器进行战略打击。而不会是用氢弹进行大规模破坏。举报/反馈
原子弹扔下45秒后爆炸,投弹的飞机又是如何逃脱的?
在二战的最后阶段,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放了一枚原子弹,这两枚原子弹都成功的爆炸,而投放原子弹的飞行员也都幸运的逃脱。根据当时的数据记录,美国轰炸机从9000米的高空投弹,原子弹降落到距离目标地点上空500多米的时候,爆炸引擎启动引发核爆炸。而这个过程仅仅只有45秒的时间,因此飞行员想要逃生,就需要在这45秒的时间内躲过爆炸的冲击波区域。在原子弹刚刚研发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成熟的导弹技术,因此想要把原子弹投放到日本的国土上,就必须要用轰炸机。杜鲁门在高兴之余,也开始考虑投放原子弹对于自己支持率的影响。因为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和辐射,美国一直宣传人权至上,不能像日本那样进行自杀式袭击,假如投放原子弹的飞行员不能够安全返回的话,对于杜鲁门执政期的口碑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确定投放原子弹之前,美国的军事专家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计算,他们必须要保证B29轰炸机飞行员的安全,才能够放手的进行这次核攻击。美国的军事专家测算出原子弹的轰炸半径大约在12英里左右,这样美国的轰炸机需要在45秒内飞到投放点12英里之外的距离才行。这个距离对于B29轰炸机来说并不困难,不过这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假如轰炸机遇到袭击,或者核弹的爆炸距离更广,那么轰炸机飞行员依然不能顺利返回。在开始攻击之前,携带原子弹的B29轰炸机上的战斗人员内心绷得非常紧,因为他们不知道投弹后究竟能否安全返回。在投弹的当天,这架B29轰炸机并没有受到日本空军战斗机的拦截,也没有被高炮发现。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已经掌握了决定性的制空权,日本的战斗机和防空部队,剩余的战斗力已经不足以对B29轰炸机产生过大的威胁了。在完成投弹之后,B29轰炸机的驾驶员立刻猛踩油门加速逃离,因为内心紧张的原因,B29轰炸机的飞行员将油门踩到了底,这样的操作激发了轰炸机的动力潜能,在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升起的时候,这架B29轰炸机已经逃出了18英里。不过根据机组人员的说法,B29轰炸机还是受到了冲击波的影响,机组人员称飞机像是被电杆狠狠地砸了一下。在两次核武器攻击成功后,想要顽抗到底的日本帝国主义最终低下了头颅,原子弹投放不到十天,日本天皇就发表了投降宣言。
图片中的飞机是什么型号 谢谢
型,被国内很多航空公司采用注意看两个主起落架的收纳孔机身长度 33.6 米 翼展 34.3 米;带小翼的机型35.7米 客舱宽度 3.53 米 客舱布局 典型两级客舱布局座位数126;典型的单级客舱布局座位数149 空重 38,147kg 最大起飞重量 70080kg 最大着陆重量 58604kg 最大载油量 26020升 最大航程 6230公里(ER: 9,955 km) 飞行速度 0.785马赫 航程 6,225 千米(3,365 海里) 动力装置 两台CFM56-7B涡扇发动机 发动机最大推力 26,300 lbf (116 kN)波音737-700是波音737NG的其中一员,新一代波音737NG(波音737-600/-700/-800/-900系列飞机)是波音737系列飞机的改进型。波音737-600/-700/-800/-900机翼的设计采用新的先进技术,不但增加了载油量,而且提高了效率,这都有利于延长航程。具有可靠、简捷,且极具运营和维护成本经济性的特点,驾驶舱的仪表板上采用了新型的大型显示屏。 737-700为737NG系列的标准型号,直接替代波音737-300。可以载客126-149名。用户可以选择安装机翼翼梢小翼。此机型另有737-700C型号,可以快速改装为货机。此外,另有行政专机型号BBJ1,以及供军用的737-700IGW(Increased Gross Weight,增加重量型)。BBJ1具有与737-800相同的较强机翼与起落架,并有额外的燃料箱以提高续航距离;目前亦有部分航空公司,使用BBJ1飞行来往北美洲与欧洲的特等航班服务。 1993年11月,波音启动了737-700项目,1997年2月9日首飞。首架波音737-700飞机于1997年12月投入运营。美国西南航空公司首先订购737-700,是737-700的首个客户。 2006年1月31日,波音开发737-700ER;全日空为首个客户。737-700ER基本上是BBJ1与737-700IGW的客机型号,737-700ER有额外的燃料箱以提高续航距离,在两等级载126名乘客的情况下,航程5,510里。
谁知道图片中的飞机出自哪?
我利用搜图功能得到了答案
【ALMECHA】ALTER 1/100 战斗妖精雪风 FFR-41MR MAVE
Alter果然是玩具界的暴雪,出手即精品,虽然延期长达5个月,但等待都是值得的。所玩有限,只能说,在我接触过的小型机甲量产成品中还没有雪风这么精致的!
雪风的动画我追看过,搅基+阳春白雪的剧情令我提不起兴趣,但近未来的机设合我胃口,最爱的FFR-31MR已经没可能收了,雪风2代不愿错过,因此双入了。简单说下玩具:神级涂装!飞机中的手办!以性价比衡量,秒杀B社高端,完爆同社M9。机腹做出了阴影旧化,支架竟然是渐变色,甚至连武器挂架都上色渗线,机师和武器的分色更是看得人想哭,找过很多代工的我表示做到这种效果7XX绝对下不来;移印Marking精美充足,信息量大、细节丰富,堪称飞机中的GFF,深得我心;继承M9的优良传统,雪风拥有多到爆仓的武器库,动画中出现过的装备一次性给出,各式空空/空地导弹、爆裂子母弹、激光加农炮、垂直上升加速器一应俱全,作为全装狂人的我当时Double就是为了全弹挂载,雪风的外挂点虽然多,但现在看来居然不够用,果然诚意满满啊!相比B社限定版武器包的节操不知厚道多少;通过差替可以切换初期型/后期型、飞行/着陆状态、高速飞行模式、驾驶舱推出等不同状态。甚至飞弹还有投掷展开状态以及专用展示支架,完成度相当高。
可惜的是甜枣后面总是要跟着一记耳光。Alter机甲一贯的小比例着实令我泄气,1:100实在是太小了,存在感很弱。M9有HG作伴还勉强能接受,但雪风在主流军模以及VF面前就显得太细了,放在一起和闹着玩一样。其实预定时已有心理准备,但入手后还是十分失落,就当做体验Alter鬼斧神工的造工吧!至于榔头因为爱不够多就暂且无视了。
为什么称轰六K是战略轰炸机的根本原因
解放军对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定义最低航程可达8000公里、并且可以荷载超过10吨空对地弹药的轰炸机。
轰六K的载弹量,满载应该有14吨(老轰六8-12吨)。空基长剑10有2.5吨,两枚才5吨。一般来说,轰炸机执行核攻击任务时每次只会投掷一至两枚核弹,万一故障是不能带回基地的。所以轰六K要执行核攻击任务,载荷只有5吨,剩下的载弹量换成油料就是额外增加的9吨油料。
D30KP-2发动机比老发动机又省25%的油,轰六K的航程基本在8000公里-9000公里左右,作战半径可达3500公里。
再加上长剑10有2500公里的射程,作战半径等于延伸到6000公里,覆盖亚洲全境和欧洲的一部分都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