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葬陪葬品是否有方向
汉代是相对稳定繁荣的封建大帝国,为强化封建统治,统治者借助经济基础和宗法意识形态,掀起厚葬之风,使汉代的葬制、葬礼、墓园、墓室及随葬品都超出历朝历代。辽南汉墓深受内陆影响,但因地方性的诸多因素,又出现极为突出的特点。
辽南汉代墓葬有两个极为突出的特点,一个是用贝壳作墓室材料而形成的贝墓,仅在辽南集中出现(接近辽南的山东长山岛少量存在)。二是反映氏族宗法制度的“族坟墓’,亦为内陆所少见。
贝墓存在于辽南的沿海地区,已发掘的有100余座。贝墓是以海蛎、海螺、蛤蜊、鲍鱼壳、海帽等为主要材料建成的墓室。做法是先掘好土圹,在墓底铺一层贝壳,四周竖立木板为椁,入墓后盖上木板,空隙处塞实贝类,然后封土。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贝墓出现于春秋时期,《左传》记载:“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这里说的“蜃”,便是贝类,《辞海》解读是大蛤。郑玄解释:“蚌蛤之蜃,犹塞也,将井椁塞下以蜃,御湿也。”所以用贝壳筑墓,是因为贝壳坚硬不朽,又防御潮湿,保护尸体不易腐坏(《周礼·地官》)。
辽南贝墓最早由日本人于1931年发掘数座。新中国成立至今,辽宁考古工作者于1954年发掘大连市营城子41座;1957年发掘旅顺口李家沟26座;1975年至1978年发掘普兰店市花儿山乡30余座。此外,还在瓦房店市、金州区、旅顺口区,大连湾等沿海地区分别发掘数十座。
辽南贝墓绝大多数出现在西汉时期,东汉初期仅有少部分。其墓葬形制与内陆一致。西汉前期多为单室墓,中期多为夫妻分室合葬墓,后期多为夫妻同室合葬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墓(即以贝壳与卵石或石椁合筑)和贝砖墓(以贝壳与长方形素砖合筑)为主。
辽南的贝墓之多、之集中,为我国各地区的墓葬所仅见。其原因是辽南地区近海,人们养成喜爱贝类的食俗,因长期经验,发现贝壳坚硬而又隔绝潮湿,所以取来作为墓葬的材料。再是辽南沿海的贝类丰富,30多年前,海水落潮时潮出的贝类蛤蜊遍布、锥螺成堆,汉代自当更为丰富。从发掘的贝墓分析,许多贝类,尤其是锥螺内脏完好,说明是在筑墓时现从海水中取来的。
但是,随着砖石结构的墓葬产生与发展,贝墓逐渐消失。因为贝壳筑墓毕竟没有砖石使用方便,砖石可以砌出宽大整齐的墓室,贝壳零散,作为墓葬材料,要借助木板。当人们的生活居室的主要建筑材料以砖和石为主后,墓室自然也就要改用砖石。所以,西汉后期以前为贝墓,后期至东汉初期为贝石,贝砖配合使用,到东汉中期已不再有贝墓。
贝墓起源并集中在辽南,山东长海县受辽南的影响也出现少量贝墓,而内陆地区不见贝墓, 内陆省的沿海也少有发现。
第二个特点是“族坟墓”异常突出,是先秦“同族相葬”制度的延续。
宗族是以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构成的社会关系形态,是上古氏族公社的基本社会结构。进入阶级社会后,奴隶主进一步强化宗族、宗法,以此统治人民。与当时的土地国有制相适应,与严密的宗法制度相配合,死者也按宗法制度“同族相葬”,这就是历史典籍中说的“族坟墓”。这种墓葬制度,在西周和战国时期极为盛行。
然而,战国末年各国变法导致土地私有制逐渐合法化。西汉时土地自由买卖,使墓地也逐步成为一家一户所有的私有财产,“族坟墓”制度遂被破坏。代之而起的是家族墓地,不同的家族根据其地位选择墓地,强宗豪族的墓地连绵多代,但一般家族世代族人增多,各房各支,各家都可以自择墓地,这就造成了”族坟墓”的瓦解。
然而西汉王朝建立后,为强化集团统治,仍以种种方法使奴隶社会的宗族关系继续存在下去。其中一法是让每个宗族成员固定在一个地缘土地上,世代聚族而居,同时以丧葬形式强化这种血缘与地缘关系。使每个成员都视祖茔神圣不可动摇,生是亲属,死必同茔,即使远离故乡而生活,死后也要“叶落归根”,葬入祖茔。东汉的郑玄为之诠解说:“族,犹类也,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一宗一祖“生相亲爱,死相哀痛”。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宣传,使同地而居,同族而葬的观念代代相传,影响深远。
这种影响在辽南地区格外突出,每每发掘汉代墓葬,皆是排列整齐有序,密集相接的墓群,分散或孤立的汉墓甚少。1953年春,在鞍山市沙河东的窑场建设工程中,一次清理400多座密集相连的汉墓。同年,在海城大屯清理一个80余座墓葬的汉墓群。1954年,在辽阳太子河筑堤清理200多座墓室的汉墓群,1955年又在辽阳三道壕清理数群东汉墓,其中一个童棺墓地,一次掘出368个排列十分密集的儿童瓦棺墓。大连地区的汉墓更是成群发掘出现,例如:1954年在营城子一次清理40多座西汉贝墓、十几座砖室墓,共计52座汉墓同属一族。旅顺铁山地区、江西区、北海区、大连湾、金州董家沟、普兰店花儿山乡及庄河、瓦房店等地区皆发掘几十座密集相接的汉墓群。
例如大连市营城子汉墓,一个墓地数百座汉墓,有贝墓、贝石墓、贝砖墓、砖室墓、石板墓。这个墓群跨越年代达四五百年之久,属于同类型墓葬集中在一起,越是外围时代越晚。由此可知,这些墓主都是按宗族内各直系宗亲的血缘关系及世系辈份,依次埋入墓地的。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六亲有次,不可相逾,相逾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贾谊:《新书》)。
1953 年发掘的鞍山沙河东的一个汉墓群400多座。而据调查估计这个墓地原有汉墓在千座以上(孙守道:《论辽南汉魏晋墓葬制之发展演变》、《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1期)。根据发掘的400多座墓葬,其排列方位、形制、随葬特点、墓葬材料、墓室结构,都说明这个墓群是一个宗族墓地,而因入墓时代不同,排列有序,并体现了绵延相接的特点。
辽南地区的汉墓群正是先秦“族坟墓”的延续,说明宗法关系在墓葬制度中体现强烈。这一情况在内陆地区虽有反映,但没有辽南地区反映集中。从汉代的这种突出的墓葬制度,又反映了汉代时期,辽南地区的社会宗法制度、宗法关系、宗法观念较内陆强烈、稳固。从而为我们研究辽南的历史文化、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西汉字墓葬和葬制特点?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藉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於葬礼重视的象徵。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於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於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於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於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於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於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於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於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於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9�6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关于大葆台西汉墓
大葆台西汉墓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南部丰台区花乡。1974~1975年间发掘,发现西汉燕王(或广阳王)墓及其王后墓,皆为大型木椁墓王墓南向,为土坑竖穴墓;墓上口南北长26.8米、东西宽21.2米,底口长23.2米,宽18米,深4.7米,向南开有30多米长的墓道。墓为木结构建筑,由墓道、甬道、外回廊、内回廊、前室和后室等组成。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棺椁五重,二椁三棺。黄肠题凑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方15800余根叠成。这种规模的西汉诸侯王地宫为国内首次出土。而保存完整的车马殉葬遗迹亦为国内仅见。现辟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大葆台西汉墓遗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市区西南部丰台区花乡。1974~1975年间发掘,发现西汉燕王(或广阳王)墓及其王后墓,皆为大型木椁墓王墓南向,为土坑竖穴墓;墓上口南北长26.8米、东西宽21.2米,底口长23.2米,宽18米,深4.7米,向南开有30多米长的墓道。墓为木结构建筑,由墓道、甬道、外回廊、内回廊、前室和后室等组成。墓室的中心是梓宫、便房、黄肠题凑。棺椁五重,二椁三棺。黄肠题凑由10厘米×10厘米×90厘米的柏木方15800余根叠成。这种规模的西汉诸侯王地宫为国内首次出土。而保存完整的车马殉葬遗迹亦为国内仅见。现辟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大葆台西汉墓是怎么挖掘的
北京发现大型西汉陵墓
首都考古工作者近日考察发现,年初在北京石景山区老山发现的一座古墓,是西汉时期大型陵墓。目前,这座陵墓正在发掘中。
考古专家说,这座陵墓建在者山的东南山坡,西北枕靠老山主峰,东南是开阔的平原,不远处有一条小河。墓的外观略里覆斗形土山状,南北宽55米,东西长60米,高约12米,顶部四周为缓坡。墓的封土从上到下分别为垫石夯层、夯土层、垫土层、白膏泥层和木炭层,最下层有墓室顶板。夯土层面上布满圆形夯窝印痕,夯土的土质土色完全不同于老山山体生土的土质土色。由此可以断定这一人工垒筑的高大封土堆的夯土不是取自当地。挖掉8米封土后发现,墓为“凸”字形墓,墓口南北长24.5米至26米,东西宽22米至23.5米。墓道长24米。尚未发现盗墓痕迹,有可能出土大批珍贵的随葬品。
据介绍,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今北京地区在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时期分别隶属于广阳国、涿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这座古墓所在地在当时属广阳国管辖。有关西汉燕国诸王的陵墓,历史文献记载不多。在《水经注》中,曾有几处有关燕王陵的记载,其中提到燕刺王刘且的陵墓在梁山。梁山即现在的石最山。墓主人应当是广阳倾王刘建。
北京大型西汉陵墓发现始末
图为新华社记者 李俊东/摄
新华社记者 刘 江 任 忆
继明朝十三陵定陵、大葆台西汉墓发掘以后,近日北京考古史上
的第三大发现——老山西汉陵墓的发掘工作正紧张进行。有趣的是,
这个西汉墓的发现缘于一起盗墓案,目前公安机关已经破获了这个盗
掘古墓的特大犯罪团伙,7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归案。
去年10月23日,老山所在地的派出所民警听周围群众议论,老山
主峰南侧附近出现了不少新坟头,影响了人们的晨练。
事情显得有些蹊跷。民警李利文向领导汇报后,派出所派出几名
干警昼夜蹲守在老山主峰南侧秘密观察。他们发现,每天晚上9点以后,
就有几个人来这里挖土,他们将新挖的土背到居民晨练的场地堆成坟
头状,翌日凌晨3点左右又分头下山,行动十分诡秘。
民警经过分析认定,他们很可能是一伙盗墓贼。于是,民警们一
面继续暗中侦查,一面到文物部门向专家请教。经过区文物专家实地
勘察,推测这伙人很可能是在盗掘一座古墓。由此,取证和抓捕工作
正式开展。
公安人员发现,盗墓贼每天从山下集合,骑车或步行上山,到达
现场后先将洞口打开通风,半小时后一人钻入洞中挖掘,一人负责观
望,两人负责运土。挖掘结束后,洞口用编织袋封填,上面伪装成坟
丘状,铺上树叶掩盖,再用树枝将洞口附近的脚印扫干净。12月9日和
10日,公安干警两次进入洞内取证。
发现盗墓贼已接近墓椁,公安机关果断下达抓捕令。但从12月
11日至21日,连续11天犯罪嫌疑人始终未露面。12月22日,3名盗墓贼
终于出现。干警们四面围堵,一举将他们抓获。根据被抓获的盗墓贼
交代,公安人员又将外逃的另外4个犯罪嫌疑人抓获。
考古学界流行一句话:“十墓九空”。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就曾在
早期被盗。“所幸,老山西汉墓的盗墓者没来得及进入墓内就落网了。”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挖掘现场指挥王武钰说。从墓洞的痕迹看,
盗墓者还很“专业”,位置选得也比较准。据了解,汉代地主官僚讲
求厚葬,墓中随葬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萍芳说,在下一个阶段要动用国
内最高水平的田野考古专家参与发掘。他认为,这样大的西汉陵墓,
很可能出现像大葆台汉墓那样的“黄肠题凑”木椁,很有可能出土金
缕玉衣、陪葬车马、丝织品、漆器等珍贵文物。但是他指出,要对文
物残损有充分准备,如金缕玉衣可能成碎片,针织品可能已腐烂等。
王武钰指着墓坑的几条白线说,“椁”是套在棺材外边的大棺材,
一般有身份的人去世后,入葬时要有几层椁和几层棺,见到木椁的椁
顶后才能把墓打开。这座西汉墓有没有文物得等打开木椁才知道,这
个过程大约需一个月的时间。
马王堆汉墓一二三号墓分别是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是利苍的夫人辛追。马王堆汉墓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马王堆汉墓三号墓是长沙丞相轪侯利苍的儿子利希。马王堆汉墓在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四千米处的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挖掘出土三座汉墓。马王堆三座汉墓墓主下葬年代不同,二号墓墓主轪侯利苍约下葬于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三号墓墓主利苍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一号墓墓主利苍妻下葬年代可能还要略晚一些 。扩展资料:马王堆汉墓出土过程1951年冬,考古学家夏鼐来到长沙进行考古调查,在长沙东郊五里牌发现了2个相连的土冢,他根据自己渊博的考古学知识判断是汉代墓葬。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调查了这片土丘,确认此地是大型的汉代墓葬群。1961年,湖南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性标志,但并没有进行发掘。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发掘了1号墓;1973至1974年初,发掘了2号、3号墓。1973年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1971年底,为响应“战备”动员,位于马王堆附近的省军区366医院决定在马王堆的两个小山坡建造地下医院,施工中经常遇到塌方,用钢钎进行钻探时从钻孔里冒出了呛人的气体,有人用火点燃了一道神秘的蓝色火焰。被点燃的那神秘的蓝色火焰让人感到恐惧和不解。最早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馆的侯良马上意识到,遇到的是一座古代墓葬,在湖南土话里把这样的墓叫火坑墓。1971年12月30日,有关考古专家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和申请,希望对马王堆进行正式的发掘。1972年1月14日,国务院发文批准。1972年1月,考古队正式对神秘的墓葬进行了科学挖掘,显示出这个墓葬南北长20米,东西长17米,属于大型的古代墓葬。1月16日发掘工作正式开始。此次发掘主要由湖南省博物馆负责,长沙市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以及当地驻军也参与进来。首先是清理土丘,即墓葬之上的封土堆。先发现的是一个圆形的盗洞,笔直地朝着墓葬的下方插去,一直向下延伸了17米,盗洞消失了。人们挖到了一种粘糊糊的泥土,它的俗名叫白膏泥,常常用来保护墓葬,据说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发掘工地上,忽然有工人在白膏泥中挖出了绿色的树叶,在随后的发掘中,人们又在填土中陆续发现了翠绿的树枝和黄绿色的竹筐。这是一个方形的墓,深20米,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墓坑的底部摆放着4米多长、1.5米高的椁室,揭开椁板是地下宝库:中央是巨大的棺材,四边的边厢里填满了珍宝。就在考古队员提取文物的时候,在东面的边箱里发现了一个漆器,打开盖子后发现下边是水,漂了一层藕片,是2000多年的藕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王堆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