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儿子校服被误以为城管,为何广大网友对城管的印象普遍不好?
因为很多的城管对待小商贩都比较的强势,而大众人们都认为小商贩对于城管来说是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心中的天平 就偏向了弱势群体,而且也确实经常的出现有城管暴力执法的现象。所以大家对城管的印象普遍的都不好。城管就是管理城市街道小巷的,维护城市形象的。但是城管与摆小地摊卖东西的人经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那些在街头摆小地摊的人们,就是靠着这点微薄的收入来养家糊口,这些人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也许摆地摊卖东西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和生活的权利。正因为这样他们在城管查处的时候,有些人甚至跪在地上恳求城管不要没收他们的东西。有些街头“商人”被逼急了还因此与城管人员发生口角或者双方大打出手......像这样的事情,每天在全国各城市都会上演,就算城管人员是为了城市的清洁干净而“执法”,但是他们在“执法”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野蛮和暴力,给人们的感觉就像是穿着制服的......。有些城市设立了固定的区域来经营,而这些区域的小贩和城管根本没冲突。城管只需要通知他们去哪里摆摊,什么时候摆,什么时候收。根本不需要什么心烦,有冲突什么的。再者很多街边的路边摊,如果没管理,必然收摊后一地垃圾什么的。但有些地方,城管和摊贩们说好的,走的时候弄干净,以后继续摆,不干净就别摆。结果是干干净净的。
穿儿子校服被误以为城管,校服和制服有明显区别,为何还错将校服当制服?
学校不同,然而学校的制服就不会一样,就比如小学的校服、中学的校服、有一些大学的校服都是不一样的,校服和制服再制作方案可能都是从一个点出发的就是统一,但制服和校服服务的群体是不一样的,学生穿的是制服,然而从事一些行业的人则要穿制服,比如警察、保安、等一些安保人员。目前来看有一些家长在孩子毕业后就会将孩子的校服穿在自己身上做一些活,相对来说学校的校服是比较耐脏的,可能是城管治理城市道路的时候很凶,而且年龄方面家长与城管的年龄也比较相符。从本质上看校服和制服有很明显的区别,但现在很多人多不会按照要求来做事,有的人会把从不知道哪里来的衣服一些制服类、休闲类的衣服穿在身上,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在制服管理方面缺少一些制服专用标志让人们不知道来者的身份会让一些路边摆摊或者非法经营的一些小商小贩产生一些恐惧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衣服制作方面的一些小细节没有落实到位,让人们无法第一眼就看到制服上面的标志有的制服甚至没有该有的标志,然人产生误会,是一些服装厂的原因。校服和制服在外貌虽然相似但只要加上一些该有的标志就不会让人分辨不清,也有一点就是有的人根本不会区分校服和制服差别,就会产生一些看见相似的衣服就会认为是制服,才会有一些警惕心理。
学生必须天天穿校服吗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吗
不管是不是,你孩子在这所学校上学,需要遵守校规吧。
穿校服上学,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1)便于管理,防止外校学生进入校园滋事,确保校园安全。
(2)便于运动,体育活动较多,校服宽松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3)让学生统一穿校服,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互相攀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
南通市越江中学与跃龙中学哪个好
跃龙中学好。
跃龙中学校园环境优美、绿树红花交相辉映,芳草萋萋、清丽怡人。学校有一流的设施:格局新颖的教学大楼、6000平方米的多功能综合楼拔地而起,图书馆、语音室、微机房、多媒体教室及课件制作室、音、体、美专用场地、健身房、理、化、生实验室等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一应俱全。
全校29个教学班级,学生1400余人,教职工120余名。办学50年来,学校以“文明勤奋、坚毅有为”的优良校风,“严谨敬业、创新育人”的教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学校管理严格,秩序井然,获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南通市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原来的职高部已停办,一流的示范初中已成为该校的办学目标。
学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中高级教师有82人。在市区青年教师教学比武中,荣获集体二等奖,外语个人一等奖,语文个人二等奖,历史全大市一等奖等多项奖。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挑起大梁,显示了该校青年教师雄厚的功底和教学实力。
越江中学占地近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典雅,获得江苏省“绿色学校”、“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有现代化设施先进的教学楼、科学馆、天文馆、图书馆;有全省首屈一指的学生公寓楼,24小时供应热水,并配有空调、标准卫生间;学生饭厅集饮食、休闲等功能于一体。
学校建有全市中小学校园网和电子阅览室,校园内有多处电子走廊;OEH多媒体电教网络遍布全校60多个教学点。充满现代气息的体育馆多次承办国家级和省市级体育赛事,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历史沿革
南通高等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为主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其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汇融了南通师范学校、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和海门师范学校三支主要源流。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逐步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内忧外患日渐深重。尤其是在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西方列强更是争先恐后地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土地,国家、民族的命运到了存亡危机的紧要关头。这时候,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出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呼声,他们开始创办实业,提倡和创设新式教育。在这种历史潮流之中,南通地方以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其兄张詧以及梁孝熊、顾中一、沈书生为代表的开明、进步士绅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求活之法,唯有实业、教育”,“实业、教育富强之本”,于是在二十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他们在南通地方倡导并建设起一个包括师范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他们最先创办师范教育,因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师范为教育之母”。 一、南通师范学校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正月,张謇向清两江总督刘坤一提议在南通地方创办公立师范学堂,但他的提议却遭到一些官僚的阻挠、反对,于是他召集范当世、沙元炳等地方士绅讨论,毅然决定自办师范学校。三月,张謇以通州(今南通)城东南千佛寺废址为基础,把自己办大生纱厂应得的酬劳拿出来作为建校资金,建筑校舍。五月,刘坤一正式批复学校“准予立案”。学校初名“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亲任总理(民国后称校长)。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与南洋公学附设师范院、京师大学堂附设师范斋一同被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头,因而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光绪二十九年四月初一( 1903 年 4 月 27 日 ),学校正式开学。当天,张謇在校内揭示《总理开校演说词》,后来他把其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八字作为校训,要求师范生学会为“经师”、为“人师”。建校时,学校占地 41 亩,校舍 500 余间。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两年制简易科和一年制讲习科,培养不同层次的师资人才,以适应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为造就各种地方建设人才,学校曾先后附设测绘科、农科、土木工科、蚕科,为南通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学校先后聘请 8 名日籍教师和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绘画大师陈师曾、教育家江谦为代表的一流师资到校任教。为辅助各科教学,配合学生学习知识, 1905 年学校建成附属博物苑(今南通博物苑前身),供博物、历史和理化课教学之用, 1906 年学校建成附属小学,供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1912 年民国创立,因学校“开全国之先河”,“规模宏大,成绩昭著”,江苏省公署改其为“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即代用为省立师范)。 1921 年,改称“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期间,由于办学经费由江苏省补助,办学规模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校学生由几十人发展到四、五百人。 1922 年,为研究和试验乡村教育,学校在南通县近海创设附属垦牧乡高等小学(第二附属小学)。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及初中。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在江、浙地区试行“大学区制”,取消“代用”,并规定师范不得单设。学校遂恢复私立,改称“私立张謇中学”,招收初中及高中师范科学生,同时组织校董会,决策学校办学, 1929 年又改称“私立通州师范学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1938 年 3 月,日寇登陆南通,学校被毁。为保持民族气节,维系教育命脉,广大师生迁往位于东南沿海的第二附属小学坚持敌后办学,至 1946 年迁回南通城,这一时期习称“侨校”。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在 张季直 先生手创教养事业复兴委员会和大生纱厂支持之下,学校在惨遭日寇践踏、破坏的旧校址重新兴建校舍,完成了复校重建工作。1949 年 2 月,南通城解放,从此学校获得了新生,办学规模和层次都获得质的飞跃。 1952 年学校改为公立,并作为江苏省重点配备的学校之一,专向发展师范教育,初中部并入南通商益中学(即今南通市启秀中学),校名改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 1953 年,江苏建省,遂改称“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1958 年,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学校先后增设简师、初师、幼师和音乐、体育专业。1966 年后文革十年期间,学校正常教育受到破坏,领导、教师横遭迫害,校舍被占用,校名曾改为“南通市师范学校”,一度只办初、高中及工农兵学员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办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学校秉承“勇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成为我国中等师范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1984 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南通师范学校在全国最早创设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的五年制师范教育,并且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于中等师范教育领域之中,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其改革成果为我国中等师范学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为丰富师范教育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校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受到有关方面的热情关注和高度评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曾多次报道学校的改革成果, 1986 年学校的教育录像作为我国中等教育的典型在第 40 届国际教育大会上交流放映。 1988 年 6 月受到国家教委的首批表彰, 1991 年至今一直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此外还曾荣获“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先进集体”和“江苏省科技特色学校”等光荣称号。 1995 年春李岚清副总理来校视察,在观看了五年制师范生职业能力汇报后,十分高兴地发表即席讲话,称赞学生“后生可喜”,并希望南通师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优秀教师。二、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 1905 年)十二月,本着“女子教育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尤须有母”的认识,由张詧私人捐资购买南通城东柳家巷陈氏老宅,张謇及地方乡绅集资捐助,共同创办起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学校由张詧任总理,张謇任协理,并聘请近代著名女诗人范姚蕴素担任校长。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三月,刊布校章,招生开学。十一月,学校改为“通州公立女子师范学校”,设有师范四年制本科和初、高两等附属小学。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是近代教育史上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女子学校之一,而至 1907 年清王朝颁布《奏定女学堂章程》之前,公开创办女学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通州公立女子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创办可谓是开风气之先。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二月,因学校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敷使用,张詧又筹款购买南通城北珠媚园旧址建筑新校舍,宣统二年( 1910 年)二月迁入。民国成立后, 1912 年 5 月,改通州为南通县, 11 月,县议会决定将学校改归县立, 除原有经常费外,其他开支有南通县公署在教育经费中划拨,遂改称“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1913 年 8 月,张謇出资在校内附设女工传习所,聘请近代刺绣大师沈寿任主任,培养出一批刺绣人才,发扬了中国刺绣艺术。 1914 年 10 月, 张杨 夫人捐资 在校内建成附属幼稚园。 1920 年 5 月,因附属小学办学规模扩大,张謇、张詧出资在南通城南段家坝购地建筑校舍, 1921 年 2 月师范部迁入,珠媚园校舍归附属小学使用。 1923 年 8 月,遵“壬戌学制”,师范部改设高中师范科和初中。 1924 年 7 月,经南通县教育局同意,将北土山小学划为附属小学分校,供师范毕业生从事乡村教育实习。 1926 年 4 月,为纪念创校二十周年,学校毕业校友捐资在段家坝校址旁创办纪念小学一所,赠送母校。学校仿美国乡村小学样式,重点研究小学单级教学,以使参与实习的师范生毕业后能适应乡村教学需要。1938 年日寇占领南通城后,学校坚持敌后办学,辗转大江南北,先后迁金沙、上海、如东丰利和四安县办学。 1943 年 5 月,因日寇清乡大扫荡,学校疏散停办。同时, 1942 年 5 月以后,日伪占领下的南通在珠媚园校址续办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以解决失学在家的学生就学问题。抗战胜利后,由南通县政府接收,恢复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办学。1949 年南通解放后,学校改称“苏北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3 年改称“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 1952 年 9 月,为适应小学、幼儿园师资需要,增设师范速成班和幼儿师范科,同时初中部与南通崇英中学合并组建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即南通市第一中学)。 1958 年 5 月,与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合并,原附属小学,改为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三、海门师范学校清朝末年,康梁变法,废科举、兴洋务、办学校。为推广“癸卯学制”,适应教育变革,地方政府和开明乡绅开始着手创办师范教育,培养师资。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海门直隶厅同知(县长)梁孝熊在县治茅镇东首的文庙(即孔庙)内厅举办“县立师范传习所”,学制 8 个月~ 1 年。同年,海门乡绅顾中一在县署东文昌宫创办“民立师范学校”,聘请地方新知人士沈书生担任校长。这两所师资培训机构的创办成为海门进行师资培养的先声。1912 年民国成立后,地方知名人士、国会议员茅祖权等在孔庙续办“师范讲习所”,次年,收归县立,改为“海门县甲乙种师范讲习所”,学制 1 ~ 2 年。 1917 年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单级师范学校”,培养适应乡村教育的复式教学师资,一年后学校停办, 1920 年又复办。至 1922 年,学校改为“海门县立师范学校”,学制三年, 1930 年再改为“海门县乡村师范学校”。 1934 年起再度停办。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从“县立师范传习所”到“乡村师范”,学校多次停办,实际办学时间不足 28 年,但仍然为祟明、海门、启东等地培养了 600 多名师资。许多毕业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参加了革命,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1949 年海门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旧学校,废除了旧教育制度。为适应飞速发展的文教事业形势, 1951 年 8 月,海门县人民政府决定,并由南通行政区专员公署报请苏北行政公署批准,正式创办新的师范学校,取名为“苏北海门初级师范学校”,承担启、海、通、如、祟(祟明) 5 县小学师资的培养任务。初师阶段,学校为 5 县培养了 1100 多名师资。 1956 年 5 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将学校由初级师范学校升格为中等师范学校, 8 月,学校改名为“海门县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 1960 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先进单位。 1962 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学校奉命停办。1972 年,南通地区革命委员会为解决南通地方农村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决定报请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批准复办海门师范学校,学校隶属南通地区。 1979 年 5 月,学校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为省属全日制中等师范学校。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3 年。除普师专业外, 1976 年 9 月起,学校增办音乐、体育、美术 3 个专业。 1996 年 9 月起,学校试办五年制大专班, 1999 年起,全面启动五年制大专学历教育。 2000 年,学校创办了以海门师范早期领导人、第一个中共海门支部创立者张冠今的名字命名的附属中学——南通市冠今中学。 2003 年,学校设立非师范五年制高职专业, 9 月,首批招收办公自动化、商务英语、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建国后,海门师范学校为南通地区及周边的崇明、沙州(现张家港)等地大量基础教育师资,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校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县、市、省级先进集体,成为江海地区培养园丁的摇篮。 三所师范绵延流长,百年历史满溢芬芳。一百多年来,学校历经时代变迁,数历劫难而始终办学不辍,且代有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改革中不断奋进,教育教学和事业规模都获得巨大的发展。一百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师教育模式。尤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坚持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在学制改革、学科建设、课程建构等方面为中国当代中等师范教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百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良的校风、学风。在这里曾诞生了南通和海门地区最早的共产党组织,革命的火种从这里遍撒在江海大地。为更好的发扬学校百年的优良传统,积极应对二十一世纪教师教育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办学层次, 2005 年 5 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由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和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同时增挂江苏教育学院南通分院的牌子。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组建是学校办学跃上高等教育序列的新的发展平台,学校将秉承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办学传统,肩负服务南通基础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历史使命,以建设一所兼顾本科的中等规模的师范类专科院校为目标稳步发展。
中国最美校服第一名
中国最美校服第一名是深圳校服。深圳校服让人眼前一亮,很多网友看到校服都表示想要复读,单单是配色就让人眼花缭乱,学生不但穿着舒服,而且还不失美感。深圳校服美主要是美在设计上,打破校服松垮的样式,当学生穿到身上去,视觉效果很不错,而且深圳校服还是校园剧的“爆款”。蔡徐坤,王俊凯和刘亦菲等影视明星都穿过同款的深圳校服,因此当你穿上深圳校服的时候,你也相当于穿上了“明星同款”,是不是觉得很幸福呢?据悉深圳校服在2015年的时候被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进行永久的收藏,还排在我国“最美校服”的排行榜第一名,可想而知,深圳校服究竟有多美。中国“最美校服”的进化史第一个阶段:黑白校服这个阶段的祖国还在改革开放阶段,所以他们的思想正在推动着整个社会前进,女生的校服是经过古代旗袍改装过来的;而男生则大部分是中山装佩戴一顶帽子。第二个阶段:海魂衫到了第二个阶段就是制服阶段了,这个时期的学生校服都是白色,看起来特别的干净,要么就是纯黑色的校服。第三个阶段:五颜六色等到90年代过后,校服就已经真正的进化了,由原来的黑色为主,变成了五颜六色,全部都是运动款式的校服。
校服,最美的衣服
谁会没有几身校服呢?如果你问我最好看的衣服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校服。
小时候穿校服,觉得他太普通了。蓝色、三道杠,再加一个标志,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虽不喜欢,却也穿了整个学生时代。
那时总在想,要是不用穿校服就好了,大街上流行的衣服多好看呀!
牛仔裤,喇叭裤,阔腿裤,小脚裤,风衣,毛衣,夹克,各种各样的裙子,色彩缤纷,款式多样。
此后十多年,这个想法也从未改变
最近几年,不知怎的,突然觉得校服好漂亮。
同样的蓝,同样的三道杠,穿在身上,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高扎的马尾,明媚的笑脸,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着独属于他们的青春风貌。
校服,书包,运动鞋,最简单也最时髦。
为什么中国校服都是运动服样式?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的校园生活都离不开校服的身影。中国的校服,大都是蓝色或红色的运动服,版式比较宽松肥大。
而且考虑到学生们还在长身体,校服的尺码往往会做得大一些,这也是为了减轻家长们的经济负担让校服可以穿得更久一点。但是校方的这些想法却没有得到学生们的太多支持。
每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想必都曾经吐槽过自己的校服,都对校服做过自己的小“设计”吧。
对审美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生来说,每天穿着同样的衣服,并且这些衣服可能还不太舒服不合身,确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了。
很多80、90一代的校园生活,都是在日复一日穿着校服的日子中度过的,但是近几年,这种在学校必须穿着校服的规定,正在慢慢的做出调整。
石家庄一小学设“汉服日”,学生穿衣自由,释放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就在近日,河北石家庄一所小学推出的关于校服的规定就打破了这一固有思维,开始让学生们校园装束变得更加有趣和新颖起来。
该学校规定,学生们可以在周四自愿穿汉服来上学。这条规定颁布之后,立刻引起了小朋友们的热烈反响,从新闻采访的图片来看,小朋友们穿着漂亮的汉服来上学都非常开心。
其实这所学校规定周四可以不穿校服并不是个例。在此之前就有不少学校将周四或是其他日子规定为可以不穿校服的日子,只不过石家庄这所学校规定可以让孩子们穿汉服,所以才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汉服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服饰,体现了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风采,近些年来受到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这所学校鼓励学生们穿汉服的举动,也是希望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喜欢我们的中华文化,是让孩子们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其实不管是穿哪一种服饰,学校设立服装自由日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有一个表达自己喜好的机会,都是给孩子们展现自己的机会,相比单调的校服,孩子们也更喜欢穿能展现自己特点的衣服。
校服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其背后包含了学校对学生的良苦用心
既然学生们都不喜欢穿校服,更喜欢穿自己的衣服,那为什么学校还要坚持让学生穿校服,甚至制定各种校规督促学生们穿校服呢?
对于那些正经历校园生活的学生们来说,可能还不能理解学校方面的良苦用心,但是校方之所以这样做,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安全,为了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学生们穿着统一的校服,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校外人员借服饰之便混入校园,从而给孩子们的身心安全造成威胁。
校服的设计,更是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代表着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风采,穿着校服能带给学生们一种归属感。
让学生们都穿着同样的校服,也是为了减少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保护孩子们的自尊心,不让学生们沾染上爱慕虚荣的风气,同时也是在减轻家长的负担。
让学生们穿校服,也是在促进学生们的学习,简化除学习外的其他条件,让学生们能够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在学校里,很多同龄的孩子聚集到一起,都会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允许穿自己的衣服,难免会有学生想通过奇装异服来吸引别人眼球,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全部放在学习上,对孩子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不穿校服有利有弊,但好处更多,设立“自由穿衣日”值得提倡
对于上文中河南小学可以在周四穿汉服的规定,大部分家长和网友是赞同的,但是也有部分人表示质疑和担忧。
部分人认为,不管是周四让学生穿汉服还是设立让孩子们自由穿衣的日子都是一样的,都是违背了穿校服的初衷。
虽然只有这一天,但是孩子们还是可能产生攀比的心理,而且学生们在穿过一天自己的衣服以后,可能就更不爱穿校服了,会增加学生们对校服的反感。
这些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任何事件都是有利有弊的,从总体上看,学生们每周有一天自由穿衣的机会,这种规定带来的后果还是利大于弊的。
让学生们每天穿着校服,每天都是同样的配色和款式,学生们会觉得沉闷压抑,觉得自己的个性被束缚,觉得自己是这样,看别人也是这样,没有新鲜感。
而设立一个穿衣自由日,就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展示自己,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等。
而且就算学生们每天都穿着校服,学生们还是可以从自己的鞋子、书包、甚至文具方面进行比较,这一样还是会造成学生之间的攀比。解决的办法不是穿不穿校服,而是在于老师和家长们的引导和教育。
笔者寄语:石家庄这所小学给孩子们设立汉服日的做法,值得其他各所学校借鉴和学习。我们的培养目标一直都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阶段更应该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发展学生们的个性,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中小学生为什么要穿校服?
每个国家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统一的校服,可是他们只是在重要的时候穿,他们的校服大多都是正装。
穿校服的场合如:
校庆
开学典礼
毕业典礼
重大活动
平时他们没有规定的
中国的小学,初中,高中,要求学生在校就要是校服,这种做法实在是太荒唐了,感觉是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如头发,饰品,鞋子,着装,手指甲,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私人的。
学生应该张扬个性,才有利于自身发展,更好适应未来社会!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是青春期爱美的心理需要。更是培养自我创新思维的需要。
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需要。
试想:从小让孩子在严格束缚当中成长,穿的、吃得、听的、看得等等都是固定好的老套的,怎么会能培养出思想独立、想象力丰富、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呢!就跟一个小孩从小关闭在一个没有人迹的屋子里,他会变哑一样。很多东西,在他们成长时期不培养,他们的特长、天赋就会渐渐退化
1。从法律角度看,穿不穿校服是学生的一种权利(RIGHT),而非一种义务(RESPONSIBILITY)
2。从教育方面看,个性(INDIVIDUALITY)与共性的问题,当今时代更注重个性的培养
3。若规定只能穿校服,衣服的换洗方面较为不易,穿校服不符合实际(REALITY)
你可以列出对方可能提出的论点,针对其论点组织材料进行反驳,这样在比赛是就能做到知己知彼,轻松应对。上面的所说的几点也是希望能给你提供一种思路,可以展开联想,从更多的角度考虑问题。
南通市启秀和三中的升学率
启秀中学升学率79.18%。三中在百分之八十左右。启秀中学始终以民族振兴、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坚持科学管理、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学真、勤勉、文明、奋进”的校风和“忠实勤朴”的办学传统,为祖国培养了一 批批栋梁之才。历经世纪风雨洗礼,“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的"诚恕”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是这厚实的学术底蕴、丰润的文化背景、中正的道德文章,使启秀成为了人才的摇篮、精英的故乡、教育的标志。近年来学校扎实打造人才高地。学校现有著名特级教师李庚南,有省“333”、“226”高层次人才3人,高级教师181人,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级表彰。现有教师149位,高级教师106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144名,其中获得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的有1名,在读教育硕士学位的有3名,获得研究生课程班结业证书近40人。我校现任教师中有江苏省特级名师1名,市名师第一梯队1人,市名师第二梯队培养对象7人。中学一级教师47名,南通市优秀校长1名,南通市学科带头人5名,其中南通市新世纪 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名。
国家规定校服多少钱一套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国家规定校服价格在80元左右哦!国家对学校校服价格是有规定的哦,一般夏季款式最便宜,70-80左右一套品质好的不可以超过100。接着就是一般的运动服了,运动服一般90元左右有点品质的运动校服120左右一套,最贵不可超过150,如果加厚加绒会更贵三件套150-180左右居多,具体看面料,四件套一般200-260之间,不可以超过300哦!各级各类学校不得收取与学生入学或学生转学挂钩的捐资赞助费、帮困基金等费用。学生保险必须坚持自愿投保的原则,由学生或家长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学校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向具备资质生产校服的厂家购买校服。校服质量应符合规定的要求。【摘要】
国家规定校服多少钱一套【提问】
亲,很高兴为您解答!国家规定校服价格在80元左右哦!国家对学校校服价格是有规定的哦,一般夏季款式最便宜,70-80左右一套品质好的不可以超过100。接着就是一般的运动服了,运动服一般90元左右有点品质的运动校服120左右一套,最贵不可超过150,如果加厚加绒会更贵三件套150-180左右居多,具体看面料,四件套一般200-260之间,不可以超过300哦!各级各类学校不得收取与学生入学或学生转学挂钩的捐资赞助费、帮困基金等费用。学生保险必须坚持自愿投保的原则,由学生或家长直接向保险公司购买。学校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向具备资质生产校服的厂家购买校服。校服质量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回答】
高中三年夏季2套秋季2套加冬季上衣,总共多少钱【提问】
您好600元以内就可以解决。【回答】
初中校服一套多少钱?
我们在衡量一件商品性价比的时候,通常需要考虑商品的使用频率,这一点,在校服上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拥有校服的学校中,最主要存在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每周穿着一次,一种是学校要求天天穿着的。如果对于家长来说,一周一次的性价比都不算低的话,那么对于那些天天穿着校服的孩子们来说,只要不是太离谱,校服的价格当然是超值的。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校服产业研究中心于2020年5月发布了《中国校服产业白皮书》,在这份白皮书中,把国内某知名校服企业的校服价格和同品类的某快销品牌服装价格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校服价格在各个品类上都是低于快销品牌的价格的。初中时期是人生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其心理与生理都处于一种极度变化时期,它开始脱离小学阶段的孩童气,走向生理的成熟,然而由于心智发育的滞后,从而造成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在行为和心理的不一致性。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初中校服设计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a to b校服东西方色彩的协调搭配与点缀,国粹色系之素白、墨蓝、中国红,国际流行色系中藏青、高级灰巧妙应用,呈现出传统的和国际的色彩碰撞与创新,受到非常多家长和学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