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高山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分布在中国台湾省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统称为高山族。 高山族中包括着具有不同人种、语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九个群体。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为了表达他们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通过肢体的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感受,每当举行祭祀仪式,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良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
高山族能歌善舞,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为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
民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明快,显得粗犷、淳朴、细腻。
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 舂 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 舂 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 舂 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细有别,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为“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歌还成为青年男女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臀板是把一串竹管和铜壳垂于臀部,与腰铃、脚铃都是舞蹈者的道具和伴奏乐器。
高山族的舞蹈大多为集体舞,这是与他们劳动生产的集体性分不开的。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通常为拉手舞,跳舞时腿部动作多,手的动作少。有上步、退步、招腿以及不同节奏的脚踏动作。队形有圆形向左、右环绕,或向圆心进退,也有单排、双排及螺旋形、龙摆尾等便于集体环绕的队形。
有些舞蹈完全源于劳动场面,如杵舞、狩猎舞等。高山族舞蹈大多不用器乐伴奏,而是边歌边舞。惟独泰雅人有口弦舞,这更增加了舞蹈的热烈场面。舞蹈者完全投入到舞蹈的节奏中,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内心的喜悦完全表现出来。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动律特征,随着音乐节奏和舞步的移动,膝部自然有规律的曲伸,而舞蹈颤动的特点是强调曲膝时向下的动作,这种动作显得结实有力,这也是他们舞蹈风格的基本特点之一。
高山族有很多跳舞的机会,除了节日、祭祀仪礼,还有婚礼、建屋、丰收,甚至葬礼。在高山族各族群中有许多种舞蹈,他们各具特色。大体可以分为祭舞、酒舞和模拟舞。祭舞一般以部落或祭团为单位,参加人数从十人到数百人不等,男女都可以参加。男女交插手拉手列成一字阵或圆环阵,自右向左移动跳舞。舞蹈时以少数善歌者列于前端,或由一个人立于中心以为音头,大家随声歌舞。舞步都很简单,最普遍的有两种:一种是将右足先向右方跨开一步,左足向右足后方跟上一步,上身前后摇摆。
酒舞是在室内或庭院内饮酒时的舞蹈,一般由两三人并肩而舞或四人对舞。酒舞的方式比一般的祭舞要复杂,且有表演意味。高山族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跳舞,舞蹈是高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前往高山族民俗村寨或旅游景点观看山胞们的民俗与歌舞表演。 ;
高山族舞蹈的简单介绍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分布在中国台湾省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统称为高山族。 高山族中包括着具有不同人种、语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九个群体。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为了表达他们对丰收、对神灵的感情,他们通过肢体的语言来传达他们的感受,每当举行祭祀仪式,他们都要用歌舞来“娱神”,把良好的祝愿传达给神,祈求神灵的保佑。
高山族能歌善舞,无论劳动、恋爱、婚宴、节庆、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为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音乐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
民间传统歌曲,多为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有的如高山流水,自然悠扬,有的如击竹鸣玉,清丽动人;有的.如排浪鼓石,节奏明快,显得粗犷、淳朴、细腻。
常见的乐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叶琴(树叶)、杵乐、臀板、竹鼓(鼓砍)、腰铃、脚铃、口弦琴和鼻箫,常用于青年男女恋爱中呼唤情人和传达爱情。叶琴实际上是一片随手摘取的阔叶树叶片,衔于唇间便可吹奏出不少曲调。杵乐是从 舂 米的木杵演变而成。高山族人 舂 捣稻谷时,常在屋内挖一洞穴,穴底放一块石板,几名妇女环立四周,手持木杵 舂 米。木杵碰击石板,发出如钟似磬的音响,传播甚远。后来人们用长短粗细有别,高低不同音的木杵,奏出节奏不同的乐声,用它伴奏的歌曲称“杵歌”。用它演奏的乐曲为“杵乐”。杵乐歌舞在高山族人民居住的地方非常盛行。杵歌还成为青年男女恋爱的纽带,许多美满姻缘就是在杵乐声中结下的。臀板是把一串竹管和铜壳垂于臀部,与腰铃、脚铃都是舞蹈者的道具和伴奏乐器。
高山族的舞蹈大多为集体舞,这是与他们劳动生产的集体性分不开的。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会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先是十来个青年人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间有齐声欢呼,场面非常热烈。通常为拉手舞,跳舞时腿部动作多,手的动作少。有上步、退步、招腿以及不同节奏的脚踏动作。队形有圆形向左、右环绕,或向圆心进退,也有单排、双排及螺旋形、龙摆尾等便于集体环绕的队形。
有些舞蹈完全源于劳动场面,如杵舞、狩猎舞等。高山族舞蹈大多不用器乐伴奏,而是边歌边舞。惟独泰雅人有口弦舞,这更增加了舞蹈的热烈场面。舞蹈者完全投入到舞蹈的节奏中,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内心的喜悦完全表现出来。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动律特征,随着音乐节奏和舞步的移动,膝部自然有规律的曲伸,而舞蹈颤动的特点是强调曲膝时向下的动作,这种动作显得结实有力,这也是他们舞蹈风格的基本特点之一。
高山族有很多跳舞的机会,除了节日、祭祀仪礼,还有婚礼、建屋、丰收,甚至葬礼。在高山族各族群中有许多种舞蹈,他们各具特色。大体可以分为祭舞、酒舞和模拟舞。祭舞一般以部落或祭团为单位,参加人数从十人到数百人不等,男女都可以参加。男女交插手拉手列成一字阵或圆环阵,自右向左移动跳舞。舞蹈时以少数善歌者列于前端,或由一个人立于中心以为音头,大家随声歌舞。舞步都很简单,最普遍的有两种:一种是将右足先向右方跨开一步,左足向右足后方跟上一步,上身前后摇摆。
酒舞是在室内或庭院内饮酒时的舞蹈,一般由两三人并肩而舞或四人对舞。酒舞的方式比一般的祭舞要复杂,且有表演意味。高山族不分男女老幼都会跳舞,舞蹈是高山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高度发展,许多到台湾观光的游客都前往高山族民俗村寨或旅游景点观看山胞们的民俗与歌舞表演。
民族舞教程:台湾高山族舞蹈
台湾高山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耕种、收获、喜庆节日等,他们都要举行歌舞盛会。高山族的舞蹈淳朴自然,宛如高山原野中的鲜花,姿韵动人,天真烂漫。
台湾高山族是我国大陆南方古代百越人的后裔,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数千年特别是与大陆汉族移民共同开发建设宝岛台湾的历史长河当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己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歌舞几乎充满着高山族人的全部生活,他们为鼓励生产劳作而歌舞,为庆祝丰收而歌舞,在传统的祭祀节日中更是离不开歌舞。高山族人以歌舞抒发感情,以歌舞赞美劳动,赞美生活。
早期的台湾高山族舞蹈,往往都是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多舞蹈者携手围成圆圈,边舞边唱,显示族群团结的力量,展现人们快乐的心情,舞蹈动作通常都是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等。
高山族舞蹈也是他们劳动生活的生动写照。历,台湾高山族同胞是一个善于狩猎和捕鱼的民族。再现自己狩猎和捕鱼生产活动的舞蹈动作,就成了高山族舞蹈的重要内容。如高山族舞蹈中有先退一步,然后双脚向前跳去的动作,这些动作便是在模仿战斗中或狩猎时的进攻姿态;另外,双脚并拢半蹲,向前后左右跳动,同时双手下垂摆动或平举手腕的动作,也是在模仿各种围猎动物的姿态。居住在海滨或岛屿上的高山族,舞蹈中则往往表现捕鱼的情景。如兰屿岛上雅美人的舞蹈中就有模拟划船的动作。这些具有狩猎和打鱼劳动过程的歌舞,再现了台湾高山族独特的民族生活。
高山族舞蹈也有表现大自然的内容,如群舞时,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向一旁移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仿佛一条大河滚滚流动着,形象而真切。
明末清初,随着大陆汉族移民的到来,汉族的银饰、铜铃等装饰品又极大地丰富了高山族的舞蹈。早期高山族的民间舞蹈,手臂动作比较简单,有了银饰、手铃之后,舞蹈动作上便着意增多了手臂的动作,或摆动或甩动,如阿美人在跳舞时,腰与手足都挂铃铛,铿然作响,契合节拍,乐趣无穷。阿美人认为跳铃铛舞,可以逢凶化吉,带来好运和希望。
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
古代的台湾高山族舞蹈是怎样的?
古代的台湾高山族舞蹈,往往都是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多舞蹈者携手围成圆圈,边舞边唱,显示族群团结的力量,展现人们快乐的心情,舞蹈动作通常都是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等。高山族舞蹈也是他们劳动生活的生动写照。台湾高山族是一个善于狩猎和捕鱼的民族,再现自己狩猎和捕鱼生产活动的舞蹈动作,就成了高山族舞蹈的重要内容。如高山族舞蹈中有先退一步,然后双脚向前跳去的动作,这些动作便是在模仿战斗中或狩猎时的进攻姿态;另外,双脚并拢半蹲,向前后左右跳动,同时双手下垂摆动或平举手腕的动作,也是在模仿各种围猎动物的姿态。居住在海滨或岛屿上的高山族,舞蹈中则往往表现捕鱼的情景。如兰屿岛上雅美人的舞蹈中就有模拟划船的动作。这些具有狩猎和打鱼劳动过程的歌舞,再现了台湾高山族独特的民族生活。高山族舞蹈也有表现大自然的内容,如群舞时,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向一旁移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仿佛一条大河滚滚流动着,形象而真切。明末清初,随着大陆汉族移民的到来,汉族的银饰、铜铃等装饰品又极大地丰富了高山族的舞蹈。早期高山族的民间舞蹈,手臂动作比较简单,有了银饰、手铃之后,舞蹈动作上便着意增多了手臂的动作,或摆动或甩动。如阿美人在跳舞时,腰与手足都挂铃铛,铿然作响,契合节拍,乐趣无穷。阿美人认为跳铃铛舞,可以逢凶化吉,带来好运和希望。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
台湾文化——高山族舞蹈
台湾高山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和其他民族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耕种、收获、喜庆节日等,他们都要举行歌舞盛会。高山族的舞蹈淳朴自然,宛如高山原野中的鲜花,姿韵动人,天真烂漫。
台湾高山族是我国大陆南方古代百越人的后裔,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数千年特别是与大陆汉族移民共同开发建设宝岛台湾的历史长河当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己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歌舞几乎充满着高山族人的全部生活,他们为鼓励生产劳作而歌舞,为庆祝丰收而歌舞,在传统的祭祀节日中更是离不开歌舞。高山族人以歌舞抒发感情,以歌舞赞美劳动,赞美生活。
早期的台湾高山族舞蹈,往往都是以熊熊篝火为中心,群集饮酒,酒酣则歌舞并作,众多舞蹈者携手围成圆圈,边舞边唱,显示族群团结的力量,展现人们快乐的心情,舞蹈动作通常都是有节奏地跺脚、跳跃、摇身、摆手等。
高山族舞蹈也是他们劳动生活的生动写照。历,台湾高山族同胞是一个善于狩猎和捕鱼的民族。再现自己狩猎和捕鱼生产活动的舞蹈动作,就成了高山族舞蹈的重要内容。如高山族舞蹈中有先退一步,然后双脚向前跳去的动作,这些动作便是在模仿战斗中或狩猎时的进攻姿态;另外,双脚并拢半蹲,向前后左右跳动,同时双手下垂摆动或平举手腕的动作,也是在模仿各种围猎动物的姿态。居住在海滨或岛屿上的高山族,舞蹈中则往往表现捕鱼的情景。如兰屿岛上雅美人的舞蹈中就有模拟划船的动作。这些具有狩猎和打鱼劳动过程的歌舞,再现了台湾高山族独特的民族生活。
高山族舞蹈也有表现大自然的内容,如群舞时,双脚有节奏地缓慢向一旁移动,双手垂放在身体前方有节奏地轻轻摆动,仿佛一条大河滚滚流动着,形象而真切。
明末清初,随着大陆汉族移民的到来,汉族的银饰、铜铃等装饰品又极大地丰富了高山族的舞蹈。早期高山族的民间舞蹈,手臂动作比较简单,有了银饰、手铃之后,舞蹈动作上便着意增多了手臂的动作,或摆动或甩动,如阿美人在跳舞时,腰与手足都挂铃铛,铿然作响,契合节拍,乐趣无穷。阿美人认为跳铃铛舞,可以逢凶化吉,带来好运和希望。
高山族舞蹈的动作比较简单,节奏特别鲜明,具有明显的原始舞蹈风格。高山族人将内心的喜悦全部倾注在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
高山族甩发舞的舞蹈形式
中国文化三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远古时代人们捕获猎物之后喜欢庆祝,所以白天狩猎,晚上举行篝火聚餐,而后,一些动作慢慢形成舞蹈。再近一点,帝皇世家喜欢在进食时喜欢召唤歌女作舞一曲。发展到现代,人们在欢乐的节日里会举行歌舞表演。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舞蹈,那么,你想知道高山族的舞蹈是什么吗?就跟着我一起了解 高山族文化 吧! 舞蹈起源 甩发舞是高山族原始舞蹈的遗存形式,记载多谈表演形式,起源却未见提及,我们从国内外有关习俗中寻找到线索。如: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高山族近似。西盟地区的佤族过去也有猎头的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在存放骷髅的“木鼓房”前进行歌舞祭祀活动。新屋落成后,全寨人前往歌舞祝贺;丧事中要围着死者跳舞,并有数名妇女在木碓前,边舂边舞以悦死者。至今一些地区仍有“发舞”流传等,说明雅美人和大陆关系之密切;高山族与佤族诸多风俗之相同,都源于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可以推断,雅美人发舞的起源与原始生产、巫术观念有关;与中国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基本介绍 一、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 二、甩发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过去,雅美人妇女有白天不跳舞的习俗,此舞多在月夜进行。 甩发方式 一、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二、高山族:开始时,她们先站成横排散开长发,轻摇身体歌唱,双脚下卵石滑动的美妙之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诗意;她们互相紧挽双臂,俯身将长发甩至前面,边歌边进,直至发梢触及地面后,随即微屈双膝,用力仰头将头发甩起,使它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开来,如是地甩发歌舞,直至尽兴。
高山族甩发舞的舞蹈形式
中国文化三千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远古时代人们捕获猎物之后喜欢庆祝,所以白天狩猎,晚上举行篝火聚餐,而后,一些动作慢慢形成舞蹈。再近一点,帝皇世家喜欢在进食时喜欢召唤歌女作舞一曲。发展到现代,人们在欢乐的节日里会举行歌舞表演。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色舞蹈,那么,你想知道高山族的舞蹈是什么吗?就跟着我一起了解高山族文化吧!
舞蹈起源
甩发舞是高山族原始舞蹈的遗存形式,记载多谈表演形式,起源却未见提及,我们从国内外有关习俗中寻找到线索。如: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佤族,其风俗与高山族近似。西盟地区的佤族过去也有猎头的习俗,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仍在存放骷髅的“木鼓房”前进行歌舞祭祀活动。新屋落成后,全寨人前往歌舞祝贺;丧事中要围着死者跳舞,并有数名妇女在木碓前,边舂边舞以悦死者。至今一些地区仍有“发舞”流传等,说明雅美人和大陆关系之密切;高山族与佤族诸多风俗之相同,都源于古越人的海洋文化。可以推断,雅美人发舞的起源与原始生产、巫术观念有关;与中国文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基本介绍
一、甩发舞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与其它舞蹈不同,剽牛祭祀、老人死后、盖新房、婚嫁喜庆都不跳此舞。而在其他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
二、甩发舞是高山族雅美人的女子舞蹈,具有浓郁的海洋色彩。过去,雅美人妇女有白天不跳舞的习俗,此舞多在月夜进行。
甩发方式
一、甩发舞原甩发比较单一,大多为前后甩,近年来已丰富为多种多样的甩法,有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它潇洒健美,较好地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二、高山族:开始时,她们先站成横排散开长发,轻摇身体歌唱,双脚下卵石滑动的美妙之声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充满诗意;她们互相紧挽双臂,俯身将长发甩至前面,边歌边进,直至发梢触及地面后,随即微屈双膝,用力仰头将头发甩起,使它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再甩至身后披散开来,如是地甩发歌舞,直至尽兴。
高山族舞蹈的特点
古拙、真挚的表演——高山族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中仍带有原始性,人们的思想中尚有原始观念的遗存,所以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形式简朴,风格古拙,舞者在表演中率直地抒发真挚之情。舞蹈形式以歌舞为主,所唱多是传统民歌,参加者“携手歌舞”是普遍的舞蹈形式。此形式在民间并无统一名称,只依据活动的目的与不同的唱词而定。例如:种粟前祭礼中跳的是“祈丰收舞”;收获后“粟祭”时跳的是“酬神舞”;成年祭中跳的是“成年式舞”;月夜时跳的是“赏月舞”;其他还有“乞雨舞”“贺新房舞”“欢迎舞”“凯旋舞”等名称。同样是携手歌舞,由于手腕、脚腕或腰间系有铃铛、舞蹈中突出音响,又叫“铃铛舞”;名称的不统一,既说明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与适应性,又说明尚在发展中,仍带有原始性。因此,大陆上的专业舞蹈工作者根据携手表演的特征,又参照古代文献“携手踏歌”的记述,泛称为“拉手舞”。
高山族传承的主要是在各种祭礼活动中进行的民间舞蹈,各氏族部落成员,通过各种祭礼活动,接受本民族的审美、民族感情和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舞蹈也在祭礼中得到继承与发展。祭礼中表演的舞蹈是神圣的,舞者必须虔诚、洁净。阿美人南势地区部落在祭祀“塔库那宛神”祈求粟稻丰收时,就有要求祭神献舞者绝食一周的风习。他们坚信,如果舞者腹内有不洁之物,神就不会降临,也就不会取得丰收。因此,这些青年男女绝食献舞者,被誉为本社最美、最好的青年人。
又如,居住在险峻山坳里的排湾人,狩猎是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全氏族部落的男子都要学会狩猎,孩子们在祭礼与歌舞中受到有关狩猎的教育,他们也以自己能早日出猎为荣。例如大麻里社儿童歌舞中,就有表现了他们争当猎手的内容,该舞曲调活泼,舞蹈轻盈,歌词中有唱词又有衬词,互相唱和,充满稚气与乐观的气氛。其歌词的大意是:“尊敬的首领,只让你的年轻人去捕猎野猪,既捕不到,也遇不到野猪”,其中含有:“别看我们小,如让我们去,定能捕到猎物之意。”孩子们就是这样地在祭礼中通过歌舞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古拙的舞蹈、直接的传承方式和舞者虔诚的心理,使舞蹈经久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浓郁的风韵。 http://www.05005.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611
高山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中,分布在我国台湾省山地和东部沿海纵谷平原及兰屿岛,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的原住民和已基本汉化的“平埔人”,在1983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统称为高山族。高山族中包括着具有不同人种、语言和族源的阿美、泰雅、排湾、布农、鲁凯、卑南、曹、赛夏、雅美九个群体。据考古学论证,目前生活在台湾岛上原住民的祖先,除本地部分土著外,很大部分是早在石器时期,生活在福建沿海“百越”族团的一支,迁到台湾岛上的“闽越”人。三国时期,这些人被称为“山夷”。唐代后,来自南太平洋中马来群岛、加罗林群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菲律宾、日本等岛屿的其他人种和不同血统的土著民族也陆续移居台湾岛,通过在漫长岁月与当地土著和更早到达的“百越”族团等人群的融合,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群体。在16-17世纪以后,大量从大陆东南沿海移居台湾的汉族人,把先进的经济、文化和传统生活习俗带到台湾,使生活在城市、平原及临界平原地区的群体,受到汉文化影响而得到迅速发展。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平埔”群体已全部汉化。而一直生活在山地的其他种群体,因受汉文化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马来群岛民族所共同以“奥图夫”为神祗的祖先遗俗。此外,在偏僻地区的排湾、泰雅、赛夏群体仍盛行“文身”、“文面”;泰雅、布农、曹群体还保留“凿齿”、“染齿”、“除毛”等与古代“百越”族团相同的古老习俗与审美观。在对台湾原住民族源成分的研究中,不少人类学家认为:泰雅、布农、赛夏、排湾群体与马来系统的印度尼西亚族相同;而雅美、阿美群体与罗林群岛上的土著几乎一样,属于密克罗尼西亚族。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对定居于台湾的外来土著也有“东鳀”或“东番”的称谓。清代后,台湾通称这些外来人为“土番”或“悉族”。台湾被日本侵占期间,被统称“番”或“高砂族”,光复后称“高山族”,后改称“山地同胞”或“原住民”。现在这九个群体,被台湾民众称为“台湾九族”。崇拜“百步蛇”的高山族排湾群体高山族的排湾群体主要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南段,北起武洛溪上游大母母山,南至恒春半岛。排湾群体中有因居住地域的不同,被俗称“东排湾”和“西排湾”两种人。根据人类学家对属于印度尼西亚语族排湾祖先人种,进行测试分析和对他们历来生活习俗、原始图腾崇拜及远古巨石文化遗痕等多方面的综合考察,提出:排湾人可能是早期生活于菲律宾,属于马来系统的伊哥罗族人。这些人在早期渡海抵达台湾后,与当地土著和外来民族融合、发展后,成为现在的排湾群体。台高山族的各群体,都以拥有“琉璃珠”和“古壶”为贵。而在排湾群体中,又以拥有“琉璃珠”的数量和质地优劣,作为区分贵族与贫民的标准。经化学分析:留存排湾、鲁凯、卑南这三种群体手中的“琉璃珠”,最早制造于古埃及的腓尼基人,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由此推测:排湾人在进入台湾前,是欧洲商人以“琉璃珠”和“古壶”到南洋婆罗洲北部岛屿,与当地土著换取香料,才使“琉璃珠”流入排湾等先民的手中。然后,再由当地土著携入台湾的。排湾群体信仰多神,尤其崇拜“百步蛇”。他们在家中祭坛上所供奉的“老蛇”和“新蛇”,被认为是自己的民族祖先和父母祖先灵魂的原形。因此,他们的男女衣裙服饰和房屋梁柱上,都绘有以“百步蛇”纹和由过去原始“猎首”习俗遗留的“人头”纹图案,以此强化本群体的集团意识。但这些图纹,具备贵族等级的人才有资格绣制在服饰上,以显示贵族的特权。排湾群体的重大祭祀活动有“五年祭”、“收获祭”、“送灵祭”等。其中,规模最为盛大的要数“五年祭”。在这个祭祀节日中,人们的舞蹈活动也较丰富和盛大。届时,进行集体舞蹈的男女舞者,分段站立,体前交叉拉手组成圆圈形。舞蹈过程中,人们有的上身赤裸,着黑色短裙,手拿红白相间长棍,间而进行集体技巧性舞蹈表演。同时,另有技艺高超男子,在圆圈中表演爬竿、翻圈等杂技节目。排湾人的舞蹈语汇丰富、多变,除边歌边舞外,还经常以“嘴琴”和“鼻笛”等乐器为舞蹈伴奏或单独演奏。善舞“长发”的高山族雅美人人口约3500余人的高山族雅美群体,集中居住在有“海上公园”之称的台湾兰屿岛上。据考证:雅美群体的先民,来自南太平洋马来群岛和加罗林群岛土著的后裔,已有约不止三、四千年的生活史。“雅美”意为“国”,把自己称为“雅美”,可能具有是自成一体的外来群体的含意。虽然现在台湾岛上的雅美与阿美分别属于两个群体,但因他们的先祖都来自加罗林群岛的土著,而至今在一些祭祀、习俗、民歌曲调上十分相近。雅美群体每年也要举行纪念祖先渡海来到台湾的“舟祭”活动。雅美人以山林放牧和海洋捕鱼为生活来源,民间的传统舞蹈一般是在捕获飞鱼旺季所举行的“丰年祭”时进行。礼仪中所跳的祭祀舞蹈,多由男人们一边捣着小米,一边用古拙的舞步边走边唱,以此表达收获的快乐。妇女们不参加舞蹈,只在一旁观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今这种舞蹈在舞步和队形上都有所改变,形成为“古老舞蹈”和“进化舞蹈”两类。被许多人认为台湾岛上的《发舞》,是高山族所具有的代表性舞蹈。其实,这个舞蹈在台湾高山族中只有雅美妇女们所跳。每当渔船归来的傍晚,迎着金红色的落日,蓄有长发的健壮雅美妇女便集合在碧波翻滚的大海边,站成横排挽臂歌唱。她们随着由缓慢而逐渐加快的歌声晃动着身躯,在身体向左右晃动的速度达到最高潮时,便开始边用双脚跳动,边反复不断地向前弯腰将长发甩至地面,然后再挺起身来使长发甩于头后的舞蹈。在金碧辉煌的彩霞衬托下,前后摆动不止的长发,犹如阵阵滚动的波涛。这正是雅美妇女用自己的优美的形体和舞姿,来象征海洋波涛的壮丽和迎接远航捕鱼归来亲人所特有的方式。此外,在雅美群体中,还有与海南省黎族民间《打柴舞》十分相似的《竹竿舞》;有表现台风的凶猛和人们与之抗争的《台风舞》和模拟取获淡水的《饮水舞》等。这些舞蹈虽然舞步简单,同种动作经常循环往复。但这些舞蹈,充分让人体会到,雅美群体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他们在舞蹈时的陶醉与欣赏。
台湾特色舞蹈是什么?
台湾特色舞蹈是“翅仔舞”。“翅仔舞”始于北台湾,后来才传到台中、高雄,成为流行全台的独特舞步。从台北大安森林公园旧址内违建小区的一群小伙子开始,“翅仔舞”一路“感染”了无数“舞棍”。他们在“地下舞厅”跳到凌晨四五点,在永和豆浆吃完早餐,再去公园、广场跟阿姨、妈妈们一起跳广场舞。特色“翅仔舞”的特色是舞步简单易学、舞姿活泼优雅,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二、对三,都能对起来。潘耘泓说,当时台湾年轻人想要学跳舞,没有地方可学。一开始年轻人也不会跳,只能调皮捣蛋学“粉红豹”走路瞎跳、耍宝,胖一点的就随着音乐,模仿着企鹅走路。“你学我、我学你,久而久之,随着时光流逝和年龄成长,自然就变成大家都通用的独特‘翅仔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