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赤壁 影评

时间:2024-04-18 04:04:40 编辑:莆仙君

就你所看的电影,写一篇简短的影评

《太阳浩劫》:耀眼的恐惧
SUNSHINE是最近看过的最喜欢的电影,是一部非传统的科幻影片,也是我第一次看完一部科幻电影会彻夜难眠,甚至一整夜都被一种莫名的恐惧笼罩着。第二天爬起来搜影评,发现国内观众绝大多数认为这部片子非常垃圾,无论是从科幻还是伦理的角度来看都充满硬伤。找了一两篇英文影评,发现影评者点到了我所谓恐惧的实质,而且从宗教背景来理解导演要解释的比我想到的要深远的多。如果大家能看看这些深意,肯定不会再认为这部影片是垃圾了。

太阳即将燃尽,所有生命也将消亡,人们只有通过宇宙飞船将核料运至太阳引爆才可能重新使太阳恢复活力。这艘运载着人类最后希望的飞船经过了一年半的飞行,终于已经经过水星,即将到达核弹引爆点。8名宇航员身负着不同的任务,合作使这项使命得以成功。但是突然他们收到了来自七年前行使同一使命但却消失的另一艘飞船的信号,他们决定改变航向先去寻找失踪的飞船和船员,这一决定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命运。


就你所看的影片,写一篇简短的影评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观后感
  星期天,我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先介绍了一千年前,狼为了捉羊,把草全割光,但羊发明了大白菜,免遭一难。一千年后,灰太狼来袭羊村,当时羊村正值纪念大白菜发明一千年的日子。正当羊和狼打得不可开交时,一个不速之客来了——虎威太岁。他强迫所有草原的动物为他做事。给的饭菜全是垃圾,慢羊村长中毒了,他告诉喜羊羊找到金顶房子,就能找到天下无敌的图腾。当喜羊羊启程时,灰太狼也要反抗,结果一起被流放到沙漠了。在沙漠,他们找到了金顶房子——金字塔,找到了图腾。但回羊村后,发现大家已不知去向。找到大家后,才知道,虎威太岁只是一只猫!同时,壁虎找到了绿宝宝能源——慢羊羊头上的草,启动了“虎虎生威”,但靠喜羊羊的聪明才智,化解了危机。最后才知道,图腾是一张生物进化图,记录了所有动物的来源。
  看完本片后,我知道了一个道理:人们一定要团结!

  缩减版:《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观后感
  虎威太岁来了,它把青青草原变成了沙漠游乐场。喜羊羊和灰太狼联手,一起打败了虎威太岁。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告诉了我:只要大家在实际生活中拒绝使用许多不环保的生活用品也可以保护我们的家园不被沙漠吞噬。


赤壁之战观后感

  导语: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赤壁之战观后感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赤壁之战观后感1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岂能料乎?”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有夺天造地之法、鬼神不测之术.他的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才能,在赤壁之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及旧情,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故事中,孔明在七星坛上唤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态,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烟,果然,曹操率军走进了设有埋伏的小道,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曹操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他的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是曹操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是曹操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掉以轻心使曹军大败;曹操的多疑也是失败的重要所在,看着烟雾腾腾的小路和风平浪静的大路,怀疑是诸葛亮在引诱他,于是偏往藏有埋伏的小路前行.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这也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不仅仅要拥有聪明的头脑,还要学会做任何事都不能够掉以轻心,不能够听信他人未经过证实的.话.   赤壁之战观后感2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让我学到了很多。故事是这样的:   曹操,字孟德。有一次,他亲自带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准备攻打江东。当时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吓得孙权连大气也不敢出。幸好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帮助孙权,受到了孙权的热烈欢迎。虽然是初冬,诸葛亮却预测三天以后有东南风,于是他和周瑜商量了一条计谋。他们先派庞统去游说曹操,让他把所有的战船都用铁链连接起来,再让黄盖领兵去诈降,趁机把曹操的战船都烧毁。等到了黄盖诈降的那一天晚上,果然吹起了猛烈地东南风,于是黄盖放出了许多火船。只见那些火船乘着东风,飞快地冲向曹操的战船。可曹操的战船被铁链拴在一起,不能掉头,无法逃脱,因此,一转眼就被全部烧毁了。曹操大败。   看完《赤壁之战》,我对诸葛亮又敬佩有羡慕。他不但能打仗,能制造木牛流马和喷火巨兽,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测出三天后有东南风,对赤壁之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以后一定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博览群书、刻苦求学的精神。我会每天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做作业,还要读很多的课外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做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赤壁之战》有感

读《赤壁之战》有感1   学完《赤壁之战》这一课,我明白了很多,所谓”骄兵必败“果然说的没错,曹操就是因为骄傲轻敌,才使得这次战争失败。我想,这赤壁之战应该是有史以来最着名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吧!周瑜深谋远虑,为此战争,早已想好了计谋;黄盖有勇有谋,作为先锋,他是最当之无愧的吧!赤壁之战,曹操惨败,他必然想不到那小小的东吴竟以三万军队打败了自己八十万大军。周瑜之所以能以少胜多,是因为曹操骄傲自大。如曹操多一份戒心,想必,他已识破周瑜等人的阴谋诡计。学完这一课,我真先对曹操说:“曹公啊,你太自负了,自以为军队强大,不把东吴放在眼里,吃得可是眼前亏啊!自古兵不厌诈,周瑜等人施连环计,令人防不胜防。我希望你要引以为戒,养精蓄锐,他日卷土重来,再报赤壁之耻。”   通过学这篇课文,我明白:骄傲使人落后的原理。在学习中,我们不要太骄傲自负,以免成绩下降,造成不必要的后果。 读《赤壁之战》有感2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赤壁之战》,这个故事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公元208年,在赤壁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王者之争。孙权和刘备想联合对付曹操,于是就在公元208年冬,孙刘联军和曹军在赤壁决战,刘备手下的将军黄盖设计用十艘大船装满易燃物,再用帷幕做伪装,行使到曹营附近,最后将火箭射向大船,从而使曹营燃烧,曹军战败。   读了这篇历史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动脑筋,不能蛮干,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可能的事也能成为可能。 读《赤壁之战》有感3   赤壁之战,一篇让人读完倍感遗憾的文章。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细细品尝它的味道。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是必然的还是天意?是因为你太过骄傲,太过相信自己的实力!过分的自信就等于自负! 读《赤壁之战》有感4   早上,我闲的没事,就拿开《三国演义》看起来,由于我已经看了一半了,所以我直接看《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主要写了黄盖和周瑜为了打胜曹操,献上了苦肉计,又让凤雏先生献了连环计,和曹操约定时间,到了时候,黄盖驾驶20条快船,在船上放容易起火的`东西,然后船头插青龙旗,借着东南风向南岸驶去,接近南岸时,曹操才醒悟起来,但已经晚了,他们的船连着,根本无法脱身,所以黄盖借助东风把曹操的所有战船销毁,这来有了后面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打仗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要刮东南风,所以才答应周瑜《七星坛祭风》。 读《赤壁之战》有感5   看过了《赤壁之战》,觉得:古代人好厉害!   战前:诸葛亮的三寸肉舌却辩倒江东文武,杀人于无形、无血!周公瑾的连环计!曹操的骄纵、懈怠!诸葛亮的‘借东风’是《心战》的前奏!   战时:纵使曹操的战舰、兵力,都是江东的两倍,甚至十倍!但个个江东战士奋勇当先。火攻之时,因为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进也不得,退也不行,个个就像等着吴军打似的。霎时间,武器刺进肉体的声音格外一致,下一秒,鲜血像妖娆的红玫瑰绽放。另一边,刘备和诸葛亮攻破荆州。让汉贼曹操忙的是顾头不顾尾啊!《心战》的高潮!   战后:曹操七十万大军被五万吴军打得所剩不过千骑,东吴损失了进一万兵士,而刘备呢?一兵一卒没动,轻轻松松得到了天下之腹——荆州!这场最大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不是东吴,而是刘备。这场阴谋与智慧的胜者,是一直掌握局势的卧龙先生!《心战》的后弦。   这场战,名曰兵战,实则心战!是在比每个领袖的智、勇、谋! 读《赤壁之战》有感6   公元197-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遂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攻东吴消灭刘备,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军事上处于劣势。曹军进驻赤壁,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军不习惯水战,加之曹操骄慢不得人心,庞统故意叫曹操把船用铁索连在一起,铺上木板,黄盖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然后乘机火攻曹操水师,大破曹军。   我认为孙刘两家之所以能破曹,是因为孙刘两家善用计谋,以少胜多,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战斗的结果。   在赤壁大战中,有人说孔明功劳大,因为他草船借箭并预测三天后有东南风,为东吴破曹立下了很大战功;有人说,黄盖的功劳大,是他用苦肉计骗得曹操上当,为破曹,他做出很大牺牲;有人说赤壁大战不能没有庞统的连环计,所以庞统功劳大……我认为谁都很重要,不必争论功劳大小。   曹军八十万有余,孙刘联军却不过五万,孙刘联军却能破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用脑袋,不可强攻硬拼,要靠智谋,比如:我们下象棋,不能一味横冲直撞,要想办法吃掉别人的“将”。特别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不能硬拼,要用计谋赢敌,智慧战胜力量。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说明同心协力能成大事,比如:我们学校拔河比赛,有的人身材较小,出的力少一些,有的人身材大,出的力也大一些,但不能说身材小的人功劳小,就算你高大威猛,你一个人也不能拔赢对方的整支队伍。   我们应该学习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还有东吴黄盖舍身为国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 读《赤壁之战》有感7   这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读《赤壁之战》这本书。被里面的故事所深深吸引,各个人物特点深深印在我脑海中。   文中的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实力十分强大。孙权雄踞江南,依靠长江天险,独霸一方。但曹操想占领江南,统一江南。而孙权既不想投降曹操,又害怕被曹操打败。这时,刘备刚被曹操打败,正逃往南方,于是与孙权联合,共抗曹操。曹操的军队不适合水战,就把他们的战船用铁锁拴在一起,铺上木板,结成“连环船”,船果然平稳了许多。孙权手下的大将黄盖准备用火攻烧他们的船。于是,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幕布,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并向曹操假投降。曹操果然中计,黄盖一到,就在大船上点火,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冲了上来。顿时,曹操的船烧着了,已是一片火海。最后,曹操败下阵来,返回洛阳,重振旗鼓。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再是信了阚泽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孙权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孙权拥有长江天险,才会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孙权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   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我们身边的事也是这样,要想取得成功,要准备周密,充分利用对方的弱点,知己知彼才能行。从曹操的角度看,我认为他太狂妄自大,以强欺弱。我们在对待同学和学习上不能向曹操那样骄傲自满,应该谦虚有礼。读了《赤壁之战》,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安排准备周密才做得好。

《赤壁》电影观后感

  观后感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下面是我给大家介绍的《赤壁》观后感,欢迎阅读。   《赤壁》电影观后感   东汉末年,新野一战刘备大败。无法反击的蜀军只好带着老百姓离开新野。但老百姓的行动很慢,这极大地耽误了行军转移的速度。有人劝刘备放弃老百姓,说这样会使转战快一点。但刘备说:“不行,老百姓不愿投靠曹操才跟我们走的,我们连老百姓都保护不了,那我们打仗还有什么意义?”刘备决定让孔明去东吴请求援军。孔明来到东吴,接下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舌战群儒”,最终,孔明说服了周瑜和孙权,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一场三国大戏,就因此拉开了。不同的人看《三国》,会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导演吴宇森要通过电影《赤壁》表达他怎样的思想呢?    一、情义高于一切。   赤壁一役的胜利完全在于“义”和“团结”。“义”是一种神奇的万能力量,能让不同的人联合起来,割头换颈。“团结”让无数根稻草抱成一团,不会被轻易折断。曹操虚为汉民,实为汉贼,不讲正义,更不懂得用人,狂妄专横,自然没人愿意相信他,真心效力于他。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备虽然打的胜仗不多,但他得民心,肯为老百姓着想,即使到了自己最危急的时刻,他也仍然不愿弃老百姓而自顾。同样,在刚刚上映的《建国大业》里,我们再次见到了一个爱民如子的领袖形象,得了民心,所以他领导的革命才获得了伟大胜利。   《赤壁》电影观后感   三国鼎立时期,曹操率百万大军南下攻打东吴、蜀国。东吴与蜀国结为同盟,共同抗曹。在周瑜勇猛地火烧连船,孔明机智地草船借箭后,曹操大败,败走华容道。此次战役空前绝后,被喻为“赤壁之战”《赤壁》一片以现代高科技的手段重现了古代宏伟的战斗场面,实在令人震惊。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我不经感慨到:团结力量的伟大。影片中,刘备与孙权结盟把弱小两国变为了强大一国,击败了曹军。可见团结的力量不可小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弱小的蚂蚁团结起来的威力。   生活中,人更应该如此,与家人、朋友、同学友好相处,不要闹不和。分离只会带来更多的伤害,团结才能凝聚精神和力量。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亚马逊森林里,一场森林火灾包围了一群蚂蚁。蚂蚁们迅速合拢,变成一个“蚁球”。蚂蚁们冲出火海,外表的蚂蚁牺牲了,可大多数蚂蚁因为蚂蚁的团结而得救了。不团结也有坏处,“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这就是不团结的坏处。   上次接力赛,我班表现不错,大家的速度十分快。眼看胜利在望了,可是由于我们不团结,掉了棒。我们得了第二名。可见,大家不团结,触手可及的胜利也会擦肩而过。团结,一种我们身边经常可以做到的事,可多少人做到了呢?希望大家生活中要团结,团结力量大!   《赤壁》电影观后感   昨天看了吴宇森导演的三国之赤壁的上集,感觉有一点失望,但也不算完全失望,起码我还是想继续看他的'下集赤壁,至少吴宇森的赤壁里面的动作和场面比三国之见龙卸甲要好看一点。   吴宇森的赤壁这部电影比较适合给那些没有一点中国历史常识的美国人看,但对我来说可能就不太适合,记得高中课文里都有三国演义的段落,大学听得又是单田芳的三国演义评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小说也在那时候通读了一遍,之后又是彻夜玩日本光荣KOEI的三国志4,现在玩的还是光荣的真三国无双系列的游戏,可以说,三国的故事以及里面的人物形象已经在我们脑海里有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模式了,一提到赵云、关羽、张飞,他们的形象几乎是固定化的,而吴宇森导演之下的这些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都不一样了。其实我更认同的是光荣的电脑游戏中的三国人物形象,而且我觉得,日本人的确真正吃透了三国文化的精髓,他们的游戏对于三国历史中很多有趣而详细的描写,又没有违背原本小说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属于我们自己的三国演义文化,一味迎合外国人所好制作的电影,是不能反映出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文化。   这一点其实我们值得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开发的真三国无双系列游戏的英文版在西方也非常流行,不少老外都热衷于这个游戏,有的老外甚至专门为了这个游戏而研究了中国的三国历史和文化,这也说明了好东西,不用投其所好,照样能发扬光大。   《赤壁》电影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让我学到了很多。故事是这样的:   曹操,字孟德。有一次,他亲自带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准备攻打江东。当时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吓得孙权连大气也不敢出。幸好刘备派诸葛亮去江东帮助孙权,受到了孙权的热烈欢迎。虽然是初冬,诸葛亮却预测三天以后有东南风,于是他和周瑜商量了一条计谋。他们先派庞统去游说曹操,让他把所有的战船都用铁链连接起来,再让黄盖领兵去诈降,趁机把曹操的战船都烧毁。等到了黄盖诈降的那一天晚上,果然吹起了猛烈地东南风,于是黄盖放出了许多火船。只见那些火船乘着东风,飞快地冲向曹操的战船。可曹操的战船被铁链拴在一起,不能掉头,无法逃脱,因此,一转眼就被全部烧毁了。曹操大败。   看完《赤壁之战》,我对诸葛亮又敬佩有羡慕。他不但能打仗,能制造木牛流马和喷火巨兽,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测出三天后有东南风,对赤壁之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以后一定要向诸葛亮学习,学习他博览群书、刻苦求学的精神。我会每天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做作业,还要读很多的课外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做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社会有用的人。

电影《赤壁》剧情?

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被迫撤退。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的影片评价

《赤壁》中对古代兵器和古代战术的描写很精彩。过去的影视作品,很少有阵法的表现,《赤壁》则用了大量篇幅描述古代阵法。古代战争从来不是街头混混斗殴,大家拿着刀枪冲上去一阵砍杀,胆大手黑的就能胜利。古代战争中,战斗双方必须要组成战阵,所谓行军布阵。行军就是指军队行进到战区的状态,而布阵就是到了战区之后展开作战状态。古代的军事家非常重视阵法的运用,各种武器和兵种必须配合好方能克敌制胜。古代布阵的时候是很有讲究的,必须考虑以下几种要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在《赤壁》中,曹军骑兵部队采用的楔形冲锋阵,则指挥官往往处于阵的最前方,适合勇猛型战将带领部下冲锋。在布阵的时候,弓箭手、火枪手这类无法肉搏的兵种必须要有长矛手或者刀牌手的保护。弓箭手射击完毕之后,如果敌人的冲锋接近,长枪手和刀牌手必须能够及时迎战。在行进的过程中,阵型的要求必须是各分队间既能够相互掩护,而且还要不互相阻碍。例如骑兵在行进的状态下,往往在主阵的两翼行进,很少部署在后面。这样一旦需要进入攻击状态,骑兵分队不会被前边步兵挡住去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标志就是阵型熟练。除了锥形阵之外,在电影里边还有雁行阵和八卦阵。雁行阵就是模仿大雁飞行编队的一种阵法。一直以来,雁行阵都是骑兵和步兵都广泛应用的战斗队形。骑兵的雁行阵主要用于快速突击对面敌人的两翼薄弱部位,而步兵往往用雁行阵克制敌军的正面冲击。先用横阵面对敌军冲锋面,迅速展开雁行阵。这样敌军的冲锋就会被夹在雁行阵的两翼中间,同时受到两侧的攻击,对付骑兵的锥形阵非常有效。古代军事家们为了不断因应时代的变化,改进阵法。除了孙膑的八种阵法之外,后世的军事家也发展出不少具有特色的阵法。在《赤壁》中,诸葛亮所部下的八卦阵就是古代著名的阵法之一。在影片中,诸葛亮说八卦阵是一种古老的阵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上八卦阵就是诸葛亮本人所创,而且在赤壁的时候诸葛亮本人还没发明这种阵法。根据史书记载,八卦阵是蜀国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根据蜀国军队的特点创立的新阵法,这种阵法在唐代就已经失传。诸葛亮垒石作八阵图,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种垒石阵应该算是最早的沙盘推演了。(新世纪周刊评价) 《赤壁》的重伤在于其搞笑的台词,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首要目的就是要卖出去并且卖的好,虽然吴宇森是故意(设计成这样的,为的是跟以前的产品形成差异化,做成有特质的产品。因为三国故事基本上人人耳熟能详,跟以前一样,就没有兴趣去看了。根据文化产业的特性,其娱乐性、时尚性、体验性是基本特征,要做好文化产业就必须在三性上做文章,虽然该片满足了笑点,但却失去了严肃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朱嘉评价) 因为要迎合国际片商,于是从选角开始,就注定了演员是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梁朝伟是位不错的演员,无论是《无间道》里的卧底警察,还是《花样年华》里的老派先生,都演得得心应手,可是偏偏周瑜这个完美男人让他演得不伦不类,不是不用心,而是确实气质不符合,缺少灵气。而金城武扮演的诸葛亮则更搞笑,导演给诸葛亮安排那么多搞笑台词非常失败。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位置是个军师,金城武在戏中的角色则是一个“万人迷”,他不仅迷住了周瑜,更迷住了所有的女观众,只要他的电眼一出现,女观众就满足了,至于演技如何,都不去考虑了,至少他很搞笑。小乔在史书记载中很少,但是为了让电影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于是大书特书她和周瑜的爱情,更派她独闯曹营,成为键人物。林志玲是个模特,她本不是靠演技吃饭的人,所以她演成什么样都无可厚非,她的职责就是当好一个漂亮的花瓶。从这点上说,林志玲做得很好,她也成为《赤壁》里比较让人难忘的角色,唯独一点,志玲姐姐永远一副随时等待被亲吻的样子,实在让人受不了,所有的特写都是这种毫无变话的脸孔,看多了,确实有些厌。(新快报评价)

赤壁写了些什么?

一、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二、《赤壁》原诗及译文1、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三、《赤壁》简介《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赤壁之战的赤壁究竟在何处?

关于赤壁之战的赤壁的地点,自南北朝以来,计有汉阳、汉川、黄冈、武昌、嘉鱼、蒲圻六赤壁说。究竟赤壁大战在哪个赤壁?我们只有根据《三国志》记载及裴注,并结合地理形势、特点来考察,才能获得正确的解答。赤壁之战在汉阳赤壁说,南北朝时期曾一度流行。南朝宋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言:“临嶂山南峰,谓之乌林峰,亦谓之赤壁,周瑜破曹操处。”《江右图[经]》亦云乌林为赤壁,“即《吴志》所谓操临荆州,孙权遣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刘备俱进,遇于赤壁,即此地也。”按:临嶂山在汉阳城西六十里汉水南,一名城头山,盘基数十里。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初败于赤壁,再败于乌林,乃二地,今以为一地二名,其不可信一;当年周瑜、程普率水军自柴桑至樊口与刘备会合,溯长江西上,曹操也统大军由江陵顺江东下,两军会于赤壁。可见赤壁临长江。今临嶂山在汉水南而不是长江南,证明不是当年赤壁之战的赤壁。此说早已被人抛弃,兹不赘述。赤壁之战在汉川赤壁说,在隋唐曾一度流行。《元和郡县图志》卷27《江南道三》沔州汉川县下载云:“赤壁草市,在县八十里。古今地书多言此是曹公败处。”作者李吉甫指出:“今按《三国志》,刘表卒,其子琮代立,在襄阳。刘备屯樊,琮降曹公,备遂南走。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备先据得之,自(当)[襄]阳倍道追备,一日夜行三百里,遂克江陵。又自江陵追备,至巴丘(今湖南岳阳市),遂至赤壁。孙权遣周瑜、程普各领兵万人,与刘备来敌曹公,遇于赤壁,因风纵火,曹公大败,遂取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自(徐)[径]北归。据此而言,则赤壁不在汉川也。何则?曹公既从江陵水(军)[道]至巴丘,赤壁又在巴丘之下,军改引还南郡,周瑜水军(退)[追],并是大江之中,与汉川殊为乖缪。盖是侧近居人,见崖岸赤色,因呼为赤壁,非曹公败处也。”他是唐宪宗时代的人,此处的分析很正确。故自宋以后,此说便自然消失了。黄冈赤壁本名赤鼻矶,《楚纪》作为“赤氵鼻山”,《齐安拾遗》始以之当赤壁大战之赤壁。至北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作《赤壁赋》及《赤壁怀古》词,方才流行起来。近代已被否定。现在因为发展旅游,有几位作者力图使此说重新抬头。他们的第一个论点,认为苏轼二赋一词中所写的是“周郎赤壁”,即赤壁之战的赤壁。甚至说,苏轼博览群书,不会有错。好在《赤壁怀古》词里,苏轼写得很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即是说,这个“故垒西边”的黄冈赤鼻矶,他听当地人传说是“三国周郎赤壁”,而不是自己考证后确定的。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说:“东坡黄州词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盖疑其非也。”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景物》中只是说:“赤壁矶在州治之北,东坡作《赤壁赋》,谓此为周瑜破曹操处。”可见,东坡的二赋一词,不能证明黄州赤鼻矶就是赤壁大战的赤壁。他们第二个论点是,据《三国志?吴主传》所载,“当初,曹操一面使人持檄于东吴,一面挥师东下”。当孙权“最终决意逆操,命周瑜率军启程,其时曹军东下至少十天了”,“二军只可能在夏口一带相遇”。并说《资治通鉴》中言“操济汉”。又引苏辙《赤壁怀古》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战安知赤壁焚。”然查《吴主传》及《三国志》其他纪、传与裴注,均无曹操一面使人持檄于东吴,一面挥师东下的说法;《资治通鉴》也没有“操济汉”的记载。苏辙的曹操“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完全是他为了迎合黄州赤壁说而臆造出来的。《三国志》所有纪、传及裴注,都没有曹军曾攻占夏口或越过夏口的记载,亦没有坐镇夏口的江夏太守刘琦败走之事。曹军既未过夏口,说明赤壁之战的地点不在黄冈赤鼻矶一带。其次,《三国志》记载的赤壁在长江南岸,而黄州赤鼻矶恰好相反,位于长江北岸,也说明赤鼻矶不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南宋李壁曾在诗中写道:“赤壁危矶几度过,沙羡江上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证讹。”明胡王圭在《赤壁考》中说:“苏子瞻适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他着重指出:“东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县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操自江陵西下,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矣。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亦不应在江北。”此说十分正确。他们的第三个论点是,根据《后汉书?献帝纪》及《三国志》记载“乌林之役和赤壁之役系同一战场的战斗”,“当日大战可言‘赤壁之役’,也可言‘乌林之役’,可言‘曹公败于赤壁’,亦可言‘曹公败于乌林’。”这完全是曲解。《三国志?周瑜传》云:孙权“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寻用黄盖策,用火攻,遂大破曹军。又云:瑜“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这很明确地说明,周瑜等初败曹军于赤壁,复大败曹军于乌林。因为赤壁、乌林两地相距很近,两次交战同属一个大的战役。故《先主传》、《吴主传》、《诸葛亮传》、《黄盖传》谓“与曹公战于赤壁”、“遇于赤壁”、“拒曹公于赤壁”,而《吕蒙传》、《程普传》、《甘宁传》等言“破曹公于乌林”,《后汉书?献帝纪》写作“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但是,两次交战,分别在赤壁、乌林附近,而不是在同一地点战斗。换言之,两次交战的战场,不是都在赤壁之下。他们还列举小说《三国演义》为证,认为罗贯中将赤壁大战的地点定在黄州,绝不是出自无意,而是他“尊重历史,忠于陈寿原意”之故。然而,小说并非信史,虚构之处甚多。只要我们稍微核对一下,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与《三国志》的记载根本不符,而且矛盾百出。依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挥军东下,不是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而是十一月;曹操不是致书孙权后,等了些天探听动静后,才统军东征,而是立即“计点马步水军共八十三万,诈称一百万,水陆并进,船骑双行,沿江而来”;周瑜尚未动身,曹操就已“西连荆、峡,东接蕲、黄,寨栅联络三百里了”;当曹操大军到三江口(今黄冈西30里)驻扎时,吴军先锋韩当、黄盖也在三江口下寨,周瑜、程普、鲁肃率领的后军“离三江口五六十里”依西山结营,距驻军樊口的刘备三十里左右;在大战期间,孙、刘两军根本没有联合,甚至刘军没有参与。更奇怪的是:两军交战是在三江口;曹军失利后,不是北撤,而是前进至赤壁,即今黄冈城西赤鼻山;第二次大战则在赤壁,曹军大败之后,才经乌林、华容镇逃往江陵。尤怪者,大战之日,驻军对岸樊口的刘军未动,驻扎在三江口的黄盖却要乘一天东南顺风向西北,才到达赤壁,火烧曹船,重创曹军。至于乌林,《三国演义》说是“曹操屯粮之所”,其地点,一会儿说在黄州西北六十里长江之北的团风镇,一会儿又说在长江之南,一会儿又说与宜都相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三国演义》在好些地方,没有尊重历史,没有忠于《三国志》的记载,它从反面证明了赤壁之战的地点不在黄冈赤鼻山。黄冈赤鼻山不是赤壁大战的赤壁,古今许多学者早就指出来了。例如:南宋著名的地理学家王象之就在《舆地纪胜》卷79《汉阳军?景物上》中说:“黄州之说盖出于《齐安拾遗》以赤鼻山为赤壁,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县(本鄂县,建安二十五年孙权改名)华容镇为曹操败走华容道,其说尤谬。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址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乎?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之南岸。今赤鼻山乃在江北,亦非也。又曹操既败,自华容道走,退保南郡。汉南郡,今江陵;华容,今监利也。武昌华容镇,岂[当]赤壁、南郡路乎?东坡《赤壁赋》中皆疑似语,未可为证。”元、明、清时期,地理考据学家均从王象之意见,故称黄州赤鼻山为“东坡赤壁”,以与三国赤壁区别开来。清光绪七年黄冈知县戴昌吉主编的《黄冈县志》卷2《地理志?古迹》也指出:“赤壁,本名赤鼻山,在城西北江滨。屹立如壁,其色赤,亦名赤壁。《齐安拾遗》以之当吴魏鏖兵之赤壁,误。”“按周瑜自柴桑至武昌樊口,而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临大江,在樊口之上。今樊口固古樊口也,今赤鼻山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赤壁之不在黄州可知。”康熙《湖北通志》、民国《湖北通志》等志与上述论点完全相同。总之,可以说黄冈赤鼻山为“东坡赤壁”,但不能说是赤壁大战的赤壁。赤壁之战在武昌县西赤矶山说,系后人根据《水经注》推定的。《水经注》江水篇云:江水经巴丘县(今湖南岳阳市)城陵山(今城陵矶)、彭城矶、鸭兰矶、夏浦,“左径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乌黎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江水又东,经练口、蒲矶口、蒲矶山、中阳水口、白沙口(麻屯口)、沙阳洲、聂口后,又“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处所也。”后人据此以今汉阳县南部的纱帽山为“百人山”,以今武昌县西部的赤矶山为“赤壁山”。按《水经注》记载,乌林“在沔阳州东南二百余里”,即今湖北洪湖县龙口区之乌林;蒲矶口,一名陆口,即今陆溪口。口之东为蒲矶山,山北为蒲矶洲,时蒲圻县治所在此洲头。沙洋洲在今嘉鱼县城北长江中,沙阳县治此。聂口、聂洲,在今嘉鱼县城东北;百人山又在聂口东北,去今嘉鱼县城不远。《舆地纪胜》谓在汉阳南78里,《大清一统志》云在汉阳西南80里,比《水经注》百人山去嘉鱼县城更远。关于赤矶山,不仅《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都不载,就是《舆地纪胜》,也只说是“在江夏县(今武昌县)境”,并没有讲是赤壁。《大清一统志》卷335《武昌府?山川》说得更明确:“按江夏县东南七十里亦有赤壁山,一名赤矶,一名赤圻,非周瑜破曹操处也。”民国《湖北通志》等从之。总之,武昌县赤矶山为赤壁大战的赤壁之说不能成立。嘉鱼县东北赤壁说,也是后人根据《水经注》推定的。《水经注》又是据盛弘之的《荆州记》确定的。《荆州记》云:“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故《水经注》将赤壁定在沙阳洲东北百人山西南的长江南岸。然与《三国志》记载不合,《括地志》、《元和志》、《寰宇记》均反对其说。至南宋,赵彦卫又依《水经注》记载,在《云麓漫钞》中说:“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言:据《水经注》,“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然疑乌林、赤壁一战相继,乌林之捷,又自赤壁始。及观《江表传》:赤壁败后,黄盖与操诈降书(始)[贻]操,以众寡不敌。交锋之日,盖为前锋。至战日,盖使用火攻之策,操乃败走。如此,则二战初不同日,《后汉纪》总书为乌林、赤壁。观者不审,故指乌林、赤壁为一地要之”,他虽然认为“道元乃后魏人,去三国尚近,考验必得其真”,但是,他在该书卷79《汉阳军?景物上》的“赤壁山”里,只是罗列了赤壁诸说,并未确指《水经注》的赤壁山的具体地点,而在卷66《鄂州?景物下》里,他所肯定的是章怀太子李贤和《元和志》所说的赤壁山。至明,一部分学者始依《水经注》认为赤壁山在“江夏(县治在今武汉市武昌)西南二百里许。”《大清一统志》则说“在嘉鱼县东北江滨”,谓:“按《水经注》,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县]接界处,上去乌林且二百里。”但是,他们都不能确指其处。此说虽把赤壁定位在长江南岸,但这仍与《三国志》记载的曹军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初战不利,曹操引军驻于江北乌林,周瑜、刘备驻南岸赤壁,两军南北对峙之形势不符。其次,当时没有像今天这样的侦察、通讯工具,武器又是刀、枪、剑、戟、长矛和弓箭等,只能是近距离的刺杀,如果两军相距两百里,周瑜、刘备怎能及时了解曹军的情况,抓住战机?黄盖又怎能用火突袭曹军?吴永章、舒永梅说得很正确:“如果相距二百余里,当时的木船要行驶几天才能由武昌的赤壁到达乌林。在这种情况下,孙刘联军全军在江上行驶几天,岂不暴露目标?黄盖诈降岂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要等待风势发动火攻,岂不贻误战机?”总之,嘉鱼县东北赤壁说也和武昌赤壁说一样,不能成立。赤壁之战在蒲圻县西北赤壁说,最早见于唐初。《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操后败于赤壁。”李贤注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杜佑在《通典》卷183鄂州蒲圻县下注云:“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于赤壁,即今县界。”又在岳州巴陵县下注言:《括地志》云,“‘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云,曹公进军江陵,得刘琮水军船步数十万,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遂于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逆之。曹公泊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千艘,因风放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备、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而《汉阳郡图经》云:“赤壁城一名乌林,在郡西北二百二十里,在汉川县西八十里,跨汉南北。”此大误也。曹公既从江陵,水军沿流已至巴丘,则今(巴陵郡)赤壁只是在巴陵郡之下。军败,引还南郡。刘备、周瑜水军追蹑,并是大江之中,与汉川西殊为乖角。今据《括地志》为是,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汉阳郡图说》及俗说,悉皆讹谬。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7《江南道三》鄂州蒲圻县下说:“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因为蒲圻赤壁山与《三国志》所载赤壁大战的地形完全相吻合,故此后地理志书多从之。例如《太平寰宇记》卷112《江南西道十》鄂州蒲圻县下载云:“赤壁,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江岸,北即曹操为周瑜所败之处。”《元丰九域志》卷6《荆湖路》云,鄂州蒲圻县“有赤壁山”。《舆地纪胜》卷66《鄂州?景物下》在“赤壁山”下虽然并列了诸说,但名列第一的是《元和志》的蒲圻赤壁山。王象之指出:蒲圻县“今析置嘉鱼[县],则[赤壁山]在嘉鱼[县]明矣。”南宋末年谢叠山曾到蒲圻赤壁山和乌林进行过考察,他记载说:“予自江夏(今武汉市武昌)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又曰乌巢,乃(汉)[沔]阳境。有烈火冈,上有周公瑾庙。至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公处无疑。”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引《武昌志》云:“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赤壁山,在今嘉鱼县,对江北之乌林。”《大明一统志》卷59《武昌府?山川》:“赤壁山《图经》云,‘在嘉鱼县西七十里。’其地今属嘉鱼。”《明史?地理志》亦言嘉鱼县“西有赤壁山,北岸对乌林”。康熙《湖北通志》、雍正《湖北通志》谓赤壁山在嘉鱼县城西南80里,民国《湖北通志》卷6《舆地志六?山川》引《嘉鱼县志》云:“赤壁山,在县西南六十里,一名石头关。”又云:“案郦注似赤壁以在江夏为近。惟考《吴书?周瑜传》,周瑜遣程普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走,引次江北,瑜等在江南岸。以南北言之,则《元和志》乌林、赤壁相对之文可据也。又曹公自江陵至巴丘,遂至赤壁。巴丘即今巴陵,则赤壁去巴陵不远,《寰宇记》[谓]在巴陵、江夏二郡界之文可据也。今乌林在江北岸,与《水经注》合,其对岸为石头关,即古赤壁。”孙刘联军在赤壁首战中能以少胜多,曹操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于此失利而北撤至乌林;北撤之后,不敢贸然迅速组织反攻孙刘联军的驻地赤壁,这说明赤壁是一个很险要的地方。今蒲圻县西北的赤壁山,北临长江,悬崖峭壁,南与南屏、金鸾二山相接,有利进攻、防守。西南又有黄盖湖,经石头、清江二口通长江,可以隐藏大量的水军、战舰并能防范突击。这些有利地形,是黄冈赤鼻山和武昌赤矶山所没有的。由于孙刘联军先占据了这个有利的险地,居高临下进行狙击,同时以精锐的水军奋勇迎战,两路夹攻,因而战胜了五、六倍于己的曹军;曹操看到赤壁险地已被孙刘联军占领,一时无法强取,于是下令暂时撤至北岸的乌林安营扎寨,重组军队消灭孙刘联军。可是,北来的将士不服水土,也受不了长江风浪的颠簸,生病的越来越多,而荆州将士为新附,存有疑虑,因此曹操没有立即组织大规模的进攻。当他拟订作战计划,等待战机的时候,却中了黄盖的诈降计,赤壁和乌林相距很近,在孙刘联军火攻的突然袭击下,猝不及防,遂遭惨败,曹操下令尽烧余船,率领败军由华容道走近路退保江陵。华容道因位于华容县境而得名。按汉华容县,即今湖北监利、石首县地,治所在监利城西北70里,古夏水之北,正在古云梦泽地区以内。故曹操引军从华容道步归时,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死者甚众。今天这一带仍很低洼,湖泊很多,当年泥泞难行可想而知。总之,今蒲圻赤壁山、洪湖乌林、监利古华容道,都完全符合《三国志》所载的赤壁大战的地形,说明今蒲圻赤壁山即赤壁大战的赤壁。有人争辩说:“蒲圻赤壁和乌林的地理位置,根本不适宜屯兵,亦不是会兵打仗之地:(1)严格地说,蒲圻赤壁是个小山包,只是由于滨临大江,横亘江中,显得稍有气势。但如果用军事眼光来看,它就毫无价值可言。(2)与蒲圻赤壁相对的乌林,古时候完全是沼泽一片。方圆几百里,没有高山,唯滨江数丘而已,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根本无法容身。至于说曹军的屯粮之地在何处,更无从解释。”的确,从军事地理的观点来看,蒲圻赤壁和洪湖乌林,都不适合作为敌对双方大会战的地点。但是,严峻的历史事实往往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曹操既要消灭刘备、刘琦,我想原来拟定的会战地点,也许是夏口或者是别的,不会是赤壁、乌林。从周瑜向孙权表示:“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看来,周瑜原来选定的战场,也是在夏口。因为这里地势开阔,有龟山、蛇山,又有汉水,利于防守,可是,孙刘联军进于夏口时,曹军未至,遂改变原计划,以夏口为后勤支援地,继续西进,遂与曹操大军相遇于蒲圻赤壁。这次在赤壁会战,不是事先选定的,而是曹军东下,孙刘联军西上,双方迫不得已在此遭遇的。曹操后来在给孙权的信里,也承认乌林是不适于驻军、作战的“恶地”。他讲述说:“昔赤壁之役,遭离疫气,烧船自还,以避恶地,非周瑜水军所能抑挫也。”由此可见,由于历史的偶然性,不适于屯兵、会战的蒲圻赤壁和洪湖乌林,正是当年赫赫有名的赤壁大战的战场。今蒲圻赤壁山上的峭壁上,“赤壁”二个大字犹赫然显目。传为周瑜亲书,其说法不可靠。但是有人认为,“其时楷书尚未形成,因此可断定其书刻年代当在唐代以后”,亦不可信。据《三国志》卷1《武帝纪》裴注:东汉时王次仲开始楷书,至灵帝好书,世多能者。自楷书大师梁鹄依刘表后,楷书必定也在荆州地区开始流行。于东晋,荆、扬诸州文人尽为楷书,并非唐代以后有。在赤壁山江边,还有许多历史文人凭吊赤壁大战所题的诗赋石刻。与赤壁山相连的南屏山上,有武侯宫。西南的黄盖湖,“相传孙权论赤壁战功,以此湖赐黄盖,故名”。解放以来,当地的文化部门又在赤壁、乌林地下发掘了不少东汉末年的兵器,所谓赤壁山出土的箭矢之类是赤壁大战以后的遗物之说,难以成立。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魏、吴的兵器没有什么变化,自赤壁大战以后,这里没有发生过战争,其出土箭矢等兵器,自然主要是当年赤壁大战的遗物。事实证明,蒲圻赤壁山,是当年赤壁大战的主战场。(注:蒲圻现为赤壁市)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100字

你好 很高兴可以为你解答 我是小雪老师 赤壁之战,一个让人拥有伤感的文章。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细细品尝它的味道。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摘要】
赤壁之战读书笔记100字【提问】
你好 很高兴可以为你解答 我是小雪老师 赤壁之战,一个让人拥有伤感的文章。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细细品尝它的味道。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回答】


赤壁读后感800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赤壁读后感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了机遇的明灯,你才能找到人生正确的道路;播下机遇的种子,你才能获得甘甜的果实;握住机遇的钥匙,你才能打开人生宝藏的大门。

——题记

刚刚品味完杜牧的《赤壁》,我深有感悟。

不知这位大诗人伫立在赤壁矶前,手握着前朝的战戟,内心是否与我一样翻腾似海呢?

机遇,要学会抓住。

杜牧望着眼前的滚滚江水,手里拿着柄生了锈的战戟,他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缺少机遇,虽然有着满腹才华,虽然熟读兵书兵法,可却无法施展,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的祖父杜佑曾是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宰相,可他自己愣是完不成自己那宏伟的政治抱负。这不就像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吗?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抱负,这很好。但他们拼尽了满腔热血也完不成当初许下的理想。他们迷茫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着车水马龙,高楼耸立,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在哪里。于是,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被遗忘,慢慢老去。他们那曾经为之努力的梦想被淡化。他们,其实并不是不努力,没有才干,他们是抓不住机遇。想一想,在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有多少机遇在向他们招手?他们总是不能把握,总幻想着前方一定有更好的机会在等着他们。所以,他们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他们什么都没有捡,只看着美食在慢慢地离自己而去。

当杜牧站在赤壁矶足够长时间后,他便又开始感叹周瑜凭借了良好的人生机遇,成就了名传千古的.功业,他已认识到周瑜是一个善于把握时机的人,他在赞美周瑜甚至嫉妒周瑜有如此的幸运。

其实没有什么幸运,把握好每一个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你就会成功。

当你抓住了机遇以后,不要嫌小,不要幻想,把握好它吧!它可能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不然到暮年再回首望去,过去的机会都被自己浪费了,最后只能仰望那些登上成功之顶的人们,感叹自己没有那么好的机遇,感叹他人如此幸运。真的是没有机遇吗?别人的成功都是偶然吗?别人也是付出努力,抓住了机遇才成功的。回首眺望,历史上没有哪位名人是平白无故就能成功的吧。

所以,抓住机遇很关键。

抓住机遇,你的人生已经半只脚踏进了成功的大门。

把握好人生机遇的钥匙,开启成功的大门!


读《赤壁》有感

读《赤壁》有感1   在《赤壁》中赵云进村救助百姓,拼死保护阿斗。虽然中了箭,但他对自己身上的箭视而不见,依然要与魏军血战到底。最后,终于救出了阿斗,保护了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他的军事才能是令人赞叹的,但他也是靠两个字才杀出血路的,那就是—勇气!   对,勇气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张飞掩护村民撤退、孙权与刘备结盟一同抗曹、曹操决心攻打赤壁……哪样不需要勇气?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走在路上,来到了一条很宽却不深的沟边,他想即使掉下去也没什么,便轻轻一跳就过去了。他一惊:原来这么容易!又一天,,他又遇到了一条沟阻挡了他前行的路。这条沟比上次的窄得多,只是下面深不见底。他站在沟边心里发抖:万一掉下去可如何是好?他便失去了一跳的勇气,放弃了努力,只好绕很远的路去自己的目的地。   故事里的人物一样需要勇气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人人都别指望自己一生永远风平浪静;但只要你有勇气、有毅力,就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人有时会惊奇于自己的潜能,但如果缺少面对风险的勇气,那你的潜能就永远被埋在生命的废墟中。   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面对生活的急流,用我们不可缺少的勇气来创造无憾的人生! 读《赤壁》有感2   赤壁赋这首词是我们都学过的,用文言文写出了赤壁的美景,大家都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读赤壁大家有什么感悟?下面我带来的是阅读《赤壁赋》有感:风月动情美文生。   阅读苏子《赤壁赋》,文字美,音韵美,风景美,意境美,哲理美会一齐向你袭来。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叹:这真不愧是古今艺术珍品!特别是“风月”二字,贯穿全文,无边风光,使人心醉;从头至尾有关“风”与“月”的语句不下十句。难怪清朝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读完此篇后,作出“此赋通篇只说风月”的点评。   苏子是在“七月既望”“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既望,就是阴历十六呀!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这是一月中最亮最圆的月亮呀!难怪他在“月出与东上之上”后,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祥和的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了,诵着唱着,唱着诵着,就浩浩乎飘飘然,就“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了。——是风月,触动了苏子的情思,催生了这篇美文。   良辰美景,风月无边;饮酒作赋,甚是快乐。苏子情动风月,其乐融融。他忘情地扣舷击节,歌而唱之。当他唱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时,心里就掠过一丝淡淡的,因忠君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悲哀。不料一客洞箫和歌,又撩拨了他的伤痛。箫声呜呜,“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使孤独的嫠妇也落泪悲泣。苏子不禁由喜而哀,正襟危坐,变脸失色,厉声责问:“何为其然也?”——是风月,触动了苏子悲伤的心灵。   徐风皓月之下,作者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当年的曹操——踌躇满志,一世枭雄;又由眼前的风月想到了困孟德于赤壁的周郎——“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然而,风月依旧,赤壁仍存,枭雄安在?英雄何处?此番议论,虽出于客人之口,却流动于苏子笔端,是苏子感情的流露。——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联想。   风月,又是作者阐发哲理的凭借。苏子在歌风唱月之后,先借客人之口,哀叹了“吾生之须臾”,知道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不可得。然后又借“水与月”发表议论:江水虽然东流长逝,却未曾枯竭;月亮虽然有圆有缺,但却没有消减;万事万物既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着,又是无限的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也没必要悲伤呀!——又是风月,引发了苏子的议论。   风月,也暗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全文由月出、月照一直写到月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是通过风月,推进了人们情感的变化,预示了人生的'觉悟和旷达:作者因风月而“饮酒乐甚”,因风月而悲伤愀然,又因风月而觉悟和旷达——达到了不悲不哀不叹不羡的大彻大悟。最后在文章结束之时,主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真是“结出大自在”(金圣叹语)。   纵观全文,作者因风月而乐,因风月而悲,最后又因风月与客“喜而笑”,从而达到了觉悟旷达和宇宙观的升华。风月推动了行文思路,风月贯通了前后文脉。所以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称:苏子的《赤壁赋》是“以江山风月作骨”的。古代学问家的点评真是准确到位呀! 读《赤壁》有感3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赤壁之战》,这个故事选自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公元208年,在赤壁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王者之争。孙权和刘备想联合对付曹操,于是就在公元208年冬,孙刘联军和曹军在赤壁决战,刘备手下的将军黄盖设计用十艘大船装满易燃物,再用帷幕做伪装,行使到曹营附近,最后将火箭射向大船,从而使曹营燃烧,曹军战败。   读了这篇历史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都要动脑筋,不能蛮干,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可能的事也能成为可能。 读《赤壁》有感4   赤壁之战,一篇让人读完倍感遗憾的文章。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再一次细细品尝它的味道。   这篇课文选自罗贯中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话说曹操豪情满怀,挥师南下,想要夺取江南,吞并东吴,消灭孙权、刘备统一中原。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阚泽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   曹操呀,你为什么会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八十万大军还胜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庞统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诸葛亮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   曹操呀,你的败是必然的还是天意?是因为你太过骄傲,太过相信自己的实力!过分的自信就等于自负! 读《赤壁》有感5   早上,我闲的没事,就拿开《三国演义》看起来,由于我已经看了一半了,所以我直接看《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主要写了黄盖和周瑜为了打胜曹操,献上了苦肉计,又让凤雏先生献了连环计,和曹操约定时间,到了时候,黄盖驾驶20条快船,在船上放容易起火的东西,然后船头插青龙旗,借着东南风向南岸驶去,接近南岸时,曹操才醒悟起来,但已经晚了,他们的船连着,根本无法脱身,所以黄盖借助东风把曹操的所有战船销毁,这来有了后面的《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打仗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诸葛亮知道三天后要刮东南风,所以才答应周瑜《七星坛祭风》。 读《赤壁》有感6   看过了《赤壁之战》,觉得:古代人好厉害!   战前:诸葛亮的三寸肉舌却辩倒江东文武,杀人于无形、无血!周公瑾的连环计!曹操的骄纵、懈怠!诸葛亮的‘借东风’是《心战》的前奏!   战时:纵使曹操的战舰、兵力,都是江东的两倍,甚至十倍!但个个江东战士奋勇当先。火攻之时,因为曹操的战船连在一起,进也不得,退也不行,个个就像等着吴军打似的。霎时间,武器刺进肉体的声音格外一致,下一秒,鲜血像妖娆的红玫瑰绽放。另一边,刘备和诸葛亮攻破荆州。让汉贼曹操忙的是顾头不顾尾啊!《心战》的高潮!   战后:曹操七十万大军被五万吴军打得所剩不过千骑,东吴损失了进一万兵士,而刘备呢?一兵一卒没动,轻轻松松得到了天下之腹——荆州!这场最大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不是东吴,而是刘备。这场阴谋与智慧的胜者,是一直掌握局势的卧龙先生!《心战》的后弦。   这场战,名曰兵战,实则心战!是在比每个领袖的智、勇、谋! 读《赤壁》有感7   公元197-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遂率八十三万大军南下攻东吴消灭刘备,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军事上处于劣势。曹军进驻赤壁,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曹军不习惯水战,加之曹操骄慢不得人心,庞统故意叫曹操把船用铁索连在一起,铺上木板,黄盖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然后乘机火攻曹操水师,大破曹军。   我认为孙刘两家之所以能破曹,是因为孙刘两家善用计谋,以少胜多,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战斗的结果。   在赤壁大战中,有人说孔明功劳大,因为他草船借箭并预测三天后有东南风,为东吴破曹立下了很大战功;有人说,黄盖的功劳大,是他用苦肉计骗得曹操上当,为破曹,他做出很大牺牲;有人说赤壁大战不能没有庞统的连环计,所以庞统功劳大……我认为谁都很重要,不必争论功劳大小。   曹军八十万有余,孙刘联军却不过五万,孙刘联军却能破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用脑袋,不可强攻硬拼,要靠智谋,比如:我们下象棋,不能一味横冲直撞,要想办法吃掉别人的“将”。特别是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更不能硬拼,要用计谋赢敌,智慧战胜力量。   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说明同心协力能成大事,比如:我们学校拔河比赛,有的人身材较小,出的力少一些,有的人身材大,出的力也大一些,但不能说身材小的人功劳小,就算你高大威猛,你一个人也不能拔赢对方的整支队伍。   我们应该学习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还有东吴黄盖舍身为国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精神。 读《赤壁》有感8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我再一次重游三国世界的时候,我又得到了一些新的启示。在《三国演义》中,每一回的小故事都很经典,都很吸引人,让人浮想联翩。其中,《火烧赤壁》这一回的故事最令我记忆深刻。   这篇故事主要讲了曹操率领十几万大军攻打孙权和刘备,想要统一天下。虽然曹操威震四海,却十分骄傲,根本不把孙刘联军放在眼里。孙刘联军的水陆两军人马不足五万,但是军民团结一心,加上周瑜的正确指挥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很快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方法:周瑜、诸葛亮等人先后发现了用铁链连接的战船最容易用火进行攻击;周瑜诱惑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死精通水军的蔡瑁和张允;诸葛亮巧用天时,成功“借”来了东南风;为了方便放火,周瑜和黄盖还精心策划了“苦肉计”,蒙骗曹操上当……孙刘联军准备这么充分,赢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赤壁大战中,曹军所有用铁链连接的战船顷刻间灰飞烟灭,死伤者不计其数,曹操还差一点儿送了性命。(读后感 )经过这一战,曹操的实力削弱了许多,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为什么曹操兵强马壮,却赢不了孙刘联军的几万人马,惨败而归呢?第一点是因为曹操不占天时地利以及人和。第二点是因为曹操太过轻敌,认为孙刘联军的兵马不及袁绍,根本不堪一击。反过来,孙刘联军之所以能够成功打败曹操,其根本在于孙刘联军同仇敌忾,周瑜和诸葛亮巧使妙计和将士们士气高涨、奋勇争先。   赤壁之战是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它告诉我们:无论敌人有多么强大,只要齐心协力、善用计谋、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让我们一起在情节波折起伏的三国世界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吧! 读《赤壁》有感9   我也要让现在的自己死掉,让方鸿渐的灵魂从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来悼念,而用来警示,让活着的自己活得更好?坐在考场上,看着这道作文题,遐想无限。翻开一篇篇的散文,立马给了我一种清新,脱俗之感。既是没有衰老,想必也是未老先衰了吧!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 上一篇:7月cpi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