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型文学的特点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
1、表现性: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基本特征?
理想型文学基本特征:1.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理想型文学与注重客观再现的现实型文学不同,它极大地突出了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这也正是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作家之间论争的一个焦点。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例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是典型的理想型文学。在结构上,莎士比亚用了多线索多层次的手法,以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线索为主线,以挪威小王子和雷欧提斯的复仇古诗为副线,互相对比,激化矛盾,使戏剧场面不断转化,推进情节矛盾,走向高潮,以达到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局的主题。两种主观的矛盾形象的呈现,既表达了主题,也给人一种情感态度,是直接抒发情绪。在人物塑造上,着重内心世界的描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复杂正突出了人物的魅力。为了达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还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这种细致的描写,追求了情感的真实,所以读者的心中的哈姆雷特是独特的,夸张和变形使人物形象更生动。
《理想》的作者是谁?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成都青白江城厢镇人,当代诗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迁回城厢镇槐树街老家。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写作愈勤.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著有诗集《告别火星》《流沙河诗集》.1950年到《川西农民报》任副刊编辑。1952年调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编辑、《星星》编辑。1957年后在成都从事多种劳作,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66年被错判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劳动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任馆员。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年底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编辑。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1985年起专职写作,作品出版20种。 他的诗《理想》被编入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人教天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鲁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鄂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
理想文学基本特征是?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
1、表现性: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理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的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对事物的描绘之中;
2、虚幻性: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的特点
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它突出的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它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
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区别: 首先,它们总体的侧重点不同。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写实,要求立足于客观实在,力求把生活的实在面目描画出来,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复制,没有添加生活本来没有的棱角。它着重的是逼真再现,如同拍照,拍出来的作品是最真实的、没有经过化妆或其他手段美化处理的、最朴素的生活照。例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型作品。他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理想型文学则侧重于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理想型文学并不旨在写实,而是要求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打个比方来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就如同化了浓妆的艺术照,经过了各种美化加工,不再是生活原原本本的面目,而是通过处理添加了许多生活原本没有的“脂粉水粉”“妆扮”过从而不再旨在复制“对象”的原形而旨在表现“对象”的个性思想的作品。例如《格林童话》和《哈姆雷特》等作品就是属于理想型的。还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它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它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作者也于1915年,得到瑞典文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再说象征类型文学,它的侧重点就更“另类了”!象征类型文学作品侧重于寄寓某种意念、意蕴。继续上面的比喻来说,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就如同是抽象派画作,而不是照片。因为,它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事物本身。它通过暗示使人的想象延伸开去,由此及彼,扩展开来。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最明显。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它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从人物塑造方面比较,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区别。现实型文学力求提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多是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物,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具有非常具体、确定的社会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到极大的作用。比如中的主角,就取自生活原型,她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当时特的时代背景和她所处的生活环境。而理想型文学中则多见各种变形的、奇幻的形象,常有虚幻离奇的神仙妖怪和超尘脱俗的英雄豪杰。比如里的各种拟人化的动物和虚构的精灵之类的角色,就具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文学意象已超载了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的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例如北岛的诗: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里面的象征意义可以这样理1、“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2、“森林”象征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3、“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4、“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5、“你”和“眼睛”双重象征着理想的化身。 再次,从作者的情感评价的角度看,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所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中。作家不直接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的主观倾向,而是把自己感受过的现实生活再现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直告之。张爱玲喜描写各色“坏女人”,她的小说人物多是病态女子,她写来并没有明确流露出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喜恶,但是真把作品读懂了的人们却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观感。理想型文学则像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对主人公保尔的炽热感情就流露得很明显。至于象征型文学,它则偏于以间接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这种作品中有作者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必须依赖各种象征意象,曲折地、独特地表现出来,并需要读者通过直觉与情感进一步加以理解。
现实型文学的特征
特征它的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一方面,它应在其话语系统中,真实地再现现实矛盾与规律;另一方面,文学应在认识基础上,显示出对现实矛盾和规律的情感评价。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例文如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骆驼祥子》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这是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征,把当时的现实环境仔细的描绘在了小说中充当背景,给人一种真实感。小说主题在社会层面上通常认为这部小说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祥子的悲剧中主要体现社会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的内涵;文明与人性关系的层面: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含有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的思考。把当时的社会矛盾,用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体现出来,揭露了事实,是典型的现实性文学。老舍试图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城市中的人性的污浊,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深深忧虑。老舍这类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在30年代是很独特的。并且书中大量应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读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北京方言在书中的运用,更是现实型文学的表现,一种逼真感油然而生,给予读者亲切感。
西厢记是抒情性作品吗
是的,西厢记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性文学作品之一。西厢记是明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所创作的一部话本,以唐代诗人元稹的故事为蓝本,讲述了唐朝书生张生与梅妻鹤子的爱情故事。西厢记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纯真爱情,以及两人的爱情受到社会道德观念、家庭利益等因素的压抑和阻挠的悲情遭遇。作品中充满了情感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深刻的抒情性质。西厢记的艺术风格追求的是真实、自然和情感的表现,它强调人物心理描写,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因此,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被誉为“闺阁之艳、雅俗共赏的大成之作”,并且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而且对中国戏曲艺术和小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西厢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使用了当时通俗易懂的白话,为后来的白话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西厢记将文学与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闺阁戏”,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西厢记也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同时,西厢记也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普遍人文精神和深厚感情的经典之作。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友情、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体现了中国文学传统中崇尚“仁爱”、“人情”的思想精髓。西厢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是一部具有抒情性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厢记》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喜剧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许多读者的喜爱,它表达的“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主题,反映了人们美好和善良的愿望。《西厢记》在经过多位作家、多个版本的著作加工后,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现实主义喜剧杰作,为明清两代以后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总之,《西厢记》这部喜剧作品既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作者将它们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它是我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最杰出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