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原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
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
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
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鬼谷子详解》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鬼谷子详解》(陈蒲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1JDuuwTdb4ha4BYu6mUdQA 提取码: uuff书名:鬼谷子详解作者:陈蒲清豆瓣评分:8.8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年份:2005-05页数:282内容简介:《鬼谷子详解》内容简介:鬼谷子这个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一个真实而又最具有神秘光环的人物。他的著作《鬼谷子》,是一部有独特价值而又最富于神奇色彩的书。《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说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隋书·经籍志》在“纵横家”类著录了《鬼谷子》三卷.注解说:“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
鬼谷子文言文
1. 谁有鬼谷子古文和翻译对照的呢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 1《鬼谷子》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 2. 《鬼谷子》纵横之术原文和翻译 《上卷》:(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br/]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br/]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查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br/]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手机只能打这么多?。 3. 鬼谷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 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 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 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 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东周列国志》中有段关于《阴符》的精彩描写。当年苏秦辞鬼谷子下山,尽破家财得 黄金百镒,黑貂裘衣一件,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得天下利害 之详。 然而如此数年,未有所遇。其时钱财以尽,只得回家。 回家后,一家老小尽责其之。 妻不以其为夫,嫂不以其为叔,母不以其为子。 绝望之余,想起鬼谷子之临别赠言:「若游 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于是苏秦乃闭门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 息。 夜倦欲睡,则引锥刺股,血流满足。如此一年,于阴符有悟,乃将列国形势,细细揣 摩,天下之势,尽在掌中。 后又出游列国,成功于燕、赵。随之又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 建立不朽功绩。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 始,一其纪也。 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 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术者,心 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 之。 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 其通 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 也。 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 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 身,谓之真人。 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 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 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 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 志意不实,则 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 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 常固守,乃能分之。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 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 凝。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 率之交会,听之候也。 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 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 待神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 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 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 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 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 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让己者,养 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 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 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 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 者,不可神肃察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转图法猛兽转图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 以变。 4. 求问求高人懂鬼谷子算命的,懂文言文的解一下什么意思 八字: 庚午 辛巳 壬午 癸卯 五行: 金火 金火 水火 水木 纳音: 路旁土 白腊金 杨柳木 金箔金 鬼谷子算命术: 天将星月照寒潭(解)处境清贫,幸而有人照扶。庚癸(咸)【判断】此命天孤天星,退神重,只宜离祖自立,不可靠亲享福,重重浪里作生涯,百尺竿头打跟头,只因八字坚牢,根基不能摇动。莺宿野林格屋内黄金不用量,旁人自说短与长,孤飞雁宿芦花岸,不击舟横云水乡。莺语花枝春色暮,人居草屋日偏长,问君去路兴亡事,一片笙歌送夕阳。【判断】凤阁龙楼帝王城,来往翱翔几万程,步玉登金人去远,江滨前望总归就。【兄弟】双双雁字分吴越,来往天边共月明,西堂深处多佳兴,醉把金樽向那评。【行藏】韶光秋景两凄凉,常得威权辅国强,紫橐不留人意急,轻车催换旧金章。【婚姻】换叶桃花总是春,鸳鸯会聚向江滨,森森月桂澄清影,莺燕纷纷点翠翠。【子息】蟠桃枝上半青黄,两苑花开晚最香,更有两枝花茂发,掀天扑地傍横塘。
鬼谷子书文言文
1. 《鬼谷子》纵横之术原文和翻译 《上卷》:(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br/]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br/]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查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br/]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手机只能打这么多?。 2. 书籍《鬼谷子》的原文内容是什么 《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 《鬼谷子》作为纵横家游说经验的总结,它融会了鬼谷子毕生学术研究的精华,其价值是不言自明的。《鬼谷子》共十四篇,其中的转丸,却乱已失传。该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著作,为后世了解纵横家的思想提供了不少的参考。、 说其(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而得,但是具体是那里还有争议,且很大。 鬼谷子被喻为纵横家之鼻祖的原因是其下有苏秦与张仪两个叱吒战国时代的杰出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称鬼谷子是一位奇才、全才。其著作有《鬼谷子》又叫做《捭阖策》、《本经阴符七术》言练气养神之法。 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民间亦有传说鬼谷子是命理师的祖师爷,在道教中鬼谷子尊号为玄都仙长。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用以修心修身。《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3. 鬼谷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 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 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 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 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东周列国志》中有段关于《阴符》的精彩描写。当年苏秦辞鬼谷子下山,尽破家财得 黄金百镒,黑貂裘衣一件,治车马仆从,遨游列国,访求山川地形,人民风土,得天下利害 之详。 然而如此数年,未有所遇。其时钱财以尽,只得回家。 回家后,一家老小尽责其之。 妻不以其为夫,嫂不以其为叔,母不以其为子。 绝望之余,想起鬼谷子之临别赠言:「若游 说失意,只须熟玩《阴符》一书,自有进益。」于是苏秦乃闭门探讨,务穷其趣,昼夜不 息。 夜倦欲睡,则引锥刺股,血流满足。如此一年,于阴符有悟,乃将列国形势,细细揣 摩,天下之势,尽在掌中。 后又出游列国,成功于燕、赵。随之又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 建立不朽功绩。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得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 始,一其纪也。 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 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术者,心 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穷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于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 之。 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穷,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 其通 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 也。 静和者,养气。气得其和,四者不衰。 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 身,谓之真人。 真人者,同逃邙合道,执一而养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 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 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 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故心气一则故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 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 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 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 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 志意不实,则 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 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 常固守,乃能分之。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 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 凝。 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 率之交会,听之候也。 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 候之不得,寄谋失矣。 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 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 待神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 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 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 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 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 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 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 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 让己者,养 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 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 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 故观其志意,为度数,乃以揣说图事,尽 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 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 者,不可神肃察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转图法猛兽转图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而神道混沌为一。 以变。 4. 谁有鬼谷子古文和翻译对照的呢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鬼谷子》序言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1《鬼谷子》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译文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 5. 求《鬼谷子》原文+译文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 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25也;阖之者,结其诚也。 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 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鄢。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 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6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42。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 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 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 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 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 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 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 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 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 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 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 6. 求《鬼谷子》的详尽解释 《鬼谷子》一书,从主要内容来看,是针对谈判游说活动而言的,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到大量的谋略问题,与军事问题触类旁通,也被称为兵书.书以功利主义思想,认为一切合理手段都可以运用.它讲述了作为弱者的一无所有的纵横家们,运用谋略口才如何进行游说,进而控制作为强者,握有一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诸侯国君主.此书,是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因此可以说,《鬼谷子》的智慧也就是一部“治人兵法”.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鬼谷子》不是一部等闲之作,它曾对社会尤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理论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7. 鬼谷子书籍推荐 中华哲思十大奇书:《周易》《道德经》《论语》《庄子》《春秋繁露》 《肇论》《六祖坛经》《二程遗书》《焚书》《三民主义》 中华 兵战十大奇书:《孙子兵法》《六韬》《吴子兵法》《司马兵法》 《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百战奇法》 中华史地十大奇书:《尚书》《左氏春秋》《山海经》《史记》《汉书》 《水经》《大唐西域记》《资治通鉴》《百夷传》《扬州十日记》 中华艺文十大奇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古文观止》《西厢记》《水浒传》《红楼梦》 中华学术十大奇书:《说文解字》《文心雕龙》《史通》《困学纪闻》 《四书集注》《尚书古文疏证》《文史通义》《新学伪经考》《宋元戏曲考》《清代学术概论》 中华考工十大奇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汜胜之书》《考工记》 《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农书》《授时历经》《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中华医药十大奇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脉经》《千金要方》《本草纲目》《温病条辨》 中华术数十大奇书:《鬼谷子》《太弦经》《周易参同契》《黄帝宅经》《葬经》《太乙金镜式经》《六壬神定经》《遁甲符应经》《麻衣神相》《柳庄相法》 中华娱艺十大奇书:《乐记》《禽经》《茶经》《林泉高致》《法书要录》《棋经》《北山酒经》《兽经》《牌经》《闲情偶寄》 中华谐谑十大奇书:《笑林》《启颜录》《艾子杂说》《雪涛谐史》《解愠编》《笑府》《笑史》《笑典》《笑得好》《笑林广记》全是的
鬼谷子文言文翻译
1.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①之先。 观阴阳之开阖②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③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④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⑤。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⑥。 【注释】①众生:使有生命者生存,也就是人民大众。②阖:闭的意思。 ③筹策:原为古代计算用具。这里指谋划。 ④见:发现。⑤门户:即上文所说"存亡之门户"。 ⑥阴、阳、柔、刚、开、闭、弛、张:分别指事物所处的不同状态及表现,因此,应采用相应行动。 2. 谁有鬼谷子古文和翻译对照的呢 鬼谷子全文及译文 《鬼谷子》序言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 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 《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此电子文本为道藏本,取自萧登福先生之《鬼谷子研究》 1《鬼谷子》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 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 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 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 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 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 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 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 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 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 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 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 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 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 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 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 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化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 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 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 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困为情趣相同;封闭。 3.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鬼谷子》内楗第三意思是: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下面是全文 《鬼谷子》内楗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译 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 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 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 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思想. 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 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求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 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 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 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忠信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 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 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 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 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鬼谷子》全篇很长,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买本书看看~。 4. 《鬼谷子》纵横之术原文和翻译 《上卷》:(原文)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 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br/]变化无穷,各有所归。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br/]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查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br/]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手机只能打这么多?。 5. 英语翻译齐王好相.有称神相者求见曰:“臣鬼谷子之高第,而唐举之受 齐王好相面,有个自称神相的人求见说:“我是鬼谷子的徒弟,是神相唐莒的师父.”齐王很高兴地说:“试试看我会怎么样.”这人回答说:“大王别着急啊.我相人一定要看一天,看到熟悉之后才有结果.”于是就在大殿上规规矩矩地站着看.不一会儿有使者拿着文书进来禀告,齐王的脸色大变,相面的人问是怎么回事,齐王说:“秦军包围即墨三天了,应该发兵援救.”相面的人抬头对齐王说:“我看见大王天庭(即额头)满是黑气,这是主有动刀兵的征兆.”齐王没吱声.又过一会儿,有人戴着枷被押进来见齐王,齐王满脸怒气,相面的人又问是怎么回事,齐王说:“这人是看守库房的,偷了国库三万多金帛.”相面的人就又抬头对齐王说:“我看见大王地角(即下巴)发青,这是主失掉财物的征兆.”齐王不高兴了,说:“这些都已经发生了,就不用说了,你只看看我这辈子有什么吉凶罢.”相面的人说:“我看了又看,大王的面部方方正正,肯定不是个普通老百姓!”。
国学经典鬼谷子:谋篇第十原文译文
【 #能力训练# 导语】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下面是 考 网分享的国学经典鬼谷子:谋篇第十原文译文。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译文】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以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义”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一样。所以凡是感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变引起的,而事物又生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义议论,议认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即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以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达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进清理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强大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由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而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的;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向人群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的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举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对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者。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理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人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庆、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交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鬼谷子》txt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鬼谷子》(许富宏)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XluBtdNGo6F3BGslsiRNDg提取码:HGOR 书名:鬼谷子豆瓣评分:8.8作者: 许富宏 译注出版社: 中华书局译者: 许富宏出版年: 2011-12页数: 185内容简介:《鬼谷子》是人类文明 “轴心时代”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揵”、“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作者简介: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而《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十三篇原文译文
鬼谷子十三篇原文译文[原文]粤若稽古③,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状生之先④。观阴阳⑤之开阖以命物⑥,知存亡之门户⑦,筹策⑧万类⑥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⑩焉,而守司(11)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2)。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3)。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14),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5)之。审定有无与其实(16)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21)。离合(22)有守(23),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4),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25),而与道相追(26)。捭之者,料其情(27)也;阖之者,结其诚(28)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9),乃为之度数(30),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31)。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捭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2)。纵横(33)、反出、反覆(34)、反忤必由此(35)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36)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谋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7)。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8)法阳之类者,皆日“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日“终”,言恶以终其谋。[译文]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天地间,就是做大众的先导者。通过观察阴阳变化可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把握事物存亡之理。测算万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通晓人类思维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始终是奉守大自然阴阳一道的变化规律,并以此驾驭万物的。因为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然而都各有自已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万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审察它的变化顺序,揣度它的权谋,测量它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优劣。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都要仰仗无为来认识考察它们。审察它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它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开它们的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它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实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寻求有利时机。开放时使之显现;封闭时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与对方情感一致;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与对方诚意不同。至于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清楚,要明白对方计谋有与自已不相同的,有与自已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同时要注意按照对方的思想志向,区别对待。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处事慎密。周密最重要的是要精细,要合乎规律和道理。让对方放开,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实力表现。圣人要为。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现有实力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焦虑。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已出去;或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他人离开。开放与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阴阳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一年四季始行、终结促使万物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万物纵横变化,无论是离开、归复、反抗,都是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的。
《鬼谷子·反应第二》释义
反应第二 题解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二“游说下”引用本篇时,称本篇为《反覆》。“反应”是一种回环反复的思考方式。反,谓反观对方;覆,谓审察自己。反,反过来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覆,站在对方立场看问题后,再审察自己现在的做法。反应是指投石问路以观回应,再行对策之术。本篇作为一种游说之术,主要含义是:无论是在计谋时,还是在游说前,首先必须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情况,然后以自己的情况推测对方的实情,做到知己知彼。陶弘景题注曰:“听言之道,或有不合,必反以难之,彼因难而更思,必有以应也。”尹桐阳曰:“《说文》:‘反,覆也。’《尔雅》:‘应,当也。’不合者反覆而使之合,其终必归于当,是谓反应。圣人审慎之至策耳。” 古之大化者[1],乃与无形俱生[2]。反以观往,覆以验来[3];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4]。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5]。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6],不可不察[7]。 注释 [1]大化:天地万物的造化。即混沌初开,阴阳变化以生天地、化育万物的自然界生成与变化的过程。在《鬼谷子》中,这一过程为圣人所掌控,如《捭阖》篇曰:“捭阖者,道之大化。”陶弘景注:“大化者,谓古之圣人,以大道化物也。”尹桐阳曰:“圣人以大道化物,因名圣人曰大化。” [2]乃与无形俱生:陶弘景注:“无形者,道也。动必由道,故曰无形俱生也。”无形,道,这里指事物的本原,阴阳变化的法则。《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3]反以观往,覆以验来:俞棪曰:“《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反覆之说之所由本也。”反,同“返”,回来。往,历史。覆,回,回复。来,未来之事。 [4]“反以知古”四句:陶弘景注:“言大化圣人,稽众舍己,举事重慎,反覆详验。欲以知来,先以观往;欲以知今,先以考古;欲以知彼,先度于己。故能举无遗策,动必成功。” [5]“动静虚实之理”三句:陶弘景注:“动静由行止也,虚实由真伪也。其理不合于今,反求诸古者也。”动静,行动和停止。 [6]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陶弘景注:“事有不合,反而求彼,翻得覆会于此,成此在于考彼,契今由于求古,斯圣人之意也。” [7]不可不察:陶弘景注:“不审则失之于几,故不可不察也。”察,仔细考察。 译文 古代普育众生的圣人,都是与大道共存的。他返过去观察以往,回过来验证将来;返过去了解古代,回过来了解现在;返过去了解别人,回过来了解自己。动和静、虚与实的道理,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返回去研究古代的历史,考察前人的经验,从而寻求出正确答案。事情往往是要通过研究古代而验证现在的,这是圣人教导给我们的,我们不能不仔细考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1]。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2]。言有象[3],事有比[4],其有象比,以观其次[5]。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6]。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7]。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8]。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9],常持其网驱之[10]。 注释 [1]因其言,听其辞:陶弘景注:“以静观动,则所见审;因言听辞,则所得明。”因,根据,依靠。 [2]“言有不合者”三句:陶弘景注:“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自出也。”言有不合,对方言辞透露出的意思与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反,反复。求,探求。应,反应,应和。出,露出(真情)。 [3]言有象:陶弘景注:“象谓法象。”象,象征。 [4]事有比:陶弘景注:“比谓比例。”比,并列,类比。这里指同类事物。 [5]其有象比,以观其次:陶弘景注:“应理既出,故能言有象,事有比。前事既有象比,更当观其次,令得自尽。”次,后边。这里指言辞背后隐藏的意图。 [6]以无形求有声:陶弘景注:“理在玄微,故无形也。无言则不彰,故以无形求有声。声即言也,比谓比类也。” [7]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陶弘景注:“得鱼在于投饵,得语在于发端。发端则语应,投饵则鱼来,故曰‘钓语’。语则事合,故曰‘合事’。明试在于敷言,故曰‘得人实’也。”钓语,用作引诱的话。俞樾注:“钓语,谓人所隐藏不出之言,以术钓而出之。” [8]罝网:原指捕兔子的网,这里指捕野兽的网。 [9]“多张其会而司之”四句:陶弘景注:“张网而司之,彼兽自得。道合其事,彼理自出。言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故曰钓人之网也。”俞樾曰:“盖谓钓取人之言语,合之其人之行事而得其实,犹之乎张罝网而取兽也。”会,聚集。这里指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司,通“伺”,侦察。道,这里指方法,即说话恰如其分。 [10]常持其网驱之:陶弘景注:“持钓人之网,驱令就职事也。” 译文 别人在说话,是动;自己沉默不说,是静。要根据对方说的话,听出对方言辞中透露的真实想法。对方言辞中透露出的意思与己方想要得到的不相符,便反复询求,对方一定会应和,把真实情况说出来。语言常常使用象征的手法,事物一定有可供类比的先例。有了象征和类比,就可以观察对方下一步的想法和言行。所谓“象”,就是用语言象征所要表达的某种事物;所谓“比”,就是用言辞反映可供类比的先例。然后,根据无形的道理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启发诱导的话如果符合事理,便能使对方回答,从而了解到他的真实情况。这就像张着兽网捕猎野兽一样,只要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多设一些网,伺机观察等候着,就一定能捕捉到野兽。方法适合事理,对方当然会自己说出一切,这便是一张钓人的网,自己经常拿着这张网驱使对方,使其为我所用。 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1]。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2]。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3]。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4]。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5]。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6]。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7]。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8]。 注释 [1]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陶弘景注:“或乖彼,遂不言无比,如此则为之变。变常易网,更有以象之者矣。”高金体说:“其不言无比者,彼人犹不相应也。”尹桐阳解释说:“无比则彼情不能见。”不言,沉默不言。无比,没有用来做类比的信息。 [2]“以象动之”四句:陶弘景注:“此言其变也。报,犹合也,谓更开法象以动之,既合其心,则其情可见,因随其情慕而牧养之也。”报,回应。牧,治理。 [3]“己反往”四句:陶弘景注:“己反往以求彼,彼必覆来而就职,则奇策必申。故言有象比,则口无择言。故可以定邦家之基也。”己反往,彼覆来,意即我们发出揣测言辞,对方应答,如此多次反复。定基,确定基本的策略。 [4]“重之袭之”三句:陶弘景注:“谓象比之言,既可以定基,然后重之袭之、反之覆之,皆谓再三详审,不容谬妄。故能万事允惬,无复失其辞也。”袭,重复。 [5]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陶弘景注:“圣人诱愚则闭藏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诱,引导。 [6]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陶弘景注:“言善反听者,乃坐忘遗鉴,不思玄览。故能变鬼神以得其情,洞幽微而冥会。夫鬼神本密,今则不能,故曰变也。”变鬼神,像神鬼一样变幻莫测。 [7]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陶弘景注:“言既变而当理,然后牧之之道审也。”当,适当,合理。审,详尽,周密。 [8]“牧之不审”四句:陶弘景注:“情明在于审牧,故不审则不明;审基在于情明,故不明则不审。” 译文 如果对方沉默不言,或者其言辞中没有用来做推理、类比的信息,这时就要改变谈论的方式。用“象”的方法打动对方,投合对方的内心想法,了解他的真情,从而控制他。双方一来一往,反复交谈,而且语言有象征反映的内容,又有可供类此的先例。因此,在反复交谈中可以判断出对方的基本情况,确定基本的策略。然后,反复地推敲琢磨,反复地试探、诘问、观察、验证,以使其表达的语言准确无误,任何事都可以从对方言辞里探知。圣人诱导愚人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确定无疑地取得成功。所以,自古那些善于从正反两面反复了解事物的人,往往能采用神鬼不测的变化手段来了解真实情况。他的变化适当合理,他的观察非常周密。如果观察不周密,得到的情况便不清楚;得到的情况不清楚,决定的基本策略便不周详。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1]。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2]。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3]。 注释 [1]“变象比”三句:陶弘景注:“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有言,我乃还静以听之。”反辞,对方反应的言辞。还,返回。 [2]“欲闻其声反默”四句:此句承《老子》而来。《老子》第三十六章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使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陶弘景注:“此言反听之道,有以诱致之,故欲闻彼声,我反静默;欲彼开张,我反睑敛;欲彼高大,我反卑下;欲彼收取,我反施与。如此则物情可致,无能自隐也。”反,反而。敛,收拢。与,给予。 [3]同声相呼,实理同归:陶弘景注:“欲开彼情,先设象比以动之,彼情既动,将欲生辞,徐徐牧养,令其自言。譬犹鹤鸣于阴,声同必应,故能实理相归也。”高金体说:“蛙鸣鳖应,类自相从。” 译文 灵活运用象征和类比,对方一定有反应的言辞,然后自己返回来听取。想要听到对方的声音,自己反而要沉默;想要张开,反而要先收拢;想要上升,反而要先下降;想要夺取,反而要先给予。想要使对方坦诚相见,就用象征性的语言试探,并说出先例,从而诱导他发言。声音相同自然会彼此呼应,看法一致就会走到一起。 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1]。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2]。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3]。皆以先定为之法则[4]。以反求覆,观其所托,故用此者[5]。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6]。虽非其事,见微知类[7]。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8],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9]。 注释 [1]“或因此”四句: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或因此发端,或因彼发端,其事有可以事上,可以牧下也。”上,上级,君主。下,臣下,民众。 [2]“此听真伪”三句:陶弘景注:“谓真伪、同异、情诈,因此上事而知也。”此,指以上的方法。情诈,真诚和欺诈。 [3]“动作言默”三句:陶弘景注:“谓动作言默莫不由情,与之出入。至于或喜或怒,亦由此情以见其式也。”动作,举止。见,表现。式,模式。 [4]先定:预先的决断。 [5]“以反求覆”三句:陶弘景注:“反于彼者,所以求覆于此。因以观彼情之所托,此谓信也。知人在于见情,故言用此也。”托,寄托。 [6]“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四句:陶弘景注:“谓听言之道,先自平静,既得其辞,然后察其事,或论序万物,或分别雄雌也。”雄雌,高低、强弱。 [7]见微知类:陶弘景注:“谓所言之事,虽非时要,然观此可以知彼,故曰见微知类也。”微,微小的征兆。类,同类的事物。 [8]符:古代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材料有竹木或金玉,上面书写有文字,剖分为二,当事双方各持一半,使用时验证两半是否相合。 [9]如螣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陶弘景注:“闻其言则可知其情。故若探人而居其内,则情原必尽。故量能射意,万无一失。若合符契。螣蛇所指,祸福不差。羿之引矢命处辄中。听言察情,不异于此。故以相况也。”螣蛇,传说中能飞的神蛇。郭璞云:“龙类,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羿,后羿。神话中善射的英雄。矢,箭。 译文 或者顺着这种道理,或者顺着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君长,或者用来管理臣民。这就是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举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种方法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事先确定法则。通过反复的言辞试探,求得对方答复,再观察分析他所寄托的内容。使用这种方法,自己要保持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他所说的事情,探讨万事万物,分辨实力强弱。即使对方所说的不是自己当前急于了解的事,也可以凭借微小的征兆推知同类的情况。这就好像要想了解别人而能深入他的内部,从中知悉对方的能力,捕捉对方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不差分毫,像螣蛇所指祸福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样百发百中。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1]。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2]。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3]。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4]。如阴与阳,如圆与方[5]。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6]。进退左右,以是司之[7]。己不先定,牧人不正[8]。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9]。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10]。 注释 [1]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武强调知彼知己,而且知彼在前,知己在后,可见知彼比知己更加重要。《鬼谷子》则更强调知己。陶弘景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从明生,明能生智。故欲知人,先须自知也。”始己,始于己,从自己开始。 [2]“其相知也”四句:陶弘景注:“我能知彼,彼须我知,必两得之,然后圣贤道合。故若比目之鱼,圣贤合则理自彰,犹光生而影见也。”相知,相互了解。比目之鱼,据说是一种只有一只眼睛的鱼类,所以常常是两条鱼并排在一起游行。见,同“现”。 [3]“其察言也不失”三句:陶弘景注:“以圣察贤,复何所失。故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也。”燔骨,烤熟的骨肉。燔,烧,烤。 [4]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陶弘景注:“圣贤相与,其道甚微,不移寸阴,见情甚疾。”微,微妙。见,发现。 [5]如阴与阳,如圆与方:陶弘景注:“君臣之道,取类股肱比之一体,其来尚矣。故其相成也,如阴与阳;其相形也,犹圆与方。”阴与阳,圆与方,皆相对应。这里泛指一切事物。圆,指圆融灵活的方法。方,指方正直率的方法。 [6]“未见形”四句:陶弘景注:“谓臣向晦入息,未见之时,君当以圆道之,亦既出潜离隐,见形之后,即以才职任之。”《本经阴符七术》曰:“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道,通“导”,引导。事,从事,办理。 [7]进退左右,以是司之:陶弘景注:“此言用臣之道,或升进,或黜退,或贬左,或崇右,一准上圆方之理。故曰以是司之。”进,前进,任用。退,后退,隐退。左,向左,贬谪(左迁)。右,向右,升迁(右调)。司,主管。 [8]己不先定,牧人不正:陶弘景注:“方圆进退,己不先定,则于牧人之理,不得其正也。” [9]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陶弘景注:“用事不巧,则操末续颠,圆凿方枘,情道两失,故曰忘情失道也。”忘情,遗忘真实情况。失道,偏离正道。 [10]“己审先定以牧人”四句:陶弘景注:“己能审定,以之牧人。至德潜畅,玄风远扇,非形非容,无门无户。见形而不及道,日用而不知。故谓之天神也。”形容,形状和容貌。 译文 所以,了解外界事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先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双方互相了解,志同道合,就好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言辞,就好像发出声音就会有回声一样;能够及时掌握对方的表现,就好像有光线就会出现阴影一样。了解自己的人,审察别人的言论就不会失误,就像用磁铁去吸铁针一样简单,也像用舌头去吮吸烤熟的骨肉一样容易。他结交别人,方式微妙,他发现情况,反应迅速。他的方法,有时阴柔,有时阳刚,阴柔与阳刚相互结合;有时圆融,有时直率,圆融与直率相互搭配。如果情形还不清楚,便采用圆融灵活的方法来引导对方;如果情形已经清楚,就用方正直率的方法来处理事情。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总之,不能先了解自己,就不能驾驭对方,处理事情就不会巧妙,这便是“忘情失道”;自己先确定斗争策略,再去管理别人,策略就会巧妙而不露痕迹,没有谁能懂得其中的诀窍,这就是获得对方实情的最高境界,可以叫作“天神”。
谁有鬼谷子的原文和译文?
鬼谷子》全文
捭阖第一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