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女皇的三千后宫

时间:2024-10-26 20:55:05 编辑:莆仙君

武则天的面首

武则天的面首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她14岁入宫,被选为唐太宗(李世民)才人,太宗死后,曾削发入阉为尼,不久被唐高宗(李治)召为昭仪。公元655年,31岁的她被立为皇后,随后参与朝政,号为天后。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去,其间虽然曾先后立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为帝,而武太后临朝听政,实权完全操纵在她的手中。公元690年废睿宗,自称为神圣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公元705年武后病重,唐中宗复位,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随后武氏死去,享年82岁,被谥为大圣则天皇后,因而史称武则天。   武则天是个 *** 极强的人,体弱多病的唐高宗李治根本不能满足她对性的需要。唐高宗死的那一年,武则天已经59岁,而其 *** 却不减于年轻妇女,于是决计广纳面首。她所纳的第一个面首是薜怀义。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薜怀义者,京兆雩县人也,本姓冯,名小宝。以鬻台货(即贩卖梳妆台上常用的脂粉笄梳等货物)为业,伟形神,有膂力,为市于洛阳,得幸于千金公主待儿。公主知之,入宫言曰:‘小宝有非常材用,可以近待’。因得召见,恩遇日深。则天欲隐其迹,便于出入禁中,乃度为僧。又以怀义为非士族,乃改姓薜,令与太平公主婿薜绍合族,令绍以季父事之”。史文大意是:薜怀义本名叫冯小宝,是洛阳城里一个贩卖脂粉等台货的人物,因生意交往便结识了贵族公主的侍女或侍从,再由侍女或侍从的帮助而结识了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见薜怀义身体魁梧强壮,又经过亲自测试,发现他 *** 能力极强,于是引他进宫正式向武则天加以推荐,武则天便任命他为侍从。武则天为了让薜怀义出入宫禁方便,便叫他削发为僧,又因他不是士族出身,乃赐姓薛,改名叫薛怀义。随即让他与太平公主的丈夫即贵为驸马的薜绍联宗,让薜绍称他为叔父,这就大大抬高了薜怀义的地位。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薜怀义即是武则天的面首,同时也是太平公主的情夫,可以说薜怀义是武则天与太平公主母女两人共享的男妾,因而成了当时不可一世的人物。薜怀义曾主持重修东汉时所建的洛阳白马寺,先后晋封为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右卫大将军、鄂国公等。他颐指气使,骄横傲慢之极。后因武则天又宠幸新的面首,薜怀义深为妒恨,更加为非作歹。如史书所说:其后(薜怀义)益骄倨,则天恶之”。便由太平公主与其乳母合谋,设法将薜怀义诛杀之。   武则天先后宠幸的面首除了薜怀义之外,尚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柳良宾、侯祥、沈南qiu 、僧惠范等多人。这些人都是以“阳道壮伟”即 *** 长大和 *** 能力强而深得武氏宠爱。此类面首大部分是经过太平公主亲身尝试之后再推荐给武则天的。无怪乎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照檄》中有这样的描写和论述:“洎乎晚节,秽乱春宫”,“陷吾君于聚麂”,都是指斥武氏性关系太乱之意。   在《旧唐书·张行成传》中,对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如何充当武则天面首的经过作了叙述。该传说:“(张)行成族孙易之、昌宗。易之父希臧,雍州司户。易之初以门荫,累迁为尚乘奉御,年二十余,白晰美姿容,善音律歌词。则天临朝,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太平公主荐易之弟昌宗入待禁中,既而昌宗启天后曰:“臣兄易之器用过臣(指其阳物更为巨大),兼工合炼(又善于炼凡药)’。即令召见,甚悦。由是兄弟俱侍宫中,皆傅粉施朱,衣锦绣服,俱承辟阳之宠(即满足两 *** 合之欢)”。原来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系张行成之族孙,身体强壮而容貌很美,先由太平公主推荐张昌宗进宫,再由张昌宗推荐其兄张易之进宫。两人均涂脂抹粉,着锦绣豪华衣装,以容貌姣美和阳物壮伟而深受武则天宠幸。他们兄弟二人平步青云,屡被加封晋升。张昌宗先后被封为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银青光禄大夫、左散骑常侍、司仆卿、邺国公;张易之则先后被封为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等。宫内大臣官员呼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张氏兄弟虽然身为面首,却能直接干预朝政,在武则天生前,他们作威弄权,一直备受宠信,真是炙手可热,骄横无比。   鉴于历代男皇帝有三宫六院,妃嫔彩女数以千计,武则天也想极力扩大她的面首队伍。据《旧唐书·张行成传》记载,有一次,“天后(即武则天)令选美少年为左右供奉”,想大肆网罗男色。这时左补阙(谏官)朱敬则进谏道:“臣闻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肾者能节之,不使过度,则前圣格言也。陛下内宠已有薜怀义、张易之、昌宗、固应足矣。近闻上舍奉御柳模自言子良宾洁白美须眉左监门长史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薜怀义,专欲自进堪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愚职在谏诤,不敢不奏”。朱敬则的意思是说:内心追求嗜欲的愿望不可太满足,房室之乐不可放纵,性生活必须有所节制,情欲不节必然损伤身体。宫中所置面首为数已经不少了,人员不可再扩大。近来听说柳模一再推荐自己的儿子入宫做男侍,说他儿子如何貌美雄伟,侯祥则自我吹嘘地说他“阳道壮伟”即 *** 粗壮长大超了薜怀义,愿意入宫当内侍供奉。这些丑言秽语在宫中四处传播,实在违礼悖德,淫秽不堪,有失朝廷传统。作为谏官,他不能不忠言直谏,希望能听取自己逆耳之言。武则天毕竟是一位女政治家,对朱敬则的犯颜直谏不但没有大发雷霆之怒,恰恰相反,竟然对他加以褒奖,说是“非卿直方,朕不知此,”并且赐给彩绢马匹。这样,既掩盖了她在宫中的丑闻,保全了面子,又收到了广开言路的良好政治名声。   《旧唐书·张行成传》又说:“则天春秋既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武则天因年事已高,便把批阅奏折及其他许多朝政大权交付给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让这两个面首肆意横行,掌握生杀大权,连皇亲国戚也只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中宗(李显)为皇太子,太子男邵王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言二张专政。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鞫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李重润和永泰郡主是唐中宗李显当太子时的儿子和女儿,是武则天的亲孙子和亲孙女儿,只因为议论过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面首如何在宫内横行专政之事,被张易之告发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便命令儿子李显亲自进行审讯和处置,李显为了避祸和保全自己的太子地位,只好迫使他的儿子和女儿自杀来解除张易之兄弟的愤恨。大臣魏元忠和张说亦因上奏张易之兄弟的罪过而被罢官流放到边远地区。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面首在宫内是如何横行霸道和作威作福的,由此可见一斑。   《旧唐书·张行成传》还说:“神龙元年(公元705元)正月,则天病甚,是月二十日,宰臣崔玄炜、张柬之等起羽林兵迎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诛易之、昌宗于迎仙院,并枭首于天津桥南”。多行不义必自毙,张易之、张昌宗这两个恶贯满盈的面首终于被杀头示众。就在这年冬季十一月武则天去世,享年82岁。这位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死前曾遗诏去帝号,仍以李家王朝皇后的身份下葬,故称之为则天皇后。   武则天晚年为何广纳面首?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笔者拟谈几点看法如下:   第一,武则天素来身体健康, *** 很强,体弱多病的唐高宗在世时,她碍于皇后身份,不能与其他男子交欢,因而长期处于性抑制状态。唐高宗死后,一切朝政大权都落在她的手中,知道无人胆敢当面非议和反对,便设法渔猎男色,以满足自己对性的需要。   第二,武则天比较重视女权,她敢于蔑视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并且敢于与旧的传统习欲进行挑战。她目睹男皇帝有三宫六院,可以网罗数以千计的宫妃彩女,为什么当女皇帝的人就不可以挑选几个面首呢?她接纳的男宠前后不过几个或十来个人,这与男皇帝的三千粉黛相比,就要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第三,武则天把满足性的需要当作养生保健的重要手段。她享年82岁,这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其年寿之高,赫然列在第三位(仅次于清代享年89岁的干隆皇帝和南朝享年86岁的梁武帝)。她之所以获得这样的高寿,除了接受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思想与学说,注意起居饮食和思想情志,并且重视导引术等体育活动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与她晚年在性生活方面过得愉快和满足也是分不开的。武则天在68岁那年,由于新接纳了很中意的面首,她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喜悦,于是决定改变年号,便将天授二年(公元692年)改为如意元年。不久她又生了新牙,颇有老当益壮之戚,因而再次改元,又将如意元年改为长寿元年了。   第四,武则天敢于藐视男尊女卑的旧传统,把男色视为玩物,因然有争女权之意,但在对待两性关系方面亦有 *** 违礼之处。徐敬业在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中有“秽乱春宫”和“陷吾聚麂”之说,主要指她先充当唐太宗才人,后改嫁给唐高宗李治为妻的事。其实此事武则天丝豪没有责任,就她当时的地位来说也是身不由己的。然而武则天与亲生女儿太平公主共享面首,也可说是母女共用一个男妾,就说明其性关系完全违背了人伦道德原则,实在是不可取的。   第五,武则天过于宠信薜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面首,特别是二张兄弟,让他们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既祸害了无辜者,也使朝政蒙受了重大损失。


武则天在位时有哪些“面首”?

在古代,“面首”指的是男妾、男宠。古代的皇帝自然是后宫佳丽三千,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那么自然有男宠、男妾。其中武则天较为宠幸的,有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谬、薛怀义这四人,此外还有柳良宾、侯祥云等等。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称帝这件事,其实争议很多,历史对她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武则天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她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也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而武则天扩充后宫之事,也是很受后人所议论的,小编觉得武则天对后宫之事,实在有点荒唐,虽然她对百姓的贡献很大,但是武则天广收美男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导致后来就形成了一道不好的社会风气,许多自我感觉良好的男人便自告奋勇地主动要求进宫伺候女皇。不仅如此,武则天还经常密派宫廷内的官员到民间秘密搜罗。后来,武则天扩充后宫之事,被一群忠心耿耿的李唐大臣们的阻挠,但是武则天对扩充后宫之事还是没有丝毫的减少。

古代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是不是真的有三千?到底是多少?

"佳丽三千"意思是:皇帝的后宫有很多美女。这里的“三千”是概数,意指很多。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这两句诗是说后宫佳丽无数,唐玄宗却专宠杨贵妃一人。
皇帝后宫到底有多少“佳丽”?先看汉代,《后汉书·皇后纪》记载:“自武元之后,世增淫费,乃至掖庭三千”。掖廷,是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看来妃嫔真的很多。
再看唐朝,据《旧唐书·宦官传》等记载,“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大率宫女四万人”。开元、天宝,正是唐玄宗的年号,原来白老夫子所言不假。


很多皇帝的后宫佳丽无数,那么后宫的佳丽真的有三千吗?

实际上古代皇帝的后宫并没有三千多妃子,虽然我们总是说古代皇帝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三千人呀,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就算一个人住一个屋子也得有三千个屋子,就算皇宫很大,但是也不可能大到这样的程度吧,所以说后宫佳丽三千人是一个虚数,表示皇帝有很多女人的意思。后宫佳丽三千这一句话,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之手的,白居易曾在《长恨歌》中写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在妃嫔云集的后宫中,唐玄宗唯独宠爱杨贵妃一人,而在古代三九这种数大多是虚指,泛指多,所以白居易只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爱,以及自己对此事的恨意,并不是真的说,后宫真的有三千人。古代的帝王就是权利的象征,所以不管是美食、医生或者是美人,都是要让皇上先挑选的,皇宫中汇集着各地的山珍海味,还把全国各地医术好的人都封为御医让他们在皇宫中任职,给宫中的人看病,美女也是,基本上隔几年宫中就会举行一场选秀活动,这样就是为了把各地的美女都笼络到皇宫中。也正是因为皇帝有这么多特权,所以自古以来好多人都是斗的你死我活的要坐上王位,坐上王位就是权利的顶峰,谁不眼馋这个位置,但是后宫的美人再多也不会多到三千人,毕竟皇宫的位置虽然大,可是也容不下那么多人,再加上皇上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假如真的有那么多人,皇上一天宠幸一个,要差不多十年才能宠幸一遍,那可是要把皇帝累死的,所以这都是虚指,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刘秀只有三个妃子,而明孝宗则只有一个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