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手抄本原文

时间:2024-02-26 01:11:28 编辑:莆仙君

邹忌讽齐王纳谏作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编者刘向,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及翻译

两汉:刘向 撰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译文: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扩展资料:作品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编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又名刘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慰。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中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治《春秋彀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念诵抄写经文有何作用?

  http://www.amtb.tw/enlighttalk/enlighttalk.asp?web_choice=1&web_amtb_index=211

  用读诵经典的方法训练专心

  我们念佛号,为什麼念不成功?心不定,我们是用散乱心念佛。散乱心念佛,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杂修。如果我们用清净心念佛,就叫专修。所以,两个人一起念阿弥陀佛,一个是杂修,一个是专修,专修除这一句佛号之外,他没有杂念;杂修的人念这句佛号还会想东想西,还有很多妄想在里面,这叫杂修。杂修不一定是杂著其他的,只要有妄想杂念都叫杂修。杂修要想成就很难,善导大师讲一万个人当中,难得三、五个人往生;专修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我们要训练我们的专心,用读诵经典的方法是非常有效。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专,但是就是专不来,所以有人说:我业障太重了。业障太重有什麼法子?得要想方法消除!再重的业障都能消除,就怕你不肯干。用什麼方法消除?用念经的方法消除。你要念经,念经要得法,要会念,不会念就没法子。什麼叫会念?不求解的是会念,知道念经是修戒定慧,这就是会念。一面念经、一面研究这什麼意思,那就是不会念,那是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在猜测佛菩萨的意思,但你怎麼猜也猜不到。这些地方我们要是明白了,如理如法的来修,业障在短时期就可以消除。

  业障有没有消除,自己知道,不要问别人,业障消除的现象,就是你的妄念少、烦恼少,心情愉快,法喜充满。学佛学了很久,愈学烦恼愈多,不但业障没有消掉,业障愈增长。这绝对不是说佛法不好,是你自己学错了,学得不如法,如果如法,决定消业障。为什麼别人学佛能消业障,我业障消不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惭愧,要反省,改过自新,重新学起,才能达到效果。尤其是净土法门见效最快,你认真修学,三个月就变样子,半年后,你自己决定可以觉察得出来,天天在进步,境界年年不同、月月不同。纵然是一天一天你觉察不出来,可是一个月一个月比较的时候,非常明显的觉察出来;功夫再进一步,真是每一星期都不一样。这个时候确实就得法喜了,所谓法喜充满,得轻安,得法喜!由此可知,读经之重要。

  读经要有一定的时间,如果工作很繁忙,你就找有闲的时间来读经。如果你在家庭里面,现在你一个人学佛,家里人还不懂佛法、还不学佛,你天天念经,你家里人看到不欢喜,这时候要怎麼修法?经不能不读,又要不叫别人讨厌,这自度度他!那麼我问问,你看报纸的时候,家里人为什麼不讨厌你?你看小说的时候,家里人也不讨厌你,为什麼你一念经,家里人就讨厌?因为你念经念出声音,他听了不高兴!你看报纸没有声音,你看小说也没有声音,那就明了读经的时候可以像看小说那个读法,不要出声音。

  (文摘--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一四0集)1984/12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40)


虽有嘉肴翻译及注释

《虽有嘉肴》是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戴圣所作。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也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虽有佳肴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不通,理解不了。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戴圣 戴圣,字次君,西汉官员、学者、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 生卒年不详,世称小戴,与叔父戴德同学《礼》于后苍,宣帝时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今本《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成书于汉建初七年(公元80年)。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注释

虽有佳肴原文及翻译注释: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e,第四声)命》曰“学(xiao,第四声)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节选。翻译: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注释:1.虽:即使。2.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3.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4.是故:所以。5.困:困惑。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自我勉励。8.强:勉励。9.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0.《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11.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12.之:是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