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惹尘埃

时间:2024-03-07 21:47:28 编辑:莆仙君

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本来无一物,何必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为什么一定要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出处:菩提偈宋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扩展资料慧能简介:被尊为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大师,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在惠能入灭一百年后,禅者已非曹溪不足以谈禅。柳宗元撰《赐谥大鉴禅师碑》说:“凡言禅,皆本曹溪。” 武宗灭法之后,曹溪禅即位居中国佛教的主流地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出自哪部佛经?什么意思?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作者:慧能释义:菩提树不是菩提树,明镜台也不是明镜台,这些只是人们心中所想。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扩展资料典故:在南北朝的时期,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处,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佼佼者是他的大弟子神秀大师。弘忍渐渐的老去,他计划在弟子中寻找一位可以继承衣钵之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把衣钵传给谁。神秀有意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反了佛家的无为而作的意境。所以他半夜爬起来,在院墙上写下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释义是:要让自己时时刻刻注意修行,不去沾惹世俗尘埃。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相互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弘忍大师看到这个畿子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明白神秀还没有彻底顿悟。 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让别人念给他听,他听别人念完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写畿子的人还没有领悟到禅宗的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在神秀的畿子的旁边央求别人写下一个畿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这个畿子是谁写的,边上的人就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找人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便走了。这时在场的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给他衣钵。弘忍为了防止神秀派人伤害到慧能,让慧能连夜收拾行装逃走,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他弘化于岭南,对边区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影响,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慧能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

出自——唐代惠能《菩提偈》。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扩展资料:作者简介惠能(638—713)唐代高僧。俗姓卢氏,三岁丧父,家境艰贫,稍长以伐薪卖柴为业养母度日。二十四岁时辞母出家,往蕲州黄梅东山参拜五祖弘忍大师。初为行者,随众劳役,踏碓舂米。后因书写了得法诗偈而备受弘忍赏识,嘱付衣法,成为禅宗六祖。因当时佛教内部争夺宗祖地位的竞争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险,最后藏迹于猎人群伍之中,隐居十五年。弘忍入灭之后,惠能才开始传法受戒。此后演化佛法三十余年,弘法度众无数。武则天、唐中宗闻其名声,多次敕书征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辞,竟不奉诏。七十六岁时赴新州入灭。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说,一是顿悟成佛说。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个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贯通的思想家。六祖圆寂于公元713 年夏天,当时正值南方炎热潮湿天气,他的肉身未经任何防腐处理,一直保留至今,将近130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腐烂。抗日时期日本军人进驻到南华寺,不相信他的神奇,将六祖的尸身从后面剖开一处,发现五脏六腑都完好无损,才相信佛法无边,将身体重新安好,顶礼而退。现在六祖肉身完好的放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慧能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啥意思,出自哪里

此偈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从字面上讲:菩提树是空的,明镜台也是空的,身与心俱是空的,本来无一物的空,又怎么可能惹尘埃呢?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正如慧能所说的 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 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 道家则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而最终的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以上的解释摘自网页,我再谈谈我的看法,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人的思想是后天培养的,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到,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对于修证佛法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禅宗,修证需要极高的慧根。现代人,慧根普遍低,本人建议,禅宗明理即可,不适合修证,修证要从神秀的渐悟入手,最后到慧能的顿悟,两者缺一不可,离开渐悟谈顿悟,那是口头禅。


人生何处惹尘埃下一句是什么

菩提偈
作者: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问的应该来自于以上的诗句。
紧接上面的诗句还有以下两句话: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要是论上下关系,就是“何处惹尘埃“下句:”菩提只向心觅”。


“何处惹尘埃”的上一句是什么

“何处惹尘埃”的上一句是本来无一物。出处:唐代 六祖慧能《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 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什么都没有,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扩展资料《菩提偈》的创作背景和赏析: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菩提偈》中六祖慧能实际的含义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