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生活拥有哪些特征?
一般认为性生活就是“性交”。这种认识不全算错,但却有些片面性。人类性生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在于除了具备为了繁衍后代而有的性交本能(生物自然属性)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人类特有的社会属性。即人类性生活是一种性爱和情爱、生理和心理相融合的社会活动。严格说来,人类的性生活应拥有三个特征。广泛性与必要性众所周知,人人都是性生活的产物,人人也都有参与和体验性生活的权利。性欲是人类和动物的自然属性,有了它,才可以顺利地完成繁殖后代的历史使命。持续性和多样化人类自婴儿开始即萌发了性意识。其后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与不同程度的性要求和性行为结伴而行,往往持续终生。人类的性生活虽以达到“性交”的最后目的而告终,但为达此目的,绝不会像动物那样粗暴简捷,只为满足单方性欲而后快。人类在性生活过程中往往充满了柔情和欣慰,既是男女双方生理和心理上的交融,又是行动上的和谐与情感上的共享。一般来说,人们的性生活方式和姿势以及性生活的质量都具有多样性。隐秘性和社会性在当今社会里,根据人们的心理和环境条件,其性生活具有绝对的隐秘性和相对的社会规范性。因为人类有社会化属性,其性生活当然是社会生活范畴的一部分。一定要将其置于社会规范和人们意志制约之下,方可稳定家庭和社会秩序。看来,人类向往的健康而美满的性生活,应该是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性爱和情爱相互微妙融合的结果。
性行为和性生活有什么区别
人们常委婉的用“性行为、性爱”指代“性行为”。这两个词常被混用,然而所指的行为却大有不同。实际上,许多人把“性”当作是“爱”,到头来却发现自己并不想和所谓的“爱人”共度一生。在此,我并非宣扬道德、要求人们谨言慎行,也并不强调爱优于性。正如伍迪艾伦说的:“爱致压力,性是解药”,其实许多人宁可只要性。不管是爱还是性,每个人都想得其所愿。爱当然会涉及到性,但是性,哪怕感觉再好,也未必就是爱。爱和性就好比醇厚的红酒和爽酷的冰啤,各人偏好不尽相同。在某些场合(比如看球赛),一杯冰啤可以助兴,而在一些私密场合,一杯梅洛才是首选。你是在性行为,还是在发生性行为?这是你想要的吗?如果不是,你打算怎么做?要想回答这三个问题,你得区分“性行为”和“性行为”,要想能区分清楚,首先要理解两者的含义。 哲学家Alan Goldman(艾伦 戈德曼)说,性欲望的本质是渴望接触对方的身体、以及由此产生的快感;性行为是为了满足性欲而发生的。 Goldman称,性行为的意义仅限于满足肉体欲望,其他的,比如生育,都不足以成为其真正的理由。发生性行为未必都是为了生育,所以不以造人为目的的性行为不是耍流氓。实际上,根据Goldman的理论,满足肢体接触的欲望才是发生性行为的唯一的、根本的原因。我们可以借鉴Goldman的观点对性与爱加以区分。由于性欲望仅仅是对他人身体的渴望,在“取悦自我”这一需要的驱使下,性行为中一系列的“机械”动作,比如抚、触、揉、吻、吮、咬和抽插,这些都只是为了唤起自身的快感、满足自己的欲望。哲学家Immanuel Kant(康德)说过,“在性欲之爱中,所谓的爱人仅是泄欲对象,一旦欲望得到满足,所谓爱人即被弃之一边,正如被榨干的柠檬。”康德将“性欲之爱实为利己行为”这一观点表达的淋漓尽致。然而在康德看来,当性行为从利己转变为利他时,性伴侣们就会将对方看作是人,而非物。因此他说:“如果某人将他人当作物,其本人也会被对方同等对待,如此,人格才会重归合理性。”康德认为,这种互利的性行为或许是构建一夫一妻婚姻制度的唯一基石。在婚姻中,各自的性权利由契约规定,双方对彼此身体的需要都得以满足,这种性契约(不论婚否)将性行为合理化。然而这种互利仍然是机械的建立在各自需求的基础上,并未体现出性行为的真正含义。因此康德有关“性之爱”的表述并不能准确定义“性行为”。那么,关于性行为还有别的解释吗? 与性不同,性行为意味着两人合为一体,不分你我。心理学家Eric Fromm(弗洛姆)说:“爱是团结和统一。”亚里士多德理解为:“爱是两个身体里住着同一个灵魂。”在性行为时,二人身体纠缠,精神共鸣,过去、现在、未来、希望、梦想、美好的祈愿,一切都汇集在一起,二人在愉悦、狂喜中彼此交融,难舍难分。这种体验,在跳探戈的时候会有,在性行为的时候也会有。无回应的性爱是失败的,当一个人交付了自己的身心,另一个人却随随便便将其打发,爱之火会迅速湮灭。如果仅仅为了满足肉体的需要,所谓的“性行为”其实是对这个词的亵渎,因为本该是双方全情投入的事,而“泄欲”只是打着“爱”的幌子将对方物化。哲学家Martin Buber(马丁布伯)认为,在性爱中的亲密就是“我-它”的关系升华为“我-你”的关系。此时,爱人将你从“客体”的角色还原成“本真的你”,在与我的连接中,你成为了“你”。然而布伯提醒道:“我-你”的状态并非一贯如此,在你成为“你”之前的某一时点,我必须先将你看作是“它”。举例说明,在抚摸彼此身体的时候,双方都以最情色的眼光看待对方的身体,当他们轻柔细巧的探究对方的身体部位,此时“你”仍然是我所关注的对象(对象即是它),在接触中,我触及你的灵魂,你不再仅仅是一副躯体(它),而是有灵有肉活生生的“你”。性爱中的两人,“我-它”、“我-你”不断转换,重复上演。关于性爱,还有更透彻的描述:性爱是两个人身心的交融,先是前戏,一点一点慢慢的推进、上升,最终攀登上高潮,二人的身心灵肉在绽放中融为一体。然而弗洛姆坚持认为,在性爱中两个人仍然是独立的个体。“在性爱中,我仍然是我自己,独立的一个人。”弗洛姆强调爱(任何形式的爱)并不会剥夺一个人的自主性,依附于另一方。以上对于性爱的描述,都排除了支配的含义,性爱不是控制对方,而是将自己的一部分彼此交付。在表述“性爱”的时候,人们所使用的语句是融合的,而非割裂的。比如“两颗心连在一起”(尽管这种说法文艺有余、情色不足);“我想把你尝个遍”(这种说法够情色,但有物化对方的嫌疑);“我愿迷失在你体内”(这种表述既情色又亲近)。相爱的人,浓的化不开的亲密深入骨髓,他们满眼都是温柔、崇拜、恨不得永远在一起。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甚,用诗歌散文才可表达。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写道:“我的一半已给了你,剩下的另一半,我也想给你。我是你的,整个人都是,全都奉献给你。”在性爱中也一样,如果两人的感觉是合二为一的,才能称之为性爱。相反,将对方物化的、彼此分离的感觉只算性行为。 在性爱中,两个人合二为一的感觉是无法言喻的。借用信柏拉图派哲学家普罗提诺对真理的解释:在“太一”中,任何一条公理都至关重要,如没有公理,“太一”就不复存在,亦不可被人理解,而“太一”与其所包含的任一公理都不同,“太一”是高于公理的。与之相似,性爱中合二为一的状态不可能脱离爱人们单独存在,然而合二为一又是爱人们的升华。根据这种体验,性爱不完全等同于合二为一,而是彼此融合。 根据这些描述,是否“合二为一”是界定性行为与单纯的性行为的关键要素。那么,怎样才算是性爱?将自己托付于对方,感受对方的感受,确信自己会获得同等的回报,秉持宗教一般虔诚的信念。如企图摒弃这种信念,所谓的“性爱”仅仅是性行为。超越自己的欲望,彼此感受对方的需求,如若不然,就换一个说辞。正如前文所述,以爱作为性的基石,铺满通向卧室之路。试试看,或许你会发现醇厚的红酒恰恰是你梦寐以求的。如果你只是需要性,那也无可厚非。选你所选,无怨无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谢谢采纳
性爱是什么
指高等智能生物(如:人类)的有情感、用心地和对方性亲密有关的亲热行为,是有爱的幸福感情的美好性行为,是区别于仅仅的肉体性交。是区别于父母之爱、朋友之爱等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爱的形式,性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伟大重要动力。
性爱是男女欢娱之事,性与爱是完美的统一合体,不仅仅是性交行为,性爱是区别于那种流于庸俗和卑鄙式的泄欲式的肉体占有。性爱其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追求内心之爱的幸福境界。性学专家不断地研究,发现性爱是天然的镇静剂、镇痛剂,具有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什么是安全性行为
安全性行为是指一套设计来保持人们身心健康的性行为作法,狭义的指减低性病感染风险的性行为,广义的安全性行为除此之外,再包括进行性行为的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性行为的环境等。相对的,不安全的性行为就是指没有使用避孕或是抗性病措施,或心理状况不健康的情况下进行的性行为。安全性行为在1980年末开始因为艾滋病而受到关注。从社会的观点来看,安全性行为可视为一种降低风险的策略(而不是消除风险)。安全性行为也可以用来作家庭计划,但很多避孕工具并没有防止性病的功能。安全性行为提供了较安全地满足生理需求的可能性,因此有重要意义。扩展资料安全性交的倡议者认为要完全避免与别人发生无风险的性行为是不可能的,所以建议以下的方法,减低意外怀孕与性病的风险。1、忠实而且双方都无染病的“一夫一妻”或单配偶(包括同性伴侣)生活很安全。但是要小心许多只有单一伴侣的人就是被那些伴侣传染上性传播疾病。这些伴侣可能从外遇、静脉注射、输血或是从之前的伴侣感染疾病。而多位性伴侣团体这方面的风险要更高一点。2、不是单一性伴侣的,减少性伴侣,特别是陌生的,可以减少得性病的机率。例如一些色情电影演员则只和来自一个信任团体的人作性接触。3、与性伴侣进行沟通,要说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包括可以接受什么,避免过激事情。4、在性行为之前或之中不要使用包括酒精的麻醉品,这些会造成疏忽大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