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几个魏武王
历史上有三个魏武王
一是三国的曹操,三国时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也叫“魏武王”。
二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姚襄,东晋大将弋仲第五子,东晋封姚襄为平北将军、并州刺史。后叛晋,为桓温所败 ,又与与前秦苻坚战于三原,兵败被杀。姚襄弟弟姚苌投降苻坚,请求苻坚追封姚襄,苻坚追谥姚襄为魏武王。
三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冉闵(约322—352),公元350年,建立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冉魏政权。公元352年,为慕容儁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
历史上中原有哪三个魏武王?
最近曹操墓一事炒得沸沸扬扬,尽管有关方面一再咬定此墓绝对是曹操墓,但质疑之声从未停过。 考古队出示的关键证据六项中其实只有带“魏武王”铭文的石牌是较为有说服力的。那么历史上到底有几个魏武王呢?如是只有一个,只要石牌是真的,基本上就是跟曹操有关了。但笔者经过查询,目前查到称作“魏武王”至少有三个。而且这三个生活朝代都在魏晋时期。 第一个就是曹操。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三国志》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注意是谥号是“武王”。 第二个是姚襄 姚襄(321年—357年),字景国,五胡十六国前期人物,羌人,是姚弋仲的第五子,也是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兄。原随其父归后赵,史载其“年十七,身长八尺五寸,臂垂过膝,雄武多才艺,明察善抚纳,士众爱敬之”,因此众人请求姚弋仲立为继承人。姚弋仲起初以姚襄不是长子,并不允许,然请求的百姓很多,姚弋仲才开始给姚襄带兵。 晋书 姚襄载记 。。。。。。 襄寻徙北屈,将图关中,进屯杏城,遣其从兄辅国姚兰略地鄜城,使其兄益及 将军王钦卢招集北地戎夏,归附者五万余户。苻生遣其将苻飞拒战,兰败,为飞所 执。襄率众西引,生又遣苻坚、邓羌等要之。襄将战,沙门智通固谏襄,宜厉兵收 众,更思后举。襄曰:“二雄不俱立,冀天不弃德以济黎元,吾计决矣。”会羌师 来逼,襄怒,遂长驱而进,战于三原。襄败,为坚所杀,时年二十七,是岁晋升平 元年也。苻生以公礼葬之。苌僭号,追谥魏武王,封襄孙延定为东城侯。 第三个是冉闵 据说他使用的武器也最为接近铭文 冉闵(rǎn mǐn)(约322年-352年) 冉闵 (约生于西元322年左右,卒于西元352年6月1日),汉族,有文献记为“ 染闵 ”,字 永曾 ,小字 棘奴 ,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是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的君主。 民族英雄, 中华文明之保护者。冉为今人所广为人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他是拯救了汉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这位将军异常英勇,正如晋史对他的描述“身高八尺,善谋略,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闵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骑朱龙马,每战冲锋在前,杀敌数百人。如《后赵录九·石虎传》载:三个胡酋趁冉闵率大军进攻其它胡酋的机会,率骑七万袭击邺城,冉闵得知后,急率一千余骑兵回来救援,刚好与胡骑在邺城北面相遇,冉闵一马当先,所部千余骑都跟着奋勇冲杀。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闵攻襄国之后,帅众十万攻邺,闵率数千骑出战,冉闵大败刘显,斩万人,冉闵带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余人。《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双刃矛也称两刃矛,“两头施刃”,锋利快捷,最为冉闵常用。 他在众胡联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中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与鲜卑的决战前,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鲜卑铁骑十战十捷。 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一说朱龙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 死后被其对手追封为“武悼天王”,一个武,一个天王,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其深深的畏惧。满意请采纳
魏武帝是谁
魏武帝曹操属于一代英杰啊。
三国演义里面那个奸雄有点丑化了。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请问曹操是消灭了哪几个国家才统一了中国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最终统一中原了么?中原到底指哪?是全中国么?曹操的报复是统一中原还是统一中国?
第一个问题:曹操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中原也在北方的范围之内;
第二个问题:中原大概应包括现在的河北省(包括北京、天津),河南省,山东,山西省,陕西省,安徽省,换句话说就是当时(三国时期)中国人口、良田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第三个问题:中原不是全中国。
第四个问题:曹操的报复两个都是。我的理由是每个人的报复在每个阶段是不同的,在还没有打败袁绍之前,是统一北方,也就是中原;而打败袁绍之后则是统一中国,而曹操的报复应该是“从匡扶汉室(年轻时),到自立为君(老年)”。
魏武王在位多少年
在位4年。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四月,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七月,南匈奴单于呼厨泉来朝贺,被扣留在邺城,曹操借机将南匈奴分为五部,选汉人为司马加以监督。
历史话题:魏武王、魏武帝、魏太祖、魏孝武帝,是同一人吗?
历史上有三个魏武王,一个是曹操;一个是十六国时冉魏的魏武王冉闵;一个是与冉闵同时代的魏武王姚襄。
魏武帝是曹操
魏太祖也是曹操
魏孝武帝是元脩,字孝则,北魏最后一位皇帝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元月曹操崩,曹丕嗣魏王,二月葬曹操于高陵,十一月曹丕称帝,袭王号“魏”为国号,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在当时对曹操可有三个称法:一是以庙号相称,称“太祖”;二是以谥号相称,称“武皇帝”,武皇帝又可简称“武帝”;三是庙号、帝号合称,称“太祖武皇帝”。
历史上有几个魏武王
历史上有两个被追谥为魏武王
1.曹操
《三国志
武帝纪》记载: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2.姚襄
姚苌称秦帝时,将其兄姚襄追谥为魏武王。
除此之外:
拓跋珪
魏“道武帝”
关于曹操墓,证据只有出土的几件带有魏武王字样的石碑,但是质疑的声音更多。
冉闵
魏·武悼天王
元英(拓跋英)
魏·献武王
历史上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曹操是三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
虽然一部《三国演义》将曹操写成奸诈小人,可纵观历史其他文献,如:《三国志》《后汉史记》《资治通鉴》等对曹操的评价均是正面大于负面。《三国志》中说曹操:曹公“明略最优”,成事则“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御军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此正是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特有的丰采。遥想在那金戈铁马的年代,一个并非出身于名门望族大家(孙武之后的孙坚),也无皇室血统(所谓天子皇叔的刘备),也非有三公四卿资历的家族(袁家兄弟),仅仅是宦官的过继之子的后人,本家也不过是有些钱财而已,于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刺董卓,(《魏武略》还说他去刺杀过张让)聚义众,发矫诏。靠个人魅力自立于乱世,进而战略明确,进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成就大业。
自古以来,骂曹操者无非两个借口:一,汝南许劭曾经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既然如此,三国又是乱世,曹操当然便是奸雄。况且曹操自己说: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这便是奸雄的确凿证据,故天下义士以此为依据,视曹操为不义之人;其实,许劭的原话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也。后来的反对者特别是那个写《魏氏春秋》的史家,东晋的孙盛,为了自己贬魏抬蜀的目的,将英雄改成了奸雄。一字之差呀。唉,有时候,一个人就毁在一个字上,曹操就是这样的。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一些人看来,世上之人,天子为大,天子事便是天下人的事。不是有句话吗:天下乃皇帝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至于这个天子有没有本事,是不是明君都无所谓,作为他的臣民,就要听他的,要你活,你才能活,要你死,你就得死,死还要谢恩。而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上朝配剑,把皇帝当傀儡,当然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曹操便成了不忠不孝的奸臣,应该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的。
当然现在的很多人(也有不少人还是这样认为的)不这样认为:曹操生于东汉未年,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频繁。人与人之间真情少,利用大。作为一个想要在乱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之人,警惕性是很重要的,虽然曹操做的过分了点(史说其性格多疑)所以才有“宁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一说(连这个说法都找不到史料依据),然而这也是情形所逼。世间多少人不是如此想的?却只有曹操敢于直说。而曹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性格也是上当多了造成的。
至于挟天子以令诸侯不过是曹操的战略措施。就如曹操所言:如果不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知当时的中原大地有几人称霸,几人称帝,天下大乱几时休。整个三国一百年左右的历史,真正动乱时代前后不过二,三十年,过后虽然分为三国,民众的生活相对反而比较安定。反观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国内的动乱长达百余年,战火不断,比三国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三国初期诸侯称霸,国内的动荡远比战国时期还乱,没有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动乱的局面的确无法控制。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不仅不是罪,反而对民众而言是功。
同时作为一个诸侯霸主,曹操身上的霸气未见,倒是文气逼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大家。不提他本身的诗词歌赋的成就,看他促进民族大融合,取文姬归汗的一系列重文政策,也是三国时期其他霸主所不能相比较的。即使是把他打的一败涂地,在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诸葛亮和有着顾曲周郎之称的小辈英豪周瑜又留下几部诗篇,著作?除因政治原因杀了几个文人(如孔融等)外,曹操对士族是极其容忍的,也未曾迫害文人才子,否则就没有建安七子的存在了。而他杀孔融等人是因为他们阻碍了自己的政治抱负,不是因为这些人太忠于皇帝,而是因为这些人容不得他。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历史上这种血腥的政治镇压难道只有曹操曾经做过?不提太遥远的事情,就是近代一,两百年的历史上的这种政治镇压我们知道的还少了吗?这些斗争的残酷性恐怕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吧。为什么对曹操便如此苛刻呢?相反,曹操对有才之士是非常喜欢和宽容的。对关羽和赵云的喜爱,对杀死陈宫的不得已,对杀死沮授的痛心无一不表现出曹操的爱才之心。反对曹操的人说他这一切都是惺惺作态。可是这样的惺惺作态,袁绍,张鲁,孙权等以及历史上的许多人都做不出来。刘备到是哭出来了,真假几分相信现在的人们都看出来了。
曹操有哪些称号?
曹操(155~220)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期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魏国的实际奠定者。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曹操像军事家和文学家,世有“奸雄”之称。他年轻时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为济南相,后来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并颁布“屯田令”,大力发展生产,不断壮大势力,先后灭掉吕布、袁术、袁绍等诸侯,统一了北方。但208年于赤壁败于孙刘联军,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216年,曹操受封为魏王,4年后病逝,葬处不明。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还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与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其诗歌苍凉雄健,为“建安风骨”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