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个人资料
周冬雨,女,1992年12月底出生。石家庄第十二中学高三8班学生,主修舞蹈,在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
(电影)》中饰演静秋。据悉,周冬雨经常代表学校参加舞蹈比赛,她被张艺谋相中的过程极似《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李曼。 对于周冬雨的身份,石家庄第十二中学的一位老师称,周冬雨确实为该学校学生,但不是网上说的高二学生,而是高三8班的学生。该老师同时透露,周冬雨并未参加2010年的高考,而对于周冬雨去拍摄《山楂树之恋》的事情,该老师称一直以来学校也不太清楚。“从媒体得知她成了‘谋女郎’,作为孩子的母校,我们也觉得特别高兴。”
2010年7月,有网友公布了“静秋”近照,有网友大呼失望。觉得静秋长得不够漂亮,厚嘴唇更被指像“章鱼嘴”。周冬雨同学反映,曝光出来的照片与周冬雨实际长相相去甚远,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周冬雨相当可爱。
编辑本段周冬雨-张艺谋眼里的“小芳” “谋女郎”
《山楂树之恋》杀青
周冬雨如何成“谋女郎”
张艺谋拍摄《山楂树之恋》以来,有关女一号静秋的扮演者是石家庄人的消息不断传来。日前,有人在百度贴吧爆料称,女主角静秋的扮演者是石家庄第十二中学高中女生,名叫周冬雨,主修舞蹈。从石家庄第十二中学一位老师那里得知周冬雨确实为该校高三学生,不过她今年没有参加高考的文化课考试。
韩寒电影有哪些?能不能介绍几部?
抛开导演的身份,韩寒其实在很多电影里客串过,比如说邓超的《分手大师》,大鹏的《煎饼侠》等,包括他自己还有很多小说被改编成了电影,像《一座城池》、《长安乱》,但在这里仅探讨一下韩寒的导演作品。《后会无期》作为韩寒的处女作,《后会无期》完全符合他原来的那一批受众,也就是他的读者们对韩寒的看法。《后会无期》作为一部公路片,与同为2014年上映的宁浩导演的《心花路放》在评价上是不相上下的,可以说新人导演韩寒在处女作就带给观众一个很大的惊喜。在我看来,《后会无期》与昆汀的《低俗小说》非常类似,都是以“不说教”作为电影的唯一特点。《后会无期》不像是在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是韩寒在编写篡改他笔下角色的生活。他不是在拍一部电影,而是在“玩”一个故事,这也与韩寒之前的文学创作的风格十分类似,非常符合他那一批读者受众的口味。《乘风破浪》作为韩寒的第二部导演作品,《乘风破浪》实实在在地将“韩寒风格”融入了电影里。韩寒非常善于通过台词、人物情感、镜头和画面来制造笑料、增加电影的趣味。这一点在《后会无期》里也很突出,韩寒很好得将这一特点延续到《乘风破浪》里。作为一部春节档电影,《乘风破浪》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可惜的是,《乘风破浪》的故事结构与陈可辛导演1993年的电影《新难兄难弟》太相似了,这也是韩寒在保持自己风格的基础上,唯一的遗憾吧。《飞驰人生》韩寒对于演员的选择是非常有眼光的,比如说《乘风破浪》里的邓超、彭于晏,《后会无期》里的陈柏霖,这些演员既有演技,又有相当高的粉丝效应,而且与角色气质十分相符。可惜的是,在《飞驰人生》里,沈腾的个人风格完全掩盖了韩寒的导演风格,除了电影的后半段稍微可以看出是出自韩寒之手以外,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沈腾式”电影。当然了,《飞驰人生》是韩寒第一次把赛车这一元素融入进电影里,想必韩寒的粉丝会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吧。值得注意的是,韩寒不仅成功地塑造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更是通过电影配乐的形式捧红了很多歌曲,比如《后会无期》中的平凡之路,《乘风破浪》中的在雨中,《飞驰人生》中的奉献等等。音乐电影不分家,看来导演韩寒深谙这个道理。
《他的国,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谁有这篇文章?
《他的国,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切·格瓦拉的文章。 40年后,世界对于格瓦拉的评价仍然和他的冒险经历一样庞杂:他是始终孤身作战,对自己的牺牲早有预见,被同志背叛,为自己尽力解放的民众所不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督。或者,他是个自我身份认同障碍症患者,冷血的暴力运动倡导者。这个出身阿根廷的青年是“一个拉美近代迷惑与追求的缩影”。 40年前的10月8日,在玻利维亚尤罗峡谷,埃内斯托·切·格瓦拉。这位20世纪的红色罗宾汉停止了战斗。负责协助玻利维亚政府军围剿这支游击队的古巴籍中情局特工菲利克斯·罗德里格斯回忆说,和剩余6名同志一起被俘虏,由随军记者拍摄照片存档后一小时,格瓦拉就被处决。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命令很简单——“500-600”,头一个数字是军方为格瓦拉定的代号,后者则表示死亡。从这场谋杀实施的那一刻起,一个英雄的传奇不仅没有结束,反而被放大成了神话。 2004年上映,由沃尔特·塞勒斯导演的影片《摩托日记》为大众揭开了一条探寻格瓦拉早年精神世界的路径。1951年12月,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格瓦拉和好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骑上一辆诺顿500大力士摩托车,开始了遍及拉美的漫游。和沿途的风景一样,格瓦拉的信仰也在不停变幻,从嬉皮士的浪游精神,到甘地主义,最终变成了革命暴力。 格瓦拉的精神与古巴革命的胜利,曾使美国坐立不安。1960年8月8日的《时代》周刊以格瓦拉为封面,却号召美国“采取积极行动来应对拉美地区中令人不安的新变化”。1961年,由美国政府倡导,旨在扭转拉美国家经济贫困和政治高压状况,“争取进步同盟”正式启动,肯尼迪政府宣布联手美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0年内向拉美投入1000亿美元,以便促使这些国家进行土地、税收改革和经济多样化。当时美国的构想是,一旦这些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进而成为“现代化”国家,那么“古巴,苏联式的暴力社会革命道路就在人民心中自然失去了吸引力”。然而,这个目标一旦与美国保护自己在拉美的投资经济利益和政治控制地位相背离,美国往往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前者。在整个60年代,拉美国家总共爆发了16次军事政变,有10个宪政政府被推翻。 时任古巴工业部长和军训部长的切,曾无数次赤裸着上身,和革命军的战士们一起收割甘蔗、烟草,驾驶拖拉机,尽管许多带有偏见的西方媒体讥讽记录这些瞬间的照片不过是蛊惑人心的宣传,但曾在古巴长期采访报道,客观中立的伦敦《每日电讯报》资深记者埃德温·泰特洛在《眼睛望着古巴》里言简意赅地指出:“没有镜头对准的时候,切的劳动更加繁重。”1965年2月,在阿尔及尔的第二次亚非团结大会上,格瓦拉抨击苏联是西方帝国主义“暗中的同谋”,经互会的实质是压榨和资本主义式的不平等贸易。一句话,他的乌托邦绝对不可能借助现实政治和社会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完成,苦闷的切于是唯有反复呼吁,共产主义需要“新人”,而“正确选择完成这一任务的手段”必须首要是“精神方面”的。这一切,共同造成了切1966年底神秘戏剧性地从古巴出走,“唯有穿上破旧的军装,他才感觉自己做回了自己”。 1967年4月16日,格瓦拉从玻利维亚丛林中发表的《创造两个,三个……许多个越南》,成为他留给世人的最后著作,他反复强调,民众武装力量能够在对抗正规军队的战斗中取胜,“游击中心”能够在革命条件未成熟的拉美国家促成斗争的胜利。不过在这份热情激昂的文稿问世15天前,美国南方司令部派遣的两架C-130大力神运输机就降落在圣塔克鲁斯军用机场,为玻利维亚陆军带来了无线电通讯器材,M60重机枪和先进的M-1步枪等先进武器,甚至刚刚发明、可以野外方便加热、密封贮存的“C”军用口粮。同时来自古利克堡基地的美国特种部队开始训练玻利维亚陆军的第二突击营,进行远程侦察、渗透、伏击与追踪训练,格瓦拉的短暂冒险已经走到了尽头。 美国人杀了格瓦拉。在格瓦拉牺牲后的次年,也就是被古巴命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年”的1968年,格瓦拉的一些主张终于在古巴实现,尽管这是与苏联关系严重破裂的副产品。卡斯特罗在国内宣布实施汽油配给制,声明革命者的尊严使古巴不能向苏联“乞求援助”,古巴全体政府职员和党员被动员起来,参加收获甘蔗的义务劳动,普通劳动者则被分发了“劳动记分卡”。古巴青少年被安排每天在课堂上背诵切的语录,并发誓以他为榜样,为古巴革命奋斗终生。 如何评价格瓦拉为其追随者留下的遗产?他无疑是拉丁美洲桀骜不驯、浪漫骑士化的游击战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继承人,在他前面则是卡兰萨、潘乔·比利亚和帕萨塔。当这个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端起长矛时,曼德拉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南非律师,越南仍然是个分裂的前殖民地国家,整个拉丁美洲被形形色色的军人独裁政府占据。在他死后,拉美的革命游击战争再没有能达到他期望的效果和高度。里吉斯·德布雷在《革命的革命》中强调,缺乏长期系统化的农村动员和结构严密的干部队伍,精英化、具备高度献身精神的起义者只是丛林中的一撮暴乱分子。1964年,阿根廷军政府消灭了马蒂赛游击队;60年代末委内瑞拉民族解放阵线因新总统雷奥尼的政治宽容改革而分崩离析,在哥伦比亚,“黑色骑士”费尔明·查理和“神枪手”马鲁兰达创立的“民族革命武装”也因既没有系统的土地分配纲领,也不愿意动员印第安原住民,始终未能摆脱殖民时代的盗匪形象。1968年,秘鲁游击运动领导人约瑟夫·汉森在第四国际大会上承认,拉丁美洲的游击革命主义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它孤军作战,在国内无法发动农民,无法和教会、知识分子、工人达成任何一致,在国际上从未得到过莫斯科或哈瓦那的支持。 格瓦拉的牺牲与古巴式武装输出革命模式的暂时失败,反而激发着拉美乃至整个发展中世界对于经济、政治、社会公正的追求。从60年代中期开始席卷拉美的“解放神学”运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切的“新人”观念影响,智利的弗雷斯诺·红衣主教与尼加拉瓜的布拉沃主教,分别成为桑地诺、皮诺切特等军事独裁者最有威胁、最激烈的反对派领袖。而巴西的卢拉·席尔瓦和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则把在拉美湮没已久的“民众主义”,与格瓦拉式的社会平均分配理想重新拾起,当作反击国际经济贸易不平等和自身经济结构恶化的全新武器。 在他的众多信徒中,也包括绰号“副司令马科斯”,以一身迷彩服、黑色面罩、AK47冲锋枪、中国红军五角星帽徽和滑雪帽、墨西哥传统游侠式交叉子弹带、电子手表和对讲机等“革命”符号武装起来的墨西哥萨帕塔运动领导人。“副司令马科斯”在这场利用网络和电视新闻而非爆破和伏击来完成的“全球第一场后现代革命”中,格瓦拉式的革命浪漫主义,拉美文艺中的魔幻主义传统和后现代文化的狂欢性前所未有地结合起来,1997年8月,在拉坎顿丛林深处召开的“第一届保卫人类对抗新自由主义国际聚会”几乎成了一场打着革命旗号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001年“副司令马科斯”决定走出丛林,带领他的追随者们骑着黑色的摩托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巡游,跟随他们的是支持萨巴塔主义的旗帜和标语,还有浩浩荡荡的“骨肉皮”——完全是摇滚乐队巡演的架势。 没有人知道“副司令马科斯”到底是谁。在丛林中,他设法安装了网络连接,不定期地发表网络日志。每时每刻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都有同样为革命——互联网革命——神魂颠倒的大学生窥探他的主页,然后惊为天人。他的个人魅力招来了一大批西方朝圣者:MTV希望给他拍一部电影,贝纳通想让他做形象代言人,然而他拒绝此类的请求。至少到如今,“副司令”还坚持着一个革命者纯粹的使命——完成革命意愿,淡化个人形象。马科斯承认自己也有动摇的时候,想摘下面罩成为真正的名人,然而最终还是听见自己头脑里有一个嘲弄的声音说:你只是作为一个神话才有存在的价值,你自身并不存在。 这个嘲弄的声音也许正来自切·格瓦拉。
请问《南方周末》的现任主编是谁?
请问《南方周末》的现任主编是黄灿。《南方周末》是隶属于南方报业的周报,面向大陆地区发行。《纽约时报》曾认为《南方周末》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由主义报纸”。南方周末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推崇,视为中国最坦率和敢说话的报纸,2009年年底,向熹被撤下,黄灿出任总编。2013年1月11日,因新年献词事件,为保护南方周末报纸和全体采编人员,黄灿与当局达成协议,用下台换取当局与编辑部的退让和解。黄灿继续当南方周末总编。
韩寒的作品有哪些
韩寒的主要作品有:(1)2000年:小说《三重门》《三重门》是韩寒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梦想。(2)2001年:文集《零下一度》这是韩寒继《三重门》之后推出的第二部作品。《零下一度》是韩寒的随笔、杂文和短篇小说的合集。这些作品,有的回忆童年生活,有的记述校园生活,还有的是读书笔记,反映了一个18岁青年的人生视野和感悟。韩寒的文风机智泼辣,语言幽默、诙谐,充满奇特想象,真实地反映了韩寒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3)2002年: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精选集《毒》、精选集《毒2》《像少年啦飞驰》以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讲述了主人公“我”的生活,展示了一个颇具叛逆性的人物。该书文笔精妙,内容看似平凡,但颇含深意,令人沉思。(4)2003年:杂文集《通稿2003》《通稿2003》以其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诟病进行了批判;同时在《通稿2003》中,韩寒也将自己的个性行为发挥到极致,给读者带来了最大的韩寒风格展示。《通稿2003》通过十多篇针对现行教育体质及其附属产物的批判,向读者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现行应试教育的弊端。(5)2004年:小说《长安乱》、文集《韩寒五年文集》《长安乱》是韩寒所有长篇小说中最特殊的一部作品,是到2010年底为止,韩寒所写作的唯一一部“武侠小说”,讲述了一个俗家弟子释然,和青梅竹马的姑娘喜乐,骑着小马游走江湖的故事。(6)2005年: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7)2006年:小说《一座城池》小说描写了作者年轻不羁岁月的回顾,书名“一座城池”可视为主角们的乌托邦,在那座城里,年轻就能疯狂、目中无人、随意撒谎、背叛与被背叛,都只是为了要活得更自由。故事中充斥着离奇的经历和怪诞的思维。书中对话随处可见韩寒风格的幽默与人生观。(8)2007年:小说《光荣日》《光荣日》是作家韩寒创作的中篇小说。讲述了七个大学毕业生的事。躁动的他们模仿“竹林七贤”到一个县城支教。在那里,他们盖房种菜、研究枪支炸药,遇到了精神病歌手、三陪女等同样“不正常”的人,发生了“不正常”的事。(9)2008年:杂文集《杂的文》(10)2009年:小说《他的国》、精选集《可爱的洪水猛兽》《他的国》以亭林镇经济在飞速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文化衰竭等问题为主线,以左小龙的爱情为一条副线,其间多次穿插对当下社会现状的思考与反讽。作者以幽默、犀利的语言,自信而张扬地调侃浮躁的社会现实。(11)2010年: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杂文集《草》 、文集《青春》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延续韩寒以往的风格,语言犀利而富有幽默,开创了韩寒“公路小说”的新概念,新品牌,较之之前作品有更鲜明的人性,更深的现实意义。(12)2012年:杂文集《脱节的国度》(13)2013年:杂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14)2014年:散文随笔《告白与告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