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伦一共写了多少首歌(包括给别人写的)
大概有200多首
本人超喜欢的就140首以上,特喜欢听老歌!
我很喜欢JAY,我喜欢他的音乐,喜欢他的个性!他是个很不错的实力派歌手!
周杰伦 jay jay jay
从一开始的众多"新人"之一,到现在的"华语乐坛"领头人;
从害羞的男孩,到现在的最"吊"巨星;
从吴宗宪口中的"华人第一才子",到刘德华的"当红"评价;
从SBDW的幕后黑手,到蔡依林的变身功臣;
从12届金曲奖的得奖冷门,到14届金曲奖杠龟冷门;
从许如云专辑文案中的"新锐制作人",到莫文蔚专辑"天王制作人"......
周杰伦完成这一切用了4年时间.
4年中的每一步都可以被记录在案并为日后唱片公司培养新人作参考.
如今一提到周杰伦就会想到R&B就会想到"双节棍"和"同一种调调"
可是我今天想说的不是唱红R&B的周杰伦,也不是"哼哼哈嘿"的周杰伦
我要说的是作为制作人,词曲作者的周杰伦.
因为它的歌太红了,太个性了,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认识他,欣赏他,
可是在众多"关爱"的背后是他的才华被忽略的"寂寞".
JAY曾说过他踏入歌坛的第一个梦想是所有他欣赏的歌手都唱过他写的歌.
一个典型的年轻创作人的心态.
那个时候他给许如云写的《禁止悲伤》乐评人说:"周杰伦虽然是新人,在创作上却
相当能够掌握许茹芸的唱功表现, 他找到许茹芸音质中最醇美的一部份.
不用飙高音却自有一份撼动人心的感受."
动力火车唱《重伤的泪水》时回想往日情景还曾流下男人泪.
还有闽南语歌后江惠也曾用JAY写的《落雨声》感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歌迷们.
很难把这些歌和他的调调联想到一起.
那个时候他还写过王力宏的《打开爱》,古巨基的《夜空的精灵》 ,和温岚的《眼泪知道》.
这些也证明了他的"我是写腻了流行歌才写R&B"的说法.
听过JAY演唱会版的《蜗牛》,《你比从前快乐》还有《世界末日》,
很难想象当年这些歌被其他歌手演唱的情况.
让我们回到过去:
《蜗牛》被许如云,齐秦,熊天平等人唱得荡气回肠,完全不像JAY演唱时的少年情怀.
《你比从前快乐》是无宗宪《你比从前快乐》专辑的主打歌.我在宗宪版听到的是一个
男人的无奈和欲哭无泪,虽然老吴的声线永远没有突破,但是这首歌由这样一个有传奇
有故事的男人演绎起来非常感人.同样的《平衡点》,和《三暝三日》也很有效果.
《屋顶》算是让全世界都认识了作为词曲作者的周杰伦,但是,这首KTV"国歌"实在是有够"俗"的.
SBDW版的《世界末日》没有JAY版那么多感情投入,但是咻吡嘟哗版的和声可以称为"天籁".
有很多人在听了JAY演唱会上的《世界末日》后说这首歌当年就应该他自己唱嘛
可是在听了SBDW的版本后说这么一首好歌,这么优美的和声当年我怎么错过了?
当然,和JAY合作最成功的应该是陈小春.《抱一抱》成功地把陈小春从"痞子"转型
到"深情"男子.而且不会突兀,也没有适应不良.《我爱的人》几乎可以打动所有
对"哼哼哈嘿"不屑一顾的人.到了《算你狠》,陈小春也可以有资格玩自己
喜欢的HIPHOP和R&B了,不论和陶喆陈焕仁的合作多么"电光石火",《一定要幸福》
和《献世》仍然是深情款款挽留着歌迷的耳朵.
与其说莫文蔚把《黑雨》唱得没有一丝杰伦味,不如说成杰伦把《黑雨》写得很莫文蔚.
早就听说JAY帮KAREN 写了一首歌,但是听《X》的感觉是很多歌都很杰伦味,但是都不"地道"
当看到歌词本的时候下了一跳.《爱死你是》柯有伦写的,《忽然东风》是陶喆写的,最不JAY的
《黑雨》居然是JAY的.有人说,《黑雨》虽然没有写成很"俗"的R&B,但是也没有创意.
我想说的是,这首歌从一开始就不定位在"主打"的位置,它要完成的任务是让人听到莫文
蔚的独特演唱方式和抒情歌曲的动人,它做到了,就成功了.
最不好评价的,最说不清楚地应该是JAY和蔡依林的合作.
什么东西一扯上感情就变得很微妙.
同样是很典型杰伦式的歌曲,《刀马旦》被李文一唱就叫成功合作,《算命》被张学友
唱就叫驾轻就熟.《骑士精神》被JOLIN一唱就叫做"女版周杰伦""失败尝试"和
"跟风""流俗"......
我看来《骑士精神》被骂原因一是JOLIN在当时还没有确立自己声线的风格.所以你听她的歌基本上是听曲调而不是听声音.
JAY曾把自己比作服装设计师,他说一件衣服做出来一定会有设计师的风格在里面,
但是如果模特穿出自己的风格那才算成功.二是歌曲本身成了绯闻的炒作让听众从一开始
就有了偏见.如果放下所有的背景,忘记周杰伦还是一个成功的歌手,那么这首歌还是有不错的
创意的.至少在当时,可以把印度曲风和RAP结合是不错的尝试,里面的和声也很有层次.
所以到了《说爱你》和《布拉格广场》,JAY和JOLIN都很低调,虽然做出来的东西还是很JAY,
但是既然有《骑士精神》做前提,大家还是很喜欢也很接受了.人们开始讨论
《布拉格广场》的东欧风情如何的赞,却忘记了《骑士精神》的印度游是多么的"失败".
写到这里我想到的是世上本无路的话.
当年《范特西》刚刚出炉的时候,乐评人说这么一张没有市场定位,没有整体概念,没有确定听众
范围的专辑即使每首歌都很好听但是从商业运作上就是失败的,"哼哼哈嘿"是永远不可能
成为欣赏主流的.
但是到了《叶惠美》专辑,同一批乐评人,却说出了自打嘴巴的话:
专辑的市场定位是现在最流行的"周杰伦"风格,整体概念是"周杰伦"式的音乐形式,
听众是"周杰伦"的一贯歌迷.虽然是"同一种调调"可是却是流行音乐的主流.
过分商业,过分流行,过分"周杰伦",都成了乐评人"担忧"的主题.
呵呵
这么大的转变是不是鲁迅口中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从另类,到主流;从听周杰伦的歌是"个性",到听周杰伦的歌是"太俗".
"周杰伦"这个名字是尴尬的.
然后就有很多所谓爱护JAY的人给他提出各种意见.
什么"放稳脚步,多多吸收知识,避免江郎才尽"
什么"转作幕后,多和其它音乐人合作,避免主观'周杰伦'"
什么"尝试不同曲风,避免昙花一现"
我想说的是JAY释放灵感的速度是很少有人能比得上,因为他是在"玩"音乐.
有个人问"杰伦,《同一种调调》里有一句歌词我听不清楚,而且歌词本上也没有写,可以告诉我你唱的是什么吗?"
JAY说那句是"副歌变绕口令",是即兴加上去的,提醒副歌部分要结束了,现在到RAP了.
这句没人听懂的歌词在百事可乐的广告里出现,我想很多人都一头雾水吧.充分印证姚明
"别把歌词唱清楚"的"忠告".
还有《你听得到》在2分10秒的时候有一句歌词是倒着念的,《双刀》里加入了快打旋风游戏中
春丽的声音.这些都是他和歌迷玩的找茬游戏.
《娘子》里的RAP是即兴加上去的,害得方文山不想去领"最佳作词人"奖.
《印第安老斑鸠》里,他彻底的玩弄他的声音.所以你听到所有类似"人类"的声音都是他自己的
"呦吼""笑屁呀""啊噜""休息一下".
《完美主义》中被人津津乐道的"周杰伦周杰伦周杰伦"和《反方向的钟》里的"B P M F D T N L"
《威廉古堡》里杀出来的《斗牛》的RAP,不知道因为这首歌又一次拿到金曲奖最佳作词人的方文山该哭还是该笑.
在上吴宗宪的综艺节目时被要求唱陶喆的歌,他就说想到了一首但是不记得歌词了.于是就用"吴宗宪"
做歌词唱了一段《小镇姑娘》.还有一次被吴要求即兴为他写的词添曲.
结果"我妈美得像朵花,我弟肚脐眼比我大"这样的词居然被配上不错的旋律.
吴宗宪还有感而发地说"我好像是在玩电动玩具".
以上这些都是他的即兴表演.
他只要不勉强,"玩"得开心,干吗替他着急什么"江郎才尽"?
他曾经说过曲调的雷同是他故意的,他不是写不出来别的调调.
因为有很多细节让人一听就是"周杰伦",他认为这样比较"吊".
说到合作的问题,他是个很主观的人,很多人都说他很"拽".
用JAY的话说,所谓的合作不是和别人和写一首歌,这样一首歌里有两个性格.他想
的合作是重新演绎别人的歌,也欢迎别人重新演绎他的歌.也可以给别人写曲其他人制作.
这些都是合作,而且它一直在和别人"合作".这点就体现在他在"THEONE"演唱会上
重新演绎陶喆的"找自己",从编曲到演唱风格都作了改变.当他唱"这么多人到哪里去"
的时候还不忘酷酷的加上一句"去看周杰伦演唱会".有一天在一段娱乐新闻中听到了
一小段陶喆唱《爱在西元前》,差点笑死.也证实了JAY的"怪歌"换个人唱就成了"搞笑版"
不信你可以听听山东版的《双节棍》和上海话版的《东风破》.
他曾用了艺名和有违"杰伦风格"的音乐形式,出现在新人的专辑当中,
他好像还很高兴别人没有听出来是他写的歌.他说"有人问我我就承认,没人问我我永远不承认那是我写的."
当然,后果是那个新人的专辑不被重视的淹没在众多唱片当中,默默无闻.
所以JAY说"现在的音乐形式是最好的".
JAY现在的理想是在华语乐坛留下一个时代的印记.只有有独特并且一惯的风格才能做到.
我喜欢Brian McKnight的蓝调音乐,但是他就是很多年不曾改变,听他的歌永远都是腻人的蓝色
有天我腻了,跑去听小甜甜了.但是有天我回首伴我度过年轻岁月的音乐时,
我会永远怀念Brian曾经带来的感动的.我想JAY也是想做那个永远在那里,不会变的"感动"吧.
现在的国语流行音乐市场很"变态",歌迷们也变得很"变态".
他门联合起来要求歌手不断求新,却因此要放弃原本很好的东西.
所以当我们听到陶喆的《黑色柳丁》是却怀念着《沙滩》;
当我们听张学友的《热》却怀念着《吻别》
当我们听到刘德华唱《黑蝙蝠中队》时大叫的是"把我的《冰雨》还给我!!"
王立宏的麦当劳主题曲,让我们感觉到了制作人的辛苦与无奈.
所以我们更应该因为JAY能自己主导自己的风格,自己做自己的音乐而感到庆幸.
他可以不用在别人的"指挥"下,作出一桌好菜,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所有偏见
来品尝他?然后我们选择"爱吃"或者"不爱吃".有天你吃腻了,不再来这家餐厅了.
但是,他永远都在那里,提醒你,你曾经为他着迷,为他感动.
这个世界太多变数,我们应该因为有一块"不变"的美丽而更加珍惜!
回答:2004-10-15 13:09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I Love Jay......
共0条评论...
周杰伦给别人写的歌都有哪些?
周杰伦给别人写的歌都有:1、蔡依林的《说爱你》,2、张惠妹的《如果你也听说》,3、容祖儿的《小小》等歌。1、蔡依林的《说爱你》由天天填词,周杰伦作曲编曲制作,收录在蔡依林发行的第五张专辑《看我72变》中。同时该曲是电影《空中拜金女》的主题曲。该歌曲于2003年获得第二届香港新城国语力颁奖典礼新城国语力歌曲;2003年香港TVB第二季季选最受欢迎国语歌曲;2004年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港台十大单曲;2004年HITO流行音乐奖年度华语歌曲。2、张惠妹的《如果你也听说》这首歌是张惠妹和周杰伦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周杰伦为张惠妹度身定做的抒情曲。歌曲一经发表之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2008年该歌曲先后获得第三届数位KKBOX音乐风云榜年度十大歌曲等奖项。朗朗上口的旋律也让这首歌成为了很多人KTV必点的金曲。3、容祖儿的《小小》略带愁绪的旋律,配上容祖儿的嗓音,反而不会显得太过悲伤,是一首耐听且带点可爱歌曲。当年周杰伦答应给容祖儿写首歌,然后思绪了半天,差不多一天时间就写下了《小小》。之后交给方文山作词,所以,这首歌不仅曲调优美,歌词也是充满情怀和意境,更是成为容祖儿的成名单曲。
自驾游去玉林到石南在哪路口入
驾车路线:全程约362.5公里起点:玉林市1.玉林市内驾车方案1) 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行驶20米,左转进入人民东路2) 沿人民东路行驶5.8公里,直行进入玉北大道3) 沿玉北大道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G3244) 沿G324行驶220米,朝广州/北海/南宁/G8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5) 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玉林绕城高速公路6) 沿玉林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2.3公里,朝梧州/广州/G80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2.沿匝道行驶760米,直行进入广昆高速公路3.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77.9公里,朝岑溪东/罗定/G6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包茂高速公路4.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750米,过岑溪南互通,直行进入包茂高速公路5.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5.4公里,直行进入岑筋高速公路6.沿岑筋高速公路行驶33.6公里,直行进入深罗高速公路7.沿深罗高速公路行驶37.5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8.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罗阳高速公路9.沿罗阳高速公路行驶25.5公里,朝云安/广州/G8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广昆高速公路10.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广昆高速公路11.沿广昆高速公路行驶93.9公里,朝高明/江门/珠海/湛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富佛互通12.沿富佛互通行驶630米,过富佛互通约580米后,直行进入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13.沿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行驶17.9公里,过谭塱互通,朝佛山/G9411/S5/高明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谭塱互通14.沿谭塱互通行驶180米,过谭塱互通约420米后,直行进入广明高速公路15.沿广明高速公路行驶32.2公里,过顺德水道特大桥,朝魁奇路/禅城/陈村方向,直行进入魁奇路16.沿魁奇路行驶30米,直行进入魁奇路17.佛山市内驾车方案1) 沿魁奇路行驶6.4公里,直行进入魁奇西路2) 沿魁奇西路行驶1.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蝴蝶大道3) 沿蝴蝶大道行驶10米,调头进入蝴蝶大道4) 沿蝴蝶大道行驶1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魁奇西路5) 沿魁奇西路行驶100米,到达终点终点:石南
中国的一套民风民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
汉民族15个主要节日:
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
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正月
---------------
初一:春节(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正旦、正朔)
立春节(于立春日)
初七:人日节
初八:谷日节
初九:天日节
初十:地日节
十五:元宵节(上元节、灯节)
二十:天穿节
廿五:填仓节
晦日:正月晦
●二月
---------------
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初二:春龙节(龙抬头、龙头节、土地会、春社日/属春秋两社日之一)
十二:花朝节(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十五:扑蝶会
十九:观音诞
春分节(于春分日)
●三月
---------------
初三:上巳节(女儿节)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清明前一二日)
清明节(于清明日)
●四月
---------------
初八:浴佛节(释迦牟尼诞辰)
立夏节(于立夏日)
十八:碧霞元君节
●五月
---------------
初五:端午节(端节、端五、端阳、重午、蒲节、天中节)
十三:雨节(关公磨刀日)
二十:分龙节
夏至节(朝节,于夏至日)
●六月
---------------
初六:天贶节(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十九:观音会
廿四:观莲节(莲花生日)
●七月
---------------
初七:七夕节(乞巧节)
十四:秋日拔禊
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瓜节)
廿九:地葬节
●八月
---------------
初一:天灸日(天医节)
十五:中秋节
●九月
---------------
初九:重阳节
十九:观音会
●十月
---------------
初一:寒衣节(授衣节、冥阴节) (本表于年月底编制,故以此起算)
十五:下元节(下元水官节)
●十一月
---------------
冬至节(于冬至日)
●腊月
---------------
初七:驱傩日
初八:腊八节
十六:尾牙节
廿三:祭灶日(小年)
除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放假日期
大陆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尽管如此,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还是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过年习俗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腊祭》。据说腊尽时日,人们杀猪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翼装饰,唱唱跳跳。至于“春节”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著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裏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裏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裏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著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广西有哪些民俗文化?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广西的民俗文化很多,一时说不完,下面最大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广西的民俗活动:
三月三歌圩
壮族三月三歌圩自形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虽历尽沧桑,多次被禁,却屡禁不止,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壮族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代表形式,造就了特色鲜明,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歌圩文化”。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三月三歌圩活动以青年人为主体,又以唱歌为中心,并藉以开展社交,但同时还进行抛绣球、抢花炮、舞狮子、演戏等文化娱乐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多职能的民族文化传统事象。就其中的歌唱而言,它不仅是男女青年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且还是广大民众满足他们求知、教育、审美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歌圩首先是是壮族民歌的自然载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提供了学习山歌和展示歌才的场所,满足了他们崇尚山歌、诗性思维的心理需求,对于壮族各类传统民歌的产生、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又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宝库,对了解和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是壮族文化(包括物质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的载体。
“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传统性的聚会对歌活动形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阶段,其性质、内容、形式、规模及功能都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壮族的传统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浓厚的原始意识色彩及群体性的活动方式,深刻地反映着其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的鲜明特征。歌圩即是在这样的社会生活及文化背景上,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壮族歌圩脱胎于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的群体性实践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为“合会男女”“倚歌择配”提供赖于依存的空间。歌圩经历了“娱神”到“娱人”的演变,是乐神活动的必然演化。在战国至秦汉,壮族的祖先古越人即盛行“尚越声”,其以歌代言的风习及“歌圩”活动形式,是古越人“尚越声”、“作越歌”文化特征的延续和演化。“歌圩”和汉代的“溱洧之风”有着相似性。逮至唐代,歌仙刘三姐的产生,成为壮族三月三歌圩形成的标志。
“三月三歌节”原是一种“春秋场歌”,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歌唱聚会。但随着其从“春祈秋报”向“歌唱为乐”的形式发展,以及壮族社会生活的“歌化”,往往在人们聚会的各种场合中,都经常出现群歌对唱的情景,成为临时性的歌圩形式。“三月三歌节”其内容和形式包括:
1、祭祀仪式歌会。传统的大型歌节举行之前先行祭拜仪式,有祭拜生育神(乜帝甲、乜洛甲、娅娃)、蚂拐(青蛙)、刘三姐(刘三妹)、布洛陀、囊亥(月娘)等等。祭台一般设在岩洞中和田峒上。规模较大的歌圩一般在有岩洞的地方举行,如广西田阳县敢壮山歌圩、田东县仰岩歌圩、来宾市麒麟山歌圩等等。
2、歌场交情,即倚歌择配。一般经过下列对唱阶段:(1)游歌(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相互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相互谦恭赞许;(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4)和歌(接歌)。被邀请的一方,对唱“求歌”者开始唱答;(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相互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6)相交歌(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7)信歌(定情歌、赠物歌)。是男女互赠信物,以表示确定关系、结缔姻缘所唱的歌;(8)思歌(念情歌、相思歌)。恋人在“定情”之后或“会情”之时,常以各种“思歌”抒发思恋的情怀,诉说相思的衷肠;(9)离别歌(别歌、相送歌)。对歌将结束时,男女双方难分难舍而对唱的山歌;(10)约歌(约定歌、约会歌)。约定下次歌圩再见面的歌。
3、赛歌赏歌。有盘歌,即出题盘问唱答;猜歌,即谜语猜测对唱;对子歌,按楹联格式,出上联对下联;连故事歌,双方把一个历史传说或故事,按情节连接唱述。还有别具特色的抢歌、斗歌,即发歌把正在酬唱中的一方“抢”过来和自己对唱,并与之斗智、斗艺的唱答。 4、歌节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歌节期间,伴有抛绣球、抢花炮、斗蛋、斗鸡、斗鸟、斗狗、登台阁、舞干各、耍壮拳、博扇(古俗)活动,还有土剧、师公戏、采茶等文艺演出。
“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更多的广西民俗可在百度搜索 广西文联 等关键词进行查找!
关于民风民俗的资料
民风民俗:1、壮族:迎英雄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2、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3、哈尼族:荡秋千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4、傣族: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招待跟来的小伙。5、满族:挂旗过年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扩展资料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参考资料民风民俗_百度百科
民族风俗的资料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
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玉林有几个县几个镇,总人口有多少人
2007年,玉林市总人口610万人,其中,市区人口67.76万。市区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
玉林市辖2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
玉林市 面积12838平方千米,人口625万人(2008年)。
玉州区 全区总面积464.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68平方公里。人口56万,其中城区常住人口40万。下辖5个街道、4个镇:玉城街道、南江街道、城西街道、城北街道、名山街道、仁东镇、大塘镇、茂林镇、仁厚镇。福绵管理区 总面积787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下辖福绵镇、 成均镇、樟木镇、新桥镇、沙田镇、石和镇。北流市 面积2457平方千米,人口120万。邮政编码537400。
兴业县 面积1487平方千米,人口 68万。邮政编码537800。县人民政府驻石南镇。
容 县 面积2257平方千米,人口 77万。邮政编码537500。县人民政府驻容州镇。
陆川县 面积1551平方千米,人口 92万。邮政编码537700。县人民政府驻温泉镇。
博白县 面积3836平方千米,人口150万。邮政编码537600。县人民政府驻博白镇。
玉东新区 规划用地面积112.53平方公里,现状人口为7.76万,规划人口42万。(2009年12月6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