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yanhuang

时间:2024-03-16 20:05:20 编辑:莆仙君

炎黄子孙的"炎黄"是什么意思?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宝鸡市境内)。“黄”指黄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传说他们出自同一个部落,后来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的首领。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神话传说: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炎黄指的是什么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借指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炎帝故里目前有六地之争,分别是: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的随州、山西高平、河南柘城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最初定都在陈地,后来又将都城迁移到曲阜。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传说炎帝部落后来和黄帝部落结盟,共同击败了蚩尤。炎帝被道教尊为神农大帝,也称五榖神农大帝。黄帝: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皋陶、伯益、汤等均是他的后裔。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黄帝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华夏形成华夏是古代中国中原及其以东地区各部族的联合称谓,即对“诸华”和“诸夏”各部落的合称。据部分史学家的研究,炎黄时期,中原周围地区古代的部族可分为炎黄集团、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炎黄集团在涿鹿之战中战胜蚩尤之后,苗蛮集团向南方收缩退却,炎黄集团则东进和东夷集团融合,形成最初的华夏部落联盟,到春秋时期又基本和南方的苗蛮集团基本同化,成为秦汉间所谓“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族以炎黄族和东夷部落联盟为主体。炎黄两部族最初居住在陕西,融合后逐渐东迁。黄帝族顺北洛水南下,又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发展,形成晋南的黄河一带许多黄帝族方国群。炎帝族也有一部分顺渭水东下,沿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较多炎帝族方国。他们在东进过程中,和东夷部落联盟不断融合,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阪泉之战是黄帝与炎帝之间为争夺大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而进行的战争,炎帝族战败,和黄帝族融合,炎黄势力壮大。其后黄帝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苗蛮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和原来在山东境内的东夷集团容合。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最终形成,中国至此进入了华夏时代。据载虞、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华夏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便逐渐确立了。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傻傻分不清,历史上说的“炎黄”究竟是几个人?

  两个人: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

  《周易·系辞下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之后众多史籍几乎是一致采用这一观点:炎帝和黄帝是前后相承的关系。《汉书》、《白虎通义》几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越绝书·计倪内经》则说:“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东汉蔡邕撰《独断》载:“《易》曰:帝出于震。震者,木也。言宓牺氏始以木德王天下也。木生火,故宓牺氏没,神农氏以火德继之。火生土,故神农氏没,黄帝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黄帝没,少昊氏以金德继之。金生水,故少昊氏没,颛顼氏以水德继之。水生木,故颛顼氏没,帝喾氏以木德继之。木生火.故帝喾氏没,帝尧氏以火德继之。火生土,故帝舜氏以土德继之。土生金,故夏禹氏以金德继之。金生水,故殷汤氏以水德继之。水生木,故周武以木德继之。木生火,故高祖以火德继之。”蔡邕在这里以五行说来解释朝代的更替,从伏羲一直排到汉。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东汉,炎、黄的传承关系是没有争沦的,是比较一致的。

  当然,史籍中也还有别的说法。
  一为“兄弟说”。这主要是由于《国语》的一段记载所引起的。《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乍看起来,黄帝、炎帝是少典与有蟜氏生的两兄弟。其实不然。《帝王世纪》在关于黄帝的文字中是这样记载的:“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末,少典氏又取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这就把因《国语》叙述不明白地方说明白了。

  二为“同代说”。这主要是由于《史记》的那段记载所产生的歧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等等。对于《史记》表述的不精确,以后的许多史籍都给予了订正。《汉书·律历志》载:黄帝“与炎帝之后战于阪泉,遂王天下”。这就是说,炎、黄阪泉之战并非黄帝与炎帝之战,而是黄帝与炎帝之后之战。《三皇纪》曰:“炎帝之后凡八代,五百余年,轩辕氏代之。”炎帝、黄帝并非同时代的人,应该说是说得十分清楚的了。

  综上所述,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他们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异族。炎黄之间的战争,是部落联盟内部兼并与反兼并、控制与反控制之争,是领导权即盟主地位之争,是内战,而并非民族战争。他们的逐渐融合、统一,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今天,我们亿万万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同源同祖,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情重于山,我们要携手共进,同谋发展。

  附:
  按照正史和传统的说法,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前两年集全国之力研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是将编年历史厘清至公元前1600年。因此中国人向外自称为炎黄子孙的时候,实际上只是以黄帝文明来自谓的。而讲到黄帝文明的历史源流,最主要的史书记载仅来自于《史记》、《尚书》等。

  在这些史料中和人们的古老传说中一直都知道,在中国的南方曾存在过强大的炎帝文明,且炎帝文明早于黄帝文明一千年以上,也就是说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的远古文明早于黄河流域的黄帝远古文明(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文字)。传说中的炎帝文明,在神农时代开创了多姿多彩的原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传说炎帝发明了农业,首创农耕文化,发明了制陶,首倡“日中为市”,创立《连山易》,发明音乐与美术等。炎帝终因为民治病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虽然是传说,但自汉唐以来没有疑义,稍后更成为历代政府祭祀炎帝的场所。

  近十几年考古学界陆续发现的湖南境内的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种陶器、城山头遗址、浙江境内的河姆渡遗址等均是已确认为六千年至一万二千年以前的农耕文明,但尚未在其中发现文字符号的记载。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的南岳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年代为距今4800~6000年。城头山遗址发现于1979年,1991~1998年期间,考古工作者曾对其进行了多次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发现有城垣、城门设施、环城壕、护城河、房址、陶窑、祭坛、道路、墓葬以及城垣底层的水稻田等遗迹。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炭化的稻粒等。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年。经两期发掘,出土文物6700余件。河姆渡文化已经包括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其出土的代表性农具是骨耨。其居住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遗址发掘中,到处可见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之为 7000年前的奇迹。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种、陶器等文物表明,早在一万二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相对成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远古文明已相当发达。

  而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发现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以外,尚未发现有早于五千年以前的农耕文明的实物遗迹。

  因此,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我们至少可以将中华文明的远古史确定为来自于两种农耕文明:其一是长江流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炎帝水稻农耕文明,其二是黄河流域以小麦、稷种植为主的黄帝小麦文明;或者从耕种方式上也可称为炎帝水田文明和黄帝旱田文明。从现有考古发掘的实物已可以证实,炎帝水稻文明远早于黄帝小麦文明。传说中是种旱田的黄帝族经过血战打败了种水田的炎帝族才获得了中华文明正统的地位。最大的问题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文字记载(如《尚书》等)都是关于黄帝旱田文明的,殷商甲骨文也是属于黄帝旱田文明一系的。有关炎帝水田文明的历史只存在于传说之中,这个传说至少从两千年前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没有文字史料可考,只剩下传说了。

  近年考古发现已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远不止五千年而是有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历史。很多人会质疑:虽有考古发掘实物的证据,没有文字和符号的代表性,似乎还不足以完整描述炎帝文明的特点,因此中国的历史学家们还不敢大声宣布中华文明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其实是学者们被文字这种符号系统囿于传统的史学定义圈之内了,若持此观点,则是史学家在作茧自缚。四川成都三星堆的考古发掘能够证明,三千年前那里存在一种高度成熟的青铜器文化,其中没有发现一个字符,但有谁能够否认其文明的存在。可见有无字符系统佐证并不是确定文明源头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三大发源地,即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都号称六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其主要的证据就是残存的和考古发掘的证据,如古希腊的雕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其中有些实物是没有符号系统相佐证的,这些古希腊历史和古埃及历史在现代的史书中是将传说、神话和实物混在一起,互为证明,便堂而皇之的以正史写出。古印度文明更是以神话传说作为主要依据来考证历史并证明其历史达六千年之久。其至少在阿育王石柱(公元前五百年)以前的历史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符号文字可以系统佐证,古印度史就以此基础所编撰出来的,好像也没有谁提出异议,关键是没有谁能提出反证。因此我们对城山头和河母渡等遗址的考古发掘除,除考古学的科学研究外,还必须对其进行社会学和文字的整理及合符逻辑的推理。如从城山头遗址中可以合理的分析当时的家庭、社会劳动分工和分配体制,甚至包括其对自然的认识、信仰等等;从河母渡文明可以合理地探讨其生产力的水平等等。这些开拓性的研究才是中国人文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真正的伟大贡献,但至今似乎还没有发现此类文章。

  应该由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学家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华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其文明的源头就是南中国的水稻农耕文明。相信也没有谁能提出反证。

  也许有些历史学者们会质疑,城山头和河母渡遗址固然可以证明八千至一万二千年前的农耕文明,其后数千年的历史是空白又如何写呢?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担忧。正如某位朱性的中国人知道他的远祖是朱元璋,其后的各代祖宗他搞不清楚,但这并不能说他的远祖就没有朱元璋。


炎黄在历史上是指什么和什么关系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
炎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而汉族(汉朝前为华夏族)则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居住在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区。现在汉族自称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