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的内容有哪些?
雷锋精神是指以雷锋的无私奉献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实质: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主要学习内容:学雷锋一是要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雷锋精神的第一位,是对党、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二是要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三是要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四是要学习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进去、要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通过学习丰富自己。这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受到大家的推崇。五是要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学雷锋的内容有哪些?
1、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雷锋一心向着党,他把党比作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党和祖国人民的,无论遇到怎样艰难复杂的情况,都“坚决听党的话,一辈子跟党走”。“为了党,愿洒尽鲜血,永不变心”;“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2、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雷锋是一个实干家,是一个勇于探索的创造者,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的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说到做到,表里如一。3、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在雷锋看来,“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关系一样。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4、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人生观最光彩夺目的就是,他正确地解决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他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信条,“时刻准备着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生命。5、钉子精神在生活上,指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学习上,指挤时间刻苦读书的钉子精神;在工作上指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主人翁意识。在为人处事上, 指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锋精神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1951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地区之后,开始准备向西藏进军,考虑到西藏地区的具体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商谈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事宜。因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和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原西藏地方政府迟迟不派出代表,并在昌都部署藏军主力。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藏军主力,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全权首席代表的和平谈判代表团抵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指派的以李维汉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代表团进行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于5月23日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解放意义西藏和平解放17条协议的签订,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西藏的妄想,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国防。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人民废除反动农奴制度、彻底翻身作主人奠定了基础,为迅速发展西藏工农业生产,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西藏和平解放,还挫败了美国试图将西藏作为亚洲反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基地的计划,对于巩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政权,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斗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以上内容参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什么?
1、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人民废除反动农奴制度、彻底翻身做主人奠定了基础,为迅速发展西藏工农业生产,提高西藏人民生活水平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西藏和平解放,还挫败了美国试图将西藏作为亚洲反社会主义阵营的一个基地的计划,对于巩固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政权,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斗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扩展资料:西藏和平解放过程: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地区之后,开始准备向西藏进军,考虑到西藏地区的具体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商谈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事宜。因西藏上层反动分子和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原西藏地方政府迟迟不派出代表,并在昌都部署藏军主力。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歼灭了藏军主力,解放昌都,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全权首席代表的和平谈判代表团抵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指派的以李维汉为全权首席代表的代表团进行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于5月23日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藏和平解放参考资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西藏和平解放
有关苏联解体的小说
叛逃者
据说,对于苏联解体这件事,很多大牛都预言过。仅俄国人,就有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等人。不过,他们预言的时间与情况多少有些模糊(当然,大方向是正确的)。
所以,在1989年发表的一篇苏联小说,因为其对苏联解体的精确预言令人大吃一惊。这篇小说题为《叛逃者》(Невозвращенец),作者卡巴科夫,发表于《电影艺术》1989年6月号。小说主人公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具有文学才能。两名秘密警察约他“写点东西”,以改善文学创作的气氛。于是,他写了1993年的“故事”(在卡巴科夫的小说中人物与作者的身份经常频繁交换)。根据他的描写,1993年,苏联已经不复存在,外高加索﹑中亚﹑波罗的海沿岸﹑西伯利亚等地已经成为“外国”;俄国国内党派林立,政治形势很不稳定。街上有坦克巡逻。政权掌握在在以帕纳耶夫将军为首的军政府手中。莫斯科社会秩序混乱,抢劫杀人的事情时有发生。食品匮乏,“经常什么都缺”,只好凭票供应。车站上拥挤着从外地来的衣衫褴褛的饥民……根据作者自述,他写这篇小说是为了向曾经招募过他的克格勃进行报复,不料读者并不注意,反而只对小说中描写苏联不久将来的线索感兴趣。(见《文学报》1991年7月3日)。(暗的萝卜:从这样的小说也能发表这一事实来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确实使苏联社会的气氛宽松不少)作者自称这篇小说为“政治童话”。
浴血坚持主要内容
《浴血坚持》以22集的篇幅,讲述主力红军长征时,留守在苏区的红军在陈毅等指挥员的领导下,坚持三年游击战的血与火的历史。
该剧将通过对陈毅、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精心刻画,艺术的再现三年游击战争这一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歌颂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永葆旺盛斗志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精神。同时,该剧也将反映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革命的理解与无私的支持。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有什么区别?
一、主体不同帝国主义指的是外国侵略势力;封建主义指的是本国的封建势力,清政府、北洋军阀等都是;官僚资本主义指的是依托政权聚敛大量财富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创办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企业家;资本主义则是笼统的称法。二、本质不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升级版,对市场和利润的追求比资本主义更大;封建主义是以封闭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与要求开放和掠夺的资本主义,与其他三个有本质上的区别。三、产生国家不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特有的。这和中国在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界上半期特殊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分不开,是由买办阶级演变来的,到了上世界二三十年代就是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各种大官员所开办的企业;其他三者存在在世界上各个国家。
官僚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有什么异同
不同之处有:一、内涵不同国家资本主义:一是指国家政权对企业的控制,“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这些或那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二是指国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监督和调节,“垄断资本主义正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由于情势所迫,许多国家实行生产和分配的社会调节”。官僚资本主义:描述一个经济体中,商业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商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密切。这种偏袒可能是表现在法律许可的分配、政府补助或特殊的税收优惠等等。二、涉及领域不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提出的用来描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念,表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作用的不断增强。官僚资本主义被认为经常出现在政治上的任人唯亲,并渗透到商业世界,存在利己关系的友谊和亲情的商人和政府官员。三、影响不同国家资本主义下的国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和领先企业的软基础设施,来减轻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官僚资本主义: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破坏公共服务型的经济和政治理想。多数国家或多或少都有官僚资本主义。民主国家若有严重的官僚资本主义,其民主制度只是空壳。相同之处:国家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都属于资本主义,是资本属于个人所拥有的经济制度,都以私有制为基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僚资本主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家资本主义
为何古代改朝换代要“改正朔,易服色”?
正”即正月,“朔”指初一,“改正朔” 即重新规定每年的正月初一的具体时间,引 申为颁布新的历法。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新 的朝代开始,皇帝和大臣们便要“改正朔' 比如,商代夏后,改夏的十二月为正月,改 “以天明为朔”为“以鸡鸣为朔”;周代商后, 以夏的十一月为正月,又将“以鸡鸣为朔” 改为“以夜半为朔”;到了秦朝,则又以夏朝 的十月为正月,而汉武帝则重新又改回了 夏正。之所以如此频繁地改变历法,并非因为 帝王们都是天文历法迷,而是出于一种政治 目的。中国古代统治者往往以建立新的历法 作为本朝的开国标志,从而体现新政权的权 威与尊严。正如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所言:“改 正朔者,正谓年始,朔谓月初,言王者得政, 示从我始,改故用新。为此,有的帝王甚至 不惜弃用前朝的先进历法,而改头换面袭用 过时的旧历。某些帝王虽然沿用前朝历法, 但出于“重定正朔”的考虑,往往改换历名 重新颁行。比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明之 初,颁新历曰《大统历》,其实便是将元朝的 《授时历》改了下名称而已。不过,自汉武帝改用夏正以后,除了王 莽、武则天、太平天国等改正朔外,后世的 帝王一般只改年号而不改正朔。虽然如此, 改年号、颁历法仍然是天子体现皇权的重要 手段。旧时称历书为皇历,也是因为此。甚 至直到近代,历法正朔,仍被视为政权的标志。比如,清末革命党所办报纸多不使用清 的正朔,而以黄帝纪元,以示不承认清的合 法性。而“易服色”,也不是改变一下衣服的颜 色那么简单,而指制订新的服饰制度。历朝 都制定有专门的服饰制度,详细规定上自皇 帝后妃、王公大臣,下及庶民百姓衣冠服饰 的款式、色泽、纹饰以及换季时间和节曰穿 戴等。因为在中国古代,“易服色”也是改朝 换代的象征,人们的衣着服饰与社会政治密 切相关。比如,清代初期为了 “刹发易服” 而杀汉族男性无数,就是这种政治背景的 产物。
求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原文
前五大关系主要讲经济问题,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后五大关系主要讲政治等问题,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各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1、关于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2、关于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毛泽东认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如果采取消极态度,就会妨碍内地工业的迅速发展。”3、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说:“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4、关于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毛泽东强调:“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5、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毛泽东提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还提出,“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6、关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7、关于党和非党的关系,毛泽东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8、关于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一个不杀,大部不捉”。“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9、关于是非关系,毛泽东说,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对于革命来说,总是多一点人好。”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团结全党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这个方针。”10、关于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他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论十大关系》的贯彻和发展《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基本思想和方针政策,在党的八大及其稍后的决策中,得到了较多的体现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积极影响。1956 年8 月30 日, 毛泽东在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大会的目的和宗旨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9 月10 日,他又在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希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要像民主革命时期那么多和那么长时间的错误,避免栽那么多筋斗。9 月15 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全面体现了《论十大关系》的有关精神。在报告中,刘少奇讲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问题,工业布局上沿海和内地的配合问题,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职工生活问题,争取百分之九十的合作社社员收入增加的问题。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问题,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的问题,对反革命分子实行惩办和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问题,以及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正确的态度问题,等等。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论十大关系》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如今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总之,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扩展资料:毛泽东指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为了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然而又是比较系统的思路。以后,毛泽东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时,仍然把它看作是一个转折。《论十大关系》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方针,为党的八大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指导思想和方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十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