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雷欧奥特曼第一集到第二十一集登场的所有怪兽(宇宙人)的名字。要全名
我真的不容易啊,纯手打,求采纳哈
1东京沦陷(上) 马格玛星人,雷德基拉斯,布拉克基拉斯,赛文·奥特曼 2东京沦陷(下) 马格玛星人,雷德基拉斯,布拉克基拉斯 3挥泪告别 祖鲁克星人4男儿誓言 祖鲁克星人5别哭!男子汉 卡内德拉斯6焚情似火 卡利星人7好强的男子汉 肯多罗斯8僧人的绝招 贝基拉 9宇宙间的友谊之桥 吉罗10可怜的流浪怪兽 罗恩 11拘谨的男人 凯特尔星人12冒险者来了 班戈 13大爆炸!拼命的宇宙人 百贝星人14致命拳!岚少年 安塔雷斯 15暗杀!急中生智的一击 福里普星人 16恐怖之声 安特拉星人17狼男的新娘 沃尔夫星人18吸血蝙蝠 蝙蝠女孩19复苏的海妖 波次星人20奇怪的子熊座少年 波克21胜利女神 诺斯萨坦星人,耐克女神(阿尔法星人)
在奥特曼中所有怪兽的名字和图片
1、宇宙恐龙杰顿它是杰顿星人为了侵略地球而带来的怪兽兵器,拥有远远凌驾于奥特曼之上的战斗力,压倒性的实力完全击败并杀死了奥特曼。最后被科学特搜队的新开发的武器-无重力弹(也称作“铅笔炸弹",ペンシル爆弾)击中而爆炸死亡。杰顿在后续多部奥特曼系列作品都以让奥特战士陷入苦战的最强怪兽身份陆续登场,并进一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亚种形象。2、古代怪兽哥莫拉在SSSP和UGM文献中留有记录的古代怪兽,最初的个体发现是一亿五千万年前,生活在南太平洋乔森岛的古代恐龙的幸存者。新月型的角、长长的尾巴、粗壮的四肢是其特征。能够在地底快速移动,具有强悍的生命力,被切断尾巴后进入暴走状态。和初代奥特曼的对决中以强大的战斗力轻松将初代奥特曼打倒在地,在即将被斯派修姆光线射击前挖洞离开。随后在大阪再次出现并大肆破坏,被早田用火星133号先后打断了尾巴和鼻角,战斗力大打折扣,被初代奥特曼轻松打败,并被折断了左角,最后被斯派修姆光线击毙,尸体被制作成标本放在万国博物馆中展览。3、虚空怪兽格利扎和艾克斯奥特曼一样来自未知领域,是完全虚无的存在,被托雷基亚奥特曼称为“黑暗使者”之一。曾以压倒性的实力打败了艾克斯奥特曼,但由于吸收了艾克斯头镖,导致自己从【无】(不存在)变成了【有】(存在)而实体化,最后被艾克斯的混合装甲击败。4、完全生命体伊弗自于宇宙某处中形成的存在。伊弗的外貌特征无法永久性保留,拥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即使是被炸成碎片也能在极短时间内进行躯体重组再生。伊弗最大的特点就是无条件复制一切外来干扰并将其返还的本能,其一切行为皆为本能反馈行为,相当于是一面“镜子”。5、宇宙大怪兽贝蒙斯坦MAT文献和ZAT文献中留有记录的宇宙大怪兽。从奥什玛彗星流出的尘尾作为食物。寻求能源而从大气圈外飞来的宇宙怪兽。其特征是头部类似于鸟类的头部,头上、双手带有十分锐利的黄绿色的钩爪,最大的特征是它的腹部。贝蒙斯坦的腹部中带有五角形状作为贝蒙斯坦的能源吸收器官,从而化解自身危机,而且贝蒙斯坦的嘴部只是作为攻击用的部位,并非真正的饮食部位。
奥特曼所有怪兽的名字
1、佩刀暴君马格玛星人、孪生怪兽布莱克基拉斯、孪生怪兽雷德基拉斯、 奇怪宇宙人组鲁克星人、 凶剑怪兽卡内德拉斯、 黑暗宇宙人卡利星人、 植物怪兽肯多罗斯、 残暴僧怪兽贝基拉、宇宙星兽吉罗、流浪怪兽罗恩、怪异宇宙人凯特尔星人、气球怪兽班戈、透明宇宙人百贝星人、蝎子怪兽安塔雷斯。2、分身宇宙人福里普星人、黑花宇宙人安特拉星人、狼男沃尔夫星人、蝙幅怪兽巴冬、半鱼人波兹星人、金牛座怪兽多吉乌、子熊座少年波克、刺客诺斯撒旦星人、胜利女神阿尔法星人、行大怪兽加仑、行二怪兽利特尔、愉快人科洛星人、虹怪兽雷恩伯拉、安德罗伊德少女卡罗琳、萨琳新人多多尔教授、机器人怪兽加梅洛特。3、幻想宇宙人克林星人、宇宙昆虫萨坦甲虫、怪兽人普莱舍星人、鬼怪兽奥尼昂、海栖人帕拉戴星人、海栖怪兽帕拉戴王、超能力星人乌林加、佩刀暴君马格玛星人、宇宙鹤罗兰、昆虫星人贝铭星人、月光怪兽基拉拉、月族弥生、宇宙恶灵阿库马尼亚星人、双面凶恶怪兽阿休兰、怪兽球塞文加、淘气怪兽塔伊销、变身怪人亚特兰塔星人。4、鬼女玛扎利斯星人、异次元兽斯贝特、假阿斯特拉——暗黑星人巴巴尔星人、黑色之星星人布莱克指挥官、圆盘生物一号希尔巴布尔美、圆盘生物二号布莱克多姆、圆盘生物三号阿博索巴、圆盘生物四号代莫斯、圆盘生物五号布莱克加隆、圆盘生物六号布利加德、圆盘生物七号亨吉拉、圆盘生物八号布莱克特琳娜、圆盘生物九号撒旦莫亚扩展资料:佩刀暴君马格马星人佩刀暴君马格马星人,《奥特曼》系列中的登场角色,雷欧的仇人,是杀害雷欧的父母,毁灭了雷欧故乡L77星云的元凶。来到地球操纵雷德基拉斯与布莱克基拉斯企图淹没东京,并在黑潮岛一战中与基拉斯兄弟对赛文奥特曼进行夹攻,将赛文打成重伤。此战结束后诸星团失去变身成赛文的能力。在基拉斯兄弟被雷欧打败后赶紧撤退,又在第30话中再度登场,结果被雷欧击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奥特曼
求野生狮子的资料,包括图片,越完整越好
雄狮拥有夸张的鬃毛,非洲狮的体型硕大,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综合统计
野生非洲雄狮平均体重180公斤,体长1.8~2.5米,尾长1米(《辞海》)。对各地区狮子进行了多次科考测量,其中,津巴布韦保护区雄狮最大值242公斤,最小172公斤,平均174公斤,津巴布韦北部发现超过272公斤的狮子。雌狮平均139.8公斤,最大165公斤,最小110公斤。卡拉哈里雄狮平均188.4公斤,最大214公斤,最小164公斤,雌狮平均139.8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127公斤。克鲁格公园雄狮平均187.5公斤,最大225公斤,最小150公斤,雌狮平均124.2公斤,最大153公斤,最小83公斤。东非雄狮平均174.9公斤,最大204.7公斤,最小145.4公斤。雌狮平均119.5公斤,最大167公斤,最小90公斤。德兰士瓦地区狮子出现过251公斤的测量记录,1982年在纳米比亚Etosha国家公园实测一头雄狮体重达到260kg,成为最大的实测科考记录。2005年在津巴布韦测量了5头雄狮,其中三头体重为199公斤、209公斤、211公斤。另外,野生最大的雄狮体重可达270公斤,体全长超过3米。1960年在肯尼亚被射杀了一头雄狮,体重测量为272公斤以及一头1996年射杀于南非的雄狮,空腹测量超过270公斤(出自肯尼亚野生动物局)等很多个大个体纪录。另外一头野生雄狮狩猎纪录是313公斤,1930射杀于南非。非洲野生雄狮体重最大的狩猎纪录为341公斤(出自一个日本著名的介绍狮虎网站和一些科考文献中,但尚未得到相关动物学承认)。野生亚洲狮体重狩猎纪录是308公斤。野生非洲雌狮最大的测量纪录为272公斤,来自肯尼亚。雄狮笼养最大体重吉尼斯世界纪录可达366公斤,不过1970年曾出现过一头圈养狮肩高达1.12米、全长(含尾)3.2米、体重375公斤。还有一些纪录,有几头圈养的狮子体重曾分别达到了254公斤、223公斤、208公斤,虽然有相关资料,但尚未得到权威认证。
开普狮和巴巴里狮是灭绝的两个亚种,其中前者灭绝于19世纪,没有留下任何可靠的记录,现存世的开普狮标本肩高1.2米、全长(含尾)达到3.34米。巴巴里狮灭绝于上世纪前期,但动物园里还有一部分笼养的巴巴里狮,其中最大的一只肩高达1.33米、全长(含尾)3.34米、体重435.88公斤,是迄今为止有确切记载的最大狮子。还有一些传言,有两头狮子体重达到了550公斤和488公斤。它们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了。这两个亚种曾经被猜测是世界上最大的狮亚种,但由于灭绝太早没有留下任何可信的资料,平均体重难以猜测。巴巴里狮的最后阵地是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一九二二年,最后一只巴巴里狮是被人类的猎枪击倒的,有关科学家认为其和东非狮大小近似。
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亚洲狮雄性身躯略小,体长1.1~1.7米,体重一般在100~160KG左右,雄性全长1.9~2.8米多,体重一般在150~190KG左右,皮肤比较皱。相对非洲狮,亚洲雄狮的鬃毛比较少不是很浓密,在它的腹部和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长毛,而它的尾端球状毛也较大,亚洲狮是亚洲最凶猛的猫科动物之一,也是亚洲最顶级的食肉动物之一。曾经在亚洲地区广泛分布,但因人类的猎杀和环境的破坏,使亚洲狮几乎走向了灭绝。
狮子拥有猫科动物中最大的头骨和肩高,肩膀高度超过了1.2米。也可以说除体重和体长指标以外,狮子是世界上最大的猫科动物。雄兽的颅全长,一般在35-38cm,雌兽的,一般在28-32cm. 显而易见,雄兽普遍的要大于雌兽. 在我分析的来自非洲各地和印度的标本中, 南非, 埃及的标本比较大(这里全部以雄体为准),颅全长一般都超过37cm、38cm、39cm的标本也不少。最大的一个有40.2cm,文献上的一个标本(HEMMER,1974),头全长达到44cm,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个体了。东非的,一般在35-37.5cm之间。印度的狮子比较小,一般只有33-34cm左右。有趣的是,一向被认为是体型非凡的北非狮,头骨并不大,最大的一个,也仅有36cm,头全长的范围,基本上与东非狮相当。
狮的毛发短,体色有浅灰、黄色或茶色,不同的是雄狮还长有很长的鬃毛,鬃毛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长长的鬃毛一直延伸到肩部和胸部。那些鬃毛越长,颜色越深的家伙或许在母狮眼里是英武挺拔的帅哥,常常更能吸引‘女士们’的注意。狮的头部巨大,脸型颇宽,鼻骨较长,鼻头是黑色的。狮的耳朵比较短,耳朵很圆(我注意到有些人因为名字里都有个“狮”字,就把美洲狮和母狮搞混在一起。其实单从外观看就能有所区分,母狮的耳朵好像是个短短的半圆,而美洲狮的耳朵则比较长,耳尖也比较尖。另外,狮属于猫科动物中的豹亚科,而美洲狮则为猫亚科,两者相差颇远。)狮的前肢比后肢更加强壮,它们的爪子也很宽。狮的尾巴相对较长,末端还有一簇深色长毛。狮子一般以食肉为主。非洲狮的数量在减少,但是它们目前并未被列为濒危或受威胁物种(亚洲狮濒危)。
狮子生活在非洲大陆南北两端的雄狮鬃毛更加发达,一直延伸到背部和腹部,它们的体型也最大,不过在人类用猎枪对它们的“特殊关怀”下,这两个亚种都相继灭绝
了。位于印度的亚洲狮体型比非洲兄弟要小,鬃毛也比较短。它们也处在灭亡边缘。狮过去曾生活在欧洲东南部、中东、印度和非洲大陆。生活在欧洲的狮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因人类活动而灭绝,生活在亚洲,尤其是印度的狮差点在20世纪初被征服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宛如抽风般猎杀殆尽,幸好一向将狮奉为圣兽的印度人最后保住了它们,将它们安置在印度西北古吉拉特邦境内的吉尔国家森林公园内。那里的狮如今已繁衍了大约300-400头左右。在生活在西亚的亚洲狮因偷猎而灭绝后,吉尔国家森林已成了亚洲狮最后的栖息地……
狮子原来分布于除了热带雨林地区以外的非洲各地、南亚和中近东地区,现在除了印度的吉尔以外亚洲其它地方的狮子均已经消失,北非也不再有野生的狮子,目前狮子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因此现在基本可以算是非洲的特产。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狮子是猫科中平均体重仅次于虎的动物,也是唯一的群居动物。一个狮群约有20到30个成
员,其中往往包含连续的几代雌狮,至少一头成年雄狮和一些成长中的狮宝宝、狮贝贝。母狮构成了狮群的核心,它们极少离开出生地。狮群可能包含几头成年雄狮,但是肯定只有一头是领头的。成年雄狮往往并不和狮群呆在一起,它们不得不在领地四周常年游走,保卫整个领地——一般它们能够在狮群中做几个月到几年的头领,这要看它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击败外来雄狮。狮群成员数目在4到37之间,平均为15头。每一个狮群的领地区域相当明确,在猎物充足的地方可以小到20平方千米;而在猎物稀疏的地域中它们也许不得不建立大到400平方千米的领地。幼小的雄狮长足够强大(一般为5岁)后将击败某个狮群的老国王而成为新的统治者。多数雌狮成熟后留在原来的狮群里,个别则被赶走然后加入别的狮群。狮群的成员们一般会分散成几个小群体来度过每一天,而当聚猎杀戮或者集体进餐时它们将汇集到一起。
狮子是同类竞争最激烈的猫科动物,狮群会尽量避免与其它狮群遭遇。雄狮通过咆哮和尿液气味标记领地。它们一般会在每天晚间狩猎前和黎明醒来开始活动前咆哮一番。雄狮将尿液排在灌木丛、树丛或者干脆排在地上,或者在经常行走的通道上留下这些刺激性气味的标记宣示它们的领地范围。有时,雄狮也会将粪便涂在灌木丛上用作标记。遇上入侵者,或者仅仅是不巧经过的陌生狮子,雄狮都会咆哮着警告来者,“请勿接近,否则格杀勿论!”有时候来势汹汹的外来雄狮,或者也可能是狮群内部实力增强到一定程度的年轻雄狮,会向当前狮王发起挑战,试图取而代之,这时一场生死攸关的激烈厮杀在所难免。战败者能够伤痕累累落荒而逃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多数时候无论对挑战者还是卫冕者而言都是不成功便成仁,别无选择。
狮群的捕食对象范围很广,小个子的瞪羚、狒狒到体型庞大的水牛甚至河马都是它们的美味,但它们更愿意猎食体型中等偏上的有蹄类动物,比如斑马、黑斑羚以及其他种类的羚羊。有时候狮子还会打打野猪和鸵鸟的主意。事实上狮子吃任何能找到的肉类,包括它们使用武力或者威吓从袋狼口中抢下的腐肉。如果非得为狮子列出一张食谱,上面可能会包括非洲大陆上体重能够超过1kg的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和一些爬行类,比如龟。而在狮群中,雌狮们是主要的狩猎者。尽管狮子在奔跑的时速高达每小时六十公里,但是它们的猎物往往比他们跑得还快。狩猎时,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并不会注意风向,因而往往将气味暴露给了它们的猎物;而且由于相比于它们庞大身躯的小小心脏,狮子缺乏长途追击的耐力,只冲刺一小段路程后就筋疲力尽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得不空手而归。不管怎样,狮群狩猎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贴近目标,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隐藏自己,逼近猎物到三十多米的范围内,然后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标猛扑过去。雌狮在奔跑中贴住猎物,然后一口咬住猎物的颈部直到它窒息死去。这时狮群的其他成员会一哄而上尽情美餐,混战中往往是强劲的雄狮得到最多最好的肉,小一些的幼狮只分到少许甚至什么都没得到。雌狮往往集体围猎,狮群成员们分散开围成一个扇型包围一群猎物,把捕猎对象围在中间,然后从各个方向接近,伺机在被围的兽群惊慌奔突时找准一个倒霉的家伙下手。
也许是因为太张扬的鬃毛使得雄狮很容易暴露目标,它们很少参与狩猎。不过很明显,它们的狩猎能力仍不容小视,在对付大水牛、成年河马等等大型猎物时也许还是雄狮的坚硬的利爪和强有力的犬齿更管用些。自然,在狮群内部的进食顺序上,雄狮具有无可非议的优先权,母狮次之,而小狮崽们则只能等着捡些碎骨残肉。狮子填饱肚子后将找就近的水源补充足够的水份,然后在附近休息好几天。如果附近没有水源,狮子也能较长时间忍受干渴,因为新鲜猎物血肉中包含的水分本来就很丰富。一只成年雄狮一顿吃下34千克以上的肉后可以休息一个星期再去猎食。猎物充足的话,雄狮和雌狮每天都只在凌晨、黄昏、或晚上花2到3个小时狩猎,其余时间都在睡觉休息,甚至仅仅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干。
雄狮重达170公斤至270公斤(330磅至400磅),身长大约1.75米(5英尺6~7英寸)至1.9米(8英尺10英寸)之间,母狮体型较公狮小,但全长仍可达1.4米(4英尺7英寸)至1.7米(5英尺6~7英寸)之间,体重重达110公斤至140公斤(244磅至311磅),相当于两个成年男人的重量,是非洲最顶级的掠食者,公狮颈部周围包著一层的鬃毛名为“狮鬃”,狮鬃颜色不等,包括金褐、咖啡、黑色,有些狮的狮鬃浓密而杂乱,有的稀疏且平顺,科学家研究发现,狮鬃又黑又浓又乱的公狮因为长相较吓人因此很少受攻击,狮鬃太少颜色太淡看起来不吓人的公狮反而常受到攻击,狮鬃在打猎埋伏上并没有任何的帮助。有些狮体色为纯白,并不是因为白化病,而是色素细胞的突变,白狮会被认为身体虚弱,且会影响到猎食,但白狮十分的稀少。动物专家发现每只狮子的胡子部位特征不会完全相同,就如同人类的指纹不相同特征一样,因此辨认狮子身份可依靠此特征作为辨识方法,并且不会因为年龄变化而有所改变。
过去从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都有狮。冰川期间一个亚种还在中欧和北美洲生存过,但冰川期后它们就消失了。按当时学者的报道,到古希腊时期在巴尔干半岛还有狮生存。一般认为欧洲的狮在公元1世纪由于人类的活动灭绝。
今天绝大多数狮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狮于1940年代灭绝。20世纪时在亚洲的狮几乎全部被消灭,只有在印度的一个自然公园还有少数幸存。
过去除森林外,狮在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今天它们的生存环境大大地缩小了。它们比较喜欢草原,也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现,但不生存在沙漠和雨林中。
游戏王12星卡大全
以下是全部。。。。只限于“官方发售过”的,动画中的直接无视
中文卡名:流天类星龙
卡片种族:龙
卡片属性:光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科技属 戟炮手
卡片种族:机械
卡片属性:地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机皇神 机录∞
卡片种族:机械
卡片属性:光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极战机王 战神机人
卡片种族:机械
卡片属性:地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真红莲新星龙
卡片种族:龙
卡片属性:暗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罪 真实龙
卡片种族:龙
卡片属性:暗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元素英雄 神·新宇侠
卡片种族:战士
卡片属性:光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于贝尔-极度悲伤的魔龙
卡片种族:恶魔
卡片属性:暗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混沌幻魔 阿米泰尔
卡片种族:恶魔
卡片属性:暗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青眼究极龙
卡片种族:龙
卡片属性:光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究极龙骑士
卡片种族:龙
卡片属性:光
星级等阶:12 ☆
中文卡名:五神龙
卡片种族:龙
卡片属性:暗
星级等阶:12 ☆
高句丽壁画墓是什么年代建造的?
在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王城外,群山环抱的洞沟平原上,现存近7000座高句丽时代的贵族墓葬,堪称东北亚地区的古墓群之冠。许多高句丽的贵族墓室里绘有线条飘逸流畅、内容丰富并具有传奇神话色彩的精美壁画,距今虽然已经1000多年了,但仍然色彩鲜艳。据考证,高句丽壁画墓的建造年代大约在4世纪至7世纪之间,持续了300多年,横跨了整个东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的中原绘画实物资料保存至今的很少,因此,数量大艺术性高的高句丽古墓壁画显得弥足珍贵。著名的高句丽贵族壁画墓有角觝墓、舞俑墓、三宝墓、四神墓、五盔坟等。角觝墓属于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位于吉林省集安城东北3千米禹山南麓的坡地上,因墓中绘有两人角觝壁画故名“角觝墓”。角觝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直径15米,高4米。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左右耳室和墓室构成。墓道长1.2米,宽1.1米,高2.1米,上部两室相连为长方形覆斗顶,宽0.3米。近墓室处和连接墓道处均有白灰抹成的门框的痕迹。墓室为单室穹隆顶,藻井是平行叠涩砌3层以后又抹角叠涩砌筑了4层,然后加石板封盖,平面呈方形,四壁内收。底边长3.2米,高3.4米。室内壁下有一残破的石板,似为破碎的棺床。墓葬耳室、甬道、墓室遍抹白灰上绘壁画,虽历经沧桑,显得斑驳,仍不失为高句丽颇具特色的壁画墓葬之一。墓室四角绘储色一斗三升斗拱,上面承接赭色梁枋,梁相横贯四壁,上有卷云纹组成的三角形脊尖,将墓室分为四壁和藻井两部分。墓室的东壁所绘《角觝图》最富有特色,人物神情惟妙惟肖,谐趣横生。画面中两位力士正在大树下奋力角觝,双方将头各置于对方肩上,手抓对方腰胯。势均力敌,难解难分。壁画上的力士都仅穿一条短裤。赤裸着上半身,系着头巾。左边的力士高高的鼻梁,眼窝深陷,短短的胡须向上翘起,似为西域胡人。右边的力士蓄着汉式短胡须。力士右侧有一位白发长胡须的老者,巾结系腰,拄着拐杖,可惜面部已经脱落,是观赏者还是裁判就无从得知了。画面左侧绘有廊柱四阿式房屋,屋外有一人。据分析可能是一个庖厨。北壁正对甬道,梁枕下画有与北壁等长的帷幔。帷幔的上方有一道窄梁,大概是象征屋宇,檐上有等距的3个尖状屋脊。屋内绘有《家居宴饮图》,画面中墓主双手叠压在一起,叉腿坐在木几之上。与墓主相对的右侧,有两位女子次第跪坐在毡毯上面。都是双手合抱于胸前,低头朝向墓主,应该是墓主的妻妾。在墓主左右的案桌上放置着弓箭、食具,而妻妾面前的案几上摆放着食物。墓主左侧绘有一坐者,画面已剥落,无法推知这个人的情况。北壁最下方原绘有花草等图案,现在已经模糊不清。屋内外各绘有一个比例很小的仆人,拱手垂立。墓室的西壁上绘有《备乘图》,图中两棵大树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树下有一列整装待发的队伍。队伍的前面是两匹鞍马,每匹鞍马都有驾驭者。其后有侍从和一辆牛车,均面北朝向墓主。墓室的南壁被甬道分为两部分。甬道四周用赭色粗线条影作门框。南壁左右两部分各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墓室的东西两耳室内角绘有木柱,上承横梁,至两室通贯内以粗枝树木、赭色树叶绘成,顶部仍以花蔓曲绕其间。角觝墓壁画以社会风俗为主题,表现了墓主人生前享乐的场面,尤以角觝图神情毕肖、谐趣横生,为高句丽壁画仅见。根据比较研究,其建造年代约在4世纪左右。舞俑墓位于集安城东北3000米,因墓中绘有群舞画面而得名。该墓为封土石室壁画墓,截尖方锥形封丘,封土边长17米,高4米。墓葬用石材砌筑墓道、甬道、耳室及墓室,外培黄褐色黏土成丘,墓室、甬道、耳室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彩色壁画。这些壁画题材独特,是高句丽贵族生活的写照。群舞画面上优美的舞姿给人以清新的感受,舞者如觉其动,歌者如闻其声,是高句丽保存下来的珍贵舞蹈资料。马槽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双室壁画墓,外呈截尖方锥形,周长90米,高4.6米。墓内分南北两室,各自有墓门和甬道。两墓室均用石块砌筑,墓室四壁、耳室及甬道上均有壁画。南墓室后壁通壁绘一屋宇,屋宇内夫妻对坐,周围是奴仆、侍女等人物。屋宇上方绘红黑相间的7朵正视莲花。左右两壁绘礼辇图,前壁室门两侧绘舞乐图及守门犬。甬道右侧耳室后壁与左壁绘马厩图,上拴红、黄、青马3匹,十分神骏。甬道左侧耳室后壁绘作画图,甬道两壁绘狩猎图。北墓室主壁绘夫妻对坐图,右壁绘狩猎图,左壁绘武士斩俘图,为高句丽壁画中所仅见。环纹墓为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封土残高3米,周长80米。此墓墓室平面略呈正方形,墓室与墓道底部均用石材铺成,四壁均用白灰涂抹,上绘壁画。墓道两侧各绘怪兽图。北壁怪兽身饰虎纹,背上羽毛飞扬;南壁怪兽身饰条纹、环纹。壁画布局严谨、工整、对称,色彩鲜艳、技法娴熟,颇具特色。墓室四壁绘画,梁枋、绘柱、斗拱俱全,并绘彩色环纹20余个,整个墓室宛如一座彩绘的屋宇。墓室顶部残留有青龙、白虎图画形迹,为四神图像。冉牟墓位于集安城东北太王乡下解放村。墓主冉牟为高句丽贵族,其先祖曾官至“大兄”。冉牟墓为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周长70米,封土高4米。墓内有前后两室,中有甬道相通。前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后室平面呈方形,靠左右壁各置一石棺床。墓道、甬道及两墓室四壁均用整齐的石材砌成,遍涂白灰。两墓室构造各异,前室为覆斗式,后室为抹角叠涩两层,然后封石盖顶。墓道、甬道、墓室内白灰壁画保存尚好,前室四壁与顶部交界处由长石条构成梁枋。左壁梁枋下有一条长1.8米,宽0.06米、深两厘米的槽,槽中、梁枋上相对有3个钉孔,似悬挂壁帐之用。最为珍贵的是此室正壁梁枋上的牟头娄墨书题记。正文79行,每行10字,纵横间以界格,另有题两行。全文800多字,可辨识者350余字,题字为隶书,有汉简书法风格,工整流畅。这篇墨书题记是仅次于好太王碑的长篇文字资料,对于研究高句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洞沟12号墓位于高山南麓平缓的坡地上,也称“马槽墓”,墓室中因画有《马厩图》而得名。它是一个高句丽早期壁画墓。北侧为另一座高句丽壁画墓,即散莲花墓;南侧与集锡公路相接,距五盔坟约46O米。在所属墓区上,洞沟12号墓隶属于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洞沟12号墓是一座封上石室双室墓,即同一个封丘中有两座墓室。墓室外观呈截尖方锥形。周长90余米,高46米。墓域一周排列着略加修筑的大石块,后来保存下来的有9块,石块长两米,宽、高各一米。墓门向西。墓葬南、北两座墓室平行并立,各有独立的墓门和用道。南侧墓室面积稍大,墓顶为穹隆顶。南道南北两侧各有一个耳室。北侧墓室面积较小,墓顶为四阿式,南道北壁有一个耳室。两座墓室均由大小不等的石块砌筑,上面涂抹白灰。与其他早期壁画墓不同的是,白灰上似曾涂有一层胶状物,以求光洁耐久。墓室四壁、耳室及用道的壁上,均绘有壁画。以朱、黄、白、黑等色彩为主。可惜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壁画已脱落或漫遍不清,但从残存部分还可以辨认出夫妻对坐、战斗、射猎、舞乐、厩舍、礼辇、作画等图像。南墓室后壁整幅绘成一座屋宇,青瓦覆盖屋宇。屋内绘有夫妻两人。男主人坐在左侧长方形矮榻上面,女主人拱手跪坐在右侧,周围绘有奴仆、侍女等。左右两壁壁画大部分脱落。右壁中部还可以看出一幅《车辇图》。一名童子手扶车辕向东行走,车前有3名侍者;左壁左端绘有一名男侍,手挽车辕向前行走,车后有待女跟随。墓门右侧上部绘有一姿态优美的舞蹈者,以及一跪坐抚琴的伴奏者;下部绘一只蹲伏的守门犬,昂首竖耳。藻井第一重顶石绘菱形云纹图案,其余各层均绘有仰视莲花图案。甬道右侧耳室后壁与左壁绘有《马厩图》,这是该墓室中较为著名的一幅壁画。画中的马厩内,横放着黄色的马槽,上面拴着红色、黄色、青色3匹马,昂首并立。在该墓室左壁上还绘有一件青色的马鞍具。右壁壁画已脱落。墓室甬道左侧耳室的后壁,绘有《作画图》,画中一位面目清癯、体态修长的老者,他右手持笔伸向前方,做绘画姿势。北墓室主壁绘有《夫妻对坐图》,图中夫妻周围有男女仆人侍立。北墓室左壁后段绘《斩俘图》。画中有一名武士身披鱼鳞甲,身后有一匹黄马,身前跪着一名披着铠甲的俘虏。此时,武士左手伸向俘虏,右手举刀,正要斩杀俘虏。北墓室右壁绘《狩猎图》,画中一人身穿鳞甲,骑着红色的马;另一人身穿白色字铠甲,骑着白色的马。两人张弓搭箭,逐鹿山林。从墓葬结构和壁画内容看,洞沟12号墓的墓主应是高句丽的贵族,壁画中的台檄楼阁、厩满马肥、歌舞宴乐、奴婢成群,应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写照。同样,根据壁画的内容也可推测,洞沟12号墓的建造年代大约为5世纪。长川墓分为1号墓和2号墓。1号墓是一座封土石室壁画墓。它坐落在集安市区东北黄柏乡长川东村北山坡上。这座墓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组成。用工整的花岗岩石条砌筑,白灰抹平。1号墓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1号墓前室、后室、四壁藻井、甬道两壁石门正面以及棺床表面,均彩绘壁画。大部分壁画形象清晰、色泽艳丽、内容新颖。前室四壁上方以赭色单线画界格与顶部藻井隔开,甬道口用赭色的宽带影做门框。四壁下均涂赭色。西壁为墓道中穿,南北两则壁各绘一力士,但多剥落。东壁为甬道中穿,南北两侧各绘一双手置腹恭身侍立的守门人,略侧身向甬道。南壁画面多脱落,仅存中部和靠两端部分。长川1号壁画墓是一座重要的高句丽贵族墓葬,这座墓葬的视野摄取了100多个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句丽社会生活风貌和浓重的佛教气息。墓中的礼佛图是高句丽古墓壁画中所仅见的,为研究佛教在高句丽流传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壁画虽经历1500多年的风雨剥蚀,依然完好,色彩鲜明。长川2号墓位于集安城东黄柏乡长川墓群东部二级台地上,为封土石室壁画墓,呈截尖锥形,周长143米,残高6米。长川2号墓由墓道、南北耳室、甬道、墓室五部分组成。该墓早年被盗,石棺床上的木棺被焚,四壁及藻井上的壁画大部分被熏黑。基底铺石材,上置南北排列的两棺床,表面涂抹白灰,床上均置有木棺,棺上有鎏金梅花饰件,南棺床上有大面积的炭块和铁钉及零碎的人头骨等。南北耳室上都绘有王字图案。墓内共有遗物60余件,有铁器、鎏金器和陶器等。2号墓是长川墓群中形体最大的一座。宏伟的墓室、精致的石棺、绚丽的壁画以及大量鎏金饰品的出土,说明墓主人身份很高,很可能是当时王族中颇有权势的显赫人物。此墓年代约在5世纪末。五盔坟4号墓属于高句丽晚期壁画墓的典型墓葬,位于禹山贵族墓地景区内,在吉林集安洞沟盆地的中部。这个墓名的由来,和墓群的造型和编号有关。在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内有5座巨大的封土墓,东西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形似5个巨大的头盔。当地人称之为“五盔坟”。4号墓,即由西向东的第四座墓葬。五盔坟4号墓属于封土石室壁画墓,覆斗形封丘。周长160米,高8米,由墓道、甬道、墓室构成。五盔坟4号墓的墓室是平地起筑,以修琢工整的巨大花岗岩石材砌筑而成,用白灰勾缝。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2米,南北宽3.68米,高3.64米。墓的四壁为两层石条砌筑,高192米。梁枋以上作两重抹角叠涩藻井,上覆盖顶石。墓室内南北平行放置3座石棺床。南壁西端有一东西走向的石座,可能是放置随葬品的台座。墓室底部用平整的石板铺垫。五盔坟4号墓中,墓室四壁绘四神,以网状莲花火焰锦连续图案为衬地,在网纹衬地里绘有人物图像,或坐或立于莲台上,姿态各异。墓室的东壁绘有《青龙图》。图中龙首高昂,龙口张开,吐出红舌。龙身一波三折,前肢平伸张爪,后肢用力蹬开,装饰白羽,向南飞腾而去。整个龙的眉羽、眼睛、犄角描绘得淋漓尽致。龙身为黄、绿、红褐色,龙颈为红、黄、粉色,以黑色斜方格勾勒鳞纹。墓室的南壁绘有《朱雀图》。画面中的神鸟通体为红色,足踏莲台,展翅修尾,引颈长鸣。墓室的西壁绘有《白虎图》。画中之虎与东壁青龙相对称,也向南作飞扑的姿势。虎身为白色,以墨线勾勒出皮纹,细长的腰身,尾巴向上翘起。整体看来,图中的这只老虎虎头高昂,虎目圆睁,虎口大开,露出白色的獠牙,显得异常威猛。墓室的北壁绘有《玄武图》。画面中一条大蛇缠绕在一只龟身上,两首相对,两尾相交,似争斗、似嬉戏。蛇身为5种颜色,与青龙相同。图中的龟,其背为红褐色,无甲纹。墓室中所绘制的这四神,还是有缘由的。在古代四神,也称“四灵”,即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是远古先民对天上二十八星宿所构成的4组图像的称谓。过去古人以为四神是上天向正四方而派出的神灵。因此有南朱雀、北玄武、东苍龙、两白虎之说。墓室中东南西北各壁上的壁画,正是与这种说法相对应。四壁以上为梁枋,梁枋上共绘有8条龙,每面两条相缠。在整个墓室壁画中,共有龙30多条。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百姓的墓室中是不可能绘有龙的,据此推断,五盔坟4号墓的墓主至少是高句丽的贵族。墓室四角绘有相同的托梁怪兽。图中的形象是兽面人身,头上长角。左腿屈曲右腿后蹬,双臂奋力上举,托起两条盘曲的龙。墓室藻井部分也有壁画,这里的壁画内容以神仙、羽人、飞天、伎乐仙人为主。第一重抹角石相交处各角的壁画最典型。东角两抹角石绘的是《神农氏燧人氏图》。这幅画面反映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图中左侧神农氏牛首人身,传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图中的神农氏手持禾穗,教人以五谷。图中右侧的是燧人氏,传说他是钻木取火的发明者,被尊为三皇之首,奉为“人祖”。图中的燧人氏手持火把,教人用火。南角两抹角石所绘的事故《奚仲父子图》。奚仲为传说中马车的创制者。画面中一人在树下冶铁,一人在造车轮,表现了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状况。西角两抹角石绘一乘龙仙人,头戴平天冠,身着袍服,似为传说中的黄帝。后面有一人乘飞廉,手持旗幡为仪仗。据分析,这幅图的画面反映了远古国家政权产生的历史。北角两抹角石所绘的是《伏羲女娲图》,形象均为人的上半身、龙的下半身。图中的右侧伏羲为男子形象,双手高举一个绘有三足乌的圆盘,象征太阳。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伏羲是东方的天帝,是华青氏踩了雷泽中雷神的足印而生出的儿子。图中的左侧女娲为女子形象,面色白皙,长发披肩。手举一个绘有蟾蜍的圆盘,象征月亮。女娲是创世女神,她用黄色的泥土创造了人类。据说,伏羲和女娲结成夫妇以后,分别成了“人祖爷”和“人祖奶”。因此,后人认为这幅《伏羲女娲图》,寓意着人类的诞生。除了上面的壁画外,在第一重抹角石四面正中处,各绘有一条龙。背部高高躬起,似在顶托上方的石条。龙头低首回顾,龙口张开,而且口中有洞,可能原镶嵌有夜明珠一类的珠宝。在第二重抹角石上,绘有日月星辰和伎乐仙人。伎乐仙人弹奏的乐器有琴、腰鼓、长笛等,这和当时高句丽乐器种类的繁多有一定的关系。据说当年高句丽的乐器十分丰富,壁画墓中描绘的乐器就多达21种,包括玄琴、筝、长笛、鼓等。墓室的盖顶石为一整块菱形石板,上面绘有一条五彩蟠龙,张口吐舌,昂首盘旋。据考证,五盔坟4号墓的建造年代约在6世纪末7世纪初。其丰富多彩的壁画题材,是高句丽民族在艺术追求上的充分显示,也透射出对中原文化绘画传统的借鉴与改造。五盔坟4号墓中的壁画构图严谨,布局得当,形象生动,线条奔放有力,色彩热烈浓重,用红、黄、白、黑、绿、赭等色,直接画在石面上,异常牢固,色泽如新,属于高句丽晚期墓,代表着高句丽壁画艺术的较高成就。禹山3319号墓是一个高句丽贵族墓葬,位于洞沟古墓群禹山墓区的西端,集安市区北侧的小山岗上。禹山3319号墓的墓室是用砖砌筑的。砖室墓在洞沟古墓群中只发现两座,另一座是麻线墓区682号墓。同时,禹山3319号墓中发现一组釉陶器。这些陶器都是实用器具,有鸡首壶、熏炉、耳杯、虎子。这些都是当时晋朝的流行器具,在高句丽墓葬中不多见,应是从中原传入的。从墓室形制、墓室构造及遗物多来自中原等情况分析,禹山3319号墓的墓主来自中原,很可能是晋代投奔高句丽的东夷刺史校尉崔毖。禹山3319号墓是一座阶坛积石砖室墓。平面呈方形,边长21米。现可见三级阶坛.墓高约265米。墓上及周围有大量板瓦、筒瓦和少量瓦当,或许墓上原有建筑。禹山3319号墓中有带“丁巳”年号的文字瓦当,“丁巳”年当为357年,这就确定了墓主的身份。在墓葬南面的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巨大的石块。左侧石块表面较平整,上面刻有一个人物形象。石刻所用的石材为灰绿色沉积岩。画面长1.04米,宽0.54米,单刀阴刻。所刻人像脸作桃形,双目上斜,鼻梁笔直,鼻翼肥厚,小口,耳做弓形。人像的颈部以下只用简单弧线象征肩臂,并收缩为狭窄的身躯,半裸身,胸前以两个带圆心的圈表示乳头。颈部至胸部,有一周19个以两乳头中间为凿刻的圆点,又以此为中心,横、竖分别有两列呈十字形的圆点。这个时刻人像是唯一的高句丽人像石刻。据推测,这处石刻所表现的内容应与祭犯或崇拜相关。四神墓位于集安城东禹山南麓,因墓内绘有四神像而得名,也称“四神冢”。此墓为截尖方锥形封土石室墓,分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墓道在墓室南壁的中央,北接甬道进入墓室,甬道北端用巨石影挡墓门。墓室呈正方形,均用修琢工细的巨形青绿色页岩构筑。四壁稍向内倾,其上为抹角叠涩藻井。墓内共有7层石块砌筑,于第四层开始抹角叠涩两层,再加大石板封顶。墓室内有棺床两组,居中棺床由两块长方石条合筑,东壁棺床稍小。北壁下有放置随葬品的石座两个,西壁偏南部也有石座一个。墓内壁画以朱、黄、赭、紫、石黄、石青、胡粉等鲜艳的矿物颜色,直接绘于四壁的岩石之上,五彩缤纷、颇为绚丽。四壁上绘的四神构图严谨,笔力豪放,线条遒劲简练,色调强烈明朗。满壁飞云辅以星辰,有动有静,技艺高超。从建筑规模到壁画内容,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早期和中期的壁画拙朴、雅气,充满灵性,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好似一部形象的历史长卷,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
我有一块汉代草叶纹铜镜直径:16.2厘米,重:508克,厚:0.42厘米,柿蒂纹纽座,纽座外为铭文带,内有十二
铜镜源流
殷商时代出土的铜镜至今发现的只有五面,一面镜背有弓形钮,饰以席纹和鳞纹图案。另四面均为圆形,镜背有拱形环钮,且分别装饰以叶脉或多圈凸弦纹,镜成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此时铜镜纹饰具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见于同时出土的其它器物上。如铜镜上的弦纹、乳钉纹,也常见于殷代的铜镜。
西周铜镜迄今发现的有十五面,均为圆形。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橄榄形、弓形、半杯形、长方形等多种。可分为素镜、重环纹镜、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时期以素镜为主。这一时期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新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铜镜盛行发展时代。战国铜镜的特点是:形体轻巧,纹饰精致,线条流畅,一扫前期铜镜幼稚朴拙的风格,展现出青铜工艺的新面貌。此时铜镜多为圆形。纹饰表现手法多样,有浅浮雕、高浮雕、金银错、嵌石、彩绘等。图案多采用地纹衬映主纹手法,主纹地纹相映成趣。图案显得完善而和谐。根据春秋战国铜镜的主题纹饰图案划分类型。共分为如下几类:
1、素镜类:全素镜、弦纹素镜、宽弦纹素镜。
2、纯地纹镜类:羽状地文镜、云雷地纹镜。
3、花叶镜类:叶文镜、花瓣镜、花叶镜。
4、山字镜类:三山镜、四山镜、五山镜、六山镜。
5、菱文镜类:折叠式菱纹镜、连贯式菱纹镜。
6、禽兽纹镜类:兽纹镜、凤鸟镜、禽兽纹镜。
7、蟠螭纹镜。
西汉铜镜在制作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西汉初期至武帝时期,铜镜逐渐厚重,纽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图案布局和纹路也有新的变化,出现了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的四分法布局形式,主纹突出,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改变了战国时期那种严谨的细密风格。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规矩镜成为最精美的类型,纹饰以四神为主,图案有四神、动物、禽鸟及群邪、羽人之类,活泼生动。纹饰布局突破了“心对称”古样设计,出现了“轴对称”式新风格。此外,“透光镜”的出现,也给汉代铭文镜带来极大光彩。所谓透光镜,是指将镜面对着日光或其它光源时,与镜面相对的墙壁上能映像出镜背文饰或铭文的字样的铜镜。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大致有下列15类:
1、蟠螭纹镜类:缠绕式蟠螭纹镜、间隔式蟠螭纹镜、规矩式蟠螭纹镜。
2、蟠虺纹镜类:方格四虺镜、连弧蟠虺纹镜。
3、草叶纹镜类:四乳草叶纹镜、规矩草叶纹镜。
4、星云镜类。
5、连弧纹铭文镜。
6、重圈铭文镜。
7、四乳禽兽纹镜。
8、规矩纹镜类:四神规矩镜、鸟兽纹规矩镜、几何纹规矩镜,简化规矩镜。
9、多乳禽兽纹镜。
10、连弧纹镜。
11、变形四叶纹镜。
12、神兽镜类:重列式兽镜、环绕式神兽镜。
13、画像镜类:历史人物画像镜、神人车马画像镜、四神、禽鸟画像镜。
14、夔凤纹镜
15、龙虎纹镜类;龙虎对峙镜、盘龙镜。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我国的铜镜制造业进入中衰期。这个时期风格仍沿袭汉镜,以三角缘神兽镜最为流行。铜镜纹饰常以民间故事为题材。此外,还出现了佛像图纹,这也是该时期铜镜的一个显著特点。
隋唐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十分繁荣昌盛的时代。它结束了300多年的分裂割据,而又复统一;它吸收了四夷兄弟民族的文化,而融汇一体。铜镜工艺有强烈的时代感,它同整个文化一样,不仅铸制工艺上攀登了空前的高峰,而且在装饰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工艺上,锡和银的合金比例加大(占40%左右)使镜面显得特别亮洁而泛现白光泽,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既端重厚实,又精致玲珑,形状不一,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亚形等式样。装饰上自由活泼,大方美观,趋于世俗,寓有吉祥富贵和向往仙山琼阁的审美观念,有凤凰、天鹅、鸳鸯、喜鹊、珍鸟、狮子、天马、白鹿、云龙、海兽、牡丹、莲荷、葡萄、花束以及嫦娥奔月、王子晋吹箫引风、仙人、月宫等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神话传说,无所不有,丰富多彩,斑斓瑰丽,正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的景象。唐以后的五代只经历了半个世纪,在艺术上可以说是唐代的遗风。这时很少有新镜问世,民间多沿用唐镜,即使铸制新镜也见不到特色了。
宋代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反映在铜镜工艺发展上又出现了一个高潮。但由于铜的产量所限,宋朝铜禁比较严,加上铜镜的用量大,故而宋镜铸造得比较薄,合金工艺赶不上唐代。然而,它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上。当然,装饰艺术与审美观也有密切的关系,宋代世俗地主阶级、士大夫阶层经过唐代繁华的社会之后,他们的审美转向了对山水花鸟的自然界,这是宋代美术上山水花鸟画勃起的主要原因。这种美学情趣很自然的就反映在铜镜的装饰艺术上了。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宋镜的装饰题材中多为写生画的缠枝花草、鸟兽鱼虫、山水楼台、小桥流水人家以及陶醉在自然美中的“隐居”者。这些题材往往用精细的浮雕,追求真实的美感表现出来,毫无神秘的气氛,犹如从社会生活或自然界录下的一个个镜头,或说是画家一幅幅写生画。这样的装饰,是中国铜镜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显示了强烈的时代感。我们还可以看到宋镜的特点,在镜的造型上多样,特别是带柄镜已大量出现。有的镜上铸有印记、铸镜作坊、年月、姓名和州县检查官记等,表明宋代不仅有官办铸镜作坊,而且民间铸镜作坊也很多。元明时代的铜镜沿用宋镜风格,不但没有发展而且趋于衰退,可以说是中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尾声。特别是明代铜镜装饰十分粗糙,而且把以钮为中心的圆形图案改造成为分上下左右关系的进深画面了。题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阁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面铸字,如“长命富贵”、“福禄祥祯”等。到明代中叶以后,由于玻璃的普遍使用,铜镜就失去了实用价值,一般用于避邪,称为压胜镜,其艺术价值就谈不上了。
二、铜镜价值
铜镜是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它铸造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的珍品。铜镜的背面装饰着各种花纹和铭文。这些纹饰和铭文的产生与流行,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及时代风尚有一定的关系。由于镜背面积小,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品。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特征,它又成为古代墓葬中断代大标准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