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生活网
当前位置: 莆仙生活网 > 知识库 >

史学理论

时间:2024-03-05 22:35:42 编辑:莆仙君

史学理论是什么东西?

是一本机器枯燥乏味的史学理论著作。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研科目有哪些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研考哪些科目呢?
2011年复旦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招生目录:
研究方向:
01 史学理论、02 外国史学史、03 中国史学史、04 公众历史、05 全球史、06 社会性别史。
初试科目 :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41法语或242德语、③313历史学基础、④--无。
复试科目:
(1)、专业基础知识;考试方式:口试。
(2)、专业外语:考试方式:口试。
同等学力加试科目:
(1)、中国通史;考试方式:笔试。
(2)、世界通史;考试方式:笔试。
备注:
1、外语口语(含听力)为复试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品德、思维表达能力等也均为复试必须考核项目。
2、复试成绩占入学考试总成绩权重50%。
3、院系说明:本院拟招收推免生人数约占招生总数的70%。
2010年南开大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招生目录:
研究方向:
01中国古代史学史(上古-1840)、02中国近现代史学史(1840-2000)、03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04外国史学史。
初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13历史学专业基础、④--无。
同等学力:
同等学力考生不允许跨学科报考,并且复试时须加试两门本科专业基础课。
备注:学制三年。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研院校有哪些呢?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扬州大学。
http://www.kaoshidian.com/zhishi


历史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有哪些

历史研究有其独特的魅力。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哲学研究止于思辨和教训,容易“徒托空言”,而历史研究因其叙述历史事实而更容易显示出“深切著明”的效应。

历史研究的魅力在于:历史研究所面对的研究对象是比较稳定的文本。它既不像实验研究那样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也不像调查研究那样因缺乏资料而无话可说。而且,从历史研究的视角来看,“现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见得调查研究的对象就是现实的而历史研究的对象就一定是“过去”的。相反,一切“现代”都正在成为过去,而一切历史都可以理解为当代史。

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思想史研究、制度史研究(或改革实践史)和学术史研究三种。而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历史研究可分为历史的考证研究、历史的叙事研究和历史的解释研究。

历史的考证研究和历史的叙事研究其实就是历史的调查研究,可统称为历史的实证研究。一般意义上的调查是对“当下的事件”的调查,而历史的考证研究和历史的叙事研究是对“过去的事件”的调查。

历史的解释研究在面对历史事实(主要是历史文献)时,它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判断及其所选择的视角。不同的研究者总是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解释,这使解释研究不可能像其他实证研究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那样显示出“毋庸置疑”的客观性。但是,历史的解释研究在提出解释时仍然重视解释的理由和证据,以便使自己的解释令人信服。就此而言,历史的解释研究也有某种实证研究的含量而并非任意、任性地随意发挥。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基本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考据法,即搜集和考证材料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计量史学,通常通过一些统计的数据进行计量,然后得出一些结论3、口述史学方法,也称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收集人们口述的历史资料,用来研究历史的新学科。口述历史学是历史学与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注重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的学科相结合的产物。4、比较史学,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历史现象的比较来加深、扩大和验证对历史的认识的一种方法。5、心理史学方法,又称“心理历史学”,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由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所开创。6、跨学科史学方法,跨学科学是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学科技术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学科。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一方面,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解决日益复杂的许多重大问题又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和综合,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结合,不断涌现与传统学科分类迥异的新学科。扩展资料:历史研究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研究方法。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备的优势。譬如,人们通常对过去的事情感到有兴趣,而兴趣对于研究者来讲,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历史研究有弹性,也就是说,它无需固定的时间,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结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但是,历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为历史具有不可复验性。因而无法确定在新的情况下是否会有同样的结果发生,是否会得出与旧情况下相同的结论。此外,历史资料往往难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难以判断。这些局限性恐怕是与人自身的局限性相关的。参考资料:历史研究法-百度百科

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有什么不同

史学理论是关于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概括以历史学自身的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科学功能、教育功能),史学工作者的历史认识的特点,史学发展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历史文献和史学方法问题,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式问题,史学家的素养与时代使命问题等等,均为史学理论研究的范围!历史理论是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哲学认识


一言九鼎的主要内容

【解释】: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示例】: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那自当别论。 ◎朱自清《很好》
【近义词】:一字千钧、一言为定、金口玉言
【反义词】:人微言轻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史通的历史文学理论

蔡国相分析刘知几的文论思想说:刘氏严厉地批评了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提出“尚简”原则,贵创新,批因袭;推崇方言今语,要求著述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富于时代感。刘氏的文论思想不仅对唐及后世的史学理论,而且对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史通〉所体现的文论思想》,《锦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史学中所使用“历史文学”一词,即指对真实的历史记载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以编撰出既尊重历史事实又有文彩的史书。李成良、邱应元认为,刘知几首建了中国的历史文学理论,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实录与简语。这两条基本原则既是《史通》历史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又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实录——博采,真实性;简语——善择,艺术感染力。二者既是思想内容和载体形式的统一,又是史家思想品质与艺术的统一。这两条基本原则既是对唐以前历史典籍的总结,又成为判断史籍撰写是否成功的两条基本标准。围绕此原则,《史通》从六个方面阐发了历史文学理论:即历史典籍与现实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史籍与史料的关系,语言与史籍的关系,史籍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史学批评问题。同时,刘知几提出的“史识”也是建立在这两条原则基础上的。简语是史识的艺术修养,实录是史识的政治品质(《〈史通〉的历史文学理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韩盼山指出:刘知几对史传文的写作提出了实录直书的写作原则、“简要”为主的叙事标准、“言必近古”的语言和才学识三长的自身修养的要求(《刘知几史传文的写作观念》,《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史通的成就有什么?

清代《史通》研究是建立在宋元明三代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史通》在问世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归于沉寂,但宋元明三代的研究毕竟还是在《史通》的流传、考证和校订等方面为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明代中后期后,《史通》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关于《史通》的训诂、考证以及评论等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明代学者在没有善本依循的情况下最大的程度的恢复了《史通》文本的全貌,为《史通》的继续研究打下一定基础。清代《史通》研究依然有对于《史通》的考证、训诂和评论,但是在此之外还有对于《史通》史学理论的研究和总结,从而为发展清代史学理论做出了贡献。从研究人员和研究范围来看,吸引了一大批学者例如何焯、冯舒、何镗、黄叔琳、汪由敦、王峻、浦起龙、卢文弨、钱大昕、王鸣盛、纪昀、彭元瑞、陈、吴卓信、顾广折、周中孚、黄丕烈、季锡畴、徐桂林、姚振宗、陈鹤、周诒让、皮锡瑞、周星诒、陆心源、徐承礼、唐翰题、翁同龢、杨守敬等大批学者相继致力于此,或校勘其文字舛讹、或寻绎其典故出处、或评论其史学观点,内容丰富,极大地拓展了《史通》研究范围。从研究成果来看,《史通》研究形成了散论、专文、专书等不同形式,关于《史通》的评论也促进了清代史学批评的发展。


中国第一部历史批评著作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历史批评著作是《史通》《史通》是中国及全世界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纂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史通》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我国史论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曾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先秦诸子借评论史事,论证本学派政治观点的正确性,形成我国早期史论的一种形式。在先秦史籍中,又出现《左传》中的"君子曰"的另一种形式的史论,这种体例为后世史家所沿用。自秦汉以来,出现了如《史记》的“太史公曰”、《汉书》的“赞”、《汉记》的“论”、《东观汉记》的“序”、《三国志》的“评”,以及后史的“史臣曰”(如《资治通鉴》的“臣光曰”)。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序论”,于史篇之前,加入史家说明著作宗旨、体例源流、评论人物史事的文字,如《史记》、《汉书》等,都有这类“序论”的文字。随着史学的不断发展,史学批评也随之开展起来,出现一种以论述史籍得失、评论史学体例、研究撰史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史论形式。这种新的史论发端于秦汉而完成于唐代。到了唐代,刘知几继承前人的批判精神,将这种史学形式发展成"总括万殊,包吞千有"的史论著作,写出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史通》。它兼有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方面内容,是集唐以前史论之大成的宏伟巨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通

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历史的一个专著,是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是什么

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中国历史的一个专著,是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专著是《史学要论》李大钊(1889-1927)著。《史学要论》简介:《史学要论》李大钊(1889-1927)著。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李守常)。李大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1919年后,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著作论文,并在各大学讲授“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在这些论文和讲授中,他较系统地介绍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基本原理,开展对唯心史观的批判。《史学要论》是他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史学理论的成果,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他阐述什么是历史和历史学、历史学的系统、历史学的科学地位、历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及历史学研究的任务等问题,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理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旧史学,并倡导史学革命,提出要以唯物史观“改作”、“重作”全部历史。

历史学考研的主要考试科目是什么

一、历史学考研的科目,历史学属于统考专业,所考科目有英语,政治,各一百分,历史学基础,三百分,历史学基础包含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当代史,还有史学史,历史,地理学等学科。更多考研相关内容二、考试内容: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学指先秦时期至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史学,是指通过利用史料来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的学科,它包括人们占有史料、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历史编撰的理论和实践。2、史学史,研究和阐述史学本身发展的历史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古今历史著作,探索史学思想的源流与派别以及史学本身发展的规律,并考查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和历史编纂方法的演变。3、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了解更多的考试资讯,欢迎大家关注高顿考研。祝各位考试顺利!

历史学考研科目有哪些

历史学学硕的考试科目为历史学、英语1、政治,这三门科目。如果你是统考的话,就会这样考历史学,通史(中国古代史30%、中国近代史20%、世界古代史20%、世界近代史30%),一共300分,答题时间3个小时。20道选择题,每题2分;8道名词解释,每题10分;2道材料分析,每题30分;4道简答题,每题30分。时间会足够的,不用担心;英语、政治。如果你不是统考的话,也是考这三门科目,英语和政治是公共课,必须考的内容。但是历史的参考书和考试比例就根据各自报考的学校的要求购买和复习。历史学专硕的考试科目为333综合教育、英语2、政治这三门,若报考的学校对专业课有要求,就根据其要求购买参考书。报考学校的要求可以进报考学校的研究生招生网,里面有详细的参考书目。拓展资料:历史学统考是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历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广泛的考察学生的知识面,解决之前历史专业考生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历史学科各专业的通融性,以为今后历史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历史研究生选拔提供更为公平、有效的测试方式。参考教材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史》(下册)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 何沁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学统考_链接_百度百科

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经历的阶段有 ?

按照一般管理学论述,当代西方管理理论与管理学派的形成,已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本世纪初所形成的以泰罗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等人倡导的科学管理,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在操作规程、工作定额、差别工资制度、职能分工、管理原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但对人的认识是有缺陷的,一是把人看成经济人,过分强调物质刺激;二是把人看成和机器一样的工具。第二阶段,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行为科学理论。行为科学侧重研究人的需求、行为的动机、人际关系、激励理论等,主张通过多种方式激励人的积极性。但当时仍把对人的激励看成是管理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三阶段,是战后出现的以广泛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为特征的管理科学学派。这一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技术,推进了管理手段现代化与管理方法现代化,提高了管理工作精确化、科学化的水平。但实践表明,尽管现代管理技术是有效的,却不能代替管理思想现代化和人员的现代化。


  人们曾经预想,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大量应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可能下降。但竞争的现实使人逐渐认识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人以及使用产品和享用服务的人。恰恰相反,在新的阶段,或者也可以称之为管理思想发展的第四阶段,对人的认识有了升华。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提出了个性需求和精神健康的理论,提出了更多依靠员工的自我指导、自我控制以及顺应人性的管理等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新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


  总之,管理理论的第四阶段,是第二、三阶段管理理论的延伸与升华,可以归纳为两大趋势或两大特征:一是由行为科学升华的人本管理;二是在管理科学众多流派基础上,把系统管理提到新的高度。


西方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大致是怎样的

西方社会学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自诞生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又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
(一)西方社会学的产生。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物的许多新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出于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分析,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二)西方社会学的发展。自孔德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分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一部西方社会学理论史就是它从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和其他早期社会理论中脱胎出来并且不断完整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进程。全面考察近150 年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这一历史过程可分为,一是古典社会理论,即创立与奠基阶段;二是近代社会学理论,即成熟与分化阶段;三是现代社会学理论,即多元化发展阶段等三个时期。
经过多个时期发展,西方社会学在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方法上,已由过去传统的定性分析方式,逐渐转变为利用现代数理统计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手段的定量的、模型化的分析方式,建立成为一种以自然科学为模式,以逻辑演绎为特征,真正科学化的、涵盖微观—宏观领域的、统一的理论体系。